標籤:

【永樂大帝】 江湖帝影

內容簡介:朱棣兵臨城下,想要一舉攻下南京,奪位登基,南京作為京師,有重兵駐守,經過數十年的修建,城牆堅固,燕王朱棣預計一場惡戰將在所難免,他先派千餘人的騎兵前去偵查,卻發現南京城裡並沒有什麼防備,朱棣大喜過望,決定帶領軍隊直攻南京,那麼諾大的京師為何會駐防空虛,朝廷上下都在忙些什麼?在朱棣攻入南京之後,建文帝朱允炆又為什麼會不知去向呢?

全文:

南京城我們今天大家看到了,高大雄偉,那個時候在南京城的外面,還有一圈外城,你看南京這麼大的地方,它有兩層城牆,這就是朱元璋當年為了保衛首都,原來他是為了跟陳友諒、張士誠作戰,保衛南京這個地方修建的。所以防守很嚴。兩層城牆要想攻開不容易啊,那麼在這兩層城牆的外層,最關鍵的就是西北部,這個地兒有一座城門叫金川門,首當其衝對著朱棣來進攻的這個陣勢。

朱允炆就派了人在這兒駐守,派誰呢?說起來就有意思了,派了兩個主要的負責人,一個人叫李景隆,大家都很熟悉,就是一打仗就敗,敗了就跑,排他去出使到朱棣那兒去,嚇得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就這麼一個人,朱允炆派他去守最關鍵的城門。另外一個人,谷王朱橞。谷王是藩王,你建文帝惹這麼大的事情,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消藩,你跟藩王之間是對立的,那麼現在你把你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給這樣兩個人守在這兒,所以我們很難理解,不僅是建文帝朱允炆,當時建文帝朱允炆身邊的這些人不知道是怎麼想的,這兩個人在這兒守還能有什麼好結果呢?這兩個傢伙就商量了,說現在大勢已去了,咱們守在這兒,替他賣命,不會有好結果的,朱棣帶著軍隊來了,勢力這麼大,早晚這個南京是要攻克的,咱們不如投降算了。

於是這倆一商量,這個仗別打了,開開金川門,迎接燕軍入城。所以南京城沒有真正地發生保衛戰,建文帝朱允炆把最關鍵的地方交給了最不值得信任的人,於是南京城就這樣被攻克了。

當時在金川門,有一個守衛金川門的士兵,他親眼目睹了這個情況,當時非常地氣憤,把手裡的兵器一扔,叫投戈痛哭,然後就離開了南京,自己就走了。他的後人,後來就記錄下了這件事情,你看看這些高官貴族,他們的人格遠遠地不如一個士兵。這樣的話,朱棣就帶著軍隊進入到了南京,那麼建文帝這個時候在哪兒呢?建文帝還在皇宮,已經亂成一團了。

當時,大家可能還知道有一個徐達的兒子,這個徐達的兒子叫徐增壽,是徐達家的老二兒子,這個徐增壽一直是幫著燕王朱棣的,當年建文帝把朱棣的幾個兒子扣在南京,就是他偷偷地把這幾個人給放走。徐達這一家,徐達是開國功臣,跟朱元璋是發小,好得不得了的關係,他的孩子們在這場「靖難之役」,就是朱家的這個叔叔和侄子之間的鬥爭中間分成了兩派。

大兒子徐輝祖支持建文帝朱允炆,二兒子徐增壽支持燕王朱棣,大女兒就是徐王妃,就嫁給了朱棣的這個王妃,她嫁給朱棣了,當然幫著朱棣,而且還幫著朱棣打仗。他小女兒徐妙錦支持建文帝,反對朱棣。這個徐妙錦就跟建文帝朱允炆說,說你別怕他,有什麼了不起的,你就坐在宮殿里等著他來,看他能把你怎麼樣,可是建文帝他不敢,看到這種情況他就慌了,這個時候,徐增壽就想做內應,他也想做內應,幫助燕王朱棣進城。他的舉動鬼鬼祟祟,而且他又有過去支持燕王的歷史,就被朝臣們發現了,朝廷的官員們就把徐增壽抓來痛打了一頓,這個時候建文帝朱允炆也發狠了,親自拿出劍來,把徐增壽給殺掉了。

建文帝大概一輩子不要說殺人了,一隻雞他也沒有殺過,非常善良,非常寬仁的這樣一個皇帝,這時候殺了徐增壽,就跑回到皇宮中去,在宮中就放了一把火,這把大火就燒出了一個幾百年不能破解的歷史之謎。

解說:朱棣進入金川門後,宮中起火,建文帝不見蹤影,究竟建文帝是否死於火中,不僅成為了困擾朱棣一生的心病,也成為數百年來人們爭相猜測的一樁謎案。那麼宮中著火之後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對於建文帝的下落,史書上又是如何記載的呢?

朱棣帶著軍隊看見著火了,就趕到了皇宮裡面,路上也就是徐輝祖帶了點人抵抗了一下子,那哪抵擋得住啊,大軍已經涌到城裡了。徐輝祖一看抵擋不了,也就放棄了,跑回到家廟裡面痛哭一場,沒有別的辦法了。

朱棣就趕到了皇宮,他趕到皇宮的時候,有人就從大火裡面找出來一具屍體,已經被燒焦了,面目全非,看不出是什麼了,朱棣看到了以後就非常悲痛地,指著這個屍體說,說小子何至於此,說你幹嘛要這樣做呢?朱棣這話是什麼意思啊?他很聰明,他這個話的意思,就是指定了這具屍體就是建文帝的屍體。可是這具屍體到底是建文帝的還是不是建文帝的並不知道。史書上怎麼記的呢?史書中這麼記,明史裡面它首先記錄說,宮中大火,帝不知所終。宮中火起了,著了火了,建文帝不知所終,不知道結果是怎麼樣,這是《明史》裡面的一個說法。可是這《明史》裡面同時它還記載說,燕王遣中使,就是派太監出帝後屍於火中,他派了太監,把建文帝和皇后的屍體從火堆裡面找到了,那也就是說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一種就是說確實從火裡面找到了建文帝和皇后的屍體。

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們從同一部史書,官修史書看到兩個不同的結果,說明在修《明史》的時候,這個史料已經不確定了,大家找不到一個惟一的一個說法。所以修史的這些史家們只好把兩說並存,放到了史書裡面。

解說:史書中關於朱棣找到建文帝屍體的說法,有學者認為這是朱棣掩人耳目的做法,因為他必須給全國造成建文帝已死的印象,才能夠名正言順的登上帝位,所以我民無法由此推斷,建文帝究竟是否葬身火海。真實的記載無法找到確切答案,於是引出了許多民間傳說,那麼這些傳說中,我們能否找到建文帝下落的蛛絲馬跡呢?

建文帝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結果呢?因為不知道他的所終,說法不一樣,於是就引來了很多傳說。建文帝的下落就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最出名的一個歷史之謎。在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很多野史中是這麼記載的,說燕軍攻入南京了,建文帝一看大勢已去,他殺掉了徐增壽以後,到宮中放起了一把大火,這個時候他本來是要自殺的,他身邊的太監跟他講,說皇上你不要自殺,不要死,當年太祖皇帝曾經留下一個東西,說等到你遇到災難的時候就可以拿出來看,於是就拿出來一個盒子,據說這個盒子是當年劉伯溫做的,專門留給建文帝避難的,當然這都是傳說了。於是就把這個盒子打開了,打開一看,這個裡面的東西很奇怪,什麼東西呢?一副袈裟,和尚穿的袈裟,一個剃刀,剃頭髮永德,一張度牒,度牒就是和尚的身份證,你看多全乎,裡面和尚的衣服,和尚的身份證,連剃頭的東西都有了,活象就知道要有這麼一場災難發生一樣。

下面就有一個紙條,指示應該怎麼做,給建文帝剃度以後,他不是需要有一個法名嗎?作為僧人的名字嗎?叫應文。而且說,應文從皇宮的鬼門出去,其他的人走下水道,通道,離開宮廷。於是建文帝朱允炆就急忙在宮中剃度,穿上袈裟,拿上度牒,就從鬼門出了皇宮。其實鬼門不是皇宮的城門了,它也只是一個通道,出去以後,居然就在外邊見到了來迎接他的道士,道士說太祖皇帝昨天託夢給我,讓我到這兒來接您,於是就把建文帝接走了。

這都是傳說,大家聽了都覺得不可信,怎麼會有這些事情呢?但有一點,我們很難否定,哪一點呢?就是是不是真有這麼一個,給他應急的這樣一個盒子。大家知道,建文帝即位,朱元璋是很不放心的,因為他年齡小,性格又仁柔。這個時候,外邊強藩之勢已經形成了,所以朱元璋臨死的時候還曾經囑咐他身邊的駙馬都尉梅殷說過一句話,燕王不可不慮,在這樣的情況下,給他準備一個後路,也不是絕對不可能的。那麼如果真的有這樣的情況,建文帝真的離開了皇宮,那以後事情究竟是怎麼樣,不會有人知道的,我們不會知道的。史書中沒有記載,全靠的民間傳聞,我們很難知道他以後會是怎麼樣的,當然傳說最多的,說法最多的就是說建文帝去了雲南,他向西南走了。

因此呢,也就引出了一些野史上的記載,有的記載上說,有的官員出使安南,就是今天的越南,曾經在路上碰上了建文帝,談了幾句話以後,這官員就讓建文帝走了,建文帝說我走了,你怎麼辦呢?你等於是見到我,又把我放掉了,這個官員說,沒有關係,臣自有處置,我有辦法處理。當晚,就在驛站里自盡了,這都是傳說。有沒有這回事呢?沒有,我們可以去查對這些官員的情況,沒有這種事情發生。這都是傳說,就是說建文帝究竟是不是去了雲南這一帶,我們並不知道。

四十年以後,已經到了什麼時代了?到了明英宗的時代了,就是到了朱棣的曾孫做皇帝的時代了,這麼多年以後,大家還惦記著這件事,就在這個時候,就有人出來添亂,本來大家就猜不出這結果是怎麼樣,他又有人出來添亂,有一個人他就自稱是建文帝,到官府中去了,說我就是建文帝,官府不敢怠慢,一看找到建文帝了,趕快就讓人給送到了北京來,送到宮裡。到了宮裡面來驗證這件事情的時候,這個御史一審問,就發現不對了,因為建文帝他是洪武十年出生的,到這時候也不過就是六十多歲,可是這個人呢,自稱年已經九十了,我已經九十歲了,不想死在外邊,我想歸葬到我祖父的旁邊,他的祖父不就是朱元璋嗎,就是葬到朱元璋的明孝陵旁邊,有這些說法。御史一審就發現是假冒的,這個人是一個叫楊行祥的人,他冒了,建文帝,這個騙局很快就給揭穿了。

有意思的是,這個騙局揭穿了以後很多人還不信,跟他講,說這是騙局,建文帝應該六十多歲,他九十歲,不是這麼回事,而且這人有名有姓,他叫楊興祥,是假的,這可以解釋清楚了吧,有人說他是假的,我聽說跟著他一起的僧人里有一個是真的,接著編。那個僧人是建文帝,聽說當時讓宦官來辨認,開始這個宦官不肯承認,後來這個僧人說了,說怎麼你不承認呢?當年我在宮裡面吃鵝,把那個鵝掉在地上了,你趴在地上用嘴直接吃,你還記得這事嗎?這個太監一聽就嚎啕大哭,知道這是真的建文帝,但是又不敢說。結果,這個真的建文帝就給養在宮裡面,一直到最後他死去,就埋在了北京的西山,不封不樹。為什麼不封不樹呢?不封就是沒有土封,不樹就是不立碑。

為什麼不封不樹立一呢?因為找不著,說是封了,樹了,有一個陵墓在那兒,上哪兒找去啊?全都是人們在編造的。就根本沒有這些事情,大家為什麼要編那麼多不是真實情況的故事呢?我想應該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朱允炆雖然丟了皇位,可是大家知道他不是個壞皇帝,他不是一個殘暴、昏庸的皇帝,而是一個寬仁、仁柔的人,是個好人。所以大家希望他活著。

第二,同情弱者,他是一個弱者,人們很容易同情弱者,這麼一個弱者一下子被殺死了,大家也很難接受。所以大家就編造他出亡以後的故事。

第三,朱棣即位以後,實行的是非常殘暴的一種專制政治,專制統治,殺了很多人,所以大家對朱棣的這些做法不滿,也開始編造建文帝的下落。所以關於建文帝的下落傳說非常多。

解說:相比於朱元璋和朱棣的嚴苛統治,建文帝在位期間力行寬政,所以他的遭遇引起了無數人的同情,他的下落就格外引人好奇,在各種野史戲劇里可以看到,人們無盡的猜測和演繹,如果說這些傳說都僅僅是人們沒有依據的編造,那麼建文帝到底是死在了宮中還是流亡在外呢?對於這樁歷史疑案,商傳先生又有怎樣的見解呢?

建文帝到底是什麼樣的下落?現在史學界像我們做明史研究的人,大多數的學者認為建文帝沒有死在皇宮裡面,沒有被燒死,他確實離開皇宮出走了。大多數人這麼認為,也有的學者認為他就是燒死了,觀點是不一樣的。如果我們說他沒有燒死,出走了,你有什麼依據呢?你憑什麼說他沒有燒死在宮裡呢?朱棣不是從火裡面弄出了一具屍體嗎?那麼這個屍體是誰呢?我,還有一些學者認為,這個屍體是建文帝的皇后馬皇后的,是她的屍體,不是建文帝的屍體,那個時候沒有這種法醫鑒定,也不會去做這個鑒定,所以這件實行就別誤指,就指認說他是建文帝,這是有政治目的的。

那你為什麼說他沒有燒死呢?有什麼依據呢?大家知道,朱棣登基以後,有過一次很重要的活動叫做鄭和下西洋,史書中怎麼記錄鄭和下西洋的這件事情的時候,他怎麼記錄的呢?

它這麼說的,它說,成祖惠帝蹈海去,欲蹤跡之。成祖就是朱棣,他懷疑惠帝就是建文帝,蹈海外就是跑到海外去了,想要去找他的下落。「欲蹤跡之」找他的下落。你看,所以派鄭和下西洋,這是其中的一個原因。

又有一句話更明確了,說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你看,非常清楚地記載了在當時就已經不知道建文帝的下落,而且顯然朱棣心裡明白,那死在皇宮裡的不是建文帝,建文帝的下落不清楚,所以必須派人去找。這是第一個理由。

第二個理由,大家知道剛才我們講了朱棣率著軍隊攻打到南京來的時候,有兩個人打開城門,投降了朱棣,把燕軍引進了南京,其中有一個人就是谷王朱橞,谷王朱橞這個人他雖然跟著建文帝在南京,但是他投降了朱棣以後,得到了朱棣的信任,可是問題就在於,這些藩王他們跟建文帝的矛盾是藩王和皇帝之間的矛盾,那麼等到朱棣當了皇帝以後,他仍然有這個矛盾存在,他仍然是藩王,你朱棣是皇帝了,他仍然有一個藩王和皇帝之間的矛,所以朱棣後來他也削藩,我們在這兒先不說這個事情,他們之間就是有矛盾了。

於是就引發了,到了永樂十五年,就發生了谷王朱橞的案件,出現了事情了,他要謀反,鬧事,他的理由是什麼呢?這谷王說我要鬧事,為什麼要鬧事呢?有這麼一句話,他說往年我開金川門出建文君。當年大家知道我開了金川門了,我不是投降,我開金川門就是把建文帝放出去了,今在邸中,如今就在我的王府裡面呢,我將為申大義,我要主持正義,你憑什麼奪人家的皇位啊,事發有日因,馬上我就要起事了。

這個谷王肯定是在胡說,因為在他府里的不是建文帝,他是在胡說。可是這件事情給我們一個啟示,他是當事人,整個事件他是經歷的他經歷了這個事件,如果當時確實建文帝燒死在那裡面了,他說這些話還有什麼用呢?顯然就是沒有死。他才能夠借著這個來說事,否則的話沒得可說,這是第二個理由。

第三個理由,大家記得還有一個幫助朱棣打天下的一個和尚,道衍和尚,朱棣登基當了皇帝以後,給了他很好的地位、信任,而且給他一個還俗的名字叫姚廣孝,這個姚廣孝一直幫著朱棣打下,朱棣非常信任他啊,到了谷王朱橞這個事件發生的第二年,就是永樂十六年,姚廣孝病危,病危了呢,朱棣來看望他,問他還有什麼事情要說,這個姚廣孝講了,說溥洽關押了很久了,能不能把它放出來。這溥洽是什麼人呢?是一個高僧,傳說就是他給建文帝剃度的,他給建文帝剃度了以後,建文帝逃跑了,所以這個和尚呢就因為牽扯到這個案子裡面一直被關押著。如果不是這種情況,那建文帝都燒死了,那你關著這個溥洽幹什麼呢?你關他幹什麼?顯然是這個事情都是有影子的。姚廣孝拜託了朱棣釋放溥洽,朱棣就答應了,姚廣孝就起來拜謝,完了,當時倒下就死了。那麼第二天,朱棣就讓人把溥洽放了。溥洽被押這件事說明建文帝的蹤跡大家不清楚,關著他也是想從他身上知道建文帝的下落。

通過這些事情,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確實不知道建文帝到哪兒去了,顯然是沒有死在宮中的那場大火裡面,那朱棣就不放心了,他就得不斷地去找啊,他就派了他身邊一個很可信任的一個官員,這個官員當時只是一個叫給事中的官員,給事中是一個很低品級的官員,只有從七品,大家知道七品芝麻官,那還是正七品呢,從七品比七品的芝麻官還要低一級,但是,因為他是六科的給事中,是皇帝事變的近臣,跟皇帝關係很近的官員,於是朱棣就派他去找建文帝的下落。可不能說是去找建文帝,說找誰呢?找張三丰,傳說裡面不是有一個太極拳的師祖,大師張三丰嗎?去找張三丰,因為是找張三丰,張三丰是一個隱居的高人啊,所以就得跑遍大江、山河、廟宇各個地方去找,不然的話,你說找別人,你跑那深山老林廟宇裡面找,你找什麼意思啊?說找張三丰,就恰恰可以到這些地方去找。

胡瀠這個人奉命找張三丰,找了大半輩子,一直到處在找,從一個從七品的給事中,一直找來找去,找到了自己的官升到了正三品的侍郎,禮部侍郎的時候還在找,就這樣一直找到了永樂二十一年。永樂二十一年,胡瀠訪遍大深山老林,跑回到了北京,到了北京,沒有見到朱棣,朱棣已經率師出征,胡瀠趕快去追他,史書中有明確的記載,見到朱棣以後,朱棣就在自己的營帳裡面接見了他,兩個人亮著燈談了一夜,四鼓乃出,天快要亮了,胡瀠才出來,談的是什麼不知道,沒有人知道他們談的是什麼,史書上沒有他們談話內容的記載,但是史學家,從後來的一點微妙的變化,感覺到了他們談話的內容和建文帝下落有關。

為什麼呢?因為他談這次話出來以後,朱棣馬上就宣布了不再追查建文帝的下落,給還田產,給他們建文帝的遺臣,就是那些被殺掉或者是被判罪了的那些官員家裡的沒收的田產,不再追究這件事情了。於是,史學家就評論了,說那一定是和建文帝有關,而且一定是知道了建文帝的下落,要不就是死了,要不就是他雖然沒有死,但絕對不會再威脅朱棣的皇位了,朱棣可以放心了,大家想一想,他繃緊了神經找建文帝找了這麼多年,二十一年,他在位當皇帝當了多少年呢?二十二年,實際上,就是他知道了建文帝下落的這個消息以後沒有幾個月,不是一年的時間,他就死了。

所以,很多史學家認為,這件事情真的能夠反映出當時就是關於建文帝下落的情況,他這個繃緊的神經一放鬆,他本來身體就不好,他可以放心了,他死了。很有意思的事情,那麼有沒有一種可能就是說胡瀠這次來向他報告,說我找到建文帝了,我派人給他殺掉了,這種可能性不大。因為胡瀠這個人在史書上的口碑並不是很差,你別看他作為一個密探到處探聽情況,但是他並不是一個壞人,所以殺掉建文帝的可能性並不大。

建文帝的下落到今天為止,我們還不能夠有定論,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隨著研究的人越來越多,是不是能夠破解這個歷史之謎,也不是絕對不可能的。朱棣這個人確實是做了一些讓我們很費解的事,他尋找建文帝的下落,到處去找,派這個,派那個,可是有一件事情很簡單,大家想到了沒有,必須要做的事情,他沒有做。什麼事情呢?那麼多建文帝身邊的官員,跟建文帝關係那麼近的那麼多人,朱棣奪位多了皇帝以後,怎麼不去審訊他們,從他們嘴裡掏到建文帝下落的痕迹呢?他沒有做啊,為什麼?史書中都有明確的記載,怎麼記的?


推薦閱讀:

廟堂之高 江湖之遠(冷眼觀潮) ——李可染的市場意義
亦舒:前半生為愛燃燒,姿態毫無;後半生退隱江湖,安穩幸福
天下武功出少林,但為什麼少林派很少有弟子能威震江湖呢?
70歲晶元教父為讓中國站起來,違背「誓言」湊150億重出江湖
全是常見罪名,多學學吧,以後少吃虧(江湖救急專用)

TAG:江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