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期資本論③·嘉賓主講|顧海良:《資本論》三大理論的完成與馬克思經濟學體系的未完成
編saying
「如列寧所說,我們不能『躺』在馬克思身邊,我們要『站』在馬克思身邊。要站在當今世界經濟事實的面前,來學習、研究、發展馬克思,最後超越馬克思。」4月21日,為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副主任、北大博雅講席教授顧海良與上海財經大學首批資深教授、全國經濟哲學研究會副會長魯品越做客第121期文匯講堂,在《<資本論>的完成時和未完成時》的主題下,深入探討了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的歷程、《資本論》完成與未完成的意義、當代如何發展《資本論》等話題,啟迪了現場百餘名聽眾。
前兩日已刊發講堂現場互動及嘉賓對話(詳見文末鏈接),今繼續分享顧海良的主講內容。
顧海良主講《<資本論>的完成時和未完成時》,既有學術深度,又具中國特色
2017年是《資本論》第一卷德文第一版發表150周年。之所以要強調,是因為我們現在所讀的《資本論》並非1867年發表的這一版本。
《資本論》的版本所指與當代價值
《資本論》第一卷德文版共有四版,分別於1867年、1873年、1883年和1890年出版。目前國內中文版《資本論》,是根據恩格斯校訂的1890年第四版翻譯的。德文第二版和第三版,是馬克思自己作了修改的,每次修改既有結構上的也有內容上的調整和完善。馬克思直到去世前,還在根據資本主義經濟關係發展的新情況以及他在科學研究上的新認識,不斷地完善《資本論》的結構、理論和表達方式。
馬克思經濟思想中最難理解的應該是價值形式理論,包括個別的價值形式、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價值形式與貨幣形式四個階段。在德文第一版中,該內容是一個附錄;在第二版中,馬克思將其改作正文。德文第一版分作六章,第二版調整為七篇25章。在馬克思看來,《資本論》要隨著資本主義經濟關係的不斷發展而不斷地豐富和完善。從這個意義上看,雖然《資本論》完成了,但馬克思心目中的「資本論」仍未完成,這就是我所說的「完成」和「未完成」的基本涵義。今天,在我的演講中,將對這一內涵做些拓展,從馬克思經濟學體系整體過程中,談談《資本論》「完成」和「未完成」的涵義。
恩格斯在1886年11月《資本論》第一卷英文版序言中提出,「《資本論》是工人階級的聖經。」這句話在歐洲大陸經常被引用,意思是《資本論「所作的結論日益成為偉大的工人階級運動的基本原則」,「各地的工人階級都越來越把這些結論看作是對自己的狀況和自己的期望所作的最真切的表述」。習總書記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講話中提到:「有人說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過時了,《資本論》過時了,這個說法是武斷的。遠的不說,就從國際金融危機看,許多西方國家的經濟持續低迷、兩極分化加劇、社會矛盾加深,說明資本主義固有的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依然存在,但表現形式、存在特點有所不同。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不少西方學者也在重新研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資本論》,藉以去反思資本主義的弊端。」這兩個論述,證明《資本論》仍是當今研究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經濟關係的經典。
《資本論》第1卷德文第1版扉頁(1867年版)
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的歷程今年是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事實上,1843年之前,馬克思並不懂經濟學,在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哲學、歷史、法學等的批判中,馬克思發現,只有通過對經濟學的研究,才能理解這個社會的底蘊和本質。馬克思從25歲開始經濟學研究,矢志不移,成為他終生從事的革命和科學事業的最重要的部分。
15年研究階段:1843年到1857年,留下《巴黎筆記》《倫敦筆記》近300萬字文獻摘錄
馬克思研究經濟學的方法,是閱讀大量當時能讀到經濟學經典著作。馬克思一生的讀書習慣就是作文獻摘錄筆記,將重要論述摘錄在自己裝訂的筆記本中,供後來的寫作使用。若將筆記本的內容翻譯成中文,每個筆記本大約合8至10萬字。1843年底到1845年初,馬克思撰寫了《巴黎筆記》,共有9個筆記本。1848年歐洲革命失敗後,馬克思1849年被迫流亡到倫敦。1850年,他利用大英博物館的有利條件,重新研究經濟學。每天早上,倫敦街頭的路燈未熄,馬克思就步行到大英博物館;晚上,路燈亮起,他才趕回家裡。在三年多的時間裡,馬克思連續寫了24個筆記本,對300多部著作和大量的報刊資料作了摘錄筆記,這部被稱作《倫敦筆記》手稿近1300頁,約合中文兩百多萬字。從1843年到1853年的10年間,馬克思幾乎閱讀了當時所有的重要的經濟學文獻,並就部分問題進行了探討。馬克思當時已有撰寫名稱為《政治經濟學批判》或者《經濟學》著作的計劃。
馬克思著作《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導言
在15年間,馬克思主要就部分問題進行了探討。其中,最有影響的有1847年撰寫的《哲學的貧困》,主要批判蒲魯東形而上學的方法論是「貧困」的,討論了政治經濟學的方法;在《僱傭勞動與資本》的講演中,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和僱傭勞動這一主要矛盾作了論述,但馬克思還沒有撰寫有理論體系的經濟學著作。
1854年以後,馬克思一家的生活處於極度困難之中,馬克思被迫中斷經濟學研究,給一些報刊撰稿,以菲薄的稿費來維持一家生活。1855年4月初,馬克思在給恩格斯的信中談到他最小的孩子死在他懷中的情景:「可憐的穆希已經不在世了。今天五、六點鐘的時候他在我的懷中睡著了(真正地睡著了)。我永遠不會忘記,你的友誼在這個可怕的時刻怎樣減輕了我們的痛苦。我對孩子有多大的悲傷,你是理解的。」後來,恩格斯開始獨立經營他父親留下的一家企業,才能傾力資助馬克思,馬克思一家的生活才有所改善,但從未達到過當時倫敦的中產階級的體面生活。
敘述階段:1857年到1865年,留下三份重要手稿400餘萬字
1856年,馬克思預感歐洲新的經濟危機將來臨,1857年馬克思決心加快經濟學研究,開始有體系地撰寫自己的政治經濟學著作,這就從以研究為主轉為以敘述為主經濟學發展階段。1857年8月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主要闡述生產與分配、交換、消費之間的經濟關係,還論述了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政治經濟學敘述方法。《導言》雖然沒有最後完成,但它已經清晰地表達了馬克思對《政治經濟學批判》著作的的對象、結構、方法的深刻理解。這是馬克思開始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敘述過程的標誌。在這一過程中,馬克思留下了三部在他在世時未發表的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經濟手稿》《1861-1863年經濟手稿》《1863-1865年經濟手稿》。從1843年到1857年,馬克思用了一生15年的「黃金時期」從事經濟學研究。年屆40的馬克思,走上了正式建立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新的歷程。
《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
《資本論》階段:1863年初,決定更名為《資本論》,原題留作副標題
《1857-1958年經濟學手稿》是按「五篇結構計劃」寫作的;《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是按「六冊結構計劃》撰寫的。1862年底,馬克思決定將「資本論」作為他著作的標題,「政治經濟學批判」則作為副標題。這一年12月28日,馬克思在給庫格曼的信中提到這一變化。自這以後的20年,馬克思矢志不移地從事《資本論》創作,直到1883年去世時,還在繼續修訂出版《資本論》第一卷德文第三版。
馬克思決定寫作《資本論》後,就完成了《1863-1865年經濟學手稿》,第一次把《資本論》理論部分三卷完整地作了闡述。在我看來,《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不能簡單稱作《資本論》第一稿,但卻不失為是「《資本論》的思想驛站」;同樣,《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也不能簡單稱作《資本論》手稿,但卻是「通向《資本論》的歷史路標」。目前世界上的主流研究者均認為,前兩部手稿還不能簡單地稱作《資本論》的第一稿和第二稿。
《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按照五篇結構,共寫了7個筆記本,翻成中文有100多萬字;1858年2月,馬克思決定將五篇結構改為六冊結構,並按六冊結構寫了1859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第一分冊」實際上只是六冊第一冊《資本》的第一分冊,而不是六冊中的第一冊。六冊結構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形成了《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是計劃中的「第二分冊」,共有23個筆記本,現在收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的第32卷至第37卷,共六卷,共計300多萬字。在按六冊計劃寫作期間,馬克思決定寫《資本論》,後來又寫了《1863-1865年<資本論〉手稿》」,第一次把《資本論》三卷完整地寫在其中。
《馬恩全集》俄文版第2版
關於「五篇結構計劃」「五篇結構計劃」是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提出的《政治經濟學批判》著作的結構計劃。其中第一篇是「一般的抽象的規定」闡釋勞動、分工、價值、貨幣等幾個社會都存在的一般範疇;第二篇「資本、僱傭勞動、土地所有制」,闡釋資本主義社會與三大階級相應的三大範疇及其本質及其經濟關係;第三篇是「資產階級在國家形式上的概括」,闡釋社會經濟關係在資產階級國家內的總和關係;第四篇是「生產的國際關係,是對外貿易或國家對外的闡釋;第五篇是」世界市場和危機」。這一結構依循了黑格爾的一般、特殊、個別的邏輯演進關係,也是馬克思提出的「抽象上升到具體」的螺旋式上升過程。
國家功能、世界市場,學術界折服於馬克思邏輯體系的前瞻性
按此邏輯,先談一般的抽象的規定,馬克思先是打算從貨幣開始,後來發現貨幣只商品內在矛盾的外在化形式,最後決定從商品範疇開始,究,這就形成了《資本論》的邏輯起點。「五篇結構計劃」的思想史的價值何在?在國際學術界,認為馬克思的這一構想,具有極大的學術上的創新性與思想上的前瞻性。
第一,把國家寫進政治經濟學研究中,是馬克思的首創。1776年亞當·斯密撰寫的《國富論》,提出「國家是守夜人」的命題。他認為,國家只需做好三件事:保衛國防、維護社會治安、建立必要的公共設施。經濟運行就聽任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的自發作用。但是,從1825年開始爆發的周期性經濟危機,已經實際地否定了斯密的這一命題。每隔大約十年發生一次的經濟危機,宣告市場不可能自發地平衡供給和需求的關係。直到1936年,凱恩斯才站出來說,自由市場經濟的「信條」已經過時,「有效需求不足」就是「看不見的手」作用的常態,他提出了「國家總攬」的改革方案。自此市場和政府的「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這「兩隻手」的共同作用得到認可。但在經濟思想史上,馬克思早在19世紀50年代就提出了國家經濟職能應該列入經濟學研究範圍,獨樹一幟,開創了經濟學的新境域。
凱恩斯,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其代表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第二,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經濟關係。在國家對外一篇中,馬克思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命題,一是財政稅收作為政府職能的性質和意義問題,二是人口、移民作為國家對外經濟關係的內容,其中包括不同國家之間勞動力遷徙問題。
第三,第一次從經濟學體系意義上提出世界市場範疇。此前經濟學家至多提出國際貿易的概念,關注的是發生在流通領域的商品往來關係,但世界市場卻是一個包括不同國家之間的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的總體上的經濟關係,是對國際經濟關係的探索。
現在關於美中貿易戰的說法並不完整,這是市場經濟是單邊主義還是全球化的問題。其實,市場既包括生產也包括流通與貿易等,市場是要連接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的經濟關係。馬克思準確地用「世界市場」表達整體意義上的經濟學內涵。經過160年,國際學術界認為馬克思的「五篇結構計劃」,充滿著對當代經濟學發展命題的豐富內涵,有人認為是「天才的猜想」, 「提出了預設的命題」等等。
社會學、歷史學貢獻:人發展的三大形態、科技是生產力等
除了經濟學的貢獻之外,《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的「貨幣章」實現了勞動價值論的科學革命;「資本章」奠定了剩餘價值理論的重要基礎。除此,還對人的發展的三大形式、前資本主義社會各種所有制形式、異化勞動和資本、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預測等理論作了論述。我這裡列舉的五大理論,涉及到哲學、社會學、歷史學等等。
《剩餘價值學說史》原是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恩格斯後來曾計劃把它編成《資本論》第四卷,但最後考茨基以《剩餘價值學說史》為書名編成出版,譯者郭大力
比如,人的發展的三大形式理論。馬克思認為主體和客體之間存在三種結合的形式:人對人的依賴關係、人對物的依賴關係、人的全面發展。第一階段生產力非常落後,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離開別人單獨生存下來,以血緣關係、氏族關係為紐帶等,就存在於人對人的依賴關係中;第二階段,人具備了獨立的生產能力,通過商品交換維持彼此的關係。此時社會進步了,物的關係統治著人的關係,是一種商品關係。第三是未來社會,馬克思認為,人的全面發展不會受制於生產某一產品的專門功能,生產資料屬於全社會共同所有,人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從事共同的社會生產。
比如,對前資本主義社會各種所有制形式的考察。馬克思當時比較了三種生產方式:亞細亞生產方式、古代生產方式、日爾曼生產方式。馬克思提供了比較歷史學研究的典範。中國學術界,在上個世紀30年代就討論過馬克思提出的亞細亞生產方式的問題。
比如,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重要判斷。1978年鄧小平發表了重要講話,提出「科學技術也是生產力」,鄧小平明言,其理論根據就是馬克思在這部手稿中的基本觀點。鄧小平受此啟發,提出了社會生產力理論的新見解,後來發展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判斷。
關於「六冊結構計劃」1858年2月,馬克思在給拉薩爾的信中提出了「六冊結構計劃」的設想。這裡的「六冊」是指:資本、地產、僱傭勞動;國家、國際貿易、世界市場這六冊。與「五冊結構計劃」相比較,主要變化在前三部分,原來第一篇不再獨立成篇,原來第二篇分為三冊,這樣「五篇」就變為「六冊」。「六冊結構計劃」突出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三大階級之間經濟關係及其本質,特別是突出了資本範疇及其理論的重要意義的研究。
第一冊《資本》如何演化成「四篇三章」結構
在進一步的探索中,馬克思集中於第一冊《資本》結構的思考,形成了「四篇三章」的結構:第一篇是「資本一般」,包括資本生產過程、資本流通過程、兩者的統一,共三個部分。這裡抽象了產業資本、商業資本、借貸資本等不同資本的特殊規定:第二篇在「許多資本之間的競爭」中,闡釋產業資本、商業資本等許多資本之間的競爭。「許多資本」是指不同資本的差異性,相互之間的競爭。
「六冊結構計劃」與《資本論》結構
馬克思認為從資本一般到許多資本,再後就是信用資本和股份資本。競爭促使信用的產生和發展,信用作為一個潤滑劑,減緩不同資本競爭造成的矛盾和衝突。信用發展導致銀行及其職能的出現。銀行通過發行股票,組建股份企業。從事大型的工業和社會的基礎設施的建設,所以馬克思認為,如果沒有股份公司,「恐怕世界上到現在還沒有鐵路」。
到了股份資本,資本的性質發生了重大變化,馬克思認為已經是導向共產主義的形式,因為私人資本轉化為社會資本,是許多資本家共同的資本,它帶有資本的社會性質,所以馬克思用的是導向共產主義,但不是共產主義。這種形式反應了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也說明私人資本和社會化大生產的尖銳矛盾,資本不得不放棄自己完全的私有性,尋求一種社會資本的形式。
這就是馬克思說的第一冊《資本》的四篇。1859年出版的《政治經濟的批判·第一分冊》,主要包括的價值和貨幣這兩章,就是按照「六冊結構計劃」來撰寫的。
發現自己未搞清生產價值、絕對地租等問題,《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越寫越長
馬克思在1861年接著寫《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二分冊,即資本章。馬克思發現,自己其實還有很多問題沒有弄清,馬克思給恩格斯的信中談到:「要是隔一個月重看自己所寫的一些東西,就會感到不滿意,於是又得全部改寫。」
主要有兩個問題,一是剩餘價值理論與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現實的關係,二是勞動力商品和工資本質關係。馬克思花了極大的精力,深入地研究了價值向生產價值轉化的問題,接著又在細化級差地租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絕對地租理論,從而為價值和生產價格轉化關係論述提供了「例證」。馬克思還對剩餘價值思想史過程作了深入探索。現在留下的《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成為一部包括23個筆記本的、長達1400頁卷帙浩繁的手稿。剩餘價值理論史部分,寫滿了其中的10個筆記本。
我最近寫的論文題目就是「剩餘價值理論是《資本論》第四卷嗎?」答案不是,這是誤判。後面還有八個問題,這八個問題是「1862-1863年手稿」里闡釋的重要問題。
《資本論》第2卷手稿
關於《資本論》的「四卷結構計劃」到了1862年12月,馬克思決定以《資本論》為標題出版自己的經濟學著作。其實,馬克思說的《資本論》只包括「六冊結構計劃」中第一冊《資本》第一篇「資本一般」的內容,這些內容也是關於「政治經濟學原理」的基本內容,是資本主義經濟關係的最本質的規定,其餘問題,除了「國家和各種不同形式對社會各種不同的經濟結構的關係」以外,馬克思認為別人可以沿著他的思路繼續寫下去。
學界激烈討論:馬克思是否放棄「六冊結構計劃」?
1863年下半年馬克思開始寫《資本論》,提出了「四卷結構計劃」,就是我們熟悉的「資產的生產過程」「資本的流通過程」「總過程的各種形式」和「理論史」。
上個世紀60年代末,羅曼·羅斯多爾斯基、馬·呂貝爾等學者,就已經從《政治經濟學批判》整體結構上,探索《資本論》的「完成」和「未完成」的問題。近半個世紀來,對這一問題探索的焦點是,馬克思決定寫作《資本論》後,是否放棄了「六冊結構計劃」?隨著馬克思經濟學手稿陸續公佈於世,現在的主流觀點認為,1862年以後,馬克思從來就沒有放棄「六冊結構計劃」;一直認為「六冊結構計劃」中的資本競爭等內容,以及國家、國家對外與世界市場等內容,還是《資本論》之後的「可能的續篇」。《資本論》是「六冊結構計劃」中關於資本本質內容的完成部分,又是先對於「六冊」整體而言的未完成的部分。
恩格斯對馬克思的摯愛,對《資本論》功不可沒的貢獻
在1863年至1865年間,馬克思寫的《資本論》三卷手稿,寫得非常龐大。馬克思逝世後,恩格斯從1883年到1894年十多年間,編輯出版了《資本論》第二卷(1885年)和第三卷(1894年)。因為馬克思的手稿非常潦草,有些部分過於龐雜,恩格斯為此作了精細的整理,補寫了許多內容。第三卷出版時,恩格斯已經74歲,第二年與世長辭。
馬克思在《資本論》出版前對恩格斯說,「沒有你,我永遠不能完成這個著作,坦白跟你說,我的良心經常像被夢魔壓著一樣感到沉重,因為你的卓越才能是為了我才讓它們荒廢,浪費在經商方面,而且還要分擔我的一切瑣碎的憂患。沒有你為我作的犧牲,我是決不可能完成這三卷書的巨大工作的,我以滿懷感激的心情擁抱你!」可以說,恩格斯為了《資本論》第二卷和第三卷編輯出版付出的辛勞,無意中將自己的名字與馬克思一起,鐫刻在了《資本論》的豐碑上。
因為馬克思的手稿非常潦草,有些部分過於龐雜,恩格斯為此作了精細的整理,補寫了許多內容
完成時和未完成的含義作為完成的《資本論》,第一,馬克思提出了經濟學理論的核心範疇——剩餘價值論;第二,確立了馬克思經濟學體系的樞紐——勞動二重性,「對問題的批判性理解的全部秘密都在於此」;第三,馬克思站在工人階級立場上提出了工資範疇這一「嶄新」的理論。剩餘價值、勞動二重性、工資範疇作為三個「嶄新的因素」表明,馬克思完成了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創作。
馬克思多次提到「可能的續篇」,說明他還要研究更多的經濟學內容。馬克思經濟思想在1870年之後產生了極大的變化。此前,他主要研究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19世紀70年代初以後,資本主義經濟關係向世界蔓延。人們就在思考:東方的非資本主義社會,是不是必然要走資本主義道路?具體地說,東方國家能否跨越「卡夫丁峽谷」?在走自己的道路的過程中,既能吸收資本主義發展的文明成果,又能避免資本主義發展的災難性後果。一百年以後,1978年中國共產黨人接手這一課題,改革開放40年就是我們探索這條道路的過程,是在探討馬克思留下經濟學研究的時代課題。
馬克思留下了更多的未完成的經濟學課題,實際上給當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理論空間。《資本論》未完成的課題,需要後人續寫。例如,在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中,如何更好地實現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更好地發揮宏觀調控作用之間的有機結合?在中國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時候,如何深刻把握當代國家對外經濟關係、如何應對世界市場和危機問題等等。
在馬克思誕生200年之際,我們學習馬克思、理解馬克思,如列寧所說,不能「躺在」馬克思身邊,而要「站在」馬克思身邊。直面當今世界經濟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改革發展的現實,發展馬克思、創新馬克思,寫就21世紀的中國版的《資本論》。
(整編:李念、金夢)
推薦閱讀:
※物理學上複雜的理論公式 | 好生活
※鮑 有 為:董仲舒與漢代災異理論的建構
※李俊領:近代中國民間信仰研究的理論反思2
※八字具體斷六親的理論
※[轉載]《從內知覺明證性理論的嬗變看現象學的困境》—作者:張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