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看臉的朝代,有能力考上狀元,沒顏值一樣落榜
07-29
適逢高考,很多人都戲稱這是最後一次不用看臉的競爭。然而,有這麼一個朝代,在當時的 「高考」,也就是科舉制度中,卻將外貌作為選取狀元的一個重要標準。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相傳,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他因長相醜陋而下定決心,要將狀元打造成帝國的形象代言人。認為這樣才對得起王朝的面子。在洪武四年第一次殿試時,原擬為狀元的郭翀因為貌丑被降為榜眼,長相英俊的吳宗伯便因此被拔為狀元。這讓當時的考生們目瞪口呆。因為自古以來,狀元都是因為才學而登頂的。容貌平平甚至於身體殘疾的也大有人在,從未有過以貌取人的先例。然而,明太祖朱元璋拿出廢除宰相制度一樣的魄力,決心讓狀元們用英俊的相貌來成為帝國的臉面。
朱元璋的示例,讓明朝的很多皇帝在欽點狀元時都要先測試顏值,明萬曆首輔大臣朱國楨曾說:「凡鼎甲,聖上多密訪而後定。」才學可以通過考試測量,而皇上密訪的主要目的就是觀察相貌。
當政者都是如此,那麼平民老百姓更是有樣學樣了。在人們喜聞樂見的通俗小說中,狀元的形象都是風流倜儻、英俊瀟洒的,甚至會出現一些比較女性化的特徵。如《龍鳳配再生緣》中的武狀元皇甫少華便是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而另外一些小說如《唐鍾馗全傳》中的鐘馗、《殘唐五代演義傳》中的黃巢便是因為容貌醜陋而失去了唾手可得的狀元之位。
推薦閱讀:
※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16
※龍井的歷史是怎樣的?
※明朝引進西方大炮的歷史:平壤城下痛擊日軍
※歷史廣場:兩晉地方官制
※歷史往事軼事人物人間萬象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