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污染需要「人人喊打」(生態論苑)
孫秀艷
2015年10月17日08:27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一些污染事件的責任追究、公益訴訟乃至後續的環境修復最終無聲無息,正在發生的上市公司超標排污難以引起關注。這些現象,折射出社會對污染的關注程度、對環境保護的態度。
最近,由於在柴油車尾氣排放環節造假,德國大眾汽車公司遭美國環境署指控,「排放門」讓全世界大跌眼鏡。事件曝光後,大眾股價大幅「跳水」,據國外媒體推測,大眾面臨的罰款總額可能高達180億美元。不僅是罰款,德國大眾失信「大眾」,其損失恐怕遠遠不能以金錢來衡量。
一家以嚴謹著稱的德國老牌大企業因為環保事件栽了大跟頭,讓人們感受到,對環境的態度,已經成為考評企業的重要標準。大眾汽車公司明知排放不達標,還要靠軟體控制對抗檢測以瞞天過海,其行為造成的環境污染後果嚴重,理應人人喊打,大眾也將為失信於消費者付出沉重代價。
冷靜思考大眾排放門事件,讓筆者更感慨的是:這樣的「污染門」,距離我們有多遠?
追溯以往,無論是康菲溢油還是紫金礦業污染,雖然當時鬧出的動靜不算小,但對整個社會的影響還僅僅局限於涉事企業與受害百姓。其後,關注度不斷降低,責任追究、公益訴訟乃至後續的環境修復最終無聲無息。
目前正在發生的一些污染事件,也難以引起高度關注。以每周公布的「上市公司污染源在線監測風險排行榜」為例,有不少企業幾乎每周必登榜單,比如酒鋼宏興全資子公司新疆昕昊達礦業有限責任公司二氧化硫排放幾乎天天大幅超標;根據在線監測數據,國中水務下屬國中(秦皇島)污水處理有限公司真成了集中排污地。可是這些上榜半年多的污染企業若無其事,日子依舊過得滋潤,有些上市公司的股價非但沒受影響,還在大幅飆升。
這些現象,折射出的是社會對污染的關注程度、對環境保護的態度。
現階段,在不少人眼中,異地的企業超排,事不關己,不值得關注。其實,這種看法存在很大誤區。環境是每個人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我們呼吸什麼樣的空氣,喝什麼樣的水,吃到什麼樣的食物,與每一個排放者都可能有關係。在全球化日益加速的背景下,污染轉移也越來越迅速,北半球排放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幾年後就已出現在南極的哺乳動物體內。從這個角度說,沒有與我們不相關的污染,也沒有我們不需要關心的環境問題。
公眾匯聚的目光,不僅是社會熱點,更是斬污利劍。大眾排放事件,之所以成為「門」,是世界關注的結果。涉事企業所面臨的懲處,對整個行業形成巨大震懾。中國環保,需要的正是這樣的關注、這樣的震懾。期待更多公民參與環境保護,成為污染企業的監督員,成為環境的忠實守護者。
《 人民日報 》( 2015年10月17日 10 版)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