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下山》是《無極》的精神續集 |生活方式
撰文:Magasa(影評人,現主編電影雜誌《虹膜》,曾在若干電影節上擔任選片人和評委,包括第52屆戛納電影節影評人周單元)
這是個沒有科學性的結論:藝術才華對一些導演來說,是總量恆定的。若是在前面支取過量,整個後半生都會處於透支的狀態。陳凱歌從《黃土地》到《霸王別姬》再到《荊軻刺秦王》,這十餘年的創作無論成敗,都壯懷激烈,淋漓盡致,但從《和你在一起》之後,經過《無極》,到《趙氏孤兒》,再來到現在的《道士下山》,感覺就像霸王從垓下出來,不管怎麼用力拚殺,挽回頹勢,每一步都只是在逼近烏江。
《道士下山》是改編自徐皓峰(作為導演時他名叫徐浩峰)的同名小說,但其實和原著關係很小,電影的故事和人物經過了刪繁就簡,合併改寫,已經跟小說差了很多。徐皓峰的優點影片中完全看不到,但徐皓峰的缺點倒都保留了。
這部影片名義上說的是王寶強演的小道士離開山上的道觀,在紅塵中經歷種種恩怨情仇,悟出了一番人生的道理,最後回到山上。這是武俠故事中常見的合頁結構,但問題是這部影片發生的很多情節根本和王寶強沒關係,前一段和范偉、林志玲、吳建豪的故事他還算一個參與者,到了後面元華、房祖名、郭富城、張震一個個出來,王寶強就成了一個跑前跑後的看客,存在感越來越弱。
中國的武俠片有一個傳統,這個傳統的存在很多時候並非優點,但我們已經習以為常,那就是動輒講一些看上去神神叨叨,但其實淺顯無比的哲學道理,這些道理往往是從儒釋道三家各取一點,搞得神秘無比,這構成了很多武俠電影的精神世界。比如特別常見的喜歡打機鋒的老和尚,不起眼的掃地道士之類人物,就是承擔這種哲學任務的,不巧這部片里全有。現在的情況是,要把徐皓峰和陳凱歌這兩個偽哲學家加到一起來拍一部武俠片,那災難簡直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道士下山》里自然少不了各種點題的警句妙語,但說來說去,也不過是說世間紛擾,做人要保持一顆赤子之心云云,但如果直接告訴觀眾就成了一鍋雞湯,不得不用一些奇情故事來包裝。
《道士下山》一個很大的敗筆是它對原著的類型化改造。這部電影是一部喜劇片,但原著並不是,所以影片里的那些喜劇元素都來自陳凱歌的自創,但從以前的作品看來,陳凱歌其實是蠻嚴肅、刻板的一個人,喜歡在電影里端著架子講一些深深淺淺的道理,當他想搞笑的時候,就發現這其實不是那麼容易。影片從一開場就奠定了它要走喜劇路線,只見王寶強和一個胖子師兄用很誇張的方式比了一場武,最後被師父告知贏了的而不是輸了的要下山自行謀生,這個消息讓王寶強猝不及防。然後下一個出場的范偉,頂著一頭像是在說「我的功能是來搞笑」的髮型,發揮了他小品演員的本色。另外陳凱歌也許從香港電影中學到,娘娘腔是最有效的喜劇元素,當你不知怎麼逗笑觀眾時,就讓演員扮演娘娘腔吧,於是本片一下塞進來兩個!先是梳著莫西干髮型的吳建豪,後面又出來個房祖名,兩人在喜劇功能上幾乎完全重複,中間這部分一旦沒有武打場面,真是叫人看得昏昏欲睡。
陳凱歌的電影其實經常會表現男性之間的情誼,在這方面他就是大陸的張徹和吳宇森。只不過在正常情況下,不論我們將他影片中的男性情誼理解為同性戀或是兄弟友誼,一般都還能自圓其說。然而這部影片毫無道理地讓郭富城和張震這兩人也豁出去賣基賣腐,除了迎合網上的時髦風氣,我沒看出有任何實際意義。
至於影片的武術設計,完全走到了徐皓峰武學思想的反面。如果我們假定徐皓峰是有武學思想的話,不論它真的是什麼,寫實都應該是一個基本的立足點,《倭寇的蹤跡》和《一代宗師》都體現了這一點。但這部電影的武打完全回到了香港武俠片飛來飛去的老路,招牌動作就是反重力和反牛頓定律,看得多了你就會齣戲去設想演員背後的鋼絲是怎麼在牽引、拉扯。隔山打牛和隔空取物可能是比較新穎的設計,但肯定也說不上是原創的,之所以在影片中給我們留下了印象,只不過是因為用了太多次。
在創作精神上,《道士下山》堪稱是《無極》的續集。這兩部影片都體現了導演在操弄自己不熟悉的類型和題材時的進退失據,並且想當然地加進許多效果和初衷完全相反的時髦元素,同時還不忘了夾帶貌似高深的哲學或人生道理,於是帶來的觀影效果出奇一致,那就是全程令人難堪的坐立不安。其實這一切早有徵兆,不知有多少人在王寶強從地上撿起吳建豪扔過的飛刀時,立刻猜到他接下來會「出其不意」地射中靶心,或是當元華讓陳國坤先行一步時,已然料到他會偷下毒手,這些都是觀眾領先導演的證據。電影成功的秘訣沒有太多,其中核心的一條是,導演千萬不能比觀眾笨。
推薦閱讀:
※道門俗家弟子和道士的區別是什麼?
※一個老道士關於八字時柱與風水關係考究
※禿頂還能當道士嗎?
※僧人和道士在年紀很大後一般是怎樣養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