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 PTSD 患者如何進行心理干預?

【黃騰的回答(8票)】:

謝邀!鄙人並沒有長久實際有效的臨床經驗,所以嚴格意義上說,我是沒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的,但請容我一試,從理論上作答。

PST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即創傷後應激障礙,是指經歷異乎尋常的威脅性或災難性應激事件或情境後而引起精神障礙的延遲出現或長期持續存在,其特點是時過境遷後的痛苦體驗仍然驅之不去,持續迴避與事件有關的刺激,並長期處於警覺焦慮狀態。

PSTD屬焦慮障礙的一種,在DSM-Ⅳ焦慮障礙中的疾病編碼是309.81。DSM-Ⅳ里PTSD的具體診斷標準中按病程的不同劃分了不同的亞型,3個月之內稱為急性PTSD,超過3個月稱為慢性PTSD。對於一些比較少見的現象,如在創傷性事件發生至少6個月以後出現者,稱遲發性PTSD。

PTSD作為心理疾患,無論是哪種療法,都要基於病因而進行甄選。臨床觀察發現,許多人經歷了同樣的創傷性經歷並未發展成PTSD,而有些人僅遭受了並不嚴重的創傷也足以導致它的發生。這說明,PTSD的發生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其病因歸納起來有三:

1.創傷性事件:包括人為災難、自然災難、暴力或犯罪或恐怖主義事件;

2.生物學因素:遺傳學的研究認為,有其他焦慮障礙家族史的人發生PTSD的可能性明顯增加;而神經生物學的研究則證實PTSD患者兩個重要的大腦結構(即海馬和杏仁核)發生改變,這些研究提示PTSD患者特徵性闖入性回憶和其他認知功能問題有神經解剖基礎(Gurvits,et al,1996; Yehuda,2002; 王麗穎等,2004);

3.心理社會因素:心理分析觀點認為,患者在是否把創傷性經歷整合到自己原先的信念中,內心存在著衝突;學習理論認為,PTSD的產生是害怕的一種條件反射;認知理論強調創傷對個體預存信念系統的影響,從而導致各種各樣的創傷後反應;而PSTD的社會認知理論,偏重創傷對個體生活的影響,強調個體將創傷經驗整合於預存模型所需要作出的艱巨的重新調整,強調創傷後事件及其嚴重後果的廣泛影響。

對於PTSD的治療,有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之分,而心理治療目前被認為是最有效的療法。

藥物治療:PTSD急性期,尤其是在病人焦慮和痛苦嚴重時,藥物治療往往是必要的。即使在慢性期,藥物也在治療中有一定作用。短時間作用的笨二氮?類藥物對急性焦慮有效。SSRI、三環類搞抑鬱劑或單胺氧化酶抑製劑已經有效地用於治療慢性創傷後應激障礙。SIIrs被認為是一種一線治療藥物,因為這些藥物有更安全和更好的耐受性。

心理治療:心理治療的初期目的在於減輕焦慮癥狀,緩和其情緒和痛苦。支持性心理治療對癥狀不嚴重者可以有效,治療師要鼓勵患者傾訴其痛苦體驗,設身處地地理解患者的情感,持共情的傾聽態度,可以有效地緩解癥狀。向患者說明這類障礙的本質,尤其是各種常見癥狀的來龍去脈,並向患者保證他們的癥狀不會導致發瘋,且能夠康復,這些都有助於治療的進程。

在治療中,患者所講述的創傷經歷可能是令人恐怖的,或者是社會所不能接受的,因此提示創傷對受害者來說是一件困難的事。然而,在深入系統的心理治療中,創傷性經歷必須逐漸加以澄清。這就需要在治療中建立一種良好、可靠的治療關係,要求治療師有良好的傾聽和反應報技巧,對患者有和藹、投入、積極和真誠的態度,高度尊重其個性。而且,當事件講出來後,患者會體驗到強烈的無助感和痛苦感,有可能在一段時間內情緒變得更糟。治療師在治療之初向患者講清楚這一點是有必要的,而放鬆和穩定化技術可有效化解這一問題。

目前,最常用的心理治療方法是行為療法和認知療法。

在行為療法中,主要採用以暴露於患者所害怕的事件或情境為主的技術,系統脫敏法是首選的方法之一。行為療法中決斷訓練技術可有效地治療患者不合適的憤怒表現。

認知療法主要幫助患者處理被創傷破壞的想法和信念,它常與行為療法聯合使用。

新近的眼動脫敏和再加工(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EMDR)技術用於治療PTSD,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由於PTSD常常是在同一事件之下發生的,因此常可採取小組或團體治療的形式。實踐表明,患者在一起可以互相分擔各自的痛苦經歷,感受相互支持的力量,減輕恥辱感、,增強恢復的信心。

在治療過程中,社會支持系統可起到積極的作用。人們的理解、信任和真誠關懷,可以起巨大的治療作用。如果患者得到一分職業或工作,能增加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相反,失業和家庭破裂往往使患者的處境更加艱難,並使情況複雜化。

挑戰消極認知,永遠是件痛苦艱難的事情。祝所有患者安好。

【葉壯的回答(11票)】:

求摺疊的答案的回答者,我真的可以一萬個理解你的感受。那場災難發生的時候,我在不遠處的重慶,之後十五天就趕赴什邡和綿竹進行針對性的PTSD干預了,我清楚的知道你面對過什麼,希望你安好。

PTSD的具體干預方法繁多複雜,寫一本書都可以了。在災區主要針對學生、學生家長和老師的PTSD干預過後,我近幾年來接觸過一些企業內針對於PTSD的需求。

總體上說,PTSD的運作是有一個大概框架的,我們以工作場所的事故導致的PTSD為例。

九十年代,美國人Babara·Feuer就開發了下面這個沿用至今的模型,當然,這是站在企業的角度上。(請原諒我直接從我的一個稿子裡面截圖了)

在我,PTSD的干預的主要問題並不是一個「諮詢技法問題」,受困於PTSD的人有太個性化的具體問題,在真正諮詢的過程中需要做的工作太有具體的需求。在我,PTSD的干預的主要問題並不是一個「諮詢技法問題」,受困於PTSD的人有太個性化的具體問題,在真正諮詢的過程中需要做的工作太有具體的需求。

我認為,PTSD真正的問題是一個「諮詢的宏觀管理問題」。作為一群PTSD可能受眾的管理者/官員/老師的人,怎樣用PTSD這是一個問題。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個性化的做好PTSD干預工作。

所以,對PTSD患者如何進行具體心理干預留給其他專業諮詢師來回答。

我來談談,可以從哪些角度入手考慮對PTSD患者與潛在的患者進行宏觀干預。(以企業內事故導致的PTSD為例)

  • 應激事件:導致PTSD的應激事件種類包括但不局限於如下幾個:
  • 安全事故與其導致的工傷。最為常見也最為嚴重的應激事件。嚴重的身體傷殘會很大程度上誘發甚至惡化PTSD癥狀,企業有必要第一時間為遭遇事故的職工提供心理干預。
  • 在作業環境中的自然災害與其導致的工傷。這種應激事件導致的PTSD程度一般,創傷反映通常伴生於因作業環境中自然災害導致的生理傷殘。
  • 工作場所的暴力行為。工作場所暴力的受害者包括在肢體上真正意義上遭到暴力的職工,也包含被「暴力威脅」的職工,比如被旅客威脅要投訴甚至毆打的客運服務人員。
  • 重大的組織與個人的人事變動。個人所在班組、單位甚至更高級組織被重新整編、撤併或進行大規模人事調動時,也有可能誘發相關的PTSD癥狀。
  • 不同創傷階段的壓力種類,其中:

  • S1:壓力1,過去經歷將影響到危機發生中及發生後的表現
  • S2:壓力2,由於創傷事件引起的
  • S3:壓力3,由於創傷事件以及持續的社區(職場)或社會(家人或朋友)系統紊亂引起的
  • S4:壓力4,由於社區(職場)或社會(家人或朋友)系統紊亂導致的結果
  • 干預對象:事實上,事故創傷的心理干預對象並不局限於事故的當事人與親歷者。事故親歷者沒有出現PTSD癥狀,但是其家屬、事故責任人、事故的目擊者產生了有一定PTSD癥狀的情況很常見。一次應對重大事故創傷的心理干預一般採取三級干預策略,即區分重點干預對象與非重點干預對象來進行在干預強度上有所區別的心理干預。
  • 一級干預對象(重點干預):事故的具體親歷者/受害者。事故的直接責任人。一級干預手段包括:針對性的一對一諮詢輔導。思想教育工作。某些情況下還要採取一定保密隱私工作。非常嚴重的PTSD需轉介專業的長程心理諮詢進行治療。一定時間段的跟蹤心理測評。
  • 二級干預對象(非重點干預):事故現場的目擊者。事故親歷者/受害者的主要救助者。事故親歷者/受害者與責任人各自的主管領導。二級干預手段包括:簡單的心理健康狀況測評。專項主題座談。針對性的團體輔導或團體治療。
  • 三級干預對象(在事故非常重大或波及面很廣時考慮干預):事故發生單位或部門的一般職工群體。職工家屬。三級干預手段包括:多種形式的宣傳工作。心理健康類的講座或專題彙報。
  • 如果你不是一個專業的心理諮詢師,而是一個需要對PTSD患者進行初步干預的企業管理者/官員/教師的話,其實在學習具體的怎麼應對PTSD患者的諮詢策略之前,上面這些內容才是需要先行了解的。

    【曹舟力的回答(0票)】:

    謝邀!

    好大一個問題啊,我覺得有些可以參考原來研究……

    先建立安全的的,大概是放鬆訓練,安全感,冥想……

    諮詢中看來訪者是否能傾訴出來,把傷害意識化,並且理解其中的意義和超越過去的苦難。

    另外我個人覺得我(們很多人,大概我們父母們經歷了文革,近百年創傷史等)至少是II型創傷的人。

    【匿名用戶的回答(1票)】:

    時間過去四年了

    還是會為某些事難受,驚恐

    恐高,怕死,拒絕坐大巴,電梯,飛機

    容易聯想到當時的悲劇場景

    喜歡看心理學各種書籍

    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就是安全感

    求摺疊

    原文地址:知乎

    推薦閱讀:

    如何進行奇門排盤
    解密銷售心理和技巧,如何進行有效催單?
    《Facebook效應》作者說如何進入中國
    如何進行編修家譜
    今日話題:爸爸媽媽們,快來一起交流如何進行家庭教育!

    TAG:心理 | 干預 | 何進 | 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