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新石器時期的青銅器

中國冶銅術的發明,究竟始於何時,目前還很難作出準確無誤的判斷。從文獻記載看,大約4000多年前,古史傳說中的黃河流域黃帝部落與南方蚩尤部落曾發生戰爭,而記載中的「蚩尤作兵」,應該不是棍棒之類,有的學者指出,該「兵」應是青銅製品。《漢書·郊祀志》:「黃帝作寶鼎三,象天、地、人。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黃帝內傳》:「帝既與西王母會於王屋,乃鑄大鏡十二面,隨月用之。」《墨子·耕柱》說:「昔者夏後開使蜚廉採金于山川,而陶鑄之於昆吾,是使翁難乙卜於目若之龜。」《左傳·宣公三年》中記王孫滿答楚子問鼎事:「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文獻記載雖大多屬古史傳說,但對追尋探索中國古代青銅器的起源,啟迪人們的研究思路,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由於時代的局限性,對於這些古史傳說中的記載,以往的研究者常常將其視為單純的神話傳說,在探討青銅器的起源上,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這與長期以來未發現原始社會的銅器是緊密相關的。近年來,隨著中國文物考古事業的興旺發展,在黃河流域上游的甘肅、青海地區和黃河中、下游的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地多次發現原始社會晚期的銅製品或與冶銅有關的一些遺物和遺迹。這些發現為人矚目,開拓了人們的思路和視野,所發現的銅器內含紅銅製品和青銅製品,從它們表現出的原始特點可以看出它們與夏代青銅器在某些方面有著一定的連續性。

舉例分析各地出土的原始社會銅器的主要特徵如下:

仰韶文化銅製品:1956年在陝西西安半坡和1973年在陝西臨潼姜寨仰韶文化遺址內,各發現一個薄銅片。半坡的為長條狀,姜寨的為圓形。有關方面對這兩件銅片進行了成分測定,前者為含鎳20%的白銅,後者為含鋅25%的黃銅。對這兩件銅片,學者們持不同看法,一種意見對出土銅片的地層和時代持有疑問,另一種意見則認為仰韶文化已進入青銅時代。半坡和姜寨遺址依據14C測定,分別距今6000多年和5000多年。

馬家窯文化、馬廠文化的青銅器製品:1977年在甘肅東鄉林家馬家窯遺址和1975年在甘肅永登連城蔣家坪馬廠遺址各出土了一件銅刀,前者完整,後者僅存刀體前半部。兩刀均凸背凹刃。林家刀把與刀體無明顯分界。經過對銅刀合金成分的測定,兩者都是錫青銅。馬家窯文化為公元前3000年,馬廠文化為公元前2300年。這兩件青銅小刀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早的青銅製品。

20世紀50年代以來,黃河上游的齊家文化遺址和墓葬常常出土以工具和裝飾品為主的紅銅和青銅製品。齊家文化晚於馬家窯文化,它出在銅石並用時代末期向青銅文化過渡時期,其年代約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晚於甘肅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肅、青海地區。

齊家文化銅製品:遺址和墓葬出土銅或青銅製品的主要地點是甘肅武威皇娘娘台、永靖大何庄、永靖秦魏家、廣河齊家坪和青海貴南尕馬台等地。齊家文化發現的紅銅或青銅製品主要是小型工具和裝飾品。工具有細長棒形的銅錐、扁平刃的鑿、凸背凹刃的長條形刀等。裝飾品類則有由扁條銅片卷合而成的圓形指環和弓形小紐圓形銅鏡。甘肅廣河齊家坪出土的銅鏡為素麵,直徑6厘米;青海貴南尕馬台出土的一面直徑為9厘米的銅鏡,背上有兩個同心圓,同心圓面飾凸起的人字形弦紋和直線紋。需要指出的是,兩面銅鏡都是錫青銅所制,尕馬台銅鏡錫的成分佔10%。它們是迄今中國發現的最早的銅鏡。

北京科技大學冶金史組學者,利用同位素源手提X光熒光儀,對玉門火燒溝齊家文化墓葬內出土的45件銅製品進行定性分析,結果是紅銅製品佔13件,余為錫青銅、鉛青銅、錫鉛青銅製品。銅器在製作上鍛與鑄都有,而以鍛為主。范鑄法有單范鑄造,而銅鏡、有銎斧則用合范鑄造。在火燒溝還發現了鏃與鐮的石質范。關於齊家文化的年代,依14C斷代數據,樹輪校正為公元前2255年至公元前1910年。

龍山文化銅製品:1955年河北唐山大成山遺址出土了兩件大小相似的梯形銅片,據科研單位對這兩件銅片進行化學分析,含銅量分別為99.33%和97.97%。有的學者提出這兩件紅銅片是「切割用的刀類」。1975年河南臨汝煤山類型二期文化灰坑內,有用紅燒土製成的煉銅坩堝殘片,其中一塊壁厚1.4厘米。重要的是,坩堝殘片內壁粘有六層銅液痕迹,反映了坩堝的堅固耐火性。經過對銅液進行分析,成分為紅銅。在河南淮揚平糧台龍山文化城址灰坑H15內發現有銅煉渣一塊,呈銅綠色。鄭州牛寨和董寨龍山文化遺址出有坩堝殘片和銅片,前者為鉛青銅。

1983年山西襄汾陶寺遺址龍山文化3296號墓內出土一件銅鈴,器表有絲麻織物痕迹,表明隨葬時外面包裹有絲麻製品。器體橫斷面呈菱形,口部較大,頂部略小。鈴高2.65厘米。頂端有一圓孔,系鑄成後再鑽出的。該鈴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化驗室定量分析,鉛佔97.86%,鋅佔0.16%。14C測定3296號墓年代為公元前2085年左右。該鈴是目前中國發現最早的金屬樂器,反映了龍山文化晚期生產力發展的程度。1980年河南登封王城崗龍山文化第617號灰坑出土的銅器殘片寬約6.5厘米,殘高5.7厘米,壁厚0.2厘米。化驗證實其成分為含銅、錫、鉛的青銅。依據殘片形狀,有的學者推測很可能是銅鬶腹底部殘片。王城崗城址年代略早於或相當於夏代開國年代,因而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即龍山文化末期的先民已會製作青銅容器了。

龍山文化的黃銅製品:1974年山東膠縣三里河龍山文化遺址出土了含鋅23%的黃銅質的銅錐。冶煉金屬鋅要比冶煉銅、鐵、錫困難得多。在中國出現較多黃銅器的製品,是在宋、明及以後。前面已談到,陝西臨潼姜寨曾發現黃銅製品,這是一個新的重要研究課題。為了探索中國古代早期銅器中黃銅製品出現的可能性,北京科技大學冶金史組的學者們曾做了大量冶煉金屬鋅的實驗,取得了很多成果。他們指出龍山文化時期燒制陶器的溫度可達攝氏950°至攝氏1050°,為冶煉黃銅提供了所必需的高溫條件和還原氣氛,他們採用的礦石有ZnO、Cu2O、雲南會澤者海含鉛菱鋅礦石和山東棲霞銅礦石(銅鉛鋅共生礦)等。試驗結果是都煉出了黃銅,又因實驗原料的不同,含鋅量從4%到34%不等。通過冶煉實踐,說明了在古代只要有含鋅的銅礦,經冶煉是可以得到金屬鋅的。

馬家窯文化和馬廠文化的青銅器製品約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300年,這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青銅製品。在世界冶銅史上,與古代兩河流域、埃及、印度、愛琴海諸文明比較,古代中國在青銅器的冶鑄上,也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推薦閱讀:

國立故宮博物院 玉石器 1
台北故宮館藏玉石器第四十九輯
【考古詞條】 新石器時代 · 磁山文化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石器
新石器時代玉璧 功能多樣的文化載體

TAG:青銅器 | 石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