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植榮:計程車行業應儘快市場化
計程車行業應儘快市場化
作者:劉植榮
據央視報道,依託打車軟體平台的「專車」受到民眾和司機的歡迎,66%的受訪者選擇經常使用「專車」出行。
在中國不少城市打車是個老大難問題。筆者去年到南京出差,和同行的人一起體驗了南京的打車難。我們在一個主幹道的路口半個多小時也沒打到車,最後還是朋友手機上的「滴滴打車」軟體叫來輛計程車。
計程車是除了公共汽車、地鐵之外的主要公眾運載服務系統,一個城市計程車服務質量的好壞標誌著城市管理水平,關係到這個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和旅遊、投資環境。在目前空氣污染嚴重、一些城市對私家車限行的情況下,計程車的地位更顯重要,在遠離公共汽車站和地鐵的地方,路途遠又無法騎自行車,只有靠計程車。而目前很多城市計程車服務明顯供不應求,尤其是趕上高峰期或者惡劣天氣,不少居民都有幾十分鐘也打不上車的經歷。毫無疑問,打車難的癥結就是對計程車數量的限制,有的城市甚至幾年來沒有增發計程車牌照。
「黑車」屢禁不止的根源也是對計程車數量的限制。隨著城市居民的增加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出機會和打車需求增加,有牌照的計程車早已不能滿足乘車需求,這就為「黑車」提供了生存空間。只要計程車服務供不應求,「黑車」就不可能被取締,這就是市場,有需求就有供給。「黑車」泛濫對乘客安全和社會治安都是嚴重的威脅。
由此,包括美國「優步」(Uber)在內的各種打車軟體在中國迅速地普及,66%的人經常使用「專車」,這說明傳統的計程車只能滿足34%的市場需求,個別城市簡單封殺這些被公眾普遍接受的創新打車服務廣遭質疑,如果禁止這些創新模式的計程車服務,會在一定程度上對百姓出行造成不便。所以,對這些打車平台只能立法監管,絕不能武斷禁止。可以預見,隨著智能手機和信息技術的普及發展,依託打車軟體平台的計程車服務市場份額會越來越大。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各行各業都在走向市場化,可計程車行業卻一直壟斷經營,導致行業發展畸形。我們要儘快開放計程車市場,不再限制計程車數量,降低准入門檻,只要車輛及駕駛員符合計程車服務標準,併購買相應的商業運營保險,就可以獲得計程車牌照。
有種錯誤的觀點很流行,有人認為實行計程車數量控制,是為了維護計程車司機的利益。其實不然,這是個經濟學上的悖論。當計程車數量過少無法為公眾提供滿意的服務時,越來越多的人會逐步放棄對計程車的選擇,而改用「專車」等其他方式獲得運載服務。這就使計程車為尋找一個乘客要跑很多空載,增加運營成本,而收入卻不能提高。試想,在一些城市打車如此之難,人們趕飛機、趕火車,甚至是參加會議或正常上班,誰還會在馬路邊等計程車?限制計程車的數量表面上看是為了計程車司機的利益,實際上是損害了計程車司機的利益。
美國也有一些城市限制計程車的數量。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曾對此發布了一個分析報告,認為沒有任何理由限制計程車的數量,這樣會讓低收入者的出行成本增加;計程車的數量和價格應交給市場去調節,通過競爭可以降低打車價格,擴大計程車服務的覆蓋範圍,提高服務質量,縮短等車時間。
中央早已做出「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的決定,計程車行業應儘快市場化,不再限制計程車的數量,規範創新計程車服務模式,為人民群眾提供更滿意的出行服務。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