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君子」「淑女」的標準——《詩經·關雎》的教學解讀 李華平

《詩經·關雎》-詩,被多個版本的初中語文教材選用。除了個別詞語的理解有些難度,該詩似乎淺顯到不需要解讀,因而很少有教師認認真真去解讀,大多在一番陳詞濫調的讚美之後,解讀便消於無形。在課堂教學中,不少教師也都照本宣科,按照《教師教學用書》的解說,把結論販賣給學生。這既糟蹋了這首美麗的詩歌,也喪失了一次很好的「詩教」機會。因此,我們很有必要對該詩進行一次有別於社會消遣性解讀和文藝理論研究式的教學解讀。

一、文本誤讀:止於不當止之處

對《關雎》文本的誤讀,主要發生在對內容的誤解上。這是一首寫什麼的詩歌呢?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就是辨識誤讀的開始。

答案一:寫愛情。這個答案,從一般社會消遣性解讀來說,也就可以了。作為一般社會性讀者,我們沒有理由要求他們往更深處探究。讀一讀,打發一下空餘時間,也就可以了。而文藝研究式解讀和語文教學解讀,都不應該止步於此。

答案二:寫君子追求淑女的愛情故事。這個答案,是對前一答案的具體化。人教版《教師教學用書》說:「《關雎》寫的是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的思念、追求過程,寫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悅。」《詩經三百首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和《中華文學鑒賞寶庫》(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中對該詩的解讀鑒賞文章也大體持此種觀點。

當嚴肅的《教師教學用書》和權威的鑒賞辭典都止步於此的時候,我們不得不說這是一大遺憾。真正的文藝研究式解讀和語文教學解讀不得不面臨一個嚴肅的問題——《關雎》為什麼居於《詩經》之首?

我們一翻開中國文學的歷史,首先就要與《詩經》打個照面,首先的首先就是與作為中國文學最古老的典籍《關雎》相遇。那它有什麼樣的魅力,讓孔子在編定時將其放到「第一」的位置?並且,我們不得不注意另一個有趣的現象,孔子在《論語》中多次提到《詩》(即《詩經》),但做出具體評價的作品只有《關雎》-篇。難道就因為它寫的是愛情,寫了一個讓人羨慕的君子追求淑女的愛情故事?如果僅僅是這一點,恐怕《關雎》不足以位列《詩經》之首吧。

二、教學尷尬:沒什麼可講,不便於講

作為一個文學經典,《關雎》在語文教學中的命運是怎樣的呢?有位攻讀在職教育碩士的語文教師講述了她的故事:

在教授《關雎》這一課時,我一般只是讓學生們多讀幾遍,熟悉字詞,然後背誦』一下就結束了。因為我一直認為這一課沒有什麼內容可講,無非就是一個年代離我們很遙遠的愛情故事,而面對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們,我也不願多提及「愛情」這方面的內容,怕引發學生過多的想法。

這位老師很真誠地給我們講述了《關雎》的教學命運。而這也是不少語文教師面臨的教學尷尬:第一,一個經典的文學文本,卻沒有什麼「可講」的;第二,美好的愛情,不便於給初中學生講。關於第二點,曾經有個擔任班主任的數學教師與語文任課教師開玩笑:「我們班主任辛辛苦苦地給學生講不要早戀,你們語文教師卻一篇又一篇地教愛情詩,你叫我的班主任工作怎麼做嘛?」玩笑中的尷尬,卻也有語文教學的份。

這裡的尷尬,源於沒有讀懂《關雎》這個文本:一方面被《教師教學用書》、網路參考資料所束縛,沒有直接面對文本本身;另一方面缺少走進文本的真功夫。其實,走進初中語文教材的《關雎》,自有其獨特的教學價值。它不是一般地、簡單地「讓學生去戀愛」,而是教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怎樣的人值得你去愛,怎樣獲取戀愛的資格」。這就是這個詩歌文本「風天下」的教化之功在當代學校教育中之所在。

<關雎》真有這樣大的魅力?

三、追根溯源:孔子眼中有一個什麼樣的《關雎》?

孔子眼中有一個什麼樣的《關雎》?這個問題,我們已無法問孔子,但可根據相關文獻推知。

《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三百五篇。」據此看來,古詩原來本有3000多篇,孔子根據禮義的標準選了其中305篇,編纂成《詩經》。這樣看來,《關雎》能被編入《詩經》不在於他寫了一個愛情故事,而在於他寫了一個符合孔子「禮義」標準的愛情故事。它能居於《詩經》之首,則表明他最符合孔子「禮義」標準。遺憾的是,孔子沒有直接解讀這首詩。他只是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也就是說,快樂卻不是沒有節制,悲哀卻不至於過於悲傷。

所幸的是,漢代大儒毛亨、毛萇潛心研究《詩經》,著有《毛詩序>,比較貼切地把握了孔子的編纂意圖。《毛詩序》認為《關雎》,「《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風天下」,就是教化天下。這也正是孔子將其措於「首位」的目的。具體而言,就是闡明夫婦之德,既適用於普通老百姓(「鄉人」),也適用於統治階層(「邦國」)。

古代儒者重視夫婦之德,有很深刻的道理。首先,家庭是社會組織的基本單元,家庭和諧穩定對於整個社會秩序的和諧穩定,意義至為重大。其次,所謂「夫婦之德」,實際兼指有關男女問題的一切方面,特別是男女之欲。「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札記·禮運》),作為人類生存的基本要求,飲食之欲一般來說比較簡單,而男女之欲引起的情緒活動要複雜、活躍、強烈得多,它對生活規範、社會秩序的潛在危險也大得多,孔子也曾感嘆:「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論語·子罕>)所以一切慾望的剋制、一切人倫修養,都首先要從男女之欲開始。

在孔子看來,《關雎》以詩歌的方式為男男女女樹立了一個標準:「君子」的內涵是什麼?「淑女」的內涵是什麼?也就是說,《關雎》是對「君子「『淑女」內涵的詩化解釋、詩化表達。因此,答案就在詩歌文本中。

四、教學解讀:從「向外看」轉為「向內看」

1.文本教學解讀:「向內看」!

這就又要回到文本本身了。文本教學解讀的一個原則就是「經濟性原則」,也就是要儘可能少地調動外部資源,儘可能在文本內部找答案。「向內看」還是「向外看」是區分語文教師文本解讀能力水準的重要分水嶺。「向內看」應成為今後教師對文本進行教學解讀的基本認識。「向內看」,我們會看到一個與既有結論不一樣的、立體而豐滿的《關雎》,會看到一個更貼近孔子編纂意圖的《關雎》。簡單來說,《關雎》-詩,其實就是通過詩歌的方式闡釋「君子」與「淑女」的內涵的。孔子將其編在《詩經》之首,意在通過它為男男女女樹立一個愛情世界的標準,以「風天下而正夫婦」——在詩一般的理想境界中,什麼樣的女子可稱為「淑女」,而值得你去追;什麼樣的『男子可稱為「君子」,而值得你託付終身。

2.「向內看」的方法:關鍵詞演繹法

走進這個文本,我們需要運用的真功夫是「關鍵詞演繹法」,其他方法間而用之。它包括以下三個主要步驟:第一步,確定關鍵詞。關鍵詞是文本解讀的「支點」,確定的依據是:(1)出現的頻率;(2)出現的位置;(3)與解讀目的的關聯性。在實際確定時,常常綜合運用。由於文學文本的含義比較豐富,對於同一文本,可以選出不同的關鍵詞,因此,英國詩人、文學批評家威廉·燕卜遜將其稱之為「未鎖定的關鍵詞」。一般說來,動詞和形容詞是選擇關鍵詞時需要重點考慮的。特別是文本中反覆出現的、同一位置出現的、與解讀目的緊密相關的動詞、形容詞是不能輕易放過的關鍵詞。第二步,分析。也就是對關鍵詞做細緻的嚴密的縱深分析,以揭示其具有的而被常人所忽視的、深層次的、豐富而又意味深長的含義。尤其不要忽視把幾個關鍵詞聯繫起來整體解讀。第三步,以關鍵詞為中心,分析人物形象和文本主題。這一步,意在對文本的全面把握。這三個步驟,緊密相連。運用到《關雎》-詩中簡單地說,就是抓取描寫人物(淑女、君子)的關鍵詞語,理清其間的意脈,從而分析人性形象。

3.《關雎》教學解讀:「關鍵詞演繹法」的運用

第一輪演繹:「淑女」的內涵是什麼?

首先,詩歌描寫「淑女」,用了一個形容詞「窈窕」:這是指外表。也就是說「淑女」的第一條標準是外表看來要文靜美好(「窈窕」)。在古人眼裡,那種看起來風風火火、長相一般的女孩是不能稱為「淑女」的。這樣看來,在中國人的審美眼光中,無論古代還是現當代,外表都是一個重要的標準。

其次,詩歌描寫「淑女」,用了三個動詞——「流」(撈取)、「采」(摘)、「筆」(挑選)。這三個動詞,寫的是女子採摘荇菜的過程,她是那樣認真、細緻,一絲不苟。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淑女」的第二條標準——勤勞。也就是說,在古人看來,淑女是在勞動中產生,而不是在吃喝玩樂中產生的。用現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來說,好學上進、熱愛勞動才能造就淑女,貪玩好耍不能造就淑女。

最要緊的是,從《詩經>所用手法「賦比興」之「比」來看,「淑女」採摘荇菜的過程就是女子擇偶的過程:廣泛交往一逐個了解一細心挑選。這一過程,足見該女子對待擇偶的態度。這就是「淑女」的第三條標準——對待愛情慎重、理智。用現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來說,那種見一個愛一個、愛一個丟一個的女孩,不能稱為「淑女」;不隨便愛上一個男子的女子,才會不隨便丟下一個男子。

至此,我們明白了「淑女」的三個特點,或者說三條標準:文靜美好,熱愛勞動,對待愛情理智、慎重。

第二輪演繹:「君子」的內涵是什麼?

寫「君子」的動詞也有三個:「求」(追求)、「友」(親近)、「樂」(使快樂)。這其實也就是男子追求女子的過程。理解到這一點並不難。遺憾的是,不少人也就止步於此,沒有再往深處細究。

首先,從這一過程可以看出,男子對女子愛很深、求很切,但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當男子愛慕女子卻又求之不得的時候,男子並未放棄,他不是那種愛一陣子就算了,轉而追求其

他女孩,所謂「東方不亮,西方亮,除了星星還有月亮」。詩歌中,男子對女子的愛是持續不斷、逐漸熱烈的,並不輕言放棄的。這就是君子之愛的第一個特點——愛得執著。

其次,執著之愛也不一定是君子之愛。在當今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有些男子愛一個女子也確實很執著,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但屬於死纏爛打類型,甚至以死相威脅。這種男子,

在古代也是會有的。但本詩中的男子,卻「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優哉游哉,輾轉反側」,男子追求女子沒有追到,但是他並未像有些人那樣做出過激之事,只是「輾轉反側」。這就是君子之愛的第二個特點——愛得尊重。

「輾轉反側」刻畫出君子向淑女表白愛戀之情後,遭到拒絕時痛苦失眠的情景,留給讀

者想像的空間。夜深人靜,一個男子在床上輾轉反側,不能入眠,心中思念著他心愛的女子。他時而發出一聲嘆息,因為心愛的女子拒絕了他的求愛,難免傷感、痛苦,甚至一絲氣餒湧上心頭。但這只是暫時的,當他想到她微笑的臉龐,想到她柔美的聲音,心中便又充滿了鬥志,她給了他堅持下去的力量——為了心儀的女子,他苦思冥想,思考著採取什麼樣的方式才能討她的歡心,才能博得她的芳心。

於是,最精彩的事情出現了,那就是男子追求女子的方式——「琴瑟友之」「鐘鼓樂之」,

即彈琴鼓瑟親近女子、敲鐘打鼓讓女子高興。在上古時代,彈琴鼓瑟、敲鐘打鼓是高雅之樂事。這不是一般人所能夠擁有的,對於男子來說堪稱「絕招」。那麼,男子為什麼不一開始就拿出這一「絕招」,以求一招制勝呢?從常理來看,男子那麼喜歡這一女子,是應該一開始就會拿出絕招的。然而,他卻只是簡單地「求」,甚至連《詩經·衛風·氓》中的的氓那樣「匪來貿絲,來即我謀」的小心計都沒有。這是為什麼呢?很可能是男子最開始根本就不會,所以就只有直接去「求」。後來又怎麼會彈琴鼓瑟、敲鐘打鼓了呢?他是去學習的,為了能追求到自己心愛的女子,他改變了自己。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君子」的第三個特點——為愛改變自己。

那麼,男子是在向哪個方向改變呢?是變得越來越好,還是變得越來越不成樣子?從詩句可知,他能夠「琴瑟友之」「鐘鼓樂之」,這是變得越來越有高雅情趣了。這是向好的方向改變,是在提高自己。而提高自己的動力就來自對女子的愛情。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君子」的第四個特點——為愛提高自己。

至此,我們明白了「君子」的四個特點,或者說四條標準:愛得執著,愛得尊重,為愛改變自己,為愛提高自己。

第三輪演繹:「淑女」的內涵又增加了什麼?

男子的行為改變,其實也是一面鏡子,照出「淑女」的形象特點。男子十分喜歡女子,以致在求之不得時「輾轉反側」夜不能寐。而後來他去學習彈琴鼓瑟、敲鐘打鼓這一類高雅的事情,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淑女」所具有的另一個特點——情趣高雅。一個情趣高雅的女子,當然可以稱得上「淑女」了。從當代學生的生活體驗來說,如果女子喜歡跳舞,那男子就會去學跳舞;如果女子喜歡打麻將,那男子也會去學打麻將;如果女子喜歡上網,那男子也會去學上網。而詩歌中的男子是去學琴瑟、鐘鼓之類高雅的事,看來女子在這方面也是非常精通的。而這點,男子在求而不得「輾轉反側」的時候就想到了。他想,心愛的女子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品位高雅,必須得提高自身的修養才配得上她。於是他努力地學習琴瑟鐘鼓,不久他就能在她的身邊彈奏出動聽的樂曲,和她一起歡歌起舞……

綜上所述,「淑女」的標準有四——文靜美好,熱愛勞動,情趣高雅,對待愛情理智、慎重;「君子」的標準有四——愛得執著,愛得尊重,為愛改變自己,為愛提高自己。

當我竹]的學生——多情的少男、懷春的少女們,在教師的引導下明白了這些標準後,心中當會泛起什麼樣的漣漪呢?當他們一遍遍深情地朗讀這首詩的時候,「淑女「『君子」的標準就會深深地刻在心底了。古人「風天下」的願望,在當下學校語文教育中落到了實處。這樣看來,我們在教學中,不必迴避「愛情」,反而可以藉助詩歌的魅力引導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們正確對待愛情。讓女孩子們明白,只有勤勞、情趣高雅、努力學習,才會得到他人的喜愛和尊重。男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男孩子,面對愛情,要學會尊重,更要明白,只有不斷提升自己,充實自己,才有可能得到別人的喜愛和尊重。這樣,我們不僅解讀了文本,

更讓學生準確地理解了愛情的內涵,懂得了自己當下真正需要做的事情。這就是具有永恆價值的「詩教」的魅力。

我們憑藉的只是詩歌文本本身,而不是其他外在的東西。「米不夠,水來湊」是閱讀教學的大忌。語文教學中文本教學解讀的魅力就在於此,奧妙也在於此。

[本文系教育部「教師隊伍建設」示範項目

(教師司[ 2013]13號)和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課題( SC13A015)成果之一。]

(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610066)


推薦閱讀:

交誼舞快速入門(基本步 教學)
語文教學:循生活情理 解詩詞內蘊
挖掘傳統文化精華,增強學科教學活力
「批註式閱讀教學」的認識與實踐

TAG:古代 | 君子 | 淑女 | 標準 | 教學 | 詩經 | 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