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罕見的大饑荒,當外國人來援助中國,中國的精英如何回應?
中國的糧食主產區在中部和東部的平原地帶,而這裡又是季風氣候區,農作物生產易受水旱災害的影響。
(中國的氣候分區圖)
1875年,是光緒皇帝登基的第一年,在這一年爆發了中國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旱災,「二百餘年未有之災」,史稱「丁戊奇荒」,這場旱災持續了將近4年的時間。因1877年是丁丑年,1878年是戊寅年,所以被稱為丁戊奇荒。
(光緒皇帝)
咸豐去世,年幼的光緒剛剛登基,這場災難,使得正在進行洋務運動,謀求自強富國的清政府始終處於精神緊張的狀態,發生旱災,就會有饑荒,有了饑荒,就會有農民起義,這是自古以來,中國歷史的定律。
災荒到來之後,清政府就立刻開展了賑災活動,鼓勵地方官員和鄉紳廣設粥廠,使各地湧現出的流民能夠有飯吃,在災區的交通要道上設粥廠,一是為了救濟災民,讓老百姓活命,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圍堵和控制流民,防止出現暴動。
經過兩次鴉片戰爭,再加上太平天國運動,清政府的財政已經難以為繼了,拿不出多少錢來賑災,清政府只能寄希望於各地的鄉紳和富戶,希望鄉紳和富戶能夠積極救災。
(農民在剝樹皮,挖草根充饑)
回顧中國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每一次農民起義,參與者大部分是農民,但是領導者往往是鄉紳。秦朝末年,劉邦的農民起義,幾個主要領導人都不是農民,而是當地的小官吏。朱元璋的農民起義,也不純粹是農民,沒有地主、鄉紳的參與,朱元璋也不可能做大做強。
只有農民參加的暴動,那叫「攔路搶劫」、「吃大戶」,目的是為了吃飽飯,而一旦有鄉紳或者讀書人參與其中,就有了政治訴求,有了政治訴求,那就不是簡單的暴動了,而是農民起義了。
丁戊奇荒,受災人口1.08億,造成1000餘萬人餓死,另有2000餘萬農民逃荒。可是,就是沒有發生農民起義,這簡直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奇蹟。
丁戊奇荒,受災這麼嚴重,為什麼沒有發生農民起義?
當時發生了許多小規模的農民暴動,但是就是沒有形成農民起義,究其原因,不得不從外國傳教士的賑災活動說起。
前文說了,清政府當時的財政已經難以為繼了,只能寄希望於各地的鄉紳和富戶來賑災,同時清政府也不反對外國傳教士賑災。
就是因為外國傳教士也參與到賑災活動當中去了,所以引起了中國鄉紳的注意,丁戊奇荒,之所以沒有發生農民起義,某種程度來講,是民族主義消除了農民起義。
歷朝歷代發生饑荒,鄉紳一般都會借賑災收買人心,或者乾脆藉機推動農民起義,但是這一次比較特殊,外國傳教士參與救災,反而引起了中國鄉紳擔心外國傳教士別有企圖。
中國的鄉紳認為,洋人救災,實際上是打著救災的幌子,暗地裡收買人心,如果中國的流民都讓洋人給救濟了,必然會被洋人所利用,最終異教橫行,釀成大禍。
因為這種擔憂,中國鄉紳甚至提出了要與外國傳教士開展賑災競賽,洋人去哪裡賑災,他們也去哪裡,「跟蹤賑災」,絕不能讓傳教士收買人心。
在這種民族主義情緒的影響下,災民甚至也拒絕外國傳教士的救濟。外國傳教士在山東、河南等地均有賑災活動,其中山東的賑災效果比較大,但是在河南受到了堅決的抵制。
就是在賑災效果顯著的山東,也有部分地區拒絕洋人賑災,如光緒三年(1877年),山東昌樂縣災民「弗受洋賑」,山東樂安縣災民則「俱情願餓死,不受洋人之賑」。
洋人的賑災活動在河南則遭到了最堅決的抵制,河南的災民不僅拒絕洋人的救濟款,而且還宣傳洋人居心叵測,號召大家都不要領洋人的救濟款。
於是有人會問,農民有這麼大的覺悟嗎?都快餓死了,還大談「愛國主義」?其實,這是地方鄉紳宣傳的結果。災民不是一個一個的個體在沿街乞討,而是作為一個流民隊伍而存在,在這個集體之中,一旦宣揚了這種「寧願餓死,也不受洋人之賑」的口號,集體的浪漫主義情懷會壓制每一個個體的現實主義需求。
而且,當時的中國老百姓對外國傳教士的傳教活動有一種恐懼心理,因為不了解基督教,對外國傳教士所傳之教有一種畏懼感。
所以,有的歷史學家說,洋人在這次災荒中幫了清政府一個大忙,洋人四處賑災,中國鄉紳的注意力轉移到了洋人身上,好像忘記了自己的政治訴求,沒有參與到農民起義當中去,前文已經說了,沒有鄉紳參加的農民起義,只能是零星的暴動,星星之火,無法成燎原之勢,立刻就會被官府鎮壓。
因為中國的地主、鄉紳和讀書人,沒有藉機推動農民起義,所以一些地區的災民竟然寄希望于洋人領導一次農民起義。
當時的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在山東救災,山東壽光和益都的兩個秀才去找李提摩太,說他們當地已經沒有活路了,官府沒有救濟糧可發了,他們準備起義,希望洋人來領導,一切準備妥當,就等洋人出面領導了。李提摩太當時當然不敢發動起義,還勸他們別鋌而走險,說暴動一旦開始,會發生大規模的流血事件,與其發動起義,不如想想別的辦法。經過李提摩太的勸解,這場暴動才沒有發生。
(李提摩太)
這兩個窮秀才為什麼讓洋人領導起義呢?因為他們認為清政府忌憚洋人,如果傳教士領導他們起義,那麼官府鎮壓他們的時候就會有所顧忌,某種程度上來講,這是一種「挾洋自重」。
丁戊奇荒發生之時,清朝各級地方官員和有識之士都熱衷於洋務運動,氛圍使然,當時根本就沒有什麼大人物想借這次機會推翻清政府。地方上有點影響力的小人物也忙著賑災,而且還盯著洋人的賑災活動,注意力也沒有放到農民起義之上。
丁戊奇荒,持續四年之久,清政府在這四年里,始終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害怕發生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還好,最後沒有發生,清政府也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刻,洋務運動也得以繼續推行,創造了後來所謂的「同光中興」。
推薦閱讀:
※外國人回國最想從中國帶走什麼?印度女生的選擇讓人意外!
※外國人愛看書中國人也不能落後,這幾本經典書籍,值得看一看
※外國人不告訴你的成為百萬富翁的秘密
※外國人送給毛XX的禮品
※中國人就是太把明星當回事了,看外國人怎麼對待明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