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蚩尤傳說

蚩尤傳說,蚩尤也是中華先祖之一,雖然逐鹿之戰敗給皇帝集團,但是民間關於蚩尤傳說,都給予很重要的位置,作為華夏先祖之一的蚩尤,有什麼傳說值得我們關注呢?比如蚩尤的武器,蚩尤和皇帝之戰?歷史學家把中國的上古時代稱作「神話傳說時代」,其中最突出的特徵,其實就是「天神」二字,那時的種種事物幾乎無不與「天神」相關。現在有不少學者認為應當運用「外星文明假設」來探索中國那遙遠的「神話傳說時代」的真相,筆者非常贊同這種觀點。同時筆者還要提醒大家的是:運用「外星文明假設」必須隨時汲取當代自然科學的最高成就,尤其是當代高分子生物學的「人造生物」理論。在這篇文章中,我要講的是上古赫赫有名的華夏第一戰神――蚩尤。司馬遷在《史記》中說他是「最為暴,莫能伐」,黃帝、炎帝都曾被他的「火彈」打得四處逃竄。從方方面面的古籍史料來看,這個奇特的蚩尤怎麼看都像是一種具有極高水平的外星機器人。

     蚩尤的形象      古籍中有很多地方描述到蚩尤的形象。《太平御覽》說「蚩尤獸身」,即說蚩尤的形象大大異於人類,而古人以其「自然觀念」將其形象劃分進獸類。《述異記》說蚩尤「頭有角」,《歸藏》說蚩尤「疏首」,著名神話學家袁珂解曰:「疏首就是長著分叉的腦袋。」《述異記》說蚩尤「耳如劍戟」,即說蚩尤的耳朵兩邊有鋒利的刀劍伸出。《山海經?大荒北經》說「蚩尤銅頭」,《述異記》說蚩尤「銅頭鐵額」,又說蚩尤「四目」。《述異記》說蚩尤「六手」、「牛蹄」,《歸藏》說蚩尤是「八肱,八趾」,即八條胳膊八條腿,而「牛蹄」則說明這種機器人腳手末端呈圓球狀。《述異記》又說:「冀州人掘地,得髑髏如銅鐵,即蚩尤之骨。……今有蚩尤齒,長二寸,堅不可碎。」這說明蚩尤其實是由金屬製成的金屬之神,而且這種金屬具有「堅不可碎」的極高硬度。從以上種種史料看,作為上古「華夏第一戰神」的蚩尤絕不可能是血肉之軀,而極大可能是天神從外太空帶來的外星機器人。看了以下蚩尤的各種本領之後,這種感覺會更加強烈。   

  蚩尤的本領      《太平御覽》說蚩尤「食沙石子」,《述異記》說蚩尤「食鐵石」,《山海經?大荒北經》說蚩尤「啖石」。而我們知道作為血肉之軀的一切動物都不可能是靠吃鐵石過日子的。這種具有極高科技含量的外星機器人可能具有自動從礦物中提取能源的功能。   《山海經?大荒北經》說蚩尤能「飛空走險」。這說明蚩尤應當與飛碟屬於同一範疇的東西,所以它也能像飛碟一樣在天空中飛翔。不僅如此,它還能在懸崖峭壁上飛奔自如,這不禁令人聯想到它的「八肱八趾」,這麼多抓手要在懸崖峭壁上飛奔,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龍魚河圖》說「蚩尤能吹煙吐霧」,《述異記》說「蚩尤能作雲霧」,《太平御覽》說:「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彌三日,軍人皆惑。」蚩尤這種外星機器人可能具有從地下吸取水分,然後又把水分轉換成霧氣的功能,所以它能「作大霧」。其所作霧氣之大,如《太平御覽》所云:「黃帝與蚩尤九戰九不勝,黃帝歸泰山,三日三夜霧冥。」其所作霧氣之大,竟能籠罩泰山三日三夜不散。   《玄女兵法》說蚩尤能「徵風召雨,吹煙噴霧。」蚩尤不僅能作大霧,而且能夠「呼風喚雨」,操縱氣象變化。我們人類現在的科技也可以人工降雨,將來理當也可以「人工造風」,所以蚩尤這種外星機器具有「呼風喚雨」之術是可以理解的。   《玄女兵法》說「蚩尤幻變多方」,這「幻變多方」給人留下了充分的想像空間,總之是說蚩尤具有許多匪夷所思的能力。  《管子?五行篇》說「蚩尤明乎天道」,《太平御覽》說「蚩尤獸身人語」,這兩條記述令人想像蚩尤在沒有背叛黃帝以前還具有向先民講述各種宇宙知識的功能。試問與當代「宇宙大爆炸說」非常相似的「盤古開天」神話會不會是蚩尤講述給上古巫覡的呢?還有早在戰國時期就有流傳的地球運轉說(比哥白尼「地動說」早數千年)會不會也是源起於上古天神時代呢?   《春秋元命苞》說「蚩尤虎卷,威文立兵」,《太平御覽》說蚩尤「威震天下,誅殺無道,不仁慈」。《路史?黃帝》說:「炎帝氏衰,蚩尤惟始作亂,赫其火彈,以遂帝,帝弗能征。」看到這段記述不禁令人目瞪口呆。因為這「赫其火彈」不就正是我們今天說的「發射炮彈」嗎?而「赫其火彈,以遂帝,帝弗能征」這段話又把炎帝被蚩尤的火彈追打得四處逃竄的景象躍然紙上。   不僅炎帝不是蚩尤的對手,黃帝也同樣甘拜下風。黃帝與蚩尤的戰爭可謂是曠日持久、艱難曲折,古書上說是「九戰九不勝」,最後黃帝不得不祈求九天玄女幫助,才最終戰勝蚩尤。從黃帝戰勝蚩尤的方法上看,也同樣說明蚩尤理當是一種機器戰神。   《太平御覽》說:「黃帝與蚩尤,九戰九不勝,黃帝歸泰山,三日三夜,霧冥。有一婦人,人首鳥形,黃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婦人曰:『吾玄女也,子欲何問?』黃帝日:『小子欲萬戰萬勝。』遂得戰法焉。」那麼九天玄女教給黃帝的「戰法」到底是什麼?從古籍看來主要有三:一是賜給他類似「遙控器」的「符」,以使蚩尤不能飛;二是賜給他「夔牛鼓」,以使蚩尤不能飛;三是教他用號角吹出「龍呤」的聲音,以使蚩尤不能飛。      賜神符  「暮,見冥兵,見蚩尤之旗。」――摘自明朝古船上的航海日誌,該船被困北極冰原。      《山海經?大荒北經》曰:「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於冀州之野。應龍蓄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殺蚩尤。」《龍魚河圖》云:「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黃帝出軍決》說:「黃帝伐蚩尤,乃睡,夢西王母遣道人,披玄狐之裘,以符授之曰:『太一在前,天一備後,河出符信,戰即克矣。』黃帝寤,思其符,不能悉憶。以知風后、力牧。風后、力牧日:『此兵應也,戰必自勝。』力牧與黃帝俱到盛水之側,立壇,祭以大牢。有玄龜銜符,從水中出,置壇中而去。黃帝再拜稽首,受符視之,乃所夢得符也。廣三寸,表一尺。於是黃帝備之以征,即日擒蚩尤。」試問:這西王母所賜的「廣三寸,表一尺」的「神符」到底是什麼?這種能夠操縱蚩尤令其動彈不得的「寬三寸,長一尺」的「神符」不正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遙控器」嗎?這個判斷還可以得到以下史料的佐證。      賜夔鼓      《黃帝內傳》說:「黃帝伐蚩尤,玄女為帝制夔牛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連震三千八百里。」《山海經?大荒北經》說:「黃帝以馗牛皮為鼓,九擊而止之,尤不能飛,遂殺之。」那麼,這九天玄女為什麼要賜給黃帝八十面「夔牛鼓」呢?這麼厲害的蚩尤為什麼聽到「夔牛鼓」的聲音就動彈不得了呢?這裡我們首先要曉得「九天玄女」是誰?夔是誰?其餘真相就可以洞若觀火。考證過程限篇不述,這裡我只能告訴讀者古籍中講的「九天玄女」也就是商代卜辭中的「帝女」,也就是卜辭中的「上帝」,也就是卜辭中的「高祖夔」。正如學術界公認的。商代卜辭中的「上帝」和「祖先神」(高祖)是二而一的天神,所以「九天玄女」、「高祖夔」、「帝女」、「上帝」等都是異名而同謂的。而「夔牛」就是飛碟,是古民以其「自然觀念」對飛碟的「自然稱謂」。請看高祖夔的夔字。其古文寫法有三種,一是乒這種側面象形字,二是纂這種正面象形字,三是簍這種會意字。注意,此三者就是先民的上帝的象形。驀是由蠆、會、組成的,蠆是葵的頭面部形象,余是什麼?不喜歡飛碟學的讀者可能難以理解,而喜歡飛碟學的讀者一眼就能看出這是典型的飛碟形象(所以研究上古史,基礎觀念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我們不具備某種與古史對應的基礎觀念,則古史永不可解)。會也就是上述古籍中所說的「夔牛」,因其形狀像牛而又與夔有關。所以古人便以其自然觀念賦予其自然稱謂曰「夔牛」。其實古人與今人一樣。他們也同樣不知道那就是飛碟,他們也是以其蠻荒古樸的自然觀念來審識和理解UF0現象的。例如《山海經?大荒東經》曰:「東海之中,有流波山。人海七千里,其上有獸,其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鳴,其名曰夔。」這裡所講的「夔牛」,今天的飛碟學者一眼就能看出這是說的出自東海的上古飛碟:「其上有獸」說明就像古人把蚩尤視為「獸身」一樣,他們也同樣把飛碟視為「獸」。「其狀如牛」顯然說的就是會形飛碟。「蒼身而無角」是說這種「夔牛」是銀白色的飛碟,而且與牛不同的是它沒有角。「一足」顯然是指飛碟下方通常會發出的「光束」。「出入水則必風雨」把上古飛碟從東海中騰涌而出的景象躍然紙上。「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鳴」這也是飛碟案例中常見的景象。「其名曰夔」說明古人不僅把乒、薨這樣的天神稱之為「夔」,而且也把它們的飛碟稱之為「夔」,驀就是最好的例證。好了,現在我們就可以知道《黃帝內傳》等古籍中所說的九天玄女用「馗牛皮」(馗夔同音相假)製作的「夔牛鼓」是什麼東西了:是用飛碟的金屬薄板製成的金屬鼓。而「九擊而止之。尤不能飛」就說明蚩尤這種與飛碟本質相同的外星機器人有一個巨大的弱點,那就是它一旦聽到飛碟的聲音,就會立刻關閉系統而動彈不得。這從解析以下的古籍記載中可以得到進一步驗證。《通典?樂典》說:「蚩尤率魑魅與黃帝戰於涿鹿,帝令吹角作龍呤以御之。」這裡的「帝」可能指黃帝,也可能指天帝(九天玄女)。「吹角作龍呤」就是用號角吹出龍呤一樣的聲音。那麼,為什麼模仿「龍呤」就可以抵禦蚩尤呢?為什麼蚩尤就這麼害怕「龍呤」之聲呢?首先我們須知道「龍」是什麼?筆者研究認為,中國上古之龍可能有兩種:一種是真正的生物之龍,日本大阪市浪速區瑞龍寺所藏龍標本很有說服力,加上商代以及新石器時代的一些龍的雕像等都說明,在遠古時代地球上可能真的存在這種奇特的生物。二是飛碟,從大量古籍資料看,古人可能因其「自然觀念」而賦予飛碟以「龍」的自然稱謂。如《仙海經?海內東經》曰:「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則雷。」《說郛》引《奚囊橘柚》曰:「軒轅游於陰浦,有物焉,龍身人頭,鼓腹而遨遊。問於常伯,伯曰:『此雷神也。有道則見。見必大雷雨而拔木,君亟歸乎!』須臾雨大至,雷電交作,陰浦之木盡拔。」這類資料所說的「龍身人頭」很可能是指飛碟及其中的乘員,「大雷雨而拔木」也是一些飛碟案例中所見的現象。《說文》曰:「夔,神也,如龍,一足。」這顯然是《山海經?大荒東經》中所講的飛碟夔。《說文解字》解龍字曰:「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天而潛淵。」《管子?水地篇》曰:「龍,生於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則化如蠶躅,欲大則藏於天下,欲上則凌於雲氣,欲下則隱於深淵。」這些解釋顯然都是兩種龍在傳說過程中被合二為一了。尤其應當注意的是:甲骨文龍風二字寫為 (龍)、 (鳳),上方都有 字的簡化體 ,以標誌其隸屬上帝,說明遠古的龍鳳都可能是外星人帶到地球來的一種奇特生物。同時上古也把飛碟稱之為「鳳」,如《世說新語?西風本紀》日:「棄乃巨神之胄……世人稱后稷,為西周先人。一日,涉山林,傳稼穡,路遇清潭,百果被覆,棄捧而啜之,頓覺心馳神往,血脈賁張。然有風西來,啁啾不已,烈日穿雲,風呼地動。棄道:神物也!遂令匠人仿之。」試問:這種「烈日穿雲。風呼地動」的「神物」不是飛碟是什麼?還有那「被五色而游」的「神」不是閃耀各色光芒的飛碟是什麼?所以,「帝令吹角作龍呤以御之」其實就是用號角模仿飛碟的聲音從而使「尤不能飛」!這個蚩尤也很奇怪,它聽不得飛碟的聲音,一聽到飛碟的聲音就靜止不能動彈,這理當是外星人有意的設計!   

  蚩尤之死      尤其是古籍中關於蚩尤之死的記載,更把蚩尤是機器人這一特徵表現得淋漓盡致。如《路史?蚩尤傳》曰:「黃帝轉戰,執蚩尤於中冀,而殊之,愛謂之解。」注意這裡的「殊」、「解」二字,袁珂解曰:「殊:斷絕、分離。」而「解」無疑就是「分解」、「拆散」的意思。「殊之,爰謂之解」就是說把蚩尤這個機器人拆散成了零部件。《皇覽?冢墓記》曰:「傳言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黃帝殺之,身體異處,故別葬之。」所謂「身體異處」、「別葬之」。都是說黃帝把蚩尤拆散成了零部件,並且還把這些零部件「別葬之」,即埋在不同的地方。這很可能說明蚩尤這種具有極高科技含量的外星機器人還有自動組裝的功能,所以才「別葬之」。   《皇覽?冢墓記》曰:「蚩尤冢,在東平郡壽張縣闞鄉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氣出亘天,如匹絳帛,民名為『蚩尤旗』。肩髀冢,在山陽鉅野縣重聚,大小與闞冢等。」傳說下來的蚩尤墳僅兩處,一處在東平郡壽張縣闞鄉城,叫「蚩尤冢」,另一處在山陽鉅野縣,叫「肩髀冢」。「肩髀冢」顯然是說這裡埋的是蚩尤的「肩膀」和「大腿」(髀)部分。由此推知,那麼「蚩尤冢」就理當是埋的其頭部和軀幹。《皇覽》又說「蚩尤冢」常有「有赤氣出亘天,如匹絳帛」,即說「蚩尤冢」中常有紅色光束髮向天空,並經久不散,就像掛在空中的綢緞一樣,當地老百姓稱之為「蚩尤旗」。這顯然是這種機器人身軀中的能量在向外發光,說不定還具有召喚其主人來修復自己的作用。《晉書?天文志》曰:「蚩尤旗,類彗而後曲,象旗,主所見之,天下有兵。」《夢溪筆談》曰:「解州鹽澤,鹵色正赤,俚俗謂之『蚩尤血』。」這些應當都是後人的附會之說。   《雲笈七箋?軒轅本紀》曰:「黃帝殺蚩尤,於黎山之丘,擲械於大荒之中、宋山之上,後化為楓木之林。」郭璞解日:「黃帝得蚩尤,械而殺之,已摘其械,化而為樹也。」《山海經-大荒南經》曰:「大荒之中,有宋山者……有木生山上,名楓木。楓木,蚩尤所棄其桎梏,是謂楓木。」――注意這裡「械」字的反覆出現,「械」者「機械」、「器械」也,這也同樣明顯指示了蚩尤的「機器」性質。   《龍魚河圖》曰:「蚩尤沒後,天下復擾亂,黃帝遂畫蚩尤像,以威天下。天下咸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弭服。」由此可知。蚩尤在上古時代具有多麼巨大的、無人能勝的強大威力,當天下復擾亂時,黃帝掛出蚩尤的圖畫,天下人以為蚩尤沒死,於是萬國皆來臣服於黃帝。這再次充分證明蚩尤「華夏第一戰神」之至高地位。   

  蚩尤集團      在上古時代,蚩尤並不是一個,而是一個機器人集團。如《太平御覽》曰:「蚩尤兄弟八十一人。」《述異記》曰:「蚩尤兄弟七十二人。」須知,在古籍中對某部族有具體人數統計的,只有蚩尤部族。之所以有如此固定不變的人數,即是因為這是一個沒有生殖繁衍能力的機器人集團。   中國有句老話叫「聖人無父,感天而生」,例如三皇五帝等都是其母感天而生的,都投有父親,都是天帝用特殊方式創生的「天子」。而蚩尤更異,它們連母親都沒有,而是從羊水河中鏗鏗鏘鏘地走出來的。如《初學記》引《歸藏?啟噬》曰:「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試想在上古時代的某一天,野民們突然看見從羊水河中走出七八十個怪物,那景象是多麼的奇特!在甲骨文中,帝字分上帝榮和下帝 ,上帝重指帝來自天上。下帝重指帝居於水(尤其是大海)。卜辭多用下帝,說明先民尊崇下帝。蚩尤以及前述《山海經?大荒東經》中講的「夔」都是屬於下帝的範疇。還有出自雷澤「鼓其腹而雷」的「雷神」、《拾遺記》講的「乘螺舟沉行海底」與秦始皇會晤的巨人族「宛渠之民」也都屬於下帝的範疇,就連黃帝得到的可以操縱蚩尤的「符」(遙控器)也是玄龜從水中送出來的(玄龜可能是飛碟,旁證限篇不述)。   在中國古史上,曾經發生過一件劃時代的大事件,叫做「絕地天通」。而「絕地天通」的主要內容,就是「禁絕蚩尤下凡」。如《尚書?呂刑》曰:「上帝監民,罔有饕香德,刑發聞惟腥,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報虐以威,遏絕苗民,無世在下,乃令重黎絕地天通。」這裡說的「苗民」就是蚩尤,「遏絕苗民,無世在下」就是從此禁絕蚩尤,令它永世不得再下凡人間。由此亦可見地球上的人類今後是永遠再無一睹蚩尤尊容的福分了。   《韓非子?十過》曰:「昔者,黃帝合鬼神於西泰山上,駕象車而六蚊龍,畢方並轄,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瀝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後。騰蛇伏地,鳳凰覆上,大合鬼神,作為《清角》。」可見蚩尤最早是天帝派遣下來輔助黃帝的屬臣。後來這種機器人突然暴虐起來,作兵伐黃帝,於是「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莊子?盜跖》)。   《黃氏逸書考》輯《遁甲開山圖》曰:「蚩尤者,炎帝之後。」《路史?蚩尤傳》曰:「阪泉氏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這裡所說的蚩尤當非指機器人集團,而是指後世崇拜蚩尤並以「蚩尤」為部族名號的上古民族,並且他們是炎帝之裔。   古人不知蚩尤為高智能機器人是因為他們不具備高科技知識,今人不知蚩尤為機器人是因為今天的歷史學家羞於運用「外星文明假設」來驗證古史。蚩尤傳說與苗族說到苗族,很多人都會想起蚩尤,更有人把蚩尤視作苗族的始祖,認為他所帶領的九黎部落即是如今的苗族。而苗族人本身,也將蚩尤奉為自己的始祖,而今舔,在苗族之中也還廣泛流傳著蚩尤的傳說。但是苗族的起源究竟為何?洪荒神話之中的蚩尤,或者說,歷史上的部落首領蚩尤,究竟是不是建立起苗族的苗人先祖?於此,本文將從苗族的圖騰與是漢族神話中蚩尤的事迹里探尋蚩尤是否是苗族最早的先祖。   一個民族的起源,與那開端相隔了千萬年距離的我們是無法探知的。想要了解一二,除了從史書記載之中窺得一隅,便只能從各種不同的神話傳說之中探尋蛛絲馬跡。   所以對於苗族的起源是否應該歸功於蚩尤,我們也只能從苗族的一些神話傳說里去尋找端倪。   女媧補天,大禹治水等諸多神話傳說如今已是耳熟能詳的了。從這些不同的神話之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些曾經在世界最初發生的事情。   神話是人們對於現實之中一些自己不能理解的事情的解釋。雖然有些未免太過於誇張以至於成了神化的神話,但是從那些神人的事迹之中,我們還是可以找出一些曾經發生過的大事件。   而神話,除了記載在諸如《山海經》《淮南子》《史記》之中的記錄之外,在壁畫雕像或者綉品圖騰上也可以找到一些痕迹。而已經有了自己特有的文字的苗族,因為數次大遷徙和後來的逃避追殺缺失不少,但卻極有自己的特色,   在貴州關嶺一帶流傳有《蚩尤神話》,傳說遠古時期,苗族居住在黃河邊上,共「八十一」寨,他們的首領叫蚩尤,蚩尤為民除掉了危害苗民的「垂耳妖婆」,使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後來妖婆的三個妖娃請來了赤龍公和黃龍公(即炎帝和黃帝)復仇,蚩尤率領苗族人民英勇作戰,多次打敗赤龍和黃龍二公。赤龍、黃龍二公聯合起雷老五(即雷公),水淹苗兵,擒殺了蚩尤,焚毀了「八十一寨」。剩下來的苗族子民被迫遠走他鄉。   從這一則神話之中我們可以知道,蚩尤曾經是居住在黃河邊上的苗族的首領,在苗族之中有很高的威信,只是後來他與炎帝和黃帝交戰,本來屢戰屢勝,只是後來在旁人的幫助下才戰敗,最終蚩尤戰死,而苗族的先民也不得不開始遠走他鄉。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逐鹿之戰。   歷史上的蚩尤乃是中華三祖之一,是中國神話中的武戰神。只是蚩尤是不是真的就是苗族的始祖了呢?這個問題,確實存在著一些爭議。   關於苗族的起源,有說苗族源於黃帝時期的「九黎」,堯舜時期的「三苗」,而九黎是五千多年前的一個部落,後與黃帝部落發生戰爭,首領蚩尤被黃帝擒殺,余部推入長江中下游,形成「三苗部落」,甚至建立起了三苗國,與堯舜禹為首的華夏高部落征戰近千年,最後被夏禹所滅,再次被迫遷徙。   不過,這些所謂的苗族大遷移都是需要建立在蚩尤確實是苗族始祖的基礎上的。如果蚩尤與苗族無關,那麼,蚩尤戰敗之後遷徙的九黎部眾在遷徙之中演化成苗族的說法就不能成立了。而事實上,他真的是苗族的始祖嗎?其實客觀地說,這一記載至今仍是一樁懸案。   首先,中國的神話大多數是沒有確切的時間記錄的,所以我們並不知道三苗和九黎是否有時間上的先後,而之前九黎是三苗前身的說法也不過是建立在大遷移之上的推論而已,無法作為論據。再說,蚩尤以牛為圖騰,但他是以黃牛為圖騰,可現在的苗族崇拜的是水牛和犀牛,並非黃牛,當然,也有可能是時間流傳太過久遠,圖騰的描畫出了些差錯的緣故。最後,苗族的自稱為蒙、木等,是人的意思,而九黎的自稱,「黎」是牛的意思,與苗族形成差異。   而說到苗族的圖騰,想必人們最先想到的就是楓樹了。苗語湘西方言稱之為「道米」,黔東方言稱之為「道莽」,「道」指樹,而「米」「莽」都是媽媽的意思,合起來即為母親樹,由此可見,楓樹在苗族人心中的地位有多重。   不過,在《山海經.大荒南經》之中有這麼一段記載:「有木生山上,名曰楓木。楓木,蚩尤所棄其桎梏,是謂楓木」,意思就是楓木是蚩尤的桎梏變成的。就是說蚩尤被打敗之後,華夏族的人便以楓木做其桎梏,從精神上侮辱他。但是,如果楓樹的圖騰真的是這個意思,將蚩尤視作先祖的苗族人真的還會把楓樹叫做「媽媽樹」嗎?   所以,從蚩尤與楓木的關係上來看,九黎應該是屬於一個以楓木為圖騰的部落,而九黎是它的一個支系,後來演化為苗族。   苗族族稱古老,最早出現在甲骨文之中,曾有「三苗」「南蠻」「荊蠻」以及「五陵蠻」等稱呼,直到1949年以後才統稱為苗族。按照吳曉東先生的劃分方法,古三苗的圖騰有三個階梯,第一是總體的民族圖騰,所有的苗族都認同的,楓樹圖騰;而下一級的是部落圖騰,分五類:水牛、野豬、蛇、犀牛和犬,而最後一階分了兩種:猴和魚。最早的苗族,或者那個時候還不叫苗族,他們的圖騰是楓樹,有可能是後來分散了的九黎。後來九黎被迫遷徙,因為地域或者經歷的不同,楓樹的圖騰便分化出了水牛野豬等五個圖騰,直到後來,分化出猴和魚。   以苗族的歷史悠久,極有可能九黎不過是它的一個歷史階段而已。蚩尤建立的九黎部落與苗族並不是沒有關係的,畢竟現在苗族崇拜的神話人物之中有蚩尤的存在,也流傳著一些關於蚩尤的傳說和遺迹,苗族以楓木為圖騰,而漢文獻中有著「蚩尤桎梏化為楓林」的記載。而且在現在的苗族之中仍舊可以找得到蚩尤部落的圖騰,牛,所以,九黎很可能是苗族的先祖的其中一個分支,而後再由九黎分化為三苗,一直成為如今散落在我國西南部分的苗族。   所以蚩尤,的確應該是苗族的一位先祖,不過在他之前,可能還會有更早的首領,但他的確是苗族在成為如今的苗族之前的九黎首領。 蚩尤結局:涿鹿之戰之所以有多種不同地點是因為蚩尤部族在戰爭中多次遷徙;戰爭的起因是部落間的復仇和爭奪財物;土地雷神和玄女是黃帝的部落聯盟;蚩尤食沙石是食鹽之誤傳。   關鍵詞:神話傳說涿鹿之戰蚩尤黃帝      黃帝與蚩尤的涿鹿之戰是中華民族先民進入文明社會之後的第一次重要的戰爭。本文擬結合民間傳說和漢文古籍的記載對戰爭的地點、起因以及雷神、玄女、蚩尤食沙石諸方面進行探討。      一、戰爭的地點      對於涿鹿之戰的地點,歷來有不同的解釋。1、《史記?五帝本紀》:「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下,《集解》引服虔日:「涿鹿,山名,在涿郡。」這在今北京西南之涿縣。2、《集解》又引張晏曰:「涿鹿在上谷。」《水經注》卷十三引《魏土地記》:「下洛城東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東一里有陂泉,泉上有黃帝祠。」又引《晉太康地理記》:「陂泉,亦地名也。泉水東北流,與蚩尤泉會,水出蚩尤城,城無南面。」這在今河北燕山北涿鹿縣之境內。3、《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者」下,《正義》引《輿地誌》云:「涿鹿,本名彭城,黃帝初都,遷有熊也。」這在今江蘇徐州市。4、《史記?五帝本紀》:「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下,《索隱》又云:「或作濁鹿,古今字異耳。」錢穆先生說:「疑即山西解縣之濁澤也。《寰宇記》:『安邑縣南十八里有蚩尤城。』《安邑縣誌》:『鹽池東南二里許,有蚩尤村。』則黃帝戰蚩尤之傳說,最先當溯源於此。」這在今山西運城市鹽湖區一帶。5、《元和郡縣圖志》卷十三河北道、懷州、修武縣有「濁鹿故城」,這在今河南修武縣。6、《史記?五帝本紀》:「遂擒殺蚩尤」下,及《水經注》卷八引《皇覽》曰:「蚩尤冢在東平郡壽張縣闞鄉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氣出如匹絳帛,民名為蚩尤旗。肩髀冢在山陽郡鉅野縣,重聚大小與闞冢等,傳言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黃帝殺之,身體異處,故別葬之。」這在今山東東平縣西南和巨野縣一帶。7、《續夷堅志》卷四:「華州界有蚩尤城,古老言蚩尤闞姓,故又謂之闞蚩尤城,城旁闞姓尚多。」這在今陝西華縣。   蚩尤被殺之地也有多處。除了《山海經?大荒北經》言「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沒有明確在冀州何方外,《山海經?大荒東經》云:「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日凶黎土丘。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不得復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郝懿行注云:「《史記?五帝紀》《索隱》引皇甫謐云:黃帝使應龍殺蚩尤於凶黎之谷。」這是講蚩尤被殺於東北方。《山海經?大荒南經》:「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楓木。楓木,蚩尤所棄其桎梏,是為楓木。」郭璞注云:「蚩尤為黃帝所得,械而殺之,已摘棄其械,化而為樹也。」這是講蚩尤被殺於南方。《初學記》卷九引《歸藏啟筮》雲「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黃帝殺之於青丘。」這是講蚩尤被殺於東方。《逸周書?嘗麥篇》說:「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河,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以甲兵釋怒,用大正順天思序紀於大帝,用名之曰絕轡之野。」這是講蚩尤被殺於冀州之中部。關於蚩尤冢,《元豐九域志》所載鄆州、解州,京兆府都有蚩尤冢。之所以殺蚩尤之處叫凶黎土丘,是因為蚩尤是九黎之君。而黎又有多處,《尚書?西伯戡黎》,孔傳曰:「近王圻之諸侯,在上黨東北。」孔穎達之疏曰:「黎國,漢之上黨郡壺關所治黎亭是也。」這黎就在現今山西晉東南長治市南及黎城縣一帶。《水經注》卷五「河水又東北過黎陽縣南」下,引晉灼曰:「黎山在其南,河水逕其東。」這在今河南安陽市南。「漯水又東北逕漯陰縣故城北」下云:「縣故黎邑也。」這在今山東禹城縣之東。   之所以有這麼多不同地點的涿鹿、蚩尤城和蚩尤被誅方位,只能從蚩尤部族在戰爭中之多次遷徙來理解。黃帝與蚩尤之戰,並非一次,而且為時甚久。《太平御覽》卷十五引《黃帝玄女戰法》云:「黃帝與蚩尤九戰九不勝。」《史記?五帝本紀》也有「三戰,然後得其志」的記載。甚至《史記?五帝本紀》「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下《正義》引《龍魚河圖》還曰:「蚩尤歿後,天下復擾亂,黃帝遂畫蚩尤形像以威天下。天下咸謂蚩尤不死,」可見蚩尤與黃帝之爭的長期性和複雜性,也可知古人所記蚩尤並非只是單純的一個人,而是指這個部族的領導和後續領袖。正如《韓非子?十過》所云:「昔者黃帝合鬼神於西泰山之上,駕象車而六蛟龍,畢方並轄,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後,騰蛇伏地,鳳凰覆上,大合鬼神,作為《清角》。」這裡的蚩尤,只能是被征服後留在北方的蚩尤部族。   關於蚩尤部族在和黃帝、炎帝戰爭中複雜的轉戰遷徙,苗族傳說之中也有體現。流傳於貴州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的《蚩尤神話》載蚩尤被殺後,老生翁對餘生苗民說:「黃、赤二龍公和雷老五退回去了,你們還是有生路的,不過不能再住此地了,要遷到太陽落的那邊去居住。……過了黃河,再經過罩霧山、風雨關、水清江和毛蟲沖,再走就到達鬼方了。你們就在那裡安家創業。」流傳於可樂恆底一帶的《苗族遷徙歌》敘述苗族住在直米力,直米力建在上一方,利磨城築在下一方。直米力的軍隊鎮守大丫口,利磨城的軍隊誘敵人夾岩溝,被敵打敗後遷到米城又築了七座城。再被打敗遷徙到小米壩,沒法抵抗敵兵渡過黃河,以後到斗那義慕大江邊、花椒大壩子、底果壘、崩崩地、阿止居地。流傳於鎮寧、紫雲、安順三縣交界的苗族中的《傳說蚩尤》敘及蚩尤和老赤公之戰時,一直強調「老赤公設下圈套,沒有抵抗而是後撤,引誘強兵追擊,待蚩尤兵困糧絕,再反攻。」「蚩尤聽不進老苗公的話,而是一意追擊。」「蚩尤追擊老赤公離開苗家鄉土太遠了,並且兵困糧絕。」蚩尤兵敗後,吩咐妻子把家人和家兵帶往奶哦薄(濁水)方向去,再渡過奶哦齋(清水)往前住在黑洋大箐。他回到兵營,向苗兵傳下命令:「我們往太陽升的方向撤,撤進海里同敵人決一死戰。」中共四川淇縣統戰部《關於淇縣苗族歷史和風俗習慣的調查報告》中的《殺牛祭祖的來歷》則講蚩尤被黃帝打敗殺死,大將軍誇佛帶領苗族人民由北轉南。這誇佛即夸父,與蚩尤應該是同族或部落聯盟的關係。   如果我們將古籍記載和苗族傳說的內容綜合起來考查,就可大致勾勒出這場戰爭轉戰的路線並理解之所以有多處蚩尤遺迹的因由。山西運城的解池應是主戰場。因為古籍所言冀州,主要指今之山西。中冀則是太岳山之周邊地區。《史記?夏本紀》:「禹行自冀州始,冀州既載壺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於岳陽。」《集解》引孔安國日:「冀州,堯所都也。先施貢賦役載於書也。」《淮南子?地形訓》:「正中冀州曰中土。」《呂氏春秋?有始覽》:「兩河之間為冀州,晉也。」《左傳》哀公六年引《夏書》曰:「惟彼陶唐,率彼天常,有此冀方。」杜預注云:「唐、虞及夏,同都冀州。」岳即今山西中部的霍山,屬太岳山系。這是因為古代堯舜禹時代之首都都在今山西臨汾、運城地區,所以其中部之霍山也就成為當時之鎮山,禹之治水也就要從冀州開始,先治壺口了。也正因為如此,作於南北朝時期的《述異記》卷上云:「涿鹿今在冀州,有蚩尤神。俗云:人身牛蹄,四目六手。今冀州人掘地得髑髏如銅鐵者,即蚩尤之骨也。今有蚩尤齒,長二寸,堅不可碎。秦漢間說蚩尤氏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戴牛角而相抵。漢造角抵戲,蓋其遺制也。太原村落間祭蚩尤神,不用牛頭。今冀州有蚩尤川,即涿鹿之野。漢武時,太原有蚩尤神晝見。龜足蛇首。」請注意,這裡敘及冀州時,兩次提到太原,正是上古時冀州區域在古人觀念中之遺存。因為漢以後太原已是并州,不屬冀州了。冀州既是山西中南部,那麼蚩尤之主要活動和黃帝之爭鬥也只能是這一區域。失敗後的蚩尤部落一部分南渡黃河向西遷向太陽落的地方。這就是河南靈寶縣一帶的夸父和陝西華縣蚩尤城和蚩尤冢的那一部分。因為《山海經?中山經?中次六經》:「又西九十里,日夸父之山」,郝懿行註:「山一名秦山,與太華相連,在今河南靈寶縣東南。」此地與山西河東一河之隔。那麼夸父神話「飲河」、「飲河渭」、「走大澤」、「北飲大澤」,反映的正是蚩尤部落向西逃竄的那一部分人的路線。有著大丫口、夾岩溝又逃向米城、小米壩的那一支蚩尤部落,也就是由晉東南遷河南黎陽又逃往黃河以南的那一部分。因為《苗族遷徙歌》中唱道:「古時苗族住在直米力,建築城垣九十九座,城內鋪墊青石板,城外粉刷青石灰,城裡住著格蚩尤老格婁尤老。……利磨城築在下一方,利磨城啊利磨城,寬又寬來平又平。……兩位老人率部脫離險境,遷到米城這裡來駐防。」這裡的直米力、利磨、米城,都是苗語的譯音。譯者就言:「米城,苗語譯音,地名。可譯為力城或黎城。」晉東南就有黎城縣,歌中的鋪墊石板、粉刷青石灰,直到現代還是山西晉東南村民建築房屋村舍的主要材料和方式。黎為古代種黍為主的農業部族。晉東南一直是以產黍著名的地區,如《續文獻通考》卷一百七就云:「胡氏定樂,取(上黨)羊頭山黍,用三等篩子篩之,取中等者定焉。」撤往太陽升的方向要到海里同敵人決一死戰的那一支,則是被殺於青丘撤到東方的部落。至於河北的涿鹿,則如《水經注》卷十三所云,是「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留其民於涿鹿之河(阿)」的涿鹿,就像秦始皇遷楚國之後於婁煩一樣。這樣,則有關蚩尤之各種不同地點的問題都得到解決,而不會犯只是執著於一處,將其他地方都斥為虛妄與不可靠的錯誤了。      二、戰爭的起因      涿鹿之戰的起因,《史記?五帝本紀》云:「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正義》引《龍魚河圖》云:「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誅殺無道,不仁慈。」《周書?嘗麥篇》云:「蚩尤乃逐帝於涿鹿之阿。」《山海經?大荒北經》云:「蚩尤作兵伐黃帝。」《尚書?呂刑》云:「若古有訓,蚩尤惟始作亂,延及於平民,罔不寇賊。」雖都歸罪於蚩尤,但都相當空洞而無實際之事實。這是出自勝利者黃帝之後代編纂的緣故。而苗族關於蚩尤的傳說則不一樣了。《蚩尤神話》中講黃龍公的幺妹垂耳妖婆嫁給赤龍公,生下兩個妖娃。垂耳妖婆在蚩尤出外學藝時捉走了阿吾十八寨的男女老幼,蚩尤歸來後殺死垂耳妖婆救出了眾鄉親,將兩個妖娃裝進葫蘆丟入黃河,飄向下游。數十年後黃龍公對妖娃們說:「你們的娘是被蚩尤殺死的,你們已長成人,應為死去的娘報仇才是。我委任你們二人為我的大將,帶龍兵攻打蚩尤。」說明這場戰爭是以復仇為主題。《苗族遷徙歌》記敘比較簡略:「利磨城啊利磨城,寬又寬來平又平。甘騷卯畢掌管利磨城,異族要侵佔這裡羅!」「敵兵遭到痛擊退回去報,直米力是富饒的地方啊,怪的是攻不破來打不進。」由此可以看出這場戰爭是以掠奪土地和財產為主題。而《傳說蚩尤》則講得明白了。老赤公說:「蚩尤,你的心好壞,你明白。你劃給我的土地太瘠薄,有種無收,我無以維生。你每年要送我糧食,還要劃肥沃土地給我,不然為了生存,我只好動武了。」老赤公的聯盟是蚩尤殺死的兩位老龍的後代。「他父親及伯父被蚩尤殺死後,他一心想報仇雪恨,但自知勢單力薄,敵不過蚩尤,便去投靠老赤公聯合他們共同對付蚩尤。」這就表明這場戰爭的因由是出於多個部落之間的復仇和爭奪財物土地。具體講則是黃帝出於復仇,炎帝出於同一地區部落間爭奪土地。正如徐旭生先生所言,「赤與炎篆體字形相近,遂成通用。赤帝就是指姜姓的炎帝族系。」所以赤龍公、老赤公即炎帝。古代的戰爭從來都是如此。雖然很難判定哪一方為正義者,但苗族的傳說要比漢文典籍的記載明晰得多。      三、關於風雨      古代的漢文典籍多談及蚩尤作大風雨。《山海經?大荒北經》云:「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蓄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上,所居不雨。」《太平御覽》卷十五引《志林》:「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彌三日,軍人皆惑。黃帝乃令風后法斗機作指南車以別四方,遂擒蚩尤。」而苗族關於蚩尤的傳說中卻主要講黃帝作大風雨。《蚩尤神話》云:「黃龍公的兵將走到那裡,雷雨大作,河水泛濫,田土被淹。」下一次的戰爭「瓢潑大雨從天而降,洪水湧向阿吾八十一寨,黃龍兵乘洪水前來。」又一次的戰爭「赤龍公作法,口吐烈火,頓時火苗四起,直往阿吾八十一寨燒來。阿吾八十一寨周圍的參天大樹被燒成火海。蚩尤沉著應戰,不慌不忙,手持銅寶劍伸天,口中念念有詞,瓢潑大雨下來,澆滅了烈火。黃龍公見赤龍公的絕招已失算,便把他的慣計施展出來,一口唾沫噴去,洪水推波助浪而來……」《傳說蚩尤》中也講老赤公的一位異族勇將「伸兩手一抖,狂風大作,泥土飛揚,樹木颳倒;再一抖,雷公火閃,天昏地暗,滂沱大雨。」其實漢文典籍中也透露了這個信息。如《山海經?大荒北經》又云:「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這不又說明雨是黃帝之應龍下的嗎?總之,在黃、炎和蚩尤的戰爭中,交戰的雙方都在指責對方在下大雨。說明當時的確有著一場澇災和洪水,而隨後而來的就是一場乾旱,這便是夸父逐日和女魃傳說的來由。      四、關於雷神      苗族《蚩尤神話》里黃、赤二龍公的聯盟中有一個重要人物雷老五,在打敗蚩尤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苗族《三神助蚩尤成家》的神話傳說中,也講蚩尤娶到五雷的第七個老婆,並和五雷作鬥爭。《苗族遷徙歌》中也講到「兩位老人呼喊求救,天上炸雷迴響震天地。」漢文典籍中也有關於黃帝和雷神的關係的記載。如《藝文類聚》卷二引《河圖帝紀通》:「黃帝以雷精起。」《太平御覽》卷五引《春秋合誠圖》:「軒轅,主雷雨之神。」其實,這雷神就是黃帝的部落聯盟雷祖,也作嫘祖。《史記?五帝本紀》云:「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索隱》:「一曰雷祖。」而《宋書?歷志上》引崔?《四民月令》曰:「祖者,道神。黃帝之子曰累祖,好遠遊,死道路,故祀以為道神。」清末李元度重修《南嶽志》引《湘衡稽古》:「雷祖從(黃)帝南遊,死衡山,遂葬之。今岣嶁有雷祖峰,上有雷祖之墓,謂之先蠶冢。其峰下日西陵路,蓋西陵氏始蠶,後人祀之為先蠶也。」《繹史》卷五引《黃帝內傳》:「黃帝斬蚩尤,蠶神獻絲,乃稱織維之功。」既是妻,又是子,又是蠶神,正好說明是與黃帝部落通婚的部落聯盟之一。舜所漁之雷澤即其遺迹。雷澤亦有山東菏澤、山西永濟及陽城多處。      五、關於玄女      《太平御覽》卷十五引《黃帝玄女戰法》曰:「黃帝與蚩尤九戰九不勝,黃帝歸於太山。三日夜,夜霧冥。有一婦人,人首鳥形。黃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婦人曰:『吾玄女也。子欲何問?』黃帝日:『小子欲萬戰萬勝。』遂得戰法焉。」《史記?五帝本紀》「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下《正義》引《龍魚河圖》曰:「萬民欲令黃帝行天子事,黃帝以仁義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嘆。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其實此玄女也是黃炎部落的聯盟。山西晉城市的高平古稱泫氏。其西北有神頭嶺,為泫氏部落的領地,當地民間相傳其首領玄女曾嫁炎帝。清順治《高平縣誌》載高平有兩座玄帝廟,一在西關,一在城北。《水經注》卷九:「絕水東南與泫水會,水導源(泫氏)縣西北玄谷,東流逕一故城南,俗謂之都鄉城,又東南逕泫氏故城南。」這些都是玄氏部落的遺存。      六、關於食沙石      《史記?五帝本紀》「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下《正義》引《龍魚河圖》曰:「黃帝攝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關於「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可以從苗族《蚩尤神話》得到證明。其中說「蚩尤頭戴牛角帽,身披牛皮戰袍,手持銅寶劍,站在苗兵前頭。他的九子和七十二將共八十一個小首領分別站在他的左右。」蚩尤「把阿吾十八寨的全體青壯年苗民武裝起來,人人配上銅武器,頭戴牛角帽,身披牛皮,把牛群也武裝起來,將銅武器栓在牛角上。」「食沙石」則反映的是解州鹽池的爭奪戰。《說文解字》鹽字下云:「古者宿沙初作煮海鹽。」《淮南子?道應訓》:「昔宿沙之民,皆自攻其君而歸神農。」高誘註:「伏羲神農之間,有共工、宿沙,霸天下者也。」《太平寰宇記》卷四十六河東道七、蒲州安邑縣下云:「鹽宗廟在縣東南十里。按,呂忱云:宿沙氏煮海謂之鹽宗,尊之也。以其滋潤生人,可得置祠。」而山西運城的解池之解,也就是海。《山西通志》卷六十:「風后故里:黃帝得風后于海隅,登以為相。解始名渤獬,後去水為解。相傳海隅,即今解池西南隅。」而解池是蚩尤統治之範圍。《路史》卷二十四:「小灝:參盧命蚩尤宇此,今安邑有蚩尤城,宜是。」元人梁益《詩傳旁通》卷十《蚩尤》:「蚩尤封域有鹽池之利,今河東解池是也。」按:「食沙」亦即「宿沙」,食、宿一聲之轉,「食沙石」之「沙石」即鹽之結晶體。「食沙石」正是食鹽石,也即食鹽之誤傳。宿沙氏是鹽宗,蚩尤守鹽池,宿沙之民攻其君歸炎帝,黃、炎和蚩尤之戰又在這裡,反映的正是古代部落間對於食鹽資源的爭奪。   總之,黃帝是龍圖騰民族,炎帝是羊圖騰民族,蚩尤是牛圖騰民族,但他們之間並非一開始就如同水火,而是互相交流和通婚。《蚩尤神話》中的黃龍公的妹子嫁給赤龍公,《傳說蚩尤》中蚩尤之岳父就是老龍公。山西晉城市高平長胗村民間相傳是蚩尤之故里,當地人求雨時卻要去莊裡村請來炎帝像曝晒,稱之為曬女婿。《管子?地數篇》等文獻以及苗族傳說《蚩尤神話》都說蚩尤是銅的發現者和銅兵器的首次使用者。《蚩尤神話》里講「蚩尤創製了苗民的文字和歷算。他把創製的苗文書寫在竹片上,把寫有文字的竹片穿連成串,稱為《蚩書》或《串書》,書上記有戰爭知識、生產知識和醫術知識。」而倉頡造字,神農嘗百草也是這一時期。《尚書?呂刑》載五刑之作起於蚩尤之後。《管子?五行》也云:「蚩尤明乎天道,故使為當時」。所以說,蚩尤和黃帝、炎帝都是中華民族的祖先,都對中華民族的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樣值得我們研究和紀念。
推薦閱讀:

中國人必知的30個上古神話傳說(上)
造字的傳說
傳說中的曼殊沙華/彼岸花,到底是誰?跟我念:石!蒜!
傳說中的五帝錢
荊楚傳說之楚莊王飲馬黃河

TAG:傳說 | 蚩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