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迹專家翁小聰
--------燕趙名探
翁小聰,男,44歲,中共黨員。1983年從河北師範大學物理系畢業後,分配到河北省公安廳從事痕迹檢驗工作。現任河北省公安廳刑偵局技術處痕迹、照相檢驗科科長。
曾榮獲個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並獲得「河北省優秀人民警察」榮譽稱號和河北省「十佳人民公僕」榮譽稱號。從警25年來,他參加重特大案件的現場勘查640餘起,檢驗鑒定疑難痕迹物證2470多起。
今年7月13日,榮獲第二屆「燕趙名探」提名獎。
「翁Sir!」這是年輕同事對河北省公安廳刑偵局技術處痕迹、照相檢驗科科長翁小聰的稱呼。在他們看來,眼前這位戴著老式寬邊眼鏡的中年男人,更像是一名教師。當年,從河北師範大學物理系畢業的他被分配到河北省公安廳工作時,也原以為自己會到警察學校當一名教師,誰知卻干起了刑警,但好在乾的是刑警中的「技術活」———痕迹檢驗。即使直視,眼神中也難以捕捉到一絲刑警慣有的威懾力。但這位嘴角總是掛著笑的「痕檢專家」,卻是犯罪分子最怕的人!
1、藏匿與尋找 這是一場不見面的戰鬥
「這起案件是否也是那個『殺人狂魔』所為?」看著眼前的案發現場,翁小聰突然聯想到近一年來在河南等地發生的系列殺人、搶劫、強姦案。
這是發生在一個偏僻村莊的「滅門」慘案。
2003年8月5日凌晨,邢台縣祝村鎮李道村村民孫某一家三口還在睡夢中,就被翻牆而入的歹徒兇殘地殺死。翁小聰,穿越了一道道隔離帶,在案發後首先進入現場。「這又是一隻狡猾的狐狸!」一進入現場,翁小聰就敏感地意識到,犯罪分子在作案的同時,也在努力隱藏自己的行蹤。
「刑偵技術,左右著刑事案件的偵破方向,並為證實犯罪提供法律依據。」此刻翁小聰的任務就是從現場迅速找到犯罪分子留下的蛛絲馬跡,從而為案件偵破指明方向。
一個要藏,一個要找。一場看不見的戰鬥,就在翁小聰平靜地帶上手套,打開痕檢工具箱的那一刻打響。
現場留下的痕迹很少,工作人員只在現場獲取了一枚有可能是行兇者的足跡,「穿的是43碼的鞋。」而在河南案發現場提取的足跡分析,殺人狂魔腳穿的鞋是39碼。在河南鄭州,公安部為偵破這一系列殺人案而召開的工作會議上,一些足跡專家據此認為不能併案。
「現場留下的足跡大小不同,並不一定就不是一個人所為!」在認真比對了兩個足跡後,前來參會的翁小聰說了這麼一句話。那一次一向低調得有些木訥的他一反常態,表現得甚為執拗,「作為一名刑事技術人員一定要明白,我們不能迎合任何人,只能用證據說話。」
一個是43碼,一個是39碼。兩個腳印模型並在一起一比,一個明顯比另一個長了一截。但「書獃子」十足的翁小聰卻一口咬定是一個人的腳印。
這怎麼可能呢!?
但隨後在公安部物證中心舉行的對這一系列案件現場足跡串並檢驗複核工作中,翁小聰的觀點竟最終得到支持。
同時警方據此調整偵查方向,果真在滄州將已經在四省連續殺害67人的「殺人狂魔」楊新海擒獲。
常言道,「人過留蹤,雁過留聲。」
痕檢技術,是一門既客觀又抽象的科學,而其中足跡的特徵尤為明顯,檢驗的難度也最大,因此行內人都說,「最難出的現場是火場,最難辨的痕迹是足跡。」
要想在這場「藏匿與尋找」的博弈中取勝,就要技高一籌。經過刻苦鑽研,翁小聰終於練就了「火眼金睛」,足跡檢驗對他不再是「痕檢第一難」,並且成了他在這場不見面的戰鬥中取勝的「殺手鐧」。
1987年的冬天,唐山發生了一起震驚全國的系列殺害民警、搶槍、持槍搶劫銀行案。案情重大,翁小聰參加了現場勘查工作,並在雪地上提取了犯罪分子留下的一個腳印。
警方似乎嗅到了犯罪分子的氣息,但在隨後的偵破中,狡猾的犯罪分子總能在最後一刻逃脫。
這個足跡一擱就是8年。
1996年,經過艱苦的工作,犯罪嫌疑人終於被鎖定。1月21日翁小聰應邀趕到唐山市對該案進行足跡檢驗鑒定。利用足跡個人識別技術,經過仔細地比對後,翁小聰只說了一句話———就是他!
8年過去了,犯罪嫌疑人作案穿的鞋子已經無法找到,只用那個雪地上的「鞋底子」與犯罪嫌疑人如今走路的鞋印樣本進行比對,能行嗎?
「留下的足跡穿的鞋不同,但腳的著力點是不變的。就像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一樣,每個人走路的著力點也是不同的。」面對非專業人士的好奇,翁小聰給出了這樣的解釋。
對邢台縣祝村鎮李道村足跡的判定,翁小聰也是根據以上理論下的判斷。但事實是否如此?他也同樣好奇。
謎底揭開的日子終於到了。
「你穿多大的鞋?」警方在審訊時問「殺人狂魔」楊新海。
「39碼!」
「為什麼邢台縣祝村鎮李道村案發現場留下的腳印是43碼!」
「那是為了迷惑警方,在自己的鞋外,另套了一雙鞋子!」楊新海如實相告。
———大腳之謎終於解開!
2、已知與未知他的心跟嫌疑人「貼」得越來越近
2001年9月13日中午12時45分,石家莊市人民影院放映電影時發生爆炸,一名影院工作人員被炸成輕傷。
爆炸過後,現場一片狼藉,破壞嚴重,似乎很難找到犯罪分子留下的蛛絲馬跡。
而翁小聰到了石家莊市人民影院的案發現場後,並不著急,先是把現場的爆炸殘留物搜集包裝,然後編號,搬回了大辦公室。
沉思了一會兒後,在同事幫忙下,翁小聰從搜集到的爆炸現場殘留物中,找到了炸點上的座椅殘片和正對炸點的後排座椅殘片。在這些殘片上,他一共提取到了12個指紋。
「這個極有可能是犯罪分子所留。」他指著從炸點座椅椅背上提取的掌紋對同事說。顯然同事們對他的這種「獃氣」已經習以為常了。一位同事告訴記者,翁小聰是典型的跳躍思維,偵查時,常讓人搞不懂他究竟要幹什麼。多年在一起工作,大家已養成了一個習慣,對翁小聰不要問為什麼。
果然,當10月23日犯罪嫌疑人李永會的資料卡送到專案技術組時,翁小聰仔細認真比對,認定那個神秘掌紋正是李永會右手外側所留,這個鑒定結論為偵查破案提供了一個可靠的依據。
「痕檢人員的最大追求,就是根據現場痕迹,複製案發現場,準確回放嫌疑人作案的全過程。」翁小聰告訴記者,那個「爆炸狂徒」應該就坐在炸點後邊的椅子上,電影開演後,他左右看了一下,然後彎腰用右手把手中的炸藥推到前排的座位下面。這時他起身,右手下意識的推一下前排的座椅後背,而左手也會下意識地拉一下左側的扶手!
在他的講述中,記者似乎看到了整個案發過程。難怪,同事在聽完他的敘述後也會驚嘆———你是不是在案發現場!
而翁小聰卻不以為然,如果破案是破解方程的話,痕迹物證就是尋求未知答案的已知數。「通過已知尋找未知的那一刻,我感覺自己就成了我要找的那個人!」
2000年8月,石家莊某小區的一個租住屋裡的三個妙齡女子死於非命。犯罪分子十分狡猾,作案時戴著粗線手套,反偵查能力非同一般,現場沒有留下什麼有價值的線索。就在翁小聰一籌莫展時,8月15日,橋東區某宿舍再次發生租房女子被殺案件,所幸這次租房住在一起的三位女孩,有兩位逃過魔爪。
據她們講,是有人拿「暫住人口登記表」騙開房門實施的搶劫、殺戮,在她們低頭填表的時候,遭到了襲擊。這一次,犯罪分子同樣是戴著手套。罪犯的破綻在什麼地方?罪犯什麼時候會疏忽一下摘下手套呢?
沒錯!應該是在把「調查表」遞給幾個被害人的時候!案犯張某怎麼也沒有想到,前幾年被抓後,在牢房苦思冥想總結出來的經驗,這麼快就過了時。
對於丈夫洞察嫌疑人心態的能力,翁小聰妻子的解釋是:工作狂的條件反射。常年晚歸,回到家,翁小聰一頭就扎到書堆里,心理學、化學、推理小說,什麼書都看。每一個現場,翁小聰都要整理出一份嫌疑人心態軌跡變化,破案後逐一驗證最初的猜測。
「常年這麼熏,他的心跟嫌疑人『貼』得越來越近!」翁小聰妻子對丈夫的責怪中透著幾分讚許。
3、經驗與現實他享受這個充滿「變數」的過程
「蹲」是翁小聰二十年來在勘察現場最為常見的姿勢,他不會放過案發現場的任何蛛絲馬跡。
———他會留意每一個水杯。
如果這水杯是倒著的,就有可能是嫌疑人實施犯罪時碰倒的;如果水杯放得好好的,而外面卻有大量水漬,那很有可能是嫌疑人在實施犯罪後,為偽裝現場扶起來的,而這時水杯上就應該留有嫌疑人的指紋。
———他會注意到手電筒里的電池。
翁小聰曾經在搜查一個犯罪嫌疑人住宅的過程中,在組合櫃里發現並提取到了與爆炸案現場定時裝置中相同的細軟導線,而在手電筒里,他提取到與現場定時裝置相同生產批號、正負極有焊錫的「金三杯」一號電池,該證據為偵查預審提供了審訊依據。
———他甚至不會放過案發現場爬過的每一隻昆蟲。
「昆蟲是我們的朋友。」翁小聰知道,從死者身上找到的昆蟲,可以斷定死者的死亡時間或者最後用餐時間。
「一個年輕的痕檢人員也會注意現場的每一個細節,提取大量的物證,但最後他會發現,要找的並不在其中。」翁小聰的一個同事告訴記者,這就是經驗!
「嫌疑人的心態千奇百怪,常一反常規,對於他們而言,沒有『不可能』這三個字。」這同樣是翁小聰的一條經驗。
1984年12月,剛剛上班一年多的翁小聰遇見了一件大事。
當時承德市營子礦區家屬區內4間平房窗台上被發現放了大小相等、包裝相同的自製炸彈。翁小聰受命趕赴現場。當時爆炸犯罪還比較少,剛剛參加工作的翁小聰對炸彈的概念幾乎為零。臨上車前,他找到一本《危險物品拆除》的小冊子,一路上翻個不停。
但當他踩著凳子看到窗台上炸彈裡面的導線時,翁小聰還是傻了眼:跟那本小冊子上說的敢情是兩碼事,剛學的那點知識根本沒用。
但此刻他已沒有退路。
承德市公安局的一個同志在下面緊緊地抱著他的腿,說:「別怕!要死,咱們就一起死!」
翁小聰沒敢透露自己在這方面一點經驗都沒有。但學物理的他對於爆炸的原理還是知道的:只要不造成電路迴流,小心地剪斷導線,將炸藥與導線分離就安全了。翁小聰告誡自己要冷靜,冷靜,小心,小心。儘管這樣,當第一剪子下去的時候,翁小聰還是情不自禁發起了抖。終於,一根剪斷了、兩根剪斷了……翁小聰成功拆除了他有生以來遭遇的第一枚炸彈。
此後二十多年的時間裡,現實無數次向他反覆證明了一個「真理」,作為痕檢人員,時時面臨的都是「新」狀況,「你對此沒有任何經驗,甚至舊經驗是有害的!所能做的就是摸著石頭過河。」
一個犯罪現場,就是嫌疑人給痕迹檢驗人員布下的一道謎題,直至嫌疑人落網,謎底才會揭曉。
雖然每一次的答案都未必能拿到「滿分」,但翁小聰說,他享受這個充滿變數的解題過程!
□本報記者 樊江濤 [石家莊報道>
刑偵檔案
1999年9月27日,石家莊市天客隆超市小件寄存處發現一個可疑爆炸物。翁小聰立即奔赴現場開展工作。用X光機透視照相確定其內部結構後,翁小聰決定原地對可疑爆炸物進行拆除。他讓大家遠離爆炸物,親自上前成功拆除了這枚一呼就炸的BP機遙控爆炸裝置。參加工作以來,翁小聰共排除危險爆炸物19枚。
在偵破2000年石家莊系列爆炸案工作中,他參加了石家莊「9·13」人民影院爆炸案、「9·24」12路公共汽車爆炸案、「9·27」北國商城廣場爆炸案現場勘查和「9·11」孫村紅樓加油站爆炸未遂案現場複查工作。在偵破過程中,他在現場提取到大量物證和痕迹,並據此認真分析推斷,為案件的偵破指明了方向。
2003年2月3日至16日,石家莊市所轄的藁城、無極境內連續發生6起搶劫殺人案,共有13人被殺。現場勘(復)查工作歷經了18天,翁小聰等人在現場也奮戰了18天。犯罪嫌疑人居住過的藁城「大碗居」小吃部是勘(復)查的一個重點。翁小聰和同事在小吃部二樓發現了一堆生活垃圾,正是從這堆垃圾中獲取的一張抄錄廣告的字條,成為該案件的突破口,最終將罪犯劉井仁繩之以法。
推薦閱讀:
※日本健康營養專家發現:常吃這6種食物的人,從來沒有便秘問題
※解夢專家:夢到掉牙可能是焦慮
※三四線房子真的值錢嗎? 專家: 2018年你一定會抱怨賣房難!
※【健康知識】:專家教你節後如何快速排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