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經歷這些技術,電影怎麼會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樣貌? | 好奇心商業史

編者按

當你在看電影的時候,你會關注些什麼?劇情、主題、視覺特效、卡司、演員?

這只是電影的一張面孔,屬於娛樂和藝術的範疇。但電影還有另外一張面孔,屬於技術。在電影誕生至今的 120 年裡,電影技術不斷地更新換代,才有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電影。

我們從《紐約時報》中選取了從 1915 年到 1993 年的 5 篇關於電影技術的報道,來為你展現電影技術進化的歷史。

1915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在進行之中,美國還沒參戰,但一場決定商業世界的戰爭在法庭上終結,關於電影的核心技術——放映機。

作為著名的發明家,愛迪生髮明了電影放映機,同時他手中還握有許多其他和電影相關的專利。為了最大化這些專利的商業價值,愛迪生組建了一個壟斷組織電影專利公司,控制了電影的製作、發行、和放映。

托馬斯·愛迪生(右)

這種壟斷對於中小公司來說自然是一種迫害,於是對抗電影專利公司的行動一直都沒有停止過。這一篇報道講述的就是法院正式判決電影專利公司涉嫌壟斷。這篇文章可能略有些晦澀,但你能從中了解電影專利公司到底是怎麼回事,以及技術能夠如何影響一個市場的正常運作。

這個故事同樣有一個令人意外的結局。電影專利公司的勢力範圍主要集中在東部,於是在它勢力最龐大的那些年裡,很多電影公司紛紛搬遷到西部做生意。你肯定已經猜到了,這就是好萊塢最早的雛形。

從放映機,有聲電影,彩色電影,到視覺特效,IMAX,相信《紐約時報》這 100 多年裡的五篇報道能讓你對電影的發展有更多了解。

圖片來源:globallighting

1915 年,愛迪生壟斷電影市場的計劃失敗

本文發表於 1915 年 10 月 2 日。

費城聯邦法院認為,電影專利公司違反了《謝爾曼反壟斷法》

費城電 — 今天,美國政府在一樁重要的反壟斷案子上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美國地區法院法官奧利弗·迪金森(Oliver B. Dickinson)下發了一份意見,解散了電影托拉斯,理由是它違反了對州際和國際商業活動進行規範的《謝爾曼反壟斷法》(Sherman Law)。

約翰·謝爾曼

這份意見是開給電影專利公司(Motion Picture Patents Company)、通用電影公司(General Film Company)和其他製作電影及其附屬產品、或者控制相關製作權利的公司和個人的。此類生意涉及到的資金達數百萬美元。

美國最高法院和反托拉斯法案

法院並沒有說明被控的團體該如何解散,但要求把相關決定提交法院批准。被告方在辯論中強調,專利持有方有權按照自己認為最佳的方式行使權利,但法院在判決意見中說,專利的授予並不等於一併授予了持有人從事法律譴責事項的權利。

法院發現,被告所做的事已經遠遠超出了保持專利權所必需的範圍,他們的行為已經違反了反壟斷法。

政府指控稱,1908 年,全美國幾乎所有的電影製作公司形成了本案中提到的壟斷行為。在這些公司達成的一份協議中,電影專利公司成為了幾乎所有已經簽發的專利的持有者。

協議中列了一個影院和放映室的清單,而且還說不允許將影片交易給清單以外的放映方。協議還規定了統一的票價和定價規則,還說如果電影交易不遵守所謂托拉斯的命令,相應放映方的影片供應就會被切斷。

本案是在 1912 年 8 月 16 日提交的,最後一次法庭辯論是在 1914 年 12 月。本案由總檢察長特別助理埃德溫·格羅斯威納(Edwin P. Grosvenor)代表政府提起訴訟。

眾多公司被訴

除了電影專利公司以外,本案最初的訴狀中還列出了許多被告:通用電影公司、比奧格拉夫電影公司(Biograph Company)、托馬斯·愛迪生公司(Thomas A. Edison Inc.)、Essanay Film Manufacturing Company 、Kalem Company 、George Kleine 、Lubin Manufacturing Company 、Melies Manufacturing Company 、Pathe Freres 、Selig Polyscope Company 、Vitagraph Company 、Frank L. Dyer、Henry N. Marvin 、J. J. Kennedy 、William Pelzer 、Samuel Long 、J. A. Berst 、Siegmund 、Lubin 、Gaston Melies 、Albert E. Smith 、George K. Spoor 和 W. N. Selig 。

法院在裁決中說,所有在政府訴狀中和裁決書中列出的合同都屬於限制貿易的陰謀,因此是非法的,除了 Melies Manufacturing Company 以外,所有其他公司都參與形成了違反反壟斷法的壟斷。至於 Melies Manufacturing Company,法院在裁決中說:

「Melies Manufacturing Company (和所有被告一樣)否認其加入了起訴書中提到的任何一種形式的協議。我們查閱了所有證據,沒有發現任何可以指控該被告的確鑿證據。因此該公司被排除在了法庭調查結果之外,針對其的訴訟也被駁回。」

法院還在其正式調查結果中加上了下面這段話:

「美國政府指出,愛迪生持有的電影專利僅限於限制負片電影的商業應用,並不限制正片電影的商業應用。我們得出的結論中並沒有發現此類規定。」

專利持有人的特權

法院駁回了專利持有人的權利,說:

「對於享有專利的物品,專利持有人有獨家銷售的權利,並相應擁有壟斷其貿易的權利。但通過非法貿易限制來壟斷這些物品或者其任何一部分的行為都是錯誤的。一方面,不能故意通過非法協議來獲得法律授予的權利,另一方面,授予專利權也並不等於授予去做法律所譴責的事的許可。」

法院還引用了浴缸殺人案判決中的一段話,說:

「在審理此案的過程中,我們感覺到自己能勉強發現當前案子中涉及到的協議和行為都遠遠超出了為了保護專利而使用或者實現相應壟斷所必需的界限,而且為實現預期和目的而使用的手段和最終的結果,其實也是法律所譴責的貿易限制行為。」

發現了一個控制貿易的計劃

「被告在答辯時稱,它們達成的某些協議的本意是為了在各個公司之間緩和爭端、減少反訴,為了電影藝術的進步和改善,為了維護公共倫理,以及如它們坦陳,為了自己賺錢。我們沒有理由,也肯定不想否認這些公司值得稱讚的動機。」

「有一點確定無疑,那就是這個計劃的根本和目的是要統治和控制電影藝術所有附屬產品的貿易,而為了確保這一點,該計劃還想控制整個電影行業。我們之所以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不僅是因為看到了它們的所做所為背後的目的,而且因為它們自己還明確地把後者說成是該行業的迫切需要,是只有它們才能供應的商品。而這種必要性就是要成立一個指導和規範領導機構。」

「這種做法甚至形成了一個審查制度。美國(政府)不能、也不會以監管為目的介入此事,而諸被告則稱,它們在替美國(政府)盡它未盡的責任。諸被告的所做所為不僅否認了其目的和手段的非法性質,而且還聲稱應當得到稱讚。我們提到這一點,只是想說清楚一個事實,那就是它們確實實施了壟斷,而且唯一的疑問就在於這種壟斷是合法壟斷,還是通過非法限制貿易實現的壟斷。」

法院大致描述了本案所述的非法聯合的形成過程。該托拉斯創立於 1908 年,總投資金額累計達數百萬美元。據法院稱,它們的計劃是把電影製作者和進口商的利益合二為一——製作了影片交易所清單和影院清單,在沒有得到全部被告一致同意的情況下,不得交易並持有影片,影院也不得放映影片。

要想讓自己上這個清單,就必須購買被告供應的所有影片,任何一家不這麼做的公司就會被從清單中劃掉。所有影片都必須為放映機的使用支付專利使用費,即使在托拉斯成立之前買下的放映機也必須交。

法院向人們展示了被起訴的托拉斯行使其權力的手段,並得出了諸被告均已違法的結論。

翻譯:熊貓譯社 葛仲君

圖片來源:wikipedia、

1926 年,電影學會唱歌

本文發表於 1926 年 7 月 25 日。

John Barrymore 出演《唐璜》

電影人一直有一個夢想,他們想讓電影里圖像和聲音同步放出來,這樣一來銀幕上的人物能真正地說話和歌唱。這個夢想似乎就要實現了。至少這個夢想被由 AT&T 和華納兄弟共同研發的一台設備往前推進了一大步,下周它將在華納劇院(Warner』s Theatre)首次亮相,作為約翰·巴里摩爾(John Barrymore)主演的《唐璜》(Don Juan)的序幕部分播放。

這台新機器的名字叫「維他風」(Vitaphone),它不會用來播放整部故事片,而是要表現歌手瑪麗恩·塔麗(Marion Talley)歌唱時的情景。她從歌劇院的幕後走到台前,背後是一個大型合唱團,面前是紐約愛樂樂團。然後她唱了起來。隨著銀幕上的指揮家舉起手中的指揮棒,樂團的樂聲就從銀幕飄向了觀眾,塔麗張開了嘴,她的歌聲也傳到了人們的耳朵里,就好像她本人就站在銀幕前一樣。維他風最終的目標可能是要用到故事片上,而且台詞也會隨著表演一起放出來。

維他風項目是在曼哈頓歌劇院完成的,經過數周的耐心工作之後,人們才弄清楚了這種電影新技術。音畫同步的關鍵在於讓攝像機和維他風作為一個整體來工作,當其中一部分啟動時,另一部分也要同時啟動。它還可以通過控制系統來改變音調,以便讓導演可以根據意願控制樂器或者人聲。由於它能夠非常靈活地控制聲音,所以在使用維他風的設備之前,人們更有必要好好地學習和掌握它的各種特性。

捕捉聲音的設備會把它傳送到劇院頂層,在那裡的實驗室里,聲音會被記錄在專門用來記錄聲音的黑膠唱片上。聲音先要通過控制板(據說它是有史以來設計最複雜的機械結構),由於它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問題,所以項目組吸納了來自數個不同學科的專家和有經驗的電影人一起合作。

除了瑪麗恩·塔麗以外,人們還可以在這個影片里聽到和看到(在銀幕上的)喬萬尼·馬爾蒂內尼(Giovanni Martineili)、安娜·凱斯(Anna Case)、米斯卡·艾爾曼(Mischa Elman)、埃弗拉姆·津巴利斯特(Efram Zimbalist)和哈羅德·鮑爾(Harold Bauer)。樂隊指揮是亨利·哈德利(Henry Hadley)。至於《唐璜》,它說自己將成為有史以來最有意思的電影作品。

翻譯:熊貓譯社 葛仲君

1935 年,「沒錯,黑白電影的時代到此為止了。」

本文發表於 1935 年 6 月 9 日。

《浮華世界》的導演魯本·馬莫利安有信心將不可能的夢想實現

雷電華電影公司(RKO-Radio) 正在發行新拍的全彩電影。我和電影《浮華世界》(Becky Sharp)製作團隊中的明星、色彩設計師、布景師、木匠、女編劇和副導演都聊了聊,在雷電華電影公司這位認真的年輕副導演看來,我去和本片的導演魯本·馬莫利安(Rouben Mamoulian)聊幾句似乎也沒什麼。

電影《浮華世界》海報

注意到了部門桌子上正在結成冰的水,這位年輕人匆忙地補充道:「不只因為他是《浮華世界》的導演,而是因為他拍了一部宏大的電影,和他以前拍的《化身博士》(Dr. Jekyll and Mr. Hyde)、《歌之歌》(The Song of Songs)和《瑞典女王》(Queen Christina)一樣。」

「你能保證他一點兒不說和色彩有關的內容嗎?」我問。

「我保證,」令人信服的副導演笑著說。然後他非常隨意地加了一句:「當然了,馬莫利安對新的色彩充滿了熱情,從某種角度上看,他也可能不受我的控制。」

馬莫利安一上來就失控了(這還用說嗎?)。互相介紹的話音還沒落,他那杯威士忌蘇打水裡的冰塊還沒有開始融化,他就已經開始把他在阿爾岡昆(Algonquin)的屋子當成了彩色電影拍攝的場地了。

桌子上有一盞藍色的燈,為了調節對比度,馬利莫安在它對面放了一盞橙色的燈。他把一把綠色的椅子推到了紅色窗帘前面。他還挖苦了訪客的領帶,說它和黃色的斗篷配起來不好看。他談到了鑲嵌畫和色彩的過渡,說紅色代表興奮、深藍色代表尊貴、迷迭香綠色代表紀念。

「如果血是綠色的,它就不會讓人感覺到興奮了,」他說。

他暗示說,通過讓演員穿上顏色不相配的衣服,或者把他安排到顏色不相配的背景中,他可以毀掉這個人的演藝之路。

他說:「這比讓他去演不適合自己的角色的後果更嚴重。」

他對新媒介的激動之情很有感染力。很快他就讓訪客在心裡構思起一個戲劇化的故事來,在這個故事裡,灰藍色和紫色不斷累積,其他顏色也在不斷變化,從藍綠色變成綠色,從綠色變成橙色、橙紅色、紅色、亮紅色,再變成瑰麗到讓人激動的猩紅色,此時高潮到來,到處都是紅色的血,大炮噴出火舌,城市被付之一炬。

「色彩的過渡、戲劇故事的過渡——它們都是一樣的,」他說。「色彩本身就能擊中你的內心、讓你興奮起來。」

馬莫利安個子很高,是一個容易動情的、面容顯得很年輕的人,戴著角質眼鏡。他身上唯一能顯示出好萊塢風格的東西,是他左手腕上戴著的小手鏈,上面還掛著一隻金色小哨子。他抽雪茄(長雪茄),每隔幾分鐘就要重新點一次。他有一種頑童般的幽默感。在正式聊到色彩之前,他說他對《浮華世界》記憶最深的部分就是在電影拍攝期間出生的兩個孩子——一次是演員阿倫·莫布雷(Alan Mowbray)的妻子生孩子,一次是助理剪輯師生孩子。

「在拍這部片子的時候,有兩次我都不得不抽特別糟糕的雪茄,」他說。「它們幾乎嗆到了所有人。關於《浮華世界》我一直會記著這事兒。」

除了它可能給電影界帶來的革命性效應之外,《浮華世界》還將成為馬莫利安回憶錄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影片,因為這是他拍的電影里最「多事」的一部。在那兩個出生的孩子之外,電影拍攝期間還發生過兩次火災,演職人員也病過好幾場,沖印和錄音也遇到過困難。而且——

「無論你能想到什麼樣的不幸的事情,都在這部電影的拍攝過程中發生過,」馬莫利安說。

毫無疑問,最悲劇的一幕發生在舞廳那場戲裡。馬莫利安和三位助手花了好幾天才把這場戲剪成了自己滿意的樣子。最後,彩色蒙太奇和故事推進也都一一搞定,膠片也剪接好、被送進了放映室。馬莫利安和他的同僚們互相點頭致意。事實上,剪輯師已經說出了他的想法。

他說:「沒錯,黑白電影的時代到此為止了。」

就在此時,一條火舌竄出了放映間——這卷珍貴的膠片起火了。投影窗口的鐵門哐當一聲關上了,但起火造成的損失卻是徹底的。舞廳那場戲的膠片最後成了一小堆灰燼。準備另一份膠片又花了 10 天時間。

對於預言革命真正降臨這件事,馬莫利安做好準備了嗎?

「我對此沒有任何疑問,」他回答道。「未來的大多數電影都會是彩色的。也許不會馬上成為現實,也許要花上三到五年,但它一定會在電影界取得進展。色彩將讓電影更加豐富,這正是電影發展的一個階段。」

魯本·馬莫利安

「我認為黑白電影不會徹底消失,它依然會是拍攝某些題材電影的理想媒介,它不只適合拍新聞紀錄片和短片,也適合拍長片。我覺得任何把黑白片段和彩色片段混在一起拍的做法都是很糟糕的,任何時候都不能這麼做,沒有比這更離譜的了。」

馬莫利安還會在城裡呆一周,然後會回到海邊去休一個月的假。休假結束之後,他就會回到紐約,執導由戲劇協會出品的戲劇《乞丐與蕩婦》(Porgy)。

作者:Frank S. Nugent

翻譯:熊貓譯社 葛仲君

圖片來源:movieclassics

1991 年,所有的科幻大片,都要感謝工業光魔

本文發表於1991 年 7 月 24 日。

加州聖拉斐爾電 — 今夏的電影季迎來了一位特別引人注目的大明星,它的造物主不是上帝,而是一台電腦。它能所心所欲變換形體、能在緊要關頭讓手臂化為利刃、能上天入地飛身撲直升機,能被子彈爆頭後自動痊癒——這個恐怖又難纏的傢伙就是《終結者 2:審判日》(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里的液態金屬機器人殺手。

這個角色得以問世,全靠工業光魔公司(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的特效團隊。

工業光魔公司由電影導演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於 1976 年創立,初衷是為盧卡斯本人的作品《星球大戰》(Star Wars)製作視覺特效。

今天,早已躋身行業翹楚的工業光魔已為超過 50 部電影打造過光影神話。其中包括《ET 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人鬼情未了》(Ghost)、《誰陷害了兔子羅傑》(Who Framed Roger Rabbit)和《奪寶奇兵》三部曲(Indiana Jones)。另外,今年夏天,這家公司參與制作的另外兩部作品《烈火雄心》(Backdraft)和《火箭專家》(The Rocketeer)也將登上大銀幕。

電影《誰陷害了兔子羅傑》

但工業光魔的這部《終結者 2》已被業界奉為新一代的里程碑,因為在這部戲中,全電腦角色繪製取代了目前技術條件下發展更為成熟的微縮模型、機械模型、特效攝影或其他常用特效技術。電腦繪製昭示著整個電影製作行業即將迎來巨變。

廣受好評的視覺特效加上阿諾德·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的明星效應,《終結者 2》在 6 月 4 日周末一上映,票房就一路飆升,瘋狂吸金 1.15 億美元。當然,這些收益也是在為這部電影高昂的製作成品買單,據說這部戲耗資約一億美元,當仁不讓奪下了「史上最燒錢電影」的頭銜。

驚掉下巴

共有四家公司參與了《終結者 2》的特效製作:

位於范奈斯(Van Nuys)的斯坦·溫斯頓工作室(Stan Winston Studio)負責電影中部分場景(例如施瓦辛格所飾演的終結者走向一群警察時遭遇槍擊的一幕)里使用到的替身機器人;

位於加州伯班克市的 Fantasy II Film Effects 工作室負責電影開場時的戰鬥場景;

而位於洛杉磯的 4-Ward Productions 工作室則承包了影片中核彈大爆炸的畫面。

儘管這三家公司各出奇招,但還是被工業光魔計勝一籌。工業光魔打造出的 T-1000 型液態金屬機器人甫一登場,就讓觀眾們一個個倒抽冷氣、驚掉下巴。

《終結者 2》的導演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下了禁令,在下個月前——也就是這部片子第二輪大規模吸金結束前——不允許工業光魔公司透露 T-1000 型液態金屬機器人的製作法門。眼下,「我們只想把這個特效魔術的魅力延續得越久越好。」卡梅隆的發言人史蒂夫·紐曼(Steve Newman)如是說。

但工業光魔的動畫師們還是籠統地講述了一下使用到的一些技術,電腦動畫領域的專家們也表示,他們知道這個特效是怎麼做出來的,並解釋了製作過程。

當 T-1000 機器人以金屬形態出現在銀幕上時,它其實就是一個卡通人物,可以隨便變換形象;而當它以人形出現時,它由演員羅伯特·帕特里克(Robert Patrick)飾演。

T-1000 非紙筆創作,全靠電腦繪製,因此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更立體和逼真。隨後,繪製完成的 T-1000 會被疊加到真人實景中。

幕後奇招

在電腦動畫製作中,繪製出的形象在屏幕上顯示為一個線網結構的物體,動畫師可以通過推拉這個結構獲得自己想要的造型。譬如說,動畫師可以把一個球形拉伸成橢圓,或在球上做出一個小突起,代表角色的鼻子。

「這就像是在玩電子橡皮泥,」《終結者 2》的首席動畫師史蒂夫·威廉斯(Steve Williams)解釋道。

一旦一個角色的形象定稿之後,它將會被送去上色。上色完成後,電腦將給這個形象進行光效模擬,這個過程很耗時,往往一張圖就得花掉幾個小時。

最後電腦會生成一張新圖,圖中原先的角色形象將會被添加上模擬的陰影、高光和光線反射效果。比如 T-1000 是個金屬質感的傢伙,因此它周圍的景象有時會投影到它身體上。

電腦動畫技術以前也被用到過電影中。《少年福爾摩斯》(Young Sherlock Holmes)里那塊動起來的彩色玻璃,以及卡梅隆導演的另一部作品《深淵》(The Abyss)里的海底異形都是靠電腦創作出來的。

《少年福爾摩斯》

但工業光魔的動畫師們坦言,《終結者 2》可以說是他們遇到過的極限挑戰。T-1000 在這部戲裡戲份很重,而且根據設定,它必須得塑造得跟真人相差無幾。

「情況很棘手,」工業光魔《終結者 2》特效團隊負責人、曾經靠《E.T.外星人》、《驚異大奇航》(Innerspace)等作品拿下 6 座奧斯卡小金人的丹尼斯·穆倫(Dennis Muren)說,「每個人都能一眼看出東西是不是真的」。

他還補充道:「一旦觀眾覺得你做出來的東西很假,他們就不會再買你的賬。」

讓演員脫

讓 T-1000 盡量逼真還不夠,它還得跟它的飾演者帕特里克長得像才行,也就是說,動畫師們需要把帕特里克的身體數據套用在 T-1000 的身上。要怎麼做呢?讓演員脫。

動畫師們要求演員只穿內衣輕裝上陣,用黑膠帶在他身上纏出網格狀,然後拍攝他跑步的姿態。有專業人士猜測,工業光魔還使用激光設備掃描了帕特里克的面部,把真實的面部尺寸錄入了電腦中。

一種被稱作數字圖像處理(digital image processing)的技術也在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該技術能把膠片影像轉換成可以在電腦中呈現的數字格式,動畫師隨後就能變更畫面內容,如果必要的話,變更的精度能達到像素級。

該技術被用於「抹掉」特技場景中演員所吊的威亞繩,以及把電腦生成的 T-1000 機器人「植入」到已拍攝完畢的場景中。

通過電腦處理,能實現畫面上不同形象之間的相互轉換——譬如金屬形態的 T-1000 機器人變身成羅伯特·帕特里克飾演的人形。工業光魔的人把這種技術叫做「變形」(metamorphosis)。

迄今為止,工業光魔公司已經捧回了 14 座奧斯卡小金人,而《終結者 2》再一次為其奠定了特效界江湖老大的地位,加上它所擁有的雄厚收益和技術實力,在業界可謂是名利雙收。

「工業光魔可以說已經遠遠跑在了同行的前頭。」《魔影視效》雜誌(Cinefex)的編輯和發行人唐·謝伊(Don Shay)說道。

《魔影視效》雜誌社坐落於加州里弗賽德市,該雜誌是視覺效果行業的風向標,內容覆蓋全行業的發展動態。

工業光魔雖然沒有公開過其財務狀況,但據公司總經理斯科特·羅斯(Scott Ross)透露,自 1987 年至今,工業光魔的收益翻了三番有餘,員工數量也比最初的 350 人多了三倍以上。(工業光魔的擁有者盧卡斯並未參與公司運營。)

「魔法」之家

工業光魔 75% 的盈利來源於電影,但它並未止步於此,也開始承接起了商業廣告特效製作業務。例如亨氏番茄醬廣告里那幾隻抬熱狗的螞蟻和美林公司廣告里那頭行走大梁的牛都是工業光魔製作的。

工業光魔還給一些主題樂園提供特效,迪斯尼樂園的「星際之旅」項目(Star Tours)也是工業光魔的作品,另外,工業光魔還開始幫助博物館進行展覽設計。

儘管工業光魔的業務類型如此之多、業務範圍如此之廣,但非公司內部人士根本無從得知一二。出於保密考慮,工業光魔在舊金山以北大約半小時車程的地方設置的辦公大樓樣貌平凡無奇,甚至連招牌都沒有。

但一走進公司,場面就大不一樣了。為給今年聖誕上映的電影趕製特效,公司里一派忙碌熱鬧的景象。

中心舞台上,技師們正在組裝一套複雜的微縮模型,其中有懸崖、森林,還有樹屋。這是給史蒂芬·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導演的新電影《鐵鉤船長》(Hook)準備的場景,《鐵鉤船長》是斯皮爾伯格版本的《小飛俠彼得潘》(Peter Pan)。

電影《鐵鉤船長》

而在另一個房間里,《星際迷航 6》里的進取號星艦新鮮出爐,它將由一台攝像機架在一條 72 英尺長的軌道上倒退滑動進行拍攝,最終呈現在大銀幕上的場景將是進取號逐漸消失於茫茫太空。

許多早先電影里使用過的道具散落四周,其中有《捉鬼敢死隊 2》(Ghostbusters II)里乳膠材質製成的「鬼」模型;還有《魔繭》(Cocoon)里被吊上飛船的那艘船的模型,連甲板上演員的微縮模型都還在。

相較之下,《終結者 2》的特效製作過程則顯得相當沒勁——就是一群人坐在一個漆黑安靜的辦公室里,盯著各自的超大號電腦屏幕工作。

這個過程也許顯得枯燥無趣,但它昭示的卻是整個行業發展的未來。儘管技師們聲稱,電腦只是幫助他們打造光影魔法的工具之一,但事實大概不止如此。電腦技術以其強大卓越的功能性打江山,勢必會在未來爭得一方更遼闊的疆土。

一些專家預言,將來拍電影可能連特技演員、布景、甚至演員都不需要了,可以全靠電腦製作。這個說法正一步步成真,華特迪士尼公司(Walt Disney Company)近期同意把一部全電腦繪製的電影交給皮克斯工作室(Pixar)製作。皮克斯也是盧卡斯導演早年創立的公司,但現已獨立運營。

局限所在

然而目前該技術尚存在局限性。雖然電腦能逼真地模擬金屬態的 T-1000,但它無法做出模擬的人類皮膚質感,更不用說模擬面部表情了。

而且電腦動畫製作依舊成本高昂、困難重重,雖然技術進步解決了一些問題,但制約因素仍未消弭。T-1000 在片中出場僅五分鐘,背後卻凝聚著 35 位電腦動畫師長達 10 個月的心血。

不僅如此,據多倫多 Alias Research Inc. 軟體公司董事長史蒂芬·賓漢(Stephen Bingham)透露,工業光魔還斥資逾 200 萬美元用於購置新電腦設備和軟體。

業內人士估算,為了打造這個角色,工業光魔公司投資的總成本大約在 500萬 至 1000 萬美元上下。

這個特效角色按出場分鐘數收費。這麼算下來,這個角色的總片酬比施瓦辛格的還要高。有傳聞說,這部戲給施瓦辛格開出的價碼在 1200 萬到 1800 萬美元之間,可他的出場時間可比 T-1000 要長得多。

對此,工業光魔的總經理羅斯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工業光魔公司盈利靠的是提供專業技術服務,這一點和演員不一樣。有時演員報酬的計算方式是從電影票房總收入里抽成,因為電影發行方需要藉助演員的人氣吸引觀眾。

羅斯一直在尋思如何提升工業光魔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場號召力,他希望把公司從幕後帶到台前,靠工業光魔這個名頭令觀眾和票房趨之若鶩。

「我相信總有一天,觀眾會像期待一部施瓦辛格大片一樣,期待一部由工業光魔主打的作品,」他說。

轉換公司形象、提升公司自身品牌的吸金能力,可能是工業光魔公司所做過的最大膽的特效了吧。

作者:Andrew Pollack

翻譯:熊貓譯社 周圓

1993 年,為什麼電影銀幕變得越來越大了?

本文發表於1993 年 8 月 8 日。

未來的觀影體驗將是怎樣的?是一幫子影迷湊在本地的影城裡聚精會神地盯著一方小屏幕看,還是如一部分產業怪咖所預言:在特殊設計的劇院里,享受洋洋洒洒的大全景和撲面而來的動作戲投映在特大號的銀幕上?

至於電影本身,可能是經過特殊加工以適應巨大銀幕的好萊塢巨制,但更有可能的是,它將演化為一種前所未有的全新娛樂形式,集觀影及主題樂園游的娛樂效果於一身。

Imax、Iwerks Entertainment 和 Showscan 這三家行業巨頭眼下正如火如荼地開展著一場「大銀幕之戰」,力圖為自家的巨幕爭得一方市場,打造一個未來。

早在二十多年前,幅寬 90 英尺的超清銀幕就已開始在一些專業影院(尤其是博物館)內出現。隨後 Showscan 公司慧心巧思,將動作模擬技術引入了娛樂產業。

在觀影過程中,觀眾席的座位會隨著大銀幕上的情節和場景發生運動,該技術已廣泛應用于海外的許多主題樂園。各種讓人汗毛倒豎的高速體驗,如緊張刺激的車賽、驚心動魄的高山滑雪、神秘震撼的太空探索等,都在觀影過程中得到淋漓盡致的呈現。

為了把巨幕技術推廣到普羅大眾中間,總部位加利福尼亞州伯班克的 Iwerks 公司計劃打造一系列多功能娛樂城,其中最早面世的將是位於康涅狄格州萊迪亞德的「影都」(Cinetropolis)。

該項目共耗資 1500 萬美元,預計於今秋正式對外開放。「影都」共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巨幕影院、360 度環幕影院和用以體驗過山車及水下追逐動作效果的動感影院。

與此同時, Showscan 公司的動感模擬影院也將在今年秋天正式開門營業,影院將坐落於洛杉磯的環球影城商業街。

Showscan 公司的總部設於加利福尼亞州的卡爾弗城,明年他們籌劃在曼哈頓也興建一個同類影院。在動感模擬影院中,觀眾們將有幸踏上一段讓其頭髮倒豎、胃裡翻滾的驚險地底之旅。

最後要說到的是 IMAX公司。總部位於加拿大的 IMAX可謂是資歷最老、戰績最顯赫的巨幕界大亨,該公司計划進軍曼哈頓的索尼影城(Sony multiplex),並在其中修建自己的劇院。

而在此前, IMAX已成功打造了曼哈頓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內的 Naturemax 劇場,以及新澤西自由科學中心的穹頂歐姆尼劇場(Domed Omni Theater)。

這三家競爭對手似乎在一件事情上英雄所見略同,那就是各種影城和家庭影院的興起使傳統劇院遭受到衝擊,漸漸失去了吸引眼球的魅力。

據全美影院業主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heater Owners)調查顯示,1977 年至 1990 年間的影院票房銷量相對穩定,觀影者保持在每年 10 億至 12 億人次間。然而到了 1991 年和 1992 年,流連電影院的人日漸減少,連年在 10 億人次以下。

Showscan 公司巨幕技術創始人道格拉斯·特魯姆布(Douglas Trumbull)敏銳地捕捉到了觀眾口味的變化趨勢。

他透露道:「我的統計數據告訴我,70% 的票房收益來源於那些寬屏大幕、立體聲環響、擁有曲折情節和出色特效的作品。它們顯示出,觀眾們真正想要的其實是一種不落窠臼的新鮮體驗。」

直到目前為止,絕大部分的巨幕呈現還僅局限於教育類影片;娛樂性質的專題電影僅有一部,它離成為此類作品的巨幕開疆之作、啟發更多的電影公司投身巨幕行列還有一段距離。

1991 年,IMAX發行了滾石樂隊巡迴演唱會專題紀錄片《滾石樂隊》(At the Max),結果叫好不叫座。

紀錄片《滾石樂隊》海報

IMAX 公司市場營銷部副總監格雷格·布林(Greg Breen)坦言,這部搖滾題材的影片因為無法在任何一家現有的 Imax 影院上映,導致影片發行遇阻。一些 Imax 影院拋出的疑問是:「這部戲符合我們影院的風格定位嗎?」

但布林也表示,這部作品還是「展示出了一種可能性。它讓我們看到一部電影即便票價高昂,仍能令它的知音盡興而歸。」至於說《滾石樂隊》能否打開巨幕專題片的市場, Showscan 公司創始人之一的羅伊·亞倫(Roy Aaron)回答得相當直言不諱:「不,我認為它起不到什麼實質性的推動作用。」

對《滾石樂隊》的效果持異見的人則道破了三家競爭對手在技術體系上的不同。IMAX和 Iwerks 兩家公司採用的屏幕是比例相對偏高的高屏,因此他們的影院里每排座位間梯級落差較大,這樣做讓即便是坐在最後一排的觀眾在觀影時離銀幕距離也不遠,從而保證能獲得較強的融入感。而相對之下, Showscan 公司的屏幕寬而不高,沿襲的是傳統寬銀幕的做派。

特魯姆布四年前離開了 Showscan ,自己成立了新公司。他認為,每種技術體系都有各自的強項,例如 Imax 最擅長的是展示「波瀾壯闊的巨幕盛景」,但 Showscan 的技術「更適合打造出色的情節」。

儘管每一家巨幕公司都信誓旦旦地放言自家技術能夠支持製作好萊塢大片,但由於經濟危機作祟,至今尚未有一家公司簽成過合同。

電影公司需要確保他們花大價錢拍出來的巨幕影片有利可圖,放映商需要相信投資新的放映設備這事兒靠譜,而觀眾呢,需要有足夠的動力,做好花大價錢才能得到更大銀幕的觀影體驗的心理準備。

Iwerks 公司董事長斯坦·金賽(Stan Kinsey)有這樣一個願景:「我能想像這樣一個場景,電影院在今後的十到十五年里,將漸漸分化成兩種檔次。

一張 15 美元的票就能讓觀眾過一把欣賞高端巨幕電影的癮,享受一場真正與眾不同的視覺盛宴,他們不再需要選擇一家傳統的電影院。

金賽還認為,傳統大片愛好者——斯皮爾伯格迷、施瓦辛格粉們——未必就得是巨幕電影的目標觀眾群。巨幕電影的特色在於可呈現的內容豐富多元,動作模擬、甚至於場景模擬讓巨幕電影獨樹一幟,這正是它「錢」途欣欣向榮的關鍵。

特魯姆布認同這一觀點,他說舊式的傳統故事片已經過時,新的娛樂概念必須搭載高尖科技來開路。他把巨幕電影的概念比作那部以沉浸式高度感官體驗著稱的影片《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而他本人正是那部電影的視覺效果總監。

特魯姆布還執導了一部 Imax 電影,配以《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里經典的雲霄飛車動作模擬,他運用 Showscan 的技術,使其在拉斯維加斯的Luxor 酒店播映,這部影片成為了該酒店招攬遊客的利器。

整個項目使用了一台動作模擬器,一部巨幕影片和一幅高達 70 英尺的垂直電影屏幕。

「是時候迎接一種新型的電影產業進入視野了。它說不定將是最接近影都多元化娛樂城概念的一種娛樂體驗,」他說道。

「我不認為觀眾們會要求用巨幕看足一場兩小時長的電影——15 到 20 分鐘左右的片子是最合適的。我們將見證一種全新的觀影習慣的誕生,伴隨它一起到來的,是大都會娛樂產業中一種更多元、更強有力、更令人身臨其境的娛樂形式的興起。」

作者:David Everitt

翻譯:熊貓譯社 周圓


推薦閱讀:

容易忽視的技術 淺析拯救生命的技術(第2頁)
茄子的種植技術?(中國新年的回答,201贊)
五香鵪鶉的加工技術要點
沉浸式VR(虛擬現實)技術在基礎教育如何應用
恆溫箱在瓜菜種子催芽中的應用與技術

TAG:電影 | 商業 | 技術 | 經歷 | 好奇 | 好奇心 | 樣貌 | 怎麼 | 商業史 | 現在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