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制秤手藝人60年制秤20多萬桿
江蘇制秤手藝人60年制秤20多萬桿
2016-05-08騰訊圖片982評5月7日,連雲港市贛榆區金山鎮譚湖村韋有言在家裡制秤。今年80歲的連雲港市贛榆區厲庄鎮譚湖村韋有言老人,祖宗三代以修秤為業。13歲跟著父親學習制秤手藝,17歲就自立門戶挑著擔子趕集賣秤。60多年,他製作了20多萬桿秤,是贛榆頗有名氣的制秤手藝人。相去甚遠 (來自:騰訊圖片)
桿秤也叫手提秤,作為民間日用衡器已在中國存在了數千年。要製作一把精確的桿秤,每一道工序都至關重要。首先是秤桿材料的選擇和晾乾,桿秤的材料名字的銅草木,這種木材質地硬而且又具有相當的韌度,是秤桿的首選材料。 (來自:騰訊圖片)
從山上取材後,要用整整一年的時間晾乾;然後是在秤桿上定好尺寸,包括要釘好三枚橫針;接下來是在秤桿的頭尾套銅管(用黃銅熔煉而成);最後是下針和釘秤花。 (來自:騰訊圖片)
記者踏進韋有言家裡時,只見老人鼻樑上架著眼鏡,正在埋頭給一桿桿秤鑲銅星。老人手裡拿著一把刀和一段細銅絲,先將銅絲插入秤星孔,然後用刀將銅絲割斷,在秤桿上敲打兩三下,不多一會,一顆顆閃著暗光的銅星就鑲在了秤桿上。 (來自:騰訊圖片)
老人告訴記者,傳統手工制秤的工序十分繁雜,有近百道工序,要經過選料、制坯、刨圓、套銅套、配砣、裝鉤、分級、打眼、磨光、校正等工序,才能做成一桿完美的秤。 (來自:騰訊圖片)
隨著科技的發展,電子秤的出現讓桿秤在生活領域漸漸銷聲匿跡。對於現今電子秤大行其道,桿秤漸漸隱退的現狀,韋有言老人對此並不覺得遺憾。他說,他每周奔赴四周趕集,一天下來只有幾十塊錢,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手工制秤的工序非常複雜,利潤非常低之低,沒人願意學習製作桿秤的手藝才更讓他擔心。老人有個願望,他希望能把這門老手藝傳給後人,將傳統老手藝繼承下去。 (來自:騰訊圖片)
推薦閱讀:
※嘗嘗甜點界畢加索的手藝
※參遇話手作——徽墨:一兩黃金一兩墨
※祖傳手藝去蘇州賣老滷雞
※把「童心」修鍊成「匠心」,他花了十年尋找自己的好聲音
※每天學點兒服裝裁剪提升手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