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儒、釋、道中玉文化的內涵及價值
文化是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制度與精神的結晶。在500多種的文化定義中,玉器作為一種重要的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在中華大地有著廣泛的分布,並且在幾千年的中華文明歷史長河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同時也在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八千年的歷史輪迴中始終貫串並形成了經久不衰,極其豐富的玉文化傳統。因此,可以這麼說,玉文化就是人類創造的玉器、用玉制度、雕琢藝術的完美體現,它不僅僅包括設計藝術、碾琢工藝、文字記載等,而且還包括了具有博大精髓內涵的價值、禮儀、宗教、裝飾功能的體現。
玉文化作為政治價值表現在社會等級制的物化,成為了道德和文化的載體。主要表現在:(1)用玉制度;「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壁,男執蒲壁」早在春秋戰國就有的「六瑞」使用制度。(2)倫理道德;孔子曰:「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中的「比德」,比附了玉石原有的各種物質特性,詮釋為具備道德內涵的特殊性,進而賦予其「伍德」、「九德」、「十一德」的道德含義。(3)宗教功能;人類在圖騰崇拜中的用玉,以壁、琮、圭、璃、琥、碳六器為主體並司以皮、馬、帛、錦、綉賦諸物使用。《周禮 典瑞》曰:「大祭祀、大旅,凡賓客之事,共其玉器而奉之。」《周禮 肆師之職》曰:「立大租用玉帛牲栓,立次租用牲幣,立小租用牲。」都有機地和宗教文化結合在了一起。(4)裝飾功能;玉器的雕琢題材和款式極具中國特有的寓意和內涵。玉器的佩戴與擺設不但美化了自身的形象和優雅的環境,而且具有強烈的寄託和祈福氛圍,體現了人們長期的追求和期盼。(5)價值功能;精美的玉器,由於它的稀缺和華麗潤澤早已成為達官顯貴、文人雅士和收藏家們追逐的寵物。特別是近代,其本身的價值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不斷地提升已達到了歷史的巔峰。而且,據有關的考證,玉的藥用價值,醫療價值也得到了一定得首肯。這就使玉的本身集合了,神、德、禮、教、價、葯、等一系列的光環,身價更是百倍。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玉大量輸入中原,王室諸侯競相使用玉,此時儒生們把禮學與玉結合起來研究,用玉來體現禮學思想,以儒家的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等傳統觀念,比附玉石原有的各種物質特點。玉被儒家詮釋為具備道德內涵的特殊性,進而賦予其"五德"、"九德"、"十一德"的道德含義,隨之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學說應運而生。"抽繹玉之屬性,賦以哲學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賦以爵位等級而政治化。"是當時禮學與玉器研究的高度理論概括。許慎《說文》稱玉為"石之美者,有五德"即仁、義、禮、智、信。 "君子比德於玉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要求人格高尚的君子的品德具備玉所特有的仁、義、禮、智、信、樂、忠、天、地、德、道等修養,做到"溫潤而澤"、"溫其如玉"、"溫溫恭人"等禮要求。鄭玄箋:"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孚尹旁達,信也。"因此,玉器在儒家學說的指導下,建立了以禮器,佩飾為主體的儒家玉器體系。《論語·鄉黨》中有孔子執圭的情況:彎著腰,好像拿不了,一副小心翼翼的樣子。《論語·陽貨》:"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 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即是強調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文與質的統一。《禮記》載:子貢問孔子為什麼玉為貴,而以碈賤?難道是因為玉少而碈多?孔子回答:不是,是因為君子比德於玉。也就是說君子要使自己的品德象玉一樣,玉比碈所代表的內容豐富。這也反映了儒家學派創始人對玉與禮,玉與道德的總體認識。儒家對"玉德"的闡釋就是利用玉所特有的物質性,把抽象的倫理道德觀念具體形象化了。
佛教文化;也是中華文明的獨特文化之一。 佛教傳入中國和其它漢文化圈的國家和地區,深入廣大民眾的心田具有悠久的歷史。許多人雖然並不信奉佛教,但佛教文化在中華大地長期而廣泛地存在和流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古代先人並將其鐫刻於人們的日常生活與息息相關之中。與玉文化同時傳承至今的佛教文化也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歷史,佛教以經、律、論三藏;戒、定、慧三學為基礎,主張人們向善向慧。福聖玉將佛文化與玉文化完美地結合,采玉之靈氣,融佛之教文。並以其博大雄偉,成為玉文化與佛文化交織與共的典範之一。一尊佛像和一件吉祥工藝品如果沒有開光,那僅僅是一件藝術品,還不能供人們項禮和朝拜,只有開光加持或念經後,才具有靈氣。玉文化與佛文化的完美結合,使得人們對福聖玉的嚮往崇拜之情愈加深厚。鞍山玉佛苑、上海玉佛寺。以及南陽的桐柏淮源水簾寺的玉佛等等也是這樣的例子。 總之,中國玉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影響是相互的,而且都滲透了悠久的歷史之精髓。況且佛教和佛文化中有大量的佛經和義理,與玉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值得我們努力去探討和發揚。
魏晉六朝,儒家禮玉制度日漸衰落。此時,道教「貴生」、「貴術」的用玉思想悄然地繼承了先秦玉文化的傳統精髓,以一種隱性文化的形態漸漸地反映出現,給處於低潮的中國玉文化賦予了新的含義。從而將處於社會背景大變化而引起的玉文化功能實行了轉化,承救了玉文化的衰亡。由於他能適應社會各個階層的所需和喜愛,「一者老子無為,二者神仙餌服,三者符禁厭。」故在廣泛的民間和上層士大夫階層頗受青睞。也正是因為如此,道教對中國玉文化偏愛才致使玉文化在儒家禮玉制度衰落的背景下得以延續和發展,沒有產生斷層的局面。道教從藥用、喪器、法器入手展示了輝煌的道教思想所在。再次把玉文化推向一個新的里程碑。 從「玉皇大帝」到「玉女玉郎」,天界地域為「玉京玉清」,所居之處曰「玉闕玉樓」,其書稱之「玉簡玉冊」,更有那動植物封以「玉兔玉蟾」、「玉樹玉花」。道教文化的神物美稱有相當一部分與玉文化息息相關,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繫。而在道教文化的精髓之中,尚玉之跡比比皆是。道教思想認為;玉是自然界的精華具有超自然性。玉有靈通,可以升飛。玉為陽物之精,生服可以延年益壽。玉有祥瑞之徵,可遠禍近福除慝辟邪。道教文化;體現了用玉思想的文化功能單一性和明確性。可是它對玉信仰與崇拜思想基礎來源確是多元的,其內涵既有遠古人神的溝通理念,也有對「易家」、「陰陽家」和本身教義的糅合。既有對少數民族和外域文化的吸取,也有對「儒家」禮制的承襲和改造。既有秦漢「術」的利用,也有民間觀念的接納。宋代以後,隨著儒、釋、道的合流,再加上道教從「出世」成「人世」的轉化,完全淹沒了原有的用玉方式。玉,只是成為了統治階級和達官顯貴手中的玩物和顯擺。玉文化的精髓和宗教價值也遠遜於其玩賞和收藏價值。
推薦閱讀:
※華夏由古至今傳承下來的修仙方法是真的么?
※《少帥》+《叢林的法則》陸續面世 機構看好北京文化 (16.1.13)
※文化雜談···二十四節氣來歷|二十四節氣歌
※大家有空來聊聊詩詞歌賦啊?
※節約節制是美德,《易經》這一卦卻說「節有凶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