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驊吊爐燒餅,都吃過吧,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哦!
07-29
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屬地:黃驊市 類別:傳統技藝 吊爐燒餅製作技藝是黃驊市后街村穆斯林獨特的民間傳統麵食製作技藝,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傳承下來,至今已有120年歷史。吊爐燒餅原稱千層吊爐燒餅,製作流行於黃驊市城區北部后街村,該村2300人,是回族聚居村。
據考,中國燒餅是由漢代班超通西域時傳來。稱胡餅、饢,盛於唐朝。明代,國人用鑄鐵做成吊爐,加工工藝得到改良。后街回族王氏先祖由唐從阿拉伯入中國,後遷此地。此後常、張、韓、李、劉、趙等姓氏陸續遷居后街村。清末(1890年前後),黃驊財神廟村仉氏製作吊爐燒餅,后街人王雲龍、張雲亭等將吊爐燒餅製作方法引進,並進行改進,成為獨特的后街回族吊爐燒餅。此後,后街人王俊成、劉金嶺等對吊爐進行改進,將鑄造鐵板由固定改製成轉動板,不僅提高了效率,也提高了燒餅品質。
由於吊爐燒餅製作投資少,燒餅製作技藝由此流傳,成為許多回族和漢族家庭謀生的手段。吊爐燒餅在傳承中,至20世紀60年代曾作為「資本主義尾巴」被割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后街村民重操舊業,這一瀕臨失傳的麵食製作技藝得以流傳。
黃驊吊爐燒餅的傳承與它的形美、味美、口感香甜和複雜工藝不無關係,製作要經過二十幾道工序。后街的燒餅,還作為一種鎮邪和吉祥的食品在當地流行。 在2000年時達到最盛時期,已擴展至城區其他村民戶,全城製作戶達到100餘戶,其中后街村民達到30多戶(現萎縮至后街不足10戶,其他村已很少製作)。吊爐燒餅因其物美價廉,頗具特色,聲譽甚高,成為黃驊特色食品。 吃過並且愛吃的頂下!
推薦閱讀:
※宇宙很暴躁:兩個星系團打架曝光暗物質
※太空最昂貴實驗將傳回首批數據:或發現暗物質
※物質論11.
※對血糖影響最大的3大營養物質大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