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華卉典古中醫研究所

李可先生認為醫聖張仲景上承內難,博採百家,開創了中醫辯證論治的先河。《傷寒雜病論》是祖國醫學定庫之中的寶庫,傷寒六經辯證之法使我們洞悉病源,統病機而執萬病之牛耳,則萬病無所遁形。病可以有千種萬種,病機則不出六經八綱之範圍,仲景理論是中醫學活的靈魂,也是破除世界性醫學難題的一把金鑰匙。「難症痼疾,師法仲景」是他一生的座右銘,也是對我們中醫界晚生後輩的淳淳教誨。

李可先生是當代醫聖學術的宏揚者、實踐者、發展者。

李可先生簡介:

李可老先生山西靈石縣人。16歲從軍,23歲蒙冤,50歲平反昭雪。逆境中學習中醫28年。1978年經全省統考錄用為中醫師。1983年奉命創辦靈石縣中醫院,任院長近9年,是靈石縣中醫院終生榮譽院長。兼任廣西中醫學院客座教授及經典中醫臨床研究所首席顧問,廣東省中醫院特聘心血管病急症首席顧問及經典臨床師徒傳承導師,山西中醫學院特約專家,《中醫藥研究》特邀編委,香港《中華醫藥報》醫事顧問,全國民間醫藥學術研究專家委員會委員、特約研究員,中華全國中醫學會《扶陽論壇》組委會主席等職務。中華中醫藥學會首屆中醫藥傳承特別貢獻獎。李可老中醫搶救瀕危病人,常是一劑知,兩劑已,使數以千計的急危重症病人起死回生。研製出破格救心湯、攻毒承氣湯、五生飲等多首治療急危重症的有效方劑。

李可老中醫以臨床實踐恢復和驗證了傷寒論古用量,使中醫界對《傷寒論》經方有了新的理解,使中醫治病療效完成了一次歷史性的飛躍,特別是對中醫急救有了新的詮釋,李老的這一成就使人們改變了「中醫是慢郎中」的看法。李老認為:「不是經方不靈,而是我們未能繼承仲景先師的衣缽真傳。慣用輕劑,固然可以四平八穩,但卻閹割了仲景學術的一大特色,使中醫丟掉了急症陣地」, 對於中醫用藥的劑量大小應該是「有是證,用是葯」而不能憑醫生臆測妄斷。

李可老中醫將其經驗毫無保留地貢獻於社會,惠澤更多的後進及病人。近十年李可先生出版了《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症疑難病經驗專輯》專著一部,主較《圓運動的古中醫學》一部,主編《中醫師承十元叢書》。李可老中醫的弟子遍及海內外,其學術思想於國內各省遍地開花。2008年李可老中醫于山東濟南親自為經華卉典古中醫研究所揭牌,成立了其學術傳承的第一個基地。2011年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批文於廣東省南方醫院成立了李可中醫藥傳承基地。

李老八十華誕祝壽詞:

今天是李可老先生八十華誕。

李老,山西靈石人。鄙人,山東濟南人,所以來賀來慶者,實有於公、於私兩番心意在焉。

夫非常之人,乃有非常之事業。李老所事所業者,醫也。李老所業醫,非平穩謀食者可比。更視假醫攫財者為污泥濁水。觀其破格諸方,咸收起死回生之效;附子麻細,各建搴旗斬將之功。然則越人再世之譽,當今之世受之無愧者,李老之外,罕有其人。故天下人言:李老之為醫,乃良醫也,神醫也。

古語云:良相易得,良醫難求。蓋天下太平之日,可以無良相,可以無良將;而至急需良將良相之日,良將應運出焉,良相應運生焉。是良相易得也,良將易得也。而歌舞昇平之盛世,膏梁厚味者有之,沉湎酒色者有之,錯亂五行者有之,顛倒夢想者有之,而疾病生焉。是疾病不避盛世,而盛世不免乎疾病也。所以盛世人更思良醫,而良醫未必世世而有,代代而出,此良醫之所以為可貴也。

鄙人經樂凱先生介紹而得結識李老先生,相見固然恨晚,畢竟可謂人生一大快事。樂凱是李老弟子而高者之一、山東名醫,立志弘揚李老學說,於2008年「冬至」成立李可先生學術思想研究基地。樂凱先生言道:「今有神醫出自山西靈石,其學說正賴我輩繼承發揚,先生(這是說鄙人了)其有乎?」鄙人不揣已之短淺其學,古陋其貌,而慨然應之,曰:「諾!」

鄙人,短淺,且古陋,然亦頗小有名焉:習甲骨,研《楚辭》,解密「紅樓」,而玩味詩詞,各有所創穫並小有成就;不然亦不敢對李老之學問欽佩臻臻,而欲傾身摩下,偏帳值勤矣。

鄙人參加祝壽場合極少,今天偕老伴來靈石,載慶載賀,實因對李老之為人崇拜至深。而蒙山一會,為時半月,尚不足以窺李老之博大精深於萬一,故來靈石再了仰慕之心結而已。若說私心,則是欲染李老直衝鬥牛之豪氣,以借杯陶醉雲耳。祝曰:

李老壽比南山,福如東海!中華大國學、大中醫幸甚,黎民百姓幸甚,我輩有責有任者幸甚。

山東濟南經華卉典古中醫研究所

山東濟南李可學術思想傳承基地

海右學人國光紅謹再拜

祭恩師李可先生

天喪斯文,李老辭世,心方熱而塞冰,雖經春而不化。

我們都是李老的弟子及再傳弟子。懷念李老,一生坎坷,屢陷絕境,而心無旁騖,九死未悔。終於鑄就豐碑,留美名於青史,貽福澤於蒼生。

「天道酬勤」,李老不辭其「勤」,「天道」不吝其「酬」,在李老身上,體現的是對「天人感應」的準確詮釋。而時人想像李老風采,更側重「天道」,而忽略其「勤」,李老一身體現的是「天人合一」。李老奇人也。

李老以其精確醫理、卓著療效為中醫正名:證明中醫能治病,且能治急危重症。當是時也,醫患雙方、社會思潮即已對中醫喪失信心,萬馬齊喑,狂瀾既倒,李老撥雲見日,搖山撼岳,為衰微無望之中醫注入了活力,增長了信心。

夫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人,非常之人必具非常之德,所以天賦李老以高貴品格:正直無私,勇擔道義,堅韌不拔,一往無前。中醫之必待李老出而復興,是天演選擇的必然結局。

國人講究蓋棺定論。國人所謂的「定論」文章,是從一大長篇「序論」開始的。而李老的「序論」早在蓋棺二三十年之前即已經脫稿了。數十年之後,乃至於數百年之後,李老的功績,李老對中醫的貢獻,將會越顯真實。那時候人們將更加看得分明:

當年(就是今天)人們對李老貢獻於大中醫的讚美之聲,句句非虛譽;當年(就是今天)人們對李老在醫學界地位的評價之辭,字字無高估。僅就其紹聖仲景,救《傷寒》經方於無望死地,使之蘇醒復生,遏止土崩瓦解,不啻重塑中醫體魄靈魂,此乃無量功德。

哲人已逝,遺言尚存。李老所著《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症疑難病經驗專輯》,所手校彭子益《圓運動的古中醫學》,我們一直奉為寶典,視為學醫者必讀之書。

時勢呼喚英雄,一代宗師,肩負使命而來;英雄創造時勢,使命完成,宗師揚袂而去。我輩飲泣懷悲,唯繼承宗師遺志,責無旁貸,各續耿光於大道,無遺缺憾於師門。

謹以此文祭奠於李老靈前。

李老千古!

李可學術思想永傳芬芳!

山東李可學術思想傳承基地

山東濟南經華卉典古中醫研究所

弟子孔樂凱、劉鳳美、韓冠卿攜再傳弟子敬祭獻。

癸巳年正月十八日

紀念師父李可先生

-------跟師學醫行醫感悟

師是指路人

我本科及碩士研究生讀的是西醫專業,畢業後又在西醫院校從教6年。因為不滿足西醫基本思想及治療方法,於1996年開始以參加自學考試的形式自學中醫,並於2001年考入山東中醫藥大學攻讀中醫內科學博士研究生。畢業在即,卻發現大多數中醫治病時是西藥、中成藥、中藥湯劑並用。文獻上記載的「一劑知,二劑愈」「覆杯而愈」的場景幾乎不存在。西醫能治的病中醫勉強;西醫治不了的病中醫也治不了。客觀講現行的中醫的確處在僅為西醫做陪襯的尷尬境地。2003年冬天,在《民間中醫》網上,我看到了關於《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症疑難病經驗專輯》一書的介紹。有幸很快買到這本書,並不分晝夜一氣讀完。在2003年灰暗的冬天只有在閱讀師父書的時候才有心緒的寧靜。原因是什麼?因為此書首先告訴了我一個重要的信息:中醫能治病,而且能治癒危重病。這個信息不僅對於我,恐怕對想從事中醫事業的人,對於剛入道的中醫大夫及在校的那些中醫藥大學的學生來講都是天大的事。因為有了榜樣,有了希望。有了希望就有了成功的可能。眾多中學西、棄中醫而從它的中醫院校畢業生放棄中醫的最大原因恐怕就是前途無望。中醫院校有個普遍的現象:大三以前學理論、學經典,大家都興趣濃厚,雄心勃勃;大四、大五見習實習後,許多人卻是心灰意冷,早為前途打算,少數有幸的學生碰上能用中藥治病的老師,見到了榜樣,有了希望遂成鐵杆中醫,不用揚鞭自奮蹄。在這方面,我們大家都是幸運的。

近幾十年中醫在國民的心目中的形象不佳,較好的看法是「中醫是慢郎中」「中醫可以調理」,不佳的說法更多,甚至有人提出中醫是偽科學,又有人倡導廢除中醫且有大批人響應。如何讓國民乃至國際認可中醫,恐怕宣傳其綠色、歷史悠久、是偉大寶庫等都顯蒼白無力,有句話「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中醫口碑何在?療效而已。師父堅信中醫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問,言其理論偉大也好,言其理論樸素也罷,中醫的任務就是治病救人,真實確鑿的療效是中醫存在、興旺的基礎,舍此無它。網路上中醫存廢之爭時,師父曾告誡諸弟子,莫費口舌爭長短,抓緊學習實踐,提高療效,就是對中醫最大的支持。

師父以紮實的中醫理論功底、確鑿的療效為中醫正了名,為後學點燃了希望。這種貢獻遠遠高於傳道授業解惑的層面。

何者為君師

諸弟子曾問師父,若不能常隨師父身邊學習,如何進步?師父曾鏗鏘有力地回答,我沒能有幸長期跟隨師父,嚴格的講我沒有正式拜過師父,我是以經典為師,以患者為師,以有道者為師。

(一)以經典為師

師父學醫始於1955年於獄中。因條件所限,手邊只有數本醫書,包括《傷寒雜病論》、《黃帝內經》。以寥寥數本經典加上艱辛的臨床實踐終成一代巨匠。師父曾笑言,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基層從業的中醫大夫,不乏努力之士,臨證水平難上台階的重要原因是沒讀好經典,我有幸有點文化,碰巧從經典入手,才到了今天的水平。師父多次耳提面命,唐以後大多數醫家均於經典的某個理論結合自己的體會而成一家之言,花同樣的時間學習理解就不如從源頭著手。而且大凡歷代臨床大家無不是深究經典之理,而奉經典為圭皋。師父認為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祖國醫學寶庫中的寶庫,傷寒六經辯證之法能使我們洞悉病源,統病機而執萬病之牛耳,則萬病無所遁形。他常常告誡我們,病可以有千種萬種,病機則不出六經八綱之範圍。臨證之際不但不要固執於西醫的病名,有時連中醫的病名也無須深究。據四診八綱以識主證,析證候以明病機,按病機立法遣方用藥,如此雖不能盡愈諸病,庶幾見病知源,少犯錯誤。他常說,仲景學說是中醫學活的靈魂,也是破解世界性醫學難題的一把金鑰匙。「難症痼疾,師法仲景」,是他一生的座右銘,也是對我們中醫界的肺腑之言。師父常言,四大經典是醫者的手邊書,不可一日不讀,對真正的臨床中醫大夫而言尤為重要,且會常讀常新。師父從醫五十餘年,無論出診還是開會,包里總會有幾本經典書籍或其相關書籍。師兄弟們曾問師父如何讀《傷寒雜病論》,師父言,年輕人、在讀大學生應該先背下來,對於中醫大夫而言,六經主證必須記熟,這樣用仲景方才不至於出現方向性的錯誤。歷代醫家運用經方的醫案是寶貴財富,有助於理解經方內涵、理解病機。在運用經方時,盡量用原方這樣有利於識病識方。除非在對某病、某方,有透徹的了解才能加減化裁,否則還是老老實實用經方為好,畫蛇添足反而會影響療效。在這裡我有體會。2005年治療一晚期胃癌患者,用附子理中湯初有效,後來效不佳且患者腹脹癥狀一直沒得以解決,便請教師父,見病人之後師父去掉厚朴、枳實二味消脹行氣之品,葯後腹脹幾去。師父講到:辯主證尚正確,但用藥欠精專,見脹消脹反破已虛之中氣。又有一晚期腫瘤患者,下肢水腫,腳涼至膝,手涼至肘,食則大便。按照習慣不論主方如何,必加茯苓、山藥、煅龍骨、煅牡蠣等利水止瀉之品,想到師父教導治病治機,改為單純四逆湯不加其他。結果令我驚詫,上述癥狀一劑輕,二劑愈。

經方是治病機的,不是直接治癥狀的。抓病機遣方用藥則機轉而症去。有些人講經方無效,古方不能治今病,恐怕是用錯了經方。在經方的基礎上加了大批針對癥狀的葯,甚至加上了一些現代藥理研究的成果,已經失去經方的內涵,何期這種化裁方有效呢。

師父自己認為在自己的從醫生涯中,重要的突破之一是劑量的突破。今天眾多熟悉經方的中醫人士,雖然對經方的研究很深入,但不能像師父那樣在急救中豐富的經驗與成就。其中主要一個原因是沒有在用藥劑量上予以重視。自明代醫界流行「古之一兩即今之一錢」之說,數百年來已成定律。用輕劑固可四平八穩,但卻嚴重削弱了仲景方的功效,大違仲景立方本意與用藥原貌,嚴重點講歪曲了仲景的學術思想。1961年師父發現大劑量的四逆加人蔘湯救治垂死患者有絕佳的效果,恢復仲景用藥特色,成為師父研究的主要方向。1981年考古發現漢代度量衡器「大司農銅權」,進一步證實了師父的推斷,古之一兩非今之一錢,也不是教科書中的9克。師父在總結前人的研究經驗的基礎上,並經反覆稱量核實,確定了自己的常用藥劑量,並在臨床中廣泛應用。恢復經方的真實劑量意義重大。劑量是經方的核心之一,沒有特色的量便不能突破特定的質。明代迄今醫家根據「古之一兩即今之一錢」的臆斷,使用經方的用量僅為原藥量的1/10,並沿襲至今,劑量過輕不堪大任。仲景《傷寒雜病論》不單是四大經典之一,更是中醫學第一部急性熱病學專著。東漢末年,寒疫大肆流行,傷寒的特點是發病急,傳變快。故仲景立方劑量大,葯簡,力專,效宏,方能阻斷病勢傳變,挽救危亡。近代用法大違仲景立方本意與用藥原貌,無疑嚴重影響了經方臨床效用的發揮。以四逆湯應用為例:四逆湯乃仲景急救亡陽危症之峻劑,有斬關奪將,破陰回陽,起死回生之效。原方為炙甘草2兩 乾薑一兩半,生附子一枚(破八片),按古今折算,取原方1/2量為準,則炙甘草30克 乾薑23克 制附子60克(生附子一枚,大者20-30克,假定生附子之藥效為制附子之四倍以上)。而部編中醫方劑學四逆湯劑量為:附子5-10克 乾薑6-9克 炙甘草 6克。以這樣的輕量,要救生死於頃刻,誠然難矣!不是經方不靈,而是我們未能繼承仲景先師的衣缽真傳,師父經驗當以原方折半量為是。

(二)以患者為師

師父曾講述了破格用藥的一個趣聞:一個老太太醫院下了病危通知書,讓抬回家準備後事。她兒子和我是朋友,就讓我去看。我一看四肢冰冷,脈搏非常微弱,血壓測不到,當時開方用了一兩半附子,總共開了三劑葯,回去以後給老太太煮上吃,如果吃了葯體溫上來了就有救,就再來找我。結果第二天他就來了,說他媽情況很好,不但體溫升起來,還吃了很多東西,張羅下地幫兒媳婦做點家務。我說不對,我昨天給您開了三劑葯,怎麼一天就吃完了?他也摸不著頭腦了,就回去和他媳婦說,原來他媳婦一著急,三付葯給熬在一塊了,水又加少了點,葯熬得剩下一點,他們就給老太太一會兒喂一匙,餵了四十多分鐘,葯吃完了,老太太睜眼了,第二天就下炕了。三劑葯附子100多克,一頓服下,起死回生。這件事不但救了一條人命,而且給師父一個重大提示:急救時破格用藥。再就是經方的實際用量可能遠大於約定俗成的量,以致師父發明了破格救心湯,重新釐定了經方的量。同時又是一個以患者為師的典型的案例。師父多次告誡我們:以患者為師。古有言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臨證多意味著病人教你。你能從病人身上學太多東西了。譬如:有的病人主訴可以把某方的主治幾乎完整的描述出來;有的癥狀分明就是一條完整的經絡循環圖,病人用藥後的反應不但告訴你辯證用藥是否合理還能告訴你疾病的一些傳變規律……。

在治療過程中如何才能從病人身上學習更多的知識呢?首先一條是近距離觀察。在行醫五十多年裡,碰到危重病人師父經常晝夜守護患者,一方面體現了師父大醫精誠的高尚品德外,這種近距離甚至零距離地觀察病情又提高了師父的閱歷和體驗。《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症疑難病經驗專輯》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一節中記錄了因房事之忌而致病情驟變的例子,師父曾多次強調:病中無論輕重均須戒房事。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病人慘痛的教訓告誡我們的。我們在行醫過程當中也屢次碰到這種情況,如在治療糖尿病的過程當中一次房事可一夜之間血糖升高,用溫熱葯期間一口西瓜足以引起腹瀉。

(三)以有道者為師

從師父的書中可以看到許多先賢近哲的影子,破格救心湯源於四逆湯、張錫純的來複湯、丹參飲。師父謙言,大多數學術思想是跟先賢學的。雖然近百年中醫大勢呈萎縮之態,但凋零之秋夜不乏真知灼見,任何一個真正學習、運用中醫的大夫,不論年齡大小,在實踐中必有心得,必有過人之處,必須謙虛學習借鑒,加以發揚。2005年夏,曾把范中林醫案列印一本送給師父。師父讚歎道:此書深諳六經辨證之道,用藥不拘泥於成法,且進退有度,是辨證大家。並通知諸弟子認真學習。2006年春節曾就銀屑病求教於師父,師父言畢「實則陽明,虛則太陰」之理後,拿出一張針灸治療銀屑病的處方,是唐山一位民間中醫趙先生的治法,八個穴位,其主旨是引血中之邪從大小便去,針葯雖異,然法理一致,從另一個角度證實了師父的治法是合理的。

2006年,師父複印了河北名醫劉沛然老的《細辛與臨床》寄給我們並訴,雖然行醫五十年並未據拘泥於「細辛不過錢」之說,然臨證運用之精當、文獻考證之詳細,我不如劉老,位居《神農本草經》之上品,遭千年誤解的細辛終於平反了。

師父上世紀九十年代才接觸到鄭欽安、彭子益先生的著作,對二老的學術思想甚為欽佩,並對自己的學術體系加以修正,稱前者精於辨陰陽、重陽氣;後者體河洛、重中氣。先後天並重則理臻完善,可治大病,醫者能從此入手可登堂入室。在跟師的過程中,過一段時間就會發現師父的用藥有變化,這不是師父的學術體系不完善,而充分體現了老人家海納百川的心胸。師父曾言,在疾病、生命、自然規律面前,人人都是小學生。一個醫生的進步離不開良師益友,良師益友為何,有道者也。這就是我們的師父,師父的「師父觀」。

今日把示君

破格救心湯是師父繼承發揚古聖先賢四逆湯類救治心衰的成功經驗,並師法近代張錫純先生救治各類心衰休克的學術經驗,大膽突破,破格重用附子、山萸肉。經40年反覆臨床驗證。本方較之古代及現代同類方劑更全面、更有效、更能顧及整體,糾正全身衰竭的狀態。在救治各類各型心衰急、危症方面,不僅可以泛應曲當,救生死於頃刻,而且突破了古代醫籍所載五臟絕症、絕脈等必死之症的禁區及現代醫院放棄治療的指征。破格救心湯治心衰經師父數十年的運用,眾多弟子及私淑師父者的運用,其功效已有目共睹,然此方的作用絕非僅限於此,師父曾告戒此方是救急固脫之劑,凡元氣欲脫之證均可加減運用。師父曾用破格救心湯治療術後晚期胰腺癌患者,筆者在現場,患者當時不能食、不大便、汗出、心煩不能眠,一劑破格下去,索食便通、汗斂能眠,也即回陽。這是我親歷的一個病案,這種效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讓人相信。惡性腫瘤放化療手術後許多患者發現元氣欲脫的表現,均可以破格救心湯先回陽固脫,再事攻伐或溫補。老年呼吸道感染高燒不退者,激素、抗生素無效症見面紅汗出、痰鳴息粗、腹脹肢腫、舌淡苔膩罩黃者非破格救心湯不能救。筆者親曆數十例,竟無一例外。2008年底曾去山東某醫院會診,中年女性,外傷住院,高燒8天,抗生素用遍而燒不退,內科會診有懷疑血液病,有懷疑類風濕,症見脈浮大而空、舌淡胖苔膩燥,雖可能有濕蘊中焦,有寒中經絡,然固元氣為要,用破格中劑,一劑而體溫降至36.5℃,患者驚喜,醫者驚奇。

總之,各種急危重症後期破格救心湯均有可用之機,不能把破格救心湯用窄了。此外,師父自創攻毒承氣湯,以急症急治,日夜連服之法,治療兩千餘例急性壞死性胰腺炎、各類腸梗阻等外科急腹症,多種膿毒敗血症,均在30小時內化險為夷;攻癌奪命湯對頭部、甲狀腺、淋巴系統、食道、胃、宮頸等惡性腫瘤有卓效。頭風散治癒各類頭痛痼疾數千例;培元固本散為多種久病體虛證、老年退化性病變、中風後遺症、心梗後遺症、帕金森氏病有卓效……(更多的經驗方及治療思路可參閱《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症專輯》《圓運動古中醫學》)。

師父把一生所學,一生所創竟無保留呈給社會。有人問師父是否有秘方秘法,師父說醫術是公器,不是一己之私物。為醫者若有所得當公佈於世。若療效確鑿應該讓更多人學會、運用。若尚不完善,讓更多同道幫助修正豈不更好。希望更多的人把師父這一把把降病去疾的利劍接住運用,並傳遞給後學,造福蒼生。更希望大家擁有師父的胸懷。

鐵肩擔道義

當代大多數中醫不參與危急重病人的搶救,究其原因首先能力不夠,即回天乏術。中醫究竟能不能治危重症呢?西醫進入中國以前,中國一定有急危重症,而救人於危重之時的只能是中醫大夫。翻一下中醫史就會發現,歷代不乏妙手回春的中醫大家,不乏起死回生的精彩病例。即使現代也有像師父,吳咸中老這樣的大家戰鬥在急救的戰場上。事實證明非中醫不能,而是現在大多數中醫大夫沒有掌握祖先留下來的本領。導致這種局面的原因可能有許多,但最核心的應該是丟掉了「心法」。中醫急救的心法是「道義」。道義在一個大夫身上體現的是要有慈悲心,要有用於擔當的責任感。只要操作規範,即使西醫搶救無效,病人死亡,也不需要擔當任何責任。但中醫搶救若有閃失則會招來非議,甚至吃官司。因此中醫有了推諉的理由,有了理由就不可能再有探索急救的動力了。於是出現「慢郎中」「中醫只會調理不能治病」的議論也就不奇怪了。

許多人多次問師父,您用大劑量姜附救急,遠遠超過藥典的規定量。病人救活了還好說,萬一失敗不怕家屬找麻煩嗎?師父只是淡淡的說一句話「沒想那麼多,只是想把人救活」絲毫沒有考慮個人安危與風險,這不正是孫思邈所提倡的大醫之風範嗎?《大醫精誠》中有言:「……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一心赴救……」單憑這一點稱師父為中醫的脊樑就不為過。另外,師父23歲蒙冤,50歲後平反,學醫行醫28年,自己本身就是戴罪之身,治病救急稍有閃失,他所受到的打擊恐怕又會超出常人許多。自己受迫害,卻想救他人,這是何等胸懷,我們不敢揣度。只能說師父把生活的壓力,社會的壓力變成研醫救人的動力,其中的艱難困苦,心靈承受的巨大壓力只有他老人家自己清楚。自此引用一句話形容師父「將寰宇悲愁盡攬長袖,笑滿臉歡顏卻向人間」 有了救急救厄的慈悲心和勇於擔當的魄力還要有力挽狂瀾的能力。師父早年經歷是這樣的:見到危重症推出去於心不忍,接下來力難勝任,只能急用先學,白天診病,夜晚挑燈查找資料,讀書明理辨病識機,常為破解醫學難題廢寢忘食。

有為醫的道義,憑不懈的努力,師父從六十年代的赤腳醫生成為一代醫學巨擘。

邁步從頭越

2007年6月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了師父點校的《圓運動的古中醫學》一書。藉此書出版之際,師父提出了古中醫的概念,并力倡恢復古中醫學的學術思想。這種提法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醞釀已久。其一,許多醫家有論:唐代是中醫的分水嶺。唐代以後醫學思想、學派蜂起,雖曰百花齊放,然於中醫基本思想已有偏頗,呈理愈雜而旨愈晦之態勢。近代西學東漸,加上現代以西醫肢解中醫的做法,不但不能發展中醫,反而曲解中醫。目前中醫的頹勢於此不無關係。中醫該到了正本清源的時候了。其二,恢復古中醫並不是現在才有的提法,早在民國時期彭子益老先生就提出並實踐了,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記得2004年秋師父曾寄給我們當時他手邊保存的《圓運動古中醫學》的其中四卷,並再三叮囑認真閱讀並加以運用。師父告誡我們彭先生是「中醫復興之父」,他以《易經》河圖中氣升降圓運動之理破解了《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的千古奧秘,從頭緒紛繁的古醫經中,理出了「生命宇宙整體觀」,傳承了經典之路,續接了醫聖之理。彭老先生是骨頭最硬,脊樑最直的鐵杆中醫。他所處的時代,正是中華民族屢遭侵略屈辱,中醫被四面圍剿,處於生死存亡的歷史時期。他為保護中醫傳承古中醫之正統,足跡遍及山西、湖南、江蘇、四川、廣西、雲南等地,所到之處辦學、講學為民眾義診,口傳身授,引導學生從事古中醫學的臨床驗證。先後經三次修訂完成了《圓運動的古中醫學》一書。他的著作最大貢獻還在於找到了古中醫傳承斷層的脈絡。1998年師父找到了封存日久的四本殘卷,閱讀之下嘆言:「反思一生醫事之成敗,頓覺今是而昨非!」。此後,師父對疾病的認識和具體的治療方法又有所變化。從近幾年師父的醫案中可以看出理路。故提出引古中醫之源頭,續古中醫之理是當代中醫當完成的歷史使命。

總之,我們不僅要繼承發揚李可老先生的學術思想,更要學習老人的精氣神。欲成大醫除要有精湛專業技術外,更要有寬廣的胸懷,勇於擔當的氣度,及普度含靈的慈悲心。

推薦閱讀:

jt叔叔中醫基礎-陰陽印象2
《中醫實況》系列 (一)
應用水文氣象·中醫·第01彈:被丟棄的信息量
聽說要讓咱們的孩子學中醫,元芳,你怎麼看?

TAG:中醫 | 研究所 | 研究 | 古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