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宗懋:義和團事件及晚清政治

晚清中國的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乘轎出巡,標誌著這個帝國的末代景象。前為慈禧所寵信的總管太監李蓮英(右)及二總管崔玉貴(左)

  義和團大約於清末咸豐、同治年間出現於山東,以保衛身家、練習拳棒為目的,往往趁商賈集市之場所,約期聚會比較拳勇。1887年山東發生教案,引發民、教互仇,義和團遂演變為仇教團體。

  由於義和團自詡得有神助,能避炮火,有「紅燈照」、「藍燈照」等法術。其思想出自民間神明信仰,以及演義小說《封神榜》、《西遊記》、《三國演義》、《七俠五義》等,如姜太公、張天師、孫行者、梨山老母、二郎神、哪吒等都是他們崇敬的人物,也是他們做法時常被附身的對象。這樣的組織原為地方農民組織,後卻以「扶清滅洋」的號召受到慈禧太后的肯定,迅速擴大,並於1900年發生大規模的中外衝突事件,造成八國聯軍之役,成為中國喪權辱國之最。

慈禧太后意圖藉義和團扶清滅洋,卻一敗塗地,八國聯軍長驅直入紫禁城,造成清代最大的國恥。  義和團的興起主要是受清末國勢衰弱,而外國以其船堅炮利大舉向中國擴展帝國主義勢力,引發朝野上下盲目的排外、仇外心態所致。回溯至十七世紀,滿族入關建立大清朝時,曾經鼎盛一時,其征討之疆界除元代外達歷代之巔峰。然而兩百年盛世後,國家逐漸耽溺於安逸、自大、閉鎖之中。尤其歐洲在工業革命之後無論科學技術或典章制度上均有長足的進步,中國一如其他文明古國,因未能與時並進,便走向衰敗之路。  1840年的中英鴉片戰爭,1860年英法聯軍之役,中國被迫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開啟近代國恥之始。然而真正的挑戰來自於思想的衝擊,中國領土遼闊、人口眾多、物產豐富,雖有改朝換代之間的混亂時期,但始終是「萬邦來朝」的大國。清末「西夷」入侵對中國人的自我認知形成一大挑戰,歐洲人不僅船堅炮利,更擁有先進的知識與管理觀念。對中國人而言,承認本身的落後並向過去自己不放在眼裡的小國學習是一段漫長的心路歷程,充滿著失敗的痛苦、不斷的摸索以及巨變中的覺醒。

八國聯軍進入紫禁城,慈禧太后早已與光緒皇帝倉皇出走,經太原逃往西安  英法聯軍之役後三十餘年間,清朝內有恭親王奕訢、文祥,外有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開明政治家,眼見問題之嚴重,上下合作,推動洋務運動,以「師夷長技以制夷」。他們引進西方的器械,試造輪船、購買軍火、聘用外國軍官,並以西法訓練新軍。洋務運動的初期恰值洪秀全率眾造反創建「太平天國」的高峰,清廷的開明作風使得太平天國漸處劣勢,終於被清廷消滅。  儘管如此,洋務運動僅僅是引進西方工具,並不足以使得中國走向真正的近代化,後者涉及更廣泛的改革內容,如政治體制、教育體制、文官體制、法律訓練、生產和分配機制,以及城鄉關係等等。這些事務實際上牽涉到整個政治、經濟社會的再造,領導階層需要有進步的概念,並身先士卒,動用強大的組織力量始得以推動。然而此時的政治領導尚未有此覺悟,尤其掌握最高權力者是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結果轟轟烈烈進行了三十多年的洋務運動表面上雖堪稱壯舉,實際上卻未觸及中國社會的基本結構。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中國慘敗,賠償兩萬萬兩黃金並割讓台灣澎湖,洋務運動宣告失敗。中國不僅敗於西方列強,甚至敗於同樣歷經維新運動的東方小國日本。這種現象激起知識分子空前的危機感,朝野菁英猛然覺醒,除了模仿西方的可擊之外,更要效法西方的法政制度,不變法就必然亡國。  1898年,廣東舉人康有為七次上書要求變法,光緒皇帝深為感動,決心拜託慈禧的羈絆,謂:「我不能為亡國之君!」6月11日,光緒在一批知識分子的支持下,下詔定國是,發憤圖強,稱戊戌變法。不過一批以榮祿、徐桐為代表的守舊大臣卻對變法極為不滿,他們向慈禧告狀,對新政拖延塞責,不肯推行,甚至希望廢去光緒,新舊勢力遂進入攤牌時刻,雙方競相拉攏權臣,宮中暗現刀光劍影。維新派欲爭取袁世凱以武力出去守舊大臣,不料反遭袁出賣。9月21日,慈禧復行垂簾聽政。幽禁光緒於瀛台,捕殺維新人士,並下詔停止一切新政,戊戌變法遂以悲劇告終。

八國聯軍中的日軍夥同清朝官員處決義和團的情景  戊戌變法的影響不僅於此,由於整個事件中,列強對維新派表現同情之意,使得慈禧對洋人更加憤恨,竟將報復的意圖寄託於義和團上。於是她下令直錄、山東、山西、奉天四省興辦團練,義和團遂成政府承認和鼓勵的合法團體,參加者愈來愈多。加以山東巡毓賢揣摩上意,允許其設壇至城內外,以「扶清滅洋」為號召,紛與教師教民為難。此舉引起列強公使反彈,清廷將毓賢調職,改以袁世凱為山東巡撫。  袁世凱對義和團採取取締措施,使其無法在山東活動,竄向直錄,直錄總督最初反對,認為義和團裝神弄鬼,擾亂社會秩序,於是派兵進剿,不過慈禧卻相信了義和團的神術,不僅反對鎮壓,反而招其首領張德成、曹福田,待以上賓之禮。1900年,義和團大隊在涿州、保定一帶拆鐵路、毀電線,局勢嚴重。朝中竟無人敢說真話,反而順慈禧之意編造義和團乃大助中國以滅洋人的謊言。

八國聯軍進入北京之後,兩廣總督李鴻章(前坐左)從香港搭船赴北京調停。圖為李鴻章在香港期間與香港總督卜力(前坐右)合影  於是,慈禧密召義和團入京,旬日之間竟達數萬人,旗書「奉旨義和團練」、「助清滅洋」、「替天行道」、「義和神拳」字樣。慈禧太后召見首領,加以獎勵,從此親貴爭相信從,廟宇府第,遍設壇場。其人出入宮禁,橫行無禁,大肆燒殺,稱洋人為大毛子、教士教民為二毛子、三毛子。凡用洋貨,讀洋書者,皆以毛子視之,有「十毛子」等名目,凡毛子皆在被殺之列。由於任何人只要用紅布或黃布一方包頭,即為團民,其中有王公卿相、無業游民、土匪、人販、鹽梟、馬賊、乞丐以及紅燈照的少婦、花燈照的少婦、藍燈照的老太婆、黑燈照的寡婦、自稱「仙姑」的流娼、被尊為「黃蓮聖母」的鴇母等等,分子複雜,京城陷於混亂瘋狂之中。  5月間,慈禧召開四次御前會議,籌議和戰,其中慈禧、端親王載漪、協辦大學士剛毅及一批守舊大臣,力主對各國開戰,圍攻使館,盡殺使臣。然而光緒、吏部左侍郎許景澄、戶部尚書立山等卻力主萬萬不可,認為義和團縱有邪術,自古及今,斷無仗此成事者。不過這些理性的意見卻無法阻擋慈禧的意旨,於是25日慈禧正式下詔對外宣戰,清軍和義和團開始圍攻使館。相較於北方的對外宣戰,東南各省大臣對局勢的真偽卻心知肚明,眼見大難將至,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共扶危局。他們在上海與駐滬各國領事簽訂保護東南章程九條,使得東南免於兵災。

八國聯軍進入紫禁城後,一些外國軍官坐在中國皇帝的御用龍椅上,極盡羞辱之能事  針對北京的亂局,俄、德、法、英、美、日、意、奧八國派出聯軍攻打北京,清兵一路路退敗,裕祿自殺,義和團幾乎不堪一擊,所謂神術瞬間幻滅。7月20日,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偕光緒狼狽出奔,經懷來、大同逃往太原,後至西安。聯軍入京後,大肆燒殺淫掠,極盡暴行之能事。清廷命全權大臣李鴻章、慶親王奕劻負責與各國談判。1901年9月7日,雙方簽訂《辛丑條約》。中國不僅支付巨額賠款,更被迫接受各國在大城市劃定租界及強行駐兵,國家門戶洞開,主權盡失。約成,慈禧自西安取道河南回京,雖曾作若干補救措施,但已無法挽回義和團對中國造成的傷害。  以今日觀之,義和團事件為中國人不堪外人壓迫、群起反抗的民族排外運動,其情可憫,其行卻愚。經此事變,影響最大的是民族自信心,由上國天朝淪為次殖民地,由自尊自大,一變為懼外媚外。清廷對外更是完全屈服,此後任人宰割。這種現象使得中國局勢更為艱困,人心更加不滿,知識分子對溫和的變革失去信心,轉而支持激進的革命行動,為中國帶來徹底的變化與改頭換面。

八國聯軍主要將領合影來源: 《20世紀台灣》 | 來源日期:2013-04-19 | 責任編輯:劉一非
推薦閱讀:

晚清太監的生財之道
晚清最後一屆內閣成員的最終結局
老相冊 晚清女性
晚清時期的四大中興之臣
太平天國算不算反封建運動?

TAG:政治 | 義和團 | 晚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