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孩子吐髒字,要如何應對?

本文來源於《康健雜誌142期》,

閱讀第一綜合整理編輯,

如有想要了解的話題,也可以給我們留言。

平時斯斯文文,可愛有禮貌的小孩子突然口裡吐出髒字,需要擔心嗎?中學生把粗話、髒話當口頭禪,你愈要禁,他愈要講。怎樣才能「凈化」孩子的嘴?孩子突然左一句「X!」右一句「他X的!」該怎麼幫孩子戒髒話?

前天,我家那個平時比較斯文的兒子Alex頭撞到了門,口裡突然冒出了一個詞「Fuck!」我也是相當震驚。他上的是基督教國際學校,我家也沒有這樣的語言環境,打哪裡學到這種髒詞?跟孩子溝通,發現他跟足球俱樂部的一個踢球很厲害的孩子學的,他不知道這個詞不好,還以為很酷。昨天閱讀第一上海群的一位家長也問到類似這樣的問題。香港和台灣的專門有社工為家長提供這方面的專業意見。只要方法得當,完全可能幫助孩子凈化這些不良的行為。父母長輩的反應決定了孩子的習慣。

01

不隨情緒起舞

當孩子剛開始說髒話,大人的反應決定了孩子會不會養成說髒話的習慣。如果孩子發現髒話總是能引人注意或激怒別人,等於得到「鼓勵」,於是愈講愈多、愈講愈難聽。聽到孩子口出穢言,咨商師黃心怡認為是最好的辦法就是保持鎮定,問孩子:「你怎麼了?」然後保持沉默、離開現場。她說,這樣問是在提醒孩子覺察自己的情緒,讓他有機會意識到不該這樣講。

如果父母生氣、責罵,甚至也用粗話、髒話罵孩子,只是流於意氣之爭,反而模糊了焦點。也不要說「你再給我說一次!」以免激化衝突,甚至有些孩子情緒被激起來,演變成歐打父母的另類家暴。黃心怡輔導過一些青少年,他們抱怨父母咄咄逼人、碎碎念個不停,「簡直是討打!」她提醒父母沒必要跟血氣方剛的青少年硬碰硬,「要會自保」;而且不要不小心訓練出會罵人、打人的孩子。

02

同理髒話背後的情緒

板橋地院少年保護調查官、親職專家盧蘇偉認為,孩子說髒話其實有一部份是在表達生氣、不舒服等情緒,父母要去了解孩子在傳達什麼訊息。盧蘇偉的兒子讀高中,偶爾會冒出一兩句不雅的話,他聽到後會說:「你現在很不舒服?不然不會說那麼獨特的字。」他輔導的青少年講髒話,他會說:「謝謝你用這麼獨特的方式讓我知道你不舒服。」

他認為這樣的同理很重要,因為當孩子的情緒被接受,大人才有機會提醒他:「你不舒服的時候,要不要考慮用別的字表達?如果你講這些不好聽的字,別人聽了也不舒服,可能會起衝突。」因為他能同理兒子的情緒,所以當他開車被不守交通規則的駕駛嚇到,忍不住蹦出一兩句髒話時,兒子也會說:「爸爸你被嚇到了哦?」同理他的感受;而不是指責:「你叫我不要講髒話,怎麼自己也講!」盧蘇偉說,每個人都會犯錯,但家不是講法、理的地方,而該講「情」,家人間互相諒解、包容、協助,「創造良性互動、溫柔而溫暖的關係。」

03

教孩子學習表達感受

盧蘇偉也認為,講髒話其實反映了溝通能力不足-因為不知道如何表達感受,所以用簡單有力的髒話最快。因此父母可以進一步跟孩子討論怎樣用平和、具體的方式表達感受。比如被人誤會,可以說:「你誤會我了,我覺得很難過。我能不能有機會澄清?」先讓別人接受自己的態度,才有機會接受自己的陳述。]

04

分清楚孩子跟誰說髒話

黃欣怡說,如果孩子只跟同儕講髒話,那麼可以視為青少年發展階段的暫時現象,過了這個階段就好了,不用太擔心;但如果孩子已經養成習慣,不分象、場合都口無遮攔,就需要注意。

05

設界線,在家不講,尊重家人

黃心怡建議父母設界線,提醒孩子回家別講髒話,告訴孩子這些話聽了不舒服,讓他們學習自我節制、尊重別人。父母可以說:「我們家不用這些字說話。」長期推動EQ教育的台北市八頭裡仁協會副理事長楊俐容的女兒讀大學時有陣子常講「屁啦!」她跟先生都聽不慣,於是她跟女兒說:「我跟爸爸聽了都不舒服,請你盡量不要在我們面前這樣講話。」也提醒女兒不可這樣跟老師說話。

但黃心怡提醒父母「管能管的部份就好」。如果要求孩子承諾在學校、跟朋友也不講髒話,孩子可能隨口敷衍,其實照講不誤,「變成無效的管教,只是消親子間的能量。」

06

教孩子分辨講髒話的對象、場合

楊俐容認為髒話有兩種:一種牽涉到羞辱別人(特別是女性),父母就算沒辦法完成禁止孩子說,但至少要找機會告訴孩子這些話對別人是一種不尊重、冒犯;另一種是不雅的粗話,但不牽涉侮辱別人,比如「屁」、「屌」、「爽」等等,不妨提醒孩子注意對象,場合。

她曾參與一個專案審查,來爭取專案的經理是一位打扮入時的年輕女性,在台上侃侃而談、報告十分精彩,沒想到卻在結尾來了一句:「我覺得我們的提案真是超屌的!」台下的評審、教授們個個臉上出現三條線。楊俐容說,這位經理如果跟朋友在一起,或者上夜店,講這些話當然無傷大雅,但在這樣代表公司爭取專案的正式場合,還不注意談吐,就顯然缺乏區分情境、自我節制的能力了。楊俐容說,在某些情境可能的確不得不說幾句粗話,才顯得「入境隨俗」,但愈成熟的人,愈懂得在不同情境間轉換,可以講的時候講、不該講的時候不講,就不會給自己和別人帶來困擾。

她有位朋友從國外讀了博士回來,在環保單位工作,有時必須跟廢鐵回收業者打交道。第一次接觸,對方一開口就用他聽來不堪入耳的髒話「熱情」招呼他,他簡直氣到爆,但為了完成工作,只能忍耐。後來同事提醒他,對方的背景、說話習慣就是如此,粗話、髒話對他們來說是日常用語,並不是在罵人,「他們是把你當哥兒們,才會用樣的語言。」朋友聽了才釋懷,漸漸適應這樣的溝通方式,後來偶爾也講幾句粗話博感情,但離開那個場合就自然不講,收放自如。

07

引導孩子思考:你可以選擇不說髒話

很多孩子說:「同學都這樣講,為什麼我不能講?」盧蘇偉建議爸媽可以引導孩子思考;別人這樣講,你就一定要跟他們一樣?學這些話對自己有好處嗎?有沒有更好的表達方式?他強調,這並不是要孩子排斥講髒話的同學、不跟他們來往,而是學習判斷是非,同學的優點當然可以學,但不需連缺點也照單全收。「尊重別人跟我們不同,但也要有自主的選擇。」

08

聽錄音,讓孩子嘗嘗被罵的滋味

除了理性溝通,盧蘇偉試過一個戒髒話的妙招-孩子講髒話時錄音,要孩子反覆聽十幾分鐘,感受被罵的感覺。他解釋,說話的人往往不知道聽話的人的感受,聽髒話錄音等於讓孩子自己罵自己,他才知道這些話有多難聽、多傷人。他試過這方法,效果非常好。

09

說話的藝術人人該學

台北教育大學兼任教授王淑俐認為,成人要孩子少講、不講髒話還不夠,更積極的做法是親身示範「說話的藝術」。但遺憾的是,很多大人不但不懂說話的藝術,連基本禮貌都沒有。王淑俐曾受邀參加一所國中的會議,結果發現很多老師發言時連「校長、各位老師大家好」這樣簡單的開場問候語都不說,劈頭就講自己的想法,結束時也不說「謝謝」;她不禁想:連老師都沒有基本禮貌,又怎麼要求學生做到?

盧蘇偉也發現很多大人對孩子講話粗暴:「你給我站好!」甚至「你算什麼東西!」更不用提社會上許多人講話不理性、充斥著語言暴力,正是給孩子最壞的示範。他建議,說話得藝術應該從家庭做起,家人間用文明、理性、友善的方式說話,「請、謝謝、對不起」應該是基本用語,營造充滿善意的磁場。

很多父母抱怨:「我買了很多書給小孩看,可是他們都不看。」盧蘇偉總是反問:「那爸爸媽媽自己看不看書呢?」因為父母的言行舉止是孩子最好的示範-不看書的父母很難教出愛看書的孩子;講話無禮的父母很難教出談吐合宜的孩子。

王淑俐在大學教授「溝通與口語表達」,她很鼓勵「未語先笑」這種溝通方式-先用笑容拉近距離,接下來講的話對方就聽得進去。即使聽到兒女講「屁啦!」這樣不雅的話,王淑俐仍然使出「未語先笑」這一招:「我知道你們習慣這樣講話,但還是要管好自己的言辭,不然以後進入職場,哪天不小心跟客戶說出這兩個字,生意就搞砸了。」

「疾言厲色是最糟糕的教育方式,」她強調,想讓對方欣然接受,自己要先展現友善的態度。因為教育無他,唯愛與示範而已。小小孩說話也帶髒字,怎麼辦?幼兒說髒話只是模仿、重複大人的話,不是刻意要講,也不懂意思,大人冷處理就好,不必責罵,但要注意自己或家中其他大人是否常說髒話,讓孩子耳濡目染。

也不要不知不覺鼓勵孩子講髒話。親職專家盧蘇偉曾看過一個在學說話的小娃兒模仿大人說髒話,結果大人們覺很好玩,紛紛鼓掌,這小孩就一直講。

如果長久如此,這孩子恐怕小小年紀就養成說話帶髒字的習慣。對稍懂事的兒童,可以跟他解釋髒話的意思(比如這是在罵別人的媽媽),以及為什麼講這些話不好,通常孩子就會比較節制。親職專家楊俐容曾受邀去協助一班小四的孩子,全班講髒話的程度已嚴重到讓人受不了。

她不用禁止的方式,而是問:「你們知道『三字經』是什麼意思嗎?」小朋友說不知道;於是她開始解釋,小朋友聽完紛紛說:「好噁心!」「好難聽!」或許他們沒辦法馬上戒掉,但至少知道這些話不好聽、不禮貌,別人聽了會不高興。

10

孩子行為,父母買單

雖然「父母」是一個不需要學習和經驗就能直接上崗的「職業」,但是要想當一個好的父母要學的東西不要太多,相信你我都有很深刻的感受。孩子所接受的一切教育,起點都在於我們。不管是潛移默化的教養問題,還是令人棘手的青春期問題,只要找到問題的根源和正確的方法,就能讓孩子以樂觀、健康的心態生活和成長。

今天為大家推薦兩本好書:《由內而外的教養》和《青春期的煩「腦」》,讓我們懂得如何更好地引導和幫助孩子的同時,也對我們自己有了新的認識和提升。孩子需要學會認識自己,接納自己,作為家長的我們也同樣需要。

今日好書

《由內而外的教養》

丹尼爾·西格爾 瑪麗·哈策爾 著

李昂 譯

做好父母,從接納自己開始。

名人推薦

所有父母都該讀一讀這本書。養育子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作。這本書可以讓這項工作變得更輕鬆。

——哈羅德·考潑維茨

醫學博士、紐約大學兒童研究中心主任

掃描二維碼,進入購買頁面

今日好書

《青春期的煩「腦」》

弗朗西斯·詹森

艾米·艾利斯·納特 著

王佳藝 譯

寫給家長的青少年生存成長指南

名人推薦

看到優秀的科學研究被直接轉化成了有用的教養方式,是一件非常迷人的事。

——《紐約時報書評》

掃描二維碼,進入購買頁面

-END-


推薦閱讀:

對孩子真的不必追
看看哪些食物能讓孩子更聰明?
10歲孩子跳樓輕生 兒童跳樓引發的反思
想要一個不想學習的孩子開始用功,到底要靠什麼?
如果你家有個內向的孩子,請花2分鐘看看!太有用了

TAG: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