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聖解(十)
轉載▼
標籤: 雜談 | 分類: 道門語要 |
道德經指玄----三宗與九觀法要
老子以道設教,以道垂統。《道德經》五千文,歸根一句,不離一道。以道總攝一切,圓融一切;言其大,萬流宗海;言其高,千峰獨 露。故總是教人從最博大、最高明處著眼,從識根源、識本體上立腳。唯宇宙天地萬物之本體,元不可說,一落言詮,即乖聖義,故其 所言,總是隨機說道,應緣說德。有權有實,有本有末,有正有反,有體有用。其言權實也,或則依實超權,或則攝權歸實,最後總是權實 雙融。其言本末也,或則依本起末,或則攝末歸本,最後總是本末無礙。其言正反也,或則正言若反,或則反言若正,最後總是正反雙照。 其言體用也,有時明體不明用,有時明用不明體,有時體用兩明,有時體用兩不明,最後總是體用成圓。及其言道與物也,有時舉 道不舉物,有時舉物不舉道,有時道物同舉,有時道物同不舉,最後總是道物一如。其於理事之旨亦然,故切不可執滯於名,而以辭害 義。無論其依道弘德,依德弘道,就理說事,就事說理,全是活法天機,無一死語。恍恍惚惚,雲似雲象,雲或雲若,總是隨機無住,因應 無盡。凡有所說,盡遣名相,無不即立即破,即破即立,總立一切,總破一切。隨破隨立,破立皆活,不沾不滯,圓通無礙。讀《老子》而無上述體認,不曉上述法要,即能倒背《道德經》,亦無益也。
老子言道,一以「有」「無」立其門戶。故首章即以「無,名大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二語開其教,而以「玄同」立其「有無統一律」。 故究老學,應作三宗看:一曰有宗,二曰無宗,三曰玄同宗。有非實有,雖有非實,有,常窈然而無。無非真無,雖無非空,無,常芴然而 有。無中生有,有亦生無,有無相生,復歸無無。二者名異而實同! 故曰「此兩者同」。老子立「有」「無」二宗對立,隨又破有無之對 立,而以「同」立其「對立之統一體」。故曰「是謂玄同」,而立玄同宗。依此,究老子之下手法要,首宜窮參三宗。參有、參無、參同之三宗, 是為初乘參法。進之,宜知參非有,參非無、參非同,是謂中乘參法。再上一乘,參非非有,參非非無,參非非同。是為三乘九參法。非同 非不同,即不同即同,合萬不同而通其分為同,是謂玄同。萬化流轉,不止不盡;萬千差別,窮其無始,總是一同。聖智神機,聖功神 化,甚深微妙,全在「參同」。千古來學人,多忽乎此。
《道德經》由三宗九參而復衍為九觀法要。老子立有,懼人執有,故又遣有執,而以「無有觀」破有障。老子立無,懼人執無,故又 遣無執,而以「無無觀」破無障。老子立名,懼人執名,故又遣名執,而以「無名觀」破名障。老子立道,懼人執道,故又遣道執,而以「無 道觀」破道障。及以無相(象)觀破相(象)障,以無生滅觀破生滅障,以無知見觀破知見障,以無人我觀破人我障,以無時空觀破時空障。 斯為蕭子玄之又玄之九觀法要!獨標一「無」,以掃萬有,以破萬相,以泯萬念,以空萬法,以祛萬見,以滅萬想,以通萬殊。總之,無所不 無,無所不破,破其破復破其所破!由斯九觀而衍至於無盡觀!莫不皆然。總是隨立隨破!方生方滅,方滅方生;方有方無,方無方 有;無有一道可立,無有一法可說,隨破隨立!真諦方顯,大道方存。隨機而立,隨機而破,不住不盡,不一不二。故曰:「絕聖棄智,絕仁 棄義,絕巧棄利,絕學無憂。」沌然尤知,廓然無聖,渾然無我,無始無終。聖尚不為,何有仁義?仁義不住,何有巧利?天地一我,何有智 謀?名言不立,何有知見?始卒若環,何有生死?返還自然,何有修為?此全系老子密意!不會時,讀破萬卷書猶少;會得時,能拈一字 亦為多。
故《老子》一書,實為無盡道海,有暗機,有顯機;有明意,有密意;有變通,有正反;有聖功,有神化!如游龍在天,如潛龍在淵,人 莫能測。悟此則活,不悟則死!悟則明(老子言明不言悟),不悟則迷,迷悟本同,湛然渾一。究老子而不能會心於無言之外,神化於無 極之先!從其密意入,復從其密意出,只是咬字嚼文,便無法得「真老子「也。
大凡所有差別,皆由知見生。凡夫誤知見,智者弄知見,賢者執知見,聖人斷知見。眾人皆有異,老子獨渾而同之,以歸於一。如雲 抱一、守一、得一,一者絕對體,獨立不二,道之始生,有之始形。道本虛無,「無」不可說,故以一言之;「無」不可見,故以虛形之。道家 玄宗,稱此為「一字教」、「虛字門」,即以「一」為下手立腳處。實則歸根一句,「一」亦不可立,「無」亦不可執也。凡人之修道,一心不亂, 即可入道;無心可用,即可證道。道先天地生,而又生天地萬物,故天地萬物莫不唯道是從,而道能涵蓋一切,圓融一切。唯又道無可 道,無道可道,故立「無道宗」,以窮宇宙之始。道既歸無,何有名言? 依此理推,推之於名,則立「無名宗」,而以無名為名。推之於言,則 立「無言宗」,而以無言為言。推之於為,則立「無為宗」,而以無為為為。推之於治,則立「無治宗」,而以無治為治。推之於得,則立「無 得宗」,而以無得為得。進而更以無有為有,無成為成,無生為生,無化為化。明乎此,即可得其綱宗,而以一「無」通萬法,以一「無」掃萬 執矣。以萬殊而通於至一,以萬有而通於至無,斯其所以為不可道、不可名、不可知、不可盡,而綜之以立「玄同宗」也。
大道常存文字外,真詮不在語言中;只可心會,不可言傳,一泥名言文字,便落跡象,而非「常道」、「常名」矣。默而體之,悟而通之, 齊萬殊而一之,掃萬有而無之,自可神會而與道合。故老子西隱,本欲無言,設非關尹子強其著書,即此五千言亦不留。就大道言之,留 與不留等耳!既已留矣,則義理不可不明,真邪不可不辨。夫一源不清,則邪說不滅;一理不盡,則至道不顯。欲窮盡無遺,徹入真體,唯 有「返還」一法,即老子所謂「歸根復命」、「返樸還淳」者是,丹家所謂 「渾沌全真」、「自返先天」者是。天地總是一大循環,盈虛消長,反覆 其道,周行不殆,即始即終,即終即始,始卒若環之無端!無辯亦無窮也。正反若渾沌之無分,無形無竅,而亦不可鑿也。如往而不能 返,入而不能出,勇往直前,死而無悔者,非愚即誣也。老子之守雌守柔,守拙守弱,居下處惡,取後主靜,要皆不外本虛無之道、循環之 理,以「沉潛返退」,無用為用,無為為為,而一以自然為宗。此即自然造化之大根大本,宇宙天地之大道大法。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神 而明之,則自可無行而不善,無用而不當,無入而不自得,無住而不自在逍遙也!
一般言之,世人只知用有,而不知用無(只知有用之用,而不知無用之用);只知用實,而不知用虛(只知實用之用,而不知虛用之 用);只知用正,而不知用反(只知正用之用,而不知反用之用);只知用強,而不知用弱;只知用剛,而不知用柔;只知用智,而不知用愚; 只知用巧,而不知用拙;只知用大,而不知用小;只知用眾,而不知用寡;只知用進,而不知用退;只知用取,而不知用予;只知自用,而不 知用人;只知用親,而不知用敵;只知用合,而不知用分;只知用方,而不知用圓;只知用有形,而不知用無形。凡上所說,玄之又玄,神 之又神,能知其體用圓轉、變化無窮者,其唯聖人乎?
推薦閱讀:
※道德經》是全人類最偉大的倫理經
※道德經 第二章
※宋龍淵《道德經講義》——不盈章第四
※《道德經》全文及譯文3
※道德經名言精選及翻譯講解(7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