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結合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28例
近年來,筆者應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28例,同時與單純用西藥治療的22例作對照,結果顯示中西醫結合治療組療效明顯優於西藥組。現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50例均為門診病人,隨機分為治療組(中西醫結合組)28例,對照組(西藥組)22例。治療組中男16例,女12例,年齡20~58歲,平均年齡39.3歲;病程最短1年2個月,最長12年。對照組中男14例,女8例,年齡19~61歲,平均年齡41.5歲;病程最短8個月,最長11年。臨床表現主要是:明顯上腹部飽脹不適或疼痛,尤以進食後較為明顯,多伴噁心、呃逆、嘔吐、口苦等。所有病例均經纖維胃鏡檢查發現有明顯的膽汁反流,且伴有胃粘膜炎性改變,病理活檢診斷為淺表性胃炎或萎縮性胃炎。
2 治療方法
2.1 治療組
中藥:以和胃降逆、清熱利膽為治則,基本藥物組成:代赭石(先煎)30g,法半夏12g,竹茹12g,黃連6g,吳茱萸3g,公英30g,白及20g,白芍12g,甘草6g。加減:脾胃虛弱見納呆、乏力者,加党參15g,茯苓15g,山藥15g;脾胃虛寒見胃脘冷痛、喜溫喜按者,去黃連、公英減為15g,加白朮15g,桂枝10g;胃陰不足見口乾、舌紅少苔者加沙參15g,烏梅10g;脾胃濕熱見口甘多涎、舌苔黃膩者加茵陳30g,石菖蒲10g;肝胃不和見胸脅脹痛、脈弦者加柴胡10g,佛手10g;病程日久、瘀血明顯者加三七10g,丹參15g。煎服法:每天1劑,水煎分2次溫服。西藥:嗎丁啉10mg,每天3次,三餐前30min服;法莫替丁20mg,每天2次,早晚服。
2.2 對照組
單純用治療組中的西藥治療,劑量及用法同上。 兩組均以4周為1療程,2療程結束後複查胃鏡。
3 結果
3.1 療效標準
顯效:自覺癥狀消失,胃鏡複查未見膽汁反流或膽汁反流明顯減少,胃粘膜炎症消失或明顯減輕;有效:自覺癥狀明顯減輕,胃鏡複查膽汁反流減少,胃粘膜炎症減輕;無效:自覺癥狀無好轉或加重,胃鏡複查膽汁反流無改善或加重,胃粘膜炎症無改善。
3.2 治療結果
治療組28例中,顯效21例,有效6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6.4%;對照組22例中,顯效5例,有效11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72.7%。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
4 討論
膽汁反流性胃炎屬中醫「胃脘痛、嘈雜、嘔吐」等範疇。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病位在脾胃,脾主運化升清,胃主受納降濁,脾升胃降,方能運化自如。但脾胃又與肝膽密切相關,脾胃的運化有賴於肝膽的疏泄,若肝氣鬱滯、膽腑鬱熱,均能橫逆犯胃,而致胃失和降、胃氣上逆而出現胃脘痛、噁心、嘔吐、口苦等癥狀。根據筆者臨床觀察,本病中醫辨證以肝鬱膽熱型居多,但最終均以胃氣上逆為根本病機。故筆者認為,治療上應以和胃降逆為基本,佐以清熱利膽、疏肝理氣。方中以赭石之重鎮佐以法半夏降逆和胃為主葯,黃連、公英、竹茹清熱利膽化痰,白及收斂制酸,白芍、甘草柔肝止痛。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幽門螺桿菌(Hp)與慢性胃炎密切相關,黃連、公英均對Hp有一定的抑殺作用,能減輕胃粘膜的充血糜爛,白芍、甘草能保護胃粘膜,減輕膽汁的損害,赭石一味能抑制膽汁反流。同時配合促進胃動力、抑制胃酸分泌的西藥,故對膽汁反流性胃炎有較好的療效。
推薦閱讀:
※膽汁反流性胃炎分型治療
※名醫專欄 | 朱生樑教授治療膽汁反流性胃食管反流病經驗
※膽汁反流性胃炎臨床陳寶貴經方
※膽汁反流性胃炎(肝膽鬱熱、胃失和降證)
※膽汁為何走「回頭路」?解析膽汁反流性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