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魯迅
圖說:魯迅之子周海嬰2011年4月7日,魯迅之子周海嬰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1歲。周海嬰是魯迅和許廣平僅有的兒子,1929年9月生於上海,著有《魯迅與我七十年》等書。1952至1960年在北京大學物理系學習無線電專業,1960年起在國家廣電總局工作。他生前擔任國家廣電總局副部級幹部,是無線電專家。無線電專家周海嬰: 「不做空頭文學家」海嬰去世後,很多與他有過接觸的人都有懷念文字。人們說的最多的是兩句話:第一句話是他「承擔得起魯迅之子的頭銜」;第二句是,「他沒有做空頭文學家」。小時候,周海嬰很喜歡一種叫積鐵成像的玩具。這是一盒用各種金屬零件組成的玩具。他用這些零件學會了組裝小火車、起重機,裝好了再拆,拆了又裝,魯迅總是在一旁鼓勵他。魯迅去世後,周海嬰用自己儲蓄多年的壓歲錢交納學費,報考南洋無線電夜校,1952年考進北大物理系後開始走上科研道路,最終成為一名無線電專家。他曾擔任過中國電子學會理事,一直從事廣播電視規劃工作。魯迅在《死》一文中稱「希望後代萬不可做空頭文學家」,這一教誨始終貫穿於周海嬰的一生。他的教育一向順其自然,不被強迫。
圖說:周海嬰攝影作品攝影:孤獨的愛好海嬰擁有攝影這一「孤獨的愛好」,且終生樂此不疲。從1942年開始,近70年來,周海嬰沒間斷過,一共拍攝照片兩萬餘張,其中不乏重要歷史時刻的珍貴瞬間,而除了見證歷史,他作品的另一大主題是底層普通人的生活百態。海嬰自始至終都崇尚「抓拍」,並認為只有抓拍的事物才有生命力。這從他的兩萬多張照片上就能一覽無餘,除了紀念照外沒有擺拍,都是隨性、隨機、生活化的。不同於民國雜誌《良友》中的報道式攝影,他對底層民眾的拍攝更體現了對生命靈性的抓取。一生熱愛攝影的周海嬰,在他八十歲生日之際,舉辦了一次個人攝影展。人們在這次展覽上,看到了1948年郭沫若、侯外廬、宦鄉等民主人士搭乘 「華中輪」海船,從香港前往東北解放區,到瀋陽後又留下迎接「新政協」的歷史瞬間。周海嬰拍攝的 《華中輪抵達東北解放區 (丹東)》、《民主人士討論新政協的召開 (瀋陽鐵路賓館)》、《黃炎培在火車上致詞(火車上)》等照片被攝影界稱為:見證這段歷史的「孤本」。
圖說:周海嬰之子,魯迅長孫周令飛海嬰之子:長相性格都像爺爺周海嬰夫婦共育有四個子女。其中長子周令飛因近年開拓「魯迅」之名的事業以及各種維權官司,最為大眾所熟悉。周令飛主要從事魯迅傳播與普及的文化公益工作。此之前20多年裡,他一直生活在中國台灣。不僅長相酷似魯迅,周令飛與魯迅的脾氣性格也幾乎一樣,周海嬰說:「這是典型的隔代遺傳,和他爺爺一樣,他自己認準的事情,非要達到目的不可。 」對於子女的教育,海嬰與令飛繼承了魯迅一貫的「順其自然」,周令飛的女兒周璟馨因為在台灣綜藝節目中參與評選「名門千金」而成為了網路紅人。周海嬰曾表示,只要是正當的職業,家裡是不會反對的。 「我倒覺得,她這樣反而是直率真誠的。如果她大談魯迅精神和文學價值,倒反而顯得很不自然。何況,魯迅後人就必須成為魯迅研究專家嗎?這個要求似乎並不合理。」周海嬰逝世事件回顧:【要聞早點】魯迅之子周海嬰今天凌晨在北京逝世【本刊推薦】周海嬰,「魯迅之子」過一生【一句話點評】如魯迅所願,海嬰和魯迅後人都沒有做「空頭文學家」,他們在努力「還原一個真實的魯迅」的同時,也還原了自己真實的生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