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實錄5
讓我們擁抱滿懷的優美——《春江花月夜》課堂實錄
【教材簡析與教學構想】
《春江花月夜》這篇課文,是蘇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唐詩宋詞選讀》第一主題單元「風神初振的初唐詩」中收錄的第5首詩歌。前4首,均為簡短的律詩。
詩歌所描繪的春江,正是我和我的學生所生活的這片土地。素有「風物淮南第一州」之美譽的儀征,據說就是詩人張若虛的故鄉。在家鄉的土地上,學習前輩詩人謳歌讚美家鄉美景、抒發家園之思的詩歌,我最大的願望,就是引領著學生,在走進這首詩歌,走近作者的同時,進一步走進詩歌營造的生活境界之中,走進唐詩的文化氛圍之中,最終使唐詩之美走進學生的心靈。
我一直崇尚語文的激情。沒有激情,就沒有合格的語文。所以,我在這課的設計上,始終立足於激情這個情感基調,來營造教學所應有的氛圍。我不想在這課的教學中強化詩歌技法,也不想落實語文基礎知識,我唯一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感受到美。我要讓學生明白,唐詩是一座不朽的寶山,只要用心品味,在這裡完全可以找到所有的美好。
【課堂實錄】
教學過程一:營造氛圍,在美的感召中走近詩歌
課前播放樂曲《春江花月夜》,營造授課所需要的氛圍。
因為是下午第一節課,學生很疲乏,精神狀態不好。上課鈴聲響了以後,我先組織學生進行「入靜」活動(內容略,編者注),然後才開始上課。
《春江花月夜》音樂再起,很低的聲音,如同天籟。在音樂陪伴下,我開始用抒情的話語導入今天的教學內容:「這是一種朦朧的美,如夢如幻,悲涼而又輕盈;這是一種純粹的美,超於象外,寧靜而又清純;這是一種跨越時空的穿透和打動,一切世俗的醜陋和鄙俗,都在詩意的光澤里消融;這是一場無聲的細雨,慢慢浸潤著人世間的每一個角落,然後任情感彙集成河流,千年不息,一直流到宇宙的那一端……這就是《春江花月夜》,這就是一千年來給了無數人心靈滋養的大愛與大美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讓我們也一起融進這片神奇的境界,去共同感受這份優雅與華美吧。請大家打開書本,用自己的心,去靜靜品讀這首傳唱千古的經典詩歌。注意,用心品讀,不要發出聲音。」
教學過程二:靜讀涵泳,初品感受詩歌的內容之美
學生默讀,教室依舊一片寂靜。
我也在心中默默地背誦著整首詩,我的速度比學生們要慢,當我默背結束時,我看見有些學生已經開始悄悄地翻閱手中的教學案了。
「閱讀,就是和高尚的靈魂在交流。當我們全身心投入到《春江花月夜》的吟誦之中時,同學們從詩歌中讀出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呢?請同桌之間簡單交流。」
學生開始輕聲交流。
「哪位同學願意說說,靜靜地閱讀詩歌后,心中有些什麼樣的感覺?你說說?你感覺到些什麼?」
「天空中只有一輪明月,大大的,再沒有其他任何東西。明月映照下,江水澄澈,江上沒有帆,沒有任何東西,只有無邊的空闊……」這個學生說得很詩意。
「你讀出了一種遼闊和寂靜。你呢?」我轉向另一名學生。
「除了天空中一輪皎潔的月,我的大腦中還出現了淡淡的霧氣,這霧氣在江面上輕輕飄蕩著,時有時無。天地顯得格外的空曠、寂寞。」
「你在遼闊和寂寞之上,還讀出了縹緲,讀出了靈動。」
「月亮很亮很高,一個人很孤獨……」第三位同學站了起來。
「誰?這個人是誰?」
「作者。」
「作者嗎?在詩歌中,我們應該稱他為什麼人?」
「是……抒情主人公。應該在初春季節,還比較寒冷,抒情主人公一個人靜靜地佇立在長江邊上,一會兒仰頭望月,一會兒低頭觀水。由這孤獨的月和流淌的春水,他想到了家鄉,於是心中充滿了憂傷。」
「你的感覺很細膩,有景有情,很好!」我為有這樣靈動的學生而欣慰。
……
教學過程三:淺吟低唱,二品詩歌的畫面之美
「靜靜閱讀中,我們已經初步感受到了詩歌的優美意境,體味到了春江花月夜清新迷人的氣息。下面,讓我們輕聲吟誦這首詩歌。用我們的輕輕吟誦,來進一步品味詩歌的美。我給大家配樂,同學們自己輕聲吟誦詩歌。」
學生在古箏曲《春江花月夜》的優美旋律中,開始輕聲誦讀。我在黑板上把容易讀錯的兩個字的字音標註出來:不勝(shēng)愁、砧(zhēn)。
「剛才咱們描繪了大腦中出現的圖象,現在,咱們品味品味大腦中體悟到的美。你發表一下自己的感受,行嗎?」
「我覺得整首詩歌輕聲讀下來後,有一種寂靜優美的感覺。」一學生說。
「噢,你讀出了寂靜優美。這種美,你能不能用語言表達出來?」我追問道。學生思索著,沒有回答。「表達不出來,是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對不對?」
「是。」
「我也有這樣的感覺,大腦中有無數的圖畫,卻很難用準確的語言描繪出來。再請幾位同學談一談吧,或許他們能表達出來的。」
「我讀出的是一種情景交融的美。江水緩緩東流,明月高照,微風吹動了閨房的窗帘,也吹動了閨中人的相思之情。」
「我的大腦成大雜燴了,春、江、花、月、夜,這五種美景都混在裡面,組成了一幅畫。在清靜明透的意境里,它們融為了一體。」
「我感受到的是月色微紅,花瓣飄落。」
……
教學過程四:推薦朗讀,三品詩歌的音韻之美
「美,在我們的心頭輕輕蕩漾。兩遍誦讀下來,同學們的感受更深了。印象中不光有了景,還有了人,更有了情。不過,剛才都是自由誦讀。現在,咱們請一位同學給大家單獨演繹一下。大家最願意聽哪位同學朗讀?」
可能因為後面有幾十位老師聽課的原因,學生你望我,我望你,沒有人提名。實際上,這個班級朗誦水平整體也不高。
「那我就請一位同學來推薦了。你推薦一位,怎麼樣?」我點了一個女生的將。
這位女同學站起來,目光在班級里巡視著,卻找不到理想的目標。也難怪,分科後重新組建的班級,相互間還不是很熟悉。而前一階段學習也沒有進行朗讀活動。
「找不到合適的人選?那就你自己來,怎麼樣?為大家精彩演繹一下,把詩歌特有的音韻之美展示出來。我來為你放音樂。」
這位女生的朗讀有點味道,但還是有些欠缺。
「朗誦得很好,注意了捕捉詩歌意境。請注意,『沈』這個字在這裡念『沉』。」我知道此時不宜多指點朗讀技巧。
「三次誦讀詩歌,我們對詩歌的理解應該更深了。我看見有同學剛才在別人朗讀時不斷地搖頭,是覺得她讀得不夠好嗎?讀詩其實就是在交流,在用自己的心和另一個靈魂在交流,各人心中的理解不同,朗讀時的處理也就會出現差異。但只要用『心』去讀,我們就會在感受領悟思考中獲得很多。」
教學過程五:個性闡釋,四品詩歌的意境之美
「欣賞了這位同學充滿情感的誦讀後,大家是不是也有一種大聲朗誦全詩的慾望了?下面,咱們來個自我陶醉式的自由誦讀。每個同學,都挺直了腰桿兒,用自己的理解,大聲誦讀這首詩歌。記住,要陶醉於自己營造的藝術境界中。」
學生自由誦讀。
「有沒有自我陶醉?」
「有點陶醉了。在朗誦中,我的大腦中始終浮現著那輪皎潔的江月,此外是背景的宏大,我感受到了宇宙的無窮。」
「我陶醉於這中國水墨畫般的藝術境界中。我的腦海里,除了月光,一切都是朦朧的,岸上的花,水中的船,縹緲遙遠。」
「我突然有了一種孤獨感,感覺到無論月還是人都是孤獨的。」
……
「大家都讀出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這些感受都是獨特的,是我們用自己的人生閱歷來解讀詩歌后的產物,這就是個性化誦讀。然而,每一首詩歌除了可以為我們提供自由解讀的意象和意境外,也有我們應該共同把握的東西。大家思考一下,這首詩歌主要描繪了哪些意象?」
學生齊答:「春、江、花、月、夜。」
接著,我引導學生分析了五大意象中最主要的意象「月」。學生通過品味詩中10多處寫月的詩句,明白了這首詩在整體上可以分為兩塊內容,以「但見長江東流水」為界,前一部分由景入思,後一部分由景入情。
教學過程六:意境再造,五品詩歌的情感之美
「一首好的詩歌就是一幅完美的畫,它總要創造出一個完整的意境。就像畫兒不能裁減下一小塊來欣賞一樣,詩句也是不能用來逐句翻譯的,但是詩歌展現的畫面卻可以在心中描繪。下面給大家5分鐘時間,請大家選擇自己喜歡的詩句,試著用散文的語言來展現自己心中的那幅畫面。注意不是翻譯,而是發揮你的想像力創造力,去渲染去創造。文字一定要優美。」
學生在積極地創作,我在下面巡視,適時給不符合要求的學生以指點。5分鐘時間到,我挑選了幾位描寫得形象生動的同學來發言。先讓他們朗讀自己所描繪的詩句,然後再朗讀自己所寫的內容。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月光皎潔,大地如披上一件潔白的紗衣。置身江畔,舉首四望,只見萬里長空,如牛奶洗滌過一般,深藍中帶著乳白。而江水在這月光的籠罩下,也如同流淌著的不是清冷的水,而是一江的牛奶。明明能感受到流霜的侵蝕,睜大了眼睛,卻也無法發現霜的行蹤;明明能感受到江灘上沙的細膩和溫柔,卻不知這沙,到底是自身潔白,還是月華的漂染……」
「多美的境界,多奢侈的想像啊。你該用多少牛奶才能把這天地洗個遍呀。」不知我這樣調侃是否合適。學生們善意地笑了起來。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天地間一片空明,只有一輪皓月高懸著。這輪月啊,沒有一絲的雜質,宛如一輪純粹的美玉;這長江和長空啊,純凈得如同盤古剛開闢出的世界,沒有花草樹木,沒有鳥獸蟲魚,沒有忙碌的人類,只有永恆的天、永恆的地、永恆的長江、永恆的一輪孤月……」
「真好,永恆與純潔,你的兩個關鍵詞。」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這兩句詩歌生動形象地描寫出了月光的皎潔……」
「不要評價,只是描繪出情景來。」我糾正道。
「噢。剪紙般的月亮粘貼在瓦藍色的長空,長空下是一望無際的碧藍的江水。這江水蜿蜒著流向東方,在天邊處和大海和藍天融為一體。時空凝固,凝固在這早春二月的江南,凝固在這隻有一輪孤月高懸的江畔。」
一陣又一陣掌聲,從教室里響起。
教學過程七:師生共讀,在美讀中擁滿懷優美
「這節課,我們通過五次誦讀,用我們的心靈和張若虛的心靈進行了對接。然而,這首流傳了千年的經典中無窮無盡的意韻和浩瀚博大的情感,我們大多還沒有能夠領悟。這是一種閱讀的遺憾,但也是一種閱讀的動力。因為這些我們暫且沒有光顧的內容,就是我們未來繼續閱讀的動力。課的最後,請給我一個機會,我渴望著把我對這首詩歌的理解,通過我的朗誦傳遞給同學們。」
我點開背景音樂,當音樂的一個小高潮過去後,才開始了我的誦讀:「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我是一個熱愛誦讀的老師,對朗讀有一定的研究。隨著我的誦讀,學生們再次沉浸到那虛無縹緲美不勝收的境界中。許多學生開始跟在我的後面輕輕朗誦著,幾個句子後,就發展成了一種全班的跟誦。
有一種來自詩歌、來自朗誦、來自心靈的美,從教室里生成,然後溢出窗口,瀰漫向四面八方。
朗誦結束後,有個半分鐘的靜場,直到下課的音樂響起。
【教學評點】
情境教學的典範之作
安徽省淮南市洞山中學 唐葦
這是一節情境教學的典範之作。培養學習的心境,渲染課堂的氣氛,品味拓展文章的意境,是該課成功的三大因素。
醞釀一個良好的學習心境,劉老師做得細心到位。在飄然如天籟的《春江花月夜》古曲聲中,「組織學生進行『入靜』活動」,這是「此時無教已有教」的情境教學的良好開端。
教學是需要氣氛的。劉老師恰如其分地使用了《春江花月夜》樂曲,將古曲貫穿教學始終,讓學生在輕鬆的環境中學習,很好地渲染了課堂氣氛。渲染氣氛創設情境,還歸功於劉老師文學性極強的課堂語言。除了那如詩如曲的開場白以外,像「一種寧靜,一種溫馨,恰似柔柔的春水浸潤著我的心田。……木槳打碎了江中漁船的倒影,水波托著那蕩漾的輕舟」這樣豐富優美的文學性教學語言隨處可見。好的語言就是詩,劉老師的課堂是詩的課堂。
詩歌教學,品味意境是關鍵。劉老師在學生體會詩的意境之前做了大量工作,精心設置了「營造氛圍」等四個教學環節。這些教學環節大多有一個特點,就是用不同方法創設情境,而創設的情境,除了愉悅學生身心,激發學習興趣外,就是為學生進一步走進詩歌,進入教學的關鍵環節??品味意境做準備。品味意境,劉老師安排了兩個教學環節,即「個性闡釋,四品詩歌的意境之美」和「意境再造,五品詩歌的情感之美」,由詩原有的意境引發學生思維空間中新意境的創造,發展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在這其中,即使是艱難的詩的意像分析,劉老師也不忘用朗讀的方法激發學生情緒,讓學生自己參與情景的創設,自己走進詩歌的深處品味詩的意境。
看吧,《春江花月夜》的意境被學生演繹得多麼豐富多彩。學生感受到了詩的美,文學的趣味,學習的快樂,走進了詩歌,走進了自己的心靈,個性發展了,精神世界豐富了,怎麼不能說這堂《春江花月夜》的教學是情境教學的典範呢?為劉祥老師鼓掌!
應當與語文的美「擁抱滿懷」
山東省鄒城市太平中學 朱光華 馮 亮
好美的一堂課!
為了「讓我們擁抱滿懷的優美」,執教者真可謂煞費苦心:「營造氛圍,在美的感召中走近詩歌」,之後是「五品」詩歌之美,「五品」之後似乎水到渠成,最後來個「師生共讀,在美讀中擁滿懷優美」。連課堂結果似乎都在追求「美」的韻律,再加上課堂上美妙音樂的烘托,教學中師生個性才華的展示。美啊,美得讓整天思考學科教學已經對美反應很有些遲鈍的筆者,都要跟著沉醉其中,借用魯迅先生的詞語說,真的有些「自失」了。
不過,待這醉勁過後,想到學科,想到學科教學的時候,卻發現,課堂上師生的確擁抱了滿懷的優美,可似乎沒怎麼擁抱語文,擁抱語文教學。
讀完整個課例,除了學生自主的展示交流,就是「用自己的心,去靜靜品讀」。至於如何「品」,才能「品」得更豐富更到位;如何去「擁抱」,才能擁有屬於語文的「擁抱」能力,我們卻沒發現教師有多少真正的作為。
整堂課只不過是師生才華的展示,與文本並無多少實質性聯繫,最終的「師生共讀,在美讀中擁抱滿懷的優美」中的「優美」,也便只能屬於自己已有經驗,已有的能力水平,不屬於「語文教學」,甚至並不屬於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執教者過於信奉在一定情景下著實成立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忘記了這裡是「語文教學」課堂,放棄了藉助事實上已經存在的相關「如何意會」「如何言傳」的研究成果,放棄了致力於學生「意會」「言傳」能力培養的職責,將本來應當成為鑒賞「美」的語文教學課堂,變成了師生高談闊論輕輕鬆鬆玩弄「美」的娛樂活動場所。
「擁抱滿懷的優美」,這樣的境界的確值得我們孜孜以求,可是,前提應該是,這「優美」真正屬於「語文教學」課堂,否則的話,忘記語文教師責任,為美而美,很不足取!
擁抱不是最終目標
天津市第六十六中嶽春光
這堂課毋庸置疑是成功的,但欣賞之外,自己也有一些疑惑和看法。下面就按照教學過程來說一說:
教學過程一中,劉老師的語言無疑是優美而富有引導性,但把自己的感受化作語言的引導,這樣做雖然可以增強學生的感受,無疑也使學生喪失了一部分感受的空間。
教學過程二設置得比較好,但是否有些操之過急呢?學生剛聽完音樂,恐怕還不能把精力完全集中到閱讀活動中來,因此只憑一次閱讀就讓學生談詩歌的內容之美,學生能夠從詩歌本身感知的東西並不多,所以大部分的發言,其實不是來自於詩歌的內容,而是前面的引導詞和音樂。
教學過程三。筆者傾向於不加背景音樂讓學生自己來讀,詩歌本身已經具備了音樂性的節奏,在吟讀中讓學生感受詩歌的節奏才是重要的。配樂吟讀不是正常環境下的閱讀狀態,而且可能分散學生對文本的關注能力。
教學過程四,其實可以歸到上面「過程三」之中的,沒有必要獨立出來。
教學過程五。學生的豐富的想像能力和表達能力著實讓人羨慕。只是個性闡釋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有了個性闡釋,必然要有共性感知的內容,然而在這個環節中沒有看到劉老師引導學生對詩歌意境進行探究,而是再一次引導學生查詢「月」的蹤跡。
教學過程六的意境再造,筆者猜測是想通過詩歌中的意象訓練學生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從學生的表現來看這個目的無疑是成功地達成了,但就學生的表達來看,更接近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轉化,至於詩歌中的情感卻是沒有涉及。
教學過程七,師生共讀,在美讀中擁抱滿懷優美,這個環節是非常成功的。
《讀散文,學寫作》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和反思
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習試卷散文文本中的妙處,遷移到自己的寫作中去。
2、從各個方面學會遷移,事半功倍
【教學重點】
1、從散文的賞讀,向寫作的遷移
2、能力的生成與鞏固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8』)
永定一中的學生曾經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2007年,我到永定一中聽過你們的「亮亮」老師的課,那是2009屆的學生,朗朗讀書聲,伴隨的甚至是身體諧和的震顫——據音樂老師說,唱歌的時候,如果一個人全心投入,身體會有很細微的諧振。
上課需要激情和合作。看看今天大家是不是也像09屆同學一樣積極投入。表現最出色的同學,最後將獲贈神秘禮物!
下面,我們先來讀一篇散文,《落葉是疲倦的蝴蝶》。(6-7』)
落葉是疲倦的蝴蝶
朱成玉
夕陽老去,西風漸緊。
葉落了,秋就乘著落葉來了。秋來了,人就隨著秋瘦了,隨著秋愁了。
但金黃的落葉沒有哀愁,它懂得如何在秋風中安慰自己,它知道,自己的沉睡是為了新的醒來。
落葉有落葉的好處,可以不再陷入愛情的糾葛了;落葉有落葉的美,它是疲倦了的蝴蝶。我甚至能感覺到落下來的葉子們輕輕的叫喊。
那一刻,我的心微微一顫,彷彿眾多紛紛下落的葉子中的一枚。
我看到了故鄉,看到了老家門前那棵生生不息的老樹,看到了炊煙因為遊子的歸來而晃動。對於遠走他鄉的腳,對於飛上天空的翅膀,炊煙是永不能扯斷的繩子。就像路口的大樹,它的枝幹指著許多的路,而起點只有一個,終點也只有一個,每個離開村莊的人,都帶走了一片綠葉,卻留下一條根。
我看到了故鄉的山崖,看到石頭在山崖上,和花朵一起爭著綻放;看到羊在山崖上,和雲一起爭著飄蕩。
我看到了我的屋檐,冬天時結滿冰凌,夏天時蓄滿鳥鳴,一串紅辣椒常常被看作是窮日子裡的火種。守著屋檐上下翻飛的麻雀,總是那麼和諧地與莊戶人家好好地過著日子。時時刻刻纏繞著那顆在路上的心的,就是這個屋檐。
我看到了母親,為了不讓我們在冬天裡挨凍,她拾起一節節枯枝,猶如把那些破碎的日子一一點綴,然後,把溫暖交到我們手上。柴垛越碼越高,母親卻越來越矮。我看到母親那對乾癟的乳房,像兩隻殘缺不整的討飯的碗,卻為我們討來了一生的盛宴。母親在灶坑裡點燃的紅色的昏暗的火焰,成了那些夜裡我們唯一可以依靠的肩膀,唯一可以握住的暖暖的手。
葉落歸根,是我老了嗎?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去爭取財富,卻很少有時間享受;我們有越來越大的房子,但卻越來越少地住在家裡;到月球然後回來,卻發現到樓下鄰居家都很困難;征服了外面的世界,對自己的內心世界卻一無所知。
遠行的人,是什麼聲音使你隱姓埋名?是什麼風將你吹往他鄉?秋天就是這樣,把葉子紛紛抖落,把人的思念紛紛掛上枝頭。是該回去了,去看看那棵生下我、讓我因成長而綠又讓我因成熟而黃的大樹,還有落葉里沉睡著的母親。母親,我匆匆的腳步就是你密密縫合的針腳。母親,背著破爛行李的我要歸來,找到了天堂的我也要歸來。
一層層落葉鋪在回家的路上,我要踩著溫暖的地毯去看望母親。母親也像這落葉,從燦爛的枝頭緩緩地落下來,只是,她沒有再醒來。
這個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帶走人的不是道路。歲月無法伸出一隻手,替你抓住過往的雲。如果一切還能重新拾撿回來,母親,我要去拾取你的笑容、腳步和風,用你的愛做燈油,用你的善良做捻兒,我要點燃它,放到心裡,一輩子不忘回家的路。
天冷了,樹的葉子落下來,樹離我很近。我似乎聽見了它們在緩緩凝固。
天冷了,它們一排一排地站著,心中堅守著的秘密一陣陣地疼痛起來。但葉子落下來,掩蓋了一切。
母親去了,心靈沒有了依靠,一下子就有了那種到處漏風的感覺。可是大風一直在刮,把故鄉周圍的塵土颳了個乾淨。我小小的故鄉正在被秋天所包裹。
母親的墳上有一棵樹,那是我寫給母親的詩。每到秋天,葉子紛紛落下,把母親的墳頭遮蓋得嚴嚴實實。那些在風中微微呻吟著的落葉,遠遠望去,像一群疲倦了的蝴蝶,靜靜地收攏著它們一生的美麗瞬間:一朵紅暈,一個誓言,或者是簡單的一聲嘆息。
二、假設(15』)
大家說說,你讀這篇散文的感受。
㈠預測:感動!優美!
㈡預設問題,隨機使用:
1、最感動的是什麼?
2、最優美的有哪些?
3、你會抽空再回頭去讀這篇文章嗎?
預估:部分說會。因為感動,因為美。部分說不會,因為沒時間。
4、你還記得你暑假以來考過的散文或小說的篇名或大致的印象嗎?為什麼?
高三半期考選考題文學類文本:《杏花春雨江南》(王清銘);
高三第二次月考考題文學類文本:《遺璞》(賈平凹)。
預估:大部分說忘記了。因為沒想到,沒有感受到感動或者啟迪或者美。
建議:可以回頭去看看,讀讀,也許會有不一般的收穫。
㈢如果你是一個老師,要以這篇散文為閱讀試題文本,你會從哪些方面出題?
提示:不必嚴密精細,只要思考大致角度和理由。
學生思考。
學生交流展示。
預估:學生的思路開闊,角度豐富。
學生試命題,題目涉及的內容,包括語言形式、思想感情、篇章結構、寫作特色等諸多方面。
如果只把這些被選作閱讀試題的文本當做答題的材料,而不是可做滋潤心靈的美文,那簡直就是暴殄天物。
評價:隨機。
三、對比轉換(10』)
這是2007年福建高考第五大題,散文閱讀題,分值為17分。
1、展示高考試題:
12、請指出「我看到母親那對乾癟的乳房,像兩隻殘缺不整的討飯的碗,卻為我們討來了一生的盛宴」這句話的修辭手法,並分析其表達效果。(6分)
13、閱讀文中畫橫線的「這個世界,……,一輩子不忘回家的路。」一段文字,回答問題。(5分)
(1)為什麼說「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帶走人的不是道路」?
(2)文中說「如果一切還能重新拾撿回來……一輩子不忘回家的路。」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4、聯繫全文,指出「落葉」的含義和它在結構上的作用。(6分)
比較高考試題,哪位同學的構想和它最接近?
預估:學生的角度更豐富,有的很接近。
說明學生對文章的閱讀有一定的積累,對散文閱讀的考試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2、可不可以換一個思路,這篇散文,如果把其精妙之處遷移到自己的寫作去?談談你的看法,你覺得如果要從中學習寫作,哪些東西是可以借鑒的呢?
學生談,要求有具體的例子。
歸納學生回答內容。
標題的確定:新穎,直擊人心
開頭的特色:簡潔,含蓄扣題
結構的特色:呼應,抒情飽滿
語言的風格:詩意,魅力無痕
技巧的應用:修辭,生動形象
細節的選用:真實,飽含深情
感情的表達:細節,觸動情懷
議論的內涵:哲思,意味深長
……
3、以上幾點,其實是閱讀與寫作共有的。我們可以用自己的寫作知識來解決閱讀的問題,同樣也可以從閱讀的散文中去不斷地感受具體的思想情感之美、篇章布局之美、細節描摹之美,以及語言修辭之美,收穫感動,收穫滋潤。
四、遷移:(10』)
既然如此,那麼,我們不妨來學學遷移。即把這篇文章的好處,吸收消化,成為我們作文的一個亮點。剛才大家讀本篇的第一感覺,是美,美的標題,美的語言,美的文思,美的情感,美的結構;是動人,動人的真摯情感,動人的細節回眸,是對母親的無限依戀和讚美。這些都是可以學習借鑒的。但因為時間所限,我們今天先做兩個遷移練習,一是擬題,二是仿句。
1、擬題
以2007年高考福建卷作文《季節》為話題,自擬一個標題。
可以借鑒「落葉是疲倦的蝴蝶」的句式,要求新穎,或一定的詩意。
2、以《季節》為話題,選擇《落葉是疲倦的蝴蝶》中自己特別有感受的語句,做仿寫訓練。
可以從下面任選兩類來練習。
①環境描寫句、②人物描寫句、③詩意抒情句、④理性闡發句。
例如:
⑴葉落了,秋就乘著落葉來了。秋來了,人就隨著秋瘦了,隨著秋愁了。
⑵我看到了我的屋檐,冬天時結滿冰凌,夏天時蓄滿鳥鳴,一串紅辣椒常常被看作是窮日子裡的火種。
⑶這個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帶走人的不是道路。
⑷如果一切還能重新拾撿回來,母親,我要去拾取你的笑容、腳步和風,用你的愛做燈油,用你的善良做捻兒,我要點燃它,放到心裡,一輩子不忘回家的路。
⑸那些在風中微微呻吟著的落葉,遠遠望去,像一群疲倦了的蝴蝶,靜靜地收攏著它們一生的美麗瞬間:一朵紅暈,一個誓言,或者是簡單的一聲嘆息。
……
3、學生交流,推薦最佳,展示共享。
提示:今天的練習,在課後還可以繼續,可以在各個方面。
4、遷移不是生硬的,而是要通過練習,達到表達技巧與思想情感的提升,以及自己寫作時的融會貫通。
五、小結(2』)
我們習慣的做法是,對於考試或練習中的閱讀類散文,我們只是把它們作為閱讀的文本、答題的材料,很少考慮到,它們也同時是學習寫作的範本。因此,我認為,這是一種浪費;如果有了這樣的意識,那麼又是一種別樣的收穫。
閱讀與寫作是密切相關的,我們可以從練習題或考試題中去結合,去遷移。特別是把閱讀文本中的特別優秀的、特別有感受的東西借鑒到我們的作文中來,可以做到事半功倍。今後,大家可以注意到這一點,去借鑒和吸收,你肯定會有很大的收穫。以下幾個做法,供大家參考:
1、收集最有感覺的標題。
2、摘抄最精彩深刻的語句。可以分為描寫類、議論類、抒情類。
3、學習最感精美的結構。
4、收集最精美的開頭結尾。
5、感悟最深刻的思想情懷。
……
今天我們思考的是關於試卷中從散文文本到寫作的借鑒融合與遷移。如果做好,節時高效。而且,除了這個遷移,還可以有其他的遷移,比如默寫題,文言文,名著題,經典題等等。希望大家課後多加思考,有所收穫。
謝謝!
附:贈送書法作品一幅
萬籟藏大道,靈犀會雲霄。
山水喜瀲灧,文章愛窈窕。
美讀通佳構,共贏悟妙招。
遷移貴轉換,一箭得雙鵰。
二、課堂教學實錄
記錄:永定一中 簡金榮
課題:讀散文,學寫作
教具:ppt課件
時間:2011年12月22日上午第三節
地點:永定一中新階梯教室
課前準備:閱讀材料《落葉是疲倦的蝴蝶》
【教學目標】
1、學習試卷散文文本中的妙處,遷移到自己的寫作中去。
2、從各個方面學會遷移,事半功倍
【教學重點】
1、從散文的賞讀,向寫作的遷移
2、能力的生成與鞏固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永定一中的學生曾經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2007年,我到永定一中聽過你們的「亮亮」老師的課,那是2009屆的學生,朗朗讀書聲,伴隨的甚至是身體諧和的震顫——據音樂老師說,唱歌的時候,如果一個人全心投入,身體會有很細微的諧振。
上課需要激情和合作。看看今天大家是不是也像09屆同學一樣積極投入。表現最出色的同學,最後將獲贈神秘禮物!
下面,我們先來讀一篇散文,《落葉是疲倦的蝴蝶》。
二、讀一讀:學生齊讀下發的閱讀材料《落葉是疲倦的蝴蝶》(耗時5分鐘)
師生交流
師:大家讀下來的感覺是什麼?
學生甲:有點淡淡的哀傷
學生乙:裡面有對母親綿綿的情意
學生丙:舒緩唯美
老師表揚學生聰明,然後點出這篇散文是2007年高考語文試卷的閱讀文本。
師:如果只把這些被選作閱讀試題的文本當做答題的材料,而不是可做滋潤心靈的美文,那簡直就是什麼?用一個詞回答。(暴殄天物)
師再問:」大家是否曾經把試卷中的文本當做寫作的文本呢?
你還記得你暑假以來考過的散文或小說的篇名或大致的印象嗎?為什麼?
師提示:高三半期考選考題文學類文本:《杏花春雨江南》(王清銘);
高三第二次月考考題文學類文本:《遺璞》(賈平凹)。這說明永定一中還是很重視文學類閱讀。
建議:可以回頭去看看,讀讀,也許會有不一般的收穫。
師:如果你是一個老師,要以這篇散文為閱讀試題文本,你會從哪些方面出題?
三、試一試:我做命題老師
要求每個學生試命一道題,並要說出命題的角度和理由
學生動筆,約數分鐘後有四個學生相繼作答,老師大讚學生思維敏捷。
教師投影高考原題:
12、請指出「我看到母親那對乾癟的乳房,像兩隻殘缺不整的討飯的碗,卻為我們討來了一生的盛宴」這句話的修辭手法,並分析其表達效果。(6分)
13、閱讀文中畫橫線的「這個世界,……,一輩子不忘回家的路。」一段文字,回答問題。(5分)
(1)為什麼說「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帶走人的不是道路」?
(2)文中說「如果一切還能重新拾撿回來……一輩子不忘回家的路。」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4、聯繫全文,指出「落葉」的含義和它在結構上的作用。(6分)
比較高考試題,哪位同學的構想和它最接近?
四、說一說:美文佳作魅力何在?
學生紛紛作答,如:情感語言、意境美、真情實感、文化底蘊、有哲理……
師:可不可以換一個思路,這篇散文,如果把其精妙之處遷移到自己的寫作去?談談你的看法,你覺得如果要從中學習寫作,哪些東西是可以借鑒的呢?
教師投影:
標題的確定 新穎 直擊人心
開頭的特色 簡潔 含蓄扣題
結構的特色 呼應 抒情飽滿
語言的風格 詩意 魅力無痕
技巧的應用 修辭 生動形象
細節的選用 真實 包含深情
感情的表達 真摯 觸動情懷
議論的內涵 哲思 意味深長
師:以上幾點,其實是閱讀與寫作共有的。我們可以用自己的寫作知識來解決閱讀的問題,同樣也可以從閱讀的散文中去不斷地感受具體的思想情感之美、篇章布局之美、細節描摹之美,以及語言修辭之美,收穫感動,收穫滋潤。
五、練一練:從閱讀到寫作
師:既然如此,那麼,我們不妨來學學遷移。即把這篇文章的好處,吸收消化,成為我們作文的一個亮點。剛才大家讀本篇的第一感覺,是美,美的標題,美的語言,美的文思,美的情感,美的結構;是動人,動人的真摯情感,動人的細節回眸,是對母親的無限依戀和讚美。這些都是可以學習借鑒的。但因為時間所限,我們今天先做兩個遷移練習,一是擬題,二是仿句。
1、擬題
以2007年高考福建卷作文《季節》為話題,自擬一個標題。
可以借鑒「落葉是疲倦的蝴蝶」的句式,要求新穎,或一定的詩意。
2、以《季節》為話題,選擇《落葉是疲倦的蝴蝶》中自己特別有感受的語句,做仿寫訓練。
可以從下面任選兩類來練習。
①環境描寫句、②人物描寫句、③詩意抒情句、④理性闡發句。
例如:
⑴葉落了,秋就乘著落葉來了。秋來了,人就隨著秋瘦了,隨著秋愁了。
⑵我看到了我的屋檐,冬天時結滿冰凌,夏天時蓄滿鳥鳴,一串紅辣椒常常被看作是窮日子裡的火種。
⑶這個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帶走人的不是道路。
⑷如果一切還能重新拾撿回來,母親,我要去拾取你的笑容、腳步和風,用你的愛做燈油,用你的善良做捻兒,我要點燃它,放到心裡,一輩子不忘回家的路。
⑸那些在風中微微呻吟著的落葉,遠遠望去,像一群疲倦了的蝴蝶,靜靜地收攏著它們一生的美麗瞬間:一朵紅暈,一個誓言,或者是簡單的一聲嘆息。
……
3、學生交流,推薦最佳,展示共享。
師:提示:今天的練習,在課後還可以繼續,可以在各個方面。
4、遷移不是生硬的,而是要通過練習,達到表達技巧與思想情感的提升,以及自己寫作時的融會貫通。
五、小結
我們習慣的做法是,對於考試或練習中的閱讀類散文,我們只是把它們作為閱讀的文本、答題的材料,很少考慮到,它們也同時是學習寫作的範本。因此,我認為,這是一種浪費;如果有了這樣的意識,那麼又是一種別樣的收穫。
閱讀與寫作是密切相關的,我們可以從練習題或考試題中去結合,去遷移。特別是把閱讀文本中的特別優秀的、特別有感受的東西借鑒到我們的作文中來,可以做到事半功倍。今後,大家可以注意到這一點,去借鑒和吸收,你肯定會有很大的收穫。以下幾個做法,供大家參考:
1、收集最有感覺的標題。
2、摘抄最精彩深刻的語句。可以分為描寫類、議論類、抒情類。
3、學習最感精美的結構。
4、收集最精美的開頭結尾。
5、感悟最深刻的思想情懷。
……
今天我們思考的是關於試卷中從散文文本到寫作的借鑒融合與遷移。如果做好,節時高效。而且,除了這個遷移,還可以有其他的遷移,比如默寫題,文言文,名著題,經典題等等。希望大家課後多加思考,有所收穫。
謝謝!
附:贈送書法作品一幅
萬籟藏大道,靈犀會雲霄。
山水喜瀲灧,文章愛窈窕。
美讀通佳構,共贏悟妙招。
遷移貴轉換,一箭得雙鵰。
三、
教學反思
一、成功之處:
1、尋找一個全新的角度。
本次授課,是應市普教室之邀,在市高中教學開放周上開的一節名師示範課,對象是永定一中高三理科實驗班的學生。因為學生素質較高,又是高三學生,所以,我在備課時做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在教學內容上作出全新的選擇。本次授課的課題是《讀散文,學作文》,副題是「高考複習考試事半功倍的一個例子」,就是力圖避開熟路,開闢新路,不去做舊飯重炒的無用功。對於他們來說,散文閱讀和作文這兩個必考的考點,都不再是什麼新鮮玩意兒;但如果從實際的應試能力,以及從複習應試的有限時間來說,把二者結合起來,並且能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穫,則是最為理想的。我的設計意圖是,在學生有限的時間裡,既完成了散文的閱讀,又獲得了作文的思想、方法積累,以圖一舉兩得。從授課情況看,基本達到了預設的目的。
2、調動一種全體的熱情。體現一種和諧的氛圍。
學習應該是快樂的。這種快樂,建立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是求索新知之樂,是思考交流之樂,是發現提高之樂。同時,也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所產生的集體學習才有的快樂。這是「與人樂樂」,遠勝於「獨得之樂」。作為老師,對課堂的駕馭,就是要促成這樣的其樂融融的氛圍,讓知識與能力都得到進步。從本節課看,我特別注意做到三點。一是「拉關係」,二是「重激勵」,三是「真表揚」。
2009屆,我就帶領備課組到永定一中聽過謝亮超老師的課,而這次上課的班級,又是謝老師的班級。於是,上課伊始,我就把謝老師09屆那個班留給我的印象告訴學生,說「亮亮老師的班級,最棒」。由此,第一步,拉關係成功,學生馬上和我距離拉近。
高三學生,因為學業負擔沉重,加上高考壓力巨大,所以聽課往往會比較沉悶。尤其是語文課。因此,在上課過程中,我有意設置「試一試」「比一比」這兩個環節,讓學生改變角色,站在命題老師的角度,來嘗試命題,並和高考原題加以比較。這個嘗試,學生的表現相當不錯,我給予大力的激勵,大家都覺得很高興,而我更高興的是,這一嘗試,也幫助學生破除了被動「應試」的茫然,嘗到了主動出擊的甜頭。
至於真表揚,我可以說,在本節課中,對學生的表揚都是發自內心的,學生們都體會到了。表揚,有的是「濫褒」,不管回答如何,一律都是「太好了,你真棒」之類,很不值錢。我的表揚,是真的,一是學生的表現真的出色,思考真的獨特,真的值得表揚;二是,我的表揚發自內心,由衷讚美他們的學習思考的價值。真表揚,才能真正起到激勵的作用。
二、不足之處:
1、參照評課老師提出的意見,感覺「前半部分品材料方面品得不夠深入」。這也是因為本節課的教學目的不是常規的散文閱讀教學,而是從閱讀向作文的遷移,因此不能全面深入。但如果備課更充分些,應該可以避免這樣的感覺。
2、還有老師認為,「個別精彩段落由學生個別朗讀,應該效果比齊讀更好」。確實是如此。我個人比較偏愛學生集體朗讀,感覺書聲琅琅,有時候就忽視了學生個性朗讀的價值。
「聆聽凝的固音樂」——主題作文活動課堂實錄
執教者:張光明
[投影演示顯示幻燈片一 ——《阿房宮賦》 放音樂(bandari)
師:大家請看大屏幕,這段文字我們似曾相識,我們一起來朗讀一下。
生(齊讀):(阿房宮)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卧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台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師:遙望秦時的阿房宮,才華橫溢的杜牧給我們留下了《阿房宮賦》,其中對阿房宮的描摹,讓我們感慨建築真是一門高深的藝術,所以現代建築學家梁思成把它稱為凝動的音樂。出於對這種藝術的渴望,對我們生活處境的關注,上次我們舉行了一個「聆聽凝動的音樂」的主題活動,我們來回顧一下:
[投影演示顯示幻燈片二—— 諦聽凝動的音樂
生:真美啊!
[投影演示顯示幻燈片三—— 回顧活動
師:首先我們進行了經典賞析,通過多媒體欣賞古今中外建築史上的典範之作,直觀地感受建築之美。接著我請大家打開記憶的閥門,回望自己的足跡曾經踏過哪些地方,自己的目光曾經眷戀過哪些景觀,在自己的腦海里,可曾留下過一些經典,然後簡要的回顧和點評,記得有徐慧和王嵐兩位同學也帶給了我們一些神往。每個同學都有值得自己回味的足跡,這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然後讓大家過了一把設計師的癮,我請大家暢想未來,倘若成為三江六岸的規劃者,你如何勾畫我們的故土。經過這些活動,最後我提出了寫作要求。
每一種景觀都在無言地傾訴著他們的思想,讓我們一起洗耳恭聽。請以城市景觀為話題,或工描,或賞析;或暢想,或回望;寫下你的所獲。大家在一節課時間裡寫完了作文,我看了之後覺得,各有千秋,其中有四篇作文寫的比較好,看看哪四位同學榜上有名。
[投影演示顯示幻燈片四——榜上有名
[生嬉笑」
師:首先我們應該祝賀這幾位同學,你們的文章成為了範文。我在課後已經把他們的作品分發給大家,按照以前的布置,現在請大家來交流一下你們的點評,以小組為單位,每組點評一篇範文,你最欣賞他的哪一些地方。發現美也是需要功底的,希望能聽到你的真知灼見。
[投影演示顯示幻燈片五——我來點評
生A:我覺得顧淑婧的《夢寄三江》妙處在於結構比較嚴謹,好像語言也比較好。師:能詳細地說說嗎?
生A:大家可以看文章,非常明顯,她用了總分總的結構,第一二兩段是總起,接下來用其一至其六共六段來分述六種設想,而且每一段的主題都和第二段里的總起相照應,最後一段總結,回應題目,所以我覺得結構是非常嚴謹的。同時我覺得語言很好,非常豐富,比如有詩詞的引用,如「梧桐更兼細雨」由廣告詞的引用,如「欲減肥者禁入!」,同時讀下來四字句很多,給人亦莊亦諧的感覺。
[生自發鼓掌
師:同學們的鼓掌說明你是一個很好的文學評論家,不但目光如炬,很有鑒賞的眼光,而且表達非常好,有觀點,還有例證,言之有理啊。同學還有補充嗎?
生B:我覺得關於結構的嚴謹,還體現在每一小段里,其實她的每一小節都是用了分總式的結構,每段先分層列舉設計的是什麼,然後再說這樣做的功能是什麼,最後總結命名。
師(帶頭鼓掌):你有一顆巨細無遺的眼睛,請保持這種細心的讀書習慣。接著說
生B:同時我覺得她的題目非常好,我覺得《夢寄三江》這個題目給人一種感覺她不僅是在談自己的設想,而且有一種夢想,由她的夢就寄托在這裡,帶上了一種報效故里的鄉土情懷。
師:說得不錯,深入到作者的內心深處去體會情感,讀出了鄉土情懷。我想顧淑婧會陰一位知音的。
生B:而且還和活動三「我將如此勾畫故土」這個活動的虛擬性很相似。生C :我覺得這篇文章最大的優勢不是語言的豐富和結構的嚴謹,而是她的內容好,我仔細地讀了她的六條建議,覺得很了不起,幾乎每一條都對我們寧波三江文明的一種提升。比如第一條「歷史回眸」,如果真地實行顧淑婧的主張,我覺得我們寧波的文化氛圍會濃厚很多,寧波市各商業氣息很濃厚的城市,介紹寧波的本土文化和名人遺存,不但可以激起我們的自豪感,還可以使我們的城市具有文化的厚重感。又比如說第二條「健康是金」,這條主要講在三江岸設一些休閑和鍛煉的場所,現在生活緊張匆忙,在強大的競爭壓力下,人們的健康每況愈下,所以讓人們有一個恢復體力,走向從容的場所,實在是很有必要,又比如說下面的風味小吃、服裝精品、秋日柔情,都會給我們提供一個休憩心情,走向生活得好去處。所以我覺得這篇文章最成功之處是有豐富而合理的內容。生(齊聲鼓掌)
師:很不簡單,從文章內容的角度來評價,有獨到的見解,所以我們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這篇文章:文質兼美。幾位同學都很有發現的眼光,表達得也很好。下面我們請下一組同學來談談馬少寅的《漫談建築》,誰先來?
生D:我覺得《漫談建築》這篇文章同樣有結構嚴謹的優點,全文五段,其中第一段總起,接下來三段分別從巴洛克建築、哥特式建築和拜占庭建築以及其他建築來分述,最有一段總括,並且回應首段。
師:那麼同樣的優勢還有沒有呢
生D:題目,文章的內容和《漫談建築》的漫談很相似,內容緊緊圍繞題目展開,非常集中。
師:不同的優勢還有沒有
生E:我認為這篇文的優勢是材料翔實,我們這次作文都是在一節課內寫成的,要在短短的一節課內寫出不同建築風格的特點,而且還有比較,我認為很不容易,我想我連說清楚一個的水平也沒有。
生(鬨笑)
師:不要謙虛,接著說。
生E:但是我又有些疑惑,在建築史上,應該是哥特式建築早於巴洛克建築,而且這片文章的首末兩段很明顯很明顯有歷史順序,但是為什麼要先寫巴洛克建築?
師:你可以向作者提問啊,馬少寅,你來回答一下,
馬:我當時也沒有深究,我只想列舉集中建築風格來漫談一下,
是信筆寫來惹的禍,如果你能夠再細想一下,可能會使你的文章的條例更清晰,看起來文章寫完之後再修葺一下很重要,或者說在動筆之前先列一下寫作提綱。我們再來看王芳之《紹興風情錄》,第三小組,誰先來?
生F:我覺得題目很好,很有吸引力,好像金庸的《書劍恩仇錄》一樣,而且,對於異地的風情,我們有一種天生的好奇。
師:也就是說不但文章內容好,而且題目取得好,有流行文化的通俗上口。還有嗎
生F:我覺得好文章都差不多,這篇文章的條例非常清晰,從開篇來紹興,到踏上來時的路,中間又是分水、山、建築、小吃寫來,結構勻稱,條理清楚,一氣呵成。
師:其他同學再說說看,還有沒有?
生G:我覺得這篇文章在字裡行間充滿了詩情畫意,比如說第一段「帶著略顯疲憊的腳步,在這個處於迷離的季節踏上紹興這片熱土…..」又比不說「紹興的風情在於水。那古老的的石板橋下緩行的清流是對悠久歷史的訴說,那山間傾瀉的瀑布是江南山水秀美的寫照,那托起竹排的碧波,是強健有力的象徵…..師:不錯,獨具慧眼,品味出一種詩情畫意來,應該說是語言的優美和紹興山水風情之美共同構成了這種詩情畫意。很好,我們再來看最後一篇範文,黃丹青的《黃花樹下》,請第四組同學來點評一下
生H :我也很喜歡黃丹青寫的這個地方,因為它實在是太美了,但是有很難說得好
生(鬨笑)
師:也就是說他說了你想說的話,那你認同那些地方呢
我想他最成功的地方是營造了一個優美深遠的意境,
師:有一種托爾斯泰墳墓一樣的寧靜感,使人產生一種嚮往之情。說的真好,其他同學補充一下。
生I :我認為文章之美在於深深地透露出作者的情感,作者那種想進去,又怕我們塵世中的人會打擾了這份清幽的心境。那這既愛又怕的感情很真實。
師:好一種由愛故生憂的情感,四篇範文的點評我們就交流到這裡,我發現我們同學有比較高的鑒賞水平,通過閱讀,你們發現了文章的魅力之所在,有形式上的美,也有內容上的美,如果我們時間多一些,我想我們還可以發現更多的美,比如說這幾句:「一到秋天,黃花落了一地.,秋風吹起的又豈止是黃花呢?而其本身也就有了一種,任你紅塵滾滾,我自清風朗月的洒脫。」這裡有對人生哲理的體悟,末端:「也許你和我一樣,厭倦了這城市的生活,自負地認為了解、熟知他的一切,而你是否也去過那片凈土呢?讓我們黃花樹下,不見不散!」這裡有作者的真情流露。當然,這是篇文章也並非白璧無瑕,我們也可以發現一些缺陷,因為時間關係,我們不討論了,我想對於這樣的好文章,大家不僅要賞析,還要注重見賢思齊,這是我們來上這堂課的重要目的。每一篇成功作文的後面,應該有一條值得我們學習的經驗,下面我們請一位同學來現身說文,大家聽聽,她是怎樣寫出這樣的好文章的,有請顧淑婧
[投影演示顯示幻燈片六——現身說文
生(齊聲鼓掌)
顧淑婧:謝謝大家耐著性子看完這篇拙作,下面我簡單地講一下我寫作的思路,總體分為兩部分:構思和寫作。
(板書)一、構思:信步三江---------憧憬三江--------藍圖初成
顧淑婧:平日里閑來無事,總愛與父親信步三江河畔,日子久了,自然對腳下這一條條狹長的土地充滿了無限的幻想,於是腦子裡出現了一幅幅風格迥異的藍圖。
我了解到三江曾是老寧波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中心,是傳說中海上絲綢之路的起始點。這世我腦中的三江又增多了幾分神秘感,那麼藍圖中理所當然地就有了歷史和文化的一份。眼觀如今的寧波——一個對外開放的沿海城市,雖然嬌小卻也玲瓏,那麼藍圖中自然也少不了現代和時尚的一席之地。慢慢地,腦海中的未來三江的雛形就逐漸豐滿起來了。接下來是寫作。
(板書)二、寫作:審題---------搜索------聚焦 ---------落筆---------文成
寫作的第一步,無可厚非就是審題了,初觀此題——描寫你喜愛的人文建築,在芸芸世界中,我喜愛很多,卻並不熟悉,印象中的它們只有模糊的輪廓了。於是,我就把對象定為我們的三江,也許她並不像巴黎聖母院、盧浮宮、清真寺等著名建築那樣耀眼奪目,而她卻是那樣溫和而又親合力。
框架已定,只待豐富,我就融入了平時里那些稀奇古怪的設想,不多時,這篇《夢寄三江》就完成了。
師:說得怎樣
生:(齊聲)好啊
師:顧淑婧不但會寫,而且會說,從容不迫,儀態大方。從她的談話裡面,我覺得有一句古詩說得非常好,「問渠哪得親清許,
生:(齊聲)為有源頭活水來」。
師:對,我覺得作文的根源在於思想,我希望其他同學在生活中能善於觀察,勤于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就我們這次作文來講,我覺得像以上四篇這樣的好文章不多,大部分同學的作文處於中等水平,有些同學的構思不錯,但總是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下面我們來看這篇文章,這次大家從挑刺的角度出發,看看它的那些地方是不盡人意的。避免了這些問題,我們的作文就會有一個質的提升。
[投影演示顯示幻燈片七——升格之道
生J:我讀了之後,覺得錯別字太多,我數了一下,總共有十四個錯別字。
師:不錯,這是一個很幼稚的錯誤。接著說
生J:沒了
師:誰還有新見?
生K:我好像有點卡不大懂,她一會兒描寫月湖,一會兒些天童寺,好像有點亂。
師:不錯,我也有同感,不仔細看,不知道她的寫作目的是什麼,還有嗎?
生L:題目好像和作文本身沒有很大的關係,題目是城中之城,作文中好像沒有很的體現。
師:同學們的眼光不錯,但是我想問你們看出來主題是什麼,現在再看一遍,
生(沉默)
師:還是求助於作者,金文迪,你的主題是什麼,
金:對不起
生:(鬨笑)
金:我的主題是美在於和周邊環境的映襯,也就是襯托之美。
師:其實我也讀到了一些,但是我想如果不多讀幾遍,很難讀出你的觀點來,所以,我覺得你的立意非常新穎,當大部分同學在讚揚或者描摹建築的時候,你另闢蹊徑,提出觀點來議論,應該說,這個觀點也是很有創見的,但是正如其他同學所說,此文存在著一些需要我們避免的地方,現在同學們知道了文章的主旨,請大家來獻計獻策,把它提升成一片好文章。
生M:我覺得很簡單,首先要消滅錯別字,寫完看一遍,就可以完成,其次,我覺得可以在文章的結尾下功夫,結尾來一句議論點題,使文章主旨明顯。
師:很好,通過文末點題,使文章主旨明顯,還有沒有?
生N:我覺得也可以從文章的結構入手,這篇文章的結構有點亂,她寫了兩個地方,月湖和天童寺,月湖之後有一段關於襯托之美的議論,我想最好在天童寺地描寫之後也有這樣一段議論,這樣不僅結構勻稱,而且使得主旨更加明顯。
師:說得真好,一箭雙鵰,但是我對這個題目還是有意見,有點含糊不清,改成什麼好,金文迪,還是你來說吧
金:映襯之美
師:好,這樣就明白曉暢多了,去掉錯別字,結構勻稱,立意新穎,這就變成一篇好文章了。現在我們來回顧一下課堂
[投影演示顯示幻燈片八——課堂回顧
師:這節課我們主要進行了幾個活動,首先其大家對四篇範文進行了點評,然後請顧淑婧講了成文經過,這些活動我的目的是讓大家試著評價作文,並且見賢思齊,另外對金文迪的文章進行了修改,首先應該肯定這是一篇好文章,但還還可以提升,希望有相似不足的同學也能來一個提升,這樣趨利避害,我們的作文就會蒸蒸日上。下面讓我們學以致用:
[投影演示顯示幻燈片九——吾愛吾鄉
師:每一次和外地的朋友相聚,他們總是羨慕我生活在這個美麗的海濱城市,我慶幸,而我卻清楚地知道,五年前的寧波有點灰暗,十年前的寧波有些破爛,當然,現在的寧波也並非盡善盡美。請你說說,你最喜歡寧波的哪些變化,你更喜歡寧波會變得怎樣?請大家寫一篇隨筆。下課。
「借景抒懷類作文指導」課堂實錄
鄢中:張艷艷
幻燈片1:一花一葉皆世界,一草一木總關情
師:大自然是最神奇的畫家,一花一葉,一草一木無不給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讓人觸景生情,這就是借景抒懷類作文的內驅力,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此類作文的寫法。
師板書:借景抒懷
師:同學們,從這四個字中你認為最基礎的是哪個字?
生:景。
師:那什麼是景物描寫?請大家齊讀。
幻燈片2:景物描寫指對對景色及周圍陳設的描寫,包括兩種形式:全篇景物描寫和在寫人、記事、抒情中插入景物描寫。
師:景物描寫在記敘文、散文、小說中大量運用,能為文章增添不少亮色,為什麼景物描寫會有如此大的魅力?
出示幻燈片3,景物描寫的作用。
生齊讀作用一:渲染氣氛,為文章情節發展作鋪墊。
師:請大家看到例文《葯》中的片斷:
出示幻燈片4,並指名朗讀:微風早已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銅絲,一絲髮抖的聲音,在空氣中愈顫愈細,細到沒有,周圍便都是死一般靜,兩人站在枯草叢裡,仰面看那烏鴉,那烏鴉也在那筆直的樹枝間縮著頭,鐵鑄一般站著。
師:讀的很有感情。你們能從這位同學的朗讀和文段中感受作者渲染了一種什麼氛圍嗎?
生1:蕭索。
生2:單調。
生3:沉寂。
生4:凄涼。
師:同學們說的很全面。魯迅是一位最善於寫景的行家,我們也曾學過他的一篇小說,他在文中寫道:「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還記得出自哪篇小說?渲染了一種什麼氛圍?
生:《故鄉》。悲涼的氣氛。
師:那我們也學學魯迅,試著寫一段景物描寫。
出示幻燈片4:看圖片寫景,「渲染月夜靜謐的氛圍」
學生試寫3分鐘,接著展示:
生1:天空中繁星點點,明月照在湖面,晶亮如鏡。微風吹拂,湖面波光粼粼,小草也隨風晃動。發出沙沙的響聲。
生2:月光柔和地灑向大地,在河面上灑下一層銀輝,河水潺潺地流淌,直流向遠方,時不時有幾聲悉悉索索的蟲鳴蓋過溪聲,投向靜謐的大地與天宇。
生3:月明星稀的夜晚,只聽到遠方蟈蟈悉悉索索的鳴叫,微風拂過,樹葉發出的沙沙響聲也清晰可辨。
師:同學們在寫靜的時候為什麼都寫到了聲音?
生:以動襯靜。
師:對,這種表現手法叫「反襯」。我也想到了幾句,請大家聽聽老師的跟剛才這幾位同學說的有什麼不一樣:
夜,靜靜的。玉盤似的月亮在雲中穿行,淡淡的月光灑滿大地,小河兩岸,田野里,山谷中,村莊上都好像渡上了一層銀邊,勞累了一天的人們都已酣然入夢。只有幾棵黑黝黝的大榕樹像一把把巨大的傘挺立在岸邊,滿樹的繁花還散發出一陣陣濃郁的清香。
生1:老師描寫的景更詳細更具體。
生2:老師沒有用到「反襯」法,直接突出了夜的「靜」。
師:我在突出夜靜的時候,特彆強調了畫面的哪些意象?
生異口同聲:月亮,榕樹。
師:我們接著來看景物描寫的作用。
出示幻燈片5:作用二,烘託人物心情。
指名朗讀例文,其他同學思考:體會文中詩人此時的心境。
詩人可能是為了趕路,也可能是為了欣賞夜色,晚上行舟,自然是獨立舟頭,放目舒壞,月色流彩,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平湖如鏡,但見天地同色,上下明河共影,密林疏影,暗香浮動,遠處傳來陣陣風聲、水聲、漿聲,滿眼是波光、月色、林蔭、山影『好一個靜謐的春江花月夜。錦衣晚行,春風得意,面對如此美景,可以說是錦上添花,人生至樂,但此情此景,此時此刻,詩人竟然發出「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感嘆,「明月」真是天上那輪明月嗎?
師:這是我從大家剛做過的一套綜合試題中節選的文段,景物描寫渲染了一種靜謐美好的氛圍,按照常理,應該烘託人物什麼樣的心情。
生1:愉悅。
生2:興奮。
師:我們讀到文末是不是烘託了大家所說的這種心情呢?從文中可以看出詩人當時怎樣的心情?
生1:詩人的心情是憂傷的。
生2:是哀愁的。
師:既然是愁苦的,那為什麼用美景來烘托呢?這種表現手法我們剛才就已經嘗試過了,就是「反襯」,這種表現手法的作用是能讓作者表達的感情更進一層。比如在《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命運是悲慘的,作者卻極力寫他周圍的笑聲,這樣就更能突出孔乙己命運的悲慘了。請大家又來嘗試一次練習。
出示幻燈片6:運用景物描寫,將下面一段話補充完整,表達自己當時的心情。這次考試成績又不理想,我呆坐在窗前……
學生練習5分鐘,然後展示。
生1:窗外天空烏雲密布,黑雲遮住漫天的雲彩,寒風蕭瑟,吹得人心裡都冷冰冰的,怕是要下大雪了吧?
生2:天上烏雲密布,黑壓壓一片,讓人透不過氣來,似乎稍一觸動,就會有傾盆大雨直瀉而下。
生3:窗外,風捲起落葉,一陣一陣,落葉到處翻飛,一片狼藉,雨也不知何時下起來了,噼里啪啦打在落葉上,卻痛在我心裡。
生4:我獃獃地望著窗外的雨點,聽著,聽著天空中的電閃雷鳴,卻無精打采,一道道閃電就像一把把利劍直劈向我心底一聲聲的雷鳴就像一顆顆炸彈在我心底翻騰。
師:考試成績不理想,對同學們的打擊很大的,老師聽了心裡就有些隱隱作痛了,我想問問大家,剛才這幾位同學在寫景時著重刻畫了哪些意象,為什麼要選這些意象?注意提示語。
生1:他們都刻畫了天氣,通過天氣烘托自己的內心。
生2:因為前面有提示語,是坐在窗前,只能看到天氣和窗外。
師:也就是說在進行景物描寫時,意象還應根據人物所處的環境來選定,不可不著邊際,更不可千篇一律,只要選准恰當的意象,景物描寫就成功了一半
出示幻燈片7:作用三:推動情節的發展。
生齊讀示例:眾軍人看那天時,四下里無半點雲彩,其實那熱不可當……看看日色當午,那石頭上熱了腳疼,走不得……當日客店裡辰牌時分,慢慢地打火吃了早飯再行,正是六月初四日時節,天氣未及晌午,一輪紅日當天,沒半點雲彩,其日十分大熱,當日行的路都是山僻崎嶇小路,南山北嶺卻監著那十一個軍漢……
師:這三種作用是最主要最常見的,除此之外,還有幾種,請大家作好筆記。
出示幻燈片8:1、借景物抒發情感。
2、反映時間的變化。
3、象徵人物品質。
學生記筆記2分鐘,記下景物描寫的六大作用。
師:既然景物描寫如此重要,那怎樣才能把景物寫好?
出示幻燈片9,學生齊讀:細緻觀察,把握特徵。藉助感官,寫活景物。把握順序,寫出層次。聯想想像,滲透情感。
師:前三句話能把景物寫好、寫美,但要把文章寫深寫透就必須離不開第四句話,什麼是想像,聯想?
出示幻燈片9:女同學齊讀聯想:人們在觀察的基礎上,由當前的某一事物回憶或想到另一有關事物的思維活動。
男同學齊讀想像,想像:人們在感知客觀事物的基礎上,經過頭腦加工而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
師:讓我們來做一個小練習,欣賞圖片說說你從中聯想或想像到什麼?
出示幻燈片10,恆山松樹圖。
師:先小組交流,然後小組推選代表發言。(交流3分鐘)
生1:由松樹的直我聯想到陳毅的詩句「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
生2:由松樹的高度我聯想到杜甫的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師:這兩個小組都聯想的詩句,有沒有人想到與生活或者與人生有關的內容呢?
生1:兩棵松樹一大一小,一高一矮,讓我想像到生活中的父子深情,母子深情。
生2:松樹周圍的生長環境是荒草萋萋,而它卻長得枝葉茂盛,堅韌挺拔,可聯想到生命力的頑強。
生3:樹冠像傘一樣,為下面的花草遮風擋雨聯想到生活中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一類人。
生4:松樹生長的環境很惡劣,但它仍不放棄生命。我感悟到:不管我們生活的環境怎樣,都要積極樂觀的面對,堅守自己心中的信念,認真地過好每一天。
師:聽了同學們的發言,老師也有所感悟:是啊,松樹生長的環境確實很惡劣,但它卻高傲地挺立著,從中我想到,越是在艱苦磨練中,越是能彰顯生命的光彩,如果把這些感悟寫進作文,我們文章的主題自然會深化,情感也會升華,不信請大家讀美文,看這些文章是怎樣借景抒懷的?作者從描寫的景中聯想或想像或感悟到什麼?選擇一篇你感觸深的來談。
出示幻燈片11,讀文章,談感受。
生自讀美文(附資料)《高原之行》、《夏日的神韻》、《竹林里的一次邂逅》,五分鐘後,談感受。
生1:《竹林里的一次邂逅》這篇文章作者感悟到我們在人生的路上前面也許是坎坷,也許要孤孤單單地走一程,但要堅信雨後定會出現彩虹這個道理。
生2:在《夏日的神韻》中,作者通過對夏的描繪聯想到人生跟夏一樣,時而激烈,時而平緩。
師:根據同學們的發言和這些文章的寫法,老師也得出了一個結論。
出示幻燈片12:借景抒懷類作文都是通過寫景實現感情的轉變升華。
其行文模式:①交代心境——描繪景物——頓悟轉情②描繪景物——回敘心境——再繪景物——頓悟轉情。
師:這個結論可以成為我們作文的重要參考,我們學習了景物描寫以及由景物生髮出來的聯想、想像,下面我們也試著寫一篇完整的借景抒懷類作文。上面的行文模式可供參考。
出示幻燈片13:作文訓練:風花雪月是文人筆下的寵兒,飄渺的風、燦爛的花、潔白的雪、朦朧的月,這些大自然中美麗的景物激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讓你感悟到怎樣的人生哲理,請以「二月春花」為題作文,不少於600字。
《一剪梅》優質課教案
湖南省邵東三中 李和珍
教學目標: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詞的婉約風格
2、體會作者生平遭遇與創作的密切關係
3、利用開放性原則培養學生再造意境的創新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感受鑒賞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韻律美、音樂美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補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創新思維能力
教學原則:開放性原則
教學方法:聯想法 比較法
教學準備:CAI課件、多媒體設備
教學教程:
一、詩畫導入
展示一組CAI畫面:溪亭日暮、藕花深處、歸舟爭渡、驚飛的鷗鷺
師:(明示畫面中的意象)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同學們看到這些畫面能想起初中學過的哪首詞?
生:李清照的詞《如夢令》。
師生齊背《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師:(啟發)詞中寫的是作者少女時代無憂無慮的生活和開朗愉快的心情。真是「少年不識愁滋味」啊。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的變遷,女詞人還能一如既往地做個快樂天使嗎?帶著這個疑問,我們學習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屏幕顯示課題)
二、研習新課
1、范讀比較:(屏幕顯示)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師:(啟發理解)這兩首詞在內容上有哪些不同?
(提示)粗讀可發現:
景物時令——前寫夏景,後寫秋景;
作者年齡——前為少女時期,後為少婦時期;
感情基調——前愉快開朗,後細膩深婉。
師:(提示)女詞人初婚不久,思念外出的丈夫趙明誠
2、清理思路、賞析意境
上片:詞人舟中所想 → 下片:回到現實
分析理解:感悟意象美和意境美。
上片:寫女詞人獨居生活——舟中所想
紅藕香殘:以點代面——透露秋景的冷落、蕭條,
獨上蘭舟:背面敷粉——如果能與丈夫一同划船該多好啊!
雲中錦書:相關聯想——猜想丈夫的信該到家了,
月滿西樓:生髮想像——彷彿身處西樓,望月計算著丈夫回家的日子。
下片:寫女詞人由想像回到現實
花飄水流:移情於物、借物抒情——韶光易逝青春難再啊!
一種、兩處:直抒胸臆——合寫夫妻雙方此刻望月思人的心情。
無計可消除:—— 情之深、重!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名句)平字見奇,化無形為有形(由外到內,運動之速)。
3、名句賞析:「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學生髮言,教師小結:好在關聯詞「才……卻」:前輕後重,無法排遣
比較「才……又」(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剛……又」(剛考完數學,又要考語文):前後並舉同等
提示:寫作一得——說話作文要力求鍊字煉意
小結——①本詞重寫相思,次寫愁情。
②抒寫閨情而非閨怨。
4、誦讀指導:
結構特點:①本詞為雙調,每段四句,每句四拍,與七律相近;
②雙數句分解為兩小句,每小句四字。
誦讀要領:單數句緩慢悠長,雙數句輕快短促,藉助意象和韻腳(秋、 舟、樓、流、愁、頭)幫助記憶。
誦讀節奏: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自由朗讀:(2分鐘)
個別朗讀:1 ~ 2名學生演讀(大屏幕顯示相關畫面、音樂)
學生齊背:
5、影象欣賞:播映依據課文改編的優美影象,達到形象直觀,寓教於樂。
6、隨堂練筆:(5分鐘)合理想像,補充空缺形象,再造意境
(課堂重頭)將全詞改寫成情景連貫、意境優美的抒情散文
; (教師巡視學生完成情況,選定點評習作2篇)
當堂點評:(3分鐘)(習作投影顯示,作者朗誦)
學生髮言,教師小結
教師背誦:(下水作品)改寫的散文詩(大屏幕顯示、音樂背景)
粉紅的荷花已經凋謝,鋪著的竹席也生秋涼,
輕輕解下絲綢帔,獨自登上木蘭船。
天邊飛來隊隊鴻雁,是誰捎來了遠方的佳音?
西樓灑滿月光,思念的人兒啊該早日歸來。
花兒自管飄落,水兒自管流淌,
彼此都在思念對方,卻只能獨自愁悶各天一方。
這樣的相思愁苦,哪兒有辦法可以消除,
皺著的眉頭方才展開,心裡頭卻又想念起來。
三、擴展鑒賞:《聲聲慢》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鑒賞提示——這首詞所表達的是女詞人晚年寡居時孤獨、凄苦的生活感受。以一個「愁」字收束全篇,卻用反問形式,含無窮之意於言外,更顯「愁」之深重。
金人南侵後,女詞人連續遭到國破、家亡、夫死的苦難,過著長期的流亡生活,寫出了許多反映個人不幸遭遇的動人詞篇。《聲聲慢》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小結:《如夢令》《一剪梅》《聲聲慢》三首詞從三個不同的時期即少女時期——少婦時期——晚年寡居,反映了不同的生活經歷。這些經歷在作者筆下得到形象逼真的再現,由此可見,生活是文學創作取之不盡的源泉。
四、探討婉約詞風格:
(提示)剛才複習和學習的三首詞在風格上有一個共性,即都是婉約詞。試說說婉約詞的風格特點(讓學生大膽發言,凡是能挨邊的說法都予以肯定,然後由教師小結)
語言清麗、含蓄,感情婉轉、纏綿,
題材較為狹窄(多寫個人遭遇、男女戀情等)
五、創新思維練習:發散聯想
李清照除了創作婉約詞,還有沒有不同於婉約詞風的文學作品呢?若有,試舉例。
——有。
①豪放詞:《漁家傲·記夢》: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彷彿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漫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以夢幻形式表現作者衝破現實尋求光明和自由的願望。採用浪漫主義創作方法,風格豪放,意境闊大。)
②詩歌:《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歌頌楚霸王項羽失敗後不願逃往江東苟且偷生的英雄氣節,諷刺南宋朝廷在金人南侵後窩居江南的妥協逃跑政策。)
③散文:《金石錄後序》
(——南渡後所作。介紹《金石錄》的內容與成書過程,回憶婚後三十四年間的患得患失,是一篇優美動人的散文。)
六、音樂欣賞:
多媒體播放《一剪梅》改編的歌曲《月滿西樓》,畫面意境優美,音樂婉轉動人,第二段師生同唱,將課堂結束在師生情感共鳴的最高峰,餘音繞梁,意味雋永。
《我談流行歌曲》課堂實錄
河北省平山縣北冶中學 趙聯俊
一、創設情境
在《我要飛得更高》的音樂背景下顯示這次語文活動的主題——「我談流行歌曲」,並依次呈現本次語文活動的三維目標。
(歌曲完,男女學生主持人上場)
男:花季雨季,笑過哭過
女:喜愛新鮮,渴望長大。
男:超越自我,
女:追求夢想。
男:唱自己的歌,
女:做最真的自我。
二、導入話題
女:同學們,剛才一首《我要飛得更高》,作為我們「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系列之一——「我談流行歌曲」的序曲,把我們帶進了流行歌曲的多彩世界。
男:之所以將「流行歌曲」作為關注對象,是因為它作為一種大眾喜聞樂見的音樂形式,早已遍布生活的各個角落,尤其在中學生群體中,更有著最廣泛的聽眾。
女:但中學生對流行歌曲的喜愛現狀如何?存在什麼問題,又該如何解決?在接下來的「我與流行」板塊,將由我們同學共同探討。
男:當然,「我的地盤我做主」,這一板塊,由同學們共同參與,由我和曉琴為大家主持。先請調查組的同學上場,為我們彙報一下調查的結果。(各組發言同學都上場,按照調查七、八、九年級、老師的順序發言,發言後的同學主動歸座。)
三、「我與流行」
1、成果展示,提出問題
調查組同學彙報調查對象、調查過程、主要問題、設計問卷、調查數據、結論,並出示繪製的統計圖。
(1)調查七年級的同學:
七年級共有196人,我們共採訪了123人。我們的調查進行得不是很順利,在調查過程中,有些人認為我們是無理取鬧,不予理睬,還有些人看見我們就跑;有位同學喜歡《愛情買賣》,問他為什麼,他說電視上推薦的,還有的同學喜歡《我要的飛翔》,她說是《一起來看流星雨》的片尾曲。至於歌曲本身的文化內涵,他們一無所知。
通過這次採訪,我們認識了很多聞所未聞的歌曲,提高了我們對歌曲的欣賞能力,增強了我們的自信心。這次活動既使我們享受到了快樂,也鍛煉了我們的能力。這是我們繪製的統計圖。
(2)調查八年級的同學:
我們調查採訪的是八年級的同學,八年級共有178人,我們調查了132人,我們發現他們最喜歡的流行歌曲是《sorry , sorry 》,因為這首歌旋律鏗鏹,節奏感強;其次是《不想長大》,因為這首歌表達了少年兒童不想長大的心理,童年純真、歡快、無憂無慮,這真是不想長大的最好理由。這是我們製作的統計圖,顯示八年級同學最喜歡的流行歌曲的排行。
在這次調查過程中,我們的採訪遭到拒絕不下三十次,有的同學甚至對於我們不予理睬。當我們調查一位男同學時,他說最喜歡的是《忘記時間》。我們問他喜歡的原因,他漫不經心地說「胡亂歌唱的」 。對於《愛情買賣》這首歌,我問一位同學喜歡的理由,他一臉驕傲地說「現在流行」 。這首歌他認真聽過嗎?真讓人懷疑,這些同學這樣盲目地跟隨大眾的流行,沒有自我,真讓人不可思議,真讓人擔憂。
這次採訪雖然我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但我們非常高興,因為我們更多的是收穫,我們學會了怎樣與人交流,怎樣調查採訪,如何分析思考,我們懂得了不管別人怎麼對你,我們都應該用微笑面對,微笑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樑。
(3)調查九年級的同學:
九年級共有112人,我們共採訪了96人,雖然不多,但都是我們費盡周折採訪到的,因為初三的同學面臨中考,學習緊張,課餘時間一般不下樓,只有在跑操時或中午吃飯時,我們才會有機會逮住他們。我們採訪的第一個人,她不知道我們在幹什麼,一臉茫然的樣子,說「不好意思,我不知道」過後便走開了,我們追了上去,微笑著問她最喜歡的流行歌曲是什麼,她看到我們這麼有誠意,大概是被打動,便告訴了我們她最喜歡的歌是《隱形的翅膀》她喜歡的原因是:這首歌讓她變得堅強,讓她心生戰勝困境的信心與希望。還有的喜歡《好兄弟》,他說這首歌里滲透著兄弟情誼。看來初三的同學要比初一、初二的同學欣賞水平高。
通過這次採訪,不僅使我們對流行歌曲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還鍛煉了我們與人交談的能力,雖然當中有些挫折,但是我們每個人都很快樂。
這就是我們製作的統計圖。
(4)調查全校教師的同學:
我們調查採訪的是全校教師。全校共47名教師,我們採訪了42位。從統計圖中可以看出老師們喜歡的現代流行歌曲很少,老師們喜歡的大多數是比較陳舊的歌曲,但這些歌曲據老師說歌詞優美,旋律動聽,有表現親情的,愛國的,也有表現愛情的和軍旅生活的等等。可以看出時代影響著人,也可以看出老師對流行歌曲的喜歡是有選擇的,他們並不一味拒絕現代流行歌曲,像周杰倫的《青花瓷》《千里之外》《菊花台》,他們還是非常喜歡的,更可以看出有些歌曲能穿越時空,久唱不衰,而有些歌曲只流行一時,經不起時間的考驗。
這次調查活動,提高了我們鑒賞流行歌曲的能力,特別鍛煉了我們的膽量!我們很自豪,能以一名小記者的身份去調查採訪我們的「上級」。
這是我們繪製的統計圖。謝謝!
男:感謝調查組的同學為我們帶來的調查與分析。
女:調查是為了發現問題,那我們請總結小組的同學為我們做一下總結,大家歡迎 !
總結小組同學發言: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
我們對各個小組提供的信息進行了匯總與分析,從中我們發現了兩個問題。
(1)學生對流行歌曲的喜歡,大多比較盲目,說不上原因,沒有提升到欣賞的高度。
(2)學生喜歡的流行歌曲,大多是表現情愛的歌曲。這些歌曲可能會讓中學生意志消沉,荒廢學業,還可能會讓我們過早嘗試成人的情感世界。
我們中學生,我們這些早晨八九點的太陽,不應該有那麼多憂傷,要有自己的理想,要有為理想奮鬥的堅定信念和頑強意志。我覺得我們多唱一些勵志的,昂揚激越的,讓我們精神煥發的歌曲,那樣對我們青少年是最有益的。
這是我們繪製的統計圖。
女: 同學們是否認同總結小組同學的發言,如果有不同觀點可以提出,大家討論解決。
同學討論、發言、總結。
師:對中學生喜愛流行歌曲的現狀,同學們做了認真的調查,又進行了認真的分析與總結,既明晰了對流行歌曲應該如何喜愛,又全面提高了我們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好,同學們做得非常好。感謝同學們的精彩發言,感謝主持人。(主持人暫時回到座位)
下面我們來看一個短文。
流行=高尚?
俄國作家赫爾岑年輕時,在一次宴會上被輕佻的音樂弄得非常厭煩,便用手捂著耳朵。主人解釋說:「對不起,演奏的是流行樂曲。」赫爾岑反問道:「流行的樂曲就一定高尚嗎?」主人聽了十分吃驚:「不高尚的東西怎麼能流行呢?」赫爾岑笑了:「那麼,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
師:看來,流行的東西並不一定就是高尚的東西,流行歌曲也一樣。學習之餘,欣賞好的流行歌曲的確是一種不錯的娛樂手段。但流行歌曲對我們的意義還不止於此。作為歌詞、旋律、感情、思想等諸多要素的結合體,它還蘊涵著很深刻的文化內涵,體現了當時濃厚的時代氣息。學會解讀,才能更好地欣賞。一起走進「解讀流行」。
四、「解讀流行」
師:我們將從三個方面解讀流行歌曲的流行「密碼」。出示幻燈片
1、提取信息,感受時代內涵
師:上個世紀30年代,有一首歌廣為傳唱。70多年過去了,今天再重新欣賞他,我們還能從中品味出那個時代的生活氣息。欣賞這首歌,從中提取信息,然後告訴大家,你聽出了那個時代怎樣的生活,又是從什麼地方聽出來的?請聽歌曲《保衛黃河》
學生欣賞、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看來,一個時代的好的流行歌曲,跳動的是一個時代的脈搏,解讀不同時代的流行歌曲,就可以從一個側面看到社會的發展變遷。上個世紀50年代《讓我們盪起雙槳》、70年代末《春天的故事》、90年代《走進新時代》、21世紀的《我和你》都是這一類的歌曲。(出示幻燈片 上面黑體字)
2、品味經典,感受情感內涵
師:但流行歌曲的意義仍然不止於此。一首好的流行歌曲常會使你心有戚戚,潸然淚下。請欣賞《母親》,看歌曲中哪些地方撼動了你的心弦,你又想到了什麼?
學生欣賞、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那位母親不是我們的母親,我們卻分明看到了自己母親的身影;歌曲明明是一種藝術創作,我們卻分明聽到了自己的心聲。一首好的流行歌曲一定是來源於真實的生活,反映人們內心真摯的感情,這才能喚起人們的共鳴,真正的流行起來。(出示幻燈片 上面黑體字)
師:再來欣賞《一剪梅》
學生欣賞
師: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但是親愛的同學們,請聽老師一句話(出示幻燈片)
親愛的同學們:我們別太著急地奉獻出自己不太成熟的感情,沒有成熟的果實是苦澀的。我們要先把自己由一塊鐵變成一塊閃閃發光的金子,由一隻醜小鴨變成一隻美麗的白天鵝,讓自己稚嫩的雙肩變得堅強,能夠擔負起生活中的風風雨雨。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是美好的,我們的愛情才是甜蜜的。
3、鑒賞精品,感受勵志作用
師:好的流行歌曲,不僅反映人們真實的生活和細膩的感受,它還要給人更多「真、善、美」的思考與啟示,這也就是平時所說的勵志的作用。請欣賞《凝聚每份愛》
學生欣賞
4、對比反思,總結長久「流行」的要素
師:回看流行歌曲演變的歷史,我們看到,時光的流轉中,有的歌一度流行卻轉瞬即逝,有的歌一唱多年最後終成經典。能穿越時空流傳下來的,才是真正的流行!那麼,什麼樣的歌曲才能流傳下來,具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學生討論、總結。
教師小結:是的,歌詞優美,旋律動聽,感情真摯健康,內容積極向上,而且易於傳唱,這是一首歌得以流行的重要原因,也是一首歌經得住時代考驗的要素。那我們在平時聽流行歌曲時候,就應該多聽這樣的好歌,更要多用心體會這樣的好歌。(出示幻燈片)
五、才藝展示,請看我的風采
1、女生組合:《有你的地方是天堂》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地方是天堂。母愛是藝術作品中永恆的主題。(出示幻燈片)
2、男生組合:《水手》
風雨中這點痛算什麼,擦乾淚不要問,至少我們心中還有夢;風雨中這點痛算什麼,擦乾淚不要問為什麼。就像愛迪生說的:「失敗也是我所需要的。」(出示幻燈片)
3、胡玉飛、冀寧寧同學領唱,全體同學合唱的《大海》
希望大家有大海的胸懷和氣魄,有大海的豪邁與廣博(出示幻燈片)
師:感謝同學們給大家帶來這麼精彩的歌聲,讓我們享受到這麼快樂的時光!謝謝大家!
六、總結認識,個性表達。
師:唱流行歌曲,品優美語言,賞動聽旋律,悟生活真諦!最後,讓我們在《我要飛得更高》的昂揚旋律中,把我們對流行歌曲的新的認識用一句話總結出來,可以優美,可以簡潔,可以幽默,可以獨特,算做我們這堂課一個圓滿的句號吧!(比如:流行歌曲小世界,人生大舞台。)請同學們將它寫在黑板上。
師:我也寫一個:要通俗,不要庸俗;要昂揚,不要低沉;要歡快,不要憂傷。
七、結束語
男:我們是茫茫大海上的水手,讓我們盪起雙槳,去追尋我們心中的夢想。
女:我們是蔚藍天空中的雄鷹,請插上我們隱形的翅膀,讓我們飛得更高,讓我們自由飛翔。
男女合:我們是蒼茫大地上的棵棵小草,沒有花香,沒有樹高,雖然我們微不足道,但我們的夥伴遍及天涯海角。
師:讓世界充滿愛
男女合:成長中的你、我、他,自信,堅強,朝氣蓬勃,奮發向上。
八、作業(出示幻燈片)
1、用流行歌曲個性地表達你對人和事的感覺和看法。比如:
尖子生——傳奇 差生——傷心總是難免的
考試100分——想說愛你不容易 中學生減負—— 美麗的神話
失敗 挫折——陽光總在風雨後 多項選擇題——你究竟有幾個好妹妹
2、思考:
時代變遷,流行歌曲也在變化。從《保衛黃河》到《母親》,再到《我要飛得更高》、《我和你》,70多年來,我國的流行歌曲有哪些變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
同課異構」下的《聲聲慢》課堂實錄和教學反思
師:今天我穿了一件很喜慶的衣服,但要講一首表達愁苦的詞,同學們,如果借用詩詞的表現方法來講,這用了什麼手法?
生:反襯、對比。
師:反襯,沒錯。我們接下來學習一首詞,李清照的《聲聲慢》,通過這首詞,我們學習詩詞的另外一種表現手法。
師:在講詞之前,我們先聊一聊詩和詞有些什麼不同。平時我們都是詩詞並舉的,詩詞相同之處很多,表達思想抒發感情,都要用比較固定的格式、要講究韻律,比如押韻,特別講究語言的錘鍊。對不對啊?大家平時有沒有想過詩和詞還有什麼不同?
生:(困惑)
師:同學一時想不到,可能是我們離詩詞的距離比較遠,其實我們讀詩詞的時候啊,不要把它們「神化」。我常跟我的學生說,詩詞其實也就是古人寫的日記,相當於你們的現在的QQ日誌。比如說我來到我們的學校,見到我們的「葵花園」,了解到它裡面蘊含的教育理念,很有感慨地說:哇噻,了不起的葵花啊!這就是我寫的詩啊,只是這詩水平太低。不過,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不要把讀詩詞弄得煞有介事。
師:除一般的形式外,詩詞究竟有什麼不同呢?我們先說詩,有沒有聽說,「詩言志」(板書:志)這個「志」是什麼東西呢?(停頓)思想、抱負、志趣,詩歌更側重表達這些內容,同學們學過陸遊的《示兒》吧,(學生搖頭)沒學過?但其中有兩句詩同學們可能知道:王師北定(略停)
生:(齊跟上)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師:國家打了勝仗,你們在祭奠父親的時候,可不要忘了告訴我啊。它表達了愛國詩人的志願。但是,詞呢?詞其實也很簡單,比如同學們熟悉的周杰倫唱的歌,歌詞是誰寫的?
生:(齊)方文山。
師:方文山寫的歌詞在古代就是詞啊,詞最初起源的時候就是歌詞。
師:那麼詩與詞到底有什麼不同呢?古人說「詩之境闊,詞之言長」,「言長」是什麼意思呢?「言長」主要是說詞更側重表達感情,能夠把感情表達得更曲折、更宛轉。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聲聲慢》,它所表達的就是一種情,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的話,同學們,請打開課本,看到詞作的最後一句,那就是――
生:愁。
師:對,就是愁。(板書:愁)整首詞作者要抒發的就是愁,現在我們就來看作者是怎樣來寫愁的。
師:要懂得如何表現愁,首先我們要了解這是一種怎樣的愁。我們常說「知人論詩」,那麼我們先要認識李清照,以前學過李清照的詩詞嗎?
生:學過。
師:那麼那位同學來介紹下李清照?(有學生舉手,老師示意),好的,就說說你認識的李清照。
生:嗯,李清照的早期生活是非常愉快的。在當時是一位有名的才女,她早就認識趙明誠了,但他們都是高府的子女,由於他們(的父親)是不同派別的,相結合很難,但通過李清照的父親的努力,他們倆結合了,然後趙明誠到別的地方去……(老師提示:任職),嗯任職,李清照就開始相思了,寫下了什麼「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師:呵,「閑愁」,你用了一個很好的詞語。(用眼神鼓勵學生繼續)
生: 然後……
師:這首詞(指板書的《聲聲慢》)是不是寫閑愁啊?
生:不是,這是她晚期寫的,這時候趙明誠死掉了(老師補充:病逝。)南宋又衰敗了,她帶了一大批金石,說得不好聽一點,就是流落吧,後來,她的金石又被搶了。
師:那麼,《聲聲慢》所寫的正是這個時期的愁,你說對不對?
生:對。
師:你介紹得非常好,比我了解的李清照還要多。看來這位同學的閱讀視野很廣,值得大家學習。
師:關於李清照,我們的同學自己介紹了,大家聽清楚了吧,我再概括性的說一點,正如剛才的同學所說,李清照小時候,過的是無憂無慮的生活,和大家一樣,受到良好的教育;長大以後,她嫁給了如意郎君,就是剛才我們同學說的,趙明誠。他們夫妻志趣相投,關係很好,夫妻關係和諧,我們用一個很文雅的詞,大家會嗎?
生:(不同的回答)恩愛、和睦、舉案齊眉。
師:還有一個叫:琴瑟和鳴。(板書)同學們把它記下來,我們不斷地積累詞語。
師:這個時候她的生活是幸福美滿的,剛才我們同學講過,在她中年的時候,也就是跟你們父母差不多大的時候,48歲,生活出現了很大的轉折,那年,北宋――剛才我們同學說是南宋,這個不對。北宋滅亡,國家沒了,而她的丈夫又病死在任上,李清照流落到南京,南渡之後,李清照是孤身一人,無依無靠。《聲聲慢》所寫正是她孤獨無助之中的愁,是傷夫之痛,忘國之恨。
師:現在我們就來看她是怎樣來寫這種愁。在此之前,我想還要做個鋪墊,同學們回想一下,我們以前所學過的寫愁的詩句,我們來看看別人是怎樣愁的。
生:(思考)
師:李白很誇張地寫過愁。有沒有學過?
生: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師:愁比三千丈的白髮還要長,這是誇張。剛才我聽到同學說到另一首寫愁的詩,來,請你說。(示意剛才說的同學)
生: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師:很好,還有嗎?有沒比喻愁的呢?問君能有幾多愁――
生:(齊)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師:同學注意剛才這些詩句,它們寫愁的時候,是不是都有「愁」這個字啊?對,它們都沒離愁這個字,而我們現在要學的李清照的這首詞,通篇都寫愁,但是,它卻不直接寫愁,有人評價說,這首詞是「字字含愁,聲聲是愁」。(板書:字字含愁,聲聲是愁)但詞人卻沒把愁說破,那麼,李清照是如何表現愁的呢?
師:我們先來讀一讀這首詞。這首詞不適合齊讀,因為它的停頓很有特點,有什麼特點呢?同學先自己讀一遍,輕輕讀。
生:(輕聲朗讀)
師:好,讀完一遍嗎?停頓的特點我們留到等會兒再說,下面同學再讀這首詞,再讀的時候請注意,詞人除了在最後一句寫到愁字,前面都沒寫到愁,但是我們又說它是「字字含愁」,那麼,你從哪些地方讀出了她的愁呢?請同學再讀一遍,這次把聲音放高一些。讀完之後思考:作者是怎樣表現愁的?
生:(學生較大聲的朗讀,老師在行間巡視。)
師:(待朗讀聲音停下)李清照的愁,你讀出來了嗎?有沒有感覺?這樣,我們一起來看詞的第一句,我舉個例,和大家討論一下,後面的就由同學們自己來分析。
師:第一句,(老師示範性朗讀)「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凄凄。」大家注意到停頓了嗎?多是幾個字一頓?
生:兩個。
師:兩個,不錯。我們讀詩詞啊,都要讀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抒情主人公呢有時是詞人自己,有時是作品中所描寫的其他人,這首詞,大家看看抒情主人公是誰?抒發的是誰的愁情?
生:李清照的。
師:那麼,第一句是怎樣寫她的愁呢?「尋尋覓覓」是從哪個角度來寫啊?我們知道寫人可以從很多的方面來入手?「尋覓」是寫詞人的……
生:動作、行為。
師:動作,不錯。那她尋找什麼呢?(停頓)有人說,她從夢中醒來,在尋找夢中的情境;有人說,她在尋找一些溫暖的回憶。再看第二小句:「冷冷清清」,這是對什麼的描寫啊?
生:環境。
師:環境,不錯,作者在到處尋找,看到的卻是周圍冷清的環境。我們常說「人悲物亦悲」,在一個悲傷者的眼裡,周圍的一切都是暗淡無光的。我們可能用杜甫的詩來作證,「感時花濺淚,(學生齊跟誦)恨別鳥驚心。」傷心的時候,看到花朵上的露珠,就覺得那是花在流淚。所以,我們說詞人這時的心情是悲傷的。最後,她尋找到的結果,大家看,第三小句,是來寫人物的什麼的?
生:心理、內心。
師:心理,「凄凄慘慘凄凄」,尋覓的結果是內心更加愁苦。這第一句的三小句,都沒有寫到愁字,但它卻讓人籠罩在一種愁的氛圍之中,這就是《聲聲慢》的寫愁,沒有直接寫愁,但卻讓我們感受到了作者內心的愁苦。
師:好了,剛才我做了一個示範,接下來,同學們讀下面的詞句,然後,我們按照順序,一句一句來分析它們是怎樣寫愁的。現在,同學們邊讀邊討論,然後,我請同學來回答這個問題。
生:(學生相互討論,老師在各小組提示。如:「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這裡有愁嗎?「雁過也,正傷心,卻是借時相識。」怎樣寫愁?)
師:(約4分鐘)可以了嗎?我們現在試著說一說,好嗎?來,我們來看第二句。「乍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這一句怎麼體現詞人的愁情呢?來,這個小組,請派一位代表。
生(女):「乍曖還寒時候」寫的是秋天。
師:呵,秋天!
生:對,秋天本身就給人蕭瑟的感覺。秋天忽冷忽暖,是最難調理的時候,這就表現了她的愁苦。
師:難調理,也可以理解為難以入睡。同學們,我們常說「秋風秋雨愁煞人」,愁,你們看這個字,它本身就是秋與心的相疊。詩人在表達愁的時候,往往選取這個特定的時令。你們學過馬致遠的《秋思》嗎?(學生回應)你們看,他把那個「斷腸人」放在哪個季節寫的?
生:秋天。
師:這裡也選取秋的時令來體現愁。來,下一組,「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這又怎樣體現愁呢?
生(女):晚上的風很大,她就喝酒,一個人。
師:一個人喝酒,「怎敵他」,是擋不住吧,我們常說喝酒有些什麼作用啊?
生:借酒消愁,還有驅寒。
師:好,我們先說驅寒,這裡能不能驅寒啊?
生:不能。
師:是的,擋不住風寒。這裡更多的還有同學們說的借酒消愁,但這愁能消嗎?
生:消不了。
師:為什麼消不了啊?是這酒無力嗎?這裡有個很特別的詞,大家看一下,「淡酒」,淡酒表面看來好像是酒力不夠,不過,李清照之前也寫過詞句,她這樣寫,她說「濃睡(頓)不消殘酒(學生齊背)」。對對對,什麼意思?(頓)睡了很久那種酒意還沒法消除啊。酒還是同樣的酒啊,那為什麼這裡就變成「淡酒」了呢?
生:(指其中一小組,男生)喝酒的心情不一樣。
師:心情不一樣,不錯,這時候她的內心很愁苦,她的愁很重、很深,烈酒也壓不住她的心愁。所以用的是「淡酒」。這裡沒有寫愁字,卻表達了愁情,我們接著再來分析,「雁過也,正傷心,卻是借時相識。」怎麼寫愁啊?
生:(指其中一小組,男生)李清照是北方人,看到大雁南飛,(想念故鄉),還有就是他曾寫給趙明誠的《一剪梅》裡面有大雁,寫雁是說她想起了她的丈夫。
師:呵,你理解得很好。在我們文化裡面,有個關於大雁的成語,叫做(頓)鴻雁傳書(有學生回應)。作者視線投向天空,看到的是南飛的大雁,再仔細看,那似乎就是曾給丈夫捎過信的大雁。但是現在怎麼樣?
生:不會有信了。
師:是的,丈夫已經不在了,永遠也不會再有信來了。所以,此情此景,令人心痛甚至心碎啊。
師:這是詞的上片,這些組的同學理解分析得很好。現在我們來看詞的下片,也叫下闋。下闋又是如何不寫愁字表達愁情的?「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好,這一小組的代表,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一句所描繪的場景?
生:(示意一女生,站立,欲言又止。)
師:黃花是什麼花?
生:菊花。
師:這句所寫的其實就跟我們現在這個季節的景物一致,對吧?哪一位幫助這位同學?說說詞句寫得是什麼樣的畫面?
生:(主動站立)菊花凋謝了,花瓣掉了一地……(頓)
師:「如今有誰堪摘」這裡是不是含有對比啊?「如今」,那說明曾經怎麼樣?
生:有人摘。
師:誰摘?摘來幹什麼?
生:她,還有趙明誠。
師:不錯,她與丈夫一起來賞花,並摘花相贈。但是現在物是人非,所以這種傷痛無法排遣。進一步寫愁。現看下句:「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這一句比較簡單,簡單的留給老師說,詞人百無聊奈,孤獨無助,坐在窗前,觸景又傷情,睹物呢,又思人,這個時候,作者內心充滿凄苦。我們再看下一句。「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你能不能也先描繪一下這句詞所寫的情形啊?
生(男):一棵梧桐樹立在那裡,細雨綿綿地下,然後呢,梧桐葉擋住了細雨,到黃昏的時候,雨停了,只有桐葉上的雨水一滴一點地落下。
師:你體會得很好。我們看看窗外,秋天的梧桐葉是怎樣的情形?
生:梧桐葉在飄落。
師:落葉本身就給人落寞、凄清的感覺,這時候又下起了綿綿細雨,就跟我們今天窗外的景色一樣(註:正好當天下著小雨),只不過我們的心境不一樣。同學們注意這個地方,作者又選定了一個什麼特定的時間?
生:黃昏。
師:是的,之前她選了特定的季節――秋天,這裡又選了特定的時間――黃昏,還記得《秋思》里那個「斷腸人」處於什麼時間嗎?怎麼寫的啊?
生:也是黃昏,「夕陽西下」。
師:秋天的黃昏,令人更加傷感,令人的愁緒更加深重。「點點滴滴」,我們的同學把它理解為――雨停了,雨水再從樹葉上滴下來,如果我把它理解為雨沒停,還在不斷的灑落,也是行的。這個雨啊,在自然界是雨,但在詞人來說則是眼淚,它一點一滴打在梧桐葉上,也一點一滴地打在窗前詞人的心上。
師:現在大家看,整首詞寫到這兒,有沒有出現一個愁字?
生:沒有。
師:的確沒有!通篇都是愁,但作者卻沒把這個愁點破,那麼,作者是靠什麼來渲染這種愁的呢?
生:寫景,借景寫愁。
師:不錯,以景寫愁,借景抒情。它通過景物的描寫,來營造一種凄苦的氛圍。表達詞人的愁情,這比直接寫痛苦和淚水更加感染人,所以有人說,整首《聲聲慢》,「沒有一滴淚,卻一句一淚,滿紙嗚咽。」(板書:嗚咽)正是這種手法的作用。
師:那麼,我們今天所學的詞的另一種表達感情的手法就是――
生:借景抒情。
師:以景寫情,借景抒情。(板書:借景抒情)
師:這就是我之前所講的,詞和詩側重點的不同,一種愁情,作者把它寫得曲折、含蓄。這是詞不同於詩的一個特點。
師:我們再看看詞人的最後一句,它概括性的把愁表達出來了。同學們一起來讀下這句,注意它的停頓。
生: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師:怎一個愁字了得!上面所寫的光景,滲透了作者的愁。但是作者的愁,還遠遠不止這些。
師:剛才大家讀最後一句,有沒有注意到,它是幾個字的詞句?
生:七個。
師:在詩歌裡面,七個字的詩句我們叫七言詩,比如,七言絕句,七言律詩。這首詞之所以表達感情這麼曲折,這麼含蓄,還有其它的因素,其中之一,就是詞句的停頓。
師:我們又用詩來比較,詩歌,我們舉七言詩的例子,大家回想一下,它的詩句是怎樣停頓的?同學們學了杜甫的《登高》,請回憶一下它中間的兩聯。
生:(稍作回憶)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愁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師:好,我們來看第二聯,也就是頷聯,看它是怎樣停頓的,怎樣的節奏,它是七言一句,停頓是――
生:「無邊落木」、「蕭蕭下」。
師:前四個字連在一起的,是按照4、3的規律來停頓的。你看,「不盡長江」,「滾滾來」。
師:我們再看第三聯,也叫頸聯。它是怎樣的節奏,讀一讀看。
生:「萬里」「悲愁」「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師:這是怎樣的停頓規律?
生:2、2、3。
師:同學們體會得很好。現在我們看這首詞,這裡的最後一句也是七字句,大家看它是怎樣停頓的?它是不是4、3或2、2、3節奏,請同學們劃一下,標示出來。(停頓)好,你來(示意一學生)。
生(男):3、2、2。「怎一個」「愁字」「了得」。
師:那麼,你認為呢?
生(女):我也這樣認為。
師:很好,的確是3、2、2,「怎一個」「愁字」「了得」。我們知道,詞又叫做長短句,它的停頓跟詩有很多不同,有很多變化。但同學注意這首詞沒有?這首詞里很多句子都用的是2個字一頓,兩個字一頓來結尾的詞句,我們叫它雙式句(板書:雙式句)。
師:這個雙式句,大家記住了,它也是詞表達感情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在詞作裡面,雙式句越多,它所表達的感情就越曲折、越含蓄。這一點同學們以後可以慢慢體會。
師:那麼,今天我們就學習了李清照的《聲聲慢》,希望同學們喜歡這首詞。(下課鈴響。)下課。
生:老師再見。
師:同學們再見。
板書設計
借 景 抒 情
愁
(字字含愁 聲聲是愁)
志
嗚咽
琴瑟和鳴
【附】教學反思
這是以「同課異構」的形式,與另一位老師同講《聲聲慢》的一節課。另一位老師確定的教學主要內容是詩詞的意象和這首詞里疊音詞的運用,我確定的主要教學內容是:讓學生自己感受古詩詞的同時,理解詞作借景抒情的手法,並了解本詞通過有特點的停頓(節奏)表達感情的特點。
下面從三個方面對這堂課進行反思。
首先是這堂課教學主要內容的確立,我的依據是王榮生先生所倡導的兩個原則:其一是根據體式,即把詞當詞來上――與詩歌比較,詞更側重於表達感情,側重於表達感情的曲折和含蓄。在把握詞總體特點的同時,進一步把握李清照《聲聲慢》的主要特點――以景寫情的表現手法。其二,是根據學情,上課之前,我在上課的學校已掛職學習一周多時間,聽了十多節語文課,並特地聽了三節「詩歌鑒賞」課,發現所在學校的學生與古詩詞有一定的隔離,從常態憑自己的個人感受去欣賞古詩詞的習慣還沒養成――不少學生還停留在對古詩詞各類手法的辨認上。而《聲聲慢》本是上海版教材安排在高二的內容,但因為高二學生已去基地學農,所以放在高一來上。針對高一學生對於詩詞的體會、感悟更為粗淺這一特點,故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在把握詞作的特點之外,還預想著要拉近學生與古詩詞的距離,所以考慮到從生活化的內容入手,力求在認識和心理上消除學生學習古詩詞的一些障礙。這也就是這節課開頭部分,從詩與詞的異同談起的意圖――但從這樣導入所化的時間(4分20秒)與方法(主要是老師介紹)看,我覺得這一環節還有待改進。
其次是這節課的教學方式。我相信與教學內容一致的方法即是合適的教學方法。詩詞本在於學生的感受、體驗與想像,用多媒體往往會限制學生的體驗程度與想像空間,所以我放棄了多媒體,只用了一隻粉筆作為教具,還學生最常態的詩詞閱讀方式――朗讀、感受、體會、分析、討論。另外,在設計課堂教學方式時始終以學生的感覺為基礎,拿讀原詞為例,整堂課共朗讀了四遍。第一遍,學生輕聲自讀――關注停頓;第二遍,學生較大聲朗讀――思考不用愁字如何寫愁;第三遍,邊讀邊停下來討論――這一句的愁情在哪裡體現;第四遍,老師在請學生分析之前的示範朗讀――幫助學生感受「聲聲是愁」。儘管有四次朗讀,但給學生的感覺是並不顯多餘與重複,因為每一遍都有明確的目標,同時,把這些朗讀有機地安排到教學的環節之中,不讓學生感到突兀。再者,我贊同「一課一得」,即教學環節不宜過多的原則。這堂課我安排的核心環節就兩個,一是讓學生感受、討論與分析詞作如何以景寫情、借景抒情,二是了解詞作何以「聲聲是情」——主要是通過有特點的停頓表達愁情。而在兩個教學環節內部,又注意了教學流程的清晰(有預設也考慮了生成)。對於前者,先做了兩個鋪墊(主要是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知人論詩」,請學生代表介紹所認識的李清照時,讓其餘的學生了解寫作的背景(感受詞人的情感);另一個鋪墊則是通過對比,回顧以往所學的「寫愁」的詩句,以「含愁字」與「不含愁字」及採用其它手法的比較來明確今天這節課的任務,同時也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接著以詞作的第一句為例,給予學生一個感受與分析詞句的示範。然後,讓學生在充分朗讀與討論基礎之上,指派代表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並給予分析(按順序逐句完成)。最後,在學生已有一定的感悟之時,老師作精要的總結――「作品靠寫景來渲染這種愁苦,這比直接寫痛苦和淚水更加感染人。所以有人說,整首《聲聲慢》,『沒有一滴淚,卻一句一淚,滿紙嗚咽。』正是這種手法的作用啊。」至於後者,其實在教學流程的前段,我已作了鋪墊――在讓學生第一次輕聲朗讀時,就要求大家關注停頓;在進入教學的第二個核心環節時,又讓學生先回顧七言詩(以七言為例)的停頓規律,再讓學生對比詞作的最後一句(七言),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本詞停頓的特點,就此推出「雙式句」的知識,但落腳點不在認識「雙式句」,而在於讓學生知道這一特點對於表達詞人感情的作用,讓學生懂得本詞在「字字含愁」之外,還「聲聲是愁」。
第三是備課上課的考慮均以學生「學的活動」為基點。上面已談到,在教學內容的確立與教學環節的設計上,都力求以學生的「學情」――對於詞作的認識、感受與學習的基本情況為起點。上課之前始終關注的重點是:學生在這堂課上將收穫了什麼,是否會有收穫,我將以怎樣的方式讓學生得到這種收穫。學生對於古詩詞的閱讀有隔膜,我就盡量採用通俗、生活化的內容和語言來引導與表達;對於這節課希望讓學生得到的收穫之一——懂得詞作如何以景寫情,則設計好課堂的「主問題」:「詞人到最後一句之前,都沒有把愁說破,她是怎樣表現愁情的?」(「你從哪裡讀出她的愁呢?」「這一句是從哪裡寫出愁情的呢?」)。至於這節課希望讓學生得到的另一收穫——了解聲音也能表達感情,則主要是讓學生自己通過比較、朗讀來發現。有些遺憾的是,這一內容沒得以充分展開――若在課堂最後還能讓學生根據本詞停頓的特點,朗讀一遍全詞,效果就會更好一些。
本節課的時間安排同樣以「學的活動」為基點,實際上課時間的統計與備課時的預想基本符合,第一個主要環節占時22分多鐘,第二個主要環節是10分鐘多一點。以第一個主要環節為例,學生三次帶著不同任務朗讀與體會的時間分別是約1分、2分、3分鐘,而學生分享體會、分析回答問題並老師與學生交流的時間是16分鐘。這樣的安排也就從時間保證了課堂「學的活動」的充分展開。
儘管這堂課得到當時聽課老師的肯定,課後學生的反饋有如下的評價:「有收穫,覺得讀詞有趣。」「懂得了以景寫情的手法」等,但自己感到這堂課的欠缺還有很多:一是課堂「前奏」顯得過長,應該還要設計更為科學有效的方式。二是對於讓學生感受「聲聲是愁」這一教學內容展開得還不充分――學生對此還沒有較為深切的感受。三是對「學情」了解不具體――課前沒有直接與這個班的學生就詩詞閱讀了解情況、交換意見,故在問題的設置上開放度不大,處理教學細節上顯拘謹,不能像平時對自己的學生那樣收放自如,因此自己感覺課堂氣氛未得以充分調動。四是課堂語言帶有口頭禪――「對不對」、「是吧」。這也是要克服的毛病。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課堂教學實錄
執教:湖北省公安縣第二中學 李鵬(434300)
教學目標: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從《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中借鑒一點演講、寫作技巧
師:大家都知道,去年高考,我們二中取得了輝煌的戰績。特別是余歡同學更是以686分高分榮錄清華,這是目前全省從縣城裡的二類高中中走出去的惟一一個清華生。厲害吧,大家羨慕吧。
生:羨慕。
師:不用太羨慕(手勢),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讓我們一起努力,至少要做個想當將軍的好士兵。我想順便問下,你們知不知道清華大學的校訓是什麼嗎?
生(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師:那你知道這個校訓是誰最先提到的嗎?
生:梁啟超
師:對,正是梁啟超,也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梁實秋所寫的《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中的梁任公。
師:在1914年冬,梁啟超在清華大學任教時,曾給當時的清華學子作了《論君子》的演講,他在演講中希望清華學子們都能繼承中華傳統美德,並引用了《易經?乾卦》中的卦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的「自強不息」和《易經?坤卦》中的卦辭「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的「厚德載物」等話語來激勵清華學子。此後,清華人便把這8個字寫進了清華校規,後來又逐漸演變成為清華校訓。我們也應該以此共勉。
師:課前,我們做了預習,我想聽聽同學們對梁啟超還有哪些了解。
生: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中國近代維新派領袖。曾追隨康有為參與「百日維新」運動,在戊戌變法後逃亡日本,後策劃「雲南起義」,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晚年不談政治,專心學術,任清華大學研究員教授,著述千萬字,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生:他是中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學術大師。
師:對,他被喻為「中國近代『百科全書』式的文化巨匠」。後人概括他的人生可用:四大,四多,二悲。分別指的是?
生:四大即大韜略,大事業,大思想,大文章;四多即多才藝,多學問,多著作,多成就;
一悲在於與康有為「戊戌變法」失敗,無奈而流亡日本,赤子之心,不能報國。二悲在於因病手術,出了重大醫療事故,致使一代宗師,英年早逝。
生:……
師:很好, 「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對像梁啟超這樣的人,我們是不應該忘記,也不能忘記的。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跟隨梁實秋先生的文字,進一步走近這位大人物。
師:本文是一篇記事寫人的作品,是通過一次演講的情景來表現梁任公的一些特點,一種情懷,並表達作者對老師的崇敬之情。這次演講發生在1921年,當時作者正在清華就學,所以有幸得以聞教。其實,我們不難想像,作者從1915年他十四歲時開始到1923年留美,在清華讀8年。其間,到清華大學演講的人是不計其數的,正如作者在文中所寫「有不少顯宦,以及叱吒風雲的人物,蒞校講話,但是他們沒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那為什麼梁啟超先生一次演講卻能給作者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
師:我想,這次演講一定有著不同尋常的魅力。為了感受這種魅力,我們不妨先從演講者(就是梁任公先生看看他有著什麼樣的魅力)和演講本身(看看具有什麼樣的特點)這兩個角度去解讀。看看能給我們什麼啟發。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文本,去搜集信息,尋找原因(要做到有理有據)。請同學們迅速瀏覽課文,分組討論,然後指派一名代表回答。
生:討論…發言……
師:同學們表現得很積極。我們稍做小結,可以用作者的一句話概括梁任公,他是一個……
生(齊):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人(板書)。前兩點同學們講得較多,較易理解,關於「有熱心腸」這點,同學們說了一些,我們一會再進一步理解。
師:我們不妨先來談談他的演講。演講是一種特殊的語言交際活動。爭對演講,演講者除了要具備基本的素養,如開朗自信的神情,飽滿昂揚的精神,莊重大方的衣著,謙虛溫和的態度,穩健有力的步伐等,之外,也要講究一些特殊的手法(技巧),而這些講究中,首推開場白,就像我們見人的第一印象一樣。文中所寫,任公的開場白是什麼?
生:「啟超沒有什麼學問——」「可是也有一點嘍!」
師:如此開場白,真是聞所未聞,可謂「前不見古人,(生)後不見來者」。配合是他演講時的動作「走上、打開、一掃、一翻、一點」,感覺他這個人怎樣?
生:很好玩……很逗。
師:對,一下子就將其謙遜而自負,俏皮狡黠又睿智爽直的形象刻畫的栩栩如生。
師:非常遺憾。當時沒有留下什麼影音資料,我們無緣一睹先生的風采,也無緣聆聽他的聲音。但我想我們可以模仿一下。
師:先請同學們兩人一組,互讀互聽,然後請一同學配合以上動作,上台表演。其他同學認真觀察。
生:上台表演。(掌聲)
師:非常好,希望你以後能走上真正的清華講台。我們通過這個場景,一方面是為感受他的性情和內涵,同時我們也要明白,成功的演講要注意開場的獨特。板書:開場
師:有人曾這樣來解釋說:「演講開始幾分鐘內,要有相聲般的幽默,力求起語不凡,奇峰突起;在演講的過程中,貫穿小說般的形象;講到高潮處,必須有戲劇般的衝突;結束前要出現詩歌般的激情,應意蘊無窮。」
師:我想起去年在縣裡開展過主題為「珍愛生命,遠離毒品」的演講活動,那次活動,我有幸參加。我的開頭是這樣(師表演)「我是13號,叫李鵬,用這個名字發言應該有點分量;再者,我是個君子——一個癮君子,算算從讀高中起而至今日,兩頭虛的話,大概也有20年的吸煙史了,應該有發言權。」
這個開頭,我自我感覺良好,較符合演講開頭的要求。不過最後結果還是沒有晉級,慚愧啊。想起一句台詞:「不是國軍無能,只怪共軍太狡猾。」(生)哈哈——開個玩笑。主要是其他老師太優秀了。哎!神馬都是浮雲。
師:在這段中,除了提到任公獨特的開場白外,還提到了他演講時的——
生:(齊)聲音。板書——聲音
師:對,他的聲音有什麼特點?
生:沉著而有力,宏亮而激亢。
師:對於演講者,聲音也是相當重要的。後來,我漸漸明白了我聲音的最大問題,想必也是當初演講時的最大缺陷,就是我的聲音少了一點感染力,有時時間還顯得過小。我請教了幾位音樂老師,她們給我講解了一些要領。(簡單介紹發音的技巧)
這是基本功,大家以後可以多加練習。另外,演講時最忌語氣生硬,而應該配合演講的內容、情感合理安排好語速、語調、節奏、重音、停頓等,要有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變化。
師:好,說了這麼多,同學們來試試。下面我們就地取材,以梁任公所講的第一首古詩為例。誰來試著讀讀。
生:(兩位)讀……(一位同學的重音讀的好)
師:但還是感覺少了點味。少了點情感。這首詩表現的是一出悲劇還是一出喜劇?同學們覺得在讀這首詩的時候應該以什麼樣的情感?
生:悲劇。應有悲傷(悲痛)感。
師:你們看,這首詩當中有兩個人。一個硬要渡河,一個勸他不要渡河。
師:那這個要渡河的人結果渡河沒?
生:渡了。
師:最後呢?
生:死了。
師:哪有這樣的人?你們覺得這個渡河人怎麼樣?
生:自作自受,活該。
生:有勇氣,有一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執著。
師:嗯,我傾向於你(手指向生)的觀點。我覺得他就像飛娥,撲向的是火苗,嚮往的卻是光明。我覺得他是真的猛士。因為真的猛士,敢於……
生(合):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師:非常好。《人間詞話》的作者王國維曾對此詩做了這樣的評價:「這十六字構成中國詩壇最悲壯凄慘的一幕,是用血寫成的。」
師:我們的任公先生,在演講時,講著這首詩,感受著這種直面死亡的勇氣,我想他之所以有萬般感慨,之所以講得如此真切,以至於作者二十年後都能記憶猶新,可能更是因為他想到了昔日一起戰鬥過的有著相同經歷的戰友——「戊戌六君子」當中的……
生:譚嗣同!
師:譚嗣同,是為了變法而主動赴死的。當初,變法失敗,他把自己的書信、文稿交給梁啟超,要啟超東渡日本避難,並慷慨地說:「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召後起。」啟超勸他(師抓住一生胳膊)(生笑):「公無渡河。壯飛兄,你還是跟我一起去日本避避風頭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但嗣同斷然拒絕前往。他說:「我要渡河!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生接:)請自嗣同始!」於是,公竟渡河(師讀)!後來,嗣同果然被捕,在獄中寫下絕命詩。其中兩句是「我自……」
生(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師:在臨刑前,他仍意態從容,鎮定自若,說(生和):「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師:那一刻,任公自是悲傷感慨,因為他曾經與嗣同一起為國家變法圖強而努力。而面對友人的逝去,面對變法的失敗,又無可奈何。師讀「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師:好,了解了這些,我們再讀此詩,就應該把感情融入進去。語氣要沉重點,感情上顯得悲痛而無奈,把握好起承轉合、抑揚頓挫。
生:齊讀(兩遍)……
師:好。進步很明顯。看來,真正影響人感染人的演講除了剛提到的一些要求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要——「注重(生和)情感。」 板書情感
師:常言說「動人心者莫先乎情。」「要感動他人先要感動自己」就是這層意思。剛才同學們的進步,是因為融進了感情。梁任公先生的演講,其成功自然不光在於他淵博的學識,他的文采,更重要的同樣是因為他灌注了全部的感情:他是在用情和作品交流,同時也是在用情和觀眾交流,在這種交流中滲透出他自己的喜怒哀樂然後感染著他人。看來,情感才是攝人心魄的魂。
師:文本中,還有一段典型的細節刻畫足以說明,也是最能體現任公先生「有熱心腸」的一段話。請同學們找出來。
生:第8段。(生齊讀)(師範讀)
師:在此段中,任公的情感表達,可謂達到了極至。你看他一會痛哭流涕一會又張口大笑。何也?一言以蔽之:情使之然也。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情懷會讓他感情反差如此強烈呢?這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理解他所講的內容。
師:《桃花扇》是孔尚任(南洪(升)北孔)(南北方,清朝兩大劇作家)所著,是一部最接近歷史真實的歷史劇。作者的創作意圖是「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通過侯方域和李香君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表現南明覆亡的歷史,並總結明朝300年亡國的歷史經驗。大家知道文中所說的「高皇帝」是誰吧?
生:崇禎皇帝。
師:他是明朝第幾任皇帝?
生:最後一個。
師:對,也就是說他是一個(一學生應和)亡國之君。可是,雖然他是一個亡國之君,然而我們後人給予他的更多的是同情。因為他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勵精圖治的好皇帝,他即位後,立即剪除魏忠賢的勢力,力圖挽狂瀾於既倒,然而「所用非人,卒至寇亂,身殉社稷」,真是可敬可悲可嘆。
師:任公想到了崇禎帝的死,他可能會悲,但我相信,他更可能是因為由崇禎自盡殉國,而想到了另一個皇帝?誰啊?
生(齊):光緒帝
師:對頭,先生一定是想到了令他敬重的光緒帝。你們了解光緒帝當時的處境嗎?
生:光緒帝同樣是一位年輕發奮的君主,他以社稷為重,推行變法,但由於慈禧太后的干涉,光緒帝政治生涯結束,導致變法失敗。
生:光緒帝做著皇帝的位置,可是無皇帝的權力,他被慈禧囚禁,斷絕了和外邊的一切接觸,還寫下「欲飛無羽翼,欲渡無舟楫」的詩句。
師:太好了!看來,他悲的是自己曾經追隨的皇帝,悲的是國家的衰亡,他的悲在於他的一腔愛國情懷無法實現。後來,變法失敗了,梁啟超逃亡日本,但依然為國擔憂,心焦如焚。還特意給自己的書齋取名「飲冰室」,用筆名「飲冰室」主人,以此來表達他憂國憂民的心情。
師:想到這些,任公悲傷感慨,淚眼婆娑。而當提到杜甫的詩時,卻何以又張口大笑了。
師:杜甫我們並不陌生吧。
生:他是詩聖。
師:對,因為他一直關心百姓疾苦,擔心國家前途,就像聖人一樣。另外,他經歷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過程,作品多反映「安史之亂」前後的歷史,所以從詩的歷史價值的角度看,我們往往稱他的詩為「詩史」。
師:這首詩的題目是什麼?
生:《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師:寫於什麼時候?
生:公元763年。(學案上有)
師:也就是什麼結束時?(生)安史之亂結束時。
師:對,後人評價此詩,是杜「生平第一快詩」,寫於「安史之亂」結束時。作者當時的心情是喜悅的。然而,戰亂結束的太突然,以致於他「初聞涕淚滿衣裳」,為何?
生:這是喜極而泣!
師:回答得太好了!就像我們摯愛的人久病後突然好了,長久暈迷中的人突然醒來一樣。怎不會讓我們喜極而泣。看來,任公先生一定也與杜甫有了默契,有了心的交流,他們悲者同悲,喜則同喜,因為他們有著同樣憂國憂民的情懷。
師:通過分析,我們可以歸納到一點,先生是感同身受了。先生在演講時,心裡想著那景,心裡有著那情,更甚至自己成了那人,自然能打動在場的人。以致於聽講的人……
生:不知有幾多也淚下沾襟了。
師:甚至有的人,聽了他的演講對中國文學也……
生:發生了強烈的愛好。(產生了興趣)
師:老師我此時也深受觸動。我明白了文章開頭所說「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談政治,專心學術」這並非說他鑽進了故紙堆,不再過問窗外之事。而是把政治上的追求,轉到了校園,轉到了講台,他是換了一回方式,想通過他的言傳身教,以他的學識,他的熱情,他的魅力去培養下一代,去培養中國少年,他是想以這樣的方式來圓他少年中國的夢想——也許,這才是作者所說的「有熱心腸」的真正內涵吧。
師:就讓我們一起誦讀下面一段話,來共同感受這位「有熱心腸」的梁任先生對少年中國的熱愛和期望吧。
生:齊讀。《少年中國說》(選文)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師:詩經有語,它山之石,可以攻(琢磨)玉。別的山上的石頭,能夠用來琢磨玉器。我用在此處,是想說,他人的東西也給以借鑒來為已所用。所以,本課通過分析,我們從梁任公的演講風采中,我們認識了這樣一位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感受了他強烈的愛國情懷,同時我們從中借鑒了一點演講的技巧。希望同學們能有收穫。
我先前說過,很是遺憾的是當時的技術沒能留下任公演講時的真實影像。然而,我們又是幸運的,因為我們能通過作者梁實秋的這篇散文去感受。在他的筆下,任公的形象是如此豐滿,演講的場景是如此真切,能給人一種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之感。那作者是如何做到的呢?我們也許還能還從中借鑒點記事寫人的基本方法?
好,下面的時間就交給大家,請大家再次走進文本,去搜集材料,並做好相應的批示,並寫一篇300字左右作品,記一記我們班任何一位老師的任何一個上課片斷。我們再在明天的單元作文「寫人要凸顯個性」教學中進行交流。
板書設計: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從《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中借鑒一點演講、寫作的技巧
有學問 開場
有文采 聲音
有熱心腸 情感
《始得西山宴遊記》教學實錄
師:上課!
生:起立!
師:請坐!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的學習目標是——(點擊課件ppt1)
學習目標:
1.通過製作文言知識卡片的方式梳理「而」、「其」等虛詞的用法;
2.賞析本文運用比照、反襯手法,融情於景的藝術特色;
3.探究作者鍾愛西山的原因。
師:(稍停)我想請同學們一起讀一下,「學習目標」預備起!
生:讀「學習目標」。
師:(展示ppt2:一、梳理歸納 活動一:從文言的角度來梳理這篇遊記)好。上一節課,大家通讀了全文,梳理了課文的語言。這一節的課,我們想首先讓同學們通過製作資料卡片的形式來歸納總結虛詞「而」的用法,並注意舉一反三。
師:請你來說一下例句1!
生:「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兩個「而」都是連詞,表修飾關係。師:可以譯為——
生:可譯為「地」「著」
師:好!請坐!趙勝男,請你說說例句2!
生:「覺而起,起而歸」中的兩個「而」都是連詞,表承接關係,可譯為「就」或者「然後」。
師:對嗎?
生:對!
師:張君茹,例句3,你來說!
生:「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中的「而」是連詞,錶轉折,意義「卻」「但是」。
師:好!
……
師:好!剛才我們利用資料卡片的形式,將虛詞「而」梳理了一下。請同學們再來回顧一下。
(展示ppt3:資料卡片 類型:文言虛詞 編號 001 「而」的用法和意義)
師:仿照上面的例子,做資料卡片,歸納總結「其」「且」的用法和意義
師:(展示ppt4:二、領悟鑒賞)建議大家把課文再誦讀一遍。要求:用心去讀;讀准字音,讀清句讀,讀出文言的味道,讀出作者的情感。
(生再讀課文)
師:(展示ppt5:活動二:從文章、文學的角度鑒賞這篇遊記。1、找出作者游山動作、所見景物和游山心情的詞語句子。)
(稍停)
師:趙靜雅,請你把找出的游山動作說一說!
生: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緣染溪,斫榛莽,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師:好,找的很好!
師:所見的景物呢?你來說!
生:第一段中的「幽泉怪石」、「染溪」;第二段中的「岈然窪然」「若垤若穴」「攢蹙累積」「縈青繚白」。
師:可以看出西山什麼特點?
生:西山的高俊。
師:游山的心情如何?李玥!
生:「意有所極,夢亦同趣」「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師:很好!(展示ppt6:)
1、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披草而坐、傾壺而醉、相枕以卧、覺而起,起而歸;(第一段)
過湘江、斫榛莽、焚茅筏、攀援而登、箕踞而遨(第二段)
2、幽泉怪石、湘江、染溪(第一段)
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第二段)
3、意有所極,夢亦同趣
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第一段)
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
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第二段)
師:(展示問題2、賞析作者是怎樣寫西山的「怪特」「特立」)作者是怎樣寫西山的「怪特」之處的?(提示:找到相關的寫景的句子,然後加以分析)
生:寫初登山頂時所見的景色:「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就是「伸開雙腿席地而坐,眺望四周,就看到附近幾州的土地,都好像在我坐席下面一樣」。這是作者的感受,寫出了西山的高峻氣勢。
師:對。這一層是寫初登西山所見之景色。由於沒來得及細看,只能寫在山頂上一剎那所得到的直觀感受。極目四周,也暗示出西山的高峻氣勢。
師:細覽所見的眾山之景呢?
生:「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
西望眾山那是高高低低的地形,有的深狹,有的低凹,有的像小土堆,有的像洞穴,千里的距離彷彿僅在尺寸之間,群山聚攏緊縮,層層堆疊,都盡收我的眼底。
師:登上西山之頂,俯瞰眾山,就看到了種種不同的形態。眾山是怎樣的呢?生:有的是「岈然」,形容山與山之間的谷地深狹的樣子。「窪然」,寫山谷低凹的樣子。
師:這幾句是分別來描繪眾山的不同形態,而後面兩句是寫群山整體的景觀。生:「尺寸千里」,是說非常廣大的地方有千里之地,在山頂看下去,彷彿只有尺寸那麼大小,精微地刻畫出了群山的整體形象。
師:這眾山就像縮小了的盆景,整個景物盡收眼底,一覽無餘。「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古人說「登泰山而小天下。」寫眾山之小,又進一步突出了西山
的什麼?
生:高峻的氣勢。
師:最後寫遠景。哪些句子?
生:「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此時再把觀望的視線向遠處推移就看到了:青山和白水相互纏繞,遠處和天相接,向四面望去都是渾然一體。白的水青的山相互盤繞,漸漸地向遠處延伸。白水青山與天邊相接,好一派景象。這種氣象和意境,只有登上極高的山頂,才能看得到。所以這層也寫出了西山的高竣。
師:寫西山,作者不是採用正面描寫的方法,而是用比照、反襯的側面寫法,以此表現西山的「怪特」(「特立」)。
前人曾評論說:「篇中欲寫今日始見西山,先寫昔日未見西山;欲寫昔日未見西山,先寫昔日得見諸山。」
以上三層,描繪的角度不同,但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沒有一種是正面寫西山的,都是在寫西山以外的眾山。作者寫西山並不是為了精確的表達、描寫出西山上的一草一木、一泉一石如何,而著重表現的則是西山非凡的氣勢,所以才採取了這樣一種側面烘托的辦法,用西山與眾山對比來表現它的高峻。
師:(展示ppt7:三、探究創造活動三:從文化的角度來探究這篇遊記)
師:(展示問題1)作者游完西山之後,為什麼他會感嘆「向之未始游,游於是乎始」? (啟示:藉助文中相關的語句來探究)
生:因為作者先前所以認為「山水有異態者」都已是曾經,而今獨見西山之高俊,以為妙絕,乃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棄小我而得大我,找到了新的人生境界。
師:好!你說呢?
生:因為他剛開始被貶到永州,心情煩悶。可看到了西山的奇特風景後,他也受到感染,他將自己的神思與奇特之景相結合,心情也就愉悅了許多。「不與培(poulou)為類」,說明西山獨特的山形不與那些小土山相同,也表現他與那小人不是一類的。所以他覺得「向之未始游,游於是乎始」。
師:很好!
師:作者在游西山之前游奇山異水,僅僅是聊以忘憂,他走遍了永州的奇山異水,卻沒有給他帶來特殊的感覺。然而,游西山,讓作者不知不覺和天地萬物融為一體,深切體會到天人合一的至理,所以感慨這次遊覽是真正遊覽的開始。
作者之前處於頹廢狀態,而西山游之後,有一種心靈的升華。不但能發現自然的美,感受自然的精神,更能超越小我的局限、塵世的束縛,達到思想與精神的解脫自由。
(展示)孫琮評論說:「蓋昔日未見西山,而今日始見,則固大快也;昔日見盡諸山,獨不見西山,則今日得見,更為大快也。」
師:(展示問題2)探究作者鍾情西山的原因。王志遠,請來談談!
生:因為西山風景的特點是山之特立,不與培為類。而柳宗元在當時的官場之中,也是那樣清明,堅持自己的信念,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污,他覺得西山就像他的形象,所以他鐘愛西山。
師:王志遠,談的不錯啊。
師:聯繫柳宗元當時的政治遭遇、現實處境,我們可以認為這裡所描寫的西山的高峻是作者卓然特立的影子,是對自己不願意同小人為伍的剛正不阿的氣質和卓然特立的人格的一種寫照。作者對自然山水的描寫,實際上是曲折而含蓄的反映了作者的人格之美,作者告訴我們人在困厄不幸的境遇中仍要頑強的表現出自己不甘沉淪的個性,表現出一種戰鬥的精神。
師:(展示問題3、)讀了這篇遊記之後,你有怎樣的啟發?(啟示:可以從文章、文學、文化等角度來思考)
生:困難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正視困難。即使前行的路上布滿了荊棘,想想身邊的人吧,有多少也同你一樣,同樣地在厄運下與命運搏鬥,勇敢第面對生活吧!
生:在人生的道路中,會遇到許多挫折,可是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能輕易的向惡勢力屈服。我們一定要頑強,不要懼怕任何困難。
師:談的不錯!老師給大家兩個示例。(展示示例)
示例:
好的山水遊記,要給人以理性的啟迪。(柳宗元在文中不僅寫了山水之美,也寫出了人格之美。他在自然景物上面寄託了個人的身世、遭遇、感慨、品格,把景物人格化了。他是拿自然山水作為自己品格的一種寫照,表達了一種頑強的戰鬥個性。)
示例: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清·趙翼)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杜甫《天末懷李白》)
師:請同學們一起讀一遍。
(生讀)
師:文才出眾者總是命途多舛,這兩句道出了自古以來才智之士的共同命運,是對無數歷史事實的高度總結,這是一種值得深味的文化現象。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一起從文章、文學、文化的角度,對這篇文章進行了鑒賞和探究。作業:以這篇遊記給你的啟發為中心寫一篇讀後感。
師:下課!
生:老師再見!
唐詩三首》課例鑒賞
——詩歌背後的「佳妙」
該課例獲「廣州市第四屆『十佳』青年語文教師評比「課堂教學高中組第一名
執教∕楊子江 觀察∕譚健文
(此文刊登在《語文教學通訊》2012年7-8A)
【課例實錄】
一、課堂導入
師:大家好,我是來自四十七中的楊子江老師。這節課,和三中高一(5)的同學一起學習《唐詩三首》。說到詩,想先問一下大家,你們心目中詩是什麼?有什麼特點?
眾生:押韻的,有音樂美,有五言的、七言的。
師:哦,詩有整齊的形式,能給人帶來美的享受。但今天我給大家講的是有趣的詩。怎麼有趣呢?請大家翻開課本,我們來學習並鑒賞三首唐詩:《問劉十九》《越女詞五首(其三)》《辛夷塢》。
二、入於詩內——以《問劉十九》為例
師:請大家朗誦一遍《問劉十九》。
生朗誦。
師:讀音很準確,但朗誦得一點趣味都沒有。古代私塾里的老先生誦讀詩歌都是搖頭晃腦慢慢地讀,那是因為他們覺得詩歌很有趣。請大家再讀一遍,讀得慢一點。
生朗誦
師:這遍讀得不錯。我們看,題目中有個『問』字,問劉十九什麼?
生:問他能不能來喝酒。
師:對,這首詩的情節很簡單,就是詩人邀請劉十九來喝酒。那麼,請人喝酒總要有讓人心動的東西呀,詩人用什麼請劉十九喝酒?
生:詩中的那兩句,「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師:酒和小火爐哪裡都有,為什麼這兩樣普通的東西就能請來別人喝酒?
生:他家的酒不同,「新醅酒」就是新釀的米酒。
師:新釀的米酒好喝?
生:特別香。
師:你聞到了?
生:我想到的。我感覺酒旁邊還有一個溫暖的爐,用來溫酒的。
師:能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時屋內的氣氛嗎?
生:溫暖。
師:好,大家再來讀一遍《問劉十九》。(板書:酒、爐——溫暖)
生朗讀
師:一個溫暖的室內,我們應該注意到這首詩還有一句「晚來天欲雪」——
生(舉手):就是好像萬事俱備的感覺——天又冷呀,屋子裡又這麼暖和,還有酒……
師:缺個什麼東西……
生:對呀對呀,就是缺了那個客人——劉十九。
師:這個劉十九是個什麼人?白居易為什麼不請我不請你,就請他呢?
生:應該是知音吧。
師:哦,這個屋子裡面缺了個知音。(板書:知音)大家現在有了這樣一幅畫面:詩人坐在溫暖的屋內,提筆給他的朋友劉十九寫了一封信。那麼此時的他又是怎樣的心境呢?請大家再讀一遍詩。
生朗讀。討論。
生:無聊寂寞。所以請個知心朋友來聊天喝酒。
生:萬事俱備,只欠佳音——渴望、急切的等待。
師:寂寞也罷,急切也罷,這首詩都指向一個目的——請劉十九。可惜呀,這首詩的作者白居易太有個性了,他寫到這裡的時候,就不寫了。那麼劉十九到底來了沒有?
生(插話):來了。
師:如果來了,屋內又是怎樣的情景?
出示幻燈片:風雪之夜,一襲青衫飄然而至……
三、出得詩外——以《問劉十九》為例
師:請大家以這句話為開頭,續寫一段文字,想像劉十九來了之後是怎樣的情形。
生:詩人不禁喜出望外,熱切地擁抱友人,然後他們把酒言歡,促膝夜談。
師:很好,這位同學寫的不錯,既有細節描寫,又能準確使用成語。還有更詳盡的嗎?哪位同學念一下?
生:劉十九來到白居易家裡,兩人喝著用火爐溫著的酒,一直聊到深夜。即使白居易準備的東西十分簡單,但兩人的感情深厚,不計較什麼豪華的東西,不用什麼珍貴的禮物,這是真正的感情。
師:是啊,真正的感情無需那些豪華的東西。不用茅台、五糧液那些奢侈品,只要「綠蟻新醅酒」就可以;也不用富麗堂皇的壁爐,只要「紅泥小火爐」就可以。大家看看我寫的,雖然不一定有大家寫的那麼好。
出示幻燈片:在溫暖、明亮的室內,兩位好友偎著火紅的小泥爐舉杯共飲,暢敘舊情,頓時,酒香笑語充滿小屋……
師:大家想一想,白居易在屋內給劉十九寫信的時候,他腦子裡浮現的是怎樣一幅畫面呢?肯定是我們聯想的這個場景。那麼劉十九在風雪之夜跋涉而來,為的是什麼呢?也是這樣一個能夠和友人一起把酒言歡的夜晚。所以我們看到,這首詩里最重要的就是這個兩人喝酒的場景,有了這個情節,前面詩里普通的「新醅酒」和「小火爐」就頓時變得「芬芳」「溫暖」起來了。請大家再讀一遍這首詩。
生朗誦
師:「能飲一杯無」,白居易這個詩人是編不了韓劇了。我們看那些連續劇,女主角身患絕症,男主角萬水千山地趕來,前面演了39集,到了第40集,報紙上就打廣告了——大結局,你們肯定要看。我們的白居易費了這麼大勁,劉十九要來了,他為什麼不寫了呢?到了大結局的時候,為什麼不展現呢?
生:我覺得這樣更有意境。
師:怎麼有意境?
生:有想像的空間,耐人尋味。
師:這個世界上除了白居易的詩,還有什麼讓你「尋味」過嗎?
生:暫時沒有。(眾生笑)
師:還有誰表達一下自己的意見?
生:這首詩不完整才能讓人思考,給人想像的空間。
師:是的,大家都找到了最關鍵的東西——「想像的空間」。看部電影,可能當時會「涕淚橫流」,看完之後,走齣電影院,什麼都忘記了。可是有的時候走在路上突然間想起了某個細節,你會會心一笑。欸,這就是我們和詩人的心靈相溝通最重要的一步,我們感受到了「趣味」,也就是詩歌中的「味道」。這個「味道」,朱光潛先生是這麼說的。
出示幻燈片:故事後面的情趣——朱光潛
師:白居易用的詞很淺直,這些意象也很普通,可是當我們加上自己的聯想,再看這幅溫馨的畫面時,就自然會明白詩人匠心獨運之處,所謂「都成妙諦」。
出示幻燈片
一、信手拈來,都成妙諦。詩家三昧,如是如是。——孫洙
二、詩人的本領就在見出常人之所不能見,讀詩的用處也就在隨著詩人所指點的方向,見出我們所不能見;這就是說,覺到我們所素認為平凡的實在新鮮有趣。——朱光潛
師:怎麼隨著詩人所指點的方向呢?我們來總結一下剛才怎麼讀這首詩的。首先,我們把這首詩的情節整理了出來——邀請朋友劉十九;其次,我們找到了這首詩中的意象,這些意象經過我們的品讀,組成了一幅溫馨的畫面;接著,我們沿著詩人所指明的方向,展開聯想,發現了這首詩的「妙趣」所在;最後,再回過頭來欣賞這首詩。
板書: 想像
故事 —— 畫面 —— 欣賞
(意象—意境)
內(品) ———— 外(悟)
師:「悟」是最關鍵的,需要生活閱歷,需要讀者的「情趣」。我們想一想,平常有什麼東西、什麼事情,我們說它有味道?這個「味道」,不是我們說這個菜有味道,它咸;也不是說蛋糕有味道,它甜。
生:茶有味道,剛喝的時候是苦的,細細品味,就有點「甘」。
生:衣服的品位,也是一種味道。
師:怎麼概括這個味道呢?
生:就是有內涵吧。
師:這個「內涵」你是怎麼看出來的,我有內涵嗎?
生:有,我品味出來的。
師:你用什麼來品味我?
生:用心來品味。(眾笑)例如穿著,外貌、氣質,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
師:好。一個人,我們能看到什麼?衣著外貌。能感覺到什麼?氣質品位。真正想要品味一個人的「味道」,卻一定要長久地相處。一首詩,我們能看到什麼?詩句。能夠讀到什麼?意象。能夠想像到什麼?畫面。能夠品悟到什麼?味道。接下來我們就用這樣的方法,先找故事,再看意象,聯出畫面,然後隨著詩人指出的方向,展開合理的聯想,試著品味下面這兩首小詩。如果你真如朱光潛先生所說「覺到我們所素認為平凡的實在新鮮有趣」,那你就找到了詩歌的「味道」。
四、尋覓詩「趣」——以《越女詞五首(其三)》為例
師:大家先朗誦一遍《越女詞五首(其三)》。
生朗誦。
師:誰能用一句話來概括這首詩所敘述的故事?
生:一個採蓮女劃著小木舟,看到客人來的時候,笑著躲到荷花叢去了。
師:概括得很好。大家討論一下,這麼一個簡單的故事,你能體會到什麼有趣的東西?
生討論。一男生哈哈大笑。
師:你怎麼笑得這麼開心啊?這裡有個典故,據說釋迦牟尼在靈台山上,手裡拈著一枝花,眾皆默然,他的一個弟子叫迦葉尊者,破顏微笑。「拈花一笑」就是會心一笑的意思。我們在「品味」詩歌的時候,要的是會心的笑,你剛才笑得就太「燦爛」了,你就說說吧。
男生:我覺得這個女孩很害羞。
師:可是詩里明明說他假裝害羞呀。
男生:可能是想讓那個「客」注意她。
師:哦,想要引起注意。我們換個角度找個女孩子說說。
女生(舉手):我覺得她可能喜歡那個「客」。
師:那你為什麼躲進去不出來?
女生:我矜持。
師問男生:她矜持,不出來,你怎麼辦呢?
男生:進去找他。(眾笑)
師:你們班的男生都是這麼「熱情」的嗎?我們想想看,這個「客」遠遠地看到一個女子,歌聲動聽,清純美麗,想走近看一看她,可是這個女孩子「佯羞不出來」,如果是你怎麼辦?
男生:我就會原地叫那個女孩子呀。
師:叫那個女孩子?
男生:你叫什麼名字?(眾笑)
師:叫了也不出來,你走不走?
男生:站著,因為走過去又太主動了。不走。
師問女生:他在外面不走,你出不出來?
女生:不出來。
師:這下子怎麼辦?
(眾沉默不語)
師:好,請兩位同學坐下,最關鍵的地方就在這裡了。我們來想像一下,如果採蓮女不出來,結局會怎樣?這個男子怎樣的心情?
生:黯然神傷,默然離去。
師:哦?假設這個男子走了以後,採蓮女終於出來了又會是怎樣?
生(齊):黯然神傷,默然離去。
師:還是這樣?假設採蓮女出來了,男子還在外面,又會怎樣?
生:欣喜若狂。(眾笑)
師:剛才這些聯想都是我們有個性的解讀,我們可以聯想她出來,也可以聯想她不出來……。恰恰也是這個場景,觸發了詩人李白的感慨,他突然看到了一個普通的情節中所蘊含著的特別複雜微妙的情感。假設李白寫出了剛才我們設想的三種結局中的一個,這首詩還有「味道」嗎?請大家再來讀一遍。
生朗讀。
師:詩人通過簡短的20個字,給我們描述了生活中很普通的場景、很平凡的事物。而我們卻可以由此展開自己的聯想和想像,並由此體味到詩歌的「妙趣」所在。詩歌就是溝通詩人與我們心靈之間的橋樑,我們通過品悟,去尋找詩歌「有趣」的地方。
五、再尋詩「趣」——以《辛夷塢》為例
師:下一首詩是王維的《辛夷塢》,這首詩比較難,我們試著在課堂上先品一品,回去大家寫一篇文章,看看能夠悟出什麼特別的「味道」。大家先朗誦一遍。
生朗讀
師:這首詩,用一句話怎麼概括它的故事?
生:詩人在辛夷塢看芙蓉花。
師:芙蓉花有什麼特點?
眾生:開紅花,開在寂靜的地方。
師:詩人是專門來看花,還是偶然路過的?
生:偶然路過的。
生:他一直坐在那裡。
師:你怎麼知道?
生:因為他能看到花又開又落。
師:詩人看花時是怎樣的心境?
生(七嘴八舌):哀傷,悲涼,落寞,看到花想到自己的境遇;恬然,悠閑,看花靜靜的開放,很安閑。
師:有各種不同的解讀。大家再來讀一遍,好好品一品。
生朗讀
師:這首詩中的動詞有什麼特點?
生:少,簡單。
師:簡單,你能解釋嗎?
生:「開」就是花朵開放,「落」就是花朵凋謝,「發」——也是花開。
師:那為什麼用「發」不用「開」?花怎麼「發」呢?
生:就是綻放。
師:那為什麼不說「山中『綻』紅萼」?
生:應該是考慮音韻吧。
師:誰能用「發」組個詞?
生:萌發,發芽。
師:「發」跟「開」有什麼區別?那「發」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眾沉默不語)
師:我試著來給大家解釋一下。(放視頻:一朵花慢慢的開放。)
眾生:靜靜的。慢慢的。
生:我好像知道了。「發」是一個過程,「開」是一個結果。
師:說得真好。這個視頻是怎麼拍出來的?
生:一台攝影機拍了花開的過程,然後快進放出來的。
師:那麼請問,一千多年前的王維怎麼能看到這種狀態?
生:哦,哦,王維一直盯著那朵花看,從早到晚,開了又落。
師:原來是這樣,這個王維和李白、白居易不同哦。讓李白感動的是什麼?人與人之間那種微妙複雜的情感。讓白居易感動的是什麼?很平凡的、溫暖的事物,包括這些事物所寄寓的友情。當然他們都用淺直的語言表達出來。王維呢?他一直看著一朵花,他很哀傷嗎?他很悠閑嗎?——這,就是今天的作業。
師總結:這節課我們講到品詩的方法,入於詩內,出得詩外。從詩外觀望詩人究竟是怎麼寫的,從而品悟出這首詩的「趣味」所在。
出示幻燈片:詩是培養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賞詩的人們不但對於其他種種文學可有真確的了解,而且也決不會覺到人生是一件乾枯的東西。——朱光潛
師:我們討論「詩」的味道,其實又何嘗不是討論人生的味道?在繁雜、枯燥、平凡的人生中,如果你能時時有一些像詩人一樣新鮮的感受,那麼,你的人生也不會就此乾枯。
【執教感言】
中國古典詩歌含蓄蘊藉、言約旨遠,指導高中學生品悟詩歌的「味道」有一定難度。所以,在高中的詩歌教學中,我們往往重「意象」而輕「想像」,重「詞句」而輕「情趣」。其實,只要教師能夠幫學生總結出方法,循「徑」探幽,創設課堂情境,因「情」利導,也可以打造出「詩意」的課堂,引導學生尋找詩歌的趣味。
循「徑」探幽
詩無達詁,欣賞詩歌是否有定法可「循」呢?中學課堂不但要給學生提供「個性」的舞台,還要引導學生完成「共性」的探索,如何將這兩者很好地結合起來?粵教版選修教材給我提供了極好的材料,這三首小詩雖然詩境大不相同,卻都言簡意「遠」、有 「趣味」,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想像。
所以我先給學生展示看似簡單的詩歌背後所蘊藏的空間,充分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接著我再歸納欣賞詩歌的「路徑」,學生有了辦法和信心,接下來兩首詩歌的鑒賞就水到渠成了。
因「情」利導
詩歌的「味道」是個抽象的概念,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有所呈現,對教師和學生都是一個挑戰。如果只是生硬地將「味道」和「想像」拉在一起,課堂就會變成沒有「漣漪」的死水。
所以,我只是設計了教學的大體框架,我相信只有學生的思維才能真正激發教師的靈感。學生討論中的「哈哈大笑」讓我順勢講起「拈花一笑」的典故;學生想像站在荷花叢外時的尷尬讓我靈機一動,現場安排了一幕「情景劇」。課堂的生成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情感的流動決定了教學的走向。教師不僅是個引導著,更應該是個參與者。只有師生的思維情感碰撞出火花,課堂才會有創造性。
「詩意」課堂
中國古典詩歌講究「言有盡而意無窮」,高中課堂教學卻往往是「言有盡而意也盡」。這是一節鑒賞詩歌的課,我努力嘗試使課堂也能充滿「言外之意」。
詩歌的文本很簡單,我在教學中盡量使學生產生疑問,並且盡量給學生指出多種想像的可能,讓學生在疑問中思考,在想像中體會。課堂中有兩次明顯的沉默,我將之當作「頓悟」的節點。解釋完《辛夷塢》中「發」的含義後,我便停止了課堂教學。讓思考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將「味道」從詩歌拓展到人生。或許對於詩歌而言,不講「透」,才能讓學生真正會心「通透」。
(楊子江,廣州市第四十七中學;510640 )
【名師觀察】
從文學接受的角度看《唐詩三首》的教學
譚健文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三種能力:應用能力、審美能力、探究能力。我們認為,審美能力的培養應以文學文本為主要載體。本課的成功,主要是依循了文學審美的基本規律,根據高一學生的特點,將《唐詩三首》的「佳妙」發掘出來,使課堂審美「情趣」盎然。本課從文學接受的角度,體現了四個方面的優點。
一、從「觀」的層面引導鑒賞
何為「觀」?葉聖陶先生對鑒賞有過這樣的詮釋和定位:「『鑒賞』二字,粗略地解釋起來只是一個『看』字。……同是一個看,有『見』、『視』、『觀』三個階段。我們看到別人的一篇文章或一幅畫是『見』,這時只知道某人曾作過這麼一篇文章或一幅畫,其中曾寫著什麼而已。對於這一篇文章或一幅畫去辨別它的結構、主旨等等是『視』,比『見』進了一步了。再進一步,身入其境地用了整個的心去和它相對,是『觀』。『見』只是感覺器官上的事,『視』是知識思辨上的事,『觀』是整個的心理活動。不論看文章或看繪畫,要到了『觀』的境界,才夠得上稱『鑒賞』。」我們認為,「觀」在課堂上的表現就是要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中,用整個心去感受作品的「佳妙」。在這堂課上,我們看到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積極地調動起他們生活的經驗內存,有效地與作品進行交流,既「入於詩內」,感受詩歌所特有的「神」「韻」,又「出得詩外」,領悟詩歌的「象外之象」「境外之境」。學生在「觀」的層面上學習鑒賞,積累鑒賞,感悟鑒賞,充分體現了教師對文學鑒賞類文本教學的正確理解和把握,在此基礎上推進教學,效果良好。二、從「文本」走進「作品」
文學接受理論認為,一個文本,其意義決定者不只是作者,讀者在確立其意義中同樣起著關鍵作用。「文本」屬於作者一極,「作品」則屬於讀者一極,只有讓讀者加入進來,用自己的想像和知識來填補文本,這樣,「文本」才能轉化為作品,獲得新的生命。楊老師在《唐詩三首》的設計中,發掘詩歌文本預留的意義空白點,在課堂中,創設各種的對話空間,引導學生積極地、能動地與文本交流,實現詩歌的文學性和文學價值。這是本課最大的亮點。
1.善於利用詩歌潛在的召喚結構,創設「情」與「趣」的對話空間。《問劉十九》情節簡單,教師設計了幾個問題:「題目中有個『問』字,問劉十九什麼?」「請人喝酒總要有讓人心動的東西呀,詩人用什麼來請劉十九喝酒?」「酒和小火爐哪裡都有,為什麼這兩樣普通的東西就能請來別人喝酒?」 楊老師用這幾個小問題把詩歌所包含的意義,通過學生閱讀,將詩歌靜態的潛在審美轉化為動態的現實審美。我們知道,優秀的詩歌一般在文本中都給讀者留下蘊涵豐富、可供多種理解、能啟發多重聯想的「召喚結構」,充分理解和發掘文本的這一召喚結構,是引導學生進行文學審美的第一步。
2.成功地讓學生填補詩歌文本中不確定的點和面,並加以具體化。《越女詞五首(其三)》描述採蓮女劃著小木舟,看到客人來笑著躲到荷花叢中去的生活片段。楊老師在課堂中根據學生的經驗、知識、情感,用各種的設問誘發學生通過詩歌中體現出來的各種語義暗示和限制,用自己的想像補充彩蓮女躲到荷花叢中之後的心情和情景。在學生的想像描述中,我們看到詩歌內在的語境被不斷豐富,不斷更新。讓學生聯想詩歌故事後有「趣」的內容成為了課堂的精彩點,從審美經驗的角度出發,這樣的課堂處理,比較好地體現了文學接受的過程:讀者在審美經驗的基礎上,對文學作品的再創造。
三、以「情景」帶動,觀照「心境」
詩歌與其他敘述文體不同,它雖然也有故事(情景),但故事(情景)是為某種「心境」服務,表達的是詩人內心的感受。楊老師在《唐詩三首》的設計中,強調引導學生聯想和觀照詩人的「心境」,例如《辛夷塢》,他採用多媒體把花「發」的過程聚焦,引導學生理解詩人平和寂然的心境,體會詩人以寂靜之心去觀照世間萬物寂然的本質,達到物我兩忘的無人之境的藝術效果。楊老師用多媒體手段設置了一個特定的情景,對輔助學生理解比較抽象的禪意,把握詩歌的心境有非常大的幫助。
四、巧借評論,推動鑒賞
審美的生成是讀者自己的事,但個人的鑒賞總是有各種的局限,這時有必要引入參照系,從他人的鑒賞中獲得啟示,別人精闢的見解,能開闊視野,推動鑒賞。楊老師在學生有了自己的發現、自己的感想後適時地引用孫洙、朱光潛等名家的鑒賞心得,對推動學生鑒賞能力的提高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
以上四點既是本課例的優點,也是詩歌教學的基本操作。歸納和總結本課例成功的因素,有利於改善當前文學教學效果不佳的現狀。
推薦閱讀:
※蘇國聖 蘇雙聖:盲派六爻課堂實斷
※小包子口語課堂:手把手教你90句超地道口語--02課
※課堂管理
※粒米成籮的女性課堂
※【全科醫生課堂】第119節 中醫適宜技術,路在腳下!
TAG: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