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人性
07-29
談人性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必定從屬於一種固定的本性。正因為有著鮮明的人的特性,人才被稱為「人」。對於人性,有的人說是本善的,如中國的孟子、印度的釋迦摩尼。「人之初,性本善」是孟子對人性的基本判斷,也是他以後所有洋洋洒洒宏篇大論的立論基礎。而佛祖告訴世人「自性般若,佛性自足」。但也有人說人性本惡,例如孔子的再傳門人荀子和他的弟子韓非子以及西方哲學家黑格爾等人均持「人性本惡」論,指出人生來就有各種慾望,充滿了惡念,因此需要後天的教育和法律的強制來規範,使人走向善的人間正道。那麼,人性到底是本善還是本惡的呢?這是一個重大的問題!追本溯源,對於人性善惡的辨析,是東西方兩千多年來一切哲學思想的源頭。哲學本身是一門以人為主體來研究人自身、人所處的環境以及兩者之間的相互關係的學問。哲學家探索世界的眼光必然先要穿透自己,然後才有可能看清世界。因此,人性就註定是一切哲學思想出發的原點。後世世界上許多王朝的建立或毀滅、國家興盛或衰落無不與治國者對人性善惡的基本判斷和由此生髮出來的哲學思想密切相關。因為如果承認人性本善,那麼治國者必然會傾向於道德感化,以呼喚人性中與生俱來的仁慈、惻隱等自性善良,形成「以德治國」的具有溫和色彩的治國方略。如果承認人性本惡,那麼必然會傾向於煩刑苛律,以壓制人性中頑固執著的自私、貪婪等自性惡因,形成「以法治國」的具有冷血色彩的法制秩序。總的來說,縱觀東西方數千年來的歷史更迭、王朝變遷的規律,西方世界多傾向於「依法治國」的理念,而東方世界多迷戀於「以德治國」的理想。這和雙方主流哲學家對人性的基本判斷是密切相關的,存在著一定的因果關係。既然對於人性本善還是本惡做出一個基本判斷,是如此的重要,所以有必要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來撩開遮蓋在人性表面撲朔迷離的面紗,來還原一個真實的人性。無論是主張「人性本善」的佛祖和孟子,還是主張「人性本惡」的荀子和韓非,雖然觀點相反,但古聖先賢們殫精竭慮,孜孜以求,力圖引導人們向善遠惡的心卻是一樣的。放眼古今中外,似乎只有2500多年前中國古代一位白髮白眉、面容清瞿的老者,以他那深邃的目光,利劍般穿透人性表面的迷霧,直抵人性的本源。他說:「一陰一陽謂之道」,認為萬事萬物都有正反兩面且相互不停轉化,人性也不能例外。人性有善的一面,就必然有惡的一面與之對應。以老子的觀點看來,人性必定是善惡並存的,而且善惡在特定條件下也是會相互轉化的(「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猶如強盜很惡,但對自己的孩子又會表現出舔犢情深的善的一面。和尚很善,但也有金剛怒目的一刻。雖然老子給出了人性善惡並存的觀點,已經非常接近人性的真實面貌,但從善惡依附於人性的先後順序來說,應該毫無疑問的確定善先於惡的存在。請看人之初,赤裸裸的來到這個世界上,應該是無罪又無任何惡念的,一個嬰兒,會有吃喝的慾望,但不應定義為惡,因為這是一種正常的維持生命必須的慾望。只是隨著他不斷長大,受到了世界上有害氛圍和環境的污染,人性中才會逐漸有了惡的成分。說到這裡,我們又回到了原來佛祖和孟子的觀點:「自性般若」、「人之初,性本善」。原來,佛祖是沒有錯的,他的一雙慧眼早已斷識人性本善,孟子的宏論基礎也還是那麼的牢固。那麼,老子呢?他錯了嗎?老子沒有錯!老子怎麼會錯呢?他不過是從變化的角度來解釋人性善惡並存、相互轉化的現象,善惡是確鑿無疑的並存於人性之中的,只不過出現的先後順序是善在前,惡在後的,正如他說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一才有二,有善才有惡,兩者如影隨形,有的人善表現的多一些,有些人惡表現的多一些,這些不同的表現就演化出了天下人千變萬化的人性特點。至此,聖賢們對於人性善惡的判斷和辨析得到了完美的統一:人性是本善的(佛祖、孟子),但後天會沾染惡(黑格爾、荀子、韓非),兩者會相互轉化,呈現出人性的特徵(老子)。應該說,佛祖和孟子是看透了人性的本質,荀子們只看到了人性的另一面,而老子則對人性的全貌做了準確的概括和描述。確定了「人性本善」這一重大命題,人類並非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認為世界就不會再有邪惡。事實上,在現實世界中,惡的力量是如此的強大,甚至會強大到在某些時候會主導這個世界和歷史的走向,從古到今、從個人到國家,善和惡這一對相反的力量一直在進行著殊死搏鬥並將永遠的繼續下去!如果對人性惡追本溯源,順著人性的線索往上摸索,就會來到人性惡的策源地,它的名字叫「自私」。猶如一條萬惡之源,往下流淌,它的徑流驟然變寬處,稱之為「貪婪」,再往下流淌,會交匯一條叫「金錢」、一條叫「權力」、一條叫「美色」的支流,頓成洶湧之勢,挾裹世間萬物,攪起滔天濁浪、滾滾紅塵!金錢、美色、權力這三樣東西,本身是中性而無害的,但一旦被自私和貪婪所挾裹,就會猶如催化劑一般,會無限放大人性中的自私和貪婪。金錢,佳物也!用得好如修橋補路、扶傾濟困、利國利民,成就無量功德。但所屬非人,則又會驕奢淫逸、花天酒地、甚至會雇兇殺人,傷天害理。佳物變為兇器!美色,可人也!行跡正則宜家宜室、和合親鄰、賞心悅目,成就人間一道美麗風景。但若美顏而淫心,則必會禍室亂家、傷風敗俗甚至會傾國傾城、惑亂眾生。可人化為妖孽!權力,神器也!以之布公道則造福百姓、安撫萬民、強國興邦。但如為奸所握,則會結黨營私、損公肥己,甚至會禍國殃民、天下大亂。神器成為亂源!如果對人性善追本溯源,順著人性的線索往回追索,就會發現人性善的源泉叫做「仁愛」,就如一條百善之源,往下流淌,河床會在「公正」之處變深變寬,再向下流淌,匯入「和平」、「正義」、「良知」諸支流,漸成浩蕩之勢,澤及天下百姓,化做高風遠霽,成為一股充塞天地的人間正氣!人性善總是指向上方的,包含著:「仁愛、公平、正義、憐憫、誠信、理智、堅強、勇敢、慷慨、寬容、和平、樂觀、勤奮、好學、上進」……這些美德,會帶著人的靈魂不斷升華和高潔,最終的歸宿是天堂。人性惡總是指向下方的,包含著:「自私、貪婪、邪僻、嫉妒、虛偽、偏激、畏懼、懦弱、吝嗇、狹隘、爭奪、悲觀、懶惰、頹廢、墮落」……這些惡習,會挾持人的靈魂不斷下滑和墜落,最終的落點是地獄。人性雖然善惡並存,但應該清楚地看到:每一個人性最初的底色都是乾淨而又善良的,人是要保持或回歸本性的善還是遠離本性的善,做為思維的主體,人擁有主動選擇的權力。有些人的選擇是有意識的,有些人卻是無意識的。有意識的選擇向善,是一種修行。無意識的選擇向善是深具慧根。有意識的選擇惡行,必是罪孽。無意識的選擇惡行,是一種愚昧。惡的力量雖然強大,但做為人來說,人性的深處是總體趨向於善的。假如有兩個人,一個深具仁愛公正美德,另一個秉性自私貪婪。這時即使讓一個十足的惡棍來選擇,他也會喜愛前者並願意和他做朋友,而不會信任後者並願意和他做朋友。這個例子,足以說明,人性是總體趨善遠惡的。做為一個理性的人,對人性中的善與惡具有清醒的認識,這是一種能力,有些人需要後天的教育才能具備這種鑒別能力,有些人則天生善於思索和感悟而無師自通。而世人更多的是採取隨波逐流的態度,易受惡行的誘惑而自覺或不自覺地蒙蔽了本性的善。畢竟,惡是經常將猙獰的面目隱藏在金錢、權力、美色這些華美的外衣之後的,世間又有多少人能夠或者願意抗拒這些艷麗而致命的誘惑呢?只是程度不同罷了!對於人性中善的種子,當積極的培養,不斷用善行來澆水施肥,使它不斷日生夜長,根正苗直,直至長成參天大樹,成為善的天空下一方濃密的綠蔭。而對於人性中惡的力量,則要防微杜漸,慎思明辨,防惡甚於防火,一旦火苗出現,就應兜頭澆下一盆理智之涼水,使慾火平息、惡念湮滅,勿使之攀援蔓延,導致慾火焚身、甚至成為毀室燒城之災。人性善的源泉是仁愛和公正,人性惡的源頭是自私和貪婪。仁愛和公正是人性中光明的火把,自私和貪婪是人性中黑暗的投影。哪裡有仁愛和公正,哪裡就有自私和貪婪。在這廣漠的宇宙中,地球以及生活在它上面的人類是多麼的渺小而孤單!人性中光明的火把總是給人以溫暖、指明人類前進的方向,而那擎起火把的手,卻是人類自己,包括我們的祖先、我們自己,也包括後來將在地球上生生不息我們的子孫。儘管自私和貪婪會如影隨形,但人類總體向善的心永不會改變,猶如寒夜中人們對光明和溫暖的嚮往一樣,永不會改變。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你的格局之內,不能少了對人性的洞察
※如何反駁「陪伴與懂得,比愛情更重要,相互忍、彼此真、過一生」這句話里所表達的觀點?
※黑鏡第二季第二集<人園>
※若苦難沒有價值,我們為何要承受?
TAG: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