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閱讀與人生:「寬嚴皆誤」話「攻心」

閱讀與人生:「寬嚴皆誤」話「攻心」

書載,說成都武侯祠有副「攻心」對寫得極好,古今很多官員都奉為為官理政的要訣。此言如雷灌耳,我雖去過武侯祠,也看過那裡的對聯、匾額,可都沒留下任何印象?足見自己之平庸與淺薄。後來我去成都武侯祠就特地拜讀了那副對聯。

對聯共三十字,是清代趙藩所撰。上聯曰:「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 下聯是:「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對仗嚴謹,含意深刻,既有很高的藝術性,又有很強的思想性,不愧是名聯警句,後人譽為「攻心」對。毛澤東曾經多次分別向被派往四川任職的官員如劉興元等推薦觀賞這副對聯。

此對於百姓而言可視為待人處事之要領,於官可算是領導藝術的概括。其中的「攻心」,在現實生活中可理解為人與人交往應「交心」吧,以心相交,心心相印就能和睦相處,至「反側自消」而互不「好戰」,共同營造和諧安寧的社會。

於領導者而言就應了解群眾心理,傾聽群眾心聲,解決群眾切身問題,儘可能滿足群眾的合理要求,而不是「好戰」——憑自己的權力批評人,教訓人,甚至刁難人,使群眾想反應訴求,想解決問題「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

當然領導又要掌握好「寬嚴」的尺度,注意「寬嚴」莫誤判,能寬的寬,該嚴的就要嚴。此觀點正穿越時空與現今加強法治建設,依法治國,嚴懲腐敗合拍。

現在無論人們口頭交流中,或是媒體播、載中「腐敗」「反腐」類詞的使用頻率相當高。為何?自然是因為有的地方,有的部門,有的人腐敗現象相當嚴重,已經引起了社會普遍關注,甚至造成了一起一起的「官場地震」。腐敗已成過街老鼠,嚴懲腐敗已成舉國上下的共識。

曾聽說「亂世用重刑」,解放初期,不殺掉一批罪大惡極的反動派,新生紅色政權能鞏固么?五十年代初不殺掉劉青山,張子善能警醒幹部么?現在如果如果按處治「劉、張」的尺度來懲治腐敗試看天下誰敢腐?!看來,古人所撰的那副「攻心」對,至今仍有現實意義,實在令官令民深思呢。(鄧正洪)

不要視而不見

——《看見》讀後

這是一本柴靜記錄她在這十年新聞中發生的事。寫下了自己的錯誤、失敗、內省與反思;寫下了她第一次根本問不出來,以至於到最後喪魂落魄地回去她所看見的人;寫下了十年中,他所看到的人,是他們撼動了柴靜頭腦當中原本固有的概念:要學會「看見」,而不要視而不見。

看完這本書, 彷彿現在的自己就是十年前稚嫩的柴靜。這本書至今是我最喜歡,是我感想最深的書。我感動於材靜這個人,我感動於她寫下的人和事。我自己曾經也是這樣不知天高地厚地自大過,認為自己什麼都行,卻發現自己只是社會生活中一粒渺小的沙子。

柴靜從最初被現實,工作打敗到激勵自己,堅持不放棄,重新出發,再到成功至今。剛開始,有人評價她,認為這樣的人怎麼做得了剛性的新聞,像個林妹妹一樣, 我敬佩她對新聞最真實的追求;我敬佩她對新聞中每一個人的關注與善待,而不是視而不見。

在雙城的創傷這一章節中,一周之內,一個班級的五個學生連續自殺,在獲救孩子的沉默中沒有人知道真正的原因,孩子心中最單純的愛情、友情及他們的自尊,最後導致了這次事件。材靜說雙城事件最大的謎其實是孩子內心世界,的確,只有當我們處於他們那個年齡,我們才會真正體會他們的世界。生活中的我們不僅要細心關注身邊的親人朋友,更要關注社會中的每一個人,要去換位思考體會他們的感受,學會「看見」人,「看見」生活。

「只求了解與認識自己」在這章中講述的是「虐貓事件」,假如我沒有看這篇文章,而只是看一些虐待動物的視頻,我肯定會重重譴責這類人。但看到文中這個女人的生活因「虐貓」而無法繼續,聽她說出內心的痛苦,在她人性惡劣的同時心中仍有善的存在,卻認為她也是為生活所迫。她既然犯了錯,為什麼我們也要跟著她犯錯,去譴責她呢?每個人都會有善與惡,哪一個會多些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人』常常被有意無意地忽略,被無知和偏見遮蔽」,如果你不能夠說去看見,而只是視而不見,那麼「你」就不配去做一名記者,因為採訪不是評判,是認識;不是改造,是明白。放下目的,學會感受,學會「看見」。 (實習記者 譚雪玲)

Power by YOZOSOFT

千書一書的《四庫全書》

——《亁隆編纂四庫全書為哪般?》讀後

《四庫全書》是乾隆親自編纂的一部規模宏大的叢書。它歷經十年,從1773年開始,到1783年結束,分經、史、子、集四部,分藏於四庫,故名「四庫全書」。 然而,誰會想到《四庫全書》的背後卻充滿血腥殘酷的「文字獄」。

清乾隆的文字獄遠遠超過康熙和雍正兩朝。他一方面大搞「文化工程」編《四庫全書》,一方面不遺餘力的搜書、焚書。凡是舊書、新書有詆毀外族的描寫,要麼修改,要麼焚燒,作者一經發現,要麼充軍,要麼殺頭。《四庫全書》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編纂完成,成為清朝唯一允許留下的「文獻」資料。

《四庫全書》這個中國歷史上巨大的文化工程,實際上是「寓禁於徵」,是一場打著統一文化工程的浩劫,乾隆一生燒掉了多少書,他本人都不清楚,根據流傳下來的的幾種焚毀書目的有關檔案記載,乾隆毀書2453種,抽毀書402種,鏟毀、燒毀書版50種,8萬塊,銷毀石刻24種,而《四庫全書》收書不過三千四百餘種,可見乾隆是以修書的名義搞燒書,他修了一半,燒了一大半,修的這一半還大肆篡改。他興的文字獄在《四庫全書》開館的十年內發生了48起,一大批作者的鮮血染紅了刑場;京城的上空,焚書的火焰映紅了蒼穹,這是中國文化歷史上空前的劫難。

在乾隆「兩手抓」之下,中國文化上積澱起來的人格、骨氣被摧毀殆盡,只剩下一幫阿諛奉承的御用文人。而與《四庫全書》相繼出世的法國《百科全書》,它是由狄德羅主編的,裡面涵蓋了醫藥衛生,機械工業,它的出現給西方帶來了文明,受它的影響,愛迪生髮明了燈泡,瓦特發明了蒸汽機,在西方產生了一場工業革命,使他們在世界上一躍而起。這書也曾影響過中國,可乾隆大肆抵制、燒毀。可不到100年,別人端著機械工業製造的槍炮打進來了,我們的《四庫全書》卻變得如此軟弱無力,留給了國人深沉的思考。(魚游)

知足者善終

——《漢書·疏廣傳》讀後感悟

漢代有個叫疏廣的人。他自幼勤奮好學,精通《春秋》等書,在家鄉教授子弟,求學的人有些來自遠方,聲名遠播。地節三年,漢宣帝確立皇太子,選拔疏廣擔任太子少傅,後來又調職為太子太傅。他的侄兒疏受也很有才能,後來也被提拔為少傅。叔侄倆一起擔任太子的老師。

太子每次朝見皇帝時,太傅疏廣在太子前引導,少傅疏受在太子後跟隨,很是榮耀。皇太子在位五年,已經十二歲,通曉了《論語》、孝經等。疏廣對侄兒說:「我聽說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道理,功成身退是天意常規啊。現在我們的官俸已達二千石,官居高位,名聲樹立,如此下去,難免會有後悔的事情發生。我們不如辭官回家養老,這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嗎?」疏受深以為然。於是,他們叔侄二人就以有病為由,向皇上請假3個月。皇上准許了。但3個月期滿後,他們又以病情加重為由,請求退休。宣帝挽留不住,只好又准許了。疏廣回歸故鄉後,每天讓家人擺設酒席,請來族人及親朋賓客,一起歡聚。過了一年多,有人好心勸疏廣,別把家裡積蓄花光了,要為子孫置辦點田地房屋。疏廣卻回答說:「我會考慮子孫的將來的!不過,家中原來就有田地房屋。子孫們只要勤力勞作,就能保證有飯吃有衣穿,過與普通人相同的生活。如今再購置多餘的田地房屋,只能使子孫懶惰。有才德的人如果錢財多,就會削弱他的意志;愚蠢的人如果錢財多,就會增多他的過失。況且富人常會成為眾人怨恨的對象。我不希望增加他們的過失而招人怨恨。再說這些金錢是聖明的皇上賜予我養老的,所以很樂意和宗族同鄉共同享受,如此度過我的餘生,不是很好嗎?」子孫們心悅誠服。因此,疏廣叔侄二人都盡享天年,無疾而終。

正是:人生在世,參透紅塵,名利場中,及時隱退,知足常樂,清靜度日,方能盡享天年!(龍瑰)

通讓世界和諧

——勵志經典《郵差弗雷德》讀後

近日,聽說有本書很值得一讀,我上市圖書館網搜來一看,果然讓人很受啟迪。它就是全球500強企業員工人手一本的勵志書《郵差弗雷德》。

該書作者馬克·桑布恩是一位職業演說家,而書中的主人公弗雷德則是一名普通郵遞員。該書作者以獨到的職業敏感,認認真真地對弗雷德進行觀察了解,用文字進行了細緻入微地掃描。他告訴人們:弗雷德在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崗位上通過自己的敬業精神和創造性勞動,實現了從平凡到傑出的跨越。

在《郵差弗雷德》這本書中,該書作者提出了一個不容置疑的觀點:成功就是建設人際關係。作者寫道:「弗雷德們……利用人際關係來建設成功的基石。他們明白,一切事情的結果,都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結果。」該書作者從而總結出了建設人際關係的七個要素:一是真實;二是對別人感興趣,而不只是讓別人對自己感興趣;三是注意傾聽以獲取更多信息;四是體諒;五是誠實;六是樂於助人;七是守時。該書作者認為:只要用心去做,人人都可以是弗雷德。

在《郵差弗雷德》這本書中,該書作者反覆提到的「建設人際關係」其實就是當今社會越來越被人們重視的一個詞——「溝通」。「溝通」就是要讓一些交流的管道通暢起來,讓思想和感情像流水一般在其中通行無阻。溝通從心開始,溝通讓世界和諧。真正意義上的人際關係不是用「勾兌」聯絡感情,不是逢迎拍馬、拉幫結派、錢權交易、行賄受賄……,而是像《郵差弗雷德》一書中所說的按照建設人際關係的七個要素行事,是一種付出誠意、不帶虛假的溝通。溝通能力,實質上是我們的社會生存能力。具體到職業市場,它就是我們的職業市場競爭力——如果說工作能力是顯性的生命線,溝通能力則是隱性的生命線。一個有良好溝通能力的人,在工作、家庭、戀愛、交友等諸多方面便會所向披靡,無往而不勝。

「良好的溝通是成功的基石。」讓它成為我們的一個座右銘吧!(龍瑰)

將軍眼淚為民流

——小說《亮劍》讀後

電視連續劇《亮劍》很多人都看過,甚至不止看過一遍兩遍,而它的原著小說可能就鮮為人知了。小說共43章320頁,而電視劇《亮劍》只取材於前23章多,僅152頁,也就是說不到全書一半的內容。 有的自殺,有的遭逮捕,有的勞改至死。殃及他們的兒女們也無家可歸,四散逃匿……

李雲龍戎馬一生,見慣了生離死別,在死亡面前他眼睛都不眨一下,面對親人的遭遇他也未曾流淚,但在目睹了人民的苦難時他卻流淚了,有時甚至是淋漓盡致地哭了。

三年困難時期,面對很多曾經全力支持革命的百姓餓死,他流淚了,失眠了。保姆張媽因是農村孤老,沒供應糧,全靠擠佔他全家老小那點口糧活命,以至全家挨餓,以至三十多歲的田雨因缺營養而停經。但他卻用自己的津貼買了五百斤黑市麵粉全部交給他的特種兵部隊充作軍糧——他心裡只裝著人民!張媽因此絕食求死以減輕他全家的飢餓。他哭了,令全家給張媽下跪,求張媽別死:「有我李雲龍一口吃的,就少不了你半口」。他屬下一個特種兵戰士驚聞自己全家老小「十幾口人全被餓死」不忍獨活世上,李雲龍含淚制止他自殺。

文化大革命中,趙剛夫婦自殺前將四個兒女託孤於他。他哭了,「張開雙臂把孩子們攏在胸前」愛如親生,連長幼名次都同自己的兒女統一排。武鬥中,造反派衝擊軍部開槍打死了解放軍戰士,戰士奉命還擊。事後死去的造反的母親抓住他哭罵撕打吐口水,死者的子女哭著向他要爸爸。這時他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淚流滿面站著任苦主們發泄……幸得田雨悲壯護夫,令兒女們「保護你們的爸爸撤退!」他才得以解脫。

文革繼續,動亂加劇,李雲龍被定為反革命分子,田雨聞訊自投監獄赴難陪夫,之後割腕自殺。他本被部下救出,可他不藏不躲,居家待捕。逮捕他的人要繳他的槍,他處變不驚,決心以死捍衛軍人的尊嚴——開槍自殺了。面對自己的悲劇他沒有半滴眼淚。

原來,將軍眼淚為民流。這是一個有良心的將軍,愛民的好官。(鄧正洪)

展現航空人風貌的《國家的兒子》讀後

暑假裡,在遂寧市圖書館閱讀的時候,偶然翻到中國著名作家黃傳會的報告文學《國家的兒子》一書,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中航工業瀋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原董事長、總經理、殲—15艦載機研製現場總指揮羅陽愛國愛事業的感人事迹深深地吸引了我,如醍醐灌頂,成為心中一座不朽的豐碑。

《國家的兒子》,是一部反映航空人英勇事迹的作品,也是一部勵志之作,再現了羅陽及其團隊披肝瀝膽研製航母艦載機、實現中國航母夢的艱辛歷程。書中回憶了主人公羅陽的成長曆程。羅陽是幸運的,在文化大革命結束的恢復高考的第二年,就以優異的成績帶著夢想走進了北京航空學院。求學北航的大學時期,羅陽立志「航空報國」,他努力學習,在逐夢的路途上奮勇拼搏,取得了優秀的成績;在科學研究事業中,羅陽兢兢業業、心無旁騖;在擔任沈飛集團工作部部長和公司黨委書記中,他不謀私利、關愛同志。就任沈飛公司董事長和總經理之後,他一心撲在殲—15艦載機的研製工作上。做官清正廉潔,想他人之所想,為國家之所為,誰能想到一個管理著16000人掌握著上億資金的集團老總會一家人住在十多年前購置的房屋裡,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一個純粹、清正、廉潔的品質體現出來的羅陽清晰地展現在我們的眼前。

在羅陽團隊的辛勤工作下, 我國航母艦載戰鬥機首次著艦起飛帷幕終於拉開,「成功了!成功了!」從訓練基地到全國人民一齊歡呼一起激動,這是中國海軍劃時代的夢想, 終於實現。 最終羅陽病倒了,送進了醫院,經檢查心臟壞死達70-80%,12時48分,羅陽因過度疲勞突發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而轟然倒下。羅陽因公殉職,走過了他不平凡的51年的生命歷程。記住羅陽這樣一群祖國大海的驕子,願祖國的海洋夢早日實現,願祖國強大的航空夢早日實現!民族復興指日可待!(遂寧市河東實驗小學校唐熙)

忠義可嘉

——《漢書》讀後

在遂寧市圖書館翻閱《漢書》,看到一樁案子,讀後令人感慨不已!

漢高祖八年,劉邦路過趙國。他的女婿趙王張敖從早到晚親自侍奉飲食,但劉邦對這個出身於草莽之家的女婿總是看不順眼,因此豪不領情,反而多次辱罵張敖。趙國國相貫高、趙午等人同情趙王,對此很反感,便私下合謀行刺劉邦。

可是,貫高、趙午等人的計劃還沒來得及實施就敗露了。劉邦下令逮捕所有參與謀殺的人。消息傳出,當初一起商量行刺的十多個人都紛紛自殺。貫高卻沒有自殺,也沒有逃跑,反而心甘情願束手就擒,和張敖一起被押到京城長安。

貫高受到了極其殘酷的刑訊折磨,但在遍體鱗傷、生不如死的情況下,仍然堅持說張敖並未參與謀殺。劉邦用了很多辦法,都沒有讓貫高改變自己的說法,便確認了張敖真的與謀殺無關,只將他貶為宣平侯。

劉邦很欣賞貫高的德行,便下令赦免他的罪行。貫高聽完聖諭後,卻神色凝重地說:「我之所以被打得體無完膚還不想自殺,就是為了告訴皇上:趙王沒有指使造反。現在趙王已經清白了,我的使命完成了。人臣有弒君的罪名,我還有什麼臉面活在世上呢!」說完便撞牆自殺了。

常聽人說:對人忠義的狗很多,對人忠義的人卻很少。在此,我不得不讚賞貫高的忠義。他勇敢地選擇了承受酷刑的折磨,目的只有一個:證明趙王的清白。而當趙王被釋放之後,他卻選擇了自殺。

在歷史的長河中,貫高不過是一個小人物,但他表現出的那種忠心保主、敢於擔當、視死如歸的勇氣,卻令後人向他投去仰望的目光……(龍瑰)

是否看破

——讀《紅樓夢》感悟點滴

面對滾滾紅塵,看破與看不破,後果迥異。

《紅樓夢》中的賈瑞就是一個對紅塵未能看破的人。賈瑞對王熙鳳起了邪念,被王熙鳳戲弄了兩回,本該就此悔悟,哪知他卻害上了相思病,病情日漸沉重。有一天,一個跛腳道人交給賈瑞一面刻有「風月寶鑒」四字的鏡子,叮囑他說:「此物出自太虛幻境空靈殿上,警幻仙子所制,專治邪思妄動之症,有濟世保生之功。千萬不可照正面,只能照背面。」賈瑞把鏡子拿過來,反面一照,是一個骷髏立在裡面,嚇了他一跳;照正面,則看到鳳姐正朝他微笑招手。他便不顧道士的警告,進去與鳳姐親熱。親熱出來後,再看鏡子的背面,仍然立一個骷髏;再照正面,鳳姐仍在向他招手……如此多次,終於丟掉了性命。

《紅樓夢》中,有一些人看破了紅塵,例如:妙玉斬斷塵緣,一心在櫳翠庵吃齋念佛。惜春獨卧青燈古佛旁。賈寶玉繁華享盡之後,終於看破紅塵,懸崖撒手,出家為僧……

《紅樓夢》中最早看破紅塵的是秦可卿。她臨終前託夢給王熙鳳,說:「常言道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否極泰來,榮譽自古周而復始,豈人力所能保……要知道瞬息的繁華,一時的歡樂,萬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語。」秦可卿把人生悟得很透,知道繁華的背後不過是一場虛空,所以提醒王熙鳳要從名利場中抽身退出。可悲的是,王熙鳳辜負了秦可卿的規勸,貪財戀權,未能看透事物的本質,「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正是:人生在世,看破紅塵,淡泊名利,清心寡欲,方能善終!(龍瑰)

從「一錢斬吏」所想到的

——《鶴林玉露》讀後

據宋代《鶴林玉露》讀後,主人公張乖崖遭遇很有意思。書載,有個名叫張乖崖的人在崇陽擔任縣令,一天,他審問一個從府庫中偷了一枚銅錢的小吏。小吏很不服氣地說:「只偷一個錢,有什麼了不起,又不犯死罪。」張聞言大怒,提起硃筆毫不猶豫地判道:「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判畢,親自斬了這個盜錢的小吏。

這個偷錢的小吏是否該斬,張縣令執法是否過於嚴酷,這裡姑且不談。但那四句判詞卻給人以很大的啟示,頗能說明一些道理。

井崗一青工,開始偷了鄉親的一把豌豆尖,不久又夥同別人偷了職工食堂一碗肉,像小吏那樣覺得「沒有什麼了不起」,又去偷自行車和摩托車,漸漸地膽子越發大了起來,發展到結夥盜賣井崗原油和國家柴油,走向了犯罪道路。類似「一枚銅錢」這樣的小事,在當時看來,好像不關緊要就放鬆警惕,大而化之,馬馬虎虎,自己原諒自己,同時也容易得到別人的諒解。有的父母往往認為事情小,而忽略了對子女的教育,然而,「千里金堤,潰於一穴」,防線突破之後,就會積小成大,造成致命的災難。

古人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文中提到的那位青工,對領導耐心的批評,同志的幫助置若罔聞,他並沒有聽進去,卻經常用「沒有什麼了不起」來原諒自己,這就給他日後犯大錯誤甚至犯罪埋下了禍根。有的人不是「小錯誤不斷,大錯誤不犯」認為不犯法嗎?讀一讀張乖崖的四句判詞,好好地想一想,應當引起思想上的震動。(黃國林)

傳統習俗中的清明內涵

——有關《清明節》書籍讀後感悟

清明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它既有祭奠先人的悲情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清明還凝結著中華民族敬天尊祖、血脈相傳、講究孝道的民族精神。在書香中傳承清明文化,成為現在最值得關注的文化現象之一。近來閱覽有關清明的書籍,收穫頗多。

對於一個民族來說,傳統文化是身份、是標誌,更是根基、內核。清明節是一個歡樂與傷情共存的節日。彭國梁、楊里昂主編的《我們的清明》里說,清明節掃墓、祭奠,昭示著血脈的傳承,讓年輕一代知道敬老尊賢、慎終追遠。清明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打馬球、盪鞦韆、蹴鞠、插柳等一系列活動的習俗。其實民間一直有著清明踏青的習俗,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極其生動地描繪了宋代清明時節,京都人民踏青郊遊,市集買賣的熱鬧情景。

清明節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叢超編著的《清明節》一書,從多個角度講述清明節習俗及文化內涵。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清明節又是中國人集體表達對生命敬重之情的時刻。人們在清明緬懷先人,沉靜思索,追古懷遠,追尋春天新的希望。在清明節,人們還可以親近自然、感物惜春,除了放風箏,踏青賞花也是親近自然的一種方式。

清明節作為中國忠孝文化的載體,對家庭的尊崇,對祖先的感恩,對血脈親緣的認同,使其在我國民俗節日體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閻建濱的《清明舊事》一書,介紹了清明節的節日特點以及習俗,比如放風箏就是清明的重要風俗,有著放走穢氣的良好祝願。清明的核心是緬懷先祖,每逢清明時節,那種成群結隊、扶老攜幼前往親人墳塋掃墓祭祖的感人場面,那種年年歲歲「生死兩相隔,思念無盡時」的痴痴懷念,都是國人對祖先表達感恩和追念情愫的最真摯的情感宣洩。作家馮驥才主編的《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樣與保護》,指出祭奠、緬懷、感恩、追思,踏青、折柳、沐浴、吟詠……發軔於悠遠歷史深處的清明文化,飽含著中國人對生與死的哲學思考,對人間大愛的珍視呵護,對人生價值的道德判斷,對文化理想的不懈追求。千百年來,清明文化的精神信念,被一代代中國人銘記、傳承、發揚光大。而今,當代中國人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也正在賦予清明節更多的思想意蘊與現代活力。(張帆)

「狀元」趣談

——《中國狀元全傳》讀後

在市圖書館查閱《中國狀元全傳》一書,又有所獲。

每當高考結束、考分公布以後,全國各地就要湧現出許多「狀元」,有文科、理科之分,有省、市、縣之別,校園裡鑼鼓喧天,喜氣洋洋。「狀元」名稱源於古代。它是中國科舉制度中的最高榮譽,是在最後一關考試(唐朝時的省試,宋以後的殿試)中,得到進士第一名的名稱。狀元亦稱鼎元、殿元。文科的是文狀元,武舉中的第一名稱為武狀元。

其實,中國科舉制度一千多年來,從來都不缺少苦讀詩書、勤奮成名的「狀元」。不過,在那時的大考之年裡,全國只能選拔出文、武狀元二人,可見難度之大,實屬鳳毛麟角!不像如今比比皆是。

顏康成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一位有確切記載的唐代狀元。雍正《山東通志》卷一五《選舉一》記載:「顏康成:曲阜人,狀元,學士。」目前在史籍中留有名號的狀元約有七百多人。因歷朝歷代多以文藝及哲理為取才的標準,雖然這些狀元中不乏政治家、史學家,但仍以文學家為多。

《三國演義》開篇「滾滾長江東逝水」的作者楊慎「幼警敏,十一歲能詩,十二擬作《古戰場文》、《過秦論》,長老驚異。入京,賦《黃葉詩》」。明朝正德六年(1511年),楊慎高中狀元,年僅24歲。

令人驚嘆的是,中國歷史上還有不少「狀元」世家,如:宋代的梁灝和梁固父子為最知名的父子狀元,因明馮惟敏的雜劇《不伏老》和《三字經》中「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庭、魁多士」而使梁氏父子廣為人知。明朝遂寧女兒黃峨的老人公楊廷和祖孫三代狀元:楊春、楊廷和、楊慎。江蘇金壇人于振(清雍正元年狀元)、于敏中(清乾隆二年狀元)兩人「兄弟狀元」。文學史上著名的「三蘇」(蘇洵、蘇軾、蘇轍)父子狀元等。少數民族中也不乏「狀元」世家,居住江南的高昌氏家族在元代連續六屆科舉考試都有子弟高中狀元。(龍瑰)

仁君趙禎二三事

---《資治通鑒》讀後

在遂寧市圖書館閱覽室瀏覽《資治通鑒》,本人才發現中國歷史上稱得上仁君的不多,而宋仁宗趙禎又的確是貨真價實的一個。

有兩件小事可以證明:

有一次用餐,宋仁宗突然吃到了一粒砂子,趕緊吐了出來,還不忘對身邊的宮女說:「千萬別聲張,這可是死罪啊!」真能為下人著想的好皇帝!

還有一事發生在四川成都。一名舉子獻詩於成都府云:「把斷劍門燒棧道,西川別是一乾坤。」就是說只要把守住劍門關,燒毀入蜀棧道,四川就是一個獨立王國。知府一看,這還了得,趕緊「械其人,表上其事」就是將那個讀書人飽打一頓,再將此事上奏朝廷。奏摺到京,宋仁宗看了,卻說:「此老秀才急於仕官而為之,不足治也。可授以司戶參軍,處於遠小郡。」

寫「反詩」不但沒有受到嚴懲,還滿足了老秀才想當官的願望,可見宋仁宗之器量。

宋仁宗的包容和大氣非一般人能比。他容得了落魄秀才的「反詩」,也容得了大臣們對他「沉湎女色」的尖銳指責,還容得了包拯不尊聖旨、唾沫濺到自己臉上的行為,歷史上的帝王無出其右。所以,史書中對他的評價甚高:「(仁宗)在位四十二年間……國未嘗無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體;朝未嘗無小人,而不足以勝善類之氣。君臣上下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餘年之基。《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說他是最好的仁君,當之無愧!

「仁」是對人,特別是對帝王的最高評價。宋仁宗趙禎的「仁」難道不值得我們當代各級領導人借鑒、學習么?!(龍瑰)

一生清譽毀於一旦

——《段祺瑞的悔與罪》讀後

1926年3月18日,匆匆趕到執政府門前的段祺瑞,見一個血肉橫飛的場景,悵然跪下。

有一個女孩叫劉和珍,子彈從她背部射入,斜穿心肺。劉和珍的死是「三一八慘案」的一個細節,在劉和珍死前6天,馮玉祥的國民軍與張作霖的奉軍交戰正酣,本應保持中立的日軍,竟然派軍艦護送奉軍進入天津大沽口,並向國民軍開炮。怒不可遏的國民軍毅然開槍還擊。誰知日本以國民軍破壞《辛丑條約》為借口,聯合英美法等八國公使向段祺瑞執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拆除大沽口國防設施,如果48小時得不到答覆,他們將採取武力解決。

在這48小時內,北京的民眾憤怒了,慘案發生那天,數千民眾跑到天安門廣場舉行示威,堅決反對八國通牒。示威活動結束後,遊行隊伍來到段祺瑞執政府門前請願。代表和政府衛隊交涉,希望他們進去和段祺瑞、國務總理賈德耀會面。衛隊長擔心場面失控,令士兵驅散遊行隊伍,眨眼間一名衛兵,二名便衣警察,包括劉和珍在內有的44名遊行群眾倒在血泊中。魯迅說:「這是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英國《泰晤士報》也說,這是一場政府獸性大發的慘案。

匆匆趕來的段祺瑞對自己總結道:「一世英名,毀於一旦。」這話對他來說,並不為過,論個人修養,段祺瑞一生「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佔」人稱「六不」總理。在那貪占成風的年代裡,晚年連保姆都請不起的段祺瑞,足以讓今天的貪官們汗顔。論歷史的功績,段祺瑞逼迫清帝退位;討伐張勳復辟;抵制袁世凱加冕,成就了段祺瑞「三造共和」的美名。然而劉和珍的血給他的歷史上打了個叉。

段祺瑞沒有原諒自己,長跪不起後來站起來的段祺瑞發誓終生吃素。最後體弱多病,家裡人勸他吃葷,增加點營養,他說:「人可死,葷不可開」。

作為一個有過「三造共和」美名的段祺瑞,他應該知道,當年孫中山頒發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人民有集會的自由;人民有陳訴於行政官署之權」。這從憲法中確認了劉和珍的權利,作為國家元首,他的衛隊向一群為國請願的人開槍,他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個責任不能因為總理的辭職而煙消雲散,不能因為首犯嚴懲而一了百了,也不能因為誠心懺悔而一跪了之。(魚游)


推薦閱讀:

人生賦(之175)
人生集錦 (13—60)
人生最難忘的歌 CD2
人生的需要是索取;最大需要是被需要
人真正看重和渴望的是什麼?

TAG:閱讀 | 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