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里的童真童趣,這些詩詞,希望父母讀給孩子聽!
1、幼女詞(唐:施肩吾)
幼女才六歲,未知巧與拙.。
向夜在堂前,學人拜新月.。
施肩吾是晚唐人,杭州第一位狀元。著有詩作《西山集》,對道學研究也有很深的見解。大概是中秋節吧,施肩吾六歲小女兒的一個舉動讓他感到很有意思:小孩子不知跟誰學的,在堂前有模有樣的拜起了月亮。在唐代,每逢中秋節,女性流行拜月的習俗。詩人李端便對此有過專門描述:「 開簾見新月,便即下階拜。細語人不聞,北風吹裙帶。」
這一盛景被施肩吾的小女兒看到了,不只是覺得新奇還是有所感觸,雖然小女孩還不懂如何擺香案,如何行禮,卻也學著大人的模樣參拜月亮。這首詩把小女孩的天真爛漫刻畫的呼之欲出,晉代左思也有一首類似作品,叫做《嬌女詩》,由於詩太長,有興趣的可以自行閱讀。
2、清平樂.村居(宋: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
辛棄疾是文人,也是武將。他的作品大多悲壯慷慨、豪情滿懷,抒發愛國熱情居多。這首詞是辛棄疾頗具詩情畫意的農家詠嘆調。上闕通過對鄉間景物茅檐和溪旁青草以及鄉音鄉情的描述,烘托出南方鄉村的詩情畫意和濃濃的鄉情,最後通過反問句問那位白髮蒼蒼的老人是誰家的翁媼?讓人陡生思鄉之情;下闕寥寥幾句,描述了一家三子的生活場景,大兒子在溪邊挖豆,二兒子正在織雞籠,最可愛的是小兒子,啥也不幹,跑到溪頭的蓮池邊,趴在地上剝蓮蓬玩。整首詩彷彿一副鄉間水墨畫一般,雖不是畫,卻讓人讀之彷彿在畫中。
3、舟過安仁(宋:楊萬里)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要論童真童趣,楊萬里的詩可是其中翹楚。比如我們熟悉的「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便描述了兒童於鄉間田舍追戲蝴蝶的有趣場景。這首《舟過安仁》同樣精彩,說的是兩個小孩子撐船的趣景。一葉扁舟之上有兩個小孩童,小孩子的世界裡總是充滿了想像,不知是誰的主意,小哥倆懶得撐船了,坐在船里撐起了油紙傘,這是為什麼呢?天氣好端端的,又沒有下雨,撐傘幹什麼?原來他們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把雨傘當成船帆,藉助風的力量讓船前行呢。
4、牧童(唐:呂岩)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
呂岩,字動賓,沒錯,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道士呂純陽。修道之人的內心當然是嚮往清凈無染的田園山居,這首詩便通過田園風景的描述表達了作者嚮往自由安然,離世脫俗的高遠心境。第一句寫景色,通過遍野的草甸描繪出詩情畫意的田園氛圍,第二句寫聲,晚風裡飄蕩著悠揚的笛聲,更讓人對這美麗的景色心嚮往之。三四句轉而寫牧童,牧童天真爛漫,思想純凈無邪,放牧歸來,匆匆吃飽晚飯,連蓑衣都不去理會便卧月而眠,此情此景不正是道士們追求的心外無物、不修邊幅、不拘小節的超然物外的心理狀態嗎?
推薦閱讀:
※沒有原則的父母,教不出有規矩的孩子
※侯瑞鶴:理想小孩是父母製造的分裂孩子
※父母在,不遠嫁!
※父母擔心寵物傳染疾病給小孩,叫我們遺棄,如何說服?
※星巴克為中國員工父母買重疾險,你何時才想起自己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