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使假髮在歐洲成為時尚的,竟是一個難以啟齒的原因……

歐洲假髮極簡史

觀賞歐洲16-18世紀背景的劇作,如法國讓·拉辛、比埃爾·高乃依的悲劇和莫里哀的喜劇,以及描寫那個時代的歌劇或電影,劇中那些王公貴族,都有著長長的捲髮,有的甚至一直披到肩下。那個時期的繪畫中,主人公往往也是捲髮披肩。其實,並不是他們的頭髮真的長得這麼長,而是那個年代,流行假髮。

彼得大帝見路易十五的名畫,個個都披假髮

這些假髮一般用他人的頭髮或馬鬃、羊毛、氂牛毛、水牛毛製作,一種比較短,只及頸項,另一種叫佩魯克假髮(peruck)較長,兩側常作捲曲波浪形,並梳攏至頸後。今人或許會覺得這樣的假髮好古怪,但在當時,作為裝飾品、喬裝用品乃至職位的標誌,假髮被認為非常必要。

沒有地位的人或者窮人,還沒有戴假髮的資格。在巴爾扎克的《高老頭》中,真名約格·高冷的苦役逃犯伏脫冷總是戴著一頂假髮,目的就是要讓他人以為他是一個有身份的人。直至被捕時,「便衣警察頭頭徑直向他走去,迎頭一掌,把他的假髮擊落,使他露出了猙獰的面目……」(張冠堯譯文)

其實,假髮也不是17、18世紀才有的。據學者考證,古代的敘利亞人、腓尼基人、希臘羅馬人都以假髮為時髦。古羅馬詩人奧維德(公元前43-17年)在《愛的藝術》中甚至寫到,「有的女人呢,裝著她剛買來的茸厚的頭髮走向前來,而且只要花幾個錢,別人的頭髮就變成她們的了。」(戴望舒譯文)

英國的司法假髮從17世紀到21世紀,延續了300多年後,終於在2008年淡出歷史舞台

我們中的很多人,對捲曲假髮最初的印象都來自於TVB的律政劇。

梅毒引發的時尚

羅馬帝國衰亡後,戴假髮的風氣停滯了1000多年,直到16世紀為了彌補脫髮或改善外貌,才又重新開始流行起來。

假髮重新開始流行,最初的一個因素是「皇家的光顧」。據說1562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患了天花,頭髮有些脫落(也有說伊麗莎白沒有脫髮,只是頭髮有些灰白)。這年女王只有29歲,為了掩飾,她開始戴假髮。一副精心製作的古羅馬風格的赤褐色假髮,和女王豪華的禮服及妝容配合得十分妥帖。

戴紅色假髮的伊麗莎白一世

後來查理二世(1630~1685)也因為不到40歲就頭髮灰白而開始戴假髮。在法國,路易十三(1601~1643)同樣過早地開始脫髮,於是從1624年起開始戴假髮。他的長子和繼承人路易十四(1638~1715)在17歲時,可能因治療梅毒而汞中毒,頭髮也開始變得稀薄。

對一個國王來說,脫髮是格外讓他感到尷尬的:國王歷來都宣稱自己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表,而一個禿頂的國王,公眾會怎麼看?一個脫髮的國王,往往會被認為是王族中的瘋子,連在王族中找一個新娘都會遇到困難;而且百姓們都相信脫髮是梅毒造成的,會起來反對國王。為挽救自己的形象,路易十四在1655年秘密請來48位師傅,為他製作各種不同樣式的假髮。

一頭濃密假髮的路易十四

查理二世

梅毒被認為是哥倫布和他的船員們在發現新大陸後,回歐洲時帶回來的。醫治梅毒的特效藥胂凡納明,即俗稱「六零六」,要等到300多年之後才由德國醫學家保羅·埃爾利希發明出來。在這300年的時間裡,醫生們都用愈創木,更多是汞,也就是水銀搽洗或熏蒸醫治。水銀雖然對梅毒有一定的療效,卻不能根治,更糟的是往往因為長期或過量使用而招致病人汞中毒,頭髮大量脫落。

儘管脫髮有多種原因,但是在梅毒流行、梅毒病人越來越多的情況下,人們總會很容易地從脫髮直接聯想到梅毒和水銀治療。於是,在公眾的心目中,脫髮往往意味著因為性混亂、染上梅毒,脫髮也被看成是可恥行為的象徵。相反,有一頭飄逸的長髮,是正派和健康的標誌。

塞繆爾·佩皮斯(1633~1703)是英國的一名行政長官,曾任海軍大臣、國會議員,同時也以日記作家而聞名。他27歲至36歲期間所寫的日記,共125萬字,對王政復辟、查理二世加冕典禮、鼠疫的流行和倫敦大火等重大事件都有淋漓盡致的描寫,被看作是對當時的歷史風尚和時代萬象的真實記錄。

1663或1664年,佩皮斯的兄弟因患梅毒去世。佩皮斯在3月14日的日記中曾這樣寫道:「他如果還活著,他不會讓人看他的頭——它讓我也感到極大的羞恥。」在那個時代,脫髮或者頭髮稀薄在他人面前都是非常丟臉的。於是,遮掩脫髮的寬邊帽、窄邊帽、無檐帽等各種各樣的帽子,都受到前所未有的青睞。最受追捧的當然是一年四季,無論氣候冷暖都適用的精心製作的假髮。

各式各樣的假髮

1665年,倫敦發生黑死病,也就是鼠疫大瘟疫,至少有10萬人死去,佔全市人口的四分之一。為此,佩皮斯一直不敢戴假髮,怕是用瘟疫中死去的人的頭髮製作的。在1665年9月3日的日記中,他這樣寫道:「起床,穿上我非常優美的絲綢外衣,並戴上我的新假髮,從買下這好東西之後我就不敢戴它,因為我買它的時候,威斯敏斯特區正流行瘟疫(指黑死病)。奇怪的是,瘟疫過去之後,竟沒有人怕買了頭髮之類的東西受到感染,以致假髮反而成為時尚。」

就連海盜們都要戴頂假髮來冒充貴族,圖為《加勒比海盜》里的巴博薩船長

英國內戰(1642-1651)和戰後,議會中清教「圓顱黨」得勢,這些剪短髮或剃光頭的清教派反對戴假髮,一些清教徒牧師甚至不允許任何戴假髮的人進教堂。但這一切都阻擋不了假髮的流行。

但假髮也不是沒有缺點,除了捂得慌之外,還容易被盜賊盯上。

在18世紀的英格蘭,你最好警惕任何一隻靠近你的手,因為它們隨時可能奪走你的假髮。人們甚至還訓練猴子偷竊假髮,路邊的男孩、樹上的猴子、騎馬的壯漢都威脅著有錢人的假髮。

一本叫做The Way We Are的書里記載了一個經典的盜法:一個男孩衝出來分散有錢人的注意力,這時另一個人拽下假髮丟給訓練好的狗,然後這幫傢伙分三條路逃走,而有錢人往往顧及自己的形象而不去追趕。

1715年,路易十四去世,「路易十四時代」的奢華之風衰落,裝腔作勢的假髮時尚也漸漸不受歡迎。「法國大革命」把一個個帶假髮的貴族送上斷頭台,假髮的風尚從此一蹶不振了。


推薦閱讀:

希思黎全能乳限量版
一百軟妹幣讓你夏天曬不黑
好皮膚靠後天!明星們都在用哪些面膜
極客大戰時尚編輯 Geek vs. Fashion editor...。...。

TAG:生活 | 時尚 | 歐洲 | 原因 | 假髮 | X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