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政治下的「慣例」破除
王成
中國是一個泛政治化的國度,無論是官場中人,還是場外看客,對官場慣例大都熟稔。進入官場的人,第一必修課似乎不是思忖如何更好地履行職責,而是摸清水之深淺,搞明遊戲規則,將大腦調整到「官場時刻」,讓自己迅速完成「官場化」,在「混官場」時做到遊刃有餘
中國是一個泛政治化的國度,無論是官場中人,還是場外看客,對官場慣例大都熟稔。其中的緣由在於官場慣例的歷史由來已久。進入官場的人,第一必修課似乎不是思忖如何更好地履行職責,而是摸清水之深淺,搞明遊戲規則,將大腦調整到「官場時刻」,讓自己迅速完成「官場化」,在「混官場」時做到遊刃有餘。
作為一種「官場病」,官場慣例表現形態不勝枚舉,而且「新」慣例還在不斷產生中,比如酒後K歌,請人吃飯辦事順,領導偏好美色陪,為領導在高級飯店會所辦理免費就餐卡、各種VIP卡,等等。這些或明或暗、或顯或隱的官場慣例,極大地污染了社會空氣,敗壞了黨和政府的形象,將政府的公信力一步步推向冰點。
要打破官場慣例,除了積極加強法制建設、制度建設、文化建設,下述三點亦應引起關註:
一是厲行「治吏重於治民」。古今中外,關於治國之要在治民還是治吏聚訟不已。由於官員們具有民所不具備的諸種優勢,作為既得利益者,他們強烈主張治國即為治民(古時亦稱「牧民」),並藉助法律、法規等強制性手段將官員特權予以保護。典型者如「八議制度」。官場慣例本身就是對「吏治民」、「我說你聽」這種利益分配格局的保護。如此的政策選擇,致使官吏有恃無恐地壓榨、盤剝百姓,造就了封建帝國盛衰興敗的循環,也就是「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的歷史周期律。事實上,現在厲行對政府官員的管理不存在制度性障礙,要做的就是端正態度,將嚴於「治吏」落實到治國實踐中。
二是承傳統開新德。中國自古就有「官德」教育傳統,行端坐正的清官、好官史不絕書,其事迹時至今日仍令人津津樂道。國家公務員局在《公務員職業道德培訓大綱》提出,「十二五」期間的公務員輪訓應包括「中國古代如何加強『官德』修養的內容」。該措施的出台與落實,對於提陞官員道德水準,破除官場慣例大有助益。傳統官德強調「六廉」(《周禮·天官》謂:「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潔,六曰廉辨」)、「五善」(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謂:「忠信敬上,清廉毋謗,舉事審當,喜為善行,恭敬多讓」)、「七要」(薛瑄《從政錄》曰:「正以處心,廉以律己,忠以事君,恭以事長,信以接物,寬以待下,敬以處事」),將官員運用公共權力時涉及的待己、待人、待事的「陽光」準則規定得細緻入微,伴以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褒揚措施以及良好的家訓,強力推動官員向高尚官德看齊,擠壓了官場慣例存在的空間。雖然傳統官德免不掉局限性,但是其深邃的哲理性和超越時空界限的穩定性,在破除官場慣例中確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三是建立監督反饋懲防體系。毛澤東認為,跳出歷史周期律的最佳辦法「就是民主」,「讓人民來監督政府」。破除官場慣例,必須通過制度建設,讓民主的陽光遍灑官場。紀檢、監察部門與人民群眾三位一體,組成立體監督網路,將「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的所有大小官員置於聚光燈下,使其涉及公共權力行使的一切言行在公民眼中無不透明可見,絕不因官員「有功於民」、「有功於經濟建設、「涉及隱私」等借口而姑息養奸或搞「下不為例」,使那些以「潛規則」形式存在的官場慣例「不想」、「不能」也「不敢」浮出水面。在破除官場慣例方面必須堅持錙銖必較,這樣才能在民主陽光的消毒劑之下逐漸清除毒瘤,使政府官員恢復「人民公僕」這一「表現性角色」的本色,使人民在「以吏為師」時學到的是公平正義、民主法治、勤政廉政、「公家之利,知無不為」,「不黨父兄,不偏富貴,不嬖顏色」,而不是為人不齒的官場慣例。
(作者為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推薦閱讀:
※移民哪個國家最好?
※略論台灣政黨政治的發展歷程
※在中國,「投資權力獲利遠高於投資商業」這句話會過時嗎?
※俄羅斯遠東地區現狀是怎樣的?
※中國的政治語彙有什麼規律可循?
TAG: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