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海法師開示(五十二)
空海法師開示(五十二)2010-08-17 09:36
當你了解之後,不是說無奈的、被迫的跟它結為一體,而是你會讚歎,完全的臣服、完全的溶入,然後那個自我消失,就是「明心見性 」。如果以一般來講,初步的開悟,就是覺性開發出來,但是真正的大徹大悟,是你不斷的去見法、見法、見法,到最後整個了悟這些實相真理,而遠離顛倒夢想,才叫做大徹大悟。一般人所講的大徹大悟,我是覺得要保留啦!整個次第這些,如果真正是走過這一條路,可以清楚的告訴人家,你是怎麼走過來的,這一條路你會清楚知道。一般人很多認為說他開悟、大徹大悟,事實上你的悟與佛陀所講的大徹大悟,是不是相同?都要經得起驗證。但是,很多人經不起驗證,然後就認為說他有他的一套,認為《阿含經》是小乘,不重要啊!事實上,絕不是這樣。佛陀所講的大徹大悟,一定是經過這樣的一個路程,經過開發明覺,然後去見到實相真理,都是要不斷的點點滴滴,小悟、小悟不斷的去體悟,到最後你會有大徹大悟,就是向初果、二果、三果,這樣上來,都是不斷的累積悟、悟、悟,一直的體悟、體悟,到最後你會真的大徹大悟。 所以,真正的大徹大悟,就是了悟宇宙的人生實相之後,自我死亡、自我消失,我慢斷盡,才叫做大徹大悟,從顛倒夢想的世界裡面醒過來,絕對沒有我是、我能、我慢的那些,不會認為說自己修行境界很高、很厲害,要打遍天下無敵手,不是那種情況。也許有的人真的大徹大悟,但是他看因緣情況,需要發脾氣的時候,他有可能發脾氣,不能夠說憑一個人是否發脾氣然後來論斷,他有時候是一種方便,但我們也不要自誤誤人,以為說我大徹大悟,我各種方便都可以很厲害,重要還是要回來腳踏實地,一步一步的走,要有正確的聞思,才會有正確的開悟,正確的解脫之道。佛陀就坦白的講,過去的佛是這樣,未來的佛也必然是如此,是要走這一條路的,佛陀本身也是親身走過這樣的路。 四念處方面,開發明覺,就像這一塊石頭,這一邊是沒有磨過的,這一邊是有磨過的,就像一個沒有下工夫修行的人,這邊他有下過工夫修行、修行,他的覺性有開發出來,這兩面主要有什麼樣不同?最主要就是這邊它很粗糙,而且它沒辦法又平、又明、又亮,像鏡子一樣照出來,如果你的心很粗糙,沒辦法照到萬事萬物的實相,經過修行磨練的過程,就是不斷的琢磨,讓我們粗糙浮動的心,能夠這樣平、明、靜下來,就能夠照見萬事萬物的實相,就能夠如實觀。 今天這一系列,我們會介紹一些從各種的花與樹葉裡面,來看微妙的世界,微妙地、巧妙地大自然,奧妙的大自然,平常我們都很草率的在看,因為我們的心沒有靜下來,這裡面都藏有著大自然的奧妙、法界的奧妙,但是平常我們很不容易看出來。希望只是一個指引,讓大家以後在大自然之中,要停下你的腳步,慢慢的去觀察,去看大自然的奧妙,會看到以前你所看不到的。以前你習以為常,或是認為很平常的,你卻能夠在其中看到法、看到奧妙,像這樣你一方面去看到說它的葉子構造這麼奧妙,這整葉的構造這麼奧妙,包括它的莖部,它是什麼形的,有沒有看到?莖部是正方形的,一般莖部都是圓形的。介紹這些幻燈片,有的人就認為這跟我們修行學佛,有什麼關係嗎?我們要慢慢去看到「外身」,要去看到法界的奧妙、莊嚴,是要協助大家去斷深層的我慢。如果修行光只是在我們「內身」裡面看,深層的我慢不容易看,我們有時候要回來看內,有時候要看外,內身、外身要一起看。今天大部分看的,是我們外身的奧妙,整個法界大自然的奧妙。 這是仙鶴,像一朵花一樣,一葉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從一朵花裡面,我們去看到那奧妙啊!平常我們看、好像沒什麼,這路邊的小花沒什麼啊!但是你慢慢靜下來去看,它呈現出來就好像一隻鶴在飛,像鶴往天上飛,慢慢去看到那個奧妙,慢慢的欣賞。當你的心越寧靜下來去看那個奧妙,看到那個美、看那個深奧,以後假如有因緣,我們也可以做一些戶外方面的互動,然後實際在大自然之中,再去看到活潑潑、活生生的佛法,像我看到這些,都是讚歎啊!我看到這些,是看到驚奇啊!看到讚歎啊!法界的奧妙啊!緣起變化之後,它就變化出很奧妙的這些,然後問我自己:我可能憑空製造出這些?一方面去欣賞大自然的奧妙,一方面問自己:我可能憑空去製造那些出來嗎?所以,慢慢的去體會,然後我慢也都會斷的。 這是油麻菜仔,在開花的時候,整園蜜蜂、蝴蝶很多,都是白色的蝴蝶。這是絲瓜花(菜瓜),你平常有這樣清楚去看它嗎?有這樣好好的去欣賞它嗎?它的構造、它的花紋,你心要慢慢靜下來,慢慢靜下來去看這些奧妙,慢慢要去看到緣起甚深。所以,不是一加一等於二,不是五個一加起來等於五,這之間會有很奧妙的變化,當你慢慢靜下來去看、去欣賞,你會發現說最美、最深奧的藝術,是在大自然中。人工的雕刻,再怎麼雕工,再怎麼巧奪天工,再怎麼細膩,但是比起大自然的奧妙,再怎麼雕刻精細裡面,你雕不出活生生的生命。大自然的奧妙、精細,以及那一種生命的活力,以及無常法印與無我法印,在一葉一花裡面都在告訴你。所以,大乘裡面會有講到說,我們要看到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不是很玄啊!就是心要靜下來慢慢去看,不是幻想、不是去想像、不是抽象,而是心靜下來之後,慢慢去看、你就會看到「哇!處處都是天堂、見到天堂!」。 這是南瓜的花,我們平常看這個好像沒什麼,但事實上這一棵濃縮在這裡,它都在告訴你緣起,告訴你緣起甚深、告訴你無常,也告訴你無我,還有告訴你奧妙、變化無窮。同樣一個陽光照射下來,顏色可以千變萬化。所有的顏色變化,不管再怎麼變化,都是來自太陽光,光是一個陽光、一個火界,就可以變化出無窮。加上水界,加上地界,加上風界,更是無窮深奧的變化。我們這一系列是要慢慢協助大家看到緣起甚深,看到整個法界的莊嚴,大乘滿喜歡講法界莊嚴,還有無上甚深微妙法,都是在法界裡面展現,所以我們心靜下來,慢慢去看就可以看到,從平常最微不足道的地方去看到法,你去看到,會跟它一起微笑。所以,你會看到青山跟我在微笑,就是漸漸溶為一體,這裡是花中有花,這奧妙就是這裡有花,花中有花,兩層樓的花,這是雞蛋花,我們要去看一看,一方面它會有芬芳、它會有清香,一方面你要去看它的花紋、顏色,還有它的葉子,你慢慢去看它葉子的組成、紋路,你心慢慢去看下來,慢慢靜下來、慢慢去看。 我們平常心都是定不下來,走馬看花的看,你看不到它的奧妙、看不到它的美,所以你心慢慢靜下來去看,像我去看到這個,哇!都是讚歎啊!大自然的這些奧妙。但是,我們讚歎裡面,我們沒有抓取啊!不是去貪愛、不是去抓取啊!而是去欣賞大自然的奧妙,你看這一棵小草裡面,它的組成、構造、對稱,還有它的紋路,這些處處都在告訴我們:哇!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啊!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在拍照的時候,它這個也來秀一下,它也來客串,它本身也在告訴你,它的紋路啊!它的組成啊!它這上面有打一個×,它也在告訴你,我也是很奧妙、很玄啊!再來這是鐵樹,這些都是很奧妙啊!再來我們平常看到這個,好像不覺得這有什麼,這是酪梨,它是小棵的,當我看到這些的時候,就是看到那個奧妙,看到那個生命力,這是枝的末端,它這裡面充滿著光彩,充滿著生命力,所以你要慢慢去看,你看起來好像沒什麼,這隻有葉啊!錯了!它都在告訴你無常、無我,還有緣起甚深,還有告訴你充滿著生命,這個生命就是有各種緣起,地、水、火、風、空,這樣它才能欣欣向榮的存在,而且它本身的顏色,又會不斷的變化,越嫩的、中的,變化、變化、變化,都在告訴你無常的變化,都是緣起啊! 這是什麼花?很像刷子,我們把它取名叫做奶瓶刷,像那個要刷奶瓶,刷奶瓶就這樣,有一支柄上來,這個長長的,可以拿著去刷奶瓶,所以叫做奶瓶刷,你看這個花的構造,就是這麼的精巧,這就好像一個人拿著兩把刷子。所以,在這個社會、世間,你要有一把刷子還不夠,要有兩把刷子,悲智雙運,解脫道、菩薩道要有,要有兩把刷子。平常我們看喇叭花,覺得說看起來沒有什麼,但是它也都在告訴你緣生、緣滅、無常,從最微不足道的地方,從最平凡、最平淡的地方,去看到無上甚深微妙法,你慢慢就會看到法界遍一切處,法身遍一切處,凈土遍一切。你看這個葉子就是構造這麼微妙,構造這麼的微妙、這麼的精采,慢慢去欣賞大自然。 這是茉莉花,記得從小就會唱茉莉花這首歌,要去體會茉莉花有一個滿特殊的特色,就是會散發出滿芬芳的味道,但是它的芳香又是哪裡來?一朵花會開花,又會送出芳香來,它都在告訴你,包括這個芳香出來,都是在告訴你,這都是緣起啊!各種因緣具足啊!如果你說茉莉花本身就會香,它是怎麼來?你說它有種子,種子又哪裡來?所以,你要慢慢去看到,看到整個法界,這是桂花,一樣散發出芳香、清香,茉莉花、桂花這些,大家比較常見,它們會散發出芬芳出來,大家聞這些味道、看這些花,你都去看到緣起甚深,你再怎麼雕刻精細的花,它沒辦法散發出那個芬芳出來,如果有,只是噴上人工的香料,又不一樣。 這是孔雀花,孔雀開屏,本來這是一個變葉樹,因為看到它一棵樹裡面,竟然顏色這麼多的變化,覺得很驚訝,就把它摘下來,本來想把這幾片集中拍下來,讓大家參考,一方面告訴我們奧妙,一方面告訴我們無常變化,一個是無常生滅變化,再來因為在拍的時候,覺得好像比較單調,結果就撿一葉榕樹葉,組合起來就好像一隻孔雀,這是孔雀頭,這是孔雀尾巴,去看那些變化。這是鳳凰花,這個叫做鳳凰蝶,我們小時候在鄉下都會去做這方面的,我們以前玩具,這也是其中一種,完全都是鳳凰花的材料,組合起來的一隻蝴蝶。再來這叫做麵包樹,要拍攝這些,都盡量讓解析度要高,讓大家慢慢去看到,它一個葉裡面,它的紋路以及它的長相,每一葉都不一樣,而且那個紋路以及背面,背面都現給你看,慢慢去看到它的奧妙,不要以為說這個沒什麼啊!因為你的心還不夠細啊!你還沒有活在當下去看,那個最深奧的藝術。 這又刻意用一葉下來,讓大家來看,照的更微細,這整個網路的構造有粗、有細,然後細中又有細,再來還有更微細的,整個構造都很微妙,再來這是木棉,都讓我們心花朵朵開,這是整個的油菜仔花,所以要多接近大自然,它會幫助我們心花朵朵開,多接近大自然,然後去看大自然的奧妙,因為無上甚深微妙法,都隱藏在最平凡、平淡裡面,都在你當下的身心,在當下的大自然界裡面,這些你看不到它的微妙,跑到他方世界去,你也是看不到。所以,要把心慢慢靜下來,然後去看、欣賞,眼前的一花一草一木,都在跟我們講經說法,這同一株裡面的葉子,顏色變化就這麼多,這裡還有一隻蜜蜂來這裡湊熱鬧,都告訴你活生生的,它是真的,但是看起來好像是假的。看這紋路、構造以為是假的,以為是人造的,所以說真的很假這樣,但事實上這是真的。我們看看這些顏色,花五顏六色的這些變化,都是這麼的精采,這麼的變化無窮。 這是菩提樹的葉,我們要去看到它的花紋,還有葉子顏色的變化,一方面要去看到每一葉都有反光,去看到那個生命力,看到緣起,看到它們的變化,顏色的變化也都是一樣在告訴你無常,所以你要處處去看。這個是一種竹子,它的葉就是這樣一片一片的,讓你看一下另外一種竹子的長相,我們看大自然,平常不以為什麼,但是你看這裡面的花花世界,五顏六色的世界,要去看到都是從太陽光這樣,演變過來的種種顏色,它從最平凡平淡裡面去看到奧妙,它的組織、它的架構這些的奧妙,然後去看到五顏六色這些變化。再來,我雖然是一棵小榕樹,但是我卻毫不自卑,我一樣當下在哪裡,就好好活出生命力。再來,你看它顏色本身都在變化,而且又是這麼鮮的紅色,這裡又會變化,跟後面比較綠色的顏色比較,它本身就帶有這樣的基因,問題是那又是怎麼來?所以,這個顏色本身,不是它本身在決定啊!都不是它本身在決定,都是整個緣起,這是整個法界的奧妙。 這是叫「來修」的一隻狗,平常都瞧不起我,事實上我覺得你們人類常常都在自尋煩惱,我過得很快樂呢!我不會去跟人家爭名奪利,我不會去跟人家展現我慢,我很安住於每一個當下,事實上它是慈蓮寺裡面,人緣最好的來修,真的它很聰明、伶俐、很討人喜愛,它真的就是廣結善緣,每個人都好,你們在爭名奪利,或是在煩惱苦惱,唉啊!你看我餓的時候就吃飯,所謂飢來則食、倦則眠,當你覺得肚子餓、你就吃飯,想要睡覺、你就去睡覺,我是這樣啦! 雖然是一朵小花,但是我不會去跟你這棵大樹比啊!我尊重你的存在,但是我這朵小花要跟你比,會變成有一個比大比小、比高比低,就會自卑,有卑慢、就會有我慢,我不會跟你比大比小,不用那些。你做你的事,我把握當下的因緣,該開花、我就開花,我燦然的開花。這是日日春,我一樣啊!該開花、我就開花,我不會去跟蓮花比,這裡面有重要的意思人類的比較心,就讓我們落入二元對立的世界裡面,比較心也很容易形成作繭自縛。大自然就是這樣,我不會去跟蓮花比,人類如果是這朵花的時候,你會覺得要跟蓮花比大比小,結果一比起來,覺得差太多了,自卑又出來了,大自然這些花,它們都是這樣,安住在每一個當下,我什麼樣的因緣,就是全然的開放,我雖然是一朵小花,但是在這法界裡面,我是全然的開花,我也是在莊嚴法界,如果這個小花會去跟人家比,你的自卑一出來,那個小花就不敢開了,認為開得那麼小朵、你也敢開?! 如果有比大比小,自卑就會出來,你看這個花也是一樣,你是你嘛!你一樣全然開你的花,我一樣就是全然的開花,不管你是紅色的,反正我是什麼色,也不用刻意去把自己一直磨練、磨練,磨的自己讓自己形成塗上紅色,就變成你前面的紅色。如果你在那裡比大比小,你要像別人去做成別人那種模樣,就會怎麼樣呢?對你的現況、你不知足,你不會安住在你的當下,你會設法要去感變,你就會活得很苦,因為你一直覺得還欠缺很多東西,人家說要紅色的才好,我這個白色的不行,你就要一直改變自己,甚至最快就塗上一層紅色的,就會失去純真的面目,就會變成很假。 這是在故宮博物院至善園裡面拍的,覺得這個花滿漂亮的,因為它一開過之後,又會再開,它這個會凋落、凋落,也是一樣法界裡面的莊嚴法界。這是小小的花,而且是生長在惡劣的環境下,又是在牆角,當下的因緣在這裡,我就安住在這裡,安住在每一個當下,你們來不來看我,我花開不為誰開,不是說刻意要開給你們看,或是你們不來看我,我就懊惱生氣啊!法界就是這樣,各種緣起之下,就是全然的接受,全然的活在每一個當下,全然的開放、全然的開花。包括你看我雖然是小花,但是也有小隻的蜜蜂來欣賞,大花也是全然的開,這是向日葵,最主要就是要去看到它裡面的奧妙變化,有一點好像奧林匹克運動場的選手,而且這裡面是有它的排列組合,都有有層次、有次第,我們要去看到大自然的奧妙。 我雖然是一朵小小的花,但是我不必去跟你向日葵比,你就是你嘛!你全然的開花嘛!我雖然是一朵小花,但是我沒有自卑,一樣我活在每一個當下,接受緣起,接受整個大自然這些原則,然後全然的開花,如果你有二元對立去比大比小,比起前面這些向日葵,你這一朵就這樣……咚!馬上彎下來,你就這樣羞愧而死,於是不敢開了,事實上也是這樣,我們要從二元對立、比大比小的世界超脫出來,你要活得真實、活得有自信,自信不是我慢,活得真實、活得有自信!第廿五章 五根、五力 (第一節)「五根」就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信根者,當知是四不壞凈。精進根者,當知是四正勤。念根者,當知是四念處。念根者,就是四念處。定根者,當知是四禪。慧根者,當知是四聖諦」「定根」就是四禪八定。 【法義分享】五根就如同「樹根」,能夠深入地中吸取養分,一方面又能夠使樹榦堅固不動。為什麼稱作「五根 」?如此就能夠產生五種力量,使枝葉茂盛,進而開花結果。就是「五根」與「五力」的關係。所謂「五根」,需要五種力量的紮根,你先有紮根之後,然後它又穩固,能夠吸收營養,這樣就慢慢會成長、茁壯,五種力量就會出來,就能夠開花結果。所以,修行方面也是一樣,需要「五根」深入地下、吸收營養,又使地基穩固,如此就能夠自然成長而開花結果。真正要大徹大悟,必須要累積很多的小悟;真正要解脫生死,一定要好好腳踏實地的聞、思、修,一步一腳印。 「信根」就是信心堅固,成就四不壞凈。而信心的建立,初步來自於聽聞正法、如理思惟,加上如實觀察而生起信心,但最後必是透過真修實證而確定,同時成就四無畏。所以,佛教講的「信根」,就是要成就四不壞凈。所謂「四不壞凈」就是建立起了對佛、法、僧、戒的堅強信心,不是一般所謂信仰層面的「信仰」,是來自於真正的聞、思,然後又去求真求證、實修實證。當你真正有所體會,自然生起堅定的信心,佛教所謂「信根」的成就,都是來自於真正親自去證明到、親自去品嘗到,與信仰層面的 「信」不一樣。 信仰層面的「信」,是沒有吃到、沒有品嘗到,你只是相信,真正「信根」的成就,「四不壞凈」的成就,都是要你親自有去品嘗到、聞思修證。 (第二節)什麼叫「信根」呢?「若比丘於如來所起凈信心,根本堅固,余沙門、婆羅門… …」包括種種修行人,「及余世間,無能沮壞其心者,是名信根」。事實上,這裡只是一個舉例,對佛陀有堅定的信心,當然是包括對法、對僧、對戒這些。當你對佛陀有堅定的信心,不管誰都沒辦法動搖,記得!對佛陀產生的堅定信心,到達「不壞凈 」,別人沒辦法動搖,如果中間沒有正確的理解,很容易產生一種弊病--依人,無形中產生「依人」,因為有些大師會強調他就是佛陀,要對他產生堅定的信心,到達不壞凈,到達堅固、不動搖。不管誰動搖、都要不壞啊!……這樣很容易落入 「依人」而沒有「依法」。 所謂對如來、對佛陀所產生的堅定信心,是來自於對佛陀所講的法,你有去求真求證,證明佛陀所講的真實不虛。所以,真正對佛陀的信心不動搖,是來自於因為去求證佛陀所講的真實不虛,是來自於對法的求真、體悟,來自於對法的體證。佛陀就是講法,講述宇宙人生的真理實相,佛陀是真、是假,透過你的求證之後,覺得佛陀真的沒有虛偽,佛陀所講的就是實相、就是真理,因為經過你的求證。 這只是一個代表,你對法真正體悟、求證,就會對佛陀產生不壞凈,不可本末顛倒過來,不可先對一個偶像產生不壞凈,然後認為他所講的都是對的,這樣變成是被人所抓住,然後以為他所講的法,他所說的那些都是……,結果以一個偶像為神聖不可侵犯,他所講的這些,你不敢去超越、不敢去求證。因此,人的權威,絕對不可以勝過法的權威;沒有佛法的存在,沒有真理的存在,就沒有佛陀。佛陀是引導大家「依法不依人 」,真正有去體證到法,我們內心很自然由衷的產生,對佛陀的一種感恩、一種恭敬,因為經過我們求證之後,我們由衷而發。所以,這是有先後,不可本末顛倒。 什麼叫做「精進根」呢?這是「四正勤」--「已生惡要令斷,未生惡令不起,未生善法令生起,已生善法令增廣」。 「何等為念根?」「念根」就是好好勤修「四念住」,在整個禪修期間,都是在培養你行、住、坐、卧、語、默、動、靜之中,全面的覺醒、正念正知,這是「念根」的意思。 什麼叫做「定根」?就是四禪八定的成就,至少你要有未到地定到初禪,真正要見法,最好具有初禪的定力。 何謂「慧根」?「慧根」就是苦、集、滅、道,有的人認為「四聖諦」不重要,這只是自了漢,事實上不是這樣。如果沒有真正體悟「四聖諦」,沒辦法產生真正的智慧。我們整個修行的過程,就是要去開發智慧,也就是體悟「三法印」、體證「四聖諦」--苦、集、滅、道。 (第三節)修行者「五根若利、若滿足,得阿羅漢;若軟、若劣,得阿那含」「阿那含」是三果, 「若軟、若劣,得斯陀含;若軟、若劣,得須陀洹。滿足者成滿足事,不滿足者成不滿足事,於此五根不空無果。若於此五根一切無者,我說彼為外道凡夫之數」。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所謂頓根、利根,或是天才、天份,不是先天、天生就這樣,像愛迪生髮明這麼多東西,但是人家讚歎他、稱讚他,認為他很有天才,但是他就很謙虛的回答:你們認為我是天才、發明家,但是我個人認為我只是一分的天才、九十九分的努力。包括佛陀也從來沒有好高騖遠,說一下子就要從「空」入門,一下子就要從果地起修,都是腳踏實地去追尋,到後來才真正大徹大悟,要醞釀足夠的動能,才能夠爆發出大徹大悟。所以,你要腳踏實地去求真求證,如果地基打得越深入、而穩固,就能夠蓋越高的大樓。 (第四節)「若聖弟子成就慧根者,能修信根,依離、依無欲、依滅、向於舍,是名信根成就;信根成就者,即是慧根」其他的也都是這樣說。「此五根者,慧根為其首,以攝持故」「棟為其首,眾材所依」八正道是以正見為首,所謂 「正見」就是正知正見,代表一種智慧。「五根」要成就,也是一樣「慧根為其首 」,所謂「慧根」,當然是要透過不斷的聞思、求真求證。所以,「五根」要成就,修行要解脫、要成就,一樣都是要有智慧。在這整個過程,都不只是盲目的信仰、信心就好,都是要有智慧,所謂「智慧」是容許你不斷去求真求證,只要還沒有經過求真求證的,你還不確定的,你就要保留,然後去求真求證。 在修行的過程中,這裡有講到「依離、依無欲、依滅、向於舍」,是「世間法」與「出世間法 」,一個滿重要的分水嶺。【法義分享】「依離、依無欲、依滅、向於舍」這是是否走在出世間法解脫道上的重要檢驗標準。如果想透過「修行」而得到更多的名聞利養,那都是屬於世間法的修行。如果你想透過修行而得到更多的名聞利養,不管法門多麼殊勝,那都是屬於世間法的修行。「為學日增;為道日損」,這是從老子《道德經》摘出來的一句話,無學位的阿羅漢是「空無所得」,包括最難捨的「自我」也都舍掉了。也唯有「自我」死亡,才能夠到達不生不死的彼岸。唯有能放下一切,才能得到「無限」(只要你有抓取、有所得,必屬有限)。 因為「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舍」滿深的,一個阿羅漢是「空無所得」,包括最難捨的 「自我」也都舍掉了,但是不要以負面方面來看待,說成就阿羅漢就是自了漢,就是消極、悲觀、焦芽敗種,那是完全錯誤的判斷,因為眾生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做「無為」?什麼叫做「無學」?什麼叫做「無我」?一個真正體證到宇宙真理實相的人,他會溶入這個「空」裡面,體證到「無我」,於是那個「自我 」會消失。記得!只要你有「自我」,就一定有苦、有不安;「自我」不死、苦就存在。所以,那些大徹大悟的人,為什麼能夠溶入「空」裡面,就是因為他徹證、體證到,本來實相就是這樣「無我」,當他了悟到實相之後,他不再貪生怕死,就是溶入實相、溶入法界裡面,這時候「自我」舍掉,也唯有「自我」 死亡之後,才能夠到達不生不死的彼岸。大家現在可以先理解,但是到後來也都要唯證乃知,唯有能夠放下一切,才能夠得到無限。 只要你有所貪愛抓取、有所執著貪取,你所抓的,到最後都是一場夢一場空,唯有你真正能夠放下一切,你才能夠得到無限。放下一切絕不是消極悲觀,什麼事都不要做,絕不是這樣的,放下一切就是過去讓它歸零、讓它死掉,真的讓它放下。對於未來,當然我們有一個規劃,就好像說願景也會有,但是你所能夠活的、所能夠掌握的,就只有現在。所以,真正一個解脫者,就是掌握每一個當下、活在現在,現在當下的因緣、該做什麼,你就全然的去做。唯有你真正能夠活在當下,你的生命才會真的活起來,你的生命意義才會真正發揮出來。所以,唯有能放下一切,才能夠得到無限。 (第五節)「成就信根者,作如是學;聖弟子無始生死,無明所著,愛所系,眾生長夜生死,往來流馳,不知本際,有因故有生死,因永盡者,則無生死……」真正能夠了悟生死大事,必須透過對身心內外、宇宙人生實相的透徹了解,就是大徹大悟之後,你不會在那裡背道而馳,不會「惑、業、苦」。所謂「惑、業、苦」就是因為你不了解宇宙真理的生命實相,因此無明、盲目的造作,就會受種種苦,不知道原因,然後又在那裡惑、業、苦。如果能夠了悟這些真理實相,然後「惑」沒有了,把 「無明」轉為「明」了,無明、衝動的種種原因、苦因沒有了,「無明」的業行沒有了,苦也沒有了,叫做「因永盡者」。「則無生死」的意思,如果真正能夠了悟「無我 」,你不會貪生怕死,不會貪生怕死。 (第六節)什麼叫做覺力?「於善、不善法如實知,有罪、無罪,習近、不習近……」應該要親近、去學習的,或不應該親近、去學習的,「卑法、勝法,黑法、白法,有分別法、無分別法……」什麼叫做 「有分別法」?什麼叫做「無分別法」?要清楚覺悟。什麼叫做「緣起法」?什麼叫做「非緣起法」?要如實知。能夠真正知道,才叫做「覺力」。修四念處的身念處、受念處,是開發二六時中的正知正念,開發覺性,是屬於初步的覺醒,不是說一直在修四念處的身念住、受念住,這樣一直保持清醒明覺、保持覺性,這樣就能夠明心見性,不是這樣,那是一個覺醒的過程,有了覺醒的過程、基礎之後,再來下一步就是要去見法、去體悟法。 事實上,「明心」就是醒過來,然後去見到法性,見到宇宙真理的實相。所謂「實相」,必須要去覺悟到哪些呢?就是剛才所講的「覺力」,就是覺悟,真正的覺醒、真正的覺悟,一定要去體悟到這些。所以,一個大徹大悟的人,當他體悟到 「無分別法」,不是說溶入「無分別」之後,是非、好壞都不知道,因、果這些都沒有了,那都是凡夫的這樣瞎猜,不是這樣!他一樣清清楚楚的了解,什麼叫做「無分別法」?眾生沒辦法體會,但是他能夠體會到。 什麼叫做精進力?就是四正勤。什麼叫做無罪力呢?「謂無罪身、口、意」含意可淺可深,淺的意思就是我們透過梵行的修行,凈化我們的身、口、意,不要去造惡,叫做一種邁向身、口、意的清凈,叫做「無罪力」;如果能夠體悟到無罪力的深層意思,你就可以放下原罪,可以超越這些,因為含意很深,在此跟大家講個重點,以後再慢慢去體悟、慢慢去求證。所謂「無罪力」是說:你的出生不是你的錯。一般宗教師會跟你講,你的出生是因為你的造業、你的業力,現在沒有講說哪一個宗教,不拘於任何宗教,很多的宗教師就是會讓你背負著很多的業力,然後加上很多的罪在你身上,又是一些原罪,然後把你打入次等人民,再來你就會苦苦的哀求、苦苦的乞求,這樣宗教事業才能蓬勃發展,你們要去求證,答案我不直接講。 如果你還有我慢,所謂的原罪業力,你就沒辦法擺脫。只要還有我慢、你就會有,有一天你要能夠體會到這些,才能夠真正的解脫出來。如果沒有正知正見,原罪、業力很容易落入宿命論裡面,這些我們只點到為止講就好,因為都有待大家再深度去聞、思、修、證,這樣才能夠從次等人民、比高、比大、比小 ……那些二元對立的心態,真正的跳脫出來。所以,到後面我們就即將要講到超越二元對立,只要你還有自卑感,就一定還有我慢。真正的覺醒--要證悟到「無分別法」與「非緣起法」,超越二元對立的世界,才能溶入一體絕對的世界。當然,你要證悟到「無分別法」,也要有魄力承擔,禪宗常講的「入空戲論滅」,中論、中觀方面,也都會講到 「入空戲論滅」,那是進入「無分別」,但是理上的、頭腦上的理解,你是可以理解,但事實上你展現出來的,卻很難展現出「平等一如」的心。 當你看到一個自稱「法王」的,或是看到一個大師來了,次等人民的哀求、乞求的心態出來了。我們要慢慢深入去了解,到後來真正體悟到你跟一切眾生是完全平等,大家是在完全平等的立場上,分工合作、相輔相成、互相感恩,感恩的心會由衷生起。就像中鼎這樣大的一家公司,大家是分工合作,雖然有位置上的不同,個人扮演的角色有不同,但是事實上大家是分工合作,本質上大家都是平等的,我們各在自己的工作崗位,大家好好的負責,大家分工合作、團結,我們感恩別人的成就,也盡我們一份的心力。 當你真正體會平等,你是感恩一切眾生,但你不是任何眾生的僕人,不是任何眾生的屬民,就是要體會到什麼叫做無罪力?什麼叫做無分別法?這是相當重要的。所謂「因緣法」是緣起法,但是「非緣起法」,在《阿含經》裡面,詞句很少、很少,因為這是非常深的地方,像我以前雖然在佛學院讀研究所,那時候下過很多功夫在《阿含》方面,但是也還是沒有看到這方面的重要,因為詞句都很簡短的帶過,這樣而已,那後來才發現到這個相當重要,但是因為它非常深、不容易理解,佛陀對外講的也比較少,但它是非常重要的,當大家的聞、思、修、證基礎具足之後,後面就會講到這方面的,什麼叫做非緣起法?什麼叫做無分別法?不是說非緣起法就不是佛教所講的緣起法,如果佛教只有講緣起法,沒辦法有真正的究竟解脫者,還要再超越緣起甚深,緣起甚深、再來空、涅槃,「空」是甚深極甚深,才是所謂的非緣起法、無分別法,後面課程會再深入解析。 (第七節)所謂的「無分別法」,以人與一棵大樹比較,當你真正慢慢去體會,我們眾生的「我慢」,才會有明顯的減少。「若最勝施者,謂法施」種種布施裡面,最勝的布施是法布施,當然其他布施也是隨緣量力、也都很好,但是佛陀希望栽培真正的解脫者,而不只是慈悲行善布施而已。真正的解脫者才是佛陀所要的,最勝的施就是法布施。「最勝愛語者,謂善男子樂聞… …」當你真正法身具足,就能夠「應化身」展現,看到什麼樣根器的人跟他談,能夠以比較相應的法。所謂 「三身」,就是報身、法身、應化身。 禪宗有一句「三身四智體中圓」,所謂「三身」,第一個是「報身」,第二是 「法身」,第三是「應化身」,不要對此想得太抽象、太玄、太虛,有些人都講得好像很虛、很遙不可及。事實上,只要好好的實修實證,都可以去體證到。什麼叫做「報身」?現象界當下存在的原狀、形狀,叫做你的「報身 」,但是不要又冠上說這是你的業報、你的業力、你的報應……,不要把它加上那麼多,包括說你會胖胖的,或是瘦瘦的、高高的,或是個子比較小,或是長相怎麼樣……,就是你現在的「報身」,現在的情況就是這樣,因此每個人都不一樣,是謂「報身」。 什麼叫做「法身」?就是宇宙的真理實相,整個法界、整個大自然叫做「法界」,所謂「法身遍一切」,意即整個法界展現出來的法相、真理,諸如無常、無我,法則是遍一切都存在。我們先講整個實相的存在,再講到後面的「法身」,現在是講整個法,就是整個法界,法界存在的真理實相,就是無常、無我、涅槃寂靜,是整個實相的存在。一個真正大徹大悟的解脫者,就是體證到宇宙的真理實相,然後跟整個法界溶為一體,跟整個宇宙的無常、無我、涅槃寂靜的實相溶為一體,真正去見到法,真正去了悟實相,於是不會背道而馳,因此他跟整個法溶為一體,溶入整個法界,這樣展現出來的叫做「法身」,你有慧眼就會看得見。一個真正的解脫者溶入法界,因為體道、悟道而行道,體悟到宇宙的道--法界裡面的真理實相,悟道、然後行道,因為他的所作所為與宇宙的真理實相是一致的,不會背道而馳,因此本身溶入、跟整個宇宙溶為一體,是溶入整個法界。 一方面他本身所做的,也都會符合無常、無我、涅槃寂靜的真理實相,不管他是動、是靜,都是法身的展現--法身具足,就是證到阿羅漢的涅槃無為之人,他所展現的就是「法身」,他整個到處看到的都是法,都是無常、無我的真理實相。當一個人真正能夠體悟到這些實相--法身具足,意即大徹大悟之後,然後能夠「不住涅槃」,不會執著在解脫裡面,然後又會入紅塵、回紅塵跟眾生廣結善緣。所謂「應化身 」,看眾生需要哪方面的,然後他會隨順因緣,跟眾生廣結善緣,就是「應化身」。不是觀「空 」,要溶入「空」,因為觀「空」,那個「我」、「 能、所」還沒有消失,「應化身」的展現,就是大慈大悲的展現。 如果一個真正的解脫者、法身具足,所謂「應化身」,他是真正有智慧,一定是悲智雙運。所以,不會有自私自利的解脫者,不會有自私自利的阿羅漢,所謂「唯證乃知」,真正證悟到,你就會知道。 (第八節)有「四力」。「若比丘成就四力者,得離五恐怖」,「四力」就是 「覺力、精進力、無罪力、攝力」,要遠離各種恐怖,必須真正覺醒過來;要精進用功,才能到達真正的覺醒,包括無罪力方面,剛才已經有點到為止,你這些都要去體證到,才會遠離五種恐怖。遠離哪些恐怖呢?「不活恐怖、惡名恐怖、眾中恐怖、死恐怖、惡趣恐怖」。什麼叫做「不活恐怖」呢?一個人畏懼面對現實的生活,對家庭的重擔、經濟壓力、生活不易……,讓他對生命產生畏縮方面,叫做「不活恐怖」。 所謂「惡名恐怖」,就是很在乎別人的閑言閑語,一般眾生都常常活在別人的眼光中,這樣做事很難有魄力,你會有很多的牽絆、很多的掛礙。能不能憑著你的良心理性、憑著你的智慧去做?覺得該做、你就去做,至於說別人要怎樣誤解、不諒解、攻擊批評……,只要覺得問心無愧,其他的,別人要如何看待、如何評斷,都能夠去承擔、去消化,這些都要有魄力。所以,修行要具有大丈夫相,大丈夫相跟男女性別無關,真的要有氣魄。 所謂「眾中恐怖」,是一般容易犯的「大眾畏」,有的人私底下很會講,嘰哩呱啦!很擅長於講話,但是當他要上台講話,就結結巴巴講不出來,緊張得發抖,或是有的人私下一談法,認為他懂很多、很會講啊!覺得自己的法很好、很高,但是當他要上台講,能不能講出一套解脫道?能不能講出一套你是怎麼體悟的具體內容?他講不出來啊!或是有的他私下能夠講,但是一上台就是沒辦法,就是所謂「大眾畏 」、「眾中恐怖」。 所謂「死恐怖」,是五種恐怖裡面最嚴重的一個,就是對死神、對死神、對黑洞的恐怖,因為生死大事仍未了,仍然未了悟生死大事。 所謂「惡趣恐怖」,就是對三惡道的恐怖,當具有前面四種覺力、四種力之後,這些就可以消失。 【法義分享】眾生常被五種恐怖逼壓的好苦、好苦,然後不敢去面對的眾生,就一直逃啊!避啊!或轉移注意力到名利慾望的追逐,或透過種種的忙碌來忘掉自己、掩飾內心的不安,或找種種刺激來麻醉自己。但不管怎麼厲害、怎麼逃,絕對逃不出「死神」的手掌。事實上,這是一般眾生很常有的現象,常被五種恐怖壓的好苦、好苦,一般眾生就是想各種方法逃啊!避啊!轉移注意力,或是透過名利的追逐、透過忙碌啦,都是這樣。所以,大家要慢慢去體會,然後檢驗自己有沒有這一種現象。不管你怎麼逃,絕對逃不出「死神」的手掌,就像西遊記裡面,孫悟空很厲害,但是卻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事實上,不是說佛陀的身體那麼長、那麼大,那只是一個比喻,是講一個佛陀法身,「如來佛」是講整個法界,因為佛陀跟法界溶為一體,所以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就是你再怎麼逃,都逃不出法界的。所以,那絕對逃不出死神的手掌,只要你有 「自我」,不管你多麼厲害。 唯有不再逃跑了,願停下來,張開慧眼去如實深觀,才能解決一切的問題。唯有不再逃跑了,包括說不再心外去求法了,你願意停下來,張開慧眼去如實深觀,才能解決一切的問題。當你真的覺醒過來,了悟宇宙人生實相,遠離顛倒夢想之際,死神消失了。這裡告訴你「死神」消失的秘訣, 「我慢」如果存在,死神就跟在後面;如果「我慢」消失了,死神也消失了。 這幾句話都很精簡扼要,但是含意都很深,我們要慢慢去體會,這裡提到:唯有你不再逃跑,願意停下來,張開慧眼去如實深觀,才能解決一切的問題。如果你沒有好好靜下來,面對現在的這些去好好解決,認為要到他方世界去,我以後再說、來世再說,都還有逃避的心理。如果這一世沒有解決,你到下一世還是要解決。
推薦閱讀:
※我家與傳喜法師的奇妙因緣
※金明法師:莊嚴人生
※[頂] [轉] 凈空老法師:學佛師承的重要性
※慧凈法師:善導流法門的特殊教理簡單介紹
※凈空法師:四人真修學,整個世界的劫難都能轉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