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焦慮時代」的自救手冊

相信很多人都意識到了這樣一種現象: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身邊的人來說,焦慮這種情緒似乎成了生活的「常客」。

一個人偶爾焦慮是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因為焦慮作為情緒機制的一部分,存在著巨大的「生存價值」,它與恐懼源於同一種生理機制,目的是自我保護:每當大腦發現潛在威脅的時候,它就會通過釋放一種叫做「皮質醇」的神經遞質來讓我們產生焦慮或者恐懼感,以此引起我們的警覺,促使我們時採取行動,擺脫威脅可以,為何在這個越來越繁榮和富足的時代,焦慮卻成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狀態呢?這是因為,大腦並沒有我們想像地那麼聰明,它無法區分「有生命危險的壓力」和生活中「煩心事的壓力「,而如今過快的發展速度,過多的信息量,以及過於複雜的社會關係使得大腦常常誤以為自己處於」危險「中,因而不斷地發出」警覺信號「我們生活中的大部分焦慮其實都只是大腦的一種過渡反應。

事實上,如果我們能夠明白自己焦慮的來源,並且懂得如何及時進行自我調整,那麼我們就能讓這種焦慮情緒得到很好的緩解。以下是我根據理論和經驗,總結出的不同焦慮類型和不同的緩解策略:

1、焦慮類型:同輩壓力

不管承認與否,我們都會有意或無意地拿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在我們還小,還沒有太強自我意識的時候,家長們就會時不時地拿所謂的「別人家的孩子」來「激勵「我們;在學校,考試排名則是另一種拿」別人「來」激勵「我們的方式。這些手段是有效的,因為它的確符合人的心理在學生時代,成績是拿我們與」別人「進行對比的重要標準,步入社會之後,這個標準則變成了收入,職位,車子和房子。」比較「其實是我們生活中最大的焦慮來源:我們看到身邊的人買房,買車,結婚生子,自己還什麼都沒有時候會焦慮;看到身邊人的收入遠遠超過自己的時候也會焦慮;看到鋪天蓋地的那種「從月入五千到月入五萬」的文章的時候更會焦慮,而社交媒體的發達又讓我們看到了太多本不需要看到的「別人的生活」。應對這種焦慮的最好辦法就是分 清楚什麼是「別人的生活」,什麼是「自己的生活」,我們需要意識到,人與人之間有著極大的不同,這些不同包括背景,能力,追求,行動力,對幸福的理解,對生活的期待,以及家庭狀況等等,這就意味著別人想要擁有的,不一定就是我們想要擁有的;而別人感覺幸福的事情,不一定就能讓我們幸福。所以,我們要盡量避免過於關注「別人的生活」,而是需要好力思考什麼才是自己真正想要,能夠給自己帶來快樂的事情(而不是社會或者其他人想要我們要的),然後把精力投入在自己的追求上

2、焦慮類型:「速成」焦慮

「急於求成」是目前這種功利型社會存在的一種普遍心態。這種焦慮表現在,很多人不願意付出努力,也看不到過程的價值,而只想通過某種捷徑快速得到結果,為此,他們每天看各種公眾號,尋求所謂的速成方法。然而,在我看,所有能夠快速獲得的技能或者知識都無法成為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因為你可以快速獲得,別人也能以同樣速度或者更快的速度來獲得。真正的優勢一定來自長期的堅持與磨練,而只有當你是因為原本就喜歡,而不是為了快速達到某個目標才去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想能擺脫這種「速成」焦慮,我們首先要放棄「速成」的想法,要知道真本事是無法速成的,除此之外,我們還要拒絕看那些帶有「成功學」味道的文章,因為那樣的文章只是為了吸引眼球而寫,對自我提升毫無意義,在而且上價值觀一 誤導。相反,不管我們想要學什麼,最好沉下心來,從最基礎開始系統學習,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地往前走,學會享受這個不斷充實自我的過程。

3、焦慮類型:拖延症

因拖延而引起的焦慮也是一種普遍的焦慮類型。拖延會使人產生焦慮感是因為目標和行為之間產生了衝突:我們明知道自己要某事事情,卻因為懶惰而遲遲不願意開始但實際上,一旦開始行動,我們就會發現,這種焦慮感會立馬消失。

對抗這種焦慮的方式其實很簡單,就是開始行動!這又不得不再次回到自律這個話題上。自律真的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因為它對於一個人的幸福狀態太重要了。培養自律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從早起開始。這個不用多說了,我們已經聽了太多的道理,如果不行動,再多的道理也沒有用。所以,不如今天就開始行動吧!

4、焦慮類型:沒有時間

「時間不夠」也是我常聽到的一種焦慮。但實際上,大多數人不是因為時間不夠,而是在不必要的人事物上花費了太多時間。對於這種類型的焦慮,最明智的策略就是「極簡主義」。極簡主義的核心在於明白哪些才是最重要的,然後果斷捨去那些不重要的,就如林語堂那句話所言「除了把事情辦好的高尚藝術外,還有不把事情辦完的更高尚藝術。生活的智慧在於捨棄那些無關緊要的。

對於如何開始極簡生活,我的建議是,先生生活空間的整理和生活秩序的建立開始:把那些不需要的物品全都處理掉,保持生活空間的整潔和有序,然後開始有規律的作息時間,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生活中應該要有足夠多的「留白」,這樣的環境才能讓人放鬆。生活空間整理完了之後,就可以開始思考生活中的人和事了。 ,我就是一個秘訣,那就是面對任何一個任務和邀請,我的默認回答都是「不」,若要改變這個決定,我就必須找到足夠的理由來說服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或者參加這次活動。這樣就能很好的確保我只把時間投入在最值得投入的事情上。

5、焦慮類型:習慣性焦慮

什麼是習慣性焦慮呢?用通俗一點的話來說,就是瞎擔心。有句話說得好:「你所擔心的那些不好的事情,百分之九十都不會發生」。時代,我們的焦慮和痛苦其實是來自一些根本不存在的,只是是自己想像出來的事情,或者是一些自己根本無法掌控和改變的事情。擺脫這種習慣性焦慮的最佳方式,就是通過冥想來加強自我覺察力。冥想,在美國醫療體系,已經被列為一種治療手段,而且很多實驗研究已經證明,冥想在緩解焦慮和壓力上有著非常顯著的效果,它的治療效果並不亞於藥物的。現在很多人都知道冥想的好處,也想開始明顯,但卻困惑與不知如何開始。其實冥想不是有些人以為的「什麼都不想」,它的關鍵在於訓練自我覺察能力要知道我們之所以會被自己的想法掌控,是因為我們缺乏覺察力。如果當某個消極想法產生 時候,我們立馬能夠覺察到,那麼這種覺察力便能賦予了我們選擇的權利:我們可以選擇繼續按照這種消極想法去思考,也可以用一種更加積極的想法去替代它消消想法消除了,因為這種想法而引起的焦慮自然而然就會消失。

推薦閱讀:

「黑天鵝」群居時代下的「白天鵝」
【深度】「工業雲」春秋時代來臨
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
【羅輝】遙接夫子之道,以開時代之新——余東海《論語點睛》讀後
看臉時代,魏晉南北朝門閥貴族容貌「標配」——俊秀、魁梧、白凈!

TAG:焦慮 | 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