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當回歸正途

近幾年來,感恩教育似乎開展得轟轟烈烈,出現了一些專門做感恩教育的人和相關機構,他們在很多學校作感恩報告,多通過講一些與苦難有關的家庭故事打動孩子們,教育孩子們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報告會現場看似效果十分震撼,不少孩子被感動得痛哭流涕,在場的家長們更是泣不成聲。學校也常常以班級為單位,由班主任負責組織召開感恩班會,教育孩子們學會感恩。除感恩報告和感恩班會外,大家最熟悉的感恩教育莫過於讓孩子給父母洗腳。

2011年9月30日,在重慶江津五中的操場上,很壯觀地排開了300多個洗腳盆,讓孩子們「感恩重陽為父母洗腳」。在江西、海南等地,一些學校也曾組織小學生們「洗(為母親洗腳)迎母親節」。有媒體驚呼:「感恩教育變身『洗腳課』!」

這種追求孩子的一時感動而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感恩教育,實際上已經淪為形式,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它甚至會玷污原本淳樸美好的親子關係。

父母養育孩子,孩子孝敬父母,這是本該有的正常親子關係。為什麼現在需要專門來做感恩教育?為什麼孩子們不感父母恩?

當前所做的感恩教育,沒有找到孩子們不感恩的原因,只是武斷地認為孩子們就是不懂事,得教育他們懂事,知道孝敬父母。凡事都有一個因果關係,找不到因(原因),亂求果(結果),往往是白費力氣。

因果關係:「父慈」才能「子孝」

《禮記·禮運》里說:「父慈,子孝。」即父母對子女慈愛,子女對父母孝順。父慈子孝,既是一個對應關係,又是一個因果關係。

「慈」,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一是從情感上來說,做父母的內心對孩子十分慈愛,悉心呵護。二是從智慧和能力上來說,父母能夠在具體的事情上給孩子以幫助。

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來看,「慈」是有分工的。母愛一般側重於情感,更多表現為對孩子的撫養、體貼、關愛;父愛則重在對孩子的理性引導,突出智慧和能力。這兩點,如果父母都能做得很好,家庭就會給孩子溫暖、安心的感覺,也會成為孩子在智慧和能力上的一個強大支撐。孩子會愛父母、崇敬父母,父慈子孝便成為自然。

當前的感恩教育主體錯位,捨本逐末。感恩教育應該是針對父母來做的,而不是針對孩子。

據我所了解到的情況,當前的現狀是父母跟孩子的溝通非常差,父母往往很強勢,自身的修養又有限,只是在基於本能去愛孩子。這種愛往往給孩子很大的壓力,孩子常常很反感父母的許多做法。如果不從這一點去改變,而只是追求孩子的一時感動或者流於形式地給父母洗一次腳,這種感恩教育所換來的孝不但是表面和暫時的,甚至可能造成殺雞取卵式的嚴重後果。為什麼這麼說呢?

很多家長身上是有諸多毛病的,自以為是,一說話就帶著非常大的偏見,情緒化,經常對孩子發火。有如此多缺點的家長,不是值得孩子尊重和愛的家長。如果家長不改正自己的缺點,而只是單方面要求孩子崇拜、孝敬自己,是強求不來的。

有個孩子叫李華,他的媽媽就是一個毛病很多、非常情緒化的人,經常生氣發火,李華很討厭媽媽。李華所在學校組織感恩報告會,會場上大家哭成一片,李華也感動得和媽媽抱頭痛哭,說以後要聽媽媽的話,好好孝敬媽媽。但平息下來,回到平常的生活中,李華髮現媽媽還是那麼討厭,在很多事情上依然是偏見很大,動不動就發脾氣,甚至指著他的臉罵。這時,他就又開始盡量躲著媽媽。媽媽見狀,問他:「你那天不是哭著對我說,以後要聽我的話、好好孝敬我嗎?」李華一聽就急了:「你以後再也不要提這事!」

孩子為什麼會這樣?他看到媽媽就覺得很討厭、很煩,你讓他怎麼聽話、孝敬?一些家長不是有智慧的人,而是很愚蠢的人,還想讓孩子崇拜自己、愛自己,這根本不可能。孝敬是需要孩子真心覺得你好才能在行為上表現出來的,如果你不能讓孩子覺得你好,而只是要求孩子孝敬你,這就像一個人明明一點都不可愛,還非要別人對他說「我愛你」,勉強讓別人說了一次後還不滿意,對人家說「你愛我不真心,你要真心愛我」。你一點都不值得愛,人家怎麼可能真心愛你?

《論語》中說:「父父,子子。」(父親要像父親的樣,兒子要像兒子的樣。)「父不父,子不子。」(父親不像父親的樣,兒子不像兒子的樣。)「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君子致力於根本性工作,根本確立了,正道就隨之產生。)

感恩教育,需要父母首先對孩子形成「恩」,然後才能「感」得孩子報「恩」。

感恩教育,「恩」從何來?

什麼是恩?

父母生孩子、養孩子,就對孩子形成了恩嗎?

請大家思考一下:作為父母,我們生孩子、養孩子是不是出於自己的本能?這是自私的行為,還是偉大的行為?

我問一位母親:「你生孩子是為孩子還是為自己?」她說:「當時是自己想要個孩子,就要了。」我又問她:「你生孩子時,是想著為了這個孩子將來怎麼著,還是為了自己有個精神寄託,或者說得難聽點是為了將來老了有個依靠?」她想了想,說:「為了自己有個精神寄託。」我再問她:「那生了孩子之後,如果有人不讓你去愛孩子,不讓你為孩子付出,你會很開心嗎?」她馬上堅決地說:「不會!」我相信絕大部分母親都是這樣想的。

對於孩子來說,確實再也找不到一個人能像父母那麼愛他了。但對於父母來說,生孩子、養孩子,這更多是出於本能。高爾基曾經說過:愛孩子,這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情。老母雞在抱窩時會變得非常厲害,它可以拼上性命保護自己的孩子。做父母的不要因為生養了孩子就覺得自己對孩子有恩,孩子應該報恩。

生養孩子不能對孩子形成「恩」,恩是要超越於人與人之間一般的關係水平才能產生出來的。

有人會說:「父母對孩子的養育怎麼就形不成『恩』呢?孩子並沒有對父母這麼好啊!」

我想提示的是:即使父母對孩子的養育之情超過孩子對父母的好,也形不成「恩」。因為天下幾乎所有的父母對孩子都很好。生孩子、養孩子,天底下只要是正常的父母,幾乎沒有不這麼做的。有的母親經常對孩子說:「我天天起早貪黑,給你做飯,輔導你學習,我多忙、多累、多不容易!」說著說著還會掉眼淚。這種話不要說的!孩子聽了會很煩:天底下哪個媽媽不做飯,怎麼就你累了?這種自我表白「感」不得孩子報「恩」。因為你做的,只是平常父母所能做到的事。說得多了,還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煩死了!如果離開你能活真想離家出走,再也不要聽你嘮叨這些了!

當我向家長們講這些道理時,他們無法接受,說:「唐老師,你說的話太讓我們傷心了!」我說:「我一個外人,說的話再重,能怎麼傷你們的心?如果你們辛辛苦苦養大的孩子不孝敬你們,那才真正傷你們的心!我戳你們的痛處,是為了幫助你們養出真正孝順的孩子來。」

怎麼才能「感」得孩子報「恩」?就是你要超越一般家長的水平去愛孩子。一般家長做不到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給孩子足夠的面子,在孩子遇到困難時有能力幫助孩子,讓孩子每天開心、幸福地學習和生活。你能做到,就自然會「感」得孩子報「恩」。

我們可以對比同一事件家長的不同處理方法。

初中生林明比較喜歡同班同學小娟,兩人約好星期六早晨8點一起出去玩。林明的媽媽知道此事後,將林明訓斥一番:「不行!約女孩子出去幹嗎?小小年紀就早戀!」她把林明關在家裡不讓出門,還打電話給小娟的媽媽:「你女兒一點兒都不自重,勾引我家小明。怪不得小明這段成績下降了呢,都怪你女兒!」如此處理,林明的媽媽當然是出於好心,是為了林明好,但林明是什麼感受?他會感謝媽媽嗎?也許恨死她了。

而同樣的事情,張帥的媽媽是這樣處理的。她先問張帥:「你說明天和楊雪一起出去玩,你和她關係怎麼樣啊?」張帥一聽有點慌,忙解釋說:「我們只是一般同學關係。」媽媽就不再多問了,只是提示一句:「和女同學交往要注意分寸,不然會影響學習的。」然後開始準備出去玩需要的食品、物品,所有好吃的東西都是一式兩份,還特別準備了一把小摺疊椅讓張帥帶著,說女孩子愛乾淨,不能坐地上。如此處理,張帥是什麼感受?他會覺得媽媽真好,想得真周到,有這樣的媽媽真幸福!楊雪能不感激張帥的媽媽嗎?張帥會從楊雪的感激中由衷地生出對媽媽的敬愛。這個時候,媽媽的愛就能對孩子形成「恩」。

智慧和能力,是「慈」的重要方面。比如孩子們搞某項小科研活動,到了一個關鍵點,怎麼也進行不下去了,大家商量後,決定向家長求助。同一個小組裡的孩子,趙強的爸爸幫不了他們,而孫亮的爸爸就幫他們解決問題了。趙強很羨慕地對孫亮說:「你爸爸真厲害!」孫亮聽了特別自豪:「我爸爸不光會這個,他還會修表、拉二胡、唱戲……」這時孫亮是非常開心的。儘管爸爸對他很嚴厲,但他現在社會物質條件比較好,一般來說,家長從物質上對孩子好形不成「恩」,從心理上接納、理解孩子,在一些事情上幫助孩子是形成「恩」的關鍵。這裡我給家長提出三點建議:一、學會接納孩子;二、學會理解孩子;三、學會幫助孩子。

感恩教育,重在身教

當前的感恩教育基本上浮於表層,大多是通過語言來告訴孩子應該如何如何感恩。我們都知道,所謂言傳身教,身教大於言傳。家長想讓孩子感恩,讓孩子孝敬自己,那麼,家長本身是否懂得感恩,是否孝敬父母呢?據我的了解,家長在這方面做得往往是不夠好的。

曾有一位家長對我說:「我在兄弟姐妹中是最孝敬母親的。」我問:「你怎麼孝敬母親?」他說:「過年了,他們都是給母親買1000塊錢的營養品,我買3000塊錢的營養品。」我說:「你拉倒吧!老人能吃多少東西?你給她買3萬塊錢的營養品又能怎樣?這是你親媽啊!你忽悠誰呢?」

《論語》中說:「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游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如今所謂的孝,只是就能夠養活父母而言。說到狗、馬這些動物,都能被人飼養;如果對父母沒有敬順的心意,拿什麼來區別孝順與飼養呢?)「子夏問孝。子曰:『色難。』」(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保持敬愛和悅的容態最難。)

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一般的老人都衣食無憂。在這種情況下,真正的孝是什麼?是你回家後好好陪老人說說話。我們這些做家長的,可能父母都已經很老了,說的話未必很有道理,甚至可能顛三倒四,因為他們有的已經老糊塗了。但是,你要坐下來認真陪他們聊一聊。聊一聊的目的是什麼?是讓他們開心,而不是你要從他們的話里聽到什麼道理。父母看到你很尊重他們,在專心聽他們說話,他們就會很開心。你不要去判斷他們說的話好壞,記住,你這是在盡孝!即使聽到他們說一些沒道理或者負面的東西,也沒關係,要引導他們開心起來。

盡孝要做到兩點:一是孝養雙親,二是順應正理。孝養雙親,當然要保證父母的生活必需品,要儘力給他們比較好的物質條件,更要順他們的心意去做事。

有一位媽媽曾對我說:「過年時,別的兄弟姐妹給我媽1000塊錢,我給她2000塊錢。我媽和別的老太太一起聊天,有人說孩子把年終獎全部交給自己了。她回來就跟我說這事兒,我聽了很煩。家裡不缺這點兒錢,但她跟我要我覺得很不舒服。」我問她:「你是要孝敬你媽嗎?」她說:「是。」我說:「你把年終獎給她,她就會很開心。你想不想讓她開心?」她說:「把年終獎給她,我心裡不舒服。」我說:「你每年把年終獎給她,她就會很開心。我問你,她這樣還能開心多少年?等到她老了要走的時候哭著說你們不孝順,別人家的孩子把年終獎給媽媽,就你們不給她,你後悔還來得及嗎?」 這位媽媽當時就掉淚了,她說:「唐老師,我知道該怎麼做了。不差這點兒錢,只要我媽開心就行!」

怎麼順應正理呢?舉個例子。有位家長,她小時候家裡很窮,爸爸脾氣不好,經常喝酒,媽媽含辛茹苦把幾個孩子拉扯大。兄弟姐妹們從感情上都比較偏向媽媽。但現在她發現,媽媽成天抱怨爸爸,動不動就和爸爸吵架,弄得家裡烏煙瘴氣。她覺得媽媽太過分了,問我該怎麼辦。我問她:「你媽媽這樣抱怨你爸爸對嗎?」她說:「不對!」我說:「你要認為不對,那就甭聊了!你改變不了你媽媽!」她問:「那該怎麼辦?」我說:「首先你媽媽抱怨你爸爸是對的。你應該跟媽媽說:『對!就是該抱怨爸爸!誰讓當年他脾氣那麼壞,還喝酒,對家庭不負責任……你就應該指著他的鼻子一直罵,狠狠地罵,直罵到自己犯心臟病、他也犯心臟病為止!』」話說到這兒,其實這個問題也就解決了。用一句話來說就是:「你是該罵爸爸,但你非要搭上自己和親人的健康去罵嗎?」但是,她說媽媽該罵爸爸,媽媽就會聽她說下去,最終會聽她的。如果她說:「你老罵爸爸幹嗎?」媽媽可能馬上就要連她一塊兒罵。

怎麼孝敬父母?得用智慧。就像這位家長的媽媽罵她爸爸一樣,很多已經為人父母的人,經常會發現自己的父母做事並不一定對。這時怎麼辦?要順應正理,引導父母走向平和,走向身心的和諧,走向心安和快樂。

所以,對於上有老、下有小的這一部分家長來說,對孩子,要父慈子孝,以你的愛心和智慧來自然贏得孩子的孝敬;對於父母,不去要求父慈子孝,而是以你的愛心和智慧去孝養雙親,順應正理。所有的問題,都從自己身上來解決,不去要求孩子和父母。做好了,你的孩子會孝敬你,你的父母也會覺得你真是好孩子。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才是真正的平等思維。

教育要解決人的心理動力問題,不能只做表面文章。學校為了開展感恩教育所組織的報告會、主題班會、洗腳活動等,作用只是「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感恩教育必須落實到家長身上,落實到家長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變上。學校真正要做的感恩教育是什麼?是幫助家長學會成長,學會做合格乃至優秀的家長。《道德經》云:「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當家長能夠放下自己的自以為是、偏見、情緒化,以平和的心態面對孩子,並讓孩子從家長這裡感受到愛的溫暖、智慧的力量時,家長所給予孩子的一切,不需要進行什麼感恩教育,孩子自然而然會感恩在心,感恩在行動。

 

推薦閱讀:

釋放心靈的束縛
憑什麼要感恩?
感恩讓我學會感恩的人
感恩教育(專題介紹)
時過境遷,你會放下曾經為難你的人嗎?

TAG:教育 | 感恩教育 | 感恩 | 回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