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直指當下的四大人生指引,心若不動,萬事從容
距今已有將近500年的王陽明心學,對於現代人的生活到底還有什麼意義?誠然,時代在變遷,但外在環境再怎麼變化,人心卻並沒有兩樣。看透和超越外在環境,從內心尋求強大的力量之源,這正是王陽明心學對於今天的最大價值。
比如,下面這直指當下之大病的四大人生智慧。
回頭看內心
世事驚濤駭浪,心是定海神針
今天,心為物役似乎已是常態,外界的物左右了我們內在的心,以至於人們普遍感覺,物與幸福的增長不成比例。其實,並不是我們的心脆弱,而是我們在追逐外物的過程中,將其迷失了。
王陽明的心學正是讓我們看到了,心本來具有的不可動搖的力量。
且不說王陽明在連續兩次科舉失敗、被宦官劉瑾陷害差點亡命、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時,所表現出的心不動的強大心理素質;就是他的學生,也讓我們望塵莫及。
王陽明有個學生叫聶豹,晚年曾被謗逮捕下獄,錦衣衛來抓他時,他從容鎮靜,毫無驚恐之態,時人無不嘆服,這就是一個有心學修養的人的受用之處,也是其做人牛氣的地方。如果心學能夠在中國大地上逐步傳播普及,聶豹就不會是一個孤例,而是中國人的生活常態。
王陽明曾說:
樂是心之本體,雖不同於七情之樂,而亦不外於七情之樂。雖則聖賢別有真樂,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許多憂苦,自加迷棄。雖在憂苦迷棄之中,而此樂又未嘗不存,但一念開明,反身而誠,則即此而在矣。
許多信服王陽明心學的人,就這樣生活在快樂之中,「素富貴,行乎富貴;素患難,行乎患難」。也許今天的人們,很難理解我們中國人曾經這樣心靈自由的生活過,內心有著如此充盈的感情。
時下的生活瀰漫著功名利祿的氛圍,有了錢希望有更多的錢,有了權希望有更大的權,對房子、車子、色慾等等都是不知滿足,而一點點的不滿足,就足以讓人輾轉反側焦慮異常,物質的豐富之下,是犯罪率、自殺率、離婚率、精神病率的升高,人們普遍的感覺是浮躁,浮躁久了就生暴躁,暴躁久了就生暴戾,媒體上經常報道的滅門慘案、屠殺親人,已讓人嗅到了這種暴戾之氣。
對治這種情況,也許正需要王陽明的心學。當人們發現了自己內心的力量之時,就不會被外界所左右,就能生活得自得其樂。
請記住,無論什麼時候,都沒有人能替你看顧你的內心。當下,許多人竭盡全力攫取財富,卻不清楚自己的生活何以越來越迷惘糾結,日甚一日地充滿挫折與焦慮,沒有安全感和存在感。而最好的救贖之道,就是把習慣向外追逐的目光收回來,關注放逐已久的心靈。
王陽明有詩曰:「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在名利場中奔波、與世浮沉的現代人,是到了找找自己定盤針的時候了。
認定了就做自己
沒骨頭,撐不起頂天立地
人最容易受外在環境的裹挾,被眾人的意見所左右,所謂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在這個物質至上、利益為先、價值追求和內心信仰極度稀缺的時代,就更是如此。
我們常常感覺身不由己,自己的內心也被滲透而異化,某個時刻會突然驚覺自己越來越陌生,常常感到自己正變得越來越冷漠、可怕、悲哀,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底線越來越低,操守越來越弱。有人用現實和生存為自己開脫,這是說不過去的,因為你並沒有到活不下去的地步,多少先賢也早已為我們垂範了窮達不墮、生死不移的骨氣。
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背叛了自己的內心,丟失了自己的本心,沒有堅持做自己。
王陽明曾對弟子說:「人胸中各有個聖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他強調以高度自信的姿態屹立於世間。良知人人都有,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怎樣做,最可靠的還是聽從自己的內心。
熟悉喬布斯的人都知道他曾去印度修行,也曾想去日本學禪。一位大師對他說,修行就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喬布斯才決定留在美國並開創蘋果公司。在談及自己的成功時,喬布斯一直強調「跟隨自己的內心」。
王陽明的一生,也是意志堅定、堅持自我、特立獨行的一生。在朱子學一統天下的時代,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說,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巨大的衝擊。人們不能理解其本意,驚訝者有之,非難和指責者層出不窮。
王陽明曾這樣形容自己的處境:「危棧斷我前,猛虎尾我後。倒崖落我左,絕壑臨我右。我足復荊榛,雨雪更紛驟……」到了嘉靖元年(1522年),王陽明已經是平定藩王之亂的大功臣,卻依然遭受其他官員的攻擊。當年進士考試由禮部負責出題,策問題中涉及心學,出題人暗中希望考生指責王陽明,可見王陽明的處境之艱難。
儘管如此,王陽明在壓抑自我、反省己過之後,堅信自己的學說正確、明澈——「在今只信良知真是真非處,更無掩藏回護,做得『狂者』。使天下盡說我行不掩言,吾亦只依良知行。」
這讓我們看到,心學的一大真諦,內心力量的源泉所在,正在於遵循自己的良知、做真實的自己。這不是我行我素、恣意妄為,而是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是一種骨氣和硬氣。這其中,既有當下人心危機的根源,也有對治的藥方,心病還須心藥醫。
工作就是修行
不努力工作,是最大的無良
王陽明曾對一個感慨政務纏身的官員說:
心學不是懸空的,只有把它和實踐相結合,才是它最好的歸宿。我常說去事上磨練就是因此。你要斷案,就從斷案這件事上學習心學。例如,當你判案時,要有一顆無善無惡的心,不能因為對方的無禮而惱怒,不能因為對方言語婉轉而高興,不能因為厭惡對方的請託而存心整治他,不能因為同情對方的哀求而屈意寬容他,不能因為自己的事務煩冗而隨意草率結案。如果拋開事物去修行,反而處處落空,得不到心學的真諦。
凡人眼中,工作是工作,修行是修行。工作是為了糊口,與其有關的辭彙是「乏味」「機械」「勞累」等,充滿了俗世氣味;而修行是「高大上」的,與其有關的辭彙是「心靈」「修道」「正果」等,「修行」兩個字本身就給人遠離塵世的超脫之感。
俗人眼中,修行應是找個深山老林,最好是有古廟靜寺,靜坐,練練瑜伽,讀讀佛經,深呼吸,或是朝拜宗教聖地,比如去海拔5000多米的西藏佛教神山岡仁波齊,冒著生命危險轉上幾圈。
這種修行方式在王陽明看來就是「著相」了,矯揉造作,為修行而修行。他認為,工作就是修行,工作情境就是最好的修行之地,工作越繁重,修行的時機越好。
王陽明對「工作中修行」的解釋是:在工作中自然而然地按照良知要求去行事,除了良知的指示外,心無旁騖。你在工作中的表現如何,良知輕而易舉就能知道。不欺良知,才是真修行。
號稱吃透陽明心學的日本經營大師稻盛和夫說,工作中修行是幫助我們提升心性和培養人格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我們去用心工作,就是用工作來磨練我們的心,提升了我們的靈魂層次,光明了我們的良知。
工作中修行,就如同走路,應邊走邊認,邊問邊走,在路上體認良知,最後必能抵達目的地——良知的光明。一個人最大的無良就是不能盡職,因為它是對你良知的背叛,同樣也會把你的人生帶入深淵。
安心工作、努力工作吧,那就是你的修行。不僅是你事業的路,也是你人生的路。
人忙心不能忙
不做紅塵俘虜,不成慾望奴隸
王陽明的弟子歐陽德曾經問過他一個極為現實的問題:「尋常意思多忙,有事固忙,無事亦忙,何也?」歐陽德意識到,使內心凝定是很難做到的,在日常生活中,心意多處於煩亂的狀態,有事的時候固然忙,無事的時候也忙。他尋求王陽明,是想從先生那兒得到一個答案。
「忙」是一種現實的存在,事務繁雜,逼使著人投入其中,身體得不到休息,是一種忙;而心煩意亂,時刻充滿各種雜念紊思,得不到片刻的寧靜,也是一種忙。
王陽明是怎麼回答的呢?他說:
天地氣機,元無一息之停。然有個主宰,故不先不後,不急不緩,雖千變萬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主宰定時,與天運一般不息,雖酬酢萬變,常是從容自在,所謂『天君泰然,百體從令』。若無主宰,便只是這氣奔放,如何不忙?
相比古人,生活在今天的人要忙得多。無論是身體,還是心靈,都時刻得不到休息。以至於許多人都迷失了自己,喪失了自我。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現代人無時無刻不處於一種焦慮、急躁、浮泛、灼熱的狀態之中,哪怕是有了閑暇時間,也要麼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支配,要麼處於心緒煩亂、無所適從之中,所謂的空虛、無聊。
考量王陽明關於「忙」的相關論述,我們不難發現,造成這種現象的首要原因便在於慾望的膨脹。是慾望蒙蔽了自己的心,而失去了心中主宰,於是只剩下不停奔忙。
太多的慾望左右了自己,便成為一個「逐物」之徒,一顆心靈被各種慾望控制之後,想的是這些,做的是這些,高興的是這些,失落的也是這些。得之,心為之興奮;失之,魂為之沮喪。付諸行動當然是為了追求這些,身體安得不忙?日思夜想的當然是這些,心性安得不亂?
今天,對於大多數人,讓其放棄物質上的追求大概是不可能的,但至少不能完全被它所左右,至少應該留給心靈一點空白,至少要節制一些,不能放縱自己的慾望。日子過得簡單了,我們所謂的「忙」也會適當地減輕一些。一旦個人的慾望得不到控制,那麼這個人就會終日忙亂,找不到內心甘甜的幸福,而成為物慾的奴隸。
更重要的是,節制慾望可以讓我們的本心更加真切,重新擁有身心的主宰。這樣即使在不得已的繁忙和壓力之下,也能更加從容、高效、有效地處理諸多工作和生活問題,人忙而心不忙。
活著的最好狀態是什麼?我能想到的最好的詞,是從容。
不急不緩,淡定悠閑。事再大也舉重若輕,事再多也有條不紊。用做事去修行,用心境安生活。這就是從容的活著。
似乎高高在上,似乎遙不可及。王陽明則告訴我們,一切的秘密也不過是三個字:心不動。心不動的秘密也不過是一句話:收迴向外追逐的目光,重新發現內心的良知,並依之而行。
心若不動,萬事從容。
推薦閱讀: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一個簡單的技術分析當下走勢
※當下最適合種植的桂花樹!種桂得「貴」鎮宅旺財,一棵栽院十里香
※當下
※古琴,彈在當下
※。禪語人生 | 以超然的智慧,觀當下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