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領:「拯救中國教育」的教育心法

每個孩子的內心都有一個英雄,做好父母與老師的秘訣就是要盡量喚醒孩子內心的這個英雄。

  ——柯領

  當下的中國基礎教育,最蠱惑人心的一句話莫過於「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為了起跑線上的領先,孩子們苦不堪言,家長們疲於奔命。在中國,教育猶如一條環環相扣的生物鏈,生物鏈的最高端就是大學,從這個終點,一環一環向前逼近。於是,壓力從高中、初中,一直壓迫到小學,乃至幼兒園。所有的教育歷程,彷彿都成了高考的「預備班」。顯然,中國的以升學考試為中心的教育體系是一種「本末倒置」與「拔苗助長」的教育體系,側重的是「語文、數學、英語」這三門核心課程的系統訓練,這是一種重知識、重理性、重科學、重智商開發的左腦型教育,在社會生存竟爭的壓力下,以教育人們「學會工作」為目的,缺少自由玩耍與體育,缺少藝術活動的浪漫,缺少勞動與獨立生活能力的塑造,缺少「愛心」與生態世界觀的培養,過早的讓孩子在12歲以前接受太多的知識灌輸與邏輯思維訓練,抑制了形象思維與情商的生長發育,使右腦神經細胞由於缺少外在的形象化物象的刺激而全面萎縮,從而失去了想像力、失去了生命激情與創造性、失去了生活的豐富與生命的盡性。可見,中國的教育體系過早地耗散了孩子的元氣,是給孩子「放氣」的教育,它的本事就是把活蹦亂跳的孩子變成蔫了吧唧的皮球。對比國際上教育領先的國家,如歐洲、美國、近鄰的日本,中國教育正走在與世界教育潮流相反的道路上而不能自拔。放眼世界教育潮流:號稱「全球教育第一」的芬蘭,孩子們7歲入學,比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晚。教育的目標是什麼?芬蘭的教育有明確答案:一,讓孩子成為可以獨立生存的人;二,為每個孩子找到他們的興趣,明確未來的職業方向。芬蘭學生花在課本學習上的時間只相當於中國學生的一半,大量的時間花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之中,去充分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與特長,而興趣愛好與特長是產生豐富個性與創造性的源泉。芬蘭政府將教育經費佔GDP比例的近8%投入教育,要求教師均取得碩士以上學位,不僅學費、書雜費全免,就連孩子們吃的午餐也由政府買單。芬蘭人全心全意孕育著一個國家的未來。法國教育部長達爾科斯上任不久就宣布,把小學生每周上課的時間縮短為4天。而最讓我們感動的是,我們的近鄰日本,也曾經歷過應試教育的夢魘。然而他們經過了30年的努力,已經完成了基礎教育的改革,他們倡導的「寬鬆教育」,孩子們得以自由生長。

  當代歐美髮達國家的教育體系,不主張對幼兒實施「讀、寫、算」的早期教育。中國學者楊佩昌在《聯邦德國為何立法禁止學前教育?》一文里,向我們作了詳細的描述:

  「在德國弗賴堡大學做學術訪問期間,住在湖邊的一套公寓里。離公寓不遠,有一個小沙坪,裡面有一些兒童玩耍的設施。每次經過這個地方,總會看到三四個小孩在沙坪裡面玩耍。旁邊站著一位女士,目不轉睛地盯著這些孩子,即使孩子滿臉的泥沙,衣服上到處是沙子,但她並不干涉。一起散步的另一位中國同事不由自主地感嘆:「老楊,你看這些孩子臉上好陽光,這在國內孩子的臉上幾乎很難見到」。對此我也深有同感。我女兒在一所北京最好的小學之一上學,儘管才8歲,但說話和臉上的表情已經和成人沒有多大差別。儘管孩子的媽媽感到很滿意,但我卻有些難過。

  湖四周是寬闊的大草坪,不過還有些樹木可以遮蔭。在陽光明媚的日子裡,草坪上有人在打排球、網球、羽毛球,也有人在踢足球。有的人則在草地上鋪上布,三三兩兩圍坐在一起,不知道是有一搭無一搭的聊天還是只想晒晒太陽,有的則在燒烤。我習慣坐在咖啡館的涼棚下觀察草坪上的人,其中一幕至今難以忘懷:在離我不遠處有一家子在踢足球:丈夫、妻子、大男孩和小男孩(大約四五歲的樣子)。這四個人分成兩組:一組是丈夫和小男孩,另外一組是妻子和大男孩。雖然被分為兩對,實際上是丈夫和兩個男孩在玩,妻子只是在一邊有一搭無一搭地踢上一腳,並不上去爭搶,但眼睛從來沒有離開丈夫和兩個孩子。父親把球傳遞給小兒子,大兒子上前去搶球。父親擔心踢傷大兒子,所以動作很輕,有時故意出現失誤,讓大兒子把球搶到。小兒子比較勇猛,但球技不精,見哥哥跑來,遠遠就把球傳給父親。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孩子玩耍的勁頭十足,臉上的表情可以用陽光燦爛一詞來形容。

  出於好奇心我走過去和這一家子聊天。男士告訴我,兩個孩子都在上幼兒園,周末帶他們出來玩。我問:「你們不利用周末時間帶孩子參加各種學習班?」這位男士用不解的表情看著我:「參加什麼學習班?」我說:「比如跳舞、體操、繪畫、鋼琴、外語、奧數之類的,我女兒在幼兒園期間,除了奧數,幾乎把所有的課程都學了」。男士回答:「我們這裡,學前教育是被禁止的,孩子在幼兒園期間不允許教授專業知識,社會上也沒有類似的培訓班」。

  原以為只有幼兒園的孩子不允許學習專業知識,後來才發現上小學的孩子也不能學習額外的課程,即使這個孩子的智商超過同齡人。來自科隆的桑德拉寫到:「今年我兒子7歲,我向學校老師提出,能否額外教他一些東西,因為他5-6歲的時候就自己在家學會了基本的閱讀、書寫和簡單的數學計算。老師表示反對並說:『您應該讓您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保持同步』。一個星期後我再次去見老師,並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證書,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老師用一種奇怪的眼光看著我,似乎我像來自外星的人一樣」。老師進而解釋,孩子智力被過度開發並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必須給孩子的大腦留下想像空間。過多的知識會使孩子的大腦變成了計算機的硬碟,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腦就慢慢地變成了儲存器,不會主動思考了。

  儘管如此,我對德國禁止學前教育的做法還是不太理解。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專門請教了德國的教育人士,他們讓我找《基本法》來看看。翻開聯邦德國《基本法》(即憲法)。讓我大吃一驚。其中第七條第六款明確規定,禁止設立先修學校(Vorschule)。

  我還是不明白德國憲法為何這樣規定,只好再請教有關的教育專家。他們告訴我,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因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應該違背孩子的成長規律。如果說在上學前對孩子非要進行「教育」的話,那「教育」的重點只有三個方面:一、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等。二、孩子的動手能力。在幼兒園期間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手工製作,讓他們從小就主動做具體的事情。三、培養孩子的情商,特別是領導力。

  原以為只有德國才有如此奇怪的規定。後來查了一下歐洲有關國家的情況才發現他們對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異。例如匈牙利立法規定:嚴格禁止教授幼兒園期間的孩子學習寫作、閱讀、計算等。幼兒園的教育是免費的

  與歐洲相反,中國的孩子在幼兒園期間已經把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基本上都學完了。人們有理由擔心,歐洲的孩子在起跑線上已經輸給了中國的孩子。其實,這樣的擔心是多餘的。歐洲人普遍認為,孩子有自身的成長規律,他們在相應的階段要做相應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國的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很紮實,但他們的想像力和思考能力已經被破壞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動接受知識而疏於主動思考的習慣。

  暫且拋開中西教育優劣的爭議和評判,讓我們來關注德國教育的成果: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人(含移民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德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將近總數的一半。換句話說,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一半的諾貝爾獎,而全球另外60多億人口只獲得了剩下的一半。

  難道這是種族的問題?恐怕沒有這麼簡單。讓我們重新審視德國的教育,看看他們的做法是否值得我們借鑒。同時也希望中國的教育工作者別沾沾自喜,因為今天所做的事情,其實是毀了中國的一代又一代。」

  

  感謝楊佩昌先生為我們描述了歐洲幼兒教育的情景。這裡,突顯了德國幼兒教育與其它歐洲國家的幼兒教育的共同特點:幼兒園不進行「讀、寫、算」的技能訓練,不學識字與算數的加減法。這樣的幼兒教育有什麼心理學與教育學的科學根據嗎?請看我下面的理論闡釋:

  這裡是教育「春、夏、秋、冬」的節奏,是唯心主義與個人主義的教育體系:人生需要有根本,教育必須要從人生的根本上下功夫,循序漸進,個體才能健康地茁壯成長。教育就象種樹一樣,最關鍵的就是根部的培育,根部茂盛與紮根深入,生命的種子才能長大成材。從根本上看,教育就是訓練身體和陶冶心靈。用玩耍、體育、勞動來訓練身體,用音樂、文學、美術來陶冶心靈。生命要「野性而又高貴」,這一教育思想應作為畫龍點睛的靈魂,貫穿在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全過程中。玩耍、體育、勞動使人「野性」,音樂、文學、美術使人「高貴」;野性就意味著身強力壯、吃苦耐勞、追求自由;高貴就意味著情趣高雅、追求卓越、嚴於律己。這一奠基性的品格,為一個人的一生打下了強大的精神基礎,這是一切傑出人才的共同素質。好的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主要就是圍繞這兩個維度展開的。這就是教育的普遍法則。我已經從心理學的角度證明了,美是人的本質與教育的本質及其人類文化的本質,人具有「自然屬性、審美屬性、社會屬性」這三重屬性。也就是說,人的成長要經過「自然人——審美人——社會人」這三個階段的發展才能算得上是健全的人。幼兒與小學階段是審美人的充分成長階段,需要有一個輕鬆快樂的成長時間與成長空間,審美人格才能逐漸成長出來並主導人的一生。人唯有通過審美才能在內心建立一個超越功利的維度,從而使人能夠自由自在的享受人生,也就是說,唯有通過審美,人才能成為一個自由而幸福的人。在這裡,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式養育,注重早教,這是使孩子失敗的開始。中國的幼兒往往以能多識字、多背唐詩、會算術為能事。而現代教育理論認為,識字與計算應從小學開始,孩子未到適合的年齡,是斷然不可多識字、多背詩、多計算的。兒童階段是大腦的休眠期,此時,大腦神經細胞還沒有發育健全,要讓孩子的身體先成長、情感意志先成長。過早的教育超越了孩子大腦的接受能力,這樣做,實際上是拔苗助長,就扼殺了他們的好奇心、自發的學習興趣與想像力以及創造性,到了孩子成熟時,往往對學習就沒有新鮮感與可持續性的學習興趣,就害怕學習與逃避學習;並且,由於過早使用大腦而耗散了元氣,孩子長大成人後,普遍體格發育不好,男人缺少陽剛,女人缺少健美,身心虛弱。所以,這裡,要切記,學識字、學計算應從小學開始。幼兒階段不要進行「讀、寫、算」的技能訓練,不要給幼兒學習任務,主要是一種感受性的生活教育、藝術教育與自然教育而非「讀、寫、算」的訓練性的教育。要讓幼兒成為一個自由的自然人,要注意激發孩子內心的力量,讓他們輕鬆快樂、自由玩耍、唱唱、跳跳、獨立做事與行為規範訓練、引導會話、講故事、畫畫、手工、烹飪、勞動、自由閱讀、與同伴玩耍、接觸自然與外出參觀等。

  教育是什麼?這是學校與每個家長和教師都需要認真思考的核心問題。在我看來,教育就是一種引導,引導孩子與學生們形成極積的自我意識、形成高級的美感。也就是說,教育說到底,就是對人的自我意識、對美感的喚醒。從宏觀上看,教育是「心、腦、手」合一的結構,好的教育應根據「效法自然」的原理,從感覺開始,也就是從身體的感覺與形象的感覺開始,按人的成長進程的順序依次是「軀體—情感意志—理性靈魂」的內在節奏來按排課程。

  0-12歲主要是「心」的教育,也就是「軀體—情感意志」為主的教育,以培養「審美的人」為教育目標,通過玩耍、體育、勞動、音樂、文學、美術、手工、生態世界觀、公民、數學、科學、野外體驗式學習等,培養孩子與學生們「野性而又高貴」的人格,為人生打好「身體與精神」的基礎。教育的規律是人在12歲以前主要是「軀體—情感意志」優勢地成長,也就是人格優勢地成長;12歲以後主要是「理性靈魂」優勢地成長,也就是智能優勢地成長。教育的全過程要以審美教育為中心,貫徹「人格成長第一,智能成長第二,專業學習第三」這樣一種教育思想;

  12-18歲主要是「腦」的教育,也就是「理性靈魂」為主的教育,以培養「具有審美精神與和諧發展而又有創造能力的人」為教育目標,通過「藝術素養教育、道德修養教育、科學思維教育、體能意志教育、勞動技術教育」這五個方面的系統訓練,用高貴的人文精神來「喚醒大我」,培養學生們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的「自我意識」與高屋建瓴的人生世界觀以及「實驗化、邏輯化、模型化、定量化」的科學思維方式。

這裡,對中學生來說,最需要的是培養審美精神,為一生的發展打下精神的底子。因此,對中學生內在精神世界的建構與儘可能精確地掌握所教學科的內容並順利地通過升學考試,就應該成為中學教育的三大主要任務。真正的中學教育要儘可能採用藝術的方式,通過「講課教學式、自學教學式、討論教學式、活動教學式、實踐教學式、綜合教學式」這六種教學模式的組合應用,把感性的審美精神灌注到「美、德、智、體、勞」的各門學科之中,讓教學在美的「形象性、情感性與活動性」的過程中展開,形成一個生機勃勃的審美教育場,使學生們的心靈在這個審美教育場里受到感性與理性的全面熏陶,以形成獨立而又高貴的人格與全面發展的智能;

  18歲以後進人大學,主要是「心腦手合一」的教育,以培養「具有世界文化胸懷和善於解決問題的人」為教育目標,圍繞「人文學科教育、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教育、專業技術教育」這三個層次進行系統訓練,培養學生們「藝術的感覺、哲學的思辨、科學的實證」這三大核心素質並熟練地掌握專業技術,實施一種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的教育模式,用「問題教學法」把學生們導入一種學習的狀態,通過提問、自學、討論、學科結構分析與講解、案例分析、作業、實驗、活動、實踐、課題研究、寫學術報告等,培養學生們的問題意識——人文學科的問題,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問題,專業技術的問題,自我實現與就業的問題,努力培養大學生們發現問題、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各種能力,實現「心、腦、手」合一的全面整合,並從內心深處升發出一種走向世界的擴張性與創造性。

  在這裡,我要強調應重視對孩子與學生們進行吃苦耐勞的磨練意志的生存訓練

  意志是什麼?意志是個體完成任務時的一種克服困難的堅持精神。意志同性格是具有相似含義的概念,它們是一個整體,意志是內核,性格是外殼。我們常常用堅強的意志、勇敢頑強的性格、敢於拼搏的冒險精神來形容意志與性格的優良品質。意志只有大小,沒有方向,意志的方向是情感與目標給予的,因此,通過生活的磨難與超越極限的體育鍛煉及其吃苦耐勞的生存訓練所磨練出來的優良的意志品質,可以遷移到學習、工作與創業的實踐中,成為創造性生活所需要的勇敢頑強精神的內在支持。

  對於追求卓越的人來說,生命要「野性而又高貴」。野性就意味著身強力壯、有頑強意志與拼搏精神,高貴就意味著情趣高雅,相信「精神高於物質」並充滿創造性。事業的成功,首先是性格的成功。因此,磨練意志、塑造勇敢頑強的性格應成為我們教育的核心組成部分。

  

  磨練意志、塑造勇敢頑強性格的訓練主要有三種途徑:

  第一途徑是激發夢想成功與冒險精神的情感訓練。

  聽講一些飽受磨難而走向成功的偉人故事,誦背一些名人自我激勵的格言,閱讀一些名人傳記和一些催人上進的經典文學作品,通過向偉人,向英雄,向為美、真理與正義而獻身的名人的學習來激發追求卓越的使命感,激發「敢上九天攬月、敢下五洋捉鱉」的想像力和冒險精神,激發徹底拼搏的生命意志。

  第二途徑是進行吃苦耐勞的實踐訓練

  在追求卓越的使命感和充滿想像力與冒險精神的躍躍欲試的理想的觀照下,我們需要進一步的通過實踐訓練來磨練意志。意志既然是一種克服困難的堅持精神,那麼,我們就需要在克服困難的實踐中去磨練它,以使它形成並內化為一個人所固有的勇敢頑強的性格。

  進行吃苦耐勞的訓練主要包括三大實踐訓練:

  第一大實踐訓練是進行獨立自主的生活訓練。父母與老師要千方百計地為孩子與學生們的成長創造許多獨立嘗試,獨立選擇與獨立地吃、穿、住、行、用、玩、睡、學習的機會。讓他們在獨立的嘗試與獨立的選擇及獨立的生活實踐中,通過嘗試失敗與嘗試成功來磨練意志,學會選擇與學會生存。我們要永遠記住:父母與老師能夠給予子女與學生的最大貢獻,就是幫助他們學會自助。

  第二大實踐訓練是進行超越極限的訓練。體育的功能至少包括三個方面:強身健體、掌握運動技能、塑造勇敢頑強的性格。因此,我們要利用體育在強身健體的基礎上,通過掌握運動技能來磨練意志與塑造勇敢頑強的性格。人的體能是有極限的,每個人的體能也是有極限的,因此,我們要向人的體能極限挑戰,在長跑、游泳、球類等競技性的運動中經常性的超越體能極限,建立挑戰體能極限的快感。一個人只有經常處於超越極限的磨難考驗,才能最大程度磨練意志,從而塑造勇敢頑強的性格。

  第三大實踐訓練是進行野外磨難的生存訓練。生存訓練是體育訓練的一種擴展,是在野外圍繞完成一定難度的任務而展開的一種訓練,如夏令營活動、長途拉練、野外探險與露宿、打游擊戰、登山比賽、社會調查、在農村或工廠勞動、參與服務社會的公益活動與商業活動等等,通過廣大學生們充滿參與樂趣與冒險精神的生存訓練,培養他們的吃苦耐勞的精神與勇於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以及做人與做事的責任感和擔當精神。這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必須進行的人生訓練。

  第三途徑是自我激勵的磨難訓練。堅強的意志與勇敢頑強的性格是在胸懷理想徹底行動的追求中,在克服困難的抗爭中,在掌握命運向環境挑戰的過程中逐漸磨練出來的,前面第一途徑與第二途徑主要是一種他勵,是在父母、老師與學校的安排下進行的訓練,而更為重要的是要如何由他勵轉化為自勵,是自己出自內心想選擇一種磨難。一切夢想成功的人都要清醒地認識到,磨難是走向成功的基本功,從而懷著「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積極樂觀的心態走向自我激勵的磨難訓練。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勇於選擇,敢於冒險地投入到追求卓越的奮鬥之中,在求生存與求發展的拼搏中、在超越極限的考驗中、在把理想灌注到世界中去的情感衝動中,體驗一種掌握命運、參與競爭、追求卓越的人生樂趣,從而更好地走向自我實現與社會實現。

  這就是我所理解的磨練意志、塑造勇敢頑強的性格訓練。

  以上是我多年教育實踐總結出來的人類教育的總規律。如果照此「春、夏、秋、冬」的教育節奏來看,歐美髮達國家的教育體系已接近總規律70%左右,而中國的教育體系才接近30%左右。這就是差距。教育與國家各行各業的關係是水漲船高的關係,教育的差距導致了國家之間社會方方面面的差距。

  2013年9月20日於美國舊金山

本文來源《愛思想:柯領的專欄》

------白襯衫

推薦閱讀:

如何拯救小黑屋?這裡是對付採光不足的六大軟裝技巧
剩女誰來拯救你的愛情
「拯救老寒腿」暖腿秒法,夏天也不能錯過!
保護拯救穿山甲,人工養殖到底行不行?
喝茶只會說好喝?這裡就能拯救你的詞窮

TAG:教育 | 中國 | 中國教育 | 拯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