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影隨形」,「接著講」系列五講登錄文匯微電台!

編saying:

日前,文匯微電台(App喜馬拉雅·聽-搜文匯講堂2018、文匯名家講堂)已陸續更新了今年前三期講堂的音頻:《大國關係向何處去:「陷阱」或「台階」?》、40年間兩代大學生對話《致敬與分享:青春·奮鬥·責任》、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專場《<資本論>的完成時和未完成時

》,錯過現場的你可以在線收聽,來過現場的你也可再次重溫。今分享2017年下半年舉辦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接著講」系列五講,一同感受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此外,6月,本年度第4次聽眾線下自主互動活動——《共產黨宣言》讀書活動正在火熱進行中,屆時,《共產黨宣言》聽友接力朗讀音頻也將上傳至【文匯講堂2018】專輯,敬請關注!

更多精彩講座請登錄文匯微電台(App喜馬拉雅·聽-搜文匯講堂2018)收聽

「接著講」五講概要

113-1期《世界倫理構建與儒家天下關懷》

杜維明(右)、倪培民(左)

2017年9月22日下午,文匯講堂第113-1期暨「優秀傳統文化接著講」首期、復旦大學「儒學大講堂」首期開講。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杜維明主講《世界倫理構建與儒家天下關懷》,北京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倪培民和復旦大學上海儒學院執行副院長吳震分別擔任對話及點評嘉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傳承系列五講(簡稱「接著講」五講)由文匯報社和復旦大學聯合主辦,文匯講堂和復旦大學上海儒學院承辦,時間從2017年9月到12月。

杜維明分享了兩種實踐,第一種是關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第二種是比較現實。2018年8月將在北京召開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杜維明提議的「學做人」被西方哲學界的主力接受為官方的大會主題,「LearningtoBeHuman」並譯為多國語言,其中文表達是「學以成人」。會議委員會經過考慮認為,在「學以成人」的主題之下,自我、社群、自然(地)和精神性(天)四個向度缺一不可。對此,杜維明認為,這四個向度的理解要兼顧各種視角。

倪培民在對話中表示,如何從思孟心學開發出精神人文主義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倪培民從其在美國高校執教數十年的親身經歷出發,講述了在美國大學生中越來越頻發的心理問題,眼見物質主義、個人主義成為主流價值觀,展現了西方啟蒙思潮後時代傾向:理性得到長足的發展,但精神層面大為式微,人生意義失落,道德依據失恆,問題與危機就接踵而至。因此,倪培民認為如何從思孟心學裡面開發出人文主義精神是問題的高度,而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家如何對世界倫理做出貢獻則是問題的廣度,這兩者融合於「世界倫理構建與儒家天下關懷」的主題之中。

音頻鏈接

113-1期主講|杜維明:全球出現倫理困境,精神人文主義可否化解?

113-1期倪培民對話杜維明:「如何做人」使儒家與其他文明具有相通性

113-1期點評|吳震:儒家倫理的天下關懷:從中國看世界、還從世界看中國

113-1期互動|杜維明:哲學求真理,但更要求智慧

113-1期杜維明素描:借道哈佛-巴黎-首爾再回「家」

113-2期《「修己安人」在當下社會的創造性轉化》

郭齊勇(左)、吳曉明(右)

2017年10月21日下午,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郭齊勇做客第113-2期文匯講堂,主講《「修己安人」在當下社會的創造性轉化》,闡釋社會公德如何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料。復旦大學復旦學院院長吳曉明、華東師大哲學系教授郁振華受邀分別擔任對話及點評嘉賓,共吸引了高校師生及社會各界聽眾近三百人的積极參与。

在郭齊勇看來,《大學》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與《論語》中的「修己安人」是相互貫通的,從當下視角審視即包含了私德與公德、己與群的關係。他談到,蔡元培曾撰寫《中學修身教科書》,還為赴法華工寫了《華工學校講義》,他創造性地轉化本土的文化資源,特別是儒家道德資源來為近代轉型的中國社會的公德建設與公民教育服務。而家庭為人生最初的學校,孝系美德成就了一個君子健康的心理、性情、人格、品質,增益了人的公德、正義,培養其對公共事務、社會、國家的責任感。郭齊勇認為,家庭與社會、私德與公德雖有區別,但並非絕然對立,而是存在著有機的聯繫,是可以推己及人、由內而外,逐步加以推擴、實踐與體驗的。傳統文化中有豐富的群己關係的智慧,從作為社會生活基礎的家庭倫常出發,沿襲推己及人的道路,傳統的「五倫」在當下可以發展出第六倫,即包含與陌生人關係在內的群已範疇。

吳曉明在對話中肯定了郭齊勇以「修己安人」為儒家核心的觀點,並試圖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來考察當下社會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現實維度。他指出,西方現代文明的成果以及「修己安人」的中華文化傳統等等,對於當代中國來說都是在特定的歷史性實踐中被汰選和擇取的。因此,本次講座主題的真正焦點在於把握中國社會的基本性質,明了這一社會的轉型趨勢。

點評中,郁振華認為,從中西方思想文化交流中的事實中看,某些地方性的知識通過一定的創造性轉化可以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核心的、共同的價值,這是挑戰,也是使命。

音頻鏈接

113-2期主講1|郭齊勇:孔子和《大學》倡導的修己安人,當下價值何在?

113-2期主講2|郭齊勇:現代版「修己安人」:新六倫、平民的自由人格

113-2期吳曉明對話郭齊勇:中國沒有原子式個人土壤,民族復興更在開啟新文明類型

113-2期互動點評|郁振華:釐清傳統中的負面,轉化為現代化動力

113-2期郭齊勇素描:守先待後為「生命學問」正名

113-3期《傳統文化與經濟效率》

黎紅雷(左)、茅忠群(右)

2017年11月4日下午,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中華孔子學會儒商會會長黎紅雷做客第113-3期文匯講堂暨「優秀傳統文化接著講」第三講《傳統文化與經濟效率》。方太集團董事長、總裁茅忠群及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史學系主任程霖分別擔任對話及點評嘉賓。

黎紅雷提出,「利己」與「利他」都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但如果過分強調「利己」,必然會給社會治理和企業經營帶來越來越大的外加成本,經濟效率也就無從談起。當前,世界正在進入從信息技術時代向數據處理技術時代的轉型,表面上似乎是技術變革,但根本上是從「利己」思想轉向「利他」思想。因此,當下更應發揚「人己互利」的仁愛思想。這才是傳統儒家商道的底色。黎紅雷歸納了當代中國企業家「儒家商道」集體智慧的三要素:第一,關愛經濟效率的創造主體;第二,厚植經濟效率的思想根基;第三,建立經濟效率的保障機制。

對話中,茅忠群結合其多年企業管理的實踐,為儒家商道提供了更多切實生動的案例。他以其企業中的處罰制度為例,在引入儒家文化後,儘管微小錯誤對員工的罰款被取消,但四年後此類錯誤的違反率每年下降50%,體現了儒家的長期效率。而要解決西方「利己必利他」理想的現實困境,茅忠群和黎紅雷都認為還是應回歸儒家商道。茅忠群借用傳統文化中「義利合一,義以生利」的理念,在企業管理中落實中「中西合璧、仁義經營、品德領導、德法管理、領導修鍊」這五個方面,並努力地推行儒家薰化,使企業承擔更多社會責任。

最後,點評嘉賓程霖肯定了文化對經濟的重要影響。他認為在重視儒法德治與法治相結合的同時也要積極建立現代公司治理體系。而在解決「利己」與「利他」的矛盾時,要吸收行為經濟學的優秀成果,使宏觀調控同人們的行為相統一,從而發揮政府最大的作用。 

 

本次講座現場的近300位聽眾中有100餘位是有過國學學習經歷的企業家,提問環節,多位企業家聽眾就企業現存問題向黎紅雷及茅忠群「取經」。

音頻鏈接

113-3期主講1|黎紅雷:法家為短效之王,儒家重長效,「大勝在德」

113-3期主講2|黎紅雷:「利他」是效率的推動力,儒商兼「利己」和「利他」

113-3期茅忠群對話黎紅雷|企業實踐驗證「義以生利」的有效性

113-3期互動點評|程霖:經濟發展需向創新驅動轉型,還要依靠文化的 提升

113-3期黎紅雷素描:樂做企業界的「白居易」

113-4期《個人主義與儒學倫理學的互融與挑戰》

安樂哲(左)、姚新中(右)

2017年11月30日晚上,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博古睿學者安樂哲做客第113-4期文匯講堂,主講《個人主義與儒學倫理學的互融與挑戰》。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院長姚新中、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院長孫向晨分別擔任對話與點評嘉賓。該講座由文匯報社和復旦大學將聯合主辦、復旦杜威中心協辦、文匯講堂和復旦大學上海儒學院承辦,吸引了近四百名聽眾慕名前來。

個人主義作為一個思想體系,深深植根於西方文化傳統里,而儒家文化則深根於中國傳統中。安樂哲通過對比中西文化傳統的細微差別,深入地闡述了中國文化傳統的獨到之處,並提出了西方對儒學的種種誤讀。儒學說中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關係」。他指出,儒家角色倫理強調了儒家倫理的關係性、協作性,比如「師生」、「夫妻」、「鄰居」等不光是抽象的概念,更是真切的事實,其中角色的名稱及其相關的責任、活動,乃是不同的道德規範。與抽象原則不同,這類道德規範可以起到切實而具體的主導作用,從而指示現實生活中人們的行為方向。

對話環節,姚新中從歷史語境、跨文化語境和未來維度等多方面來看儒家角色倫理。他表示,當今世界文化的加速融通,使得東西方哲學家不斷交織在一起,形成了從未有過的跨文化的積累,這種語境必然會影響我們對於價值、倫理觀念的判斷和評價。

點評中,孫向晨強調,儒家在發展中始終以一種開放性的、包容性的態度面對世間的種種變化,因此,今天說「理解中國」需要一種新的形態,即安樂哲提出的一個極具挑戰性的結論:「你要了解中國,就必須更加徹底地了解西方。」

音頻鏈接

113-4期主講1|安樂哲:中西文化交流存在不對稱性,儒學在西方如何被誤讀?

113-4期主講2|安樂哲:儒學如何讓我們從個人主義轉到「己立而立人」?

113-4期姚新中對話安樂哲|人工智慧時代,個人還需要傳統角色來獲取身份認同嗎?

113-4期互動點評|孫向晨:儒家角色倫理和個人主義可互補與制衡

113-4期安樂哲素描:為何不能做對話東西方的外國儒者?

113-5期《國家治理中的傳統文化要素》

干春松(左)、謝遐齡(右)

2017年12月16日,復旦大學上海儒學院理事長謝遐齡做客第113-5期文匯講堂,主講《國家治理中的傳統文化要素》。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副院長干春松與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葛荃分別擔任對話及點評嘉賓。

「群眾路線這一重要思想,實際上是中國的古老智慧,是先王之道。」謝遐齡解釋,群眾路線的思想來源可以追溯到《周易·咸卦》。彖辭中有一句話「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這在謝遐齡看來,首先是要感受到民眾的情緒和訴求,而後制訂政策滿足民眾要求。因此,群眾路線強調的是先要從群眾中來,而後到群眾中去,是雙向的。謝遐齡指出,「在當今世界上,我們提倡『和』,也就是說,各國應當在政治上互相尊重,經濟上互相促進,文化上互相借鑒,這將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所以,「和而不同」不僅是全球哲學,也是治國理政的基本原則。「如果說『小康』是中國的目標,那麼『大同』就是全球化的問題。」

對話中,干春松指出,我們經常提到「大同社會」,而「大同觀」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之一,它將經濟的繁榮和高尚的道德追求聯繫起來,表達了對和平生活和全民族統一的嚮往。「共同富裕」和「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將成為「大同」這一古老理念的現代闡釋。葛荃認為,中國傳統文化裡面有著極其高深或者說高度發達的理性精神,這種理性精神就是一種文明的展現。所以,在「和而不同」的思想指導下,在取得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偉大成就的前提下,中國傳統文化能夠為人類的文明、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做出更大的貢獻。

音頻鏈接

113-5期主講1|謝遐齡:「群眾路線」源頭在《周易·咸卦》

113-5期主講2|謝遐齡:「協商民主」源於《尚書》不斷被創新

113-5期干春松對話謝遐齡|小康國內目標如何和大同人類目標對接?

113-5期互動點評|葛荃:法治重要非萬能,人的自律更具決定因素

113-5期謝遐齡素描:有故事的人生從「辨」中開始

相關鏈接:

文匯微電台來啦!那幾個月你錯過的精彩講座都可以在線收聽了!

照片來源|文匯講堂

微信編輯|袁琭璐

wenhuijiangtang
推薦閱讀:

命運,應該掌握在你自己手裡!
黑人的鼓文化
什麼是越劇?越劇是浙江的嗎?
春秋五霸和四大戰區的輪動:地緣政治和文化的興替
西方哲學的歷史脈絡是怎樣的?

TAG:文化 | 傳統文化 | 傳統 | 優秀 | 中華 | 電台 | 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