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思想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啟迪
轉播到騰訊微博
崔乃紅 濱州市濱城區委黨校
[摘 要]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國社會發展的全新戰略,中國古代哲學家的「天人合一」觀蘊含著豐富的「和諧社會」思想。「天人合一」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理念,與和諧社會有著許多契合點,對當前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啟迪作用。
[關鍵詞]天人合一 和諧社會 啟迪
作者簡介:崔乃紅,女,講師,從事哲學社會學方面的研究,現為南開大學在職研究生。
「和諧」作為一個哲學概念,在中西哲學的發端時期(古代希臘和古代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出現,在中國哲學特別是在儒家的哲學中,得到充分的展開。我們今天所講的「和諧社會」,既包含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更重要的是對和諧觀念的創新發展。「天人合一」作為一種極高明的智慧蘊含著豐富的「和諧社會」思想,對我們今天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重大的啟迪作用。
一、「天人合一」觀蘊含的「和諧社會」思想
中國的「天人合一」觀由來已久,具有宗教神學意義的「天人合一」觀,可追溯到夏商之際。而具有哲學意義的「天人合一」觀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的有道德意義的「天人合一」觀和道家的無道德意義的「天人合一」觀。「天人合一」觀蘊含了豐富的「和諧社會」思想。
(一)「天人合一」觀蘊含著可貴的生態和諧的倫理思想。
北宋儒家學者張載明確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題,他在其《張子正蒙·誠明篇》中對人與自然界的關係,做了生動的描述:「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在這裡,張載把自然界看作是人類的父母,人類則是自然界的兒女。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人類與自然界中的萬物都是同根同源的,它們雖然各屬其種,各行其道,但相互之間應該親密無間,共存共榮,而不能彼此敵視,互相殘害。表現出了一種可貴的生態和諧的倫理思想。「天人合一」思想雖沒有明確指出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具體方法和操作手段,但從整體的高度, 告誡我們自然與人乃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之關係。從而成為人類「有為」之實踐道路的思想先導,這也正是今天我們重溫「天人合一」思想的目的之所在, 回顧以往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人類在征服自然、開發自然、利用自然上一直是主動者,但在環境問題上人類卻是被動者。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天人合一」思想正是在承認人與自然的差別的基礎上,教人把人類之愛推廣於天地萬物,教人在尊重自然的尊嚴的前提下獲得人類自身的尊嚴,教人在「天人相分」的前提下找到人與自然的仁愛的紐帶。現時代的我們應當吸取「天人合一」的精髓,使「天人合一」思想的現代意義和作用得以發揮,從而真正解決現代環境問題,真正克服人與自然的對立!
(二)「天人合一」作為一種極高明的智慧蘊含著豐富的可持續發展思想。
關於「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用中國傳統哲學的語言來說,叫做「天人和諧」。 「天人關係」主要指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現代社會,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關係問題日益凸顯,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問題。隨著對西方哲學主客二分式的思維方式的反思,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正逐漸被視為解決人與自然對立關係的精神良藥。
當代中國社會面臨錯綜複雜、千頭萬緒的問題。特別是當前中國的人均GDP已經跨入1000到3000美元這一國際公認的危險線的時候,如何實現社會穩定,避免重蹈拉美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社會動蕩的覆轍,已經成為當代中國從執政黨到普通老百姓都普遍關注的頭等大事。在社會領域,從中國共產黨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到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再到十七大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都要求我們必須提高管理社會事務的本領、協調利益關係的本領、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本領、維護社會穩定的本領。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二、「天人合一」思想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啟迪
雖然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天人合一」和諧思想所提出的和諧社會有本質的不同,但歷史和文化的聯繫性決定了「天人合一」思想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借鑒和啟迪作用。這些借鑒和啟迪作用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一)構建和諧社會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當前中國提出的「科學發展」,就是「天人和諧」哲學在人類發展問題上的積極運用。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人類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就是要將「保護環境」與「經濟發展」相結合:通過保護將人類的行動控制在地球的承受能力之內。第二,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和諧,就是把發展看作是一個人與自然協調、經濟與社會平衡的和諧過程。第三,「經濟—社會—生態」發展的和諧。其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主要指滿足人類需求能力的提高和物質財富的擴大;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指人們生活質量的穩步改善和提高;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則指維持整個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等。
對於如何實現現代化問題上,中國人口眾多,資源有限,不能走歐美等發達國家征服自然、無限制使用自然資源的才老路子。中國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既是面對現實的冷靜思考,也是對全世界特別是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的負責任的表現。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戰略思想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指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就是全面體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就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科學發展觀是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發展觀。它為和諧社會的構建廓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二)構建和諧社會要以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環境,維護人類共同的家園為目標
在中國古代哲學中,老子最注重宇宙萬物的和諧和循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改革開放近三十年來,我國經濟在持續發展,而我國的資源卻日益匱乏,生態破壞十分嚴重。因此,如何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被提上了重要的議事日程。要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首先在思想上要有人與自然整體和諧的觀念。這種整體和諧的觀念在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中表現得十分顯著。如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莊子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1]等都表達了這種觀念。宋明道學也講到了萬物(自然)與人合一、融為一體的思想。程顥說:「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2]人與萬物是一體的,人要善待萬物,與萬物和諧相處。從「共同體」意義上看,大自然有其天然自足的能量系統、生態平衡和鏈條法則,任何物類和基因的受傷都能引發大自然全身的疾病甚至癱瘓。人類其實什麼都「戰勝」不了,每一次所謂的征服,都是對自身的一種沉重回戕和削弱,都是一種自虐狂的態度,招損的都是人類自己。[3]
「天人合一」的思想包含豐富的保護環境的內容,我們要吸取其中的精華,在實踐中加以貫徹,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努力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循環經濟是建立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內容。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徵,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循環經濟的產生和發展是人類對人與自然關係深刻反思的結果,是人類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中面臨生態危機和資源危機而產生的理性抉擇。
參考文獻
[1]郭慶藩輯,莊子集釋[M],北京:中國書店影印,1988
[2]程顥,程頤,二程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1
[3]王開嶺,精神自治[M],北京:台海出版社,2004
推薦閱讀:
※錢穀融的「人學」思想
※核心價值觀不僅關乎思想建設
※論史懷澤「敬畏生命」的倫理思想
※刺蝟的哲學:德沃金生平與思想簡介
※4-2無為依唯識學與有為依唯識學的思想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