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掘定陵 二 明萬曆皇帝陵墓三百年後遭挖掘的內幕
07-28
官掘定陵 二 明萬曆皇帝陵墓三百年後遭挖掘的內幕盜墓始於兩個貪, 中國的文化傳統對「死亡」是很敬畏的,即有「死者為大」「蓋棺定論」「一了百了」的人生觀點,又有「挫骨揚灰」的最惡毒報復方式,還有「刨墳掘墓斬立決」的肅殺法典。但盜墓的行為幾千年來卻始終沒有滅絕,歸根結底均源自於一個「貪」字。既有墓主人的「貪」,大量陪葬品埋入黃土,伴隨自己的屍骨。又有後來者的「貪」,與死人搶奪財寶,挖墳開棺奪之而後快。盜墓從來也並非都是宵小之輩的鬼祟之事,更有官盜。不知道歷史上第一個盜墓賊是誰,但據說第一批有編製的官方盜墓團隊的創建人是曹操,這個團隊成員的官銜叫「摸金校尉」。官盜者,或曰偷盜,或曰強盜。偷盜者,還有一塊遮羞布,只為了墓穴中那些財寶,暗地進行。強盜者,明目張胆,以毀壞為光榮,以搶奪為勝利,彰顯一個新政權或新主義對一個舊王朝的摒棄。如項羽焚燒秦宮秦陵、如黃巢盜掘毀壞唐陵、如元僧楊璉真加盜掘南宋帝陵,如明天啟帝下令搗毀金代帝陵,以切斷努爾哈赤等女真祖先的龍脈,如李自成焚燒明陵……當然幾十年前的文化大革命中對中國古墓王陵以及各類文化遺產的破壞更是空前絕後的,連萬世師表孔聖人的墳都被紅衛兵小將們刨開了。說完盜墓,來說考古。中國古代的考古,是一種「考據」的概念,主要針對各類典籍的來分析、佐證和勘誤,大多都是圍繞文字進行的,並不重視文物的研究。而且鑒於古代對「盜墓」的道德約束,更不可能挖墓而考據,當然也沒有「博物館」的存在。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建立是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事情,理論與方法大多來自於西方。而西方那些最早的考古專家們,實際上都是一批文物強盜和販子,從事「盜墓但不只限於盜墓」的知識分子們。對於挖一座墳來講,盜墓與考古的區別在哪?李易峰版電視劇《盜墓筆記》中吳邪的那句口頭句可能是最簡單的闡述:交給國家!盜墓者,只拿值錢且能帶出來的,賣了錢,裝自己口袋裡。考古者,大大小小都要留下來,洗乾淨,修復好,放在博物館或倉庫里。但兩者對於墓主人來講,本質是一樣的,都是「私有財產」的侵犯。從道德層面上,兩者也有一個灰色地帶,即交界面,也就是本文這段故事。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一部分專家學者留在了大陸,一部分去了台灣或海外。留在大陸的專家們,已經昂首站在打翻在地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屍骨上,於是就以「學術之私慾」打起了北京昌平那塊地方的壞主義。為什麼說「學術之私」,因為廣大人民群眾並不感興趣這件事,也並非不肯抗拒力下必須要做這件事。古往今來研讀大歷史,主線一定是皇帝,因為他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統治者,在這塊土地上發生的一切都離不開他的關注與不關注。明代三百年,留下來的皇家建築最代表的有兩樣:一座宮殿「紫禁城」,但清代又使用了300年,已轉基因。一片明皇陵,雖有地面建築的破敗,但地宮均沒有被盜記錄,純原汁原味,綠色無公害。一位專家叫「吳晗」,他是學者型官員,時任北京市副市長,是明代歷史專家,寫《海瑞罷官》的那一位。他向上級領導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挖開明皇陵看看,當然他列舉了很多條重大的意義,一篇公文邏輯下來就是不挖明皇陵就會影響新中國人的幸福。當然他自己感覺人單力薄,又邀請了幾位重量級智同盜合的文化人,他們是沈雁冰、范文瀾、張蘇、鄧拓,並請當時的官方文壇旗手郭沫若領銜上書。於是1955年10月4日,一份《關於發掘長陵的請示報告》遞交到了周恩來總理處,當然遞交過程有好幾個版本。當然也有提反對意見的夏鼐、鄭振鐸。但最終周恩來批複了原則同意,這可能是總理作出的少有幾個錯誤決定之一。但這個決定的做出,並非擅專,也一定請示了領袖的,因為挖皇陵在歷朝歷代都是天大的事情。今天北京昌平「明十三陵」已經是世界文化遺產項目、國家5A級景區。有細心的朋友會發問,看歷史年表,明代一共有十六個皇帝呀,習慣以年號代稱: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天順)、景泰、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慶、萬曆、泰昌、天啟、崇禎,怎麼是明十三陵呢。因為這十六帝中,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的孝陵在南京,建文皇帝在靖難之役後不知所蹤。而景泰是土木堡之變後代替當俘虜的哥哥當上皇帝的,臨死被回歸的哥哥又把皇位搶回去了,改為藩王待遇治喪,葬于海淀。所以昌平這裡只有十三陵。背景介紹完了,再回到故事中來。為什麼吳晗等人提出在明三陵中挖「長陵」呢,答案很簡單,這個陵最大。明長陵是永樂皇帝朱棣的墓,十三陵的主陵,無論地位、還是規模,都首屈一指。地宮中所蘊藏的信息量也會更大,當然名人效應也更強,畢竟明朝皇帝中只有朱棣才能和他爹朱元璋比一比,後代皇帝子孫們是一代不如一代。1955年12月,一個「挖墳指揮部」 成立了——「長陵發掘委員會」,成員有:郭沫若中科院院長;沈雁冰文化部部長,吳晗北京市副市長,鄧拓人民日報社社長,范文瀾中科院歷史研究三所所長,張蘇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夏鼐中科院考古所副所長,鄭振鐸文化部文物局局長,王崑崙北京市副市長,有意思的是,積極倡議的和堅決反對的,都進入了這個名單! 委員會下設一個考古工作隊,成員:趙其昌隊長,28歲,北大歷史系考古專業;白副隊長,58歲,小學畢業;於隊員,52歲,莫斯科中山大學畢業,劉隊員,23歲,南開大學歷史系肄業,冼隊員,17歲,初中畢業,曹隊員,18歲,初中畢業,龐隊員,19歲,初中畢業,李隊員,19歲,初中畢業,王隊員,19歲,初中畢業。1955年的最後一天,趙隊長同探工趙同海兩人冒雪來到長陵,開始尋找挖掘線索。經過三天的努力,真是「皇天不負有心人」,啥信息也沒找到!因為長陵太大了!專家們緊急研究,得出一個創造性的新結論,等春暖花開之時,先挖一個小的陵試試看! 經考古隊員查詢資料,建議先挖獻陵。獻陵的墓主人是洪熙皇帝朱高熾,僅在位十個月就死了。他是永樂皇帝的嫡長子,母親是永樂帝皇后徐氏,外祖父是明代開國大將、中山王徐達。這次勘察時間比較充裕,前後用了半個月,最大的成果是一無所獲 。於是專家們又研究,很快新方法上市,再換一座!這次瞄準了萬曆皇帝的定陵。據說主要是考慮到定陵年代相對比較近、地面建築保存相對較好,易於修復。同時萬曆皇帝在位達48年之久,墓里的文物史料信息會比較多。還有一種說法是無意中在定陵陵園發現了地宮線索,而決定對其下手。定陵地宮的挖掘,是從寶城上的一個洞開始的。考古隊隊長趙其昌發現後,就向中科院考古所副所長夏鼐進行了報告。經初步勘察,這個城牆上的洞是一座被封閉的門,時間久了,磚有部分塌陷,才露了出來。於是決定在這個位置的寶城內先挖掘一條探溝。1956年5月19日,明定陵的挖掘正式開始。這是新中國第一次、迄今也幾乎是唯一的一次以考古之名主動挖掘古代皇陵。整個發掘過程,一共挖了三條探溝,還動用了機械設備。考古隊員們經歷了多次興奮與失望,終於找到了進入地宮的入口,這一天是1957年5月19日,已整整用了365天。定陵地宮入口是一面金剛牆,細心會發現牆面下部圭字型區域是後來砌築的,類似一個門洞。拆除了這些磚石,就應該能夠進入地宮。但是誰來拆第一塊磚呢,萬一有暗器機關怎麼辦。經過組織研究,決定採用一個非常公平的方式抓鬮,於是一個叫王啟發的隊員脫穎而出。1956年9月19日,開始拆除金剛牆。王啟發準備了一隻大公雞,當場宰了用雞血來避邪。而這時趙其昌隊長已經直接爬上了梯子,用特製的鐵鏟開始撬動圭字型頂部的第一塊磚……,定陵地宮,位於地下27米處,由五座石室組成,包括前殿、中殿、後殿和左右配殿。地宮的漢白玉石門是緊緊關閉的,在裡面被自來石石條所卡住。考古人員用自製的拐釘鑰匙小心翼翼的打開了它。公元1620年駕崩併入葬的萬曆皇帝,萬萬沒想到在336年之後,被一群革命子孫以文化之名而驚醒! 在巨大的定陵地宮中,考古隊員貪婪的去搜尋那件最重要的東西。終於在打開後殿大門後,發現三口巨大的紅漆棺槨靜靜地停放在棺床上,這就是萬曆皇帝與孝端、孝靖兩位皇后的葬身之地。考古人員也還是打開了皇帝皇后的棺槨,看到了他們的屍骨……。兩年後,1958年7月,定陵地宮清理工作基本完成。同年9月6日,新華社向全世界播發消息: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已被打開,陵墓是一座地下宮殿……9月28日《定陵出土文物展覽》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神武門樓上開幕。又過了一年,1959年9月30日,定陵博物館正式成立。在博物館成立前夕,當時的負責人是一位老革命,聽說皇帝皇后的屍骨已另外保存,複製的棺槨已經做好,為了保持地宮的乾淨整潔,迎接上級領導檢查,就下令把原來的棺槨給扔到山溝里。對,你們沒有看錯!直接扔了!後來還有這些摔壞的棺材板引發七條人命的故事。很快,那個年代的革命浪潮繼續升溫,前無古人的文化大革命來了,定陵也無法倖免。1966年8月24日,英勇的革命小將們來到定陵,把文物庫房中的萬曆帝後三具屍骨,以及一批畫像等資料,集中到博物館門前廣場,進行公開批鬥。之後有人帶頭用石塊砸碎了屍骨,再澆上汽油去焚燒。萬曆皇帝與兩位皇后,從此在人間真正的飛灰湮滅了。半個世紀前的這場官掘定陵,在考古圈內部也被定義為悲劇,一些人總結為沒有經驗、技術條件不足,從那以後所有帝王陵墓不再允許主動性挖掘。據說那位吳晗當年還曾要求繼續挖掘明長陵,而被周恩來一句對死人不感興趣而斷然拒絕。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然而定陵之殤,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種恥辱。今天定陵地下宮殿已成為旅遊熱點,你有機會可以親身沿著觀光樓梯徒步而下,走進那宏大的地下宮殿。然後那些巨大的排風空調管非常不和諧的橫卧在其中,本應該幽暗的地宮,卻也燈火通明,毫無一點死亡的氣氛。地宮後殿,三口血紅色的巨大棺槨複製品在那裡,外槨還是「解剖示意款」。莫不如,讓後殿空空蕩蕩的,只放一塊告示牌,用朱紅的大字告訴後代子們這裡發生的不應該發生的故事。定陵挖掘後,三十年都沒有正式的學術報告,直到八十年代末,那一份遲來的《明定陵考古發掘報告》終於與世人見面,很多當年參與者都已經作古!而那幾位上書建議挖掘明陵的專家學者,幾乎都是死於非命!更讓人想不到的是,還有一些當年的參與者打口水戰,爭論到底誰第一個進去地宮的……考古,是一種科學,但這些「科學」對於人類來說並非都必須研究。古代先人的陵墓,我們是應該敬畏與尊重的。可挖可不挖的一律不挖,不要以保護文物的堂而皇之而繼續行學術之私和地方旅遊經濟之私。那些王陵大墓,如果屍骨尚存的,也建議清理後徹底封閉地宮而保護,遊人們看看地面建築就夠了。用老祖宗的屍體骨頭來賣門票,實在是不應該,入土為安才是正能量。小說中的尋龍訣是一種風水秘術,窺破天機的東西,用多了會傷害自己。現實中很多事也是這個道理!收起窺私的好奇心,讓學術和經濟都有道德吧!——致部分文化人!上海老狐收藏
推薦閱讀:
※大明萬曆皇帝:種下了明朝滅亡的禍根
※萬曆皇帝藏銀8000萬兩,卻害得兒子國破家亡
※不朝非怠政:給遺臭萬年的萬曆皇帝平反-讀書頻道-和訊網4
※什麼仇什麼怨!明十三陵為什麼偏偏就挖了萬曆皇帝的定陵
※兒子多了也鬧心:萬曆皇帝的風流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