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鑒別紫砂壺優劣

紫砂泥與紫砂壺

紫砂泥原料深藏在岩石層之下,化學成分為含鐵質的粘土粉砂岩。紫泥的礦物成分主要是水雲母,以及不等量的高嶺岩、石英、雲母屑和鐵等。開採出的紫砂泥首先要在露天處攤曬風化,然後經過初碎、粉碎、篩選、攪拌、陳腐處理、真空練泥等工序,才能用於制坯。為了使紫砂陶的顏色更加豐富,工匠創造性地將幾種泥料以不同的比例混合在一起,並在泥料中添加適量的金屬氧化物著色劑。這樣,在保證燒窯溫度和氣氛的情況下,燒成品就可呈現出五光十色的效果。紫砂陶並非只是紫色,它色澤奇麗,豐富多彩,常見的如硃砂紫、榴皮、豆青、海棠紅、閃色等,都是自然原色,質樸渾厚、清明古雅。

追尋紫砂壺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越國大夫范蠡。不過人們通常認為紫砂壺的創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年間(1506年-1566年)的龔春(供春)。他的供春壺,時人有「栗色暗暗,如古今鐵,敦龐周正」的讚譽。可惜供春壺今已不得見,。明代萬曆以後出現了一些製作紫砂壺的大師、名匠,如號稱明代三大紫砂「妙手」的時大彬、李仲芬和徐友泉。到清朝後,製作名家輩出,如陳鳴遠、惠孟臣、陳鴻壽、楊彭年、邵大亨、邵友蘭、邵友廷、蔣德休、黃玉麟、程壽珍等人。

歷代流傳的紫砂壺形制都有相應的名稱,至今仍在流行的有洋桶、龍蛋、一粒珠、四方、梅扁、八方、魚兒龍、壽星、竹段等,廣受歡迎。準確地說,一把紫砂壺的式樣,有七個部位,即鈕、壺蓋、壺腹、壺把、流嘴、足和氣孔。如果從製作的工藝上進行細分,鈕有珠鈕、橋式、物象鈕等;壺蓋有嵌蓋、壓蓋、截蓋之分;壺把有單把、圈把、斜把、提梁把等;而足有圈足、釘足、方足、平足等的差別,真可謂紛繁多變。

紫砂壺的好壞標準

宜興紫砂已經傳承上千年,紫砂能夠傳到今天,歷史上不可能說紫砂真的沒有好壞之分,實際上古人早有了鑒別紫砂壺好壞的最科學、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

明朝周高起說:「砂壺;有晶光者,最為上乘,有潤光者,上乘也,和尚光者,最為賊相」。短短二、三十個字,概括的精妙絕倫。其實,很多人看到過這個方法,也許是不懂其中的道理,也許是不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也許是走馬觀花沒有留意,把這個好方法給埋沒了。我們先來把這句話的意思解釋一下,紫砂壺古稱砂壺,有晶體光點的紫砂壺,是最好最好的紫砂壺,有潤澤之光的,是很好的紫砂壺。和尚光,就是象和尚的腦袋油光鋥亮的光,這裡的「賊」是指盜賊的身份,下賤、不值錢。最為賊相就是最差最差的品相。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後,對於能夠相信這句話的人來說,只要去學會看晶潤之光是什麼樣的光就行了,而對於有些好學的人來說,我憑什麼相信這就是正確的方法呢,這就要弄清這個結論的來龍去脈,和了解她發展變化的必然性、唯一性。前面已經詳細介紹了從紫砂礦料演變成紫砂壺過程中的變化規律和相應特徵,現在我們就可以用前面學到的知識來倒推這個方法的科學性和正確性。

有晶光的壺之特徵

一把有晶潤之光的紫砂壺,首先肯定的是,這壺在最後出窯的時候已經燒熟了,沒有燒到結晶的紫砂壺不可能有晶潤之光。再向前推,這把壺的做工肯定是上乘的,沒有上乘的抿針功力把砂粒磨平、把脂泥抿凈是不可能發出晶潤之光的,最好的泥如果沒有抿針工燒出來是泥漿色,或製作時含水多(就是注漿)燒出來的是水光多,所以,有晶潤之光的壺一定是好做工。再向前推,做這把壺的泥一定是純正的好砂料,只有砂粒純度高的泥料,砂粒才會相互固定,抿針的打磨才會對砂粒起作用,如果是等外泥,抿針一用力,砂粒陷進去了,粉末泥上來了。再就是砂粒一定是很整齊的砂粒,如果是雜質多、或者是岩化不均的料,因為它們的燒結溫度不同,顯色不同,也很難有晶潤之光,所以,有晶潤之光的壺,一定是用的好泥料。既然是好泥料,那一定是用好礦料煉的泥,因為,紫砂與別的材料不同,差礦料是很難煉出好紫砂泥的,既然確定是用的好礦料,就沒必要糾結這個礦料在是那裡挖出來的了。

不是沒有真紫砂,而是不識真紫砂

古人周高起這個鑒別紫砂壺的方法可以說是精、准、狠,簡單、準確、高效,一錘定音。而現在消費者買把壺卻本末倒置,追求礦料,彷彿是礦料就是壺,追求原礦,卻又不識原礦,結果追得全天下都是原礦,追求老泥,反而老泥是越來越多,亂追的結果是,紫砂市場越來越亂。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如今又流傳起「現在沒真紫砂啦,不敢買紫砂了」的危言聳聽的言論。根本問題是:不是沒有真紫砂,而是不識真紫砂,所以,要讓更多的人識紫砂,這才是根本。

壺的顏色,並不代表壺的好壞

根據周高起的這個方法,要識紫砂壺,只要學會看晶光、潤光就行了,這就是大道至簡,往往最簡單的,也是最難的。晶光、潤光、和尚光,很多人認為都是光,沒區別,所以,基本上都是看顏色說泥。光澤:就好比一個人的談吐,反應的是這個人的內在氣質。顏色好比是一個人穿的衣服的顏色,一個人可以穿各種顏色的衣服,只能說某人今天穿的衣服是紅色的,但不能說穿紅色衣服的就是某人。紫砂被稱為五色土、七彩泥,紫砂本身的顏色變化是豐富多彩的,所以,看顏色就會把一個泥說成很多種泥,壺的顏色,並不代表壺的好壞。代表壺好壞的是內在氣質,反應出來的是光澤。

首先要弄明白晶光、潤光是什麼光,這在光譜里是沒有的光。在大千世界裡,我們的眼睛能看到五彩紛呈的各種物質,是因為,能被我們看到的物質能反光,反光率越小,看起來就越暗,如果一點光都不反,就是在太陽下我們也看不到,這就是隱形。紫砂壺燒到結晶後因表面收縮擠壓而形成砂皺,大部分的光被皺面吸收了,所以,新紫砂壺相對其它物件看起來灰暗,只有少部分的光在晶面上折射出來,所以,我們又能看到她的存在。當紫砂壺經過一段時間的擦養後,在不同深度的皺面上因吸附上茶水油脂而反出折射光,反光點的密度也大大增加,且這些光點是在不同深度折射出來的,所以,看起來光有厚度,感覺象光雲,又由於晶體點折射出來的光是散的,又象光霧。所以,真正紫砂壺看起來不艷,強光下又不刺眼,給人以溫潤的感覺。下面來看看實際的紫砂壺表面的結構情況。

上面兩張圖是均等顆粒純砂料壺的圖片與表面顯微圖片,從顯微圖片上看,砂粒基本勻稱,晶體面相對大,折射出來的光點也相對大,大而強的光點就是晶光。由於紫砂不是透光體,所以,紫砂壺上的晶光實際感覺是很微弱的。

上面兩張圖是傳統底槽清料紫砂壺的圖片與表面顯微圖片,從顯微圖片上看,有大而散的反光點,也有小而密的反光點,視覺上的感覺就是晶潤之光。

 

上面兩張圖是傳統朱泥壺的圖片與表面顯微圖片,從顯微圖片上看,傳統朱泥壺的表面呈脊角紋狀,這是因朱泥細嫩、顆粒細小燒成收縮結晶形成的,這就是通常說的朱泥壺的砂皺,但真正會看的似乎不多,大多數人把波浪紋、布料上的褶皺當成了砂皺,結果是真朱泥蒙冤,假的被發揚光大。從顯微圖上看,反光點細小而密集,我們在實物上的視覺感覺是細微密集的光點,這就是潤光。

下面兩張圖是等外泥紫砂壺的圖片與表面顯微圖片,從顯微圖片上看,雖然也是凹凸不平,但顆粒表面與與顆粒之間都是脂漿,反光面是連續的,所以,這類壺經過擦養後、油光鋥亮,這就是和尚光。

晶光、潤光與和尚光的正確理解

以上介紹了晶光、晶潤之光、潤光與和尚光,基本了解了它們的變化關係。晶光、潤光的區別實際是視覺感覺上的區別,大而強的光點叫晶光,細而密的光點叫潤光。我們在觀察或使用紫砂壺時,通常眼睛與壺的距離在三十厘米到一米左右,如果把一把好壺放在與眼睛三十厘米遠的時候,感覺的是晶光,如果放在一米遠看,這時感覺到的就是潤光,只是強度密度不同而已。潤光與和尚光的區別,潤光是密集的、有厚度的點光,和尚光是平面光,當光點越來越密,就是光的深度越來越淺,當迫近平面時,就變成了和尚光。所以,紫砂壺,沒有絕對全是晶光,也沒有絕對全是和尚光。晶潤之光越多,紫砂壺則越好,和尚光越多,則越差。實際鑒別紫砂壺的好壞,只有看兩個相就夠了,晶潤之光,就是晶相,和尚光俗稱玻相,晶相越多,壺越好,玻相越多則越差。

看三維圖的作用

由於我們看東西的習慣是,眼前有什麼要注意的物體,兩個眼睛的聚焦點就自動聚焦到那個物體上,如果眼睛的聚焦不在那個物體上,那個物體在眼裡就模糊了,所以,我們看東西,兩個眼睛始終是自動對焦的,始終對焦在物體的面上,這是與生俱來的習慣。我們雖然生活在三維空間里,但習慣用二維視角看物體。實際上紫砂壺表面的光,是在不同深度,不同側面折射出來的光,有一定厚度或立體度,所以,就要用三維的視角去看這光,好在現在有3D電視,三維圖片,下面是一張三維圖片,這圖片可不能當作紫砂壺顯微圖片看。

上面是張三維立體圖,會看的人很容易看出裡面有個立體的鎚子,看不出的人就是看不出。看三維圖的方法說簡單非常簡單,就是把看物體的習慣改一下,把兩眼的聚焦點透過圖片朝前延伸,彷彿圖片後面有物體,要看的是心中想像的圖片後面的物體。或者,把兩眼各自的對焦點在圖片上左右拉開,就是左眼看左邊的,右眼看右邊的。說難也是很難的,主要是人的習慣很難改。

如果是會看了三維圖,再看紫砂壺的晶潤之光就更容易了。要特別提示的是,紫砂壺不是透光體,折射光很微弱,不能與玻璃光,鑽石光,鱗片光相比。想看則有,不看似無,你動光也動,似雲似霧。首先要有正宗紫砂壺,多對比,多體會,就會有收穫。

推薦閱讀:

清中期宜興窯邵亮生款紫砂圓壺
【紫砂壺】紫砂壺到底應該怎麼養呢?
從龍窯到電窯,帶你揭開紫砂窯的秘密
粗淺認識紫砂壺泥料與沖泡品茶的建議
紫砂茶語:你的紫砂,我的心

TAG:鑒別 | 紫砂壺 | 優劣 | 紫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