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重要知識點及習題集

第一章:當代世界經濟的發展變化與基本趨勢

一、不定項選擇題。下列每題的選項中,至少有一項是符合題意的。請將所選項的字母填在括弧里。1,確立了美元在戰後國際金融領域的中心地位的是( )  A,世界貿易組織協定 B,布雷頓森林協定  C,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D,國際貨幣基金協定E,雅爾塔協定2,美、日、歐三足鼎立局面出現於( )  A,肯尼迪政府時期 B,約翰遜政府時期  C,尼克松政府時期 D,柯林頓政府時期E,里根政府時期3,以建立沒有貿易壁壘的世界市場為宗旨的是( )A,世界銀行  B,77國集團C,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D,世界貿易組織E,亞太經濟合作組織4,美國杜魯門政府實施向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擴張與滲透,提出( )  A,洛美協定   B,庫克基金  C,馬歇爾計劃  D,第四點計劃E,遏制戰略5,在區域經濟集團組織中,經濟一體化程度最高的是( ) A,東南亞國家聯盟 B,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 C,北美自由貿易區 D,歐洲聯盟E,亞太經濟合作組織6,戰後初期世界經濟格局的特徵是( )  A,美國稱霸世界經濟領域  B,世界經濟兩極格局並存  C,世界經濟向多極化方向發展D,世界經濟格局是美日歐三足鼎立E,兩大對立經濟體系形成7,世界經濟是指國際關係行為主體在經濟領域中相互關係的總和,包括世界範圍內的( )等經濟行動。 A,生產  B,合作  C,分配D,交換 E,消費8,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到20世紀60年代末,居世界經濟霸主地位的國家是( )。 A,美國B,英國  C,法國  D,日本  E,前蘇聯9,根據《羅馬條約》建立的歐洲一體化機構有( )  A,歐洲經濟共同體  B,歐洲共同體  C,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D,歐洲煤鋼共同體E,歐洲聯盟10,二戰後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包括下列內容( )  A,《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最後協定書》  B,《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 C,《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  D,《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E,《歐洲復興方案》11,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原則有( )  A,無歧視待遇原則 B,最惠國待遇原則  C,國民待遇原則  D,貿易自由化原則  E,公平、平等處理貿易爭端原則12,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和特點有( )  A,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  B,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並行發展  C,以科技為先導、以經濟為中心的綜合國力競爭不斷加劇  D,市場經濟體制在全球範圍內運行  E,新科技革命產生深遠影響,知識經濟迅速興起13,知識經濟的特點有( )  A,知識經濟是促進人與自然協調、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經濟  B,是一種智力支撐型的經濟  C,是一種信息化、網路化的經濟  D,是一種不斷創新的經濟  E,是一種資源經濟14,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憑藉其巨大的經濟優勢來奪取世界經濟霸權,採取的措施有( )  A,在國際金融領域,建立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  B,在國際貿易領域,成立關稅及貿易總協定  C,通過經濟援助,實現其對西歐、日本經濟上的控制  D,採取新殖民主義的手法在經濟上控制不發達的受援國  E,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經濟和技術封鎖15,20世紀70年代世界經濟格局變化是( )  A,美國世界經濟霸主地位的喪失  B,世界經濟多極化格局形成  C,蘇美兩極經濟格局  D,資本主義世界三大經濟中心形成  E,美國一家獨霸世界經濟( )16,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帶來的巨大風險和挑戰是( )  A,面臨由西方國家制定的國際經濟規則的約束和制約,要付出一些代價  B,國民經濟對外依賴的程度加大,易受它國的影響  C,外國商品、勞務大量湧入,強烈衝擊民族工業與經濟  D,國際傳遞加快,投機性遊資增加,金融風險大大增加  E,大量引進外資和技術,國家的主要產業或經濟命脈易為跨國公司和國際經濟組織所控制17,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錯綜複雜的矛盾中出現既鬥爭又聯合態勢的原因是( )  A,經濟發展不平衡,具有跳躍性,力量對比發生變化  B,爭奪銷售市場、投資場所、原料產地的鬥爭尖銳化  C,資本和生產的國際化增強了它們之間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性和利益上的共同性  D,通過國際間的對話、談判和政策協調,消除了它們之間的矛盾  E,國際國內市場競爭,相互交織,日趨激烈18,跨國公司的作用有( )  A,加速生產資本的國際化,促進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B,加速國際資金流動,加劇國際金融市場的不穩定  C,促進和控制國際貿易的發展  D,促進科學技術進步,加快國際技術交流  E,加快經濟行為國際化步伐,推動世界經濟發展。19,世界經濟從出現到現在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其中第二個時期是( )。 A,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時期。 B,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形成時期。 C,過渡時期經濟體系形成時期。 D,社會主義經濟體系與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對立時期。 E,新經濟時期。20,主要世界經濟組織有( ) A,世界貿易組織 B,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C,世界銀行 D,中美洲共同市場 E,西非經濟共同體 

二、名詞解釋題。

1,世界經濟格局

2,世界貿易組織

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4,經濟互助委員會

三、簡答題。

1,世界銀行的宗旨是什麼?

2,戰後美國採取了哪些步驟來稱霸世界經濟領域?

四、論述題。

1, 試析世界經濟的形成和發展

2, 當今跨國公司的歷史作用是什麼?

五、分析題1,如何看待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兩種經濟發展趨勢?2,分析下列有關經濟全球化與「貧富分化」問題的材料並回答問題。  材料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署長迪亞卜拉今天在紐約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今年的人類發展報告概況。迪亞卜拉說,今年的人類發展報告著重探索全球化對人類發展的影響。報告指出:「全球化為人類的進步、豐富人民的生活、增加機會和創造一個基於共同價值的社會提供了巨大的可能,但由於市場主宰了全球化進程,因而全球化的利益和機會都不是均等的,一部分國家和人口得益,而更多的則被邊際化,從而形成了危險的『兩極分化』。」報告特別提出:「信息技術的發展給全球化以巨大推動,但將人們聯結成一個新的全球網路主要為富國人服務。」報告呼籲:「各國政府、國際組織和個人都不能對這一全球性的變化袖手旁觀,應該行動起來,通過新的規則和機構,在地方、國家、地區、全球各級進行強有力的管理,使更多的人能利用新的信息技術、創記錄的貿易額和不斷改善的運動手段,分享全球化的利益。」  請回答:  (1)如何看待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2)經濟全球化使得世界加深兩極分化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3)為實現人類的共同繁榮、消除兩極分化,根本出路是什麼?

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WB)、世界貿易組(GATT)是公認的世界三大經濟組織和世界經濟主要行為主體,它們在世界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這三大世界性的經濟組織中,發達國家是主要的受益者,它們在很大程度上往往成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利益代言人」。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往往得不到體現,處於被動地位。。。。。。但是如果沒有這三大組織的話,不可想像世界經濟是怎麼樣的。我們希望。。。。。。」

  

馬來西亞外交部2003年6月

  根據哲學和當代相關知識,科學評價世貿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作為世界經濟主要行為主體的作用並指出上述問題出現的原因以及如何解決上述材料中出現的問題?

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

  今天的世界貿易組織,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三足鼎立,成為協調當今世界經濟的支柱。世界貿易組織135個成員間的貿易額已佔到世界貿易總額的90%。我國與世界貿易組織成員之間的貿易額同樣已佔我國外貿總額的90%左右。在如此重大的貿易關係中,世貿組織成為135個成員的保護傘,它對於關於世界貿易發展的重大問題有著充分的發言權,它制定著世界貿易組織的遊戲規則,裁決國與國之間的貿易糾紛。

  劉光溪等著:《WTO與中國經濟》

  材料2

  世界貿易組織協議由序言、16條正文及4個附件所組成。

  世貿組織繼承了原關貿總協定的基本原則,同時又對其進行了發展完善。

  (1)非歧視待遇;(2)貿易自由化原則;(3)透明度原則;(4)允許例外和差別待遇原則;(5)以關稅為主要保護措施,一般地取消數量限制。

  材料3

  英國《金融時報》19日發表一篇評論認為,中國入世是一個好消息,對全球經濟大有益處。評論說,在全球經濟處於衰退邊緣的關鍵時刻,向中國這個經濟增長潛力巨大的國家打開貿易大門將會刺激全球經濟的發展。評論同時認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將使中國在發展市場經濟的道路上進入一個新階段。在勞動成本低廉、國內市場巨大等因素作用下,中國會生產出更多具有一流品質的產品。

  新華社倫敦9月19日電(記者劉桂山)

  巴西著名經濟報紙《商報》18日發表題為《中國重振世界貿易》的社論說,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將對世界貿易和巴中兩國貿易發展產生積極和深遠的影響。社論指出,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經濟實體和最具發展潛力的市場之一,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這一重大事件將為世界經濟前景注入新的活力。社論說,中國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也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市場。社論呼籲巴西企業抓住中國入世的機遇,積極發展與中國的經貿關係。

  新華社巴西利亞9月18日電(記者楊立民)

  轉引自新華社2001年9月18日9月19日

  材料4

  中國代表團團長、外經貿部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17日在日內瓦說:「中國入世,是中國和世界雙贏和共贏的結果。」龍永圖是在完成中國入世談判的世貿組織中國工作組第十八次會議上作上述發言的。他說,對世界而言,中國入世後,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將會逐步轉化為現實的購買力,從而為世界各國各地區提供了一個巨大的開放的市場。這是中國將要對人類作出的重要貢獻。

  據新華社日內瓦2001年9月17日電(記者梁業倩、陸大生報導)

  材料5

  在2002年的4個季度里我國GDP的增速分別為7.6%、7.8%、7.9%和8%,始終保持了小幅加速上揚勢頭。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03年第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了17.2%。這一水平不僅比去年同期提高了6.3個百分點,而且也為1994年以來的同期最高點。

  《南方周末》2003年04月17日

  請回答:

  (1)根據材料1,分析說明WTO這一主要的世界經濟組織的職能。

  (2)結合材料2闡述的WTO的原則,分析說明加入WTO對中國的影響。

  (3)怎樣理解材料4中國外經貿部首席代表指出的:「中國入世,是中國和世界雙贏和共贏的結果。」

  (4)結合材料5來論證材料4中龍部長的談話。材料5說明了經濟發展中的一個什麼問題?

  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

  從經濟的角度來看,目前主要勢力圈的國民總生產(GNP)的份額如下:美國為10萬億美元、歐盟8萬億美元、日本為4萬億美元、中國為1萬億美元;在德國和日本都處於不景氣的狀態下,其中中美兩國之間建立互補性合作的潛力最大。

  《參考消息》2003年2月1日

  材料2

  上世紀80年代後半期,美國、西歐和日本經濟同步增長,成為世界經濟增長「三大引擎」。據統計,1985-1990年間,美、歐、日經濟年平均增長速度分別為3.4%、3.0%和4.8%。在此期間,東亞地區經濟年平均增長8.1%,拉美經濟也有適度增長,年平均增長率為2.9%。1991年海灣戰爭後,世界經濟格局漸漸發生了重大變化。上世紀90年代,西歐經濟增長緩慢,日本經濟一沉不起,拉美、東亞和俄羅斯等新興市場經濟屢遭金融危機重創,非洲、南亞和加勒比等地區的許多發展中國家逐漸被邊緣化,美國逐漸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唯一引擎」。據估計,從1996年至2002年的7年間,美國佔世界經濟增長總量的64%,這一比重是美國佔世界經濟比重的兩倍多。

  2003年03月21日(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

 材料3

  一年來……歐盟決定在2004年增收10個成員,以期歐洲國家能用「一個聲音說話」;歐元今年初正式進入流通領域,為歐洲經濟增添了新的動力。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10月聚首墨西哥,強調要全面落實「上海共識」,向「茂物目標」邁進,加強經濟技術合作,以應對挑戰,把握機遇,為亞太地區的共同繁榮作出貢獻。第八次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首腦會議11月在金邊舉行,與會各國領導人就實現東盟一體化、擴大東盟與中、日、韓和印度在經濟貿易以及非傳統安全領域開展合作等問題達成了廣泛共識,並在緊鑼密鼓地磋商和制訂有關方案。在非統組織完成歷史使命後,非洲聯盟作為一個新的泛非組織揚帆起航,為加快非洲經濟一體化開始了新的征程。拉美國家也在為實現地區自由貿易進行著不懈努力,並同意到2005年完成與美國的自由貿易區的談判。

  《人民日報》2003年1月2日

  請回答:

  (1)什麼是世界經濟格局?根據材料1回答當今世界經濟格局是什麼?

  (2)結合材料1和2說明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發生了什麼變化?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這種現象對世界政治產生了什麼影響?

  (3)材料3說明了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一個什麼趨勢?這種趨勢與材料1和2中的現象有什麼聯繫?

  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下面是經濟全球化與可持續發展相互關係的一組材料

  材料1

  近代工業文明提出「向自然宣戰」的口號,人類在獲得大量物質財富的同時,也較大地破壞了環境,造成許多全球性問題。

  材料2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潮流,但是經濟全球化也有巨大的負面作用,如加劇了全球貧富分化,南北差距愈來愈大,所以在世界某些地方出現反經濟全球化運動,要求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

  材料3

  可持續發展是人類一種新的思路,它要求經濟發展與整個環境發展相協調,當代人的發展與未來人的發展相協調,這也就是說,經濟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前提,不能以損害未來的發展為前提,人與環境,現在與未來應該是相協調的。

  材料4

  由於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在推行人類迅速前進的同時,其負面作用不可低估,消除、緩和經濟全球化的不利因素,儘可能使更多的人都能共享經濟全球化的成果,這是世界上大多數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因此,江澤民同志在「七一」講話中,提出經濟全球化的目的是共存共贏。

  請回答:

  (1)比較材料1與材料2,說明反經濟全球化運動的合理性和片面性。

  (2)比較材料1、2、3,說明可持續發展思路的合理性。

  (3)比較材料1、2、3、4,說明共存共贏哲學依據。

  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

  全球6萬多家跨國公司在境外有50多萬個分支機構,7500萬名員工,500家最大的公司佔全球GDP的1/3和貿易總量的3/4。20餘年來,跨國公司為推進其全球化戰略,先是從銷售本地化過渡到製造本地化,進而又轉向技術、人才本地化,其重要標誌是跨國公司紛紛在境外建立研究開發機構。。。。。。加大投資、吸引人才、推進研究開發本地化是跨國公司實行其全球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聯合早報》2001年9月26日

  材料2

  據統計,世界絕對貧困人口已從5年前的10億增加到現在的12億。一些窮國、小國、弱國,特別是一些非洲國家在經濟全球化大潮中面臨邊緣化的危險。。。。。。在西方發達國家內部,不同社會階層在全球化進程中的得失差別十分懸殊。造成新的社會不公正現象和「新貧困」。全球化的推進是以近年來高科技的迅猛發展為背景和動力的。由於不同群體對新科技革命的適應能力大相徑庭,部分傳統產業被淘汰後,傳統產業工人和低技能者因不能適應這一社會變革而利益受損。

  《半月談》2003年05期

  材料3

  日前,又從西班牙巴塞羅那傳來消息,近萬名示威群眾聚集那裡,抗議世界銀行年會在此舉行,並和警方發生衝突,有幾十人受傷,世界銀行被迫取消在此開會的計劃。這是繼6月15日瑞典哥德堡歐盟首腦會議發生大規模騷亂僅十天後,發生的又一起大規模群眾抗議「全球化」行動。

  今年4月21日,第三屆美洲國家組織首腦會議在加拿大魁北克舉行,來自美洲國家(古巴沒有參加)的大批反對組建自由貿易區的示威群眾情緒激昂,頻頻衝突會場。去年3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召開年會,數萬名來自歐美各地的抗議者,包圍了會議,阻斷了交通,強烈反對國際金融資本推行全球化的計劃,並與警方發生了激烈的衝突,街道、商店受到嚴重破壞。

  另外還有消息說,由於下月20日,八國首腦會議將在義大利的熱那亞舉行,抗議群眾正準備聚集那裡,展開聲勢浩大的反全球化行動。由於熱那亞是一座古城,街道狹窄彎曲,警方無法有效制止示威群眾。義大利正考慮將八國首腦會議轉移至美國的航空母艦上舉行。

  2002年06月29日《人民日報》

  材料4

  為了與「世界經濟論壇」針鋒相對,2001年1月,巴西勞工黨發起召開了第一屆「世界社會論壇」,來自世界各大洲130多個國家的5萬多反全球化人士參加了會議,被稱為「窮人的聯合國」。「世界社會論壇」每年召開一次會議,每次都明確提出反對新自由主義的全球化,但反對在這一活動中使用暴力,主張以和平方式進行反全球化的鬥爭;主張建立一個「新世界」取代現行全球化,通過合理分配財富來消除貧困的根源。

  《半月談 》2003年04期

  請回答:

  (1)根據材料1說明跨國公司和經濟全球化之間有什麼關係?怎樣評價跨國公司的本地化戰略?

  (2)根據材料2,科學評價經濟全球化的作用?

  (3)材料3反映了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一種什麼現象?它說明了什麼?根據材料2和3評價這一現象。

  (4)根據材料4說明反全球化運動的主張是什麼?你認為解決經濟全球化進程所帶來的不公正、不平等現象的根本出路是什麼?

  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

  大約40年前,迦納和韓國的人均國民收入相差無幾,但到90年代初期時,韓國的人均收入比迦納高出了六倍。究其原因,專家們認為兩者收入差距的一半以上歸於韓國十分成功地獲得和利用了知識。

發展經濟的途徑有三種:一是開發尚未利用的土地;二是增加積累有形資本,比如公路、工廠、電話網路等;三是擴建勞動大軍,增加教育和培訓。缺乏自然資源的香港等亞洲「四小龍」經濟成功的一大經驗就是注意知識和教育。「四小龍」在從發展中經濟進入發達經濟之前,它們的兒童入學率已遠遠高於其他發展中國家,它們在高等技術教育方面甚至超過了部分工業國家。

  引自世界銀行報告《知識發展報告》

  材料2

  目前,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還沒有擺脫傳統產業的束縛,經濟增長方式仍以外延擴張為主,以消耗稀缺資源和污染環境為代價。儘管我們多次強調「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但是,以高科技為產業支柱,以智力資源為主要依託的新型經濟,還沒有成為我國內涵式經濟增長方式的主體。

  方新:《知識經濟的挑戰》2002年

  材料3

  知識經濟正在崛起,無疑將促使經濟結構和社會面貌發生廣泛變化,也會激起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的深刻變遷。誰能順應時代的變遷,適時進行調整和變革,誰就能取得主動。知識經濟引發的這些變化,向正在致力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努力實現民族振興的我國人民提出了許多要求。

  張式谷:《知識經濟與學習社會》2003

  請回答:

  (1)什麼是知識經濟,它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2)知識經濟的興起,對發展中國家提出哪些挑戰?

  (3)材料2中列舉的發展經濟途徑的事例說明了什麼?

  (4)運用鄧論的有關知識,來回答知識經濟的興起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出哪些新的要求?

  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

  在這個新的全球市場的法則手冊中,只有一條法則:適者生存。伴隨世界貿易增長而來的是更大的經濟投機。結果,經濟的基礎將偏離實際的生產,而用手指在鍵盤上輕輕一敲,大量投資便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所有這一切都是在一瞬間完成的。

  摘自《曼穀日報》2003年1月5日

  材料2

  信息將在人、組織和國家之間以一種簡便的、容易的方式傳播。信息傳播技術的大量運用將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影響世界各國的文化制度、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我們必須想方設法維護人類在整個新世紀的安全。

  材料3

  俄羅斯總統普京最近說:「如果一個國家的經濟不能運轉,那它就不可能有現在,如果沒有富有競爭力的科學技術,那它就不會有未來。」

  材料4

  世界科技正在發生新的重大突破,我們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在世界政治走向多極化,經濟日趨全球化的條件下,我們要實現跨世紀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加緊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持。……如果不加快我國經濟和科技事業的發展,努力縮小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我們就難以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中國在發展,世界也在發展,時不待我啊!

  《江澤民在中國科學院第十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五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

  請回答:

  (1)信息經濟時代與農業時代、工業時代相比有何特點,結合材料1-4加以分析。

  (2)根據材料1、2,分析世界科技進步對哲學這門科學的挑戰。

  (3)結合材料3、4,簡述我國將如何迎接科技革命與經濟信息化的挑戰?第二章 當代世界政治的發展變化與基本趨勢一、不定項選擇題。下列每題的選項中,至少有一項是符合題意的。請將所選項的字母填在括弧里。1,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極化發展是在( )A,戰後初期B,20世紀60年代C,20世紀70年代D,20世紀80年代E,20世紀90年代初期  2,威脅世界和平與穩定的主要根源是( )  A,民族分裂主義B,極端主義  C,霸權主義D,新干涉主義E,強權政治  3,20世紀90年代初的世界政治格局轉換的最鮮明特點是( )  A,通過一系列的戰爭後發生的B,美國戰勝蘇聯的結果C,在和平條件下蘇聯一極的崩潰D,多極格局已在舊格局中發育成熟E,社會主義運動遭到嚴重挫折  4,戰後導致兩極格局形成的基礎是( )  A,維也納體系B,威斯特伐利亞秩序  C,凡爾賽—華盛頓秩序D,雅爾塔體制E,布雷頓森林體系  5,近年來大國之間經常建立「夥伴關係」,這種關係是( )A,結盟關係B,軍事集團關係C,對立關係D,既非對立又非結盟的關係E,政治集團關係 6,20世紀90年代大國關係調整的特點是( )  A,大國之間紛紛建立各種夥伴關係B,不對抗  C,不針對第三國D,首腦外交空前活躍  E,不結盟  7,聯合國的宗旨是( )  A,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B,協調各國行動C,發展國際間友好關係D,促進國際合作E,促進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  8,當今世界政治發展的趨勢和特點是( )  A,世界政治在多極化趨勢中曲折發展  B,大國關係進行深刻調整  C,以聯合國為代表的國際組織的作用不斷加強  D,國際局勢總體緩和、局部動蕩  E,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仍然是威脅世界和平與穩定的主要根源  9,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具有一定的規律性,表現為( )  A,世界經濟格局是世界政治格局的基礎  B,世界經濟格局制約著世界政治格局的發展  C,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主要取決於充當主角的國家力量的消長以及力量對比的變化  D,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取決於各國軍事力量的強弱  E,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決定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  10,兩極格局終結的標誌是( )  A,蘇聯的解體B,美國霸權的衰落  C,東歐的劇變D,德國的統一  E,華約的解散  11,當前,經濟因素對世界政治的影響日益增大,主要表現在( )  A,科技革命、經濟發展直接關係到各國綜合國力的強弱和升降,從而影響到世界政治的發展  B,加快經濟發展成為各國的首要目標,這一目標實現的結果往往導致政府的更迭,從而對世界政治發展產生影響  C,經濟利益成為各國關係發展的主導因素  D,經濟全球化是各國關係發展的主導因素  E,經濟安全成為一國安全的核心和基礎 12,當前,非傳統安全因素對世界和平造成的威脅正在加大,非傳統安全因素指的是( )  A,恐怖主義B,計算機網路犯罪  C,金融犯罪D,環境問題E,難民問題  13,冷戰結束後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加速發展,主要表現有( )  A,美國對世界事務的控制能力有所下降,但作為唯一的超級大國仍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B,俄羅斯國力雖削弱,但仍是一個具有巨大潛能的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不應低估  C,歐盟和日本憑藉巨大經濟實力,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愈來愈重要的作用  D,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成為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穩定的堅定力量  E,廣大發展中國家總體實力增強,成為制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重要力量14,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政治舞台上出現了幾支政治力量。它們是(     )。 A,資本主義 B,殖民主義 C,社會主義 D,民族主義 E,法西斯主義15,作為世界政治行為主體需要具備的條件是( )A,具有參與國際事務的行為能力B,能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發揮一定作用C,擁有一定的政治經濟實力D,擁有獨立自主和作出決策的權力E,具有相當的經濟實力。16,當今世界的基本矛盾有( )A,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B,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C,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D,發展中國家內部之間的分歧與爭議E,西歐與東歐的矛盾。17,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陣營形成的標誌是(     ) A,第四點計劃的實施 B,馬歇爾計劃的實施 C,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 D,尼克松主義的實施 E,遏制戰略的實施

二、名詞解釋題

1,世界政治

2,世界政治格局

3,華沙條約組織

4,杜魯門主義

三、簡答題

1,簡述雅爾塔體制的主要內容

2,簡述當今世界基本矛盾的特點

四、論述題

1,論析當今世界政治發展的基本特點

2,分析當今世界政治面臨的主要問題

五、分析題1,為什麼說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依然是威脅世界和平與穩定的主要根源?2,在霸權主義仍然明顯的當前,如何理解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

  半個世紀之前,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勝利之際,聯合國應運而生。聯合國作為世界上最有代表性、最具權威的主權國家間的國際組織,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展望新世紀,聯合國肩負的任務更加艱巨。聯合國的積極作用只能加強而不能削弱,聯合國的權威必須維護而不能損害。

  我們堅決維護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繼續發揮聯合國及其安理會在處理國際事務、維護世界和平方面的積極作用,確保全體會員國平等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在處理國際事務中,都不應對聯合國採取需要時則利用之、不需要時則拋棄之的態度。

  摘自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在聯合國會議上的講話

  材料2

  聯合國創始人之一、美國羅斯福曾於1945年舊金山制憲會議前夕說,即將成立的聯合國將是一個永久性的和平機構,「它應該從此宣告單方面行動、排他性聯盟、勢力範圍、力量均衡以及嘗試了若干世紀而從未成功過的所有其他權宜之計的結束」。

  不幸的是,在聯合國問世半個多世紀以來,羅斯福所不願看到的「排他性聯盟」、「勢力範圍」乃至赤裸裸將聯合國甩在一邊的「單方面行動」屢有發生。在一個多樣化的世界中,構築單極世界格局的強權政治時常左右著包括聯合國在內的國際事務的發展。世界幾乎已把冷戰時期遺留和冷戰後發生的全部最棘手的問題都交給聯合國,而其中的許多都是年深日久、屢治不愈的痼疾。

  人類社會文明發展正迫不及待地要求各國領袖們運用自己的政治智慧對於以下問題做出回答:在即將到來的21世紀,人類應建立一個怎樣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這種國際新秩序的建立又需要一個怎樣的聯合國?

  摘自《人民日報》文章《新千年的呼喚》

  材料3

  儘管理論家們竭力想證實圓圈是方的,但毫無疑問,北約的轟炸和英美聯軍攻打伊拉克進一步破壞了脆弱的國際法框架的殘存部分。美國拒絕允許在北約聲明中出現「授權」這個令人頭疼的詞,不願將任何權威拱手讓與《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它允許使用「認可」這個詞。在里根時代,美國開始公然與國際法和《聯合國憲章》對抗。在柯林頓執政期間,對世界秩序的違抗已經走向極端,甚至連鷹派政策分析家都感到憂慮。

  摘自(英)《新政治家》周刊

  請回答:

  (1)結合材料1-3,闡述聯合國的宗旨和原則並分析聯合國作為世界政治行為主體的作用。

  (2)結合材料1-3,說明影響聯合國發揮作用的最主要因素是什麼。

  (3)材料1說:「展望新世紀,聯合國肩負的任務更艱巨」,結合材料1-3予以分析。

  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

  美國的各項實力都處於支配地位,特別是軍事實力,美國的軍事預算相當於排在它後面大約12個國家的總和,而美國的經濟實力也相當於位居它之後的3個國家的總和,「自從羅馬帝國的鼎盛時期以來,還沒有哪個國家像美國這樣鶴立雞群」。

  新加坡《聯合早報》2003年5月26日

  材料2

  美國通過發動在阿富汗的反對恐怖主義的戰爭,加強了其在中亞地區的戰略利益,並對中俄兩國形成了戰略威脅;2003年3月20日繞過聯合國,發動了對伊拉克的戰爭,加強了其在中東的戰略利益,在單極強權政治的極度膨脹過程中,「叢林法則」幽靈的出現令整個世界再次失衡。而對於美國的種種行徑,中、俄等國推動多極化的努力明顯的受到了美國霸權主義的挑戰。

  《環球時報》2003年04月11日

  材料3

  。。。。。。江澤民論述說,推動國際格局走向多極化,是時代進步的要求,符合各國人民的利益,有利於世界和平與安全。這種多極化格局,不同於歷史上大國爭霸、瓜分勢力範圍的局面。各國應是獨立自主的,各國的相互合作及各種形式的夥伴關係,不應針對第三方。大國對於維護世界和地區的和平負有重要責任,大國應該尊重小國,強國應該扶持弱國,富國應該幫助窮國。

  江澤民在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上的講話

  請回答:

  (1)當今世界政治發展的趨勢及其根本原因是什麼?結合材料1和2,說明世界政治的格局是什麼?

  (2)你怎樣看待材料1和2這種現象?

  (3)結合材料3,中國在這一問題上的立場是什麼?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措施來推動這一趨勢?

  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

  2002年中美進行了密切的高層往來和戰略對話,兩國間的建設性關係取得了重要發展。布希總統2月訪華,胡錦濤副主席和江澤民主席分別於4月和10月訪美,雙方就推動政治、經貿、安全和其他各個領域中的合作進一步達成一系列重要共識。布希政府在台灣問題上重申一個中國原則,明確表示反對台灣「獨立」;同時把「東突」定為恐怖組織並截斷其在美財源。兩國在雙向和互利基礎上積極開展反恐合作,兩國軍方也恢復了接觸與交流。

  與此同時,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進一步深化。兩國高層互訪頻繁,雙邊互利合作不斷加強,雙方在國際事務中的協作更有成效,《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在兩國得到積極落實。普京總統11月訪華,兩國領導人一致同意繼承10年來兩國關係發展的成功經驗,將中俄關係不斷推向前進。

  在這一年,美俄關係調整和改善幅度之大引人注目。5月24日,美國總統布希與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新的《美俄削減進攻性戰略核力量條約》,並簽署《美俄戰略新關係宣言》,宣布兩國「彼此視為敵人或戰略威脅的時代已經結束」,兩國已成為「夥伴和朋友」和全球反恐鬥爭中的「盟友」。緊接著,俄羅斯與北約簽署《羅馬宣言》,將雙方「19+1」的合作機制升格為「20機制」,標誌著雙方「朝著建立互信平等合作關係邁出重要一步」;俄羅斯與歐盟領導人舉行莫斯科首腦會晤,確定了加強俄歐關係的發展方向。

  新華社北京2003年1月2日

  材料2

  雖然俄羅斯在反導這個困擾俄美雙方數十年的問題以及其它問題上做出了明顯讓步,但是美國仍然在12月中旬宣布開始部署強化獨家核優勢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歐美之間的深層次矛盾逐漸浮出水面,雙方在一些重大國際問題上的分歧公開化。德、法兩國公開反對美國對伊拉克動武。

  材料3

  據德國《明鏡》周刊報道,德國和法國繼續同美國唱反調,提出避免向伊拉克開戰的新動議。

  德國和法國提出的動議包括派遣數以千計的聯合國和平軍到伊拉克支援武器檢查工作,並把武檢員人數增加兩倍。

  在經濟制裁方面,這項動議將嚴格管制外國輸入伊拉克的物資,並與伊拉克的鄰國合作,加強防堵伊拉克的石油走私出口。

  2003年02月10日德國《明鏡》周刊

  材料4

  4月15日,法國總統希拉克與美國總統布希通了電話,雙方交談了20分鐘。這是兩個多月以來法美領導人第一次進行電話聯繫。美國由於對法國的反戰立場十分惱火,從2月7日起,布希就對希拉克不予理睬。這一次是應希拉克約請,布希才跟希拉克通話。據披露,希拉克講了兩個內容:一是向美國表達友好感情,說對戰爭這麼快結束感到高興,對薩達姆政權垮台感到滿意,代表法國對美軍傷亡人員表示哀悼;再是對布希說,法國有一個意願,即以務實精神參與伊戰後重建。這次通話從形式到內容都可看出,法國處境被動,有求於美,姿態很低。

  《環球時報》2003年04月18日

  請回答:

  (1)材料中反映了大國關係的什麼狀況?大國合作的基礎是什麼?

  (2)從材料2可以看出大國合作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3)從材料2和3可以得出什麼結論?

  (4)根據材料3和4歸納出大國關係的實質?

  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

  「9?11」恐怖襲擊事件受到了各國人民的共同譴責。這一事件的發生再次表明,恐怖主義嚴重威脅著世界的和平與穩定,是國際社會的一大公害。中國政府和人民堅定不移地譴責和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國際社會應加強對話與磋商,開展合作,共同打擊國際恐怖活動。

  摘自江澤民在德國外交政策協會的演講:《共同創造一個和平繁榮的新世紀》

  材料2

  「9?11」事件以後,美國布希總統公開向全世界宣稱,在這場反恐戰爭中,世界各國要麼站在美國一邊,成為國際反恐聯盟的一員;要麼站在恐怖分子一邊,成為國際恐怖主義一分子,沒有中間道路可走。在反恐高壓下,美國取得了反恐鬥爭的主導權,它不僅得以放手在阿富汗大打出手,而且還使得世界第一次在『美國拍了桌子之後,全都鴉雀無聲』;第一次出現了無分敵國友國,也無分東西南北,不是幫美國反恐,就是噤如寒蟬不吭聲,一切都是美國說了算,它說誰是恐怖主義,誰就是恐怖主義;它說誰不是恐怖主義,誰就不是……

  在基本收拾了阿富汗塔利班和本?拉登的基地組織後,美國又將伊拉克、伊朗和朝鮮卷進「邪惡軸心」,並威脅要對這三國動手。但美國至今也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這三國與恐怖主義有瓜葛。

  摘自《世界知識》2002年第9期文章

  材料3

  美國的反恐鬥爭,包括在喬治亞境內的反恐鬥爭,只是一種投機手段。反恐鬥爭僅是讓美國人進入歐亞大陸的一種借口。這也正是美國地緣政治理論的實質。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海軍少將馬漢就提出了所謂「蟒蛇套」理論。在阿富汗以「蟒蛇行動」作代號不是偶然的。西方地緣政治家提出的世界霸權的公式是:誰擁有核心地帶(意指原蘇聯地區),誰就擁有歐亞大陸;而擁有歐亞大陸,就掌握了世界命運。基辛格和布熱津斯基都推崇過這一公式,美國現政府在自己的對外政策中實施的也正是這一公式。至於今天在俄羅斯周圍部署美國軍事基地圖,換言之「蟒蛇套」,恰恰是美國地緣政治理論的體現。

  

美國在阿富汗、高加索和中亞的軍事存在不僅對俄羅斯,而且對中國、伊朗和印度都是危險的。只要仔細讀一下美國當局的綱領性文件,它的國家安全戰略,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國21世紀的行為準則。這就是控制關鍵的資源豐富地區、壓制不同意見和操縱世界的全球變化。換言之,就是企圖使世界按美國——北約的標準發展,形成以美國為首的世界秩序。

  摘自俄羅斯《議會報》2002年4月5日文章「在俄羅斯周圍下『蟒蛇套』」

  材料4

  自「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以來,布希的白宮通過在阿富汗的軍事行動和範圍更廣的反恐怖運動展示它組建國際聯盟以達到其全球目標的決心。幾位專家指出,令歐洲國家感到不安的是:上述聯盟沒有自動將歐洲國家包括在內……

  歐美關係緊張的原因在於美國拒絕考慮德國和其他歐洲國家重視的一系列問題,其中包括有關全球氣候變暖的《京都議定書》和生物化學武器條約等問題。此外,歐美還在應該援助哪些發展中國家、美國對伊拉克的政策以及華盛頓對巴以衝突立場等問題上分歧重大。在如何鑒別恐怖主義及其資助者問題上,美國與歐洲盟國的分歧也越來越大。

  摘自美國《華爾街日報》2002年5月21日文章:「布希與歐洲的分歧日漸擴大」

  請回答:

  (1)什麼是非傳統安全?閱讀材料1,為什麼恐怖主義成為國際一大公害,它產生的主要背景是什麼?

  (2)美國反對恐怖主義行動的真實戰略目的是什麼?

  (3)中國在反恐問題上的基本立場與政策是什麼?

  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以下材料選自布希對伊宣戰講話:

  「我親愛的美國國民。。。。。。

  對於美國在中東武裝力量每一員來說,世界和平以及被壓迫人民的希望都寄托在你們身上。。。。。。

  在這場戰爭中,美國面臨了一個無視戰爭規則和道德規範的敵人。。。。。。

  我希望美國及全世界能了解,盟軍將盡一切可能避免傷及無辜百姓,在一個和加利福尼亞一樣大的充滿險惡地形的國家進行戰爭意味著戰爭的時間比預想的要長,困難要大。

  。。。。。。只有我們堅定不移的信念才能夠幫助伊拉克建立一個團結的、穩定的、自由的國家。我們懷著對伊拉克以及他們偉大人民和宗教信仰的尊敬來到伊拉克。我們在伊拉克沒有任何的企圖,我們只是想摧毀一個威脅,使伊拉克人民恢復對國家的控制。

  我們的國家自願參與這場戰爭,我們的目的是明確的。美國及其盟國的人民不會讓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伊拉克當局的威脅繼續存在下去。

  。。。。。。我親愛的國民,我們國家和全世界面臨的危險將被消除。我們將度過這個危險的時刻,繼續我們和平的事業。我們將保衛我們的國家,我們將為其他國家帶去和平。我們一定會贏。」

  《人民日報》2003年03月21日

  請回答:

  請綜合運用當代的知識來評價布希的講話並指出威脅世界和平與穩定的主要根源是什麼?(可自由發揮)

第三章 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與政治一、不定項選擇題。下列每題的選項中,至少有一項是符合題意的。請將所選項的字母填在括弧里。1,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所經歷的階段有(     )。 A,戰後恢復階段 B,快速增長階段 C,滯脹階段 D,調整階段 E,轉變階段2,英國首相邱吉爾提出的「三環外交」的內涵是指(     )。 A,英國自身和英聯邦為第一環 B,英國與美國特殊關係為第二環 C,英國與歐共體的關係為第三環 D,重建「歐洲大家庭」為第三環 E,英國是三環的總樞紐3,冷戰時期,美國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的基本戰略是( )  A,和平戰略B,解放戰略

 C,遏制戰略D,緩和戰略E,超越遏制戰略4,美國最早正式提出「人權外交」的是( )  A,杜魯門政府B,尼克松政府  C,里根政府D,卡特政府E,柯林頓政府5,西方國家中提出並推行「新東方政策」的是( )  A,美國肯尼迪政府B,日本田中角榮政府  C,法國戴高樂政府D,西德勃蘭特政府E,美國尼克松政府6,提出「多邊自主外交」方針的是( )  A,英國撒切爾政府B,法國戴高樂政府  C,日本田中角榮政府D,西德科爾政府E,法國戴高樂政府  7,宣告建立歐洲聯盟的條約是( )  A,布魯塞爾條約B,羅馬條約  C,馬斯特里赫特條約D,阿姆斯特丹條約E,歐洲煤鋼聯營條約8,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戰後經濟較快發展的原因有( )  A,和平的國際環境B,新科技革命的推動  C,生產關係的調整D,對第三世界的剝削與廉價原材料的掠奪  E,奉行凱恩斯主義9,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下的國際經濟協調機制包括( )  A,世界銀行B,西方八國集團  C,世界貿易組織D,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E,七十七國集團 10,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為實現政治大國戰略採取的措施是( )  A,積極爭取建立以日、美、歐三極為主導的世界新秩序  B,極力爭當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C,立足亞太,逐步確立與美、歐抗衡的勢力範圍  D,進一步擴充軍事實力,加強海外軍事活動  E,重視發展同東盟、中國的關係,加強與俄羅斯的對話 11,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發生重大變化,主要表現在( )  A,社會階級結構複雜化、多層化  B,階級鬥爭趨向緩和,各種社會運動不斷發展  C,國家機器分權制衡發生變化,行政權力的膨脹成為普遍的現象  D,民主進程取得新進展,公民權利進一步擴大  E,利益集團廣泛建立,新聞輿論的作用日益增大12,20世紀60年代初法國在外交上推行戴高樂主義,主要做法是( )  A,反對美國在西方聯盟中的霸權B,改善同蘇聯、東歐的關係  C,發展同中國的友好關係D,爭取實現法德合作  E,加強對第三世界的擴張13,20世紀70年代聯邦德國勃蘭特政府執政後推行「新東方政策」,其內容主要有( )  A,鞏固與西方國家結盟的同時,爭取與東方國家達成諒解  B,承認戰後歐洲各國的現有邊界  C,承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  D,努力改善同蘇聯和東歐國家的關係  E,放棄謀求德國的統一,主張兩德並存14,幾十年來西歐經濟一體化取得重要成就,主要有( )  A,成立關稅同盟B,實行共同的農業政策  C,建立歐洲貨幣體系D,實現歐洲統一大市場  E,實行統一貨幣——歐元15,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獲得較快發展的原因主要有( )  A,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經濟的快速增長  B,社會生產領域進行了重大調整  C,資本主義經濟之間相互依存的加深和協調  D,國內外環境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外部條件  E,掠奪第三世界的廉價原材料16,目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面臨的主要社會問題有( )  A,民主的危機與諷刺問題  B,種族歧視和種族矛盾與極端民族主義問題  C,精神和信仰危機問題  D,老人和婦女問題  E,城市暴力、黑社會和艾滋病蔓延等問題  17,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面對的現實困難有( )  A,各發達國家政府的財政赤字連年擴大,政府的債務負擔不斷加重  B,就業增長緩慢,結構性失業持續存在  C,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關係中存在著結構性的問題  D,福利制度的調整和金融體制的改革提上了日程  E,收入分配不平等現象加重,貧富差距加大18,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形式是( )A,社會保險B,社會扶助C,社會救濟D,社會福利E,社會支付19,標誌歐洲一體化發展進程的重要文獻是( )A,《歐洲煤鋼聯營條約》B,《羅馬條約》C,《布魯塞爾條約》D,《歐洲一體化文件》E,《馬斯特里赫特條約》20,具典型意義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模式有( )A,美國模式B,德國模式C,瑞典模式D,日本模式E,英國模式21,資產階級民主制的主要原則有( )A,少數服從多數併兼聽少數人意見的原則B,主權在民(人民主權)原則C,代議制原則D,分權制衡(三權分立)原則E,法制原則22,西方民主政治主要包括的基本制度有( )A,議會制度B,選舉制度C,政黨制度D,行政制度E,司法制度23,尼克松主義是美國霸權地位衰落的產物和表現,其實質是( )A,通過適當收縮,減輕國內外壓力B,通過緩和對蘇關係,扭轉戰略上的被動C,通過改善對華關係,加強對蘇的制約D,通過犧牲盟友,延緩自身的衰落E,通過維持均勢,確保美國的霸權24,與遏制戰略相比,超越遏制戰略的特點是( )A,目標更大B,空間更廣C,對象更多D,手段更多E,主體更強25,柯林頓政府對外戰略重點有( )等A,實現和平、統一、民主的歐洲B,建立穩定、繁榮的亞太共同體C,保持美國在全球經濟中的繁榮D,維持強大的美國軍事及外交能力E,應付核武器擴散和恐怖主義等跨國性挑戰。26,美國的人權外交手段主要有( )A,對人權問題實行政府干預B,利用國際組織在多邊外交中提出人權問題C,將人權外交與經濟援助、制裁相結合D,在「人權高於主權」的借口下,實施軍事干預E,將人權與發展中國家人民的生存權結合起來

二、名詞解釋題

1,尼克松主義

2,超越遏制戰略

3,舊金山體制

4,戴高樂主義

三、簡答題

1,簡述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外關係的特徵和本質

2,簡析日本推行多邊自主外交的內容

四、論述題。

1,試析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和社會政策方面進行了哪些調整?

2,論析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的新變化

五、分析題1,試析「人權高於主權」的極端虛偽性2,美國積極主張與實施北約東擴計劃,其戰略目的是什麼?3,如何正確看待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所實行的政治體制?

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

  是孤立主義還是「軟弱的」帝國主義?是傾向於退而自保還是像《紐約時報》的一位評論員托馬斯?弗里德曼所說的「狂妄自大」?長期以來,美國外交搖擺於兩個極端之間。最近幾個星期的情況就表明了美國外交在兩個互相矛盾的傾向之間的這種搖擺。

  摘自法國《世界報》1997年12月12日文章《美國在外交方面的矛盾》

  材料2

  俄羅斯總統普京最近多次談到,在冷戰和集團對峙結束後,新的國際秩序的基礎只能是多極化,它應考慮到國際社會所有成員的國家利益。克里姆林宮明確表示,它不能容忍美國通過炫耀經濟和武力優勢,依靠自己的北約夥伴加緊建立單極世界的趨勢。俄羅斯認為美國的這種企圖是不能接受的,認為美國企圖在解決關係安全和地區衝突的重大問題上削弱聯合國和歐安組織的作用也是不能接受的。

  不久前通過的《俄羅斯聯邦外交政策構想》強調指出,繞過現有的國際機構使用武力會破壞國際局勢的穩定,激化緊張局勢和挑起軍備競賽,加深國家間的對峙和宗教糾紛。

  最近幾年的事件表明,華盛頓企圖建立單極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只有美國有權決定世界政治中的關鍵性問題,這純屬是做夢。第一,即使美國具有巨大的軍事和經濟潛力,那也不足以強大到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國際社會,建立美利堅帝國;第二,這種企圖不可避免地引起其他力量中心的堅決反對,首先是俄羅斯和中國以及印度的反對,也絕不僅僅是它們的反對。美國對伊拉克和伊朗的武力和經濟恐嚇沒有起任何作用,它們仍舊是堅持反美立場。

  由美國發起的北約在巴爾幹地區的軍事冒險已經證明單極世界的構想是行不通的。用武力干涉南斯拉夫主權的結果是,不僅不能解決科索沃的民族衝突,而且還會使南斯拉夫的這個地區變成東南歐分裂主義和國際恐怖主義的極為危險的發源地。

  華盛頓想當世界唯一主宰者的野心最近也遭到了它的西歐夥伴越來越強烈的反對。在日本的八國外長會晤發表的聲明使美國政府感到意外和沮喪。加拿大和西歐國家支持俄羅斯,譴責美國建立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的計劃。會上通過的文件說,必須維護1967年反彈道導彈條約的所有條款,它是當前世界戰略穩定的基礎。

 西歐國家的立場是符合邏輯的,歐洲不希望看到新一輪核軍備競賽,如果美國堅持建立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它是美國單極世界構想的一個組成部分),那麼軍備競賽就是不可避免的。

  很難說,美國執政集團在政治上是否理智,是否最終能夠意識到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國際社會的做法是不現實的,是否能夠明白它面臨的許許多多複雜問題是一個國家所無法解決的。或許,美國依舊會毫無結果地追尋建立單極世界的夢想。

  摘自俄新社2000年8月6日專稿《美國的夢想》

  材料3

  最近發生的伊拉克危機產生的一個勢不可擋的後果是,中東地區的反美情緒大大增強。這一點不僅在那些通常是反西方的國家有明顯的表現,就是在那些外表上親西方的國家,如埃及和沙烏地阿拉伯也是如此。歐洲、俄羅斯和伊朗一直在儘快利用這一迅速發展的反美潮流。

  摘自美國《情報文摘》1998年3月6日文章《1998年令人提心的開端》

  材料4

  8日是美國布希政府上台200天的日子。由於布希總統就任以來,接連不斷搞「單邊外交」,表明要退出防止地球變暖的《京都議定書》等,海外對此越來越擔心。其強硬姿態受到了國內外的批評。在經濟運作方面,雖然布希實現了自己做出的實施大幅減稅的承諾,但是還未看到經濟恢復的徵兆,仍處於「等待成果」的狀態。美國產業界對美元升值越來越不滿,新興市場也處於混亂之中,布希政府管理經濟危機的能力也是一個未知數。

  本月上旬,被認為是2004年總統的選舉有力候選人的眾議院民主黨領袖格普哈特打破以往的沉默,公開批評布希總統外交政策「自以為是」。他認為,布希政府在導彈防禦構想和《京都議定書》等方面的做法,導致盟國陷入混亂,並導致與俄羅斯和中國等國的關係出現不必要的惡化。

  對布希外交投以懷疑目光的不光是華盛頓的政敵。《紐約時報》6月與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聯合進行的輿論調查顯示,對總統的外交才能表示讚許的人由以前的53%降到了47%以下,認為布希「沒有與其他國家領導人進行交鋒能力」的人則升至44%。

  由於柯林頓前政府看上去總是根據對方的態度來隨機改變自己的立場,因此被揶揄為「變色龍外交」。一位接近政府中樞的國務院高級官員解釋說,為了給人們留下擺脫柯林頓路線的印象,布希政府才一味地強調重視國家利益。

  但是,也並非沒有變化的萌芽。國務卿鮑威爾日前訪華時,向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等中國領導人明確表示「美國不把中國視為敵人」,這顯示了美國希望重新構築一直齟齬不斷的美中關係的願望。圍繞導彈防禦構想,美國邀請俄羅斯國防部高級官員7日來到華盛頓,開始向俄方詳細解釋導彈防禦構想的背景。可以說,這些都是與迄今為止一味強硬的做法不同的姿態。

  下半年,布希總統還面臨著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等諸多外交課題。經過上台以後半年時間的「試驗期」,布希外交正在迎來關鍵時刻。

  摘自《日本經濟新聞》2001年8月9日文章

  《美國出現修正「單邊外交」的跡象——布希執政200天回顧》

  材料5

  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在1998年2月8日出訪義大利前接見記者採訪時說:「我知道,要摒棄舊的思維模式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強的。然而個別國家總是試圖把一個單極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獨一無二的領導作用強加給這個世界,這是不現實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險的。」

  請回答:

  (1)結合材料1-4,說明美國外交為什麼長期以來「搖擺於兩個極端之間」?

  (2)根據材料4,說明布希政府上台200天在外交政策上的前後變化,並結合材料1-3說明導致變化的主要原因。

  (3)材料5說「個別國家總是試圖把一個單極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獨一無二的領導作用強加給這個世界,這是不現實的,甚至可能是危險的。」結合材料1-5簡要加以分析。

  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

  布希總統決定退出1972年簽署的《反彈道導彈條約》,這表明美國的單邊主義仍然存在並很活躍。

  上個月,美國是唯一一個簽署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但沒有出席締約國大會的國家。因為美國政府反對禁止核試驗。

  上周,在日內瓦舉行的有關生物武器公約的大會上,美國代表團表示,華盛頓反對任何強化執行和遵守這一公約的多邊努力,這使其他與會代表目瞪口呆。而這一反對意見竟然是在攜帶炭疽熱病毒的信件使美國成為生物恐怖襲擊的受害者後提出的。

  現在,布希政府又決定退出近30年來對穩定美俄核關係有所貢獻的《反彈道導彈條約》。

  布希的這種單邊主義衝動是目光短淺的。

  《參考消息》2001年12月23日

  材料2

  法國前外長韋德里納抨擊美國對外政策是「單邊主義」加「簡單主義」,認為它「與世界現實越來越遠」;德國駐美大使沃爾夫岡撰文論證來打破美國包打天下的「神話」;歐盟委員會對外事務負責人彭定康則警告美國說,「不可能完全靠自己就辦成一切事情」。歐洲輿論認為,傳統的歐美關係受到了嚴峻挑戰。

  伍貽康:《歐盟要當真正的一極》《人民日報》2002年9月6日

  材料3

  「9?11」事件以來的6個月當中傳出了一些神話,比如有人說,美國單槍匹馬開展反恐戰爭比「協商」作戰要好。揭開這些神話的面紗,我們就會發現,它們其實是一種禍害。

  歷史告訴我們,光靠權力保障不了穩定的國際秩序,公認的規則和常規也很重要。現在我們有機會組成全球聯盟——包括俄羅斯、中國及其他國家——共同建立一個以法治和國際組織為基礎的更加穩定的世界,千萬不要錯過了這個歷史機遇。

  美國《華盛頓時報》3月27日文章題:當西方與西方發生衝突時

  《參考消息》2002年3月30日

  請回答

  (1)閱讀材料1、2、3,說明什麼是單邊主義及其實質?

  (2)評析材料2中法國前外長韋德里納把單邊主義稱為「簡單主義」,「與世界現實越來越遠」的言論。

  (3)評析材料1所說的,「單邊主義衝動是目光短淺」以及材料3所說的「是一種禍害」的言論。

  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

  所有聯合國簽字國都應尊重人權,遵守人權基本原則。因此,一國侵犯公民權利就不僅僅是本國的事情,無論在世界何處發生侵犯人權的情況,各國都有不可推卸的進行監督和譴責的責任。……美國將毫不保留地、堅定地擔負起保障人權的這一責任。

  我們重申,美國對國際人權負有義務。人權是美國對外政策的基本準則。

  ——摘自1977年3月17日卡特在聯大的演說

  材料2

  越南戰爭產生了深刻的道義危機。70年代的經濟緊張使公眾對工業化民主國家為它的公民提供持久的福利能力的信心減少了,……

  多年來,我們一直甘心採取我們對手們的有缺點的原則和策略,有時我們放棄自己的價值觀念,而採取他們的價值觀念。

  我們曾經用火對付火,從未想到用水對付火會更好一些。但是,我們從失敗中找到了回到我們自己的原則和價值觀念的道路,我們已恢復了失去的信心。

  ——摘自1977年5月22日卡特在聖母大學的對外政策講話

  材料3

  遏制戰略發生了作用……我們現在正處於戰後兩種目標——暴政和衝突這一目標同民主和自由這一目標——之間一場歷史性的較量的尾聲。……我們的目標是大膽的——比我的任何前任認為有可能實現的目標抱負更大的目標……現在是……制定一項90年代的新政策的時候了。

  材料4

  號召尊重人權不僅使現有的共產黨國家處於守勢,而且從全球看,還使民主國家與共產黨國家劃清了界線。積極宣傳尊重人權,還為更直接的進行民主的活動提供了理論依據,這些活動有助於使獨立性越來越大、政治色彩日益濃厚的民間團體的出現,就等於是社會從共產黨統治下最終解放出來的開端。

  ——摘自茲?布熱津斯基《大失敗——二十世紀的共產主義的滅亡》

  材料5

  西方國家過分關心其他國家的所謂「人權狀況」,這是別有企圖的。這些國家過去以炮艦政策壓迫落後國家,在炮艦政策因被壓迫國家的覺醒而失靈後,它們又以「人權」和「經濟制裁」為手段……按照「人權無國界」之類主張行事……其結果是天下大亂。

  請回答:

  (1)根據材料1和2,分析卡特政府推行人權外交的原因。

  (2)結合材料3和4,說明80年代後期美國人權外交政策的新變化,並分析產生這種新變化的原因。

  (3)材料5中為什麼說「按照『人權無國界』之類主張行事……其結果是天下大亂」?

  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

  今天是20世紀最後一個8月15日。首先,我要為在戰爭中死亡的300萬同胞和被日本軍隊殺害的、比300萬多出許多倍的中國和其他國家的犧牲者的在天之靈祈禱。

  我這裡提到了「同胞、中國和其他國家的犧牲者」。戰後不久恐怕不是這個樣子。那時,「300萬同胞的死」具有壓倒性的意義,幾乎沒有人意識到外國犧牲者的存在。

  從70年代,逐漸有人主張日本應該正視在戰爭中所犯過錯,並承擔責任。但是,在國內,認識到日本是加害者的人依然是少數。80年代的日本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它的一舉一動都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受害者」這種國內的「常識」無法被國際社會接受。以1982年審定教科書問題為契機,文部省不得不修改了盡量不介紹日本在二戰中的惡行的審定方針。

  如何對待自己過去的問題,本來並不是一個如何對待國外的批評的問題。這是一個如何正視自己的過去,以及如何立足於此創造未來的日本的問題,這是我們自身的問題。。。。。。。

  摘自(日)《每日新聞》2000年8月15日文章《正視歷史,開創未來》

  材料2

  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的憲法第九條,日本人民永遠放棄戰爭和以武力相威脅或使用武力。日本對這一規定的理解是,它的軍事行動被限制在保護領土免受外來襲擊的範圍內。但是,隨著冷戰結束,越來越多的日本人呼籲重新解釋憲法或對憲法進行修正以便給日本武裝力量更大的自由。儘管有憲法的限制和歷史情緒的影響,但日本已經把它的自衛隊建成一支亞洲最強大的軍隊。它每年的軍費達到450億美元。日本有大約23.6萬軍人,英國軍人是22萬。日本政府花費了大約1.4億多美元研製了在富士山演習中使用的模擬戰爭技術。

  摘自(美)《紐約時報》2000年10月1日文章

  材料3

  。。。。。。據《每日新聞》報道,這次教科書淡化戰爭罪行事件,便是因為執政自民黨和一些右翼歷史學家不斷施壓所致。報道稱,這些自民黨人士向書商表明,形容日本為鄰國帶來苦難,等同「反日」和「自我貶損人格」,最後日本各書商不得不做出妥協。這次事件絕對反映了近來日本右翼勢力日益高漲的情況。

  摘自(香港)《明報》2000年9月11日的報道

  材料4

  文部省對從2002年度開始實施的中小學教科書的審議已經到了最後階段。據調查,過去曾發展為外交問題的關於戰爭中日本行為的表述,如過去對「慰安婦」及「侵略」等基於「加害者立場」所作的表述大幅度減少了。

  在1997年版教科書中,許多出版公司的教科書中,都用標題,醒目地提及日本在亞洲各地區的「侵略行為」。但是在這次的申請本中「侵略行為」的措辭都被用各種拐彎抹角的措辭替換了。

  。。。。。。不少人指出,這次的許多申請本都從日本是加害者的立場後退的背景是,從1996年前後起,以自民黨和一部分學者為中心,對教科書的批判不斷升級。

  摘自(日)《每日新聞》2000年9月10日報道

  材料5

  在有關太平洋戰爭的論述中,教科書說:「戰爭開始的時候,日軍打敗盟軍,使長期在歐美殖民統治下的亞洲人增加了勇氣。」

  。。。。。。另外,在實在無法繞開的南京大屠殺問題上,教科書採取了偷梁換柱式的卑鄙手法,把有關內容安排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部分,並這樣寫道:「在東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審判中認定,日軍在1937年日中戰爭中,在佔領南京時,殺害了很多中國人民。但是,關於這一事件,資料上有很多疑點,事實究竟如何,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見解,有關爭論至今仍在繼續。」

  請回答:

  (1)根據材料1、3、4,說明日本目前國內在對待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侵略問題上的基本態度。

  (2)根據材料2-5,並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近年來日本國內政治右傾化的表現及其原因。

  (3)材料1說:「如何對待自己過去的問題本來並不是一個如何對待國外的批評的問題。這是一個如何正視自己的過去,以及如何立足於此創造未來的日本的問題」,請予以分析。

  (4)根據材料3、4、5,試述日本文部科學省審定通過由右翼學者團體「新歷史教科書編撰會」主導編寫初中歷史教科書的原因。

  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

  近兩三年,在日本經常討論日美中俄關係。這表明人們強烈希望日本成為與三國對等的國際政治主體。過去,日本在美中俄的權力之爭中屢屢被耍弄。對像日本這樣具有經濟實力的國家來說,提出這種要求是很自然的事情,而且,這也是使日本外交成熟起來的必經階段。

  美中俄作為左右國際政治秩序的「極」已被世界所承認,而日本沒有得到這種認可。日本戰後在安全保障上始終堅持徹底的防禦狀態,不足之處一直依賴日美同盟彌補。

  。。。。。。因此,美中俄也一直把日本視為遠遠落後的政治對手。日本應該正視這一現實,並在此基礎上考慮如何使日本取得與美中俄對等的地位。

  摘自日本《日本經濟新聞》2000年3月17日文章《遠東形勢與日本》

  材料2

  但是,國會在昨天邁出了重要下一步,表明它在重申其民族主義情緒方面取得了紮實的進展。它已經任命了一個國會委員會,由它來調查國會是否應該採取一個有爭議的步驟,修改戰後「和平憲法」。

  而這一行動正是在這種形勢下採取的:年輕人中民族主義情緒高漲,對日本是否能夠充分依賴美國來保護自己不受攻擊的疑惑與日俱增,同時產生了一種它應該在世界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的情緒。

  摘自英國《金融時報》2000年1月21日文章《日本的軍主義傾向》

  材料3

  現在日本應該謀求的是這樣的勇氣:坦率地說出向美國應該說出的話。而且,需要有柔和而堅韌不拔的談判能力。

  過分地關照會扭曲日本國民的對美情感,結果可能會損害日美關係。只有不怕發生摩擦,向美國提出自己的主張,才能加深兩國真正的夥伴關係。

  摘自日本《朝日新聞》2000年1月19日社論《需要堅韌不拔的談判力》

  日本對美國的依賴決不意味著日本的懈怠和軟弱無力。日本立足於兼顧本國以及地區和世界利益的立場,不選擇軍事自立的道路。然而,如果因為日本不想在軍事上自立而繼續受到低於美中俄的政治待遇,那麼雖不情願,但或許日本將來也不得不考慮擺脫對美國的依賴。

  摘自日本《日本經濟新聞》2000年3月17日文章《遠東形勢與日本》

  材料4

  在華盛頓,人們普遍的看法是,日本是能夠擔當「領導角色」的。美國傾向於給日本的「領導角色」所下的定義應該是,東京按照華盛頓的希望去做,而不需要華盛頓事先告訴東京應該做什麼。對於這種「領導」的前景可能將是非常不錯的。

  摘自《日本時報》2000年8月8日文章《承認日本在亞洲的重要作用》

  日本在軍事方面的態度正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幾年來,它一直在減輕對美國的依賴程度,放寬長期以來限制它行使軍事力量的政治和憲法約束。這些變化在華盛頓引發了一場悄悄進行的辯論。美國防務和情報官員難免要捫心自問:一個比較自信的日本對美國來說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

  美國與言聽計從的日本之間那種原有的冷戰式安全關係終於行將結束了。日本的所作所為開始再次像一個「正常大國」那樣。對美國和亞洲的未來而言,重要的問題是:什麼是「正常」?

  摘自美國《洛杉磯時報》2000年2月23日文章《在亞洲,另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誕生了》

  材料5

  活著的人們的最大心愿就是國家堅守不重蹈覆轍這一誓言,並對此進行謝罪和反省。而那些民族主義者的主張卻不是這樣,他們希望國家把死者作為「英靈」而加以讚美,然後再重蹈覆轍繼續「製造」這樣的「英靈」。可以說,對這個問題,即使反對靖國神社運動的一方也沒有進行充分的討論。因此,要解決「靖國神社問題」必須先解決這個問題。

  摘自日本《世界》月刊2000年9月號文章《「靖國神社問題」的結論何在?》

  材料6

  9?11事件後,日本抓緊利用這一時機,抓緊了向海外派兵的步伐。阿富汗戰爭的爆發,使得日本的有機會修改了《海上保安廳防衛法》、《自衛隊法》等法律,加緊向外派兵。。。。。。。日本政府於2002年12月2日決定,將在本月內派遣具有情報收集功能的宙斯盾護衛艦前往印度洋,其名義是協助美國打擊恐怖勢力。

  《國際月刊》2003年1月5日

  請回答:

  (1)根據材料1-4,分析冷戰結束後,日本在對外關係中推行一種什麼戰略?其對外戰略的主要目的是什麼?並分析日本近年來推行這種戰略的原因。

  (2)對比材料3和材料4,分析日本年輕官僚們所謀求的日本的「領導角色」和美國希望日本能夠擔當的「領導角色」的內涵有何異同?

  (3)根據材料5的觀點,要解決靖國神社問題,日本必須先解決什麼問題?並根據材料5指出優先解決這一問題的理由。

  (4)根據材料3、4和6,分析日本在走向大國的道路上,採取的是什麼方式?你認為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方式?

第四章 戰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與政治一、不定項選擇題。下列每題的選項中,至少有一項是符合題意的。請將所選項的字母填在括弧里。  1、有史以來第一次沒有西方國家參加的、由亞非發起獨立召開的國際會議是( )  A,開羅會議 B,萬隆會議

 C,日內瓦會議 D,盧薩卡會議E,貿發會議  2、在亞非會議上,周恩來總理提出的著名原則是( )  A,和平共處 B,平等互利  C,求同存異 D,不干涉內政E,獨立自主  3、南南合作的主要機構是( )  A,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 B,石油輸出國組織  C,南方首腦會議 D,七十七國集團E,西非經濟共同體  4,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長期困擾世界的中東問題,其核心是( )  A,宗教問題 B,水源問題  C,石油問題 D,巴勒斯坦問題E,民族問題  5,促進人類發展是當今世界的根本問題,而發展問題的核心是  A,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 B,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  C,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展  D,佔世界產值多數的少數大國的發展E,全球經濟的發展  6,第三世界崛起的里程碑是( )  A,萬隆會議 B,歐佩克的建立  C,不結盟運動的誕生 D,七十七國集團的建立  E,非洲統一組織的建立  7,不結盟運動的創始人是( )  A,西哈努克 B,卡斯特羅  C,鐵托 D,尼赫魯  E,納賽爾  8,同歐共體簽訂《洛美協定》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包括( )  A,非洲國家 B,亞洲國家  C,拉丁美洲國家 D,加勒比海地區國家  E,太平洋地區國家  9,近年來,東盟不顧西方國家的反對與壓力,決定接納吸收的新成員是( )  A,汶萊 B,越南 C,緬甸  D,寮國 E,柬埔寨  10,南南合作的重要意義是( )  A,它是促進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  B,它提高了發展中國家在南北對話中的地位  C,它增強了發展中國家集體自力更生的能力  D,它對於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E,它進一步推動了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  11,南南合作的形式有( )  A,進一步加強政治和外交合作 B,建立各種區域性合作組織  C,積極開展貨幣金融合作 D,進行技術合作  E,發展中國家的區域合作組織在區域內部和區域之間加強貿易合作12,發展中國家的政權模式主要有(     )等類型。 A,議會共和制 B,總統制 C,絕對君主制 D,軍事專制統治 E,政教合一制13,發展中國家的基本特徵有( )A,歷史上有著共同的遭遇。B,它們都面臨著共同的任務。C,絕大多數國家處於不發達或欠發達的地位。D,共同的國際立場與對外政策。E,不與強國結盟14,不結盟運動的基本原則是( )A,反帝、反殖、反霸B,獨立C,發展D,和平、中立E,不結盟。15,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所取得的成就有( )A,經濟發展速度較快B,經濟結構得到調整C,民族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D,經濟自主性不斷增強。E,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增大16,世界銀行根據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高低,將發展中國家分為( )類型A,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B,高收入的石油出口國C,次發達的國家和地區D,中下等收入國家和地區E,最不發達的低收入國家17,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發展中國家進行的經濟調整與改革主要有( )A,重新強調加強發展農業,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B,實行經濟開放政策,力爭有效地利用外資。C,調整公私關係,鼓勵發展私人經濟和市場經濟。D,發展多種經濟,改變單一制的畸形的經濟結構。E,與跨國公司進行經濟合作18,南南合作存在的問題和困難主要有( )A,單一經濟結構,對發達國家存在嚴重的經濟依賴性。B,一些國家間政治分歧、邊界糾紛的存在,阻礙它們之間的經濟合作。C,大國與小國、經濟比較發達與比較落後的國家之間,存在著種種差異和矛盾。D,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阻撓和滲透E,與發達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不足19,冷戰結束後南北關係出現的新變化主要有( )A,南北關係中的政治問題日益突出B,南北經濟矛盾依然存在,但出現了與冷戰時期不同的特點。C,南北經濟矛盾與冷戰時期基本相同D,北方國家從自身利益出發,開始重視南北合作,加強南北對話與合作。E,區域或集團內部的南北關係愈益明顯地凸現出來20,發展中國家政治發展取得的主要成效有( )A,政治上獲得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成為國際舞台上主權獨立的民族國家。B,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C,政治民主化程度不斷提高。D,大多數國家實行了正確的民族政策,正在化解種族、部族、民族矛盾,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正在形成。E,絕大多數國家政局穩定,保持著良好的政治環境,為發展創造了較好的條件。

二、名詞解釋題

1,亞非會議

2,不結盟運動

3,七十七國集團

4,南北關係

三、簡答題

1,冷戰結束後南北關係出現了哪些新變化?

2,20世紀90年代南南合作出現了哪些新特點?

四、論述題。

1,戰後為什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選擇走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

2,發展中國家對外政策的基本原則是什麼?其基本內容有哪些?

五、分析題1,如何理解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2,發展中國家的政治制度主要有哪些類型?3,發展中國家政治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4,如何分析戰後的民族問題?

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

  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所取得的優勢使不結盟運動失去了意義,被迫在兩個敵對陣營之間做出選擇的威脅已不復存在。如今,大家都在一個陣營里。美國總統布希認為,世界新秩序將使發展中國家更易於受華盛頓的擺布,而華盛頓是不受任何與之對抗的力量約束的。任何採取勇敢而愚蠢的行動惹怒美國的發展中國家都別指望從其他國家得到大量的物質援助。至少目前是如此,海灣戰爭證明了這一點。

  英國《今日馬克思主義》

  材料2

  正是因為冷戰結束後的世界秩序並沒有實現其核心的宗旨——國際和平與平等取得明顯的進展,所以不結盟運動現在不僅是具有更大的重要性,而且中肯地說,它現在還有更大的緊迫感。

  印度尼西亞《雅加達郵報》

  材料3

  「第三世界主義」已經過時。60年代的反帝義務已被無恥的漠不關心的態度取代。於是,第三世界主義與它的老大哥馬克思主義及殖民主義一起都被扔進了歷史的垃圾箱。

  英國《今日馬克思主義》

  請回答

  (1)結合材料1說明美國關於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基本觀點。

  (2)結合材料1、3說明西方某些報刊否定第三世界地位與作用的實質。

  (3)材料2、3是關於冷戰之後第三世界作用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你對此有何看法?

  (4)從材料2可以看出,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奉行的是一種什麼樣的外交政策?

  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

  有關經濟資料表明,40年前,全世界最富的人口和最窮的人口人均收入的比值是30:1,而現在已上升至74:1。目前聯合國成員國中有48個最不發達國家,而20年前僅20有餘。

  摘自2000年9月8日《人民日報》

  材料2

  現在,南北差距問題、貧富問題越來越突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科技發展水平上存在的嚴重不平等,更加重了南北差距。信息技術的發展,促進了信息產業的迅速成長,也帶動了經濟增長。但這種增長及其帶來的利益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全世界大量貧困人口還沒有享受到信息技術發展的實惠。

  摘自2000年8月6日《人民日報》

  材料3

  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不僅依賴於第三世界國家的廉價資源,而且離不開第三世界的廉價勞動力、廉價市場和廉價商品。這種不平等交換造成了貧富的兩極分化,佔世界人口17%的24個工業化國家擁有世界生產總值的79%,而佔世界人口83%的發展中國家僅佔世界生產總值的21 %。第三世界國家外債高達25萬億美元。有13億人生活在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每天人均收入不足1美元。8億人忍受著飢餓,8000萬人完全不能享受醫療服務,超過2.6億的人不能上學。

  摘自2000年8月29日《人民日報》

  材料4

  當前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還很不平衡。在過去20年間,全球對外投資增長了6倍,但70%都在發達國家之間。與此同時,經濟全球化使南北之間的貧富差距拉大,根據聯合國去年的統計,在過去30年間,最不發達國家的數量從25個增加到49個;世界絕對貧困人口從5年前的10億增加到現在的12億;工業化國家與30個最窮國家的人均收入相差至少70倍;世界上3個最富有的人的財富,超過了60個窮國國民生產總值之和……

  因此,經濟全球化進程使全球性社會公正問題更顯突出。經濟全球化進程導致了一定範圍內南北差距的擴大和某些國家和地區的邊緣化,甚至也引起發達國家內部一些非優勢產業的反彈。看來,經濟全球化進程必須有人文理念的指導,必須注意其發展中的平衡性和公正性問題。在「什麼樣的經濟全球化」的課題前,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的任務更加迫切。

  摘自2000年3月28日《人民日報》

  材料5

  江澤民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指出,「和平與發展的核心問題是南北問題」。中國人民和各國人民,都不願看到世界上任何地區再發生新的熱戰、冷戰和動亂,都不願看到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再推行新的霸權和強權,都不願看到南北之間的發展差距、貧富鴻溝再擴大下去。中國人民和各國人民都渴望世界持久和平,渴望過上穩定安寧的生活,渴望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渴望實現國際關係的民主化,渴望促進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共創人類美好的未來。

  請回答:

  (1)閱讀材料1、3,說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同發展中國家之間經濟關係的特徵和實質。

  (2)閱讀2、4,說明發展中國家貧窮落後以及與發達國家差距進一步擴大的根本原因。

  (3)閱讀材料5,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解決南北問題的途徑。

  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1995年3月在哥本哈根舉行了聯合國社會發展問題世界首腦會議,在處理南北關係問題上各國首腦各持己見。現將外國有關報道摘錄如下:

  材料1

  法國總統密特朗呼籲援助發展中國家創立「社會發展契約」和設立世界金融交易稅。他解釋說,與窮國簽訂的「社會發展契約」旨在為準備「嚴格遵守國際勞動組織關於勞動權利公約」的政府所作的努力提供資金。這些契約將在同國際勞工組織和同隸屬於或不隸屬於聯合國的國際組織進行談判後簽訂。

  密特朗明確指出,這是「對那些希望更好地保障其公民,特別是兒童的權利的國家所作的努力提供支援的一個逐步而實際的辦法」。他說,這是「一切的基礎,其餘一切都只是空話」。

  他還說,必須「賦予我們的生活以新的意義,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每個人都應成為政治決策的落腳點。」

  材料2

  戈爾在聯合國社會發展世界首腦會議上說,美國將通過非政府機構向第三世界國家提供更多的援助,以在地區範圍內加強小型商業活動和民主制。這標誌著美國發展政策中心的轉移。

  作為一位民主黨人士,戈爾清楚美國還在進行一場關於社會福利和發展援助的「激烈的政治鬥爭」。戈爾強調了依靠地方機構,而不是政府大力參與行動的重要性。他說,所謂新的夥伴關係倡議是為了「援助給小型商業活動和促進經濟發展……加強非政府組織在發展計劃中的作用……和幫助受援國在地方一級加強國家民主制」。

  材料3

  北南之間的分歧,一直是在起草向貧窮和不公正現象宣戰的首腦會議決議的討價還價過程中的明顯特徵,今天在一些國家元首譴責他們稱之為援助國的說教時再次冒了出來。

  加彭的老資格的總統馬爾?邦戈嘲笑富國嘲笑得非常尖刻。他說:「你們利用了非洲,而當你們吃飽肚子的時候,你們卻要非洲不要那麼彆扭。」

  尚比亞總統說,發展中國家受到了它們所欠的千百億美元債務,以及對它們的出口的限制和為改善它們的經濟而實施的國際計劃的社會影響的束縛。

  材料4

  古巴主席菲德爾?卡斯特羅等指出,雖然這裡的與會者們有著崇高的理想,但在一個原材料賤買、工業品貴賣因而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的世界上,是不會有社會發展的;最需要人才的國家,人才被掠奪;利率越來越高;外債高達1.5萬億美元,造成嚴重惡果;資金從窮國流向富國。他指出,在存在婦女和種族歧視的地方,是不會有人權的。在自私自利的地方,是不會有團結的。古巴主席還揭露了霸權主義和以任何借口對第三世界小國的干涉。他說,在這種情況下,是不會有社會發展的。

  材料5

  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今天在此間召開的聯合國社會發展世界首腦會議上指責西方利用人權問題和人們對環保問題的關注來遏制發展中國家。他說,多年以來,在冷戰時期的意識形態鬥爭中「發展中國家及其人民只不過是牽線木偶」,如今,北方工業化國家將拉美和東南亞經濟的高增長率視為對他們的威脅。在殖民地時代,「北方在搜刮盡了本國的這些財富之後,又在統治我們的時候,榨取了我們國家的財富。」他說:「現在,他們企圖利用包括人權、社會條款和環境條件來抑制我們的經濟增長」。

  他說:「儘管資本主義和自由市場經濟存在著弱點,但西方只允許奉行一種西方模式。它們不承認所謂經濟增長火車頭的明顯失敗。『西方』還是實行改革為好,而不要企圖頑固地堅持其立場並對別人指手畫腳」。

  請回答:

  (1)根據材料1和2,指出法國和美國就處理南北經濟關係打算採取的新舉措的異同?

  (2)參照上述材料,指出南北貧富差距離進一步擴大的具體經濟原因?

  (3)在材料3中邦戈總統認為有關富國沒有理由指責非洲「彆扭」,對此應如何理解?

  (4)結合上述材料,指出解決南北矛盾的正確途徑?

  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從20世紀下半葉以來(尤其是冷戰後),世界貿易飛速發展,國際投資大幅增長,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國際分工越來越細,實行對外開放的國家遵守和參與修訂『遊戲規則』。總之,世界各國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日益加深。目前,世界上出現的共同性問題愈來愈多,而且這些問題不是單個國家或幾個國家所能解決的,必須依靠全球範圍內所有國家(不分國家大小、不分國力強弱、更沒有南方和北方之分)聯合行動、共同努力,才能收到成效。這就是全球化時代。 」

  《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年第2期

  請回答: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怎樣認識全球化時代的南北關係?(全球化時代南北關係的特徵、南北矛盾、解決南北問題的途徑)

第五章東亞現代化發展論析

(見課後習題)

第六章拉美模式與拉美問題析論

(見課後習題)

第七章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模式比較(見課後習題)

第八章 戰後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與政治一、不定項選擇題。下列每題的選項中,至少有一項是符合題意的。請將所選項的字母填在括弧里。1,蘇聯、東歐國家經濟政治體制改革主要包括(     )等類型。 A,國家計劃管理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模式 B,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模式 C,市場調節為主,社會計劃調節為輔的模式 D,計劃指導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模式 E,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模式 2,社會主義國家中最早開始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是( ) A,波蘭   B,中國

C,南斯拉夫 D,匈牙利E,保加利亞  3,提出「三和路線」的蘇共領導人是( )  A,斯大林   B,赫魯曉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爾巴喬夫E,列寧  4,蘇聯解體的時間是( )  A,1990年12月  B,1991年8月  C,1991年12月  D,1992年2月E,1989年12月  5,戈爾巴喬夫執政期間所推行的政治路線是(    )  A,公開性、民主化和多元化  B,加速社會經濟發展戰略  C,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  D,全面完善社會主義  E,對外全方位開放  6,導致蘇聯解體的原因有(   )  A,蘇聯在歷史上是一個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  B,戈爾巴喬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路線  C,帝國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  D,民族分離主義  E,爭霸世界的對外戰略  7,針對西方國家的遏制戰略,蘇聯和東歐國家成立了(   )  A,共產黨工人黨情報局   B,共產國際  C,華沙條約組織      D,經互會    E,歐安會  8,社會主義國家在20世紀對人類作出的巨大貢獻有(   ) A,結束了帝國主義的一統天下,開創了人類歷史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紀元 B,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基本上消滅了階級壓迫和剝削,為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建立平等、民主、自由的理想社會開闢了道路 C,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的發展顯示了公有製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D,支持和促進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沉重打擊和瓦解了帝國主義的殖民體系,支持和促進了第三世界的形成和發展 E,社會主義國家的存在和發展,是制止和戰勝帝國主義侵略戰爭、保衛世界和平的偉大力量和中流砥柱( ) 9,社會主義國家在新形勢下面臨著許多新課題,主要是(   )  A,必須堅持以發展生產力為中心  B,探尋具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C,不斷加強民主和法制建設    D,堅持走改革之路  E,警惕西方的「和平演變」 10,20世紀50—80年代,社會主義國家在改革中探索的社會主義模式有(  )  A,國家計劃調節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模式  B,市場調節為主計劃調節為輔的模式  C,市場調節與計劃調節相結合的模式  D,取消計劃實行自由市場調節的模式  E,排斥市場機制實行計劃調節模式11,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當時公開予以譴責的國家有(  )A,南斯拉夫   B,保加利亞  C,匈牙利  D,羅馬尼亞  E,波蘭12,由於國內外的原因,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解體,出現的新國家是(  )A,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  B,克羅埃西亞共和國  C,斯洛維尼亞共和國D,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共和國   E,馬其頓共和國13,20世紀30年代形成的蘇聯高度集中管理的經濟體制,其主要特點是(  )A,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基礎上,實行工業國有化B,農業全盤集體化C,實行統一的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形式D,高度計劃化的經濟運行模式E,以行政手段為主、高度集中的部門管理模式14,蘇聯政治經濟體制是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產物,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當時蘇聯(  )A,處在資本主義國家的包圍之中B,受到帝國主義的經濟封鎖、政治孤立、軍事威脅C,30年代崛起的德、意、日法西斯直接構成現實威脅D,自身又是一個經濟、技術、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E,沙皇俄國有專制主義的傳統。15,下列屬於蘇聯政治體制特徵的有(   )A,黨對國家實行統一領導,但黨政不分、以黨代政和政企不分、以政代企的現象十分嚴重。B,權力過分集中在上級機關和少數人手裡。C,幹部普遍實行任命制和實際存在的領導職務終身制D,缺乏有效的監督約束機制,官僚主義、腐敗現象蔓延。E,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長期不健全、不完備,黨內和人民的民主權利得不到保障。16,蘇東劇變的教訓主要有(  )A,社會主義國家必須把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擺在首要地位,以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B,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加強執政黨的建設,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接受群眾的監督。C,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堅持改革,改革又必須始終堅持和捍衛社會主義方向。D,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對國際敵對勢力的「和平演變」陰謀和滲透顛覆活動保持高度警惕,堅持不懈地與之開展有效的鬥爭。E,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善於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時代特徵和本國實際緊密結合。

二、名詞解釋題

1,布拉格之春

2,新經濟政策

3,蘇聯模式

三、簡答題

1,簡述蘇聯經濟體制的特點

2,簡述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戰略

3,簡述蘇聯政治體制的特徵

四、論述題。

1,剖析戰後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社會主義面臨的困難

2,為什麼說蘇東劇變並不標誌社會主義制度的失敗?

五、分析題1,分析戰後世界社會主義大發展的歷史意義2,論析社會主義對人類進步和世界和平所作出的巨大貢獻3,論析蘇東劇變的主要原因和教訓4,分析下列材料並回答問題:「我們必須時刻記住這些被奴役的人民的解放問題。不過,解放並不就是戰爭解決,解決可以用戰爭以外的方法達到……因此,僅僅地就限制俄國的政策本身就是一個不高明的政策,而且它還是一個必然失敗的政策,因為一個單純防禦的政策絕對敵不過一個侵略政策。如果我們唯一的政策是原地不動,我們將被擊敗。只有不斷保持著解放的希望,只有利用一切的機會,我們才能終止這個籠罩著全世界的恐怖的威脅,……但是這一切是可以而且是必須以這樣的方法完成的,這種方法將不致引起世界大戰,……它必須是而且可能是和平的方法。那些不相信精神的力量、宣傳的力量能產生效果的人,就是太無知了」。  (杜勒斯在國會考慮任命他為國務卿時的證詞)  ——摘自美國新聞處1953年1月23日華盛頓電  請回答:  (1)這一言論反映了美國政府實施的什麼戰略?(2)社會主義國家應如何應對這一戰略?

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江澤民在談到如何認識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這一問題時指出,從世界歷史進程看,社會主義歷史還是短暫的,總的說來正處在實踐和發展的初期,社會主義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其前進途中也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許多難以預料和想像的困難和風險,不會是一帆風順的。鄧小平同志說,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努力,在這個過程中就可能發生這樣那樣的失誤以至挫折。

  請結合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現實說明如何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發展是曲折性和前進性的統一?

  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當年曾經這樣感嘆道:「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今天,這種發展不但沒有停止,而且呈現出更快的趨勢。18世紀,以資本主義經濟為主的世界經濟年均增長速度只有0.5%,19世紀為1%,20世紀前期達到2%,1950~1985年上升到4.5%。扣除物價上漲因素,19 8 0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比110年前的1870年增長了42倍,德國增長了23倍,日本增長了55.5倍。在戰後的半個世紀里,世界國民生產總值達到30萬億美元,其中西方發達國家所佔比重約3/4,僅美國一個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就超過8萬億美元。而作為發展水平重要指標的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尤快,美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如今已超過3萬美元,有的國家甚至超過4萬美元,同20世紀初相比提高了約100倍。

  張白玉《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與社會主義的前景》

  材料2

  據統計,在20世紀初,美、日、德、英、法等發達國家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只有5~10%是由採用新的科學技術取得的,而自70年代以來,這一比率已上升到80%。

  由於新技術的發明和利用,發達國家產生了很多新興工業和工業部門,同時對舊產業進行了技術改造,從而吸引了大量投資,提高了投資率。另一方面,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及相應帶來的更高的產生率,戰後西方國家的剩餘價值率提高。而剩餘價值率提高又有利於企業貨幣資本的積累,進行擴大固定資本的投資規模。以日本為例,1995~1973年日本30人以上企業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9倍,剩餘價值從1955年的314%,提高到1970年的443%。同期日本企業的設備技術投資額增長了8.1倍。

  吳輝《當代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與社會主義的前景》

  材料3

  在發達國家內部,美國1979年20%最富的人的收入比20%最窮的人高3.5倍,而90年代末則已達到9倍。目前,美國1%最富有的人所擁有的財富比90%的美國人的財富的總和還要多。此外,其他西方國家,如英、法等,也存在同樣的現象。造成西方社會窮富差距顯著擴大的原因,一是高新技術的採用,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利潤率,利潤大增。而受僱工人的工資收入則相對下降,更不用說那些被企業解僱和受社會排斥的人了;一是伴隨著資本全球化和自由化的進程,資本在和勞動的對抗中變得越來越有利。資本可以到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尋求最低工資。這使得發達國家工人的工資提高極為緩慢,勞動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不僅發達國家內部,而且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也在擴大。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1992年《人類發展報告》的統計,從30年代到90年代,富國和貧國的收入差距從30倍猛增到150倍。從人均GNP來看,1994年發達國家到達16610美元,發展中國家為950美元,只及前者的5.7%。最富有的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每天近100美元,最貧窮的國家人均每年僅80美元。南北差距的擴大,在很大程度上歸因於舊的國際經濟秩序,特別是不平等的國際交換。發達國家通過不平等的國際交換,每年從發展中國家獲取高達數千億美元的超額利潤。由此造成了發展中國家「發展的陷阱」。

  新科技革命在帶來全球兩極分化的同時,也助長了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矛盾。正是由於西方國家不斷的技術革命和無節制的經濟發展,給自然生態環境帶來了人類始料未及的後果。能源危機、資源枯竭、土地沙化、大氣污染……已經直接威脅到人類的生存。而造成這種危機的直接原因,則在以美國為首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它們所代表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目前,只佔世界人口15%左右的西方國家消耗了全世界75%的開發資源,併產生全球大致相同比例的污染。

  來源同材料2

  材料4

  世界經濟的無政府狀態十分明顯,世界性經濟危機特別是金融危機日益嚴重。戰後以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先後經歷了1973-1975年的石油危機,1979-1982年的滯漲危機,80年代中後期的結構性危機,以及1987年被稱為「黑色星期一」的美國股市連續暴跌風潮。進入90年代後,先有日本泡沫經濟的崩潰和此後日本經濟的長期不景氣;再有1992年、1993年、1995年歐洲貨幣體系的動蕩和危機。不僅發達國家存在危機,發展中國家也未能倖免。1994年墨西哥的金融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1998年俄羅斯和巴西的金融危機都是突出的例證。這些危機爆發的具體原因和背景雖然不盡相同,但無不與世界經濟的無政府狀態,尤其是全球經濟的無計劃和少調節密切相關。

  來源同材料2

  請回答:

  (1)根據材料1分析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獲得較快發展的原因。

  (2)根據材料3、4,說明世界經濟全球化對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作用。為什麼說,世界經濟全球化加深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發展?

  (3)根據材料2、3、4說明,當今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對於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影響。

  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

  資產階級賴以形成的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是在封建社會裡造成的。在這些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發展的一定階段上,封建社會的生產和交換在其中進行的關係,封建的農業和工場手工業組織,一句話,封建的所有制關係,就不再適應已經發展的生產力了。這種關係已經在阻礙生產而不是促進生產了。它變成了束縛生產的桎梏。它必須被炸毀,它已經被炸毀了。

  取而代之的是自由競爭以及與自由競爭相適應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資產階級的經濟統治和政治統治。現在,我們眼前又進行著類似的運動。資產階級的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資產階級的所有制關係,這個曾經彷彿用法術創造了如此龐大的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的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現在像一個魔法師一樣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術呼喚出來的魔鬼了。幾十年來的工業和商業的歷史,只不過是現代生產力反抗現代生產關係、反抗作為資產階級及其統治的存在條件的所有制關係的歷史。

  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

  材料2

  壟斷資本主義使資本主義的一切矛盾尖銳到什麼程度,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只要指出物價高漲和卡特爾的壓迫就夠了。這種矛盾的尖銳化,是從全世界金融資本取得最終勝利時開始的過渡歷史時期的最強大動力。

  壟斷寡頭統治趨向代替了自由趨向,極少數最富強的國家剝削愈來愈多的弱小國家,這一切產生了帝國主義的這樣一些特點,這些特點使人必須說帝國主義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趨勢之一,即形成為「食利國」、高利貸國的趨勢愈來愈顯著,這種國家的資產階級愈來愈依靠輸出資本和「剪息票」為生。如果以為這一腐朽趨勢排除了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那就錯了。不,在帝國主義時代,某些工業部門,某些資產階級階層,某些國家,不同程度地時而表現出這種趨勢,時而又表現出那種趨勢。整個說來,資本主義的發展比從前要快得多,但是這種發展不僅一般地更不平衡了,而且這種不平衡還特別表現在某些資本雄厚的國家(英國)的腐朽上面。

  摘自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

  材料3

  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經歷了長達20多年的高速增長時期。1950年-1970年,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年平均增長4.9%。這一發展速度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第一黃金時期」(1850年-1913年)年均增長率的2.1倍。自1973年「石油危機」後,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經濟進入低速增長時期,1973年-1990年平均經濟增長率達到2.8%,仍然高於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第一個黃金時期」的經濟發展速度,是1850-1913年的1.2倍。

  〖2〗美國 日本 聯邦德國 法國 英國 義大利1914-1950年2.3% 2.5% 1.5% 1.3% 2.5% 2.1%1951-1987年3.2% 7.5% 4.4% 4.0% 2.5% 4.3%

  材料4

  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資本主義代替封建社會,社會主義經歷了一個長過程發展後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但道路是曲折的。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的幾百年間,發生過多少次王朝復辟?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說,某種暫時復辟也是難以完全避免的規律性的現象。一些國家出現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好象被削弱了,但人民經受鍛煉,從中吸取教訓,將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

  摘自《鄧小平文選》第3卷

  請回答:

  (1)結合材料1、材料4,說明材料1中「類似的運動」是什麼樣的運動?在資本主義社會為什麼也會發生這種「類似的運動」?

  (2)材料2「這種矛盾的尖銳化,是從全世界金融資本取得最終勝利時開始的過渡歷史時期的最強大動力」中的「過渡歷史時期」指的是什麼?為什麼說「這些矛盾的尖銳化」是「過渡歷史時期的最強大動力」?

  (3)材料2、材料3說明了什麼問題?

  (4)材料4說「某種暫時復辟也是難以完全避免的規律性的現象」,如何理解這一說法。

第九章 俄羅斯社會轉型研究

一、不定項選擇題。下列每題的選項中,至少有一項是符合題意的。請將所選項的字母填在括弧里。1,東歐中亞經濟轉型的主要方式有(  )A,一種方式   B,兩種方式   C,三種方式   D,四種方式   E,五種方式2,激進的「休克療法」經濟轉型方式的代表有(   )A,俄羅斯  B,波蘭   C,羅馬尼亞   D,烏克蘭  E,匈牙利3,東歐中亞經濟轉型的基本內容有( )A,通過私有化改造所有制結構B,轉換基本經濟制度C,廢除計劃經濟體制D,建立市場經濟體制E,改變政府調控宏觀經濟的手段和方法4,實行漸進的經濟轉型方式的代表有(   )A,俄羅斯  B,波蘭   C,羅馬尼亞   D,烏克蘭  E,匈牙利5,東歐中亞實施經濟轉型的措施主要有( )A,從生產資料公有制走向私有化,藉以提高企業經營效率。B,放開物價,依靠市場調節的價格體系。C,實行通貨緊縮政策,抑制物價上漲。D,減少財政赤字,削減財政補貼。E,取消對外貿易的限制,貨幣依市場規律自由兌換6,東歐中亞地區影響較大的政治思潮有( )A,自由資本主義思潮B,社會主義思潮C,極端民主主義思潮D,民族主義思潮E,社會民主主義思潮。7,西方自由資本主義思潮的主要特徵是( )A,全面接受西方文化歷史的價值觀B,徹底否定社會主義C,主張意識形態多元化D,主張多黨制E,主張走「第三條道路」8,東歐中亞國家的經濟轉型基本完成,主要表現包括( )等A,大規模的私有化運動已基本結束B,初步形成了以私有製為主體的混合所有制結構C,市場經濟體系初步建成D,企業的全部經營活動都由市場進行調節,政府不再進行行政干預E,實現了對外貿易的自由化9,東歐中亞經濟轉型帶來的後果主要有( )A,生產大幅度下降。B,通貨膨脹惡性發展C,居民生活水平下降D,社會兩極分化嚴重E,外債負擔加重。10,經過十多年的政治制度轉軌,獨聯體成員國和東歐國家已初步確立了以( )原則為基礎的西方民主政治制度。A,多黨制B,民主制C,一黨制D,三權分立E,自由選舉11,東歐中亞國家政治制度轉軌後形成的政治體制有( )A,總統制B,議會制C,議會君主制D,軍人政權E,政教合一制12,俄羅斯經濟出現全面好轉的內部原因是( )A,政府積極有效的治理工作對經濟的恢復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B,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框架的建成,經濟法規的不斷建立,社會經濟關係逐步理順和規範化C,激進轉軌措施的負面影響已基本釋放,經濟進入了恢復性增長階段D,盧布貶值的短期作用E,國際市場石油價格和工業原材料價格回升並居高不下

二、名詞解釋題

1,雙頭鷹外交

2,「休克療法」

三、簡答題

1,簡析俄羅斯經濟出現全面好轉的原因

2,簡述普京上台實施的外交政策的新特點

3,簡述俄羅斯全方位外交政策的主要內容

四、論述題。

1,論析東歐中亞經濟轉型帶來的不良後果及其原因

2,私有化在東歐中亞大行其道的原因是什麼?

五、分析題1,20世紀90年代初期,促使俄羅斯調整其對外政策的原因主要是什麼?2,試析俄羅斯經濟發展面臨的深層次問題

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

  種種跡象表明,最近同西方,首先是同美國關係發生轉折,並非只是常見的態度搖擺,而是對形勢加以認真考慮的結果,也是出於自衛。

  不過這絕不意味著,俄羅斯外交部門會來一個180度大轉變,用對抗代替昔日同西方合作的方針。政策依舊,只是做了必要的修改,俄羅斯再也不想毫無所獲地作單方面讓步了。

  摘自俄《俄羅斯報》

  材料2

  由於莫斯科內部各種政見集團之間的力量對比的變化,俄羅斯同西方的關係也發生了變化。成為俄羅斯與西方關係最初階段之特點的建立「聯盟夥伴關係」的想法,是親西方派佔主導地位的產物,他們已經被強國派取而代之。在強國派統治下,俄羅斯的對外政策利益得到重新闡述,以把人們對西方的民族主義反應以及保持領土統一的需要包括進去。莫斯科的統治者們堅持他們維護俄羅斯的領土完整的權利,即使採取西方所不能接受的辦法也在所不惜;他們還會制定一項抗衡性對外政策戰略,以擺脫西方的壓力。

  摘自英國《生存》

  材料3

  俄羅斯國徽中的「雙頭鷹」彷彿正在密切地注視著俄羅斯的東西兩側。葉利欽總統之所以強調「國徽象徵著俄羅斯在國際社會中生存的道路」,是因為作為連接歐美與亞洲之橋樑的歐亞大陸國家,俄羅斯要擴大在外交上的決定權,防止在冷戰後的國際政治中政治地位的下降。

  由於北約東擴,被歐美國家疏遠並處於孤立之中的俄羅斯開始將外交政策的重點轉向東方,首先與中國接近。兩國提出建立戰略性夥伴關係,並多次牽制了美國的一極控制。

  摘自日本《東京新聞》

  材料4

  華盛頓對俄羅斯的過渡情況的幻滅正在促成一個相互失望且不耐煩的惡性循環。在俄羅斯,存在下述看法的人不僅僅是日里諾夫斯基。他們說蘇聯的垮台是西方策劃的,西方希望俄羅斯虛弱無力、不穩定,經濟上依靠西方的投資,並要靠廉價出售人才、科學、石油、木材和天然氣過日子。因莫斯科的西方人和西方產品劇增,並認為迄今西方市場給俄羅斯帶來的主要是投機、犯罪和公開的腐敗現象而感到不滿的俄羅斯人不僅僅是共產黨人。人們常常可以聽到中間派人士、工業家,甚至還有感到失望的民主派人士發表上述批評性意見。

  摘自美國《紐約時報》

  請回答:

  (1)結合材料1、2、3,說明俄羅斯對外政策近年來作了哪些重大調整?

  (2)調整後的俄羅斯的對外改革的基本方針是什麼?

  (3)結合材料3、4、說明俄羅斯為什麼要調整對外政策。

  4.下列是關於俄羅斯和獨聯體的材料:

  材料1

  據法國《世界報》報道,在從1992年至1997年末這一時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等以各種形式向俄羅斯提供了495.8億美元的貸款。另據日本工業新聞報道,在此期間,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在內的國際金融機構通過雙邊關係向俄羅斯提供的信用貸款為700多億美元。根據俄官方數字,現在俄羅斯外債為1400億美元,扣除蘇聯時期約800億美元的舊債,經濟轉軌以來俄羅斯的新債餘額大體為600億美元,與上述數據大體吻合。據估算,如果把各國政府和企業向俄羅斯政府和企業提供的各種貸款和援助加在一起,大約共1000億美元左右。這的確是一筆不小的資金,即使如此,也只為激進民主派在經濟轉軌之初預想的3000億美元的1/3左右。這說明,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援助並不像激進民主派設想的那麼慷慨。

  《東歐中亞研究》1999年第1期

  材料2

  繼5月24日在莫斯科俄美簽署了關於削減進攻性戰略力量條約和關於新型戰略關係宣言之後,5月28日俄美兩國領導人又與北約18國的首腦聚會義大利羅馬共同簽署了《羅馬宣言》,決定正式成立北約-俄羅斯理事會,以便在平等合作的機制下,共同協商、制定和實施俄羅斯與北約之間涉及到相互利益的問題的決議;5月29日俄羅斯和歐盟首腦會議在莫斯科結束。雙方簽署了關於俄歐關係、加強雙方政治和能源對話、維護歐洲安全及調解地區衝突等問題的五項聯合聲明。5月29日至30日獨聯體國家政府首腦會議也在摩爾多瓦舉行,獨聯體12個國家在面對北約不斷東擴的新形勢下,通過協商探討推動獨聯體國家政治和經濟一體化進程。而不久之後(6月7日)上海合作組織首腦會議還將在聖彼得堡召開。

  《聯合早報》2002年6月1日

  材料3

  2002年4月26日,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外交部長在莫斯科舉行例行會議。中國、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塔吉克等五國的外交部長和烏茲別克副外長就制定「上海合作組織」的重要法律文件——「上海合作組織」憲章進行了磋商,以進一步推動「上海合作組織」的建設與合作。

  5月15日,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國防部長也在莫斯科會晤,並就如何落實各國元首達成的共識,以及國際和地區形勢,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進一步加強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在軍事領域的合作等問題充分交換了意見,達成了廣泛共識。今年6月初,上海合作組織六國元首將在俄羅斯聖彼得堡會晤。

  《聯合早報》2002年6月1日

  「客觀現實是俄國所需要的大批投資和新技術今天只能來自西方。不論我們是否喜歡,美國在這方面起關鍵作用」。另一方面,「西方將對俄國保持防範的傾向」。因此,「俄羅斯不可能在北約中佔有平等地位」。「美國和日本都不會主動協助俄國提高在亞太的作用」。西方不可能向俄羅斯提供大量的經濟援助和投資來幫助它徹底擺脫經濟危機,俄羅斯的經濟問題主要地只能依靠俄羅斯自己的努力來解決。「鑒於俄羅斯的歷史、地理及文化特點,西方在經濟和技術上的強大,而俄羅斯暫時還沒有找到南方和東方的天然盟友,它的長期目標應當是同從美國到日本的北線建立起穩定而現實的夥伴關係」。

  《東歐中亞研究》2002年第1期

  材料4

  俄羅斯總統普京今天在俄議會兩院聯席會議上發表國情咨文,總結三年來所做工作,全面闡述俄國內外方針政策。

  在談到聯合國的作用時,俄總統說,聯合國是解決國際問題的「全能機制,必須要保留」,他指出,儘管聯合國通過的決議不是所有國家都喜歡,但國際社會沒有另外一個能替代聯合國的組織,因此應該保留聯合國。

  普京特彆強調了俄加強與獨聯體國家關係的重要性,他說,「俄將獨聯體空間看做是俄的戰略利益範疇,獨聯體國家也把俄看做是其國家利益區域。」

  在談到俄軍隊改革問題時,普京宣布,到2007年,俄軍將建成為一支建立在專業化基礎上的陸軍、空軍和空降兵和海軍部隊。

  《俄羅斯總統普京發表國情咨文》《人民日報》2003年5月16日

  請回答:

  (1)根據材料1和所學知識說明俄羅斯外交政策調整的原因?

  (2)根據材料4,你怎樣理解普京總統所說的「俄將獨聯體空間看做是俄的戰略利益範疇,獨聯體國家也把俄看做是其國家利益區域。」

  (3)根據材料2、3、4說明俄羅斯普京政府外交政策的特徵。

  (4)根據材料2、3回答獨聯體和俄羅斯外交政策的共同特點?

第十章 中國對外關係及在世界上的地位與作用一、不定項選擇題。下列每題的選項中,至少有一項是符合題意的。請將所選項的字母填在括弧里。

  1,影響中美關係健康穩定發展的主要障礙是( )  A,人權問題   B,最惠國待遇問題

C,知識產權問題 D,台灣問題E,體制問題  2,周恩來提出的著名的「求同存異」原則最早是在( )  A,開羅會議  B,雅加達會議  C,萬隆會議  D,日內瓦會議E,聯大第六屆特別會議  3,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是在( )  A,1960年15屆聯合國大會 B,1965年20屆聯合國大會  C,1971年26屆聯合國大會 D,1974年29屆聯合國大會E,1961年16屆聯合國大會  4,西方大國第一個同我國建交的國家是( )   A,美國 B,法國 C,德國 D,英國E,義大利  5首次提出三個世界劃分理論的是( )  A,毛澤東 B,周恩來  C,鄧小平 D,阿爾弗萊德·索維E,劉少奇  6,中國對外政策的基本立足點是( )  A,加強對話,反對對抗B,加強同西方發達國家的協調  C,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D,在國際事務中永遠不稱霸E,平等互利  7,中國處理國家間關係的基本原則是( )  A,維護和平、促進發展 B,永遠不稱霸  C,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D,建立互信、發展合作E,不結盟  8,確定中美關係原則的三個重要公報是( )  A,《中美北京聯合公報》 B,《中美上海聯合公報》  C,《中美建交聯合公報》 D,《中美八·一七公報》  E,《中美1997年聯合聲明》  9,新中國建立前夕,中共中央提出的執行和平外交政策中的基本方針是( )  A,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一邊倒 D,另起爐灶  E,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  10,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容包括( )  A,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 B,互不侵犯  C,互不干涉內政 D,平等互利  E,和平共處  11,在中美兩國關係正常化的談判過程中,中國政府堅持的原則是美國必須( )  A,斷絕同台灣的所謂「外交關係」  B,停止對中國的經濟封鎖  C,撤走美國在台灣和台灣海峽的一切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  D,廢除美蔣「共同防禦條約」  E,停止對中國的顛覆活動和「和平演變」政策  12,中國共產黨處理黨際關係的準則是( )  A,獨立自主 B,完全平等  C,互相尊重 D,互不侵犯  E,互不干涉內部事務  13,1950年2月,中國和蘇聯為了加強友好合作而簽訂了( )  A,《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B,《關於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口及大連的協定》  C,《關於蘇聯貸款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協定》  D,《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E,《中蘇國防技術新協定》  14,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含義是( )  A,對一切國際事務都要從中國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決定自己的立場  B,不屈從於任何外來的壓力  C,不與任何大國或國家集團結盟  D,不搞軍事集團,不參加軍備競賽,不進行軍事擴張  E,積極開發多邊外交活動,與所有國家發展全面合作  15,近年來中歐關係進一步向前發展,具體表現在( )  A,中國歐盟領導人舉行定期會晤  B,歐盟通過《與中國建立全面夥伴關係》報告  C,歐盟把與中國的關係提高到與美、日關係同等的水平  D,決定不再將中國列入「非市場經濟國家」  E,決定放棄人權外交  16,中國處理面向21世紀的中美關係的指導方針是( )  A,堅持用戰略眼光和長遠觀點來審視和處理中美關係  B,積極尋求共同利益的匯合點  C,恪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  D,本著相互尊重、平等協商、求同存異的精神正確處理兩國間的分歧  E,妥善處理台灣問題17,新中國堅持的建交原則是( )A,先談判後建交B,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是惟一合法的政府C,同國民黨政府斷絕外交關係D,支持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驅逐國民黨集團。E,交還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財產。18,毛澤東國際戰略思想的精神實質是( )A,堅持把獨立自主的原則作為中國對外關係的基石B,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發展同世界各國的關係C,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為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爭取有利的環境。D,發揚國際主義精神,支持一切被壓迫國家和人民反帝、反殖、反霸的正義鬥爭E,通過全方位對外開放,發展中國的經濟19,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外交政策進行的重大調整主要表現在( )A,確立了有關戰爭與和平的新觀念。B,賦予獨立自主原則以新的內容。C,不以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異同論親疏。D,制定了全面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E,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新構想。

二、名詞解釋題

1,「一邊倒」戰略

2,「兩個拳頭打人」

3,「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

4,「兩個中間地帶」 的戰略思想

三、簡答題

1,簡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交出現的新局面

2,簡述鄧小平國際戰略的外交目標

3,概述鄧小平對外戰略思想的主要內容。4,簡要回答中國怎樣努力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5,簡要概括中國的國際新秩序內容和意義。6,簡述新中國成立的世界意義。

四、論述題。

1,論析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對外關係的發展進程

2,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五、分析題1,試述中國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2,分析下列材料並回答問題:  下面是一組有關中國對外關係的材料:  材料1  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穩定的堅定力量。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一個長期的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特別是良好的周邊環境。中國的發展不會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今後中國發達起來了,也永遠不稱霸。中國人民曾經長期遭受列強侵略、壓迫和欺凌,永遠不會把這種痛苦加之於人。  ——摘自江澤民在中共十五大上的報告  材料2  西方國家不管是以經濟還是以軍事方面的威脅為由阻止中國選擇在世界經濟體制中同其共同生存、共同發展的道路,對和平繁榮來說都是一個極大的不幸……不管怎樣,都應該使中國成為世界經濟中的一員。強國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本身並不構成威脅,問題在於是否把強大力量作為威脅的手段。  ——摘自韓國《朝鮮日報》(1996年1月6日)  材料3  不出幾年,中國就會成為世界上經濟規模最大的國家,而且它正朝著成為一個令人生畏的軍事大國的方向邁進。……中國是一個未得到滿足的、雄心勃勃的大國,它的目標是支配亞洲,其辦法不是入侵和佔領鄰國,而是使自己遠比鄰國強大,從而使東亞發生的一切都必須至少得到中國的默許。  ——摘自《即將到來的美中衝突》  理查德·伯恩施坦、羅斯·芒羅  請回答:  (1)材料1提到「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穩定的堅定力量」,請說明你的理解。  (2)材料2、3對「中國威脅論」問題持有不同觀點,你有什麼看法?為什麼?(3)西方散布「中國威脅論」的目的是什麼?

期中自測題:

一、不定項選擇題。下列每題的選項中,至少有一項是符合題意的。請將所選項的字母填在括弧里

1,以建立沒有貿易壁壘的世界市場為宗旨的是( )

A,世界銀行  B,77國集團C,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D,世界貿易組織E,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2,美國杜魯門政府實施向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擴張與滲透,提出( )

  A,洛美協定   B,庫克基金

  C,馬歇爾計劃  D,第四點計劃E,遏制戰略

3,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具有一定的規律性,表現為( )

  A,世界經濟格局是世界政治格局的基礎

  B,世界經濟格局制約著世界政治格局的發展

  C,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主要取決於充當主角的國家力量的消長以及力量對比的變化

  D,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取決於各國軍事力量的強弱

  E,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決定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

  4,兩極格局終結的標誌是( )

  A,蘇聯的解體B,美國霸權的衰落

  C,東歐的劇變D,德國的統一

  E,華約的解散

  5,當前,經濟因素對世界政治的影響日益增大,主要表現在( )

  A,科技革命、經濟發展直接關係到各國綜合國力的強弱和升降,從而影響到世界政治的發展

  B,加快經濟發展成為各國的首要目標,這一目標實現的結果往往導致政府的更迭,從而對世界政治發展產生影響

  C,經濟利益成為各國關係發展的主導因素

  D,經濟全球化是各國關係發展的主導因素

  E,經濟安全成為一國安全的核心和基礎()

6,作為世界政治行為主體需要具備的條件是( )

A,具有參與國際事務的行為能力

B,能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發揮一定作用

C,擁有一定的政治經濟實力

D,擁有獨立自主和作出決策的權力

E,具有相當的經濟實力。

7,謀求全球共同發展的途徑有( )

  A,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國際經濟新秩序

  B,推動南北對話,改善南北關係,縮短南北差距

  C,加強南南合作

  D,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國際和平環境

  E,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要加快自身的發展( )

  8,美國的「國際新秩序」的內涵包括( )

  A,由美國充當世界的領袖

  B,以美國軍事力量為後盾,建立美國領導下的集體安全體系

  C,建立美、日、歐三極主導的世界新秩序

  D,以美國的價值觀為基礎

  E,確立資本主義的一統天下

9,提出「多邊自主外交」方針的是( )

  A,英國撒切爾政府B,法國戴高樂政府

  C,日本田中角榮政府D,西德科爾政府E,法國戴高樂政府

  10,宣告建立歐洲聯盟的條約是( )

  A,布魯塞爾條約B,羅馬條約

  C,馬斯特里赫特條約D,阿姆斯特丹條約E,歐洲煤鋼聯營條約

11,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戰後經濟較快發展的原因有( )

  A,和平的國際環境B,新科技革命的推動

  C,生產關係的調整D,對第三世界的剝削與廉價原材料的掠奪

  E,奉行凱恩斯主義

12,第三世界崛起的里程碑是( )

  A,萬隆會議 B,歐佩克的建立

  C,不結盟運動的誕生 D,七十七國集團的建立

  E,非洲統一組織的建立

13,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當時公開予以譴責的國家有(  )

A,南斯拉夫   B,保加利亞  C,匈牙利  D,羅馬尼亞  E,波蘭

14,由於國內外的原因,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解體,出現的新國家是(  )

A,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  B,克羅埃西亞共和國  C,斯洛維尼亞共和國

D,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共和國   E,馬其頓共和國

15,新中國建立前夕,中共中央提出的執行和平外交政策中的基本方針是( )

  A,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一邊倒 D,另起爐灶

E,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

二、名詞解釋題。

1,雅爾塔體制

2,超越遏制戰略

3,南北關係

4,「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

三、簡答題。

1,簡要回答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與特點

2,簡析蘇東劇變的教訓

四、論述題。

1,在霸權主義仍然明顯的當前,如何理解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2,試析中國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

期末自測題:

一、不定項選擇題。下列每題的選項中,至少有一項是符合題意的。請將所選項的字母填在括弧里

1,根據《羅馬條約》建立的歐洲一體化機構有( )

  A,歐洲經濟共同體  B,歐洲共同體

  C,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D,歐洲煤鋼共同體E,歐洲聯盟

2,二戰後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包括下列內容( )

  A,《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最後協定書》

  B,《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 C,《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

  D,《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E,《歐洲復興方案》

3,主要世界經濟組織有( )

 A,世界貿易組織

 B,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C,世界銀行

 D,中美洲共同市場

 E,西非經濟共同體

4,20世紀90年代初的世界政治格局轉換的最鮮明特點是( )

A,通過一系列的戰爭後發生的B,美國戰勝蘇聯的結果

C,在和平條件下蘇聯一極的崩潰D,多極格局已在舊格局中發育成熟

E,社會主義運動遭到嚴重挫折

  5,戰後導致兩極格局形成的基礎是( )

  A,維也納體系B,威斯特伐利亞秩序

  C,凡爾賽—華盛頓秩序D,雅爾塔體制E,布雷頓森林體系

6,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陣營形成的標誌是(     )

 A,第四點計劃的實施

 B,馬歇爾計劃的實施

 C,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

 D,尼克松主義的實施

 E,遏制戰略的實施

 7,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基礎是( )

  A,獨立自主原則       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C,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利益  D,所有國家一律平等

E,聯合國的積極作用

  8,兩大主題提出的科學依據是( )

  A,和平力量的增長超過了戰爭的因素的增長

  B,引發戰爭的因素在減少

  C,經濟全球化是發展問題上升為全球問題

  D,經濟發展問題成為當今世界的核心問題

  E,西方國家實行「和平演變」戰略

  9,謀求世界共同發展的途徑主要有( )

  A,推動南北對話,改善南北關係

  B,加強南南合作

  C,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國際經濟新秩序

  D,實行改革開放政策

  E,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0,目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面臨的主要社會問題有( )

  A,民主的危機與諷刺問題

  B,種族歧視和種族矛盾與極端民族主義問題

  C,精神和信仰危機問題

  D,老人和婦女問題

  E,城市暴力、黑社會和艾滋病蔓延等問題

  11,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面對的現實困難有( )

  A,各發達國家政府的財政赤字連年擴大,政府的債務負擔不斷加重

  B,就業增長緩慢,結構性失業持續存在

  C,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關係中存在著結構性的問題

  D,福利制度的調整和金融體制的改革提上了日程

  E,收入分配不平等現象加重,貧富差距加大

12,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形式是( )

A,社會保險B,社會扶助C,社會救濟D,社會福利E,社會支付

 13,近年來,東盟不顧西方國家的反對與壓力,決定接納吸收的新成員是( )

  A,汶萊 B,越南 C,緬甸  D,寮國 E,柬埔寨

14,20世紀30年代形成的蘇聯高度集中管理的經濟體制,其主要特點是(  )

A,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基礎上,實行工業國有化

B,農業全盤集體化

C,實行統一的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形式

D,高度計劃化的經濟運行模式

E,以行政手段為主、高度集中的部門管理模式

15,中國處理面向21世紀的中美關係的指導方針是( )

  A,堅持用戰略眼光和長遠觀點來審視和處理中美關係

  B,積極尋求共同利益的匯合點

  C,恪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

  D,本著相互尊重、平等協商、求同存異的精神正確處理兩國間的分歧

  E,妥善處理台灣問題

二、名詞解釋題。

1,經濟互助委員會

2,知識經濟

3,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4,雙頭鷹外交

三、簡答題。

1,簡述當今世界政治發展的基本特點

2,簡析戰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選擇走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原因

四、論述題。

1,論析中國關於建立國際新秩序的主張

2,如何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

五、分析題:

在前面各章節中抽取

參考答案

第一章

一、不定項選擇題答案1,B 2,C 3,D 4,D 5,D 6,A 7,ACDE 8,A 9,AC 10,ABCD11,ABCDE 12,ABCDE 13,ABCD 14,ABCDE 15,ABD 16,ABCDE 17,ABCDE18,ABCDE 19,D 20,ABC

二、名詞解釋題答案要點

1,世界經濟格局

世界經濟格局指活躍於世界經濟舞台充當主角的國家和國際組織之間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種經濟結構與態勢。不同的世界經濟格局是由於各經濟大國之間的相對經濟實力、相互關係以及它們對世界市場佔有情況的變化而形成的。

2,世界貿易組織

世界貿易組織成立於1995年1月1日。它的前身是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簡稱關貿總協定,是一個關於關稅和貿易準則的多邊國際協定。(1948年1月1日協定正式生效)

關貿總協定的宗旨是:通過實施普遍的最惠國待遇,削減乃至取消關稅和其他貿易壁壘,促進自由貿易,以便充分利用各國資源,擴大商品的生產和交換,從而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和廣泛就業,以及提高生活水平。為實現此宗旨,各締約國須接受以下基本原則:第一,最惠國待遇原則。第二,無歧視待遇原則。第三,關稅減讓原則。第四,取消數量限制原則。第五,透明度原則。第六,互惠即對等原則。

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標誌著統一的世界貿易組織與規則的誕生。

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是各國政府間國際貨幣金融組織,1945年12月成立。1947年11月成為聯合國專門機構,在經營上實行獨立運作。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貨幣體系的核心。宗旨是:第一,在國際貨幣問題上進行磋商與合作,促進國際金融的發展。第二,促進國際貿易的均衡發展。第三,促進各國匯率的穩定。第四,為經常性交易建立一個多邊支付和匯兌制度。第五,為會員國融通資金。第六,爭取減輕各成員國國際收支的不平衡。

4,經濟互助委員會

1949年1月,為了對付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和禁運,蘇東六國在莫斯科舉行會議,成立了經濟合作機構――經濟互助委員會(簡稱經互會),經互會是社會主義經濟體系的重要表現形式。經互會的成立,把社會主義國家從經濟上緊密聯繫起來,成為社會主義國家抗衡帝國主義國家經濟封鎖的重要陣地,標誌著社會主義經濟體系的誕生。

三、簡答題答案要點

1,世界銀行的宗旨是什麼?

宗旨是:第一,對用於生產目的的投資提供便利,以協助會員國的復興和開發。第二,通過保證或參與的方式促進私人對外投資。第三,鼓勵開發生產資源,促進國際貿易平衡發展,以維持國際收支平衡。第四,與其他國際貸款機構相配合,提供貸款保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相互補充,前者的首要任務是保持匯率的穩定和國際收支的平衡,後者側重支持會員國的經濟發展計劃和經濟開發。1980年世界銀行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權。

2,戰後美國採取了哪些步驟來稱霸世界經濟領域?

主要有六個步驟:

(1)建立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

(2)締結關稅及貿易總協定

(3)實施馬歇爾計劃。1948~1951年,美國向西歐16個國家提供了總額為130多億美元的援助,使大量美國資本和商品打入西歐市場,加強了對西歐國家政治和經濟的控制,把西歐納入美國對蘇聯冷戰的戰略軌道。

(4)推出「第四點計劃」(技術援助落後地區計劃,杜魯門在就職演說中提出的。)

(5)建立「經濟安全網」。

(6)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經濟的技術封鎖。

四、論述題答案要點

1,試析世界經濟的形成和發展

世界經濟是在世界市場與國際分工的基礎上形成的世界範圍的國際生產力、生產關係及與其相適應的國際交換關係。世界經濟不僅涉及生產領域,也涉及商品交換、資金流動、技術轉讓等各個領域。

世界經濟的形成和發展是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和發展緊密相連的。世界經濟從出現到現在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

第一時期:從18世紀中葉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是統一的無所不包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最終形成時期。

第二時期:從俄國十月革命到20世紀80年代末,由於出現了新的社會主義經濟,統一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被打破,世界經濟一分為二,形成兩個對立的經濟體系。(以二戰為界分為兩個階段,二戰後,社會主義從一國發展到多國,形成了社會主義世界經濟體系)。

第三時期:從20世紀90年代初冷戰結束開始,世界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市場經濟,經濟結構調整,世界經濟正按照其自身的規律向全球化、一體化的方向發展,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上的知識經濟已見端倪。

2,當今跨國公司的歷史作用是什麼?

當今,跨國公司的作用日益突出,包括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兩方面。

積極作用主要表現在:

(1)加速生產資本的國際化,促進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2)加速國際資金流動。

(3)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

(4)促進科學技術進步,加快國際技術交流。

(5)加快經濟行為國際化步伐,推動世界經濟發展。

消極影響主要表現在:

(1)在現實國際條件下,它強化了發達國家資本與技術的優勢。

(2)加深了南北矛盾。

(3)有些跨國公司甚至憑藉強大的實力,操縱弱小國家的經濟命脈,插手他國內政。

發展中國家必須善於採取正確的政策,利用它的積極作用,縮小或限制它的消極作用,使其為發展本國經濟服務。

五、分析題答案要點1,如何看待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兩種經濟發展趨勢?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大趨勢,二者既有相互矛盾的一面,又有相互促進的一面,是矛盾的統一體。區域經濟集團具有排他性,集團內外的待遇存在差別。這有利於集團內經濟貿易的自由化和成員國的經濟迅速發展,但就整個世界而言,帶有濃厚的集團貿易保護主義色彩,日益聯繫緊密的世界經濟被人為的分割了,妨礙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但是另一方面,任何一個區域經濟都是世界經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世界經濟日益走向全球化、一體化的今天,區域經濟集團的產品、技術、原料、能源不同程度地仰賴於區域外的經濟、技術交往。各個區域經濟集團之間,事實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能隔絕。而且跨國公司大量進行的是跨地區、跨集團的經濟活動,因此,從總體上看,區域經濟集團化趨勢的發展,並沒有阻止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相反,區域經濟集團化的發展必將進一步促進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成為世界經濟走向一體化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2,(1)世界經濟全球化是指國家之間在經濟方面打破國界實行程度不同的合作和調節,使各國在生產、流通、分配等領域緊密的聯繫,向著一體化方向發展。經濟全球化是國家、民族的經濟關係跨越自身疆界的顯著變化,是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是二戰後新科技革命推動的結果。新科技革命的成果迅速轉化成生產力,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加深了各國經濟國際化,促進了世界貿易的發展,加強了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加速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一般來講,任何一個國家都有可能利用國際流動資本、技術轉讓和先進經營管理經驗以及世界資源,來促進自己的發展。特別對發展中國家來講,提供了追趕發達國家的條件,這樣的機遇和條件,不承認、不利用是不明智的。任何孤立封閉的經濟是沒有出路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由於經濟全球化的資本主義性質,必然帶來一些消極影響和不良後果,需要高度警惕,強調注重國家經濟安全,採取正確政策,趨利避害,避免不利的後果。東南亞國家經濟的發展和挫折給我們提供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  (2)當今經濟全球化的主導權由西方壟斷資本主義掌握,主要推動者和體現者為跨國公司。目前全世界1/3的生產、70%的對外直接投資、2/3的世界貿易、20%以上的專利和其他技術轉讓為跨國公司所把持,它們形成一個全球性生產、銷售體系。而跨國公司的母公司絕大多數屬於西方發達國家。  因此,經濟全球化始終是在壟斷資本控制下,在國際經濟舊秩序之下進行的,國際經濟、貿易、環境等領域中的種種「制度和規則」的制定與動作,是在維護壟斷資本統治與利益的情況下進行的,沒有公平地反映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比如在不等價交換的國際貿易體制中,發展中國家處境不利,困難越來越大。在南北國家經濟、技術、人才差距十分懸殊的情況下,經濟全球化反映的各國相互依賴關係,其程度是不對等的,南方國家對北方國家的依賴程度大於北方國家對南方國家的依賴程度。其結果,必然是優勢的一方得利較多,並控制弱勢的一方。經濟全球化確實使一部分國家抓住機遇取得了較快的發展,逐步擺脫不發達的狀態。但是更多的發展中國家存在重重困難,難於應付挑戰,處理越來越惡化,趨於「邊緣化」。經濟全球化「這個過程已經變成為使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處於更加被忽視的地位的過程」。世界的貧富差距不是在縮小,而是進一步在擴大。1965年西方七國集團人均收入是世界上最窮的七國的20倍,而1995年則高達39倍。總之,國際經濟舊秩序是今天世界貧富懸殊進一步擴大的最主要的根源。  (3)為了實現人類的共同繁榮、發展、根本的出路除了發展中國家自身的努力,採取必要的應對措施,趨利避害外,從根本上說,就是要根本改變帝國主義、殖民主義遺留下來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建立和平穩定、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以此來規範經濟的全球化,不使其成為一部分西方發達國家實現自己私利、掠奪控制世界的工具。

3.[考點點撥]本題主要考查了世貿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作為世界經濟主要行為主體的職能、作用和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答案要點](1)在一個矛盾中,矛盾雙方的地位是不平衡的,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三大世界組織作為世界經濟主要行為主體,它們的積極作用是主要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材料積極肯定了這一點。

戰後世界經濟的發展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關稅及貿易總協定及其後繼組織——世界貿易組織,在穩定國際貨幣體系、解決成員國的收支穩定與平衡、以及協助成員國發展經濟、推動國際貿易的自由化的等方面都發揮了突出的作用。

  材料不僅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且還看到了矛盾的次要方面。一方面,看到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對世界經濟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看到了所存在的問題,因而是客觀的、全面的、辯證的。

(2)但是由於歷史的和現實的原因,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在這三大世界經濟組織中處於主導地位,他們是規則的主要制定者,也是規則的最大受益者,而發展中國家處於被動地位,相關的利益往往得不到維護和體現。

  (3)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要求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三大世界經濟組織中,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矛盾中,發達國家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要解決世界三大經濟組織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地位的不平等問題,發達國家負有主要的責任,他們應該尊重發展中國家的立場,尊重他們的利益,切實支持和幫助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

  4.[考點點撥]本題考查的知識點WTO這一主要的世界經濟組織的職能、原則,中國入世對中國經濟以及世界的影響,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等。

  [答案要點](1)世界貿易組織協議第3條規定其主要職能是:第一,組織實施各項多邊貿易協議;第二,為各成員提供多邊貿易談判場所,並為多邊貿易談判結果提供框架;第三,解決成員間發生的貿易爭端;第四,對各成員的貿易政策與法規進行定期審議;第五,協調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關係,以保障全球經濟決策的一致性。

  (2)從WTO的原則可以看到,加入WTO對中國經濟和政治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但也使中國面臨嚴峻的挑戰。

  首先,對中國經濟、政治、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第一,從WTO的基本原則中可以看到,入世後,能使中國的產品在WTO成員中享有多邊的、比較穩定的最惠國待遇,國民待遇以及其他給予發展中國家的特殊照顧。有利於實現國際資源合理配置,有利於我國消除在國際貿易中遇到的歧視性待遇,推動我國經濟和對外貿易的發展。第二,WTO有較嚴密的和有效的貿易仲裁體制,入世後如在國際貿易中遇到爭端可提交WTO的有關仲裁機構,爭取合理公平的解決。第三,從材料2可以看到,WTO已成為世界最大的一個經濟組織,加入WTO有利於我國提高國際地位。第四,由於經濟和對外貿易的發展,也將有利我國擴大就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其次,加入WTO使中國面臨嚴峻挑戰。

  第一,按照WTO的互惠原則,中國作為WTO的成員要給予WTO其他成員貿易上優惠待遇,具體來說,要同樣給予各成員最惠國待遇,國民待遇,並削減關稅,放寬對外資的限制,開放銀行、保險、運輸、建築等服務業,這些情況將對一些部門和企業造成很大衝擊。

  第二,WTO的有關透明度原則,要求各成員的有關政策、措施都必須及時公開,這對我國經濟管理方式也提高了要求。

  (3)經過長期談判,中國加入WTO,這不僅對中國經濟有利,而且對世界經濟也有重大推動作用。因此,這是中國和世界雙贏和共贏的結果。

  首先,加入WTO對中國的經濟和政治的發展起重大推動作用,加入WTO使中國與世界市場接軌,推動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資源合理配置,使中國經濟得到更強大的推動力量。根據材料5的國際經濟權威人士的估算,中國加入WTO可以使中國GDP增加三個百分點,並由此創造千萬個新的就業機會。加入WTO使中國投入世界最大的經濟組織——WTO,也有助於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因此,這是中國發展對外經濟關係的重大勝利。

  還應指出,中國加入WTO有利於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尤其是有利於WTO各成員國的經濟發展。第一,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實體和最具有發展的市場。中國加入WTO為世界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第二,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加入WTO有助於提高中國在WTO中的地位,而且中國堅決站在發展中國家一邊,削弱發達國家在WTO中的影響,有利於推動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因此,中國加入WTO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大勝利。

  (4)材料5所提供的中國經濟的增長數據說明了入世對中國經濟的增長作用,入世效應開始體現出來,進而證明了入世這一決策的重要性;中國經濟的增長對世界經濟的增長也做出了貢獻,所以說「中國入世,是中國和世界雙贏和共贏的結果。」

  材料5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說明了世界經濟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發展中國家必須積極的參加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孤立於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之外是沒有出路的。

5.[考點點撥]本題所考查的知識點是世界經濟格局、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規律、國際經濟對國際政治的影響以及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

  [答案要點](1)所謂世界經濟格局是指活躍在世界經濟領域並充當主角的國際經濟組織之間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種結構和態勢。當今世界的經濟格局是美、日、歐三足鼎立,第三世界的經濟力量在崛起。

  (2)冷戰後,西方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日本經濟停滯不前,西歐發展緩慢,而美國的經濟強勁增長,在世界經濟格局中,力量對比發生了有利於美國而不利於日本和西歐的變化。美、日、歐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改變了它們之間的力量對比。美、日、歐經濟的這種變化,從長遠來看,不利於世界政治發展的多極化趨勢,助長了美國的霸權主義和單邊主義傾向。

  (3)材料3說明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區域化、集團化趨勢。在全球化進程中,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經濟水平接近國家聯合起來。70年代後,世界經濟競爭加劇,各國為適應這種情況而加強聯合。冷戰後,世界經濟格局發生重大變化,促使一些地區加快投資,區域化、集團化趨勢加快。材料1和2中反映的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規律是這一趨勢的根本原因。

  6.[考點點撥]本題所考查的知識點:經濟全球化、可持續發展戰略、矛盾統一性原理。

  [答案要點](1)人類發展的歷史表明,我們在發展物質財富的同時,曾經破壞了環境。反經濟全球化的思潮,就是看到了人類歷史的破壞事實,而且在當代,對環境的破壞以及其他問題還在不斷產生。所以反經濟全球化思潮有其合理的方面。但是反經濟全球化思潮也有其片面性,因為經濟全球化是一個客觀事實,是一大趨勢,是人類社會前進的表現,我們不能因為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而拒絕經濟全球化本身。

  (2)可持續性發展的思路與反經濟全球化思路不同,是在充分汲取歷史教訓的基礎上提出的新思路,它從一個更廣大的領域,把人與自然看作是一個統一體,把發展的觀念看作是一個整體:即發展不僅僅是人的發展、社會的發展、自然的發展,發展是一個系統,是一個過程,是人、社會、環境、自然的共同發展,是一個可持續可控制的發展,這就使我們對發展有了一個新的觀念。

  (3)經濟全球化同樣也有其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在經濟全球化的新背景下,發展不能光顧自己,這就要做到共存共贏。共存共贏的哲學依據就是矛盾統一性原理,這就是說,由於經濟全球化,全世界各國都處在一個矛盾統一體之中,都發生著各種不同的關係,這就是共存,在共存的過程中,要努力創造條件,使矛盾的各個方面在相互交往中獲取有利於自己的各種因素,從而共同獲得發展,這就是共贏。共存共贏要我們充分運用矛盾統一性原理,發揮主體能動作用,從而推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進程。

  7.[考點點撥]本題所考的知識點是跨國公司的作用、經濟全球化與反全球化、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發展等知識點。

  [答案要點](1)戰後大量跨國公司的湧現和發展是經濟全球化的表現之一;跨國公司的大量湧現和發展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使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跨國公司通過本地化戰略加強其對外投資和經濟貿易活動,一方面在給它的投資對象和貿易對象國帶來資金、技術、管理經驗和經濟發展好處的同時,另一方面也可能對其投資對象和貿易對象國構成損害民族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甚至危害其政治獨立的危險。

  (2)材料2說明了經濟全球化的負面作用。由於發達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居於主導地位,經濟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邊緣化,它還使南北差距擴大,加深了南北矛盾;這種負面作用還存在於發達國家內部,它使國內矛盾激化。然而這不能否認經濟全球化的積極作用,它的積極作用應是主要的。

  (3)材料3反映了世界經濟發展中的反全球化現象。它說明了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發展。我們應正確看待反全球化浪潮:反全球化是面鏡子,從側面反映全球化的負面影響,有利於促使有關國家和組織採取積極的措施來糾正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但是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反全球化全面否定其作用具有片面性,而且過激的反全球化運動會給經濟和社會秩序造成負面影響,還會導致貿易保護主義。全球化應是共贏共存的全球化,應促進各國經濟發展,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發展。

  (4)它們反對全球化,要求取代它,合理分配財富,要求改變目前全球化的不公正和不平等。解決經濟全球化進程所帶來的不公正、不平等現象的根本出路是打破國際經濟舊秩序,建立平等互利的國際經濟新秩序。

  8.[考點點撥]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知識經濟的含義、特徵以及影響,並和鄧論的「產業結構調整」這一知識點相結合。

  [答案要點](1)知識經濟,其實質就是高技術經濟、高文化經濟、高智力經濟,是指區別以前的以傳統工業為產業支柱、以稀缺自然資源為主要依託的新型經濟。它以高技術產業為第一產業支柱,以智力資源為首要依託,是可持續發展的經濟。

  與以往的經濟形態相比,知識經濟最大的不同在於,它的繁榮不是直接取決於資源、資本、硬體技術的數量、規模和增量,而是直接依賴於知識或有效信息的積累和利用。

  (2)在全球知識爆炸的今天,發展中國家應縮小和發達國家之間的知識差距,大力發展高科技經濟,否則將被更遠地拋在後頭。

  (3)知識可以有許多種,但技術知識和屬性知識對發展中國家至關重要。技術知識是指諸如營養、計劃生育、軟體工程等技術性知識,而屬性知識是指有關產品質量、工人素質以及公司資信等對提高經濟效率十分關鍵的知識。

  (4)在知識經濟時代,世界科技的發展速度將加快,知識更新的速度將加快,從技術革命到產業革命的周期將縮短,技術產品的市場生命周期將縮短。因此,我國應該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知識經濟,縮短和發達國家的「數據鴻溝」 ,以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

  9.[考點點撥]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信息經濟時代的特徵、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係以及科技革命與經濟信息化對我國的挑戰。

  [答案要點](1)與農業時代和工業時代相比,信息經濟時代有以下主要特徵:第一,知識成為發展經濟最主要的生產要素。由於信息技術的進步,知識的傳播速度空前加快,範圍空前擴展。第二,社會勞動力結構發生變化,腦力勞動成為主流,知識階層成為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第三,人又一次獲得解放。人在生產中的地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那就是不斷進行創造和創新活動。

  (2)世界科技進步為哲學提出了新課題。科技的突飛猛進對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科技發展的高度專門化、高度分化和在此基礎上高度一體化、綜合化的趨勢,要求哲學和具體科學密切結合,強化他們之間的依賴關係。哲學要保持時代精神的精華,就不能不對科技的最新發展進行新的概括和總結。

  (3)面對科技革命與經濟信息化的加速發展,我國只有以改革為動力,健全技術創新機制,推進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培養和造就創新型人才,才能促進高科技發展;積极參与國際技術交流與合作,使我國的高科技逐漸縮小與先進國家的差距。

第二章

一、不定項選擇題答案1,C 2,CE 3,C 4,D 5,D 6,ABCE 7,ABCD 8,ABCDE9,ABC 10,ACDE 11,ABCDE 12,ABCDE 13,ABCDE 14,ACD15,ABCD 16,ABCD 17,BC

二、名詞解釋題答案要點

1,世界政治

世界政治是指國際關係行為主體在政治領域中相互關係的總和,包括世界範圍內戰爭、和平、強權、民主等政治現象。世界政治主要表現為各主權國家、國家集團或非國家行為體為維護和拓展自身利益,在世界範圍內形成的各種政治關係,包括各國對外政策及其演變;各行為體之間的合作與對立;國際政治力量的分化、組合及導致的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世界基本矛盾及其鬥爭。隨著科學技術和人類社會的發展,涉及全球共同利害關係的問題日漸增多,在這方面的協商、對話與合作也屬世界政治的範疇。世界政治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但與世界經濟、文化、軍事有著密切的聯繫。

2,世界政治格局

世界政治格局,指活躍於世界政治舞台上充當主角的主權國家或國家集團從自身利益和戰略意圖出發,相互聯繫,相互作用,並在一定時期內形成的一種政治力量結構和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力量結構依據一定的條件不斷地發展變化,但在一定時期內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

3,華沙條約組織

1955年5月,針對西方國家重新武裝西德,把西德重新推上反蘇、反共前線的事實,蘇聯與東歐八國在波蘭首都華沙召開「歐洲國家保障歐洲和平和安全」會議,正式宣布成立華沙條約組織。華沙條約組織是與北約相抗衡的軍事集團,它的建立標誌著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也表明兩大陣營格局的正式形成。

4,杜魯門主義

1947年3月,美國總統杜魯門在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聯席會上發表咨文,宣稱世界已劃分為「自由制度」和「極權政體」兩個陣營,要求國會批准撥款援助希臘、土耳其重建經濟生活,並派人到希臘、土耳其去幫助它們的政府穩定當地局勢,以抑制共產主義的擴張,美國有領導「自由世界」和援助自由世界國家「復興」的使命,這就是所謂的「杜魯門主義」。標誌著冷戰政策的正式形成和美蘇戰時同盟關係的正式破裂。

三、簡答題答案要點

1,簡述雅爾塔體制的主要內容

(1)對德國實行分區佔領,成立對德國管制委員會,對柏林實行共管,設置賠償委員會處理德國賠償問題。

(2)確定波蘭疆界,恢復波蘭的獨立主權,成立波蘭臨時統一政府。

(3)美英同意蘇聯提出的對日參戰條件,即滿足蘇聯收回南庫頁島,取得千島群島,維持外蒙古的現狀,中國的大連港國際化並保證蘇聯在該港的優越權益,蘇聯租用的旅順港為海軍基地須予以恢復,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應設立蘇中合辦的公司共同經營,中國保持對滿洲的主權,而蘇聯在該地的優越權益須予保證。

(4)成立聯合國和其他解決戰後國際問題的一些國際機構,確定在聯合國安理會中實行大國一致原則,同意白俄羅斯、烏克蘭為聯合國創始成員國。

2,簡述當今世界基本矛盾的特點

當今世界基本矛盾的特點體現在:

(1)各類矛盾交叉重疊,不平衡性增強。

(2)矛盾的內涵轉移,經濟因素突出。

(3)處理和解決矛盾的方式正在發生變化,協調與合作佔了主導地位

四、論述題答案要點

1,論析當今世界政治發展的基本特點

基本特點有:

(1)維護和平,促進發展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2)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

(3)大國關係進行深刻調整

(4)以聯合國為主的全球性、區域性組織的作用不斷加強

(5)經濟因素增強,經濟與政治互動,對世界政治的影響日益增大。

2,分析當今世界政治面臨的主要問題

當今世界政治面臨的主要問題有:

(1)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新的表現

(2)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單邊主義還很嚴重

(3)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恐怖主義危害上升。

(4)民族、宗教矛盾和邊界、領土爭端導致的局部衝突時起時伏。

(5)南北差距進一步擴大

(6)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增加。

五、分析題答案要點1,為什麼說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依然是威脅世界和平與穩定的主要根源?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存在,始終是解決和平與發展問題的主要障礙,是建立國際新秩序的主要障礙和阻力,是威脅世界和平與穩定的主要根源。當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在政治上,少數大國憑藉自己的實力優勢壟斷國際事務,肆意干涉他國內政,存在著嚴重的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的現象。冷戰雖已結束,冷戰思維仍然存在,在國際關係中造成緊張和動蕩的因素還在起作用。 在經濟上,以不合理分工為基礎的國際生產體系,以不等價交換為特徵的國際貿易體系,以國際壟斷資本佔據支配地位的國際貸幣金融體系,以及受少數發達國家控制的一些國際經濟和貨幣機構,繼續從多方面限制和阻礙發展中國家民族經濟的發展,使國際經濟關係嚴重失衡,導致貧者愈貧、富都愈富,南北差距越拉越大。 在軍事上,使用武力侵略和威脅的現象仍舊存在,軍事競賽並沒有完全停止,軍事集團政治仍在推行,這不僅造成了人力物力資源的巨大浪費,也形成了人們精神和心理上的巨大壓力,尤其是核武器的存在和超級大國的絕對的核優勢,仍使人們處在核恐怖之中。 在思想文化上,一些發達國家極力推行他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以及政治經濟模式,強迫一些發展中國家接受他們的一套,導致了國際關係的緊張、動蕩甚至流血事件的發生。 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時表現很突出。1999年3月24日開始,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南聯盟發動武力干涉,不斷變本加厲地對南聯盟實行狂轟濫炸。這場戰爭,充分暴露了霸權主義蠻橫無理、無法無天的兇惡面目,是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最突出的表現。 要最終解決和平與發展這兩大問題,建立和平穩定公正合理的新秩序,必須進行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長期鬥爭。2,在霸權主義仍然明顯的當前,如何理解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首先,多極化是世界政治格局發展的趨勢而非定勢。目前還很難確定或根本無法具體確定哪些國家或國際關係行為主體是一「極」,當今世界共有幾「極」。從目前力量的分布來看,大體可以說是「一超多強」。但是國際政治行為主體的合力作用和不平衡發展規律,會使力量對比發生變化,從而引起世界格局走向的變化。其次,多極化正朝著牽制美國、反對美國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方向發展。歐洲一體化進程正加速前進,日本努力謀求政治大國地位,西方發達國家對美國的獨立意識和離心傾向日益增強,美國已不可能像過去那樣控制、指揮為些國家。發展中國家仍是反對美國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重要力量。與此同時,中俄、中國與歐盟、俄德、法德都在積極改善關係,其目的之一就是牽制美國,反對美國的單邊主義和主宰世界的做法。最後,多極化趨勢錯綜複雜,發展進程不會一帆風順。從發展趨勢來看,由於新科技革命深入發展及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規律,「極」的大小和中心,不會固定不變。當然,在發展變化過程中,不排除在一定歷史時期、在某些地區和領域、在某些問題上單邊主義、單極化趨勢佔主導地位。

3.[考點點撥]本題考查知識點:作為世界政治的行為主體之一的聯合國的作用、宗旨、原則以及阻礙其發揮作用的主要因素。

  [答案要點](1)聯合國的宗旨是:①維護國際和平及安全,反對戰爭和侵略。②發展國際間以尊重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為基礎的友好關係。③促進國際間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以消除引起戰爭的經濟和其他原因。④協調各國的行動。聯合國遵循的原則是:①各國主權平等;②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③各成員國不得使用武力威脅或武力侵犯他國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④聯合國不得干涉在本質上屬於任何國家國內管轄的事項等等。

  聯合國自成立57年來,作為世界上最有代表、最具權威的主權國家間的國際組織,作為世界政治的行為主體之一,為緩解地區衝突,消除舊殖民主義,促進世界和平、合作與發展,做出許多有益的工作;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在聯合國問世半個多世紀里,聯合國所發揮的作用與其應有的作用尚有較大差距。

  (2)影響聯合國發揮作用的主要因素是來自於美國推行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構築單極世界格局的強權政治時常左右著包括聯合國作用在內的國際事務的發展。

  (3)在新世紀,一方面聯合國作用的發揮仍然受制於美國等國推行的強權政治的影響;另一方面,世界各國對聯合國的期望和要求也越來越大,希望聯合國在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在處理國際事務、維護世界和平方面,在解決冷戰時期遺留和冷戰後發生的全部棘手問題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4.[考點點撥]本題所考查的知識點:當今世界政治發展的趨勢及其根本原因,世界政治的格局,多極化面臨的挑戰,中國在多極化問題上的立場等。

  [答案要點](1)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是當今世界政治發展的趨勢。其根本原因:政治多極化是經濟全球化、集團化的產物,世界政治發展本身的不平衡。世界政治的格局是「一超多強」。「一超」是指美國,「多強」是指中國、俄羅斯、西歐、日本。

  (2)美國憑藉其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推行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政策,對多極化進程構成了嚴重的挑戰,這說明了世界多極化的進程將是曲折而漫長的。

  (3)中國在這一問題上的立場是多極化的進程可能曲折、漫長並充滿鬥爭,也就是說世界政治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但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趨勢,它符合大多數國家的共同意願與利益,有利於世界和平與安全。

  改革和加強國際組織的職能和作用,尊重國家主權和維護世界的多樣性,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5.[考點點撥]本題所考的知識點是:大國關係調整的現狀,大國合作的基礎、面臨的問題,大國關係的實質。

  [答案要點](1)材料反映了大國關係仍在調整中。大國合作的基礎是: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數字化時代,大國間相互依賴程度大大提高,大國之間擁有共同的利益。

  (2)從本材料可以看出,大國合作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單邊主義和缺少信任。本材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國際社會對單邊主義的不滿和對世界多極化的追求。

  (3)美國在奉行單邊主義遭到了其他大國的制約,即大國關係制約「一超戰略」,反映了世界政治發展的多極化趨勢。

  (4)大國關係的實質總體上仍是共識與矛盾、合作與競爭、妥協與摩擦並存。

  6.[考點點撥]本題考查考生對非傳統安全因素即恐怖主義的認識和理解,美國反恐戰略的目的以及中國在反恐問題上的基本立場與政策。

  [答案要點](1)非傳統安全是相對於傳統安全來說的,它主要指恐怖主義的襲擊。這種威脅的發生,沒有時間、地點、國家以及手段的限制,其破壞性也是難以估量的。

  恐怖活動出於對現實的不滿,濫殺無辜,破壞起碼的人類道德界限,而且也損害了世界的和平與發展。「9?11」事件後,恐怖主義的國際化、網路化和大型化,使它成為國際公害。但恐怖主義產生是對國際政治中的強勢作風和世界經濟中貧富差距擴大的反映。

  (2)美國反恐鬥爭的真實戰略目的在於對新世紀世界政治重新洗牌,把世界納入美國主導的政治秩序之中,這才是美國反恐鬥爭的真實所在。

  (3)中國政府和人民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但打擊恐怖主義要遵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原則和公認的國際法準則,充分發揮聯合國和安理會的作用,應有利於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的長遠利益;不能將恐怖主義與特定的民族和宗教混為一談,打擊恐怖主義不能有雙重標準;不能借反恐主義推行影響世界以及地區和平發展的別的政治意圖。恐怖主義無論在何時、針對何人、以何種方式出現,都應堅決予以譴責和打擊。

  7.[考點點撥]本題考查考生綜合運用當代知識來分析當代世界政治經濟事件的能力。

  [答案要點](1)小布希的講話,正式宣告美國對伊拉克的戰爭打響。布希的講話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美國發動戰爭的借口和戰爭的目的。美國的借口是:反對恐怖主義、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以及薩達姆政府的獨裁統治;目的是解放伊拉克,使伊拉克成為民主、自由、穩定的國家。

  (2)美國的真實目的是要控制伊拉克,獲取伊拉克的石油資源,在伊拉克推行美國的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加強美國在中東的戰略地位,為其稱霸世界的目標服務。所謂民主、自由只不過是發動戰爭的借口罷了。

  (3)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威脅世界和平與穩定的主要根源。

第三章

一、不定項選擇題答案1,ABCDE 2,ABDE 3,C 4,D 5,D 6,C 7,C 8,ABCD 9,ABCD10,ABCDE 11,ABCDE 12,ABCD  13,ABCD 14,ABCDE 15,ABCDE 16,ABCDE17,ABCDE 18,ABCD 19,ABCDE 20,ABCD 21,ABCDE 22,ABCDE 23,ABCDE24,ABD 25,ABCDE 26,ABCD

二、名詞解釋題答案要點

1,尼克松主義

1970年,尼克松提出以「夥伴關係」為核心,以實力為後盾,以談判為手段,作為美國全球外交三原則,從而形成了所謂「尼克松主義」。其內容包括:(1)把建立同盟國的「夥伴關係」作為美國對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國在政策上協調一致,共同對付蘇聯;在經濟上相互讓步,幫助美國渡過難關,在軍事上共同分擔軍費和防務責任。(2)以實力為後盾,以談判為手段,通過談判制約蘇聯,維持美蘇之間的均勢。(3)打開對華關係大門,利用中國制約蘇聯。(4)在第三世界縮短戰線,加強重點。

尼克松主義是美國霸權地位衰落的產物和表現,其實質是通過適當收縮,減輕國內外壓力;通過緩和對蘇關係,扭轉戰略上的被動;通過改善對華關係,加強對蘇的制約;通過犧牲盟友,延緩自身的衰落;通過維持均勢,確保美國的霸權

2,超越遏制戰略

1989年布希政府上台後,針對美蘇力量對比的變化和蘇聯、東歐改革的新形勢,提出了「超越遏制」的外交新戰略。其基本內容是,在不放棄對蘇聯軍事遏制的同時,抓住蘇聯實行「改革」的時機,以經濟援助為誘餌,採取政治、經濟、文化和意識形態等多種手段,使東歐脫離蘇聯的影響,促使蘇聯削減軍事力量和國內政治「多元化」,最終把蘇聯融入西方社會。與遏制戰略相比,超越遏制戰略目標更大、空間更廣、手段更多

3,舊金山體制

1951年9月《舊金山和約》的簽訂,使日本與48個和約簽署國和地區宣布結束戰爭狀態,恢復外交關係。同天,美日又簽訂了《日美安全條約》。這兩個條約的簽訂,雖然使日本在名義上取得了獨立,享有外交權,但《日美安全條約》又規定美軍可以無限期地留駐日本,並且可以出兵鎮壓日本的「內亂」,日本實際上仍然處於美國的半佔領狀態。這種半佔領、半獨立的日本體制就叫做「舊金山體制」。

4,戴高樂主義

戴高樂主義的實質就是民族主義,其核心是捍衛國家主權,維護民族獨立,恢復法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大國地位。它的主要內容有:(1)反對美國在西方聯盟中的霸權,謀求法國的領導地位。(2)改善同蘇聯、東歐的關係,謀求東西方的緩和。(3)積極發展同中國的友好關係。(4)爭取並實現了法德合作。戴高樂主義的提出反映了西歐要求獨立發展的政治傾向,表明西歐對外政策已開始擺脫對美國外交政策的依附狀態。

三、簡答題答案要點

1,簡述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外關係的特徵和本質

基本特徵:

第一,謀求世界霸權,推行強權政治;第二,強調政治和意識形態因素;第三,維護西方特殊利益。

這些特徵是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屬性即經濟的擴張性所決定的。具體表現為:

第一,國家與壟斷資本相結合,維護壟斷集團的利益;第二,開拓世界市場的要求;第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互依存關係的加強,使他們的矛盾有所緩和,因而加強了對社會主義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的干涉或控制。

2,簡析日本推行多邊自主外交的內容

(1)以日美安全保障體製為基礎,謀求同美國建立一種「富有成果的夥伴關係」。日本一方面在世界事務中積極支持美國,另一方面又要美國在雙邊問題上作出讓步。

(2)以恢復日中邦交為「首要課題」,謀求同中國建立長期穩定的政治和經濟合作關係,藉助中國,抗衡蘇聯。

(3)以經濟協調促進政治一致,確立日本和西歐等盟國的「夥伴關係」。

(4)以政治協調推動經濟外交,促進日本同發展中國家關係的發展。

日本的多邊自主外交,是日本經濟地位不斷提高的必然產物,它反映了日本獨立自主傾向的加強和政治上走向世界的開始。

四、論述題答案要點

1,試析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和社會政策方面進行了哪些調整?

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和社會政策方面的調整主要有:

(1)普遍建立與發展宏觀經濟調控機制,尋求宏觀調控和市場經濟的最佳結合點。

(2)資本社會化程度大大提高。股民占人口的比例非常高,出現了所謂「人民資本主義」,即廣大的勞動群眾握有一定股票的狀況;資本社會化還表現在資本所有權與經營權的關係上,企業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資本4所有者由直接管理企業變為通過對企業有效股權的  控制和僱傭高級管理專家來控制和管理整個企業。這種控制方式的變化造就了大量經理資本家的出現,表明資本的經營管理也社會化了。

(3)社會保障制度的普遍建立。

(4)經濟關係調整力度不斷加大,相互競爭更加激烈,但協調日趨有力。

(5)國家壟斷資本同盟的發展。

2,論析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的新變化

主要有:

(1)階級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僱傭角度看,工人階級隊伍進一步擴大;各個階級內部尤其是工人階級內部呈現多層次化、複雜化的態勢,出現了藍領、白領、灰領、金領、粉領工人;兩大階級之間的「中間階層」有所擴大。

(2)階級鬥爭走向緩和、新社會運動風起雲湧,它們從不同角度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

(3)行政權力膨脹成為普遍趨勢。

(4)政治運行方式發生很大變化。大多數國家恢復或重建了資產階級議會民主制,加強了憲法和法律的制定和實施;普遍建立或健全普選制,對選舉資格的各種限制陸續減少;政黨的組織方式與成員結構趨於開放;作為政黨政治的補充,各種利益集團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加強;大眾傳媒成為影響國家政策的重要因素;一些國家在憲法中還標榜「全民公決」。

五,分析題答案要點

1,試析「人權高於主權」的極端虛偽性(1) 「人權高於主權」的實質是霸權。北約打著人權、人道等動聽的口號,把《聯合國憲章》、《世界人權宣言》通通踩在腳下,製造新的強權踐踏人權的災難就是證明。(2)人權高於主權的要害是否定國家主權。當前世界各國不僅有大、小、強、弱之分,特別是還有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存在。人權亟須靠主權來維護,在帝國主義侵略和殖民主義統治下,沒有主權哪裡還有人權。鄧小平說:國權比人權重要的多。主權是最大的人權。(3)各國的情況不同,對人權的認識和實施也各不相同,各國內部存在的問題,應該由各國自己解決,人權問題是本國內政問題。(4) 「人權高於主權」是西方大國把人權作為國際政治鬥爭的工具,是某些大國強國對小國弱國以「侵犯人權」之罪,實現它們強權政治的借口。

2,美國積極主張與實施北約東擴計劃,其戰略目的是什麼?(1)力圖鞏固東歐劇變以來西方和平演變戰略的成果,將東歐納入西方世界的軌道。(2)確立北約在未來歐洲安全格局中的主導地位。(3)強化美國對包括西歐盟國在內的整個歐洲的控制。(4)削弱俄羅斯的實力,迫使其就範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

3,如何正確看待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所實行的政治體制?首先,資產階級民主製取代中世紀的封建專制統治,民權代替君權,分權代替集權,無疑是歷史的進步,是人類文明史上國家制度方面的重要創新。其次,資產階級民主制政府的實踐表明,在不斷探索有效合理的統治方法的過程中,在解決使政府發揮管理被統治者職能的同時又能管理好自身,使社會政治生活在民主與權威、自由與秩序之間保持平衡等難題上,資產階級政治體制建設積累了非常有價值的經驗。最後,資產階級民主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固有的內在矛盾。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體制在本質上終究是為維護資產階級的根本利益服務的工具。民主不可能是完全的、真實的、對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一視同仁的民主;資產階級標榜的全民民主與民主的實現條件是相矛盾的;此外,即使是廣大群眾經過長期鬥爭獲得的某些民主權利,它的行使也是以不危及資產階級的政治統治為前提的。

4.[考點點撥]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美國的外交政策以及美國的外交政策變化的原因。

  [答案要點](1)歷史上美國長期奉行「孤立主義」外交政策,二次大戰後,美國憑藉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制定了稱霸世界的全球戰略。這種稱霸世界的全球戰略,戰後幾十年來美國歷屆政府一直沒有改變。但隨著世界多極化和國際關係民主化趨勢的不斷發展,美國的實力與其稱霸世界的目標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美國稱霸世界的戰略目標非但沒有實現,反而招致了包括美國人民及美國盟友在內的世界人民的反對。

  (2)布希政府上台在外交政策上的前後變化,最集中的表現為修正其「單邊外交」。布希政府上台在外交上奉行的「單邊外交」政策,遭到了國內外強烈批評,國內民眾的支持率下降,在國際上同其盟友的矛盾越來越大,並惡化了與俄羅斯和中國的關係。導致這種局面,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推行霸權主義、強權政治越來越不得人心。

  (3)在當今國際社會裡,建立單極格局,獨霸世界,是很不現實的。一方面這是很不得人心的,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必然要遭到世界各國的強烈反對;另一方面,美國要稱霸世界也沒有這個實力,美國的國際影響力在不斷下降,世界各國的反對霸權主義、反美情緒在日益高漲。任何建立單極格局、搞霸權主義的行徑也是很危險的,它不但阻礙了自身的發展,而且更重要的是嚴重威脅著世界和平,阻礙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和繁榮。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是危及世界和平的最主要的因素。

  5.[考點點撥]本題考查考生分析和理解美國單邊主義的能力。

  [答案要點](1)當前人們使用「單邊主義」這個詞是特指美國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超級大國在國際關係中所表現的一種行為方式。它在處理國際事務中,僅僅是從自己的判斷和自身國家利益出發,從來都不同其他國家進行磋商。這是美國追求世界霸權的一種表現。

  (2)材料2中法國前外長韋德里納把單邊主義稱為「簡單主義」,「與世界現實越來越遠」的批評是正確的。當前,和平與發展已成為世界的歷史潮流。多極化是世界發展趨勢,在這樣情況下,美國推行單邊主義,追求世界霸權只是一種自我設想。雖然美國有著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但它一個國家是對付不了國際安全面臨的新挑戰的。而現在面臨的新挑戰有跨國犯罪集團、毒品和武器走私、分裂主義、宗教極端主義以及國際恐怖主義。「9?11」事件就是一個有說服力的實例,在「9?11」事件後,美國不得不求助於國際社會,以保障在阿富汗的反恐行動有效進行。

  美國一國也無法解決如限制和縮減核武器及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調解新老地區衝突等重大的國際問題。沒有西歐大國以及中國、印度的參與,沒有俄羅斯的參與,實際上也是辦不到的。雖然俄羅斯還有困難,但它依然是一個軍事大國。不管美國願意還是不願意,它也不得不注意俄羅斯的意見。

  (3)材料1對單邊主義的分析是發人深思的。單邊主義衝動是目光短淺的。為了消除對美國行動自由的潛在束縛,美國政府是在以失去未來的合作夥伴為代價換取現在的行動自由。而單獨採取行動將使美國在幾個方面受到損害。一意孤行地動武將導致其他國家聯合起來聲討美國,使美國處於孤立的局面。

  材料3對單邊主義的抨擊是深刻的。單方面強加於人的做法與國際關係中所遵循的多邊協商原則格格不入。妨礙著世界各國共同打擊恐怖主義和建立一個更加穩定、和諧的國際新秩序。

  6.[考點點撥]本題考查的知識點:美國的對外關係、美國「人權外交」的實質及歷史演化。

  [答案要點](1)美國侵越戰爭失敗和國內經濟衰退,造成內外處境困難,在與蘇聯的爭霸鬥爭中處於守勢,所以轉而實行人權外交,以維護美國的霸權地位。

  (2)80年代後期,美國把人權外交作為分化瓦解社會主義國家的重要手段。其原因:①美蘇力量對比出現有利於美國的變化,美國開始推行超越遏制戰略。②蘇聯東歐國家的改革遇到嚴重困難。

  (3)當前依然存在國際政治舊秩序,少數西方大國提出「人權無國界」的主張,目的在於以人權為借口干涉別國內政,繼續推行強權政治、霸權主義。按照這類主張行事,不僅不能解決人權問題,反而使得少數西方大國干涉別國內政的現象愈加嚴重,勢必造成天下大亂。

  7.[考點點撥]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日本的對外關係、日本國內政治右傾化的表現和原因

  [答案要點](1)在對待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侵略問題上,日本國內目前存在著兩種基本態度:一種是要承認日本二戰中的侵略罪行,並要對此進行深刻反省;另一種是要為侵略戰爭翻案,否定二戰侵略歷史。

  (2)從材料1中可以看出,日本國內近年來政治右傾化勢力在進一步發展。其表現主要是:他們蓄意製造謊言,修改歷史教科書,企圖歪曲歷史事實,美化侵略戰爭,否認戰爭暴行;煽動狹隘的民族主義,公然要求修改憲法,為日本對外擴張勢力掃除障礙;想方設法向海外派兵,在國際上顯示力量;公然參拜靖國神社。日本政治右傾化勢力的抬頭,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從歷史上看,沒有徹底清算日本軍國主義罪行,從而留下無窮後患;從現實情況看,隨著經濟實力的不斷膨脹,日本企圖要成為政治大國和軍事大國,助長了國內右翼思想的泛濫。

  (3)如何對待日本過去在二戰中侵略歷史的問題,是日本今後發展的十分重要的問題。如果日本能夠徹底清算日本軍國主義罪行,真正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全球共同繁榮發展方面做出更多的貢獻,必然會得到亞洲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歡迎,也是日本發展的根本途徑。然而,如果日本政府再搞軍國主義政策,這同樣也逃脫不了失敗的命運。因此,如何正視日本自己的過去的問題,是一個「如何立足於此創造未來的日本的問題。」

  (4)首先是因為日本右翼的猖獗與日本政府的右傾。

  其次,是因為日本老牌企業的支持與日本民族主義情緒的催化。右翼在日本社會的活動有一定的物質基礎。

  8.[考點點撥]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日本政治大國戰略和日本的對外關係。

  [答案要點](1)冷戰結束後,日本在對外關係中加緊推行謀求政治大國戰略。其戰略目標是使日本成為公認的、能起領導作用的世界大國,同美中俄等一樣,成為當今世界的一極。冷戰結束後,世界格局和秩序發生巨大變化,在日本看來冷戰時期束縛日本能夠在國際關係中有所作為的因素已經消失。在世界面臨新秩序和新格局的塑造過程中,日本應該抓住這一世界權力重新分配和世界大國在世界中的地位和角色重新定位的機會,使日本迅速擺脫戰敗國地位,成為世界政治大國。戰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實力增強,為日本謀求政治大國提供了堅實基礎。冷戰結束後,日本國內民族主義勢力抬頭,日本國民的大國意識膨脹也是推動日本推行謀求政治大國戰略的重要因素。

  (2)日本年輕官僚們希望日本能夠在國際關係中扮演一種不依賴於美國的、獨立發揮領導作用的角色。日本的領導地位應該同美國一樣,是平起平坐的,沒有主次之分。而美國希望日本扮演的只是一個在美國領導下,按照美國的願望和要求,分擔部分責任和享受部分領導權力的「補充」美國領導作用的角色。這種關係依然體現著美國對日本的控制和領導。日本年輕官僚們所謀求的日本「領導角色」和美國希望日本所擔當的「領導角色」的內涵也有共同點,即過去的那種美日關係已經結束了,日本在冷戰結束後的世界中應該發揮更獨立的作用。

  (3)材料5的觀點認為,要解決靖國神社的問題,日本必須先解決對過去侵略戰爭歷史的正確認識和反省問題。材料認為,如果日本不先解決這一問題,日本民族主義者就可能利用靖國神社宣揚軍國主義思想,從而導致日本重蹈過去侵略戰爭的覆轍,製造更多軍國主義侵略戰爭的犧牲品。

  (4)根據材料,我們不難得出,日本在走向大國的路上,採取的是軍事擴張的道路。

  日本要走向真正意義的大國,必須走正常的道路,即通過和平與發展的道路走向大國。

第四章

一、不定項選擇題答案1,B  2,C 3,D 4,D 5,C 6,ACD 7,CDE 8,ADE 9,BCDE 10,ABCDE11,BCDE 12,ABCDE 13,ABCD 14,ABCDE 15,ABCDE 16,ABDE 17,ABCD18,ABCD 19,ABDE 20,ABCDE

二、名詞解釋題答案要點

1,亞非會議

亞非會議又稱「萬隆會議」,它是獲得獨立的亞非國家為了維護獨立,渴望加強彼此間的團結與合作於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尼的萬隆召開的會議。29個亞非國家的政府代表團出席了會議。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在大會發言中提出了著名的「求同存異」原則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博得全體代表的歡迎和讚揚,從而為會議的成功奠定了基礎。會議通過了《亞非會議最後公報》,以及經濟合作、文化合作、人權和自主權、附屬國問題、關於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的宣言等七個方面的決議。會議公報還將中國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引申、發展為十項原則。亞非會議是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者參加的國際會議,是亞非民族獨立國家作為一支新興力量登上國際舞台、聯合起來發揮獨立作用的一個起點,亞非會議是第三世界崛起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2,不結盟運動

不結盟運動由原南斯拉夫總統鐵托、埃及前總統納賽爾和印度前總理尼赫魯發起,於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召開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宣告了它的誕生。不結盟運動的基本原則是反帝、反殖、反霸;獨立、發展;和平、中立、不結盟。不結盟運動的興起是發展中國家崛起的重要標誌之一。

3,七十七國集團

七十七國集團是發展中國家在反對超級大國和帝國主義控制、剝削、掠奪的鬥爭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個國際集團。在1964年召開的第一屆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上,77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聯合發表了《七十七國聯合宣言》,自此稱為七十七國集團。1998年該集團的成員國已增加到133個,但仍沿用了七十七國集團這個名稱。它反映了發展中國家為維護切身利益而走向聯合鬥爭的共同願望和歷史趨勢。它的宗旨是以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為目的,協調發展中國家立場,同發達國家進行談判。一般在參加全球性國際經濟會議之前,成員國之間進行磋商,商討共同的對策,表達發展中國家的共同願望。七十七國集團的興起是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上獨立鬥爭的重要里程碑。它在爭取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鬥爭中發揮了先導作用。在1964年七十七國聯合宣言中,就明確提出「建立一種新的公正的世界經濟秩序」;為推動南南合作,維護髮展中國家的利益,推動南北對話,緩和並改善南北關係,作出了積極貢獻。中國作為七十七國集團觀察員,一貫支持它的正義主張和合理要求。

4,南北關係

南北關係即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關係。南北關係既充滿矛盾與對立,又存在依存與合作,其實質在於打破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控制與剝削。發展中國家只有經過鬥爭,才能獲得與發達國家的合作。因此,南北關係是在矛盾與合作中發展的。

三、簡答題答案要點

1,冷戰結束後南北關係出現了哪些新變化?

主要變化表現為:

第一,南北關係中的政治問題日益突出。冷戰後發達國家將意識形態和安全、軍控的重點由蘇聯和東歐國家轉向發展中國家,從而使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政治領域的矛盾凸現出來。

第二,南北經濟矛盾依然存在,但出現了與冷戰時期不同的特點。南方國家爭取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鬥爭從經濟領域擴展到國際經濟、政治領域;債務問題已成為南北關係中的一個重大問題;國際資金流動出現向北方國家迴流的變化;南北貿易摩擦因發達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而增加;環保問題成為南北關係中的新問題。

第三,北方國家從自身利益出發,開始重視南北合作,加強南北對話與合作。

第四,區域或集團內部的南北關係愈益明顯地凸現出來。

2,20世紀90年代南南合作出現了哪些新特點?

(1)地區集團化加速發展。

(2)合作內容和合作夥伴的多元化。

(3)不結盟運動和七十七國集團調整了戰略,繼續在國際舞台上發揮作用。但是,南南合作也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影響,如在一些國家與地區存在民族矛盾、宗教糾紛、領土與邊界衝突,還存在地區霸權主義、經濟矛盾及由此產生的武裝衝突與戰爭,不過主流仍然是合作與協調。

四、論述題答案要點

1,戰後為什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選擇走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

第一,這些國家獨立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它們經濟、政治和意識形態基本上屬於資本主義體系。因此獨立後,所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徹底消滅前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反對外國壟斷資本,大力發展本國的民族資本主義,而不是搞社會主義,這才符合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民族利益。

第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由於資本主義經濟不發展,工業比較落後,因此在階級結構上,工人階級的數量較少,組織性也不強,有的國家不僅沒有工人階級政黨,甚至工會組織都很弱小,沒有形成獨立的政治力量。

第三,帝國主義面臨戰後的民族解放運動,為了防止發展中國家倒向社會主義,於是將政權交給國內民族資產階級,鼓勵和支持這些國家發展資本主義。

2,發展中國家對外政策的基本原則是什麼?其基本內容有哪些?

發展中國家作為整體,對外政策的基本原則是獨立自主、和平、中立、不結盟。

其基本內容包括:

(1)反殖、反帝、反霸,維護民族獨立,鞏固政治獨立鬥爭的成果,發展民族經濟。

(2)支持第三世界各國人民的民族解放鬥爭,反對各種形式的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承認一切種族平等,承認大小國家一律平等。

(3)積极參加和支持不結盟運動,不參加任何大國軍事集團。

(4)遵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並依此處理國際關係。

(5)遵守聯合國憲章,主張和平解決一切國際爭端,不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

(6)加強第三世界各國的團結,實行南南合作,並擴大對話與合作的渠道,採取對各國都有利的方式來解決全球的經濟、社會、人口和環境問題。

(7)依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建立國際新秩序,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而努力。五、分析題答案要點1,如何理解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第一,發展中國家的崛起,徹底埋葬了帝國主義的殖民體系,給世界歷史的進步和發展以強大的推動力。第二,發展中國家登上國際舞台,打破了少數大國壟斷國際事務、主宰世界的局面,成為反帝反殖反霸的主力軍。第三,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動搖了戰後形成的兩極世界的政治格局,大大推進了世界多極化的發展進程。第四,發展中國家是推動世界和平和發展的重要力量。第五,發展中國家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第六,發展中國家是建立世界經濟政治新秩序的基本力量。

2,發展中國家的政治制度主要有哪些類型?發展中國家的政治制度呈現出多種類型。其政權的模式主要有六種:(1)議會共和制。實行這種制度的國家有:印度、新加坡、土耳其、辛巴威等。(2)總統制。拉美的阿根廷、墨西哥、巴西等,亞洲的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孟加拉國、敘利亞等,非洲的埃及、突尼西亞、塞內加爾、肯亞等均實行這種政體。(3)君主制,分議會君主制、絕對君主制、二元君主制。泰國、馬來西亞等實行議會君主制;沙烏地阿拉伯、阿曼等實行絕對君主制;尼泊爾、約旦、科威特、摩洛哥、卡達等實行二元君主制。(4)軍人政權。在拉美、亞洲,軍人政權曾一度很普遍,近年來趨向民主化,有所減少。(5)政教合一制。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實行這種政體。(6)黨政合一制。非洲的扎伊爾、坦尚尼亞、阿爾及利亞、莫三比克,亞洲的緬甸等實行這種政體。

3,發展中國家政治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當前,發展中國家政治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政局不穩、民族問題和宗教衝突。(1)政局不穩。指政權不鞏固,政治活動無章無序,政治領導集團互相爭鬥,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無法貫徹執行。冷戰時期,軍事政變頻繁是發展中國家政局不穩的主要表現;冷戰後,政局不穩主要表現為民主化運動中進步與反動、革新與保守兩股政治勢力複雜的政治較量所帶來的政治動蕩。(2)民族問題。民族問題是基於民族差別而產生的民族間的關係問題。其主要表現是民族壓迫和民族剝削,以及由此產生的民族間的互不信任、歧視、仇恨、衝突甚至戰爭。由民族問題而產生和引發的民族衝突和民族戰爭嚴重影響了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影響了國家間正常關係的發展乃至世界的和平與安寧。(3)宗教衝突。宗教衝突是影響發展中國家政治發展的另一主要因素,一般有不同宗教之間的衝突和同一宗教中不同派別之間的衝突兩種。宗教矛盾一方面表現為各宗教間、各宗教內部的各教派間的矛盾,另一方面表現為宗教與國家的矛盾。這兩種矛盾如果處理不當,就會爆發宗教衝突,影響有關國家政治的穩定和發展。

4,如何分析戰後的民族問題?戰後的民族問題主要從三個層面上表現出來:(1)全球性的民族關係問題,主要表現為西方國家推行新、老殖民主義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以及後來的民族獨立國家民族利益的矛盾,某些國家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與世界其他國家民族利益的矛盾。(2)跨國性的民族問題所產生的泛民族主義,表現為國家間合作與地區擴張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趨勢。(3)民族國家內部的民族關係問題,表現為主體民族和少數民族、土著居民和外來移民、大民族和小民族以及各個民族之間的關係問題。以上三個層面的民族問題不是完全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滲透、彼此交錯和糾纏在一起的,從而使民族問題更加複雜且難以解決。

5.[考點點撥]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美國關於建立「世界新秩序」基本觀點,第三世界地位、作用,冷戰後對第三世界作用的不同觀點及分析,發展中國家不結盟的對外政策。

  [答案要點](1)美國關於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基本觀點:確立美國在世界範圍內的領導地位;向世界推廣其價值觀念、意識形態和政治經濟模式,推進全球資本主義化;強調西方盟國之間的「夥伴關係」,加強西方內部的協調,共同分擔責任與義務,同時注重發揮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作用;建立以美國的軍事力量為保障的國際安全體系。

  (2)西方某些國家利用第三世界國家暫時出現的困難,竭力否認第三世界的地位與作用,從而弱化了第三世界的團結,使第三世界國家聽憑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擺布,這是地地道道的新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言論。

  (3)材料2和材料3的關於第三世界的地位與作用的觀點是截然相反的。材料2對第三世界的地位與作用予以積極的肯定,而材料3對第三世界的地位與作用予以否定,其觀點是十分錯誤的。冷戰結束後,第三世界仍然在當今國際事務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雖然第三世界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經濟上都面臨嚴峻的挑戰,但並不能就此認定第三世界的地位與作用大不如前。因為,第一,在社會主義暫時處於低潮的情況下,第三世界目前已是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主要力量。第二,發展問題在當今世界各種問題中最為突出,而發展問題的核心是第三世界的發展。第三,第三世界在一系列國際問題上利益相同,易於團結一致共同反對霸權主義,為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而共同奮鬥。

  (4)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奉行的是和平、中立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

 6.[考點點撥]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有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關係實質、南北差距擴大的原因及解決的途徑。

  [答案要點](1)由於西方發達國家推行新的經濟殖民主義,即以「經濟兼并」為基礎的殖民主義,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仍要遭受發達國家的剝削和控制,這是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關係中的本質特徵。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之間經濟關係的實質是剝削與反剝削、控制與反控制的關係。

  (2)發展中國家貧窮落後的歷史根源是資本主義列強推行老殖民主義。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貧富差距的擴大,從根本上說,是由舊的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造成的,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繼續推行新殖民主義的結果。

  (3)解決南北問題的途徑主要有:①改革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才能使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比較順利地發展,從而使南北關係得到改善,這是解決南北矛盾的根本途徑。②南北對話是解決南北矛盾的重要環節。南北雙方只有通過對話才能創造解決南北矛盾的條件,找到解決南北問題的辦法。③加強南南合作也是解決南北矛盾的有效途徑。南南合作的加強和順利開展,有助於南方國家發展經濟,提高它們在南北對話中的地位,促進南北問題的及早解決。④發展中國家制定符合本國實際的發展政策,在以自力更生為主的原則下爭取外援,是謀求發展的根本保證。

  7.[考點點撥]本題所考查的知識點:南北經濟關係、南北貧富差距擴大的原因、解決南北問題的正確途徑。

  [答案要點](1)法國試圖通過簽訂「社會發展契約」的做法直接向受援國政府施加壓力;美國企圖通過非政府組織提供援助辦法,依靠受援國地方機構間接向該國政府施加壓力。兩者都試圖通過經濟援助干涉受援國的內政。

  (2)南北之間不平等貿易,南方國家的債務負擔,對第三世界國家出口的限制等。

  (3)非洲國家之所以社會發展落後,既有當年西方國家殖民統治的歷史原因,也有南北經濟關係不平等、不公平的現實原因。所以邦戈總統認為有關富國沒有理由指責非洲。

  (4)打破國際經濟舊秩序,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使南北之間的經濟關係實現真正的公正合理,平等互利。把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作為世界發展的重點,發展中國家也要搞好自身的發展。反對把政治問題同經貿問題混為一談,在處理經貿關係時不得附加政治條件。

  8.[考點點撥]本題考查了考生對全球化時代南北關係的理解和把握。

  [答案要點](1)當今的時代,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各國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日益加深,全球性的問題必須依靠全世界的國家一塊來解決。這說明南北關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全球化時代的南北關係有以下幾個特徵:

  第一:南北相互依存進一步加深。這種相互依存主要表現在經濟方面。

  第二:相互妥協是南北雙方的必然選擇。

  第三:建立新型的合作夥伴關係,南北矛盾不會發展到嚴重對抗。

  第四:南北合作攜手解決全球性問題。

  (2)全球化時代的南北矛盾依然十分嚴重。主要表現在:經濟上,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特別是在信息技術方面;政治上,發達國家推行新干涉主義和霸權主義,而發展中國家堅決要求維護國家主權。

  (3)解決南北問題的途徑:根本途徑是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其他主要途徑有加強南南合作、推動南北對話等。

第五章(答案見書)

第六章(答案見書)

第七章(答案見書)

第八章

一、不定項選擇題答案1,ACD 2,C 3,B 4,C  5,C  6,BCDE  7,ACD  8,ABCDE  9,ABCDE10,ABC 11,AD 12,ABCDE  13,ABCDE  14,ABCD  15,ABCDE  16,ABCDE

二、名詞解釋題答案要點

1,布拉格之春

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是20世紀60年代社會主義國家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捷克斯洛伐克黨制定了行動綱領,系統而深刻地闡明了改革方針,提出建立一種十分民主的、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新模式。在經濟方面,主張實行權力下放,擴大企業自主權;運用市場機制,鼓勵競爭;企業實行民主管理,職工自治。在政治方面,改革黨的職能和領導方式,消除權力過分集中和黨直接管理行政的現象;保障國家行政機構、代議機構和書法機構的獨立性;改革選舉制度,確保公民的選舉權等。這一改革觸犯了以勃列日涅夫為首的蘇共領導集團,1968年8月20日,蘇聯領導華約五國悍然侵入捷克斯洛伐克,迫使其放棄改革。

2,新經濟政策

隨著形勢的變化,1921年3月在列寧主持下召開的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會作出了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過渡的決定。主要內容包括:用糧食稅代替餘糧收集制,允許農民繳納稅糧後自由出售自己的產品;在工業、商業領域裡推行租讓制、租借制,歡迎外國資本家到俄國投資設廠,或者合作經營,發展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允許私人開辦小企業;允許一定程度的貿易自由,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建立各種類型的合作社,通過發展集體經濟,引導農民及城市居民逐步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新經濟政策」的貫徹實施,使蘇俄的國民經濟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

3,蘇聯模式

蘇聯模式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斯大林執政後,在20世紀20年代後期終止執行新經濟政策,在蘇聯推進工業現代化和農業集體化。在這一基礎上,到30年代末,蘇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體制形成。蘇聯經濟體制的主要特徵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體制,蘇聯政治體制的主要特徵是高度集權的領導體制。1936年,在通過的新憲法中,蘇聯宣布已經建成社會主義,從而標誌著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正式形成。蘇聯模式在歷史上曾發揮過積極作用,但這一模式是蘇聯在惡劣的國際環境、低下的生產力水平和落後的文化條件下形成的,它既不可能一成不變地適用於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過程,也不可能完全適用於其他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

三、簡答題答案要點

1,簡述蘇聯經濟體制的特點

蘇聯經濟體制的主要特點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體制。第一,實行統一的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形式,工業國有化,農業集體化,單一的按勞分配原則。第二,高度計劃化的經濟運行模式,不僅對工業實行計劃管理,對農業也不例外,強調國民經濟的計劃性,視指令性計劃為一切經濟活動的目標和準則。第三,以行政手段為主,高度集中的部門管理模式,各部門實行垂直管理方式,排斥市場機制。國家通過頒布政策、法令、決議、指示等行政手段管理經濟生活。第四,在經濟發展戰略上,長期強調優先發展重工業特別是國防工業,形成重、輕、農的發展序列,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畸形發展。

2,簡述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戰略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社會主義的發展戰略應作相應的調整,雖然各國的具體國情不同,戰略特點有異,但從世界全局來看,帶共同性的新戰略觀念主要有:

(1)改變了新的世界戰爭不可避免的傳統觀念,認為經過全世界人民的鬥爭,新的世界戰爭是可以避免的。

(2)改變了世界社會主義是一個短期的突進過程的傳統戰略觀念,認為社會主義在全世界的實現是一個長期的漸進過程。

(3)社會主義國家的根本任務是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以增強社會主義制度的吸引力。

3,簡述蘇聯政治體制的特徵

蘇聯政治體制的主要特徵是高度集權的領導體制。第一,黨對國家實行統一領導,但黨政不分、以黨代政和政企不分、以政代企的現象十分嚴重。第二,權力過分集中在上級機關和少數人手裡。第三,幹部普遍實行任命制和實際存在的領導職務終身制。第四,缺乏有效的監督約束機制,官僚主義、腐敗現象蔓延。第五,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長期不健全、不完備,黨內和人民的民主權利得不到保障。第六,對思想文化嚴格的控制和嚴重的個人崇拜。

四、論述題答案要點

1,剖析戰後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社會主義面臨的困難

內部困難:

(1)政治上,實行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將蘇聯模式視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惟一模式。這種政治體制在初期一度起過積極作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體制因高度集權而造成黨政職能不分,以黨代政,弱化了人民群眾的政治參與意識,制約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極為不利,嚴重影響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發揮。

(2)經濟上,生產力水平低下,商品經濟不發達。

(3)文化思想上,文化專制主義的影響深遠,干擾著社會主義文學藝術和社會科學的發展和繁榮。如果不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在新的挑戰面前,社會主義將難以獲得進一步發展。

外部困難:

(1)處理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關係。落後國家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面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政治、軍事、文化以至地理上的包圍,要處理好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關係十分艱巨、複雜。

(2)社會主義國家在尋求自身發展的同時,又要發揚國際主義精神。

(3)國際社會主義運動中大黨主義和大國主義的存在,增加了社會主義建設的複雜性和艱巨性。

2,為什麼說蘇東劇變並不標誌社會主義制度的失敗?

從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來看,蘇東劇變雖是世界社會主義的重大挫折,但它並不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失敗。原因在於:

(1)蘇東劇變只是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局部的暫時的失敗,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仍然在新的條件下繼續發展。

(2)蘇東劇變從本質上講,它是蘇聯領導集團背離社會主義的結果,是嚴重阻礙蘇聯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蘇聯模式的破產,是肆意扭曲和違背社會主義本質的惡果。

(3)回顧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史,我們看到它並不總是直線向前發展的,社會主義發展是曲折性和前進性的統一。在經歷了挫折和磨難後,只要我們能正確地總結經驗與教訓,就能使社會主義更加成熟和充滿活力,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

五、分析題答案要點1,分析戰後世界社會主義大發展的歷史意義(1)戰後社會主義的發展使社會主義運動成為世界性的運動。(2)戰後,歐亞一系列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極大地鼓舞了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鬥爭。(3)實現了經濟相對落後國家社會主義革命理論的突破。社會主義首先在經濟相對落後國家取得勝利,改變了馬克思、恩格斯關於社會主義將首先在西歐北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同時勝利的戰略預想,證實了列寧關於帝國主義時代社會主義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個或幾個經濟落後國家取得勝利的新論斷,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的重大發展。(4)生產力曾獲得的巨大發展以實踐證明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優越性。(5)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給予資本主義純粹自由市場經濟體制以新的啟示。(6)社會主義發展模式由單一化向多樣化發展,以進一步促進各國生產力的發展,使社會主義再現輝煌。2,論析社會主義對人類進步和世界和平所作出的巨大貢獻(1)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勝利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曾掀起了一次高潮,社會主義從一國發展到多國。(2)社會主義國家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人民無權的地位。(3)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的發展顯示了公有製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4)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做出了巨大犧牲。(5)社會主義國家的興起,推動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反帝、反殖、爭取民族解放的鬥爭,支持和促進了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的蓬勃發展,持續幾百年的殖民體系在民族獨立運動浪潮衝擊下土崩瓦解。(6)社會主義國家的存在和發展,是反對和制止帝國主義侵略戰爭、保衛世界和平的偉大力量和中流砥柱。 3,論析蘇東劇變的主要原因和教訓主要原因有:(1)經濟建設長期搞不上去,社會生產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緩慢。(2)執政黨政治上集權過度,官員腐敗,失去民心。(3)改革背離社會主義方向,直接葬送了社會主義的全部成果。(4)西方敵對勢力的「和平演變」戰略是助推力。教訓主要有:(1)社會主義國家必須把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擺在首要地位,以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加強執政黨的建設,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接受群眾的監督。(3)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堅持改革,改革又必須始終堅持和捍衛社會主義方向。(4)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對國際敵對勢力的「和平演變」陰謀和滲透顛覆活動保持高度警惕,堅持不懈地與之開展有效的鬥爭。(5)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善於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時代特徵和本國實際緊密結合。4,分析下列材料並回答問題:(1)這一言論所反映的是美國在艾森豪威爾政府時期所提出的「和平演變」戰略。其實質是:在朝鮮戰爭以後,美國在對社會主義國家繼續實行「遏制戰略」的同時,還企圖通過思想滲透等手段,以「和平演變」的方式從內部瓦解社會主義政黨和社會主義制度,從而達到「不戰而勝」的目的。(2)對此,社會主義國家應保持高度的警惕。東歐劇變,蘇聯解體說明該戰略已在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得逞,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內因,也有外因。但歸根結底,內因是主要的。這就要求社會主義國家要認真總結教訓,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健全民主法治建設,加強執政黨自身建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從而真正有效地抵禦西方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西化」、「分化」、「弱化」的企圖。

5.[考點點撥]本題考查的知識點:社會主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及其原因與歷史教訓。

  [答案要點](1)蘇東劇變是社會主義自十月革命勝利以來的最嚴重的挫折,使社會主義的發展陷入低潮。但是,這並不能改變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方向,不能改變社會主義終究要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趨勢。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期過程後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但道路是曲折的。蘇聯東歐劇變給我們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經驗教訓,促使全世界的共產黨人、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深刻的反思,對社會主義進行再認識,對社會主義道路進行再探索。

  (2)從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來看,蘇東劇變並不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失敗。①蘇東劇變只是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的暫時的失敗,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仍然在新的條件下繼續發展。②蘇東劇變從本質上講,它是前蘇聯領導集團背離社會主義的結果,是嚴重阻礙蘇聯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蘇聯社會模式的破產,是扭曲和違背社會主義本質的惡果。蘇東劇變不等於社會主義的破產。③和歷史上任何一種新的社會制度替代舊的社會制度一樣,社會主義也總是波浪式地前進,在曲折中向前發展。這是社會主義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但是,只要我們能正確地總結經驗與教訓,必將使社會主義更加成熟和充滿活力,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

  6.[考點點撥]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有世界經濟全球化、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社會主義運動等。

  [答案要點](1)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獲得較快的發展,是多方面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①社會生產關係領域進行的調整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得到充分發展。70年代以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國際化的趨勢進一步發展,表現為政府在國際經濟領域直接出面,在推進市場開發、貿易保護和經濟協調等方面起到了獨特的作用。②以科技為導向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當代資本主義經濟仍有活力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是科學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科技發展對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達到70%左右,科技已名副其實地成為生產力發展的第一推動力。③資本主義經濟相互依存加深及協調的加強有利於發達國家經濟的發展。④國內外環境穩定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⑤掠奪了第三世界的廉價原材料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

  (2)經濟全球化進一步加深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對資本主義經濟起破壞作用。①經濟全球化使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擴展到了世界範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導致的階級對抗和頻繁的經濟危機,也隨著經濟全球化在世界範圍擴展開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越具有世界性,經濟危機造成的危害就愈廣泛、愈嚴重。無論是階級對抗還是經濟危機,又都是逆經濟全球化進程而動的,從而對這一進程起著阻礙、破壞的作用。②經濟全球化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主導下的經濟全球化進程,必然伴隨著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它在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愈益嚴重的貧富兩極分化。發達國家憑藉它們在經濟的優勢地位,依靠它們主導的資本主義剝削性的國際生產關係,攫取著經濟全球化的最大「紅利」;而廣大發展中國家則發展資金匱乏、債務負擔沉重、貿易條件惡化、金融風險增加,在經濟全球化中處於不利的地位,飽受貧窮落後之苦。從20世紀80年代,富國和貧國的收入差距從30倍猛增到60倍,到了90年代,最富有的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每日近100美元,而最貧窮國家每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80美元,即使在發達國家內部,貧富分化的趨勢也在發展中加劇。目前美國1%最富有的人所擁有的財富比90%的美國人的財富還多。③全球化使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更加難以調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主導的經濟全球化進程,一方面加深著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上的滲透,另一方面也加強著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市場和資源的依賴性,發達國家的再發展及其發展速度日益取決於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狀況。跨國乃至全球經濟活動在極大地擴展經濟空間的同時又造成經濟失控現象。

  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在擴展到全球各地區的同時又使經濟危機更具有全球的規模,材料所舉的戰後一些世界性經濟危機如70年代的石油危機,80年代的結構性危機,90年代的亞洲金融危機都與世界經濟的無政府狀態和全球經濟無計劃調節密切相關。

  (3)當今世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生產力的發展,一方面推動了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國家在經濟、政治上的穩定,這是當今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處於低潮的一個原因;但是,另一方面,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生產力的發展有利於社會主義的成長。①經濟全球化既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又為生產力的更大發展開闢了廣闊的前景,必將為社會主義在世界範圍取代資本主義準備日益成熟的社會歷史條件。②在發達國家,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每一次飛躍,都在為社會進步創造更為充分的物質基礎;③社會化大生產組織方式的日益發展與完善,將為揚棄資本主義私有制準備日益完備的條件;④工人階級生活狀況、勞動條件、社會地位的改善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將使工人階級成為更加理性和逐步覺悟的社會力量,從而最終做出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歷史性抉擇。

  7.[考點點撥]本題考查的知識點: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當代第六章的「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

  [答案要點](1)「類似的運動」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是,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存在類似的生產關係、上層建築同生產力、經濟基礎的對抗性矛盾運動;第二層是,正是這種生產關係、上層建築與生產力、經濟基礎的矛盾運動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產生了封建社會被資本主義社會所取代和資本主義社會必然被社會主義社會所取代的運動。

  在資本主義社會發生這種「類似的運動」原因正在於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其具體表現為資本家或資本家集團所控制的企業生產的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對立。周期性和經濟危機就是這種基本矛盾在運動中尖銳化的表現。中產階級曾經千方百計醫治經濟危機這個痼疾,卻只能改變危機的形成和時間,沒有能使危機消失。只有社會主義公有製取代資本主義私有制,才能最後結束「現代生產力反抗現代生產關係」的歷史。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還表現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對立和鬥爭。無產階級是社會化生產的承擔者,但生產資料及其產品卻被資本家佔有,工人一無所有。這種生產者與生產資料的分離既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前提,也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根本對立的經濟根源。無產階級為改變自己受剝削、被壓迫的命運,在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下,廣泛開展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最終取得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實現資本主義被社會主義所取代。

  (2)「過渡歷史時期」是指從帝國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時期。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後,其固有的一切矛盾:生產高度社會主義化與生產資料更加集中,以致壟斷形成;帝國主義國家內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爭奪殖民地、劃分勢力範圍的矛盾;帝國主義與殖民地附屬國的矛盾等空前尖銳起來。這些矛盾的發展為無產階級革命發生並取得勝利準備了主客觀條件,決定帝國主義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前夜」。

  (3)說明資本主義必然滅亡不等於立即滅亡。資本主義出現停滯和腐朽的趨勢,並不意味著社會生產根本不發展或發展必定很緩慢。在一定時期、一定條件下,資本主義通過對生產關係、上層建築進行一定範圍、一定程度的調整,使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從而使資本主義經濟出現一定時期,某個階段、某種範圍內的快速發展。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上層建築的這種調整和適應只是暫時的,不是長期性的、本質上的。資本主義不論在生產關係、上層建築上進行怎樣的調整,以及在這種調整下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只要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不解決,資本主義就不可避免必然滅亡的歷史命運。所以,戰後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經濟的迅速發展並沒有否定馬克思主義揭示的資本主義發展規律,恰恰相反,它正是符合這種規律的一種表現。

  (4)馬克思主義認為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但其過程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曲折中前進的。社會主義事業是前人從未有過的事業,它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樣,在發展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無數的困難、曲折和倒退,但歷史的發展,資本主義為社會主義所取代的歷史趨勢,卻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另外,社會主義在某些國家遭到資本主義的復辟從實質上講這並不是社會主義的失敗,恰恰是扭曲的背離社會主義本質的體制、模式、政策的失敗,是「民主的、人道的社會主義」和「新思維」的失敗。而社會主義在中國等國家仍然生機勃勃、欣欣向榮。

第九章

一、不定項選擇題答案1,B,2,ABCD 3,ABCDE 4,E,5,ABCDE 6,ADE 7,AB 8,ABCDE 9,ABCDE 10,ADE 11,AB 12,ABCD

二、名詞解釋題答案要點

1,雙頭鷹外交

俄羅斯從1993年起實行「以西為主,東西兼顧」的外交策略,也稱為既面向西方,也面向東方的「雙頭鷹外交」。總的目標是,復興俄羅斯,重新確立俄的大國地位,維護俄羅斯的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為本國的改革和發展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

2,「休克療法」

激進的「休克療法」是東歐中亞最主要、最普遍的經濟轉型方式。「休克療法」本來是一個醫學術語,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被用來稱謂一整套激進的反經濟危機措施和畢其功於一役的經濟轉型方式。它是由美國青年經濟學家傑弗里?薩克斯發明的,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在南美一些國家施行並獲得了巨大成功。蘇聯東歐劇變後,在西方國際金融組織的舉薦下,大多數國家都採取了這種激進方式。其基本內容為經濟的自由化、私有化和穩定化,私有化和自由化是經濟轉型的核心內容,穩定化是必要條件。在東歐中亞國家,激進的「休克療法」迅速而徹底地摧毀了原有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使這些國家向資本主義制度的演變難以逆轉。實踐證明,「休克療法」作為遏制通貨膨脹、穩定宏觀經濟的一種辦法,在具備一定條件的國家是可以取得成功的。但作為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途徑,卻是不足取的。

三、簡答題答案要點

1,簡析俄羅斯經濟出現全面好轉的原因

原因主要是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兩方面。

內部原因:第一,政府積極有效的治理工作對經濟的恢復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第二,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框架的建成,經濟法規的不斷建立,社會經濟關係逐步理順和規範化。第三,激進轉軌措施的負面影響已基本釋放,經濟進入了恢復性增長階段。第四,盧布貶值的短期作用。1998年的金融危機使盧布貶值了70%,一方面促進了出口,拉動經濟增長;另一方面,貨幣貶值抑制消費品的大量進口,增加了國內企業的競爭力,促進了工農業的生產。

外部原因:國際市場石油價格和工業原材料價格回升並居高不下是俄羅斯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2,簡述普京上台實施的外交政策的新特點

普京基本繼承了葉利欽後期的外交戰略,實行以國家利益為基礎的全方位外交政策,但也有新的特點:

第一,突出強國意識和大國地位,把「捍衛大國地位」作為外交的主要方針。

第二,突出國家現實的經濟利益,實用主義色彩濃重。

第三,積極推動多邊外交。

國家利益和實用主義是其外交政策的出發點。近兩年,俄羅斯通過巧妙靈活的外交手段,加強了世界格局中俄羅斯的分量,大大提升了俄羅斯的大國地位。

3,簡述俄羅斯全方位外交政策的主要內容

1993年大選之後,俄羅斯決心從實行向西方一邊倒的方針,調整為「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其主要政策有:

(1)開始重視和加快獨聯體一體化的進程。

(2)著手修復同東歐國家的關係

(3)進一步發展同亞洲及其他地區國家間的聯繫

(4)積極倡導和推進世界多極化,反對建立單極世界。

四、論述題答案要點

1,論析東歐中亞經濟轉型帶來的不良後果及其原因

東歐中亞經濟轉型帶來的後果主要有:

(1)生產大幅度下降。

(2)通貨膨脹惡性發展

(3)居民生活水平下降,失業急劇增加,社會兩極分化嚴重。經濟下滑、物價飛漲和失業猛增必然導致居民生活水平的下降,貧困階層範圍擴大。與此同時,轉型過程中經濟法規的不健全導致貪污腐敗盛行,出現許多經濟暴發戶,社會兩極分化嚴重。

(4)對外貿易惡化,外債負擔加重。

東歐中亞經濟轉型之所以付出如此巨大的代價,其主要原因大致有三個方面:

(1)激進和改革方案不符合國情。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被廢除後,新的市場經濟體制不可能馬上建立健全,因此會出現體制上的真空,造成經濟混亂。

(2)經互會的瓦解和蘇聯的解體,使各國原有的經濟聯繫遭到破壞。

(3)各國政治制度轉型與經濟轉型同時進行,政局動蕩多變,加大了經濟改革的難度。

2,私有化在東歐中亞大行其道的原因是什麼?

(1)蘇聯東歐國家劇變前,經濟領域普遍存在公有制的範圍過寬、規模過大、所有制結構過於單一的問題,客觀上存在著對所有制結構進行改革的要求。

(2)在西方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的影響下,這些國家的當權者普遍篤信西方的自由市場經濟,並認為市場經濟只能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私有化被各國視為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前提條件和核心內容。

(3)各國實行私有化的前提和背景,並不是單純的經濟體制轉軌,而是社會制度的大變遷,私有化已經超越經濟體制改革的框架和範圍。這些國家認為,為了實現社會制度的根本性轉變,必須對原有制度的經濟基礎,即公有制進行根本的改造,實行私有化,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改革」的不可逆轉。

可見,原蘇聯東歐國家經濟轉軌的方向,決定了它們必然選擇私有化的道路。

五、分析題答案要點1,20世紀90年代初期,促使俄羅斯調整其對外政策的原因主要是什麼?主要原因有:第一,俄羅斯一度奉行向西方「一邊倒」的外交政策,但卻使其在國際事務中顯得無所作為,國際地位日趨下降。第二,俄羅斯希望通過外交戰略支持西方國家,來獲取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援助,但結果卻令俄羅斯人失望,於是,俄羅斯國內越來越多的人強烈要求奉行獨立的對外政策。第三,俄羅斯國內政局發生變化,民族主義勢力抬頭,迫使俄羅斯政府調整其對外政策。2,試析俄羅斯經濟發展面臨的深層次問題俄羅斯經濟要實現穩定持久的快速發展還有一些深層次問題需要解決:第一,俄羅斯經濟結構的畸形化程度有增無減,經濟增長嚴重依賴原料工業。在當前形勢下,依靠如此低質量的經濟結構,要實現經濟的全面振興是很困難的。第二,投資嚴重不足在一定時期內仍然是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資金匱乏使得俄羅斯技術設備嚴重老化和生產工藝不斷落後的問題難以解決。第三,由於貧困人口眾多,居民購買力低,內需的增長達不到預期的刺激國內生產的速度。第四,俄羅斯經濟現在已形成了嚴重的原材料出口依賴性,國際能源價格的波動是影響和牽制俄羅斯經濟穩定增長的外部隱患。此外,俄羅斯現在尚未能最終確定經濟發展模式。

3.[考點點撥]本題主要考查了考生對冷戰結束以後,俄羅斯外交政策演變的理解,以及考生運用所掌握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答案要點](1)俄羅斯改變曾一度實行的向西方一邊倒的方針,在對西方政策上趨向強硬,並重視發展同伊斯蘭世界和中國等國家的關係,努力維護俄羅斯的國家利益,爭取恢復它的世界強國的地位。

  (2)調整後的俄羅斯的對外政策的基本方針是以西方為重點、東西兼顧的「雙頭鷹」戰略。

  (3)促使俄羅斯調整其對外政策的原因主要有:第一,俄羅斯一度實行的向西方一邊倒的方針,使俄羅斯在國際事務中顯得無所作為,國際地位日趨下降。第二,俄羅斯希望通過外交戰略支持西方國家,來獲取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援助,但結果則令俄羅斯失望。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援助往往是口惠而實不至。實際上西方國家仍害怕俄羅斯的強大,希望俄羅斯繼續保持虛弱無力、不穩定的狀態。這引起了俄羅斯國內越來越多人的意見,對西方不滿的情緒日益加強,強烈要求奉行獨立的對外政策。第三,俄羅斯國內政局的變化,民族主義勢力抬頭,迫使俄羅斯政府修改其對外政策。

 4.[考點點撥]本題所考查的知識點是俄羅斯、獨聯體的對外政策。

  [答案要點](1)葉利欽政府時期,激進民主派實行的是親西方的政策。但是這一政策並沒有換來西方的大量外援,而俄羅斯按西方的模式所進行的改革和轉軌帶來了大量的政治、經濟、社會弊端,而且還導致了後來的經濟危機。為了擺脫這些弊端,減少對西方的依賴,重振俄羅斯的大國地位,俄羅斯對外交政策進行了調整。

  (2)俄羅斯普京政府十分重視與獨聯體的關係,獨聯體也離不開俄羅斯。歷史上,俄羅斯和獨聯體共同是前蘇聯的組成部分,現在獨聯體大部分國家與俄羅斯接壤,對俄國來說,地緣政治意義非常重要,關係到俄羅斯的國家戰略安全。對於獨聯體來說,可以從俄羅斯得到政治安全保障,在俄有重大的經濟利益。不論是從歷史上來看,還是從現實上看,獨聯體和俄羅斯有著共同的利益,它們的關係十分重要。

  (3)第一,其外交政策是致力于振興經濟、加強中央權力和提升俄羅斯的大國地位;第二,力圖擺脫對西方的依賴關係和外交上一邊倒的方針,東西方外交並重,實行的是全方位外交;第三,重視地緣政治安全在對外政策中重要性,強調與獨聯體的關係;第四,強調聯合國的作用。

  (4)在強調彼此間關係的同時,都重視與東方國家的關係。

第十章

一、不定項選擇題答案1,D 2,C 3,C 4,B 5,A 6,C 7,C 8,BCD 9,CDE 10,ABCDE11,ACD 12,ABCE 13,ABC 14,ABCD 15,ABCD 16,ABCDE 17,ABCDE18,ABCD 19,ABCDE  

二、名詞解釋題答案要點

1,「一邊倒」戰略

毛澤東提出的「一邊倒」的國際戰略,即是指新中國倒向社會主義陣營一邊,聯蘇反美。「一邊倒」的國際戰略,其戰略目標是保衛世界和平,維護國家獨立和主權完整,爭取社會主義建設有利的國際環境,反對帝國主義戰爭,支持世界無產階級革命。「一邊倒」戰略的策略手段是緊緊依靠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聯合亞非拉已獨立和正在爭取獨立的國家,集中力量打擊美帝國主義。「一邊倒」戰略的實施,使新中國得以依靠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粉碎帝國主義對中國政治上的遏制和經濟上的封鎖,大力開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維護了國家的獨立和主權的完整。

2,「兩個拳頭打人」

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末,中國對外政策由原來的「一邊倒」調整為「兩個拳頭打人」,即實行依靠廣大亞非拉國家,反對帝國主義、修正主義和各國反動派的政策。為了頂住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壓力,這個時期我們既反對美國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又反對蘇聯的大國主義和霸權主義。同時,積極發展同亞非拉國家的團結合作,大力支持它們維護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和文化的鬥爭。

3,「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

毛澤東1974年初在會見尚比亞總統卡翁達時,提出了「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他把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列為第一世界;日本、西歐、澳大利亞、加拿大列為第二世界;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列為第三世界。中國的國際戰略也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進行相應的調整。即依靠第三世界,爭取第二世界,反對第一世界。

4,「兩個中間地帶」 的戰略思想

「兩個中間地帶」的戰略思想是毛澤東1963年正式提出的。指在美蘇之間存在「兩個中間地帶」,即按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指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廣大經濟落後的國家;一部分指以歐洲為代表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這兩部分即為「兩個中間地帶」。兩個中間地帶都同美蘇兩國有矛盾,而且隨著自身力量的發展,矛盾日益加深。為此,毛澤東對中國的國際戰略進行了重大調整,由「一邊倒」調整為「兩個拳頭打人」,既反帝又反修。即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以中國為中心,依靠第一中間地帶,爭取第二中間地帶,反對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為社會主義建設爭取有利的環境。這一戰略的實施,使我國頂住了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威脅和武裝挑釁,捍衛了國家主權獨立和尊嚴,在一定程度上擴大和發展了我國的對外關係。

三、簡答題答案要點

1,簡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交出現的新局面

(1)我國的周邊關係是建國以來最好的時期。我們與周邊國家已經形成和平、友好、邊界廣泛開展經貿活動的新局面。

(2)我國同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合作不斷加強。

(3)我國同西方國家的關係有了恢復和發展。

(4)我國積极參与聯合國和其他國際事務,多邊外交日益活躍。

當前中國對外關係的新局面,為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擴大改革開放,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2,簡述鄧小平國際戰略的外交目標

(1)跨世紀中國外交戰略總目標。中國對外政策的總目標就是爭取世界和平。在爭取世界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現代化建設。

(2)跨世紀中國外交戰略的國際目標。鄧小平指出,中國外交戰略的國際目標就是:「我們對外政策還是兩條,第一條是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第二條是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和經濟新秩序。」

(3)跨世紀中國外交戰略的經濟目標。中國對外政策的經濟目標是對外開放,加強經濟交往。

3,概述鄧小平對外戰略思想的主要內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20年中,特別是80年代末以來,國際形勢和世界格局發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重大的變化。在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中,鄧小平同志創造性地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外交思想,對我國外交政策適時地進行了重大戰略調整,改變了過去對戰爭與和平問題的估計和「一條線」戰略;明確提出了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兩大主題的科學論斷;強調處理國家關係不以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劃線,更鮮明地突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從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根據事情的是非曲直,獨立自主地對國際事務作出判斷,決定自己的立場和態度;提出了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國際新秩序的積極倡議;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國屬於第三世界,永遠不會稱霸,永遠站在第三世界一邊;提出了著名的「一國兩制」的構想;提出了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在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世界新舊格局交替之際,及時提出了「冷靜觀察,沉著應付,穩住陣腳,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戰略方針。  綜上所述,鄧小平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對外戰略思想和方針,是對毛澤東外交思想的繼承,但又結合新的實踐有所創造,有所革新,有所提高,有所完善,發展了毛澤東外交思想,極大地豐富了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指導我國外交工作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  4,簡要回答中國怎樣努力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 (1)中國主張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和平、穩定、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因為它符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是國際社會能普遍接受的行之有效的原則,反映了新型國際關係的本質特徵。鄧小平在1984年10月明確提出:「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團政治』方式,『勢力範圍』方式,都會帶來矛盾,激化國際局勢。總結國際關係的實踐,最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88年他又三次談到這個問題:「現在需要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也需要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新的政治秩序就是要結束霸權主義,實現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我們要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國與國之間的關係,特別是鄰國之間的關係」。目前是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的時期,國際政治領域由對抗轉向對話,由緊張轉向緩和,出現了許多新情況,因此應該提出一個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的理論。「世界現在有兩件事要同時做,一個是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一個是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我們應當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國際關係的準則。」1989年他又兩次講到這個問題:「最近一個時期,我多次向國際上的朋友們說,應該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解決南北問題,還應該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使它同國際經濟新秩序相適應。我特別推薦五十年代由我們亞洲人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今後國際政治新秩序的準則。」「考慮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主要應該從國家自身的戰略利益出發,著眼於自身長遠的戰略利益,同時也尊重對方的利益,而不去計較歷史的恩怨,不去計較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別,並且國家不分大小強弱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這樣,什麼問題都可以妥善解決。」1990年3月,他強調「我們對外政策還是兩條:第一條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第二條是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和經濟新秩序。這兩條要反覆講。具體的做法,還是要堅持同所有國家都來往,對蘇聯對美國都要加強來往。後來,他又針對西方國家干涉中國內政的霸權主義行徑尖銳指出現在確實需要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新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準則。「現在出現的新的霸權主義、強權主義,是不能長久維持的,少數國家壟斷一切,這種形式過去多年沒有解決任何問題,今後也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我看要積極推動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我們誰也不怕,但誰也不得罪,按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辦事,在原則立場上把握住。」鄧小平的這些談話是經過長期的冷靜觀察和深入思考,面對當今世界政治經濟形勢,鄭重和嚴肅地提出這個問題的,這是一個新問題,也是一種新理論。  5,簡要概括中國的國際新秩序內容和意義。內容:我們所說的國際新秩序包括國際政治新秩序和國際經濟新秩序兩個方面。它們分別有各自不同的內容和要求。概括起來主要內容如下:各國有權根據本國國情獨立自主地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其他國家無權干涉。在國際交往中不允許把自己國家的社會政治制度及意識形態強加於人;各國不分大小、強弱、貧富,都是國際社會的平等成員,各國主權範圍以內的事由各國自己去辦,世界事務由各國平等協商解決,任何國家不得謀求霸權;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之間的一切分歧與爭端,而不應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加強和擴大各國之間的經濟、科技、文化交流與合作,促進共同發展,反對在國際經濟交往中的不平等現象和各種歧視性的政策與作法;充分發揮聯合國的作用,使其成為未來國際新秩序的有效控制機構。意義:建立國際新秩序是時代的要求、人類的呼喚和歷史的必然。建立國際新秩序必然基於承認世界的多樣性和主權國家平等的前提。建立國際新秩序的鬥爭是長期的,複雜的,必須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社會主義國家、發展中國家是建立國際新秩序的根本動力。中國在建立國際新秩序的鬥爭中,應當而且可能作出較大的貢獻。  6,簡述新中國成立的世界意義。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的成立,結束了一百多年舊中國的屈辱的歷史,中華民族站起來了,這是20世紀世界上最重大的事件,具有偉大的世界意義。 (1)改變了國際政治力量的對比,使世界力量發生了有利於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巨大的變化。 (2)有力地衝擊了舊殖民統治,激勵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鬥爭。 (3)沉重地打擊了美帝國主義稱霸世界的野心,為亞洲和世界和平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促進了世界歷史的進程和戰後國際關係民主化的發展。

四、論述題答案要點

1,論析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對外關係的發展進程

這一時期中國對外關係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1)從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推行「一邊倒」的外交戰略,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這一時期,毛澤東提出了「一邊倒」、「另起爐灶」、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三大戰略方針,結束了舊中國的屈辱外交,相繼同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一些民族獨立國家和西歐、北歐的資本主義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開創了對外關係的良好局面。

(2)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提出「兩個中間地帶」的戰略思想,反對兩個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這一時期,中國對外政策由原來的「一邊倒」調整為「兩個拳頭打人」,即實行依靠廣大亞非拉國家,反對帝國主義、修正主義和各國反動派的政策。

(3)從20世紀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建立「一條線,一大片」的反霸統一戰線,集中打擊蘇聯霸權主義,大大促進了中國對外關係的發展。

(4)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外交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第一,確立了有關戰爭與和平的新觀念。認為和平力量的增長超過了戰爭因素的增長,世界大戰有可能制止。我國外交的目標就是維護世界和平。

第二,賦予獨立自主原則以新的內容,不同任何大國結盟即真正不結盟的方針,對一切國際問題都根據其本身的是非曲直以及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決定我們的立場。

第三,不以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異同論親疏。

第四,制定了全面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

第五,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新構想。

2,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是一個理論體系,包含豐富的內容。它涉及國際環境、國際戰略目標、戰略原則、對外方針和政策。其主要貢獻有:

(1)對當代世界主題做出了新判斷。

(2)提出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建立國際新秩序的主張。

(3)為獨立自主原則賦予了新內容。

獨立自主,就是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就需要把國家的主權,國家的安全始終放在第一位;堅持獨立自主,不去察言觀色;中國的對外政策是獨立自主,是真正的不結盟。

(4)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開拓了新領域。

積極倡導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建立國際新秩序;也是解決國家內部某些問題的好辦法。

(5)為中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勾畫了新藍圖。

鄧小平指出,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提出了一整套開放主張;指出中國仍屬於第三世界,永遠不稱霸,要為維護世界和平作貢獻。

(6)為解決國際爭端找到了新路子。

一國兩制;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和平協商,解決邊界糾紛;不糾纏歷史舊賬,一切向前看。

(7)針對世界格局的大變動制定了外交新方針。

80年代末9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了「不搞意識形態爭論」的新方針;針對國際形勢的大變動,鄧小平提出了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方針。 五、分析題答案要點1,試述中國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1)和平與發展是中國對外政策的首要目標。這是由當代世界主題的要求和我國國家性質和基本國情決定的。(2)獨立自主是中國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則。中國堅持獨立自主原則,是從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根據事物本身的是非曲直,獨立自主地決定自己的態度和對策。中國奉行獨立自主,不等於閉關鎖國;不等於不願承擔我們應盡的國際義務;我們充分尊重別國的獨立自主;這個原則不僅適用於國家間的關係,也適用於政黨間的關係,它是中國共產黨發展與其他各國政黨相互關係的準則。(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國處理同一切國家關係的基本準則。現在,這個原則已成為世界公認的處理現代國際關係的基本準則,被許多國際會議、國際文件接受和確認。(4)加強同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與合作是中國外交的一貫政策。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一直支持世界各國民族解放運動;致力於同第三世界國家建立和發展經濟政治合作關係;對第三世界提供了力所能及的經濟援助;支持第三世界國家爭取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努力;努力促進南南合作。2,分析下列材料並回答問題:(1)中國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佔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國保持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民族團結,是對世界和平、穩定、發展與繁榮的重要貢獻。中國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有一個長期的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特別是良好的周邊環境,為了爭取有利於經濟發展的國際環境,我們必須要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進步,同世界上一切和平力量合作,盡一切努力促進世界和平和地區穩定。中國的發展不會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中國願同各國一道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為建立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作出自己的貢獻。(2)從材料2和3中,我們看到:①散布「中國威脅論」只是西方國家中的一部分人,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人民是支持、理解中國建設和發展的。②西方有人不顧事實散布「中國威脅論」,實際並不是無知,而是別有用心。中國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把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作為中國對外政策的首要目標,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和其他國家友好合作關係,積極發展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中國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中國永遠不稱霸,永遠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中國把國防開支保持在最低限度。中國在裁軍問題上的立場和行動更是有口皆碑。(3)西方某些勢力散布「中國威脅論」是有其目的的。①國際上某些勢力從其自身戰略利益出發,在冷戰結束、蘇聯解體及東歐巨變後視中國為心腹之患,為遏制中國製造輿論;②通過製造緊張氣氛來為某些國家在亞太地區謀求霸權主義尋找依據,以便為他們在本地區維持其軍事存在、銷售軍火、干涉他國內政、推行霸權主義製造借口;③挑撥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既為牽制中國,也是妄圖收漁人之利。

期中自測題

一、不定項選擇題答案

1,D 2,D 3,ABC 4,ACDE 5,ABCDE 6,ABCD 7,ABCDE 8,ABDE 9,C 10,C

11,ABCD 12,ACD 13,AD 14,ABCDE 15,CDE

二、名詞解釋題答案要點

1,雅爾塔體制

雅爾塔體制是指美、蘇、英三大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為了各自的利益,先後召開了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等重要會議,並在這些會議上就結束戰爭、處理戰爭遺留問題、劃分勢力範圍和維護戰後世界秩序等一系列問題所達成的協議和諒解。

雅爾塔體制實質上就是美國和蘇聯兩個大國安排戰後世界,劃分勢力範圍的體制。它標誌著舊的政治格局的崩潰和新的世界政治、經濟、軍事力量均衡機制的建立,為戰後兩極格局奠定了基礎。

2,超越遏制戰略

1989年布希政府上台後,針對美蘇力量對比的變化和蘇聯、東歐改革的新形勢,提出了「超越遏制」的外交新戰略。其基本內容是,在不放棄對蘇聯軍事遏制的同時,抓住蘇聯實行「改革」的時機,以經濟援助為誘餌,採取政治、經濟、文化和意識形態等多種手段,使東歐脫離蘇聯的影響,促使蘇聯削減軍事力量和國內政治「多元化」,最終把蘇聯融入西方社會。與遏制戰略相比,超越遏制戰略目標更大、空間更廣、手段更多。

3,南北關係

南北關係即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關係。南北關係既充滿矛盾與對立,又存在依存與合作,其實質在於打破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控制與剝削。發展中國家只有經過鬥爭,才能獲得與發達國家的合作。因此,南北關係是在矛盾與合作中發展的。

4,「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

毛澤東1974年初在會見尚比亞總統卡翁達時,提出了「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他把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列為第一世界;日本、西歐、澳大利亞、加拿大列為第二世界;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列為第三世界。中國的國際戰略也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進行相應的調整。即依靠第三世界,爭取第二世界,反對第一世界。

三、簡答題答案要點

1,簡要回答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與特點

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與特點主要表現為:

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發展;以科技為先導、以經濟為中心的綜合國力競爭不斷加劇;新科技革命的影響加深,經濟信息化加速發展;各國經濟朝著市場化的方向發展;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世界各國不斷調整經濟結構;跨國公司的作用日益突出。

2,簡析蘇東劇變的教訓

(1)社會主義國家必須把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擺在首要地位,以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加強執政黨的建設,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接受群眾的監督。

(3)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堅持改革,改革又必須始終堅持和捍衛社會主義方向。

(4)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對國際敵對勢力的「和平演變」陰謀和滲透顛覆活動保持高度警惕,堅持不懈地與之開展有效的鬥爭。

(5)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善於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時代特徵和本國實際緊密結合。

四、論述題答案要點

1,在霸權主義仍然明顯的當前,如何理解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首先,多極化是世界政治格局發展的趨勢而非定勢。目前還很難確定或根本無法具體確定哪些國家或國際關係行為主體是一「極」,當今世界共有幾「極」。從目前力量的分布來看,大體可以說是「一超多強」。但是國際政治行為主體的合力作用和不平衡發展規律,會使力量對比發生變化,從而引起世界格局走向的變化。

其次,多極化正朝著牽制美國、反對美國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方向發展。歐洲一體化進程正加速前進,日本努力謀求政治大國地位,西方發達國家對美國的獨立意識和離心傾向日益增強,美國已不可能像過去那樣控制、指揮為些國家。發展中國家仍是反對美國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重要力量。與此同時,中俄、中國與歐盟、俄德、法德都在積極改善關係,其目的之一就是牽制美國,反對美國的單邊主義和主宰世界的做法。

最後,多極化趨勢錯綜複雜,發展進程不會一帆風順。從發展趨勢來看,由於新科技革命深入發展及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規律,「極」的大小和中心,不會固定不變。當然,在發展變化過程中,不排除在一定歷史時期、在某些地區和領域、在某些問題上單邊主義、單極化趨勢佔主導地位。

2,試析中國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

(1)和平與發展是中國對外政策的首要目標。這是由當代世界主題的要求和我國國家性質和基本國情決定的。

(2)獨立自主是中國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則。中國堅持獨立自主原則,是從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根據事物本身的是非曲直,獨立自主地決定自己的態度和對策。中國奉行獨立自主,不等於閉關鎖國;不等於不願承擔我們應盡的國際義務;我們充分尊重別國的獨立自主;這個原則不僅適用於國家間的關係,也適用於政黨間的關係,它是中國共產黨發展與其他各國政黨相互關係的準則。

(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國處理同一切國家關係的基本準則。現在,這個原則已成為世界公認的處理現代國際關係的基本準則,被許多國際會議、國際文件接受和確認。

(4)加強同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與合作是中國外交的一貫政策。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一直支持世界各國民族解放運動;致力於同第三世界國家建立和發展經濟政治合作關係;對第三世界提供了力所能及的經濟援助;支持第三世界國家爭取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努力;努力促進南南合作

期末自測題

一、不定項選擇題答案

1,AC 2,ABCD 3,ABC 4,C 5,D 6,BC 7,B 8,ABCD 9,ABC 10,ABCDE

11,ABCDE 12,ABCD 13,BCDE 14,ABCDE 15,ABCDE

二、名詞解釋題答案要點

1,經濟互助委員會

1949年1月,為了對付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和禁運,蘇東六國在莫斯科舉行會議,成立了經濟合作機構――經濟互助委員會(簡稱經互會),經互會是社會主義經濟體系的重要表現形式。經互會的成立,把社會主義國家從經濟上緊密聯繫起來,成為社會主義國家抗衡帝國主義國家經濟封鎖的重要陣地,標誌著社會主義經濟體系的誕生。

2,知識經濟

知識經濟是一種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基礎上的一種經濟。這種經濟在資源配置上以智力資源、無形資產為第一要素;在產業結構中高技術產業將成為第一產業支柱;在消費(使用)中以高技術產品和通過信息產生的新知識為主。

3,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是在美國的直接操縱下建立的歐洲防務體系。1949年4月,美、英、加、法、比、荷、盧、丹、挪、葡、意和冰島12國在華盛頓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西方各國在軍事上結成戰略同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標誌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帝國主義陣營的形成。

4,雙頭鷹外交

俄羅斯從1993年起實行「以西為主,東西兼顧」的外交策略,也稱為既面向西方,也面向東方的「雙頭鷹外交」。總的目標是,復興俄羅斯,重新確立俄的大國地位,維護俄羅斯的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為本國的改革和發展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

三、簡答題答案要點

1,簡述當今世界政治發展的基本特點

(1)維護和平,促進發展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2)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

(3)大國關係進行深刻調整

(4)以聯合國為主的全球性、區域性組織的作用不斷加強

(5)經濟因素增強,經濟與政治互動,對世界政治的影響日益增大。

2,簡析戰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選擇走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原因

第一,這些國家獨立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它們經濟、政治和意識形態基本上屬於資本主義體系。因此獨立後,所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徹底消滅前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反對外國壟斷資本,大力發展本國的民族資本主義,而不是搞社會主義,這才符合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民族利益。

第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由於資本主義經濟不發展,工業比較落後,因此在階級結構上,工人階級的數量較少,組織性也不強,有的國家不僅沒有工人階級政黨,甚至工會組織都很弱小,沒有形成獨立的政治力量。

第三,帝國主義面臨戰後的民族解放運動,為了防止發展中國家倒向社會主義,於是將政權交給國內民族資產階級,鼓勵和支持這些國家發展資本主義。

四、論述題答案要點

1,論析中國關於建立國際新秩序的主張

中國政府主張應以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建立國際新秩序。國際新秩序包括國際經濟新秩序和國際政治新秩序。

中國關於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主張的主要內容有:

(1)各國有權選擇符合本國國情的社會制度、經濟模式和發展道路。

(2)各國有權對本國資源及其開發實行有效控制。

(3)各國都有權參與處理國際事務。

(4)發達國家應尊重和照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和需要,在提供援助時不應附加任何政治條件。(5)加強南北對話和合作,在商品、貿易、資金、債務、貨幣、金融等重要的國際經濟領域作出必要的調整和改革。

中國關於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主張的主要內容包括:

(1)應互相尊重國家主權,平等相待,求同存異,友好合作,和睦相處。

(2)任何國家都不應謀取霸權,操縱國際事務,不得推行弱肉強食的強權政治。

(3)各國不分大小、強弱、貧富,都應當作為國際社會的平等成員,參與國際事務的討論和解決。

(4)各國有權根據各自的國情獨立自主地選擇本國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和發展道路,任何國家尤其是大國不應把自己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和發展模式強加於別國。

(5)互相尊重國家領土完整和邊界不可侵犯原則,任何國家不得以任何借口侵犯或吞併他國領土。

(6)國家之間發生爭端應當通過和平方式合理解決,在國際關係中不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

2,如何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

(1)社會主義在曲折中發展。首先,20世紀走向社會主義的國家絕大多數經濟文化相對落後,它們是在特殊歷史條件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其次,戰後,資本主義在經歷了新科技革命和實行政策調整後,還具有相當的生命力,這使社會主義在與資本主義的較量和競爭中面臨強大的壓力。社會主義需要經歷一個相當長時期的發展後才能取代資本主義。再次,社會主義道路究竟怎樣走,沒有現成答案。

(2)社會主義必將取代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作為一種社會制度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產物,是對資本主義的一種超越和替代。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在當代全球化進程中,資本主義所固有的各種矛盾並沒有消滅,只不過表現形式有所變化;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制度將長期共存,這期間,社會主義應當善於吸取當代資本主義的各種現代文明成果,同時防止其和平演變,在與資本主義的協作、鬥爭和競爭中發展壯大。

《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

重要知識點彙編

第一講兩極政治格局的形成

雅爾塔體制的形成、主要內容及其影響:雅爾塔體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形成並長期存在的一種政治格局,又叫兩極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蘇、美、英三國首腦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在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波茨坦會議通過相互妥協和諒解,達成一系列協定,對戰後國際秩序的安排和勢力範圍的劃分的結果。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標誌著兩極格局的結束。

世界格局:世界上各種政治經濟力量相互聯繫、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在一定時期內相對穩定的國際關係結構和表現形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世界格局發生了三次大變動: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雅爾塔體制、世界格局多極化。

雅爾塔體制的主要內容:歐洲被一分為二,東歐屬於蘇聯的勢力範圍,西歐屬於美國的勢力範圍,德國被蘇、美、英、法四國分區佔領,後來發展為兩個德國。在遠東,蘇聯承認美國對日本的控制及在中國的利益,美國則滿足蘇聯收回南庫頁島、取得千島群島、承認外蒙古獨立,以及把中國大連港國際化、蘇聯在該港的優越權需予保證、旅順港租讓給蘇聯作海軍基地、中國的長春鐵路由中俄共管。在全球,建立蘇美英法中五大國擁有否決權的和平與安全機構-----聯合國。按美蘇口頭協議,朝鮮按三八線一分為二,北方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南方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

影響:雅爾塔體制是戰勝國為了各自的利益對戰後世界的安排,它確立了美蘇主宰世界的基本原則。它一方面對於加速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持戰後國際關係相對穩定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它的總體精神和原則與一戰後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一脈相承的仍是一種大國強權政治,損害了許多國家的利益,為戰後國際關係播下了許多矛盾的種子。它確立的兩極格局雖然防止了「熱戰」的爆發,但是也導致「冷戰」的不斷升級,直到東歐劇變、蘇聯解體。

八千字電報:戰後初期最早提出「遏制共產主義」理論的是美國駐蘇大使喬治·凱南,他於1946年2月從蘇聯發回美國的八千字電報,建議對蘇聯實行強硬政策。聲稱蘇聯受到一種狂熱思想的支配,在世界強國的地盤裡到處鑽,只有遇到某種無法對付的力量才會停下來,美國必須把對付蘇聯放在自己對外政策的首位。電報為杜魯門的全面遏制戰略提供了理論根據。

丘吉爾的富爾頓演說:1946年3月,正在美國作私人訪問的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在美國總統杜魯門的陪同下來到杜魯門家鄉富爾頓,作了名為「和平的中流砥柱」的演說,即戰後歷史上著名的富爾頓演說。他建議「英語世界」、「英語民族的聯合」,實際上是呼籲英美建立反共軍事同盟來對付以蘇聯為首的「鐵幕」後的國家。丘吉爾的富爾頓演說揭開了冷戰的序幕,標誌著戰時盟友已經成為公開競爭和對抗的對手。

杜魯門主義:杜魯門主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總統杜魯門提出的對外政策綱領。1947年3月2日,杜魯門在致國會的關於援助希臘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以「遏制共產主義」作為國家政治意識形態和對外政策的指導思想,這個咨文被稱為杜魯門主義。杜魯門主義以援助希臘、土耳其、遏制共產主義為名,實際上是為了對外擴張和稱霸世界。它是美國在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掀起反蘇、反共浪潮的政治動員令,它的提出標誌著美蘇戰時合作關係已經完全破裂、冷戰正式開始。它是對外政策的轉折點,在此後的二十五年中,一直支配著美國的對外政策。

馬歇爾計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幫助歐洲經濟復興的計劃,由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於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學發表演說時提出的。其主要內容是:美國撥款一百多億美元援助西歐各國作為復興戰後之用,但是受援國必須購買一定數量的美國貨,撤除關稅壁壘,取消或放鬆外匯管制;接受美國對使用美援的監督,把本國和殖民地出產的戰略物資供給美國;設立由美國支配的「對等基金」;保障美國私人投資和開發的權利;削減同社會主義國家的貿易,實施美國所要求的財政政策,把進步力量排擠出政府等等。從1948—1952年,美國以贈款和貸款的方式向西歐十七個國家提供了總額為130多億美元的援助,使大量美國資本和商品打入西歐市場,加強了對西歐國家政治和經濟的控制,把西歐納入美國對蘇聯冷戰的戰略軌道。1951年底,美國宣布該計劃提前結束,代之以《共同安全計劃》。

「第四點計劃」:1949年1月,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就職演說中提出「技術援助落後地區計劃」,即第四點計劃,給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不發達國家以技術援助和投資,從而控制不發達地區的受援國。它是馬歇爾計劃的補充。

九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二戰後歐洲一些國家共產黨和工人黨建立的交流情報和經驗的組織。共產黨情報局的建立,對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起了一定作用,但是也存在著深刻的教訓。1956年4月,共產黨情報局解散。

北約: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簡稱,是西方國家根據1949年4月簽定的《北大西洋公約》而建立的以美國為首的軍事聯盟。成員國包括: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義大利、比利時、荷蘭、盧森堡、葡萄牙、丹麥、挪威、冰島(1949年)、希臘、土耳其(1952年)、聯邦德國(1955)西班牙(1982年)、波蘭、匈牙利、捷克(1999·4)。後來尚有12國要求加入。總部所在地:布魯塞爾。1999年4月北約華盛頓首腦會議通過「戰略新概念」,除重申「集體防禦」原則外,強調「預防衝突和處理危機」原則,表明北約組織的職能正式轉向以「危機處理」為核心,以地區衝突和民族衝突為主要安全威脅。

華約:是華沙條約組織的簡稱,蘇聯、東歐國家為抗衡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根據1955年簽定的《華沙條約》而建立的軍事政治聯盟。成員國:蘇、波、捷、匈、羅、保、阿、民主德國。1991年7月解散。

兩大陣營產生的背景、經過、對峙及其對國際政治的影響:兩大陣營的產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世界格局造成的直接結果。美國企圖依仗它的經濟、軍事實力獨霸世界,但是,社會主義由一國變成了多國,成為美國稱霸世界的障礙。1947年,美國先後拋出了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隨後又在世界各地簽定了許多條約和建立許多組織,如北大西洋公約、日美安全保障條約等,形成了在美國控制下的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包圍圈,西方陣營最終形成。面對以美國為首的陣營的形成,為了維護自身的安全、主權和國家利益,蘇聯和歐、亞各社會主義國家從經濟、政治和軍事各方面加強了聯繫,簽定了雙邊或多邊協定、條約,如華沙條約等,社會主義陣營最終形成。

兩大陣營形成之後,雙方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意識形態等方面展開了激烈鬥爭。經濟上的鬥爭表現為封鎖和反封鎖;軍事上的鬥爭表現為柏林危機、朝鮮戰場和越南戰場上的較量等。意識形態方面的鬥爭表現為和平演變和反和平演變的鬥爭。

兩大陣營的形成和對峙給國際政治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加劇了國際局勢的緊張和動蕩,局部衝突時有發生,軍備競賽使人類面臨核大戰的威脅。

第二講兩極經濟格局的形成

「布雷頓森林體制」: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羅斯福便開始具體籌劃美國在戰後的「世界藍圖」力圖通過大國間的合作來確立美國在世界上的領導地位。羅斯福的打算是,組建聯合國,通過以美國為領袖的美蘇英中的合作,維護世界的安全與穩定;建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美國憑藉強大的經濟實力,奪取國際金融領域的領導權,主宰戰後經濟新秩序。為了實現這個「世界藍圖」在美國的牽頭下,1944年7月,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布雷頓森林召開有44國參加的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即《布雷頓森林協定》,決定建立一個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國際貨幣體系,確立美元的霸主地位,即美元和黃金掛鉤,其他貨幣與美元掛鉤,並在此基礎上實行固定匯率制。這個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成為美國操縱國際貨幣金融的工具。對確立美國經濟霸主地位產生深遠影響的另一重要文件是1947年在日內瓦會議上籤訂的《關稅及貿易總協定》。該協定規定,實行自由、無差別的原則,組織多邊貿易談判,拆除貿易壁壘,取消進出口限制。這些規定為美國商品輸出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該協定作為布雷頓森林協定的補充,連同布雷頓森林協定,統稱為「布雷頓森林體制」,即以外匯自由化、資本自由化和貿易自由化為主要內容的全球多邊經濟體制,是按照美國制定的原則、實現美國霸權的體制。

經互會(經濟互助委員會):1949年1月,蘇、保匈、波、捷、羅六國在莫斯科成立的經濟互助組織。經互會的宗旨是為了打破西方的經濟封鎖,促進成員國之間的經濟的合作與發展。

在戰後世界經濟中,資本主義國家長期居優勢地位,而社會主義國家長期居劣勢地位,其原因何在?(1)世界經濟是世界各國和地區在經濟互相聯繫中形成的一定的國際生產關係的統一體,它形成的前提條件是科學技術的發展、國際分工體系和世界市場的形成,是社會生產發展的必然結果。

(2)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日益把世界各國、各民族在經濟方面聯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任何國家和地區都不可能背離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離開世界經濟統一體而單獨發展。

(3)戰後經濟體制主要是按照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意志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在美國推行霸權主義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遏制共產主義的國際背景下形成的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三大經濟支柱的建立和世界經濟三大協調機制的發展,在客觀上推動了外匯自由化、投資自由化、貿易自由化,推動了跨國公司的發展、國際貿易的增長和世界金融市場的形成,為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奠定了基礎。但是,由於西方發達國家擁有經濟和科學技術方面的優勢,構成影響世界經濟的重要力量,所以它首先是有利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的。

(4)為了建立以美國為首的世界經濟秩序,遏制共產主義,美國對西歐和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採取了扶植的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實施《歐洲經濟復興計劃》。美國的扶持在整體上增強了西方國家的實力,為西方國家在世界經濟中長期居優勢地位奠定了基礎。

(5)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長期實行經濟、技術封鎖的政策,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了為維護自身的利益,採取相互合作和反封鎖的政策,導至經濟兩極格局的形成。從實力看,社會主義經濟沒有構成能影響世界經濟的重要力量。隔絕於世界經濟整體之外的局面,不僅給社會主義國家經濟造成很大損失,而且對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帶來負面的影響。

(6)由於受斯大林模式的影響,社會主義國家長期把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對立起來,採取了超越歷史發展階段的發展模式,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不利於生產力的發展。

(7)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優勢還有某種程度的發展,這說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政治經濟制度,雖然存在著許多弊端,也存在著它自身無法克服和解決的許多矛盾,但在現階段仍然基本上是適應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已達到的水平的,是當代社會生產力所要求的。

(8)儘管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已經誕生,但還沒有自己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比資本主義更高的社會生產力為基礎,還需要社會生產力有進一步的更高度的發展,才能穩固地站穩腳跟,最終取代資本主義。鄧小平反覆強調,「發展才是硬道理」,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的鞏固與發展並最終戰勝資本主義,關鍵在於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加快經濟增長速度。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堅持走改革開放的道路,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與世界接軌,利用國際分工發展自己。

(9)發展中國家必須加強團結,不斷推動南北對話、開展南南合作,為建立新的經濟秩序而鬥爭。

第三講美蘇在世界上的爭奪

柏林危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美、英、法四國因對西柏林法律地位問題的爭執而引起的兩次國際危機。第一次:1948·6—1949·5第二次:1958—1961年。

朝鮮戰爭:1950·6·25日爆發。6·27日,美國空軍進擊北朝鮮。7·7日,美國紀糾集15個國家的軍隊組成「聯合國軍」。10·4日,美軍越過三八線。10·25日,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1951·5月,美軍被趕回到三八線附近。1951·4月,李奇微代替麥克阿瑟。1953·7·27日,戰爭結束。

古巴導彈危機:1962年10月因蘇聯在古巴設置導彈基地而引起的美蘇之間的尖銳衝突。美國偵察機發現蘇聯正在將進攻性導彈運進古巴後,立即宣布封鎖古巴,宣布三軍進入戰備狀態,攔截、檢查任何駛往古巴的船隻。美蘇之間一場大戰似有一觸即發之勢。後經雙方談判,蘇聯同意拆除在古巴的導彈基地,美國結束對古巴的封鎖。

越南戰爭:1954·5月,奠邊府戰役勝利,法國退出印度支那三國。美國取而代之,扶植親美勢力。從1959年開始,越南人民開始抗美救國鬥爭鬥爭。從1965年開始,美國出兵越南。由於美國的插手,寮國也長期處於內戰之中。1970·4月,西貢軍入侵柬埔寨。1973年簽訂和平協定。1975年,越南、寮國、柬埔寨先後取得解放戰爭的勝利。

第四講美國9.11恐怖事件分析

第五講資本主義陣營內部的分化和歐盟的演變

戴高樂主義:1958—1969年戴高樂執政期間,執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對美國對歐洲事務的控制和干涉,被稱為戴高樂主義。1959年從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收回法國艦隊的指揮權禁止美國使用法國的基地。1960年法國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1963年戴高樂拒絕簽訂美蘇禁止核擴散條約,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恢復邦交,努力促進以法德為核心的歐洲一體化,提出「歐洲人的歐洲的口號」,否決與美國有特殊關係的英國加入西歐共同市場。1964年法國與中國恢復外交關係。1966年法國軍隊全部退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迫使該組織總部撤離法國遷往布魯塞爾。戴高樂主義的實質是民族主義,即捍衛國家主權,維護民族獨立,恢復法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大國地位。

新東方政策:是1969年10月聯邦德國勃蘭特政府上台後開始推行的旨在與蘇聯、東歐國家「緩和、諒解、合作」的外交政策。其主要內容是:一、承認戰後歐洲各國的現有邊界,改善與蘇聯和東歐各國的關係。二、承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表示願意實現兩國關係的正常化,並表示願意以和平方式謀求國家統一。「新東方政策」對70年代東西方關係的緩和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它實質上以聯邦德國的地位和利益為出發點,以實現德國統一為目標,它是聯邦德國憑藉其經濟實力向東歐和蘇聯推行和平演變戰略的具體表現。

《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簡稱「馬約」。1991年12月,歐共體12國首腦在荷蘭的馬斯特里赫特舉行會議,通過了通過了《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條約》和《歐洲政治聯盟條約》,(簡稱「歐洲聯盟條約」又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把歐洲一體化推向了一個新階段,使該組織朝經濟和政治一體化方向大大前進了一步。1993年1月,「馬約」正式生效,包括12國、3.4億人口的歐洲聯盟宣告成立,其最終目標是在1999年前使用單一貨幣,並實行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建立司法和民政方面的合作機制,進一步擴大歐共體超國家機構的權力,主要是擴大歐洲議會的權力,將其由原來的諮詢和監督機構變成為擁有一定決策權的機構。

西歐的一體化歷程:1。「蘇曼計劃」(1950年5月)——煤鋼共同市場(1951年4月)。2。《羅馬條約》(1957年3月)——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3。《布魯塞爾條約》(1965年4月)——歐洲共同體或歐洲共同市場(1967年7月)。4。《波恩宣言》(《關於政治同盟宣言》,1961年1月發表;1983年歐共體首腦會議通過)——政治一體化。5。「馬約」(《歐洲聯盟條約》,1991年12月歐共體首腦會議通過,1993年1月正式生效,歐共體改稱「歐盟」)——經濟與貨幣聯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司法與社會政策合作。

歐共體成員國: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1951年4月)、英國、愛爾蘭、丹麥(1973)、希臘(1981年)、西班牙、葡萄牙(19886年)、,瑞典、芬蘭、奧地利(1995年初)。

歐共體組織機構歐洲理事會(各國首腦組成的最高決策機構)、部長理事會(立法機構)、執行委員會(行政機構)、歐洲法院(立法機構)、歐洲議會(諮詢監督機構)。

第六講社會主義陣營的分化和改革運動

蘇聯解體,世界政治多極化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過分強調優先發展重工業,過快地全盤集體化;大搞個人崇拜,嚴重破壞民主和法制。

馬克思:共產主義(生產力高度發達基礎上,國家逐漸消亡,初級——高級)

列寧:共產主義(中間環節:不完善—發達的社會主義,蘇維埃+電氣化)

斯大林:1936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

1939年向共產主義過渡

1959年蘇共21大,全面展開建設共產主義時期

1961年蘇共22大,到1980年全面建成共產主義

波蘭事件:1956年6月28日,在波蘭城市波茲南發生的工人要求增加工資和減少稅收的大規模遊行示威事件。遊行中有人衝擊黨政機關,奪槍射擊公安人員,政府隨即下令武裝鎮壓,數百人死亡、被捕。不久,波蘭政府發生改組,波蘭事件由反革命叛亂改定為人民群眾反對官僚主義的示威。

匈牙利事件:1956年10月23日,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發生20萬人大遊行,要求為被處死的前匈牙利領導人拉伊克平反,清除前領導人拉克西錯誤所造成的後果,並要求前部長會議主席納吉復職。示威中發生衝擊廣播電台、電話局、軍火厙的流血事件。納吉上台後,事態又有新的發展。以卡達爾為首的臨時工農革命政府,請蘇聯出兵鎮壓,11月4日,蘇軍進入布達佩斯,平息了動亂。

布拉格之春:1968年4月,改組後的捷共中央全會通過了加快改革步伐的《行動綱領》,捷克隨即進入了被人稱之為「布拉格之春」的新時期。綱領要求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確保公民的權利和自由,改革黨的領導體制;建立捷克和斯洛伐克聯邦;改革經濟體制,改革對工農業的管理,重點解決市場與計劃、企業與國家的關係,擴大企業的自主權;改革科學、教育和文化體制;對外奉行獨立自主的方針。1968年8月20日,蘇聯率領華約五國入侵捷克,迫使其放棄改革。

中蘇關係:毛澤東訪問蘇聯(1949·12·16—1950·2·17,1957·11)。1956年:評價斯大林。1958年:長波電台、潛艇部隊、海南島橡膠園,大躍進,炮轟金門。1959—1961:撤銷對中國的經濟、技術和國防援助,撤走全部在華專家、終止合作項目257個、償還債務。1962:伊塔事件、武裝衝突。1963:九評。1969:珍寶島事件。1982:塔什干講話。1989:戈爾巴喬夫訪華。

勃列日涅夫蘇聯的政治經濟與對外政策:從1964年到1982年11月,勃列日涅夫執政18年,這是蘇聯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其特點是改革停滯、政治穩定、軍事實力增強、實現對美優勢、大勢對外擴張、爭奪世界霸權、經濟發展速度逐漸變慢。

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對外戰略的主要內容是:1,在緩和的幌子下,同美國展開了全面爭奪。勃列日涅夫上台後,先後提出「歐洲緩和」的主張和「建立亞洲集體安全體系」的建議。1970年8月同聯邦德國簽定了《互不使用武力條約》,1971年9月同美、英、法簽定了《西柏林協定》,1972—1976年蘇美首腦實現了互訪,簽定了有關限制戰略核武器的一系列條約協定。通過這一系列活動,蘇聯一方面爭取從西方獲得資金和技術,另一方面贏得時間,得以大規模擴充軍備,同時也可以起到分化西歐、日本和美國的關係的作用,最終實現奪取世界霸權的目標。2,加強對社會主義各國的干涉。東歐一直被蘇聯視為自己的勢力範圍,在在這裡強制推行蘇聯政治經濟體制。1968年蘇聯出兵佔領捷克斯洛伐克,阻止其改革。隨後又提出所謂「有限主權論」、「國際專政論」等擴張主義理論,為其干涉、控制東歐國家進行辯護,並通過經互會和華約組織,從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面對東歐進行控制。此外,1964年以後,蘇聯大量增兵中蘇中蒙邊境,挑起武裝衝突,製造流血事件。3,大舉向第三世界擴張。勃列日涅夫打著第三世界國家的「天然盟友」的幌子,向第三世界國家發起接連不斷的進攻。在亞洲、支持印度、越南反華,慫恿越南入侵柬埔寨,並派10萬大軍入侵阿富汗。在非洲大打代理人戰爭,指使古巴軍隊進駐安哥拉,支持衣索比亞同索馬利亞的衝突,並獲得了紅海沿岸的軍事基地。在拉丁美洲,通過古巴,不斷擴大自己的作用和影響。

8·19政變:1990年2月初舉行的蘇共中央全會為了迎接即將召開的蘇共28大,制定了行動綱領,決定推行政治多元化和實行多黨制,接著3月中旬召開的蘇聯第三次人民代表大會又修改憲法,取消了有關共產黨領導作用的條文,規定實行總統制。在7月舉行的蘇共28大上,各派政治力量進行了激烈的較量。之後,社會矛盾、民族衝突和黨內鬥爭日益激烈。8月19日,以副總統亞納耶夫為首的「傳統派」發動未遂政變。8月24日,戈爾巴喬夫宣布辭去蘇共中央總書記職務,建議蘇共中央「自行解散」,與此同時,聯盟迅速走向解體。

阿拉木圖宣言:1991年12月21日,俄羅斯等11個獨立國家在哈薩克首都阿拉木圖簽署了獨立國家聯合體協議,25日晚,戈爾巴喬夫宣布辭去總統職務,蘇聯不復存在。

蘇聯解體的原因、教訓和對中國的影響:促成蘇聯解體的原因非常複雜,有外因、內因,有遠因、近因。外因: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長期推行和平演變政策,尤其是在蘇聯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進行經濟競爭失敗、政治和經濟危機日益嚴重之際,西方國家更是以經濟援助為誘餌,採取政治、經濟、文化和意識形態等多種手段,加緊向東歐和蘇聯滲透,擴大自己的影響,並最終把東歐和蘇聯納入資本主義體系之中。

內因:包括遠因和近因。遠因主要是:1,高度集權的經濟體制。它的特點是一切權力歸中央,單一公有制,國家包攬計劃和分配,為企業承擔虧損,排斥市場和價值規律的作用,它限制了地方、企業和個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缺乏競爭和活力,具有很大的封閉性。在科技革命迅猛發展,在世界經濟日益走向一體化的時期,這種高度集權的經濟體制就更加顯得僵化、不利於經濟的發展。在這種經濟體制下,難於採用新技術、及時調整經濟結構和提高經濟效益;不能夠真正全面地對外開放,既不利於吸收世界各國之長為自己所用、又不利於參加國際競爭促進自己的發展,必然使自己由停滯變為落後,陷入經濟困境之中難以自拔。2,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與高度集權的經濟體制相應的是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在這種體制下,人民群眾的民主權力沒有保障,法制不健全,缺少有力的、必要的監督機制,由此發展為個人、少數人的專斷獨行。在這種體制下,國家機構臃腫,官僚主義盛行,貪污腐敗嚴重。3,蘇共日益嚴重地脫離群眾。蘇共一黨執政幾十年,雖然作出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於法制不健全、缺乏強有力的監督機制、黨內民主遭到破壞,長期的執政地位難免使一部分黨員,尤其是高級領導幹部,自覺不自覺地享受各種特權,加上領導幹部終身制,必然使領導幹部高居於群眾之上,招致群眾的不滿。在黨內還難免有各種不良分子,他們以共產黨員的身份,違法亂紀、以權謀私,嚴重地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敗壞黨的形象和聲譽,必然引起人民痛恨,使黨嚴重脫離群眾。蘇共黨內思想保守、僵化,教條主義嚴重,不能隨時代的前進而前進。總之,黨不真正關心群眾和代表群眾的利益,群眾也就不可能擁護黨的領導。4,爭奪世界霸權的對外政策。戰後初期,蘇聯在處理同南斯拉夫的關係中就暴露出大國主義、大黨主義的錯誤。隨著經濟、軍事實力的不斷增強,蘇聯日益走上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道路,執行霸權主義的對外政策。蘇聯不僅加強對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控制,並且在亞非拉廣大地區大肆擴張。為了爭霸,蘇聯不斷地擴充軍備,尤其是爭奪核優勢,增加了巨額的軍費開支,這一切無疑是沉重的負擔。軍費開支佔蘇聯國民生產總值的20-35%。謝瓦爾德納澤曾說,爭奪世界霸權「使我們的人民和國家一貧如洗」。巨額的軍費開支不僅影響了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敗壞了社會主義的聲譽,使自己在國際上日益孤立。5,民族分離主義。蘇聯有100多個民族,其中俄羅斯是最大的民族,佔蘇聯總人口的55%。隨著蘇聯政治、經濟和各種社會問題的嚴重,民族問題也隨之暴露出來。尤其在戈爾巴喬夫的「民主化、公開性」的鼓勵下,以前在民族問題上犯的錯誤、在民族關係上的大俄羅斯主義以及民族工作中的失誤被披露出來,導致民族主義迅速泛濫,民族危機就成為蘇聯全面危機的一部分。當民族團結的核心力量蘇共被削弱和瓦解時,民族分離主義也就成為蘇聯解體的一個重要因素。

近因:1,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反映在他的《改革與新思維》一書(1987年10月出版)和其他一些報告和論文中。概括起來,它包括以下重要內容:(1)宣揚社會主義「異化論」。戈爾巴喬夫對蘇聯現行的社會主義模式進行了全面的批判,聲稱由於政治壟斷、經濟壟斷、思想壟斷,蘇聯的社會主義是「被扭曲變形」的社會主義,是「異化」的社會主義,因此,必須「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對蘇聯的「整個社會大廈」進行「根本改造」。(2)鼓吹資產階級「人道主義」。聲稱「社會主義就是真正的、現實的人道主義制度」,人道主義是「社會發展的需要」,「社會主義新面貌就是社會主義的人的面貌」,蘇聯改革的目標就是以「民主的、人道的社會主義」代替「異化」的、「被扭曲變形」的社會主義。(3)宣揚「民主化、公開性、多元化」。他倡導「公開性」,宣布廢除「意識形態專制主義」和「精神壟斷」,允許反映不同階級、階層、社會集團利益的不同的思想觀點進行「自由的、公開的對比、討論和爭論」,允許非馬列主義的意識形態在蘇聯自由傳播,允許公開批判、否定蘇聯的歷史、現行的社會主義制度;他倡導「民主化」,提出「全面民主化綱領」。戈爾巴喬夫認為,「民主與自由是人類文明的偉大價值觀」,「社會主義是一般民主和全人類理想及價值觀的體現」。為了實現「社會全面民主化」,要排除任何階級、政黨、社會集團的專政。他倡導「多元化」,戈爾巴喬夫聲稱,「我贊成多元化」。多元化的主要內容包括:政治多元化,主張多黨制,實際上是取消蘇共對國家政權的領導;經濟多元化,實行所有制「非國有化」、「私有化」,不講公有制的主導地位;思想多元化,允許各種意識形態自由競爭,也就是取消馬列主義的指導地位,讓資產階級思想自由泛濫。實際上,「公開性、民主化、多元化」,都包括在「全面民主化」之中。(4)宣揚「全人類的利益高於一切」。戈爾巴喬夫聲稱,「新思維的核心是承認全人類利益高於一切」,「新的政治思維的基本原則很簡單:核戰爭不可能成為達到政治、經濟、意識形態及任何目的的手段」,他認為,在當今的核時代,「人類存在是第一位的」,「一定要排除兩大體系的對抗」,實現「國際關係人性化」、「人道主義化」。「全人類的利益高於一切」的觀點是當今民主社會主義的一個核心觀點,這種觀點的依據有兩點:一是當今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繫的整體世界,各國之間的依賴性越來越大,因而,全人類的共同問題居於首位;二是在核武器條件下,戰爭會導致人類毀滅,而人類不存在了,也就談不到階級利益,人類的生存是第一位的。這種觀點實際上是一種似是而非的觀點,雖然目前全球面臨著許多共同的問題,存在著許多共同利益,但是另一方面,當代世界並不是一個大同世界,還存在著不同的階級利益,、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那種脫離階級利益、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的所謂的全人類的利益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另外,雖然核武器和可能的核大戰對人類生存有嚴重威脅,但是決不能因此而認為在核威脅下一切階級間、國家間矛盾和衝突都會消失或被排斥到次要地位。對於霸權主義國家來說,是打核戰爭或是打常規戰爭,是大打或是小打,是打或是不打,完全由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來決定,而不是由所謂的超階級的、超民族的、超國家的全人類的利益來決定的。

正是在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的指導下,蘇聯的改革逐漸背離了初衷:1989年5-6月,實行自由選舉制,召開蘇聯人民代表大會。1990年蘇共中央2月全會及隨後的3月全會作出了關係到蘇聯黨和國家命運的幾項重要決定:(1)修改憲法,取消蘇共的法定領導地位;(2)完成對所有國家機關的改革,把政權轉交給蘇維埃;(3)準備實行多黨制;(4)建議實行總統制。同年3月,第三次例行的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設立國家總統職位和規定總統的一系列權力的蘇聯憲法修正案,修正了憲法中規定的共產黨領導作用的條款。從此,蘇共喪失了法定的政治權力。1990年7月,蘇共召開了28大,通過了《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綱領性聲明、黨章及一系列決議,使民主社會主義成為完整的體系,即在政治方面實行議會制、總統制、和多黨制;在經濟方面實行生產資料「非國有化和私有化」、「完全的市場經濟」,開展多種所有制的自由競爭;在意識形態領域實行多元化,放棄馬列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決屏棄對其他觀點與思想的意識形態限制」,「堅決反對以任何形式對輿論工具進行壟斷」。在國際上,實行收縮戰略,對美國採取克制忍讓態度,主動作出一系列讓步,丟掉東歐和第三世界的「包袱」,爭取西方的援助。從此,蘇聯的政治、經濟和對外關係發生了質變。

蘇聯的解體給我們留下的教訓是多方面的,是十分深刻的:1,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建設社會主義問題上要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本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制定和執行一條正確的、符合實際的和不斷發展完善的社會主義建設路線。2,要把經濟建設當作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其他一切任務都要服從這個中心;3,社會主義四項基本原則,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前提,決不允許在這個根本立場上有絲毫動搖。4,要堅持改革開放。要不斷改革舊的、不符合實際的政治、經濟體制,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要大膽學習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運用當今世界各國,包括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一切先進的管理方法和經營方式,還要引進和借用外國資金,來加速經濟建設和發展生產力。

蘇聯解體對中國的影響:總的說來有利有弊。從政治上來說,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之初,形勢對中國非常不利。在短短几年內,社會主義國家一個接一個解體,這種局面動搖了許多人的社會主義信念,影響了共產黨的形象;西方國家一時興高采烈,他們盼望著新思維效應在中國出現,談論「中國到底還能撐多久?」西方對中國集體制裁,大搞「人權外交」,外壓驟然增加,一時間中國顯得很孤立,局面很被動。1989年9月,鄧小平在與中央幾位領導人談話時提出對國際形勢的三句話:「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在其後的幾次講話中又陸續加入了幾句話:「善於守拙、決不當頭、韜光養晦、有所作為」。人們常稱之為「28字方針」。中國領導人在28字方針的指導下,總結了建國40年來對外關係實踐中的經驗教訓,使中國在複雜紛繁的國際環境中堅持走中國人民自己選擇的道路,保持了政治的穩定和經濟的高速發展,使西方國家由對中國進行集體制裁變為競向與中國改善關係、發展貿易。

蘇聯解體促使中國人民進行有益的思考。蘇聯及東歐國家從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制度向多黨制的資本主義制度轉變引起的各種矛盾之激化、政局動蕩之劇烈及延續之久,大大超出了人們的預料。蘇聯解體前及解體過程中,西方國家對之提供援助的諾言很少兌現。這些從反面給人們以深刻的教訓,使中國人民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目前中國安定團結的局面更加珍視。

在戰略上,蘇聯的解體在相當長時期內消除了我國北面的最大威脅。但是,隨著蘇聯的解體,中國在西方眼中的戰略價值下降了,就中西關係而言,中國外交的籌碼比過去少了,中國與西方關係的困難增多了。美國散布「中國威脅論」、推行「人權外交」,把遏制的矛頭直接對準了中國。當然,由於來自北方的威脅的消失,中國在戰略上對西方的需求也相應減少了,隨著綜合國力的提高,中國在世界事務中的作用日益增強,西方遏制不了中國。

經濟上,蘇聯解體給中國與獨聯體各國的經貿關係開闢了一個廣闊的前景。中國的食品、輕紡、電子、家電等產品為俄羅斯所急需;同樣,俄羅斯的大型機電產品和某些尖端技術是中國現代化建設所必須的。俄羅斯資源豐富,但是缺乏勞動力開發,而中國勞動力充足,雙方勞務合作前景廣闊。

第七講第三世界問題

亞非會議:1955年4月,亞非29個國家的代表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舉行會議。亞非會議確定了和平共處、友好合作的十項原則,會議所倡導的團結合作、反帝反殖、維護獨立、捍衛和平的「萬隆精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亞非會議的召開為亞非國家聯合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鬥爭樹立了典範,增強了亞非國家的民族自信心,鼓舞了全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促進了民族解放運動的新高漲,加速了殖民體系的崩潰,增進了亞非各國的團結和合作,推動了第三世界聯合反帝、反殖、反霸的鬥爭,是第三世界崛起的里程碑。

不結盟運動50年代末、60年代初,隨著民族獨立運動的高漲,超級大國對亞非拉廣大地區的爭奪日益加劇。為了擺脫大國的控制,避免捲入美蘇雙方的衝突,一些中小國家,尤其是新獨立的國家,倡導和平、中立、不結盟的政策。在鐵托(南斯拉夫總統)、納賽爾(埃及總統)、蘇加諾(印度尼西亞總統)、尼赫魯(印度總理)、恩克魯瑪(迦納總理)等的積極倡導下,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的首都貝爾格萊德舉行第一屆不結盟國家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參加不結盟運動的條件是:推行獨立的外交政策、不加入大國軍事集團、不締結雙邊軍事同盟、不向外國提供軍事基地等。不結盟運動的成員國從最初的25個已經發展到目前的110多個,約佔聯合國成員的2/3。不結盟運動的出現是第三世界形成的里程碑。

第三世界崛起的重要意義第三世界的隊伍從50年代的54個擴大到目前的132個。第三世界的崛起是我們時代的頭等大事。它不僅是一個強大的政治力量也是一個強大的經濟力量。在政治上,第三世界的崛起徹底摧毀了帝國主義的殖民體系,有力地推動了世界歷史的進程;改變了世界力量對比狀況,推動世界格局由兩極向多極發展;由第三世界為主體形成的不結盟運動,對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緩和緊張局勢、維護世界和平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經濟上,第三世界率先提出建立國際新秩序,倡導南北對話、南南合作,在反對不公正、不合理的舊秩序,建立公正、合理的新秩序的鬥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77國集團」:第三世界國家為了加強經濟合作,共同反對發達國家的控制、剝削和掠奪,1964年在日內瓦聯合國第一屆貿易和發展會議上,77個國家和地區聯合發表宣言,由此形成了「77國集團」(又稱「發展中國家會議」)自70年代以來,「77國集團」以聯合國為講壇,維護髮展中國家的權益,推動南北對話,緩和和改善南北關係,為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作出了重要貢獻。到90年代,已有123個國家加入了77國集團。

南南合作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技術合作,旨在促進各自民族經濟的發展,集體自力更生和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由於發展中國家多位於地球南半部,故稱它們的合作為南南合作。

《洛美協定》:即《歐洲經濟共同體—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國家洛美協定》,1975年2月,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區46個發展中國家與歐洲經濟共同體9國在多哥首都洛美簽定的貿易和經濟協定。主要內容是:一、簽字的發展中國家的全部工業品和94.2%的農產品,可以免稅不限量地進入歐共體市場,而歐共體成員國向46國出口時只享受最惠國待遇;二、歐共體建立「穩定出口收入」基金,以補償46國因初級產品價格下跌原因造成的損失;三、歐共體5年內向這些地區提供42億美元的經濟援助。1979、1984、1989年雙方又先後三個洛美協定,擴大了特別優惠範圍、增加了財政援助、確立了雙方的平等夥伴關係擴大了合作領域。參加簽字的發展中國家增加到68國,歐共體國家增加到12國。四個洛美協定是迄今最重要的南北合作協定,它對於改善南北關係、促進彼此間的經濟發展乃至全球的經濟發展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為什麼第三世界國家被稱為發展中國家?第三世界國家而臨的最重要問題是什麼?他們主張通過什麼途徑來解決這個問題?(1)第三世界國家一般又被稱為發展中國家,「第三世界國家」這個提法主要強調它們的國際政治地位,強調他們是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重要力量;「發展中國家」的提法主要是強調它們的經濟發展水平,它們大多是二戰後擺脫殖民統治,獲得獨立的國家,比較貧窮落後。

(2)第三世界國家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維護民族獨立和發展民族經濟。

(3)為了維護民族獨立,避免捲入大國衝突之中,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參加了不結盟運動。亞非會議是第三世界崛起的里程碑,不結盟運動標誌著第三世界的形成。

(4)發展中國家努力推進南北對話,開展南南合作,致力於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建立。南北對話的重要成就是「洛美協定」,南南合作的重要成就是「七七國集團」。

東盟:東南亞國家聯盟的簡稱,它的前身是1961年7月成立的東南亞聯盟。1967年8月,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又在曼谷成立東南亞國家聯盟。之後先後加入東盟的有汶萊(1984年)、越南(1995年)、寮國、緬甸(1997年)、柬埔寨(1998年)。東盟的宗旨是,在平等和協商的基礎上促進本地區的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文化發展,按照國際關係準則和聯合國憲章促進本地區的經濟增長。目前東盟已經形成為一個區域性的經濟、政治集團。

亞太經合組織: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的簡稱。1989年,亞太地區12個國家和地區在堪培拉成立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亞太經合組織已經發展成為當今世界三大地區性經濟集團之一,而且勢頭髮展強勁,以致有「21世紀是太平洋世紀」之說。

第八講四次中東戰爭和巴以問題

耶路撒冷意為「和平之城」,為什麼有人說「和平之城不和平」?你對這種說法有何看法?(1)這裡所說的耶路撒冷泛巴勒斯坦乃至整個中東地區。(2)中東地區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政治、經濟兩方面);巴勒斯坦是聯結中東地區的橋樑。(3)中東地區自古以來是東西方民族較量、融合之地,巴勒斯坦是三大宗教的聖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中東成為世界政治的熱點地區,多次爆發大規模戰爭,至今阿以雙方邁向和平的道路上仍然荊棘叢叢。(4)阿以雙方這所以長期衝突除了宗教、民族方面的原因外,主要是由於大國的插手。隨著國際局勢的緩和,中東和平進程必然加快,耶路撒冷最終將成為名副其實的「和平之城」。

巴勒斯坦問題的由來及實質:

1。歷史淵源:巴勒坦歷史悠久,公元前3000年前後,迦南人就在這裡建立了迦南文化。據《聖經》記載,在公元前21世紀,希伯來人在在其族長亞伯拉罕的帶領下從兩河流域遷入迦南地。在公元前13世紀以前的猶太人的歷史均來自《聖經》,無據可考。公元前11世紀,希伯來人建立希伯來王國。公元962年,希伯來國王一分為二,北部稱以色列王國,南部稱猶太王國。公元前722年,以色列亡於亞述;公元前586年,猶太王國亡於巴比倫。此後,猶太人先後處于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羅馬帝國的統治之下。從公元1世紀起,猶太人逐漸從巴勒斯流散世界各地。

2。錫安主義與《貝爾福宣言》:從18世紀開始,由於奧斯曼帝國的衰落,西方殖民主義開始打著幫助猶太人返回巴勒斯坦的旗子爭奪巴勒斯坦,導致了錫安主義運動的興起。第一次世界中,英國頒布《貝爾福宣言》,以「幫助猶太人建立民族之家」為名奪取了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權。

3.阿以分治:由於西方列強的支持、錫安主義運動的發展和希特勒掀起的反猶浪潮,促使大批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引起阿以衝突的不斷加劇。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通過關於巴勒斯分治的決議,決定英國的委任統治於1948年8月結束,在巴勒斯坦建立兩個國家:猶太國(1·5萬平方公里),阿拉伯國(1·1萬平方公里)。耶路撒冷作為一個獨立實體由聯合國管理。

4.四次中東戰爭: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支持下,以色列在1948、1956、1967、1973對阿拉國家進行了4次大規模戰爭。特別是1967年戰爭中,以色列不僅侵佔了按聯合國分治決議中應屬阿拉伯國的約旦河西岸土地和整個耶路撒冷,還侵佔了埃及的西奈半島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等共8萬多平方公里土地,100多萬阿拉伯人淪為難民。

5.聯合國安理會242號決議:1967年11月通過,要求以色列撤出在1967年戰爭中佔領的土地;但以色列拒絕執行。第4次中東戰爭後,出於多種原因,以色列撤出西奈半島和部分戈蘭高地地區,繼續佔領著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和和耶路撒冷等地。

6.中東和平進程:1991年12月,阿以雙方開始直接會談。1993年9月,雙方簽署和平協議同意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首先在加沙地帶和傑里科自治。

7.巴勒斯坦問題的實質:被佔領土問題、阿拉伯難民問題、耶路撒冷地位問題。

第九講世界一超——美國

美國1787年憲法的特點:美國民主制度的基礎是實行了200多年的一部憲法,史稱1787年憲法。一、美國憲法最大的特色是確立了聯邦制,即多數內政由各州或各州治理,外交、國防等有聯邦政府管理的政治制度。各州有自己獨立的立法、司法、行政部門,各州的民、刑、商法各不相同。二、美國憲法的另一特色是按三權分立的原則建立政府。聯邦政府由國會、總統和最高法院三部分組成。國會是最高立法機關,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總統是最高行政首腦,又是陸、海、空三軍總司令。總統頒布的法令須經國會批准,總統應該向國會提出國情報告,但是總統及其任命的政府不對國會負責,國會不能用投不信任票迫使總統辭職,但是國會有權彈劾總統和審判總統。國會的決議須經總統批准,如果未獲批准,經國會再次以2/3多數通過,即可直接生效。聯邦法院是最高司法機關,其法官由總統經國會批准後任命。若法官不失職,可任職終身。聯邦法院有最高裁判權,後來還取得了監督立法和解釋憲法的權利。如果聯邦法院認為普通法律與憲法相衝突,可宣布其無效。從本質上說,美國憲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和加強資產階級對勞動人民的統治,但是,我們應該承認它的積極意義。1,分權制衡原則是防止封建專制和個人獨裁的有效方式。它所確立的法制原則對防止濫用職權、搞個人特權起重要作用。2,保證了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不至於因為某總統的上台或下台而使政局有較大的波動。3,使美國成為一個更為統一的國家,從而在客觀上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發展。4,它是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成文憲法,為世界各國憲法提供了一個藍本。

尼克松主義: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南太平洋中的關島就美國的亞洲政策發表演說,表示美國要從亞洲收縮力量;1970年2月,尼克松在向國會提出的咨文中,又提出美國外交政策三原則:「夥伴關係、實力加談判」,對在關島提出的亞洲政策進行補充,把它發展為美國新的全球戰略,被人稱為尼克松主義,成為美國以後幾屆政府外交政策的出發點。尼克松主義是美國霸權地位衰落的產物,它標誌著杜魯門主義的破產。

美國的「人權外交」及實質:人權是全人類共追求的理想和目標,但在實現人權的過程中,必然受到具體的客觀歷史條件的制約。在目前的國際社會中,還不存在一個公認的、統一的人權標準。但是,近年來,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加緊推行人權外交,把人權作為國際鬥爭的工具,推行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企圖把自己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強加於別的國家,遭到了社會主義國家和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強烈反對。發展中國家和西方國家在人權問題上的鬥爭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關於人權觀和人權的範圍問題。西方傳統的人權概念只包括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等個人權利,而發展中國家,認為人權還包括集體權、生存權、發展權、國權和主權。二、關於人權和主權的關係問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大肆宣揚「人權高於主權」、「人權無國界」、「不干涉內政的原則不適用於人權問題」等謬論。廣大發展中國家則認為,國家主權是實現人權的基礎,沒有主權,人權就無法實現。人權問題主要是一國的內政問題。三、關於人權的國際保護。全世界人都有權利反對和譴責那些危及世界和平與安全的行為,諸如殖民主義、種族主義、和外國佔領造成的大規模侵犯人權的情況,以及種族歧視、種族隔離、種族滅絕、販賣奴隸、國際恐怖行動等。然而,西方國家企圖無限制地擴大人權的保護範圍,把純屬國內管轄的人權問題也列入國際保護的範圍,主張任何國家都可以對另一國的人權問題進行所謂「人道主義的干涉」,從而使他們利用人權干涉別國內政合法化。

里根主義:里根主義即里根政府採取的美國的外交政策。里根入主白宮後,提出「重振國威」和「以實力求和平」的口號,他在努力促進經濟發展、大規模增加國防開支、增強軍事實力的同時,加強美國同西歐、日本的傳統聯盟,否定60年代以來的緩和外交,實行以遏制蘇聯擴張為主要內容的對蘇強硬政策。

布希的「超越遏制戰略」:即抓住蘇聯進行改革的時機,憑藉美國當時的優勢,以「經濟援助」為誘餌,採用政治、經濟、文化、和意識形態等多種手段,促使蘇聯以和平演變的方式向「政治多元化和經濟自由市場化」發展,最後把蘇聯和東歐國家融合到西方的政治、經濟體系中去。超越遏制戰略同美國戰後以來的遏制戰略相比具有以下特點:1,目標更大。不僅限於遏制蘇聯的擴張,而是企圖把蘇聯和東歐國家納入到西方的資本主義體系中去,來鞏固美國的世界霸權。2,空間更廣。其活動空間不僅限於蘇聯、東歐國家的周邊地區,而是推進到了蘇聯和東歐地區的內部。3,手段更多。不僅限於對蘇聯的軍事遏制,而是在軍事遏制的同時,更強調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等多種手段的進攻。

柯林頓主義:柯林頓上台後,針對冷戰結束之後美國所面臨的錯綜複雜的國內國際形勢,在內外政策上進行了一系列重大調整。他把解決經濟問題作為頭等大事,他提出了「一個目標」(美國領導地位)、和「三個支柱」(經濟安全、軍事實力、民主和人權)的外交戰略構思,實現全球民主化的所謂「擴展戰略」。

第十講多極世界之一——日本

戰後日本的民主制改革:1945年8月—1947年底,美國對日本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徹底消除日本對自己的威脅;同時,亞洲各國也強烈要求日本剷除軍國主義、日本人民也有實現民主的願望。美軍佔領當局首先解散了日本的軍隊及軍事機構,並對日本政府接連發出解散財閥(對10大家族財閥的股票及與之有關的625家公司的股票全部沒收,公開出售,將財閥首腦解職)、農地改革(對地主土地採取強制徵購,然後賣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制定日本國憲法(實行三權分立的議會民主制,天皇成為日本的象徵)等非軍事化、民主化指令,以瓦解日本軍國主義體制。在整肅中,逮捕143名甲級戰犯,其中東條英機等7人被處以絞刑;開除了軍國主義分子的公職,解散了右翼法西斯團體。

1948年—1950年6月,隨著美國在全球推行冷戰政策和中國解放戰爭的迅速發展,美國轉而希望日本成為遠東的穩定因素,成為美國的遠東工廠和反共基地。因此,美國加強了對日援助,解除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整肅,把對日政策的重點轉到重建日本經濟上來。1951年9月,美、英、法等國與日本簽定片面的《舊金山對日和約》。同時,美日又締結《日美安全保障條約》,美國結束對日佔領。但是條約規定,美軍繼續留駐日本,還可以鎮壓日本的「內亂」,從而確立了日本和美國在政治和經濟上的從屬關係,即美國對日本實行半佔領的《舊金山體制》。1952年2月,美日之間又簽定了《美日行政協定》,進一步擴大了美國在日本的權益。1960年1月,美、日兩國政府又簽定《新美日安全保障條約》,刪除了舊《日美安全保障條約》中美軍可以鎮壓日本國內暴動和騷亂等干涉日本內政的條款,擴大了日美兩國合作的範圍。因此,日本政府宣稱,「新日美安全保障條約使日本進入了新時期」。

日本改革的影響:一方面使美國能夠進一步從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等方面加強對日本的控制,另一方面也沉重打擊了日本軍國主義勢力和封建勢力,推動了日本由軍事封建帝國主義向議會民主制的轉變,對日本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由於是以美國的需要來改造日本的,因此它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最突出的表現是保留了天皇制和右翼勢力,沒有追究天皇的戰爭責任,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日本對侵略歷史的認識,成為日本當前許多政客美化侵略戰爭的歷史根源。

關於戰後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

外因:

1,「冷戰」為日本帶來有利於經濟發展的國際環境。由於推行「冷戰政策」的需要,從1948年起,美國變削弱日本的政策為扶植日本的政策,不僅放寬了對日本的控制,而且還向日本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和貸款。為了把日本建成遠東的反共堡壘,美國在戰後的頭六年中花費了大約20億美元。在美國侵略朝鮮和越南期間,日本成為美軍的後勤供應地,不僅大量的軍需定貨湧向日本,美國還把大量的軍事設備和軍隊家屬運往日本。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期間,美軍對日「特需定貨」達100多億美元,從而為日本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提供了急需的大筆外匯,極大地刺激了日本經濟的發展。日本人稱朝鮮戰爭為日本的「神風」和「起死回生的妙藥」。

2,美國對日本進行的政治和經濟改革,為日本戰後經濟振興奠定了基礎。

W. Edwards Deming的貢獻——質量控制法。Elementary Principles of the StatisticalControlofQuality

3,大量價格低廉的初級產品的進口,是日本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

內因:

1。日本制定了放棄戰爭的憲法,每年軍費支出壓縮到國民生產總值的1%以下,因而政府長期內可以把大量資金放在發展經濟上。

2。戰後日本政局穩定,有較強的法律制度。按照新的憲法,日本天皇成為國家的象徵;建立了三權分立的資產階級議會民主制;擴大了公民的民主權利。

3。日本政府制定了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戰略。不斷進行大規模的固定資產投資,戰後及時提出「貿易立國」和「技術立國」的口號。長期以來,日本把發展貿易作為發展經濟的重點。

4。日本歷來十分重視發展科技和引進科技,積極利用戰後新科學技術的成果來促進本國的經濟發展。經過多年的努力,到1987年,日本的科研經費總額、研究人員總數、研究開發能力以及發表的科研論文數,都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目前在一些高科技領域的研究水平,日本已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為了適應以微電子技術為中心的新技術革命,日本政府「高度重視高深知識」,強調「通過富有獨創性和先驅性的研究」來「發掘頭腦資源」。

5。重視教育,提高國民素質。日本政府和企業一直把發展教育、培養人才作為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即使在經濟比較困難的時候也保證對教育的投資。

6。長期奉行「高積累、低消費」的政策,被稱為「勤勉型」經濟機制,日本工人的工資相對比較低。從50年代開始,許多大企業就推行「終身僱傭制」、「年功序列工資制」,把職工的利益和企業的利益結合起來。日本企業還巧妙地把中國的儒家思想和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與企業管理結合起來,運用武士道的「克己盡職、廉恥守信」和儒家的「齊家治國」、「忠孝仁愛」等思想來協調企業內部的關係,加強企業內部的凝聚力,形成一種企業精神。

從經濟大國走向政治大國:日本把自己從經濟大國走向政治大國的發展趨勢成為「第三次遠航」。第一次遠航是指明治維新後,日本由封建幕府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的轉變;第二次遠航是指戰後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第三次遠航是指從經濟大國向政治大國的發展。

戰後,日本作為一個戰敗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領域不得不長期追隨和依賴美國,充當美國在遠東的反共堡壘。但是,隨著日本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經濟實力的增強,自70年代起,日本政府在強調日美關係為「基軸」的同時,逐漸修正了對美國一邊倒的政策,把追隨關係發展為夥伴關係,積極開展所謂「多邊自主外交」,努力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

「多邊自主外交」是1972年7月日本田中角榮政府上台後提出的對外戰略總方針,其核心是獨立自主地制定日本的外交政策,加強同世界各國的往來,發揮日本在國際舞台上的大國作用。

其主要內容是:1,以日美安全體製為基軸,同美國建立「富有成果的夥伴關係」;2,恢復中日邦交,同中國建立長期穩定的政治和經濟合作關係;3,以經濟協調促進政治一致,確立同西歐等盟國的「夥伴關係」;4,以政治協調推動經濟外交,促進同第三世界國家關係的發展。「多邊自主外交」是日本經濟地位不斷提高的必然產物,也是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的具體表現,它反映了日本獨立自主和謀求政治大國傾向的加強。

日本為謀求政治大國所採取的主要行動:1,增強經濟勢力,開展「經濟外交」。為了謀求政治大國,日本企圖以經濟實力為後盾,把經濟上趕超美國作為奮鬥目標。首先,立足亞太,努力建立以日本為主導的經濟圈,與歐美抗衡。日本以投資為主,採取貿易、投資和經濟援助「三位一體」的做法,大力推行所謂「雁行模式」,力爭在東亞地區經濟中居主導地位。日本在80年代及時調整了發展戰略,擴大了知識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及資本和技術輸出,使費能耗、資源、勞力的產品逐步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推動經濟繼續發展。日本把失去競爭能力的產業轉移到亞洲「四小龍」(台灣、香港、韓國、新加坡),接著日本、四小龍又向東盟輸出資本,促使這一地區的產業結構出現了連鎖式調整,形成了以日本生產高新技術產品、四小龍生產一般技術產品和耐用消費品、東盟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國際分工格局,使四小龍和東盟加深了對日本經濟的依賴程度。

2,積极參与國際事務,加強外交攻勢。日本一直為聯合國維和部隊負擔10%的費用,支持聯合國的經費數額在全部聯合國中位居第二,僅次於美國。加強日、美、歐三邊關係,倡導建立以日、美、歐三極為主導的「世界新秩序」,力圖在解決地區衝突中顯露頭角並分享領導權。日本是「七國首腦會議」成員國之一(以1973年10月石油危機的驟發而引起西方經濟混亂為契機,自1975年11月起,美國、日本、英國、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和加拿大等七國首腦一年一度輪流在與會國首都或大都市召開會議,商討對策,協調行動,解決面臨的各種問題)。自1975年以來,日本日益活躍在七國首腦會議上,1993年7月,第19次七國首腦會議在日本東京召開,表明了日本在資本主義世界的地位不斷上升。70年代以來,日本政府就強調自己是「西方一員」和「先進民主主義國家一員」。日本與歐共體每年舉行一次首腦會議,日本派代表參加歐安會,向北約派出代表。1990年1月,日本首相海部在給美國總統布希的信中提出:「必須以美、日、歐三極為主導來形成世界新秩序。」目前,日本所擁有的經濟、科技實力使其在構築國際新秩序的角逐中處於有利的地位。因此,日本不僅要求建立以美、日、歐三極為領導的世界新秩序,而且還積極要求修改《聯合國憲章》,力爭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1994年4月在45屆聯大上正式提出)。儘管美國國內「日本威脅論」抬頭,「敲打日本」、「遏制日本」的呼聲漸高,但是日本並沒有因此而退縮,原來給人以「謙恭」印象的日本,近年來卻出現了一股強硬的思潮,並且在一般國民中影響越來越大。

3,改變防務思想,增強軍事力量。從70年代起,日本就開始積極擴大軍事力量,1987年月,日本政府正式決定廢除1976年制定的軍費開支不超過國民生產總值的1%的限額。目前日本軍費開支已經超過400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日本的常規軍事實力有可能超過英法成為世界性軍事強國。目前,日本已經成功發射多種火箭;日本雖然沒有核武器,但是擁有製造核武器的環和技術。雖然日本憲法規定,日本不能向海外派兵,但是自1991年海灣戰爭後,日本多次派出軍隊參加聯合國維和部隊。1992年6月,日本參議院通過了《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合作方案》(PKO法案)。目前日本負擔聯合國全部開支的11-12%。

90年代初,日美商談「全球夥伴關係」,1997年,日美修改1976年制定的《日美防衛合作指針》,根據新《指針》和1999年4—5月間通過的《日美防衛合作指針相關法案》,當日本「周邊地區」發生「事變」時,日本自衛隊將為美軍提供後勤支援和海上搜索救助,日本自衛隊的潛艇和飛機可以到國外去「救助」和「尋找」日本人。這樣自衛隊就不再是專守防衛,而是可以借口「防止地區衝突」而主動出擊,日本一些政客甚至把我國的台灣海峽也包括在「周邊地區之內。《日美防衛合作指針》及相關法案的的通過,標誌著日本在軍事方面已經成為美國亞洲戰略的一翼,日美關係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暴露了日本對外擴張的野心。

第十一講世界經濟全球化

什麼叫知識經濟?知識經濟將給世界經濟和人類社會帶來什麼深遠影響:1)發達國家進入信息社會後,知識經濟提上了日程,是建立在知識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2)產業結構進一步高級化,知識密集型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越來越大。(3)在知識經濟時代,對智力資源的佔有比工業經濟時代對自然資源的佔有更為重要。(4)智能產品已經登上經濟發展的舞台,智能服務也大放異彩。(4)經濟競爭加劇,科學技術成為國家間綜合國力較量的核心。(5)加速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6)形成新的經濟分工格局,出現「頭腦國家」和「軀幹國家」。

世界經濟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是什麼?(1)全球化一方面加強了國家之間的協調與合作,另一方面推動了經濟開放和自由化,國家實際上減少了干預,各國的經濟活動越來越多地遵循國際條約、協定和國際慣例,來運作。從這個意義上說,國家對內的經濟權力將向全球水平轉移,經濟邊界也將淡化甚至消失。

(2)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個難得的走向現代化的機遇,發展中國家可以利用外資、技術和世界市場獲得後發優勢,利用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逐步提高發展中國家的工業水平。

(3)但是,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更是一個嚴峻的挑戰。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不僅表現在經濟方面,也表現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在經濟方面,面臨先進的信息技術、強大的跨國公司和各種金融科學衍生工具(如網上金融交易),如何在必要時發揮國家宏觀經濟管理職能,規避經濟風險,維護國家的經濟利益和經濟安全,就是一個重要而又現實的一個問題。如金融衍生工具既為金融自由化提供了空閃繁榮的市場,擴大了業務領域,但也為過度投機創造了條件。任何國家稍不留意,就會因政策失誤而成為國際投機者的目標,引發一場大範圍的經濟動蕩,如1997年的東南亞經濟危機在一定意義上講就是參與全球化所付出的代價。發展中國家常常成為國際投機和國際風險的犧牲品。

在政治和文化方面,西方國家常常利用自己強大的經濟和科技優勢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導致經濟政治化,竭力把自己的政治制度、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強加給別的國家。

畢竟全球性技術力量基本上集中於發達國家,而全球化處於掌握全球性技術力量的國家主導之下。加上發達國家經濟實力雄厚,如果發展中國家未能及時地作出應對,在全球化的衝擊下,發展中國家民族工業將處境艱難,甚至可能繼續拉大南北貧富差距,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舞台上按照自己意志進行選擇的空間將大縮小。經濟全球化是歷史潮流,任何國家都無法迴避。發展中國家只有勇敢地正視它,利用機遇,積極而又慎重地調整政策,才能改變被動局面。

第十二講中國的地位

駁中國威脅論:1。中國的外交政策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這符合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2。堅持獨立自主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根據是非曲直決定對國際總是的態度。3。和平共處原則是中國處理國際關係的基本原則。4。中國的國防建設是維護自己的主權和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5。中國的國防開支保持在最低限度。6。中國積極倡導裁軍,並積極行動。

當前形勢與中國的對外政策: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多極化趨勢在全球或地區範圍內,在政治、經濟等領域都有新的發展,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國與國之間競爭激烈、殘酷之程度不亞於冷戰時期,但是,不同的是,競爭的手段主要是經濟的和政治的,而不再是軍事的。在國際形勢總體上不斷趨向緩和的情況下,世界上各種力量出現了新的分化組合:大國之間的關係經歷著重大而深刻的調整,各種區域性、洲際性的合作組織空前活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總體實力在增強。各國要求平等相待、友好相處的呼聲日益高漲,要和平、求合作、促發展已經成為時代的主流。維護世界和平的因素正在不斷增長。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避免新的世界大戰是可能的,爭取一個良好的國際和平環境和周邊環境是可以實現的。

但是,冷戰思維依然存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然是威脅世界和平與穩定的主要根源。軍事集團的擴大、軍事同盟的加強、損害發展中國家利益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的存在、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利用「人權」問題干涉別國內政、時起時伏的局部衝突等嚴重現象,都是危害世界和平的因素。國與國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的矛盾和衝突仍然困擾著人類。圍繞著北約東擴、波黑戰亂、科索沃戰爭、中東和平進程、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機及海灣戰爭再起等熱點問題,各大國展開激烈的外交角逐,可以預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國際社會將仍然是有序與無序、理性與瘋狂、穩定與動蕩、和平與戰爭、合作與對抗、進步與落後、光明與落後兩種狀況並存。

90年代是冷戰結束、多極化趨勢日益加強的年代,也是列國爭鋒的年代。美國大力推行「一個目標,三個支柱」的外交政策。即以「經濟安全、軍事實力、民主和人權」為三大支柱,實現美國「領導世界」的理想和目標。為此,它或者以「集體經濟制裁」的手段,或者以「多國維和」的名義大打出手,到處揮舞大棒,企圖建立以美國為首的世界新秩序。但是,美國「領導世界」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從蘇聯脫胎而出的俄羅斯恥於當「配角」,也雄心勃勃地欲重振大國地位,其外交政策從向西方「一邊倒」轉向全方位的「雙頭鷹」大國外交政策。歐盟不再以美國馬首是瞻,隨著其一體化的不斷深化和拓展,試圖加大對世界格局的影響力度。日本的「政治雄心」隨著自己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而日益膨脹,努力謀求在多極化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面對風雲變幻的國際局勢,中國堅持鄧小平的「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外交方針,始終不渝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對於一切國際事務,我們超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異,從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決定自己的立場和政策,不屈從於任何外來壓力,不同任何大國或國家集團結盟,不搞軍事集團,不參加軍備競賽,不進行軍事擴張。我們尊重世界的多樣性,尊重各國人民選擇符合本國國情的社會制度、發展戰略和生活方式。我們不把自己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強加於人,也決不允許別國把他們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強加於我們。我們堅持睦鄰友好,主張通過友好協商和談判的途徑解決相互之間有爭議的問題,一時解決不了的,主張暫時擱置、求同存異。中國一如既往地同第三世界國家團結合作,密切配合,共同維護正當權益。在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不斷改善和發展同發達國家的關係,對彼此間的分歧,堅持對話,不搞對抗,努力尋求共同利益的匯合點,擴大互利合作,共同對付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面臨的挑戰。堅持平等互利的原則,同世界各國和地區開展貿易往來、經濟技術合作和文化交流、促進共同發展。我們積极參与多邊外交活動,充分發揮我國在聯合國以及在其他國際組織中的作用。在列國爭鋒的國際舞台上,中國堅持「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外交方針,使自己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綜合實力不斷增強。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為世人所矚目,中華民族的崛起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推薦閱讀:

中國人是不是都有一個大國夢?
政治家的遠慮與近視
中國的新左派和施派之間的關係?
日本暴動
窮人可以買iPhone嗎?誰有權力支配窮人的錢?

TAG:經濟 | 政治 | 知識 | 世界 | 當代 | 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