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打的金庸,流水的中國文化走出去

前幾天發《新周刊》上的,在這兒放個原稿。

大片大片奈若何

新世紀剛翻篇兒的時候,李安拍了個電影叫《卧虎藏龍》。那時候,中國人還沒從香港功夫電影的黃金時代里緩過神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骯髒、漆黑、悶熱的錄像廳里彌散著廁所的騷味、來不及卡滅的香煙味、汗味還有不明體液的味道。夥同劣質熒幕上盜版邵氏武俠片的刀光劍影、李小龍拳打腳踢的怪嘯以及午夜轉點後的特殊加映,構成了一代人光怪陸離的青春底色。

李安和製片人江志強帶著《卧虎藏龍》來大陸,請了一幫文化界的朋友,攢了個小型觀影會。這裡面就有我們現在的「國師」張藝謀。那時候張藝謀還是風頭正勁的藝術片導演,剛剛靠著《一個都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去義大利捉了金獅子,在柏林逮了銀狗熊。

二三十人看完之後就坐下吃涮羊肉,從詩詞歌賦談到人生哲學,無話不談,就是沒人對《卧虎藏龍》說上兩句。最怕空氣突然安靜,好好的文藝座談會活活給弄成了火鍋局,張藝謀事後回憶說,「當時我們都覺得不怎樣」。

誰也沒想到,就是這部連涮羊肉都比不上的《卧虎藏龍》在北美賣了1.28億美元,至今還是華語電影的北美票房紀錄。更讓張藝謀們尷尬的是,這片兒不僅美國普通民眾喜聞樂見,還在奧斯卡上橫掃十項提名,最終摘得包括最佳外語片在內的四個獎項。

趁著這股武俠文化走出去的東風,眼紅的老謀子馬上拍了部《英雄》,大場面、大明星、大製作。也就是從《英雄》這兒開始,中國電影走入畸形的古裝大片時代。《英雄》剛開拍那會兒,雙子塔就被恐怖分子駕飛機撞成了齏粉。攝製組還為此緊張的討論,擔心911事件之後,這樣一個關於刺客的故事是否會在國際市場上遭到抵制。

顯然,《英雄》不是一部拍給中國人看的電影,電影里極盡的是外國人對於中國的所有想像。《英雄》仍然承擔著第五代導演「走向世界」的夢想,其改弦更張只是在於中國的文化輸出的目光從歐洲轉向了美國,由追求藝術認同轉而為覬覦全球票房。

儘管《英雄》在國內外均收穫了不錯的票房,張藝謀的野心顯然不止於此,他在多個場合談到《英雄》的思想境界,只可惜對於出過華盛頓、林肯的美國來說,奧斯卡評委顯然難以被陳道明輕描淡寫的一句「不殺,那就是和平」給說服。那年的最佳外語片給了德國導演卡羅莉內·林克的《何處是我家》,一個關於猶太人在二戰前夕逃難到非洲的故事。

《英雄》不僅在國外電影節顆粒無收,在國內也保持著豆瓣評分6.9的好成績。不見棺材不落淚的張藝謀又接連拍出了《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在一旁按耐不住的馮小剛和陳凱歌則分別獻出了《夜宴》和《無極》。學者、影評人戴錦華評論稱,這一大片序列每看一部,都由衷地原諒了上一部。

一部接一部的武俠大片不僅沒能讓中國文化走出去,還徹底耗盡了這一類型片的元氣。本指望著文以載道的大導們,最終不過是讓外國人再一次確認過眼神:中國人都是會飛檐走壁的。2008年,好萊塢把成龍、李連杰湊一塊兒拍了個《功夫之王》作為回禮,我們這才知道,美國人連《西遊記》和《七龍珠》都還沒分不清楚。

水土不服的孔老二

《卧虎藏龍》在北美大熱的那年,正趕上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跟著外國資本一起進來的文化工業成了歐風美雨在臉上胡亂地拍。最高指示,利用小說電影反黨是一大發明。如何克服文化輸送逆差、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成了迫在眉睫的問題。

中國北京城西城區德勝門外大街129號,是「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所在地。雖然不過是中國教育部下屬的一個辦公室,但它的四肢卻跨越中國版圖,伸向全球四面八方。自從2004年11月這個辦公室所創辦的第一所學校在韓國首都首爾掛牌成立。

到2017年底,這個辦公室在全球138個國家,已經擁有525所學院,另外還有1113個課堂。它們被稱作孔子學院,也是中國近些年最為人所知的文化走出去項目。按照孔子學院的官方宣傳,其主要職能是通過教授中文增進文化交流,當然包括但不限於逢年過節吃頓餃子,寓教於樂打打麻將等活動。

大概是參考了德國的歌德學院、西班牙的塞萬提斯學院,孔子學院也試圖通過孔子的國際聲譽來吸引外國人的目光。只是與歌德、塞萬提斯這樣純粹的文學家不同,孔子本身還為儒家思想代言,而儒家思想卻顯然尚不足以為中國文化代言。關於儒家思想何去何從,這兩年在國內都吵的不可開交。

2011年天安門廣場邊上立了尊孔子像,在民眾一片反對聲中又給拉到國博的雕塑園了。掛了這樣一個名字的孔子學院,自然很容易讓人想到一群高鼻闊口、金髮碧眼的洋人在裡面搖頭晃腦的背《三字經》、《弟子規》,成何體統。

區別於歌德學院、塞萬提斯學院的民間背景,孔子學院帶有明顯的官方色彩。也因此孔子學院在國外遭到不少質疑,在冷戰思維的慣性下,擔心孔子學院是跋山涉水給他們送來了共產主義。既然國外高校對於孔子學院心存芥蒂,孔子學院又為何能在全球範圍內迅速開枝散葉呢?這背後當然有中國國家實力增長,中文越來越受到重視的大背景,但各國高校和教育機構的考量可能是更為現實的。

孔子學院採取的是中外合作辦學的方式,由國外高校及教育機構提出申請,經漢辦審批通過後根據當地情況提供5萬至10萬美元不等的啟動資金,之後所產生的運營管理費用也是由漢辦和當地機構各掏一半。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歐美高校,尤其是依賴地方政府投入的公立高校和教育機構,其教育經費面臨著嚴重的預算壓力。

而隨著孔子從「東土大唐」而來的資金和人員,可以大大解決各高校的燃眉之急。金融危機過後,如芝加哥大學、斯德哥爾摩大學等多所歐美高校紛紛以與漢學系職能重合、干涉學術自由等理由提出關閉所在高校的孔子學院。

據英國《經濟學人》報道,2013年中國政府在孔子學院上提供了2.78億美元的資金,是2006年的整整六倍。僅俄勒岡大學就在一學年裡通過孔子學院獲得了超過18萬美元的資助。孔子學院成了歐美高校在經費寒冬里的送財童子。

而在另一方面,孔子學院又因管理混亂、財政不明、教師隊伍參差不齊等問題受到國內民眾的質疑。孔子學院陷入兩頭不討好的尷尬境地。至於其在多大程度上傳播了中國文化,根據美國學者協會在2017年4月發布的報告,學生通過孔子學院學習漢語的目的,包括找中國女朋友、娶中國姑娘、與中國女生約會。還有一位80歲的老人,其學習漢語的目的是聽說學漢語可以防治老年痴呆。

無往不利的查良鏞

今年年初,計劃分成四冊出版的英文版《射鵰英雄傳》第一冊在英國首月即加印到第7版,銷售火爆。美國知名出版社聖馬丁出版社高價購得英譯本版權,將於2019年正式推出美國版;另有西班牙、德國、芬蘭、巴西、葡萄牙等七個不同國家也相繼買下了版權。

外國讀者的反饋也非常不錯,美國亞馬遜上獲得了四星,在出版發行量最多的英國,也有將近九成的讀者給出了四星以上好評。然而這本書在中國的亞馬遜上卻只拿到了尷尬的兩星差評。

中國讀者喜歡挑翻譯毛病這事兒,可以說是源遠流長。在豆瓣外文譯本的評論區,昨天還在為英語四級轉發錦鯉的眾網友紛紛搖身一變成了英語專業八級的翻譯家。大概因為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的太好,誰都能拿著嚴復的「信達雅」牌雞毛當令箭,對著譯本指指點點。儘管他們大多數都看不懂原版。

這次《射鵰》在國內外的兩極評價也是因為撞到翻譯家的槍口上了。為什麼要給《射鵰》第一冊取別名《英雄誕生》?黃蓉怎麼能譯成黃蓮花?中國的雕和國外的禿鷲怎麼能混為一談?更有甚者,認為應更多翻譯中國的嚴肅文學,而不是像金庸小說這樣的通俗文學。

至少在出口金庸這件事上,我們是比國際進出口檢驗標準還要嚴格的。也正是因為這種近乎偏執的對於原汁原味中國文化的追求,使得《射鵰》在寫成六十年後才有今天正式的英文版。

如果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那有江湖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金庸的小說雖然以難譯聞名,但抵擋不住讀者日夜催更的熱情。金庸還曾在訪談中親自吐槽,不論是海外、香港、台灣還是大陸,都是盜版比正版先發行出版。

這些盜版的翻譯質量自然上不了檯面,卻依然洛陽紙貴,金庸還甚至收到過朝鮮軍人書迷的來信。這邊孔夫子還在左右掣肘的時候,金庸早就憑著他的江湖一蓑煙雨向世界揭開了中國文化的神秘面紗。

至於武俠小說有沒有文化價值的討論,金庸早就不在意了。報人出身的金庸一直喜歡在小說里夾帶私貨,對於家國、民族、廟堂與江湖之間唯物辯證關係的認識不知道比張藝謀高到哪裡去了。所以張藝謀只能當奧運會的總設計師,金庸卻可以和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談笑風生。畢竟不是每個寫小說的都能當一國兩制基本法政治體制起草小組的負責人。

2014年的時候,張藝謀和李安在紐約大學進行了一場對談。一直摸不著門路的張藝謀問李安「如何讓全世界看得懂中國電影。」李安開始很客氣,讓張藝謀做自己就好。在張藝謀不斷地追問下,李安才露了兩手真功夫:全球觀眾基本都在看好萊塢電影,美國建立了世界電影的基本語法,針對美國電影中的一些約定俗成的文化積習,中國導演應該更隨和一些,至少在表面上要滿足那些觀眾的需求,至於裡面夾什麼東西,那就各顯神通了。

張藝謀聽了以後恍然大悟,回國就拍出了史詩巨制《長城》。

微博@曹徙南


推薦閱讀:

從未想過修譜竟然可以如此簡單,徹底解決了修譜所有難題
清遠陽山太平鎮田莊村委會大陂村仁廣公祠入伙慶典
漢字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哪些深遠影響?
名門創始人隆乾:立湘西之命,做無效社交的造反者
中國文化中的儒、釋、道(四)

TAG:中國 | 文化 | 中國文化 | 金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