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哼,我只是內向,並不是害羞

娛樂 哼,我只是內向,並不是害羞

羅芊 3 月 24 日

這是一份內向者往自己臉上貼金的報告,歡迎閱讀。

好奇心研究所的微博(@好奇心研究所)和微信公眾號(ID:QLab42)全面上線啦,關注就可以與所長親密接觸。

一般人不喜歡被別人形容為害羞、內向、不合群,但Lifehack認為這些詞不能混為一談,有些人常常被評價為「害羞」,但實際上他們只是內向。

Lifehack認為害羞和內向具有本質上的區別:內向是人們主動選擇的孤獨,害羞則是能力不足被迫接受的孤獨。

換個角度說,內向的人或許是有時代優勢的——在眾人都迫不及待花式抖機靈的時代,內向群體可能可以憑藉物以稀為貴原則向萬人迷靠近一步。這裡列舉了一些內向但不害羞的表現:

只打招呼不夠,要多聊一些內容

相較於一次性交談(「嗨,吃了么,拜拜了您內」)來說,他們更喜歡中度交談,追求一種言之有物、有記憶點、有收穫的對話。換句話說,他們不是逮著誰就聊天的人,他們會把這些時間用在更深入的談話上面。

深思熟慮地回消息

害羞的人收到消息會社交恐懼,內向的人只是回復得慢,他們要等沐浴焚香更衣後專心致志時回復。這些人回復的消息一般比較有邏輯,不摻雜低像素表情,不打錯別字。

認為很多時候的社交是內耗

傾向一對一交流,覺得大多數一對多或者多對多交流是一種內耗。如果迫不得已在聚會上花式交流,回到家後需要一晚上的獨處用來回血。

選擇性社交

內向的人是不反社交的,但他們對朋友的志趣和三觀有自己的選擇標準,以觀察者式眼光挑選朋友。所以在聚會中他們不主動社交,而是站在某一個角落,看起來充滿內心戲。如果他們向你走來……Oh,you are the chosen one!快謝恩。

只愛小團體

不會悶在家裡,但覺得大多數人都太無趣,因此參加一次多人聚會需要心理建設一周到一個月,三五人的小團體是上限。

有敏銳的觀察力

害羞的人可能低頭臉紅,內向的人卻不怕直視別人,他們還通常能在別人指點江山時敏銳地捕捉一些細節。比起用耳朵聽,內向的人更喜歡用眼睛看,關注非語言線索,你說再多「我這個人很愛乾淨」他都能聞出你手機殼上螺螄粉的味道。

也不知道怎麼回事,他們炒股或打麻將通常能賺到錢。

有創造性

掌握一種本領:話少,有時一開口便語驚四座。比自覺有趣滔滔不絕講段子的朋友高級一些。

高度內省

由於太愛閉口不談,他們通常沉醉於分析事物的內在含義,有時會存在「過分解讀」現象。

不喜歡爭論

內心彈幕已經厚到不行了也不與人爭論,實在要爭論恐怕就是理清邏輯要贏了。

喜歡獨處,不覺孤獨

會真心實意地享受獨處,外向的人喜歡通過向外尋求刺激來獲得快樂,內向的人會向內尋找樂子。

更愛書面交流

內向的人堅信文字會比直接說話表達更清晰,可能看見 59 秒的微信語音會突發暈厥。

重視保護個人空間

遇到一些覺得被打擾或者注意力被強姦的事情會非常懊惱,發展到一定程度可能成長為嚴肅高冷難接近。

神秘

許多時候,內向的人給人一種神秘感,你說啥八卦他們都是一副波瀾不驚海闊天空的樣子,其實心裡聽得超暗爽,可怕的是,他們自己半點花邊都不外露的。

長久忠實

不過,他們一般也不會把你的小秘密往外說,因為他們懶。

說白了,許多內向者打著「慢一點」、「少說話」的幌子,實質是表達對周邊環境/朋友/場景的挑剔和婉拒——一種新型的保護色。

題圖來自:JON REINFURT


推薦閱讀:

內向的孩子沒毛病,逼他們活潑是這個世界有病!
「每一個內向的人,都是社交天才」
內向才是社交王道-頭條網
內向的你,真的需要改變嗎?

TAG:內向 | 害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