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史跡年表
07-28
中華醫術,並非某類人所譏諷的那樣,是什麼「玄學」,是愚弄中國人的封建糟粕。中醫理論,也並非「任由演繹」的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幾千年來,其所建樹的救死扶傷功績,是任何人都無法全盤否定的。當然,由於歷史的局限性以及社會制度諸因素,國醫發展的道路是坎坷曲折的,某些施治技術在近代史上無疑地落後於西方醫學。中、西醫學本來走的不是一條路子,但荷載的東西不無一定共性,且又異路同歸於一理,即治病救人。西醫學是一門純實驗性科學,而中醫學既有其實驗性,又是一門注重系統辯證思維的科學。所謂中醫學的發展在近代史上落後於西醫學,即指在其實驗性上,是包括手術、儀器以及化學藥物治療在內的施治技術上。當然,這種落後絕對與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及科技發展水平相關聯的,並非整體醫術上乃至中醫理論基礎的錯誤,而恰恰相反,中醫的辨證施治理論往往要比西醫學優越得多。其實整體看來,兩種醫學各有千秋,亦各有不足,都需要不斷繼續實踐和探索。隨著國家經濟及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對於中醫學的發展便又有了新的機遇,尤其通過對西方醫學的借鑒,又給這門古老的國醫注入了新的活力。今天兩種醫學完全可以相兼互補、相得益彰,共同造福於人類的健康。不過,器之善用,在乎於人。庸者欺心牟利,雖有利器,而未必善用之。中華醫學的弘揚光大,還須以德為本,冀望於更多卓群妙手脫穎而出。〔璞如子《泛覽中醫史跡隨筆》〕年 代紀元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及成就最原始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由於基因作用,本能而有限地選擇某種食物或其它自然物質來簡單料理身體癥狀。原始階段約30萬-170萬年前通過智商的進化及智慧的積累,能從採食經驗中簡單掌握某些植物的藥用價值。尤其對火的應用及對於水的再認識,便成為原始最有效的衛生手段。族群制到氏族公社約2400年前-18000年前 從火的長期熟練應用中,衍生熨法和灸法。由於對自然的敬畏,逐漸深化對神的概念,於是在祈祝祭祀中產生巫師與巫術。儘管此間多以驅邪祈安為主,但好的巫師所掌握的巫術中,會融入一些實用而有效的治療病症經驗和措施。新石器與仰韶文化約公元前2400-前3000伏羲、黃帝、炎帝 伏羲氏有「味百葯而制九針」之譽;炎帝有「神農嘗百草」之譽;黃帝與岐伯論醫雖為傳說,而《黃帝內經》以其名傳世,足可印證黃帝與中華醫藥有重大關係。殷商公元前1700 - 前1100伊尹 此一時期青銅器鑄造技術已逐漸成熟,醫術較之前也有很大進步,但依然非常原始,往往將迷信、傳說及治療經驗結合應用。據出土的當時甲骨文記載,已有數種疾病的描述。伊尹為商初大臣,既以「五味調和說」與「火候論」創立了中國傳統健康飲食理念,又悟及煎制湯藥之法,有關史書中均有記載。如《史記·殷本記》:「伊尹以滋味說湯」。如《資治通鑒》:「閔生民疾苦,作湯液本草,明寒熱溫涼之性,酸苦辛甘鹹淡之味,輕清濁重陰陽升降走十二經絡表裡之宜。」又如《甲乙經·序》:「伊尹以亞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周朝春秋戰國公元前1046 - 前256年建周,有利簋銘文可考醫緩醫和扁鵲 周朝醫藥之術當比商代更為進步,但皆集中在王宮內,醫術開始分門別類,各有司職。《周禮》中記載了食醫、疾醫、瘍醫及獸醫等醫事制度,並有四時流行病和「五毒」之葯。「陰陽」及「五行學說」約於此時應用在醫學上。醫和,用「六氣致病說」來解釋各種疾病的成因。扁鵲,即史書記載中的戰國秦越人,已熟練掌握「望、聞、問、切」行醫技術,並認為疾病是由於體內陰陽失衡所致,創立了中醫診斷基礎。被喻為婦科、兒科、眼科、精神科及耳鼻喉科的治疾聖手,是中國第一位有正式傳記的醫家。公元前770 - 前221年 《黃帝內經》雖冠以黃帝之名,據考證認為,是由數位作者經過長時間彙集編纂而成。全書由《素問》及《靈樞》兩書合成,是當時醫療實踐經驗的總結,亦標誌中醫理論體系的初步形成。該書對今日的中醫學研究仍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另有《黃帝八十一難經》(簡稱《難經》),傳說為戰國時扁鵲所作。書以分析病證入手,闡述了難為脈學、難為經絡、難為臟腑、難為疾病以及難為針法等理論。秦漢時期公元前221 - 公元220年華佗張仲景此期哲學及宗教思潮崛起,開始影響中醫藥的發展。師徒相授乃是當時主要教育培訓制度,但開始以考試製度來篩選醫師。1973-1974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一批約屬於公元前168年以前的醫學文獻,其中有一本《五十二病方》,詳細記錄了52種疾病及52種方劑,是中國最早中藥學參考文獻。內容顯示當時已有中藥復方配伍理論。《神農本草經》是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編撰彙輯的著作,為最早期的完整中藥學文獻,總結了當時的用藥經驗,共載藥物365種,對藥性、功能等已有概述。華佗開創中藥麻醉法,提倡體育療法(導引除病),創立「五禽戲」。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確立了「辨證論治」原則。亦即現今流傳的《傷寒論》及《金匱要略》。三國魏晉及南北朝公元220年 - 589年註:右「劉宋雷敩」中的「劉宋」,為「南朝宋」年號的另稱。敩:音xiào,又音xué。王叔和、皇甫謐葛洪、劉宋雷敩龔慶宣、陶弘景全元起、徐之才許胤宗、甄 權甄立言、姚僧垣 醫藥學得到全面發展,在漢代的基礎上,廣泛總結經驗,出現大量的醫學著作,特別是脈學、針灸學、本草學及方劑學方面。公元493年,皇家學院得以擴充,置有中醫學職位。王叔和的《脈經》,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奠立了脈理與方法的系統化、規範化基礎。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最早期的完整針灸療法參考文獻。論述了經穴,包括有關解剖、生理,並深入描述經脈概念。另外也說明取穴部位及用針技巧以及針灸的臨床經驗。葛洪《肘後救卒方》,臨床第一部急救手冊,包括臨床常見病、急病及相關治療摘要。雷敩的《雷公炮炙論》,是第一本藥物炮製學專著,為當時制定了藥物炮製的規範。龔慶宣的《劉涓子鬼遺方》,為現存最早的中醫外科專書。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共載藥物730種,對當時的中藥知識作了勘訂整理。本書為後期中藥分類的典範,是直至7世紀中期的主要醫藥文獻。全元起的《注黃帝素問》,為《素問》最早註解。該書雖佚,宋代林億等在校正《黃帝內經》時,尚得見其書,並引錄《內經·素問》篇名秩序。甄氏生平著述頗多,繪有《明堂人形圖》一卷;撰有《針經鈔》三卷、《針方》《脈訣賦》各一卷,《藥性論》四卷。這些著作均已亡佚,部分內容可於《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機密》中見其概略,對後裔有必然影響。甄立言與兄甄權同以醫術享譽當時。著有《本草音義》七卷、《本草藥性》三卷、《本草集錄》二卷、《古今錄驗方》五十卷,均己散佚,部分佚文尚可在《千金要方》和《外台機密》中見概略。其《古今錄驗方》中「消渴小便至甜」是我國糖尿病的最早記實。姚僧垣(499-583年),南北朝時北周醫家。一生治驗不可勝記,聲譽遠聞達諸蕃外域。著《集驗方》12卷,撰《行記》3卷行於世,今佚,散見於《外台秘要》《醫心方》等書。隋、唐公元 581 - 705年巢元方、蘇敬孫思邈、孟詵崔知悌、張文仲陳藏器、王燾藺道人、昝殷劉翰、 馬志鑒真、 王冰昝殷、甘伯宗韓保升、李珣巢元方是隋庭太醫博士,皇帝醫師。公元 610年,被朝廷指派編寫《諸病源候論》又稱《巢氏病源》。論述病症1,700種,是中國最早病因證候學記錄,對後世中醫學影響深遠。唐朝廷設「太醫署」,由行政、教學、醫療及葯工四部組成,主要為皇室及貴族服務。學生畢業及醫師升遷均有嚴格考試製度。由於受道教及佛教等影響,另設有「咒禁科」,即以法術驅邪治病,倡導精神修養。此期間還專設「葯園」,供草藥種植及製藥。唐太宗期間,某些州郡建立地方性醫學教育機構。地方政府亦可指派醫師為本地民眾服務。醫學教育,改變了只有「師徒相授」的傳統。唐朝廷命令蘇敬等20位醫藥專家集體編撰《新修本草》,是世界上首部國家頒行藥典。中外醫藥交流盛況空前,得以互相滲透。中國醫藥及醫療技術著作亦被譯成多國文字。典型交流國家:印度、高麗、日本、越南,及「絲綢之路」上的阿拉伯國家等。鍊金術亦由此間流傳到西方各國。孫思邈(581-682):《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為中國首部醫學百科全書,有理論、醫方、診法、治療、食養及導引等多方面著述。崔知悌(615-985):著述以《骨蒸病灸方》最為有名,被收入《外台機密》名為「灸骨蒸法圖」,即世傳崔丞相灸法。其著述、文獻可考者有《纂要方》十卷、《骨蒸病灸方》一卷、《產圖》一卷,均已亡佚,可於《外台機密》中見其概略。張文仲(620-700):撰《隨身備急方》三卷和《法象論》一卷,均佚,《外台機密》中可見其部分內容。孟詵(621-714):《食療本草》,一本總結食用和治療的本草專著。王冰(710-805),自天寶九年始(750-762)歷時十二年之久注成《素問》24卷。對辨證論也有闡揚,如治療元陽之虛,主張「益火之源,以消陰翳。」而治療真陰之竭,則提出「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均為迄今臨床治則名言。著《玄珠》書,宋代己佚。世傳《玄珠耳語》《昭明隱旨》《天元玉冊》《元和紀用經》等,被認為皆後人託名之作。陳藏器(713-741):《本草拾遺》,指導臨床辨證用藥,對方劑學發展很有意義。王燾(752):《外台秘要》,為總結性著作,為研究唐朝以前醫學的重要參考著作。藺道人(841-846):《理傷續斷秘方》,中國現存第一部骨傷科專著。昝殷(847-859):《經效產寶》,現存第一部婦產科專著。劉翰、馬志的(974):《開寶重定本草》,記載藥物已達983種,分類方式先進。韓保升:五代後蜀人,所編著《蜀本草》,較蘇敬的《新修本草》更為具體。惜原書己亡佚,其文多為宋唐慎微的《證類本草》及李時珍的《本草年夜綱》所採錄,在歷史上有必然影響。甘伯宗:唐代人,曾編撰《名醫傳》七卷。此書集自三皇至唐代名醫一百二十人傳記,是我國最早之醫學人物傳記專著,後人稱之為《名醫年夜傳》或《名醫錄》。宋代許慎齋將此書人物增至五代時,名為《歷代名醫探原報本之圖》,是一部有傳、有圖、有贊的醫家史傳,惜原書早已亡佚,其部分內容散見於宋代《歷代名醫蒙求》之中。李珣,五代時前蜀梓州人,祖藉波斯,先祖隋時來華,唐初隨國姓為李,活動於九、十世紀。對藥學頗有研究,著《海葯本草》六卷,以引述海葯文獻為特點,收錄藥物124種,其中96種標註外國產地。書中收載的海桐皮、天竺桂、沒藥等為當時其餘本草著作所未載。惜原書至南宋已佚,其內容散見於《政類本草》和《本草年夜綱》等著作中。宋代公元960 - 1279年王懷隱、王惟一掌禹錫、蘇頌蘇軾、沈括唐慎微、韓只和董汲、楊子建龐安時、楊介陳師文、朱肱寇宗爽、閻孝忠許叔微、成無己劉昉、陳言劉完素、朱端章張元素、劉禹錫崔嘉彥、張從正王執中、張杲聞人耆年、李杲宋慈、嚴用和陳自明、陳文中王懷隱(982-992):受命宋朝廷編輯大型方書《太平聖惠方》,共載藥方16,834首,還包括理論、法則、組合、用藥等完整知識。是總結公元10世紀以前的大型臨床方書。王惟一(1027):所著《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詳述手足三陰三陽經脈,及任、督二脈的循行路線和腧穴。受命主持設計及造針灸銅人,為中醫史上形象實物教學法的重要發明。宋政府(1057):設立「校正醫書局」,校定古代醫書,編寫本草、醫方,並刊刻印行。掌禹錫(1060):所著《嘉佑補註神農本草》,記載藥物達1083種。蘇頌(1061):所著《本草圖經》,是中國第一部刻版藥物圖譜。蘇軾、沈括(1075):所著《蘇沈良方》又名《蘇沈內翰良方》,是個人整理編撰而成的醫學書籍。宋朝廷1076年設立「太醫局」,下設「賣葯所」,後改稱「醫藥惠民局」。即國家開設藥局,為公共福利而設。唐慎微(1082):其《證類本草》,屬個人編著,代表宋代藥物學最高成就。韓只和(1086):所著《傷寒微旨》,為早期研究《傷寒論》專著。董汲(1093):所著《小兒斑疹備急方論》,論述痘疹病源及治法,並附有方葯。楊子建(1098):所著《十產論》,詳述各種難產和助產方法,為婦產科專著。龐安時(1100):所著《傷寒總病論》,為早期研究「傷寒」及「時溫病」的專著。楊介(1102):其《存真圖》,較早地利用解剖經驗,以實物描繪編成的解剖圖譜。宋朝廷政府1103年設「修合葯所」,後改稱「醫藥和劑惠民局」,即官方藥物炮製坊。陳師文(1107):所著《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為宋朝廷屬下藥局的成藥處方指南。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藥局醫方典籍之一,為當時製藥的規範。朱肱:著《類證活人書》,將《傷寒論》原文以問答形式闡述,並增補原書治法不足。1111年,宋醫官合編《聖濟總錄》宋政府編修醫書,廣泛收集歷代方書及民間方葯。寇宗爽(1116):著《本草衍義》,依本草理論提出氣味新說,並評論時下一些謬誤。閻孝忠(1119):著《小兒葯證直訣》,引用名醫錢乙(1035-1117)理論與經驗編成,此書對後世兒科學的理論與實踐有指導作用。許叔微(1132):其《普濟本事方》,屬於個人編著的醫學方書。成無己(1144):著《註解傷寒論》,是現存最早全面註解《傷寒論》的注釋本。劉昉(1150):著《幼幼新書》,整理彙集了宋以前有關兒科的成就。作者發明小兒指紋觀察法,如虎口三關指紋檢察等。陳言(1174):著《三因極一病證方論》,進一步闡述「三因致病說」,為後世病因著述所遵循。劉完素(1182):著《素問玄機原病式》,研究《素問》,探討疾病發生機理。於1186年著《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重視「五運六氣」學說。朱端章(1184):南宋著名醫家和刻書家,淳熙十一年自編並刻印《衛生家寶產科備要》八卷,卷末有詳細刻印地點和日期。此書涉獵廣泛,將宋以前的眾多醫學名家的產科、兒科諸經驗方搜集無遺。對後來陳自明編著《婦人大全良方》等產生了重要影響。另著《衛生家寶小兒方》《衛生家寶湯方》六卷失傳,唯日本剩有《衛生家寶湯方》傳抄本。張元素(1186):所著《醫學啟源》,描述到「古代醫方不能完全治療現今疾病」。張元素經過二十年刻苦學習及總結實際經驗,以《黃帝內經》《傷寒論》及《中臟腑》為基礎,發展了臟腑辨證及藥物歸經的理論。其著作《珍珠囊》對藥物歸經學說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崔嘉彥(1189):著《崔氏脈訣》將難經、脈經、脈訣內容加以論述,精鍊了脈學。1208年宋太醫局編纂刊刻《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又名《保幼大全》。收編了南宋以前的兒科資料,總結精髓並加以系統論述。張從正(1217):著《儒門事親》提倡「六門三法」。王執中(1220):著《針灸資生經》首創以因證配穴,來指導臨床針灸治療。張杲(1224):著《醫說》,是較早的中醫史專著,廣泛匯錄南宋以前記載於各種文史著作中,有關醫學典故、傳說等史料。聞人耆年(1226):其《備急灸法》,為討論常見急性病證的灸治法專著。陳自明(1237):所著《婦人大全良方》為一部內容豐富的總結婦產科臨床經驗專著,長期為後人所應用。所著《外科精要》(1263):標誌當時外、傷科的確立。李杲(1247):著《內外傷辨惑論》,發揮了張元素(1151-1234)臟腑辨證之長,書內區分了「外感」與「內傷」病證。其《脾胃論》(1249),內科脾胃病專書,很有實用價值。另著有《蘭室秘藏》等醫書。宋慈(1186-1249):其法醫學專著《洗冤錄》,又稱《洗冤集錄》,1247年撰成並刊刻,專門以死傷痕迹物證入手來斷案的法典和依據,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統的法醫學著作。嚴用和(1253):所著《濟生方》,為嚴氏50餘年經驗的總結,收載藥方400首。陳文中(1254):所著《小兒痘疹方論》,論述痘疹病因治法,並附有方葯。金、元公元1115 - 1368年曾世榮王好古忽思慧竇圭方齊德之危亦林朱震亨 金元時期,以《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等醫藥學經典著作為基礎,結合臨證實踐,中醫學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醫家們開始自成一說,闡述自己的獨到見解,出現不同的學派。曾世榮(1294):所著《活幼心書》,是元代專書,選錄了切於實用的兒科驗方。王好古(1306):所著《湯液本草》,介紹藥理、各病主治葯、用法和炮製。忽思慧(1330):其《飲膳正要》,以正常人膳食標準立論,制定一般飲食衛生法則。竇圭方(1331):輯著《針灸四書》,系《子午流注針經》《針經指南》《黃帝明堂灸經》和《灸膏肓腧穴法》四書合稱,附刊竇桂芳《針灸雜說》。集我國宋代以前針灸學之大成,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子午針經專著,為針灸學在世界範圍內傳播起到很好的傳承作用。齊德之(1335):其《外科精義》對外科疾病成因、病機及診斷方面均有一些新觀點。危亦林(1337):所著《世醫得效方》,為骨折脫位整復與固定的專論,書中記載麻醉藥如蔓陀羅、烏頭等的應用是一先例。危亦林是古今應用脊椎骨折懸吊複位術的先驅者。朱震亨(1347):其《格致餘論》,力倡「相火論」,提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學說。其《局方發揮》反對忽略辨證,機械地搬用「局方」和濫用辛燥藥物的風氣。朱氏為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一生著述甚多,另有《證因脈治》《丹溪心法》等。明代公元1368 - 1644年王履、朱橚冷謙、王綸薜己、沈之問江氏父子、高武徐春甫、李時珍李梴、吳昆馬蒔、方有執高濂、楊繼洲王肯堂、龔雲林陳實功、武之望繆希雍、張介賓陳司成、張景岳吳有性、李中梓王履(1368):所著《醫經溯洄集》將傷寒與溫病區分開來,分別對相關的治療方法加以詳述。對溫病學的發展有一定影響。朱橚(1406):所著《救荒本草》選定可供災荒時食用的植物414種。明政府(1408):所著《永樂大典》是大型類書,收載明代以前的醫書甚多。乃古代中國最大的典籍。冷謙(1442):所著《修齡要旨》為一部內容豐富的氣功與養生保健專書。1443:明太醫院 特請專人仿照宋代式樣,另行鑄造針灸銅人。王綸(1492):其《本草集要》為藥物專著,發展了陶弘景(456-536)的通用藥分類法。薜己(1528):所著《口齒類要》為現存早期的中醫口齒科專書。高武(1529):所著《針灸聚英發揮》彙集了16世紀初以前,十餘種針灸文獻的理論與治療經驗,同時附有作者的一些見解及評論。薜己:《內科摘要》中醫史上第一本以內科命名的醫籍。《正體類要》記載正骨手法19種及外科方劑等,論述簡明實用。江氏父子(1549) :所著《名醫類案》載錄了歷代名醫治案。是中國第一部以疾病種類編纂的大型醫案專著,不僅對歷代臨床醫家有指導作用,對醫案學發展亦有重要的意義。沈之問(1550):所著《解圍元藪》為最早的麻風病專書。薜己(1554):所著《癘瘍機要》為麻風病專書,有關辨證論治,方葯及驗案介紹。徐春甫(1556):所著《古今醫統大全》輯錄230餘部醫籍,並將其他文獻中有關醫學內容也加入編纂而成。李時珍(1564):所著《瀕湖脈學》豐富了中醫脈學內容1567: 人痘接種法見於記載,之後廣泛流傳,並傳入歐洲多國。李梴(1575):所著《醫學入門》為醫學啟蒙與入門專著,附有醫德專述。李時珍(1578):所著《本草綱目》總結了16世紀前的中草藥經驗與知識。吳昆(1584):所著《醫方考》扼要論述有關方劑之命名、藥味組成、方義、功效、適應證、加減應用、禁忌。是明代著名的方劑學著作。馬蒔(1586):所著《黃帝內經素問靈樞注證發微》將《素問》《靈樞》重新分卷加以注釋,也是《靈樞》的最早全注本。方有執(1589):所著《傷寒論條辨》將《傷寒論》原文詳加考訂注釋。高濂(1591):所著《遵生八箋》為有關養生保健的論述。楊繼洲(1601):所著《針灸大成》介紹了綜合針灸與藥物治療的經驗,是明代重要的針灸專書。王肯堂(1602):所著《證治準繩》包括雜病、類方、傷寒、瘍瘡、幼科、女科共六科診治法則,又稱《六科準繩》。龔雲林(1604):所著《小兒推拿秘旨》總結了前人有關小兒按摩療法及成就,並加入作者經驗。龔延賢(1615):所著《壽世保元》述內、外、婦、兒各科病證的診斷及綜合療法。陳實功(1617):所著《外科正宗》主張對外科疾病調理脾胃,並對多項手術及癌腫有精確描述。武之望(1620):所著《濟陰綱目》以經、帶、胎、產諸病分列綱目編撰,便於婦科臨證應用。繆希雍(1622):所著《炮炙大法》對學習、研究中藥炮製法,及用藥注意事項均有重要參考價值。張介賓(1624):所著《類經》根據性質將《內經》原文再分類,並予以註解,很有參考價值。陳司成(1632):所著《霉瘡秘錄》為較早的梅毒專書。張景岳(1640):所著《景岳全書》為有關內科疾病的綜合性醫籍,包括理論、診斷、治療、各家論述評議、經驗、方劑等。是論述理論與臨症各科診治的全書。施沛 《祖劑》收集明代以前著名方劑,並加以歸類 述。對古代方劑學有參考價值。吳有性(1642):所著《溫疫論》創立「戾氣」學說,即現代有關細菌或病毒性傳染病學說,對傳染病的發展有突出貢獻。李中梓(1667):將所著《診家正眼》《本草通玄》《病機沙豪》彙刊為《士材三書》。《內經知要》為《內經》做了精簡注釋。另著有《藥性解》《醫宗必讀》《傷寒括要》等。清代公元1644 - 1911年傅仁宇、祁坤柯琴、張志聰汪昂、趙獻可李用粹、張璐夏鼎、王宏翰蔣廷錫、尤怡程鍾齡、王維德吳謙、葉天士陳復正、張宗良吳儀洛、徐大椿趙學敏、唐大列吳鞠通、高秉釣錢秀昌、陳修園傅山、章楠王清任、鄭梅澗江考卿、周松齡鮑相璈、吳其浚王孟英、費伯雄吳尚先、潘蔚雷豐、唐宗海張振鋆、馬培之朱沛文、鄭肖岩傅仁宇(1644):所著《審視瑤函》記載眼科病證108證,308餘方劑,附有插圖,又稱為《眼科大全》。祁坤(1665):所著《外科大成》記有外科辨證論治要點與常用方劑。柯琴(1669):所著《傷寒來蘇集》為《傷寒論注》《傷寒論翼》《傷寒附翼》合編本。張志聰(1670) 所著《黃帝內經素問靈樞集注》使《內經》的不少疑難問題得到闡明。汪昂(1682):所著《醫方集解》一本應用較廣的方書。趙獻可(1687):所著《醫貫》強調「命門之火」的重要,提倡溫補療法。李用粹:所著《證治匯補》收集了內科雜病的各家論述和經驗,共載80餘種病症的辨證論治。汪昂(1694):所著《本草備要》為介紹藥性專書,書中已明確地指出吸煙的禍害。所著《湯頭歌訣》,為中醫方劑學重要入門書。張璐:其《張氏醫通》為醫學叢書,記載古今各科醫學知識,還介紹了接種人痘方法。夏鼎(1695):所著《幼科鐵鏡》對兒科的推拿療法頗為重視,闡述了作者本人的經驗與見解;對於指紋望診及驚病的各種病證也提出不同的看法。王宏翰(1697):所著《古今醫史》有關醫學史論述。蔣廷錫(1723):所著《古今圖書集成》,受命於清政府編輯的大型類書,內有《醫部全錄》520卷。尤怡(1729):其《金匱要略心典》對《金匱要略》進行校正、注釋和闡述,說理清楚。《傷寒貫珠集》將《傷寒論》原條文作適當的連貫與再分類。程鍾齡(1732):所著《醫學心悟》為綜合性醫書,在醫學入門書中很有影響。其中也談及醫德的具體要求。王維德(1740):所著《外科證治全生集》根據家傳四代外科經驗撰成。吳謙(1742):所著《醫宗金鑒》受命於清政府修纂之醫學叢書。流傳頗廣,為學習中醫的重要讀本。介紹了人痘接種方法,並繪製多類骨傷治療的用具圖。葉天士(1746):所著《溫熱論》為有關溫熱病理論與經驗總結。《臨證指南醫案》醫案專輯。陳復正(1750):所著《幼幼集成》根據前人的兒科論述,結合作者本人40餘年經驗與體會寫成。張宗良(1757):所著《喉科指掌》為喉科專著。吳儀洛:所著《本草從新》,對於鑒別藥品真偽,藥物性味與加工炮製方法均有介紹。徐大椿(1759):所著《傷寒類方》將《傷寒論》內113首方劑再次分類與校注。趙學敏:其《串雅》廣泛收集和整理民間醫藥經驗與知識,突出民間走方醫用藥優點。吳儀洛(1761):所著《成方切用》收方豐富,條理清晰,注釋引證詳細,對學習方劑及臨床應用很有價值。趙學敏(1765):所著《本草綱目拾遺》總結了1802年以前藥物學成就,載葯921種。唐大列(1792):所著《吳醫匯講》為最早的中醫雜誌。吳鞠通(1798):所著《溫病條辨》確定了溫病學說的研究範疇,及在人體的具體定位。使溫病學說更完整及系統化。高秉釣(1805):所著《瘍醫心得集》書中常從內科角度論述和治療外科疾病。是清代三大外科學派中,頗具影響的外科代表作。錢秀昌(1808):所著《傷科補要》為骨傷科專輯。陳修園(1820):所著《南雅堂醫書全集》為醫學叢書。1822 清統治者 下令在太醫院內永遠廢止針灸科。傅山(1827):其《傅青主女科》為後人將傅青主(1607-1684)以及其他醫家,有關女科經驗輯錄而成。對帶下、血崩、種子、妊娠、正產、難產、產後有簡要論述。章楠(1829):所著《醫門棒喝》廣泛討論醫學理論、診法,以及各科疾病的辨證論治,並附有醫案。王清任(1830):其《醫林改錯》根據屍體解剖及臨床經驗寫成,強調解剖學的重要性。鄭梅澗(1838):所著《重樓玉鑰》根據個人的喉科理論與診治經驗整理而成的專輯。江考卿(1840):其《江氏傷科方書》為有關金瘡、接骨、跌打、損傷等骨科疾病專著。1842 :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規定英國人可以在五個通商口岸設置醫館。西醫學開始廣泛傳入,形成了中西醫並存局面。周松齡(1843):所著《小兒推拿輯要》對兒科雜病方面,傳統按摩療法的應用。1844:中美簽訂平等的「望廈條約」,規定美國人可在通商口岸設置醫館及禮拜堂等。鮑相璈(1846):所著《驗方新編》彙編了當時一些單方、驗方及秘方。吳其浚(1848):所著《植物名實圖考》為藥物圖譜,共收載植物1714種。《植物名實圖考長編》輯錄歷代文獻中有關中藥的資料性著作,共收編植物838種。王孟英(1852):所著《溫熱經緯》是溫病學論述彙編,又是溫病診治參考專書。《王氏醫案》醫案專輯。全書詳述作者對溫病、雜病等治療驗案。費伯雄(1863):所著《醫醇剩義》繼承前人基礎,總結了一些慢性病經驗,並自創許多方劑。吳尚先(1864):所著《理瀹駢文》主張利用外治法通治內、外諸病。作者不但廣泛吸取前人的外治論述,又收集民間外治法經驗。費伯雄(1865):所著《醫方論》強調應根據病情處方,反對濫用某些通用方劑。潘蔚(1877):所著《女科要略》系統簡要地論述了婦產科常見的證治。1881:天津開辦「醫學館」,表示中國正式自辦西醫學教育。雷豐(1882):所著《時病論》介紹各種時令病的病因、病理、癥狀特點、以及辨證立法的依據。作者又擬定了一些自創的療法及方葯。唐宗海(1884):其《中醫匯通醫書五種》是較早試圖匯通中西醫學的論著。《血證論》為有關血證的論述。張振鋆(1889):所著《釐正按摩要術》介紹各種按摩手法,附有兒科推拿的取穴及手法圖說。馬培之(1892):所著《外科傳薪集》對外科瘡瘍諸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朱沛文:所著《華洋臟象約纂》將人體結構、臟腑圖像與西醫生理解剖知識,以圖譜相互參照,加以論述。鄭肖岩(1901):所著《鼠疫約編》記載鼠疫預防及治法,並附有醫案和驗方。《偽藥條辨》分門別類來訂修丸散膏丹方書,並考定訛傳藥品。民國公元1911 - 1949年謝 觀、惲鐵樵張錫純、吳炳耀陳存仁、曹炳章謝利恆、蕭龍友孔伯華、汪逢春施今墨、秦伯未王一仁、章次公王慎軒、嚴蒼山 1912年,民國政府汪大燮等衛生官員首次正式提出議案,要求取締中醫學。遭到中醫界強烈反對,各地還組織了「醫藥救亡請願團」進行了鬥爭,使得該議案「難以照準」。謝觀 (1921):著《中國醫學大辭典》共收名詞、術語、醫家、醫著70,000條目。惲鐵樵(1922):著《群經見智錄》,論述各種醫學典籍。張錫純(1909-1924):著《醫學衷中參西錄》綜合性醫書。在辨證論治選葯立方上,結合中西醫學理論與醫療實踐,理論見解獨到。惲鐵樵(1924):著《傷寒論研究》在中西匯通的觀點上,注釋、補正、闡發《傷寒論》原文。1925年,民國政府當局禁止把中醫課程列入醫學教育規程。1929年,余雲岫提出《廢止舊醫案》,視中醫為巫祝,是占星術和「不科學的玄學」,要求取締中醫,再次引起全國中醫藥界反抗,香港、菲律賓、新加坡等海外中醫藥團體也紛紛來電請願。國民政府為了息事寧人,不得不取消廢止中醫提案。1931年,「中央國醫館」成立,致力推動中醫科學化思潮。吳炳耀(1933):著《針灸纂要》介紹針灸取穴法,附有歌謠、解剖圖譜、經穴彩圖等。陳存仁(1935):著《中國藥學大辭典》。1936年,民國政府頒布「中醫條例」,當中仍充滿歧視中醫的內容。謝利恆(1935):所著《中國醫學源流論》為其代表作,縱論歷代主要醫籍、學派及醫學各科發展史,揭示中醫與儒學發展關係,倡言治醫者要略涉自然、社會諸科學。曾主編《中國醫學大辭典》,在中醫界影響深遠。另著有《中國醫話》《中國葯話》《澄齋醫案》《澄齋雜著》等書,均已刊行。曹炳章:著《中國醫學大成》,輯錄魏晉至明清歷代重要醫著及少數日本醫家著作。四大名醫「蕭孔汪施」:孔伯華、蕭龍友、汪逢春、施今墨。當代公元1949 ──事迹暫選列至2009年王玉川、王綿之方和謙、鄧鐵濤朱良春、任繼學蘇榮扎布(蒙族)李玉奇、李濟仁李振華、李輔仁吳咸中、何 任張 琪、張燦玾張學文、張鏡人陸廣莘、周仲瑛賀普仁、班秀文徐景藩、郭子光唐由之、程莘農強巴赤列(藏族)裘沛然、路志正顏正華、顏德馨 1950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召開第一屆全國衛生工作會議,確定「中西醫結合方式」的衛生行政方針。毛澤東為這次會議題詞:「團結新老中西各部分醫藥工作人員,組成鞏固的統一戰線,為開展偉大的人民衛生工作而奮鬥!」1954年毛澤東批示:「中藥應當很好地保護與發展。我國的中藥有幾千年歷史,是祖國極寶貴的財產,如果任其衰落下去,將是我們的罪過;中醫書籍應進行整理……如不整理,就會絕版。」又指示:「即時成立中醫研究院。」1955年12月,成立中國中醫研究院,第一任院長魯之俊。1956年,中醫學院相繼在成都、上海、北京及廣州等成立。同年舉辦了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1958年,毛澤東為中醫藥題詞:「中國醫藥學是個偉大寶庫,應努力發掘加以提高。」1962年,衛生部高等中醫院校統編的第一版中醫教材正式出版。1964年,第二版中醫教材出版。1980年,衛生部制定「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三支力量都要發展,長期並存」方案。中醫出版社成立。1982年,《憲法》寫入「發展現代醫藥和我國傳統醫藥」。1985年,國家中醫管理局成立。1986年,中國氣功科學研究會成立。1987年,世界針灸學聯合會在北京成立。1991年,將「中西醫並重」作為新時期衛生工作總方針之一。2005年,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管理局向文化部報送了《中醫藥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草案》。2006年,頒布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傳統醫藥作為第九大類共九個項目列入名錄。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又一次明確指出要「中西醫並重」、「扶植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發展」,在法律上和政策角度賦予中醫合法的地位。2009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方案及《國務院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下發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部委高度重視,對中醫藥予以重點支持。為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和優勢,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有關部委編製完成了《重點中醫醫院建設與發展規劃》,提出到2011年,總投資133.2億元,重點建設16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單位和改善320所地市級以上中醫醫院的基礎條件。三十位國醫大師:2009年6月19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部門在京召開國醫大師表彰暨座談會,對新中國成立60年以來首屆評選出的30位「國醫大師」進行表彰,以弘揚大醫精誠的醫德醫風,推動中醫藥學術經驗繼承與創新,探索符合中醫藥特點的人才培養機制和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途徑。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上篇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節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
※孩子感冒發燒別急著去醫院,中醫說,一把香菜根比打針輸液還管用
※(9)來自台灣的家庭主婦中醫學習經驗
※落筆千秋劉勇→新編中醫《十八反歌訣》
※中醫基礎理論之五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