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想問問,甘蔗渣好吃不好吃?
——為什麼我反對快速閱讀?
林晅 · 2017/07/07 10:00
前兩天看了一本書覺得挺有趣的,就和大喵說,這本書很有趣啊,叫作《超越智商:為什麼聰明人也會做蠢事》。
大喵不屑(我們倆總是互相鄙視對方看書的品味):這不是顯而易見嗎。首先肯定是定義,講什麼樣的人是聰明人,然後這些人在另一些方面並不見得多高明,所以會做蠢事。
他其實說出了這本書80%的內容。
但這種看上去明知道結論的書,那我們難道就不看了嗎?
我記得以前念書時,各種速讀法很流行,多是通過加快眼球運動速度,擴大視知覺範圍達到的。
但這兩年,不少知識網紅都提倡另外一種形式的快速閱讀,無外乎:讀封面封底、讀序、讀目錄、跳讀個別章節。
用這樣的方式,輕輕鬆鬆30分鐘就能讀完一本書。一年讀個幾百本也so easy。
這種方式的核心思想概括就是:二八原則定律,用20%的時間就獲取到80%的知識。與讀書這一行為相比,更重要的在於吸收知識,知識為我所用,我成為了書本和知識的主人。
所以以開頭我提到的那本書為例,了解結論,知道作者的定義,在講什麼,最多加上我該怎麼用就可以了。
知道作者提出的一個和傳統我們定義「聰明」的「流體智力——智商」不同的概念是「理商」,反映了人們的認知屬性,比如目標管理、認識價值觀、自我管理認識論等,這樣就夠了。
中間的論述過程、推導過程,一概不用懂。因為一本書只有30分鐘的閱讀時間呢,還要去打卡記錄新讀了一本書呢,哪有工夫細看?更何況是充斥著各種心理學、認知方面的專業術語枯燥的理論書。
這是新時代的「拿來主義」。
我以前也曾迷信這類閱讀法。原因有很多:
想讀的書太多
家裡堆的書太多
似乎很多人都能一年讀完好幾百本,我也可以試試
他們說的確實有道理,看書看精華就夠了
......
什麼是精華?
一本書中的結論就是精華嗎?在閱讀的過程中跟隨牛逼的作者在他的腦袋中漫遊了一圈,了解他是怎麼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這是不是精華?
我們拋棄了閱讀過程中提升邏輯思考能力的機會,轉而去追逐那些已經咀嚼完的現成的結論。
我就想問問,甘蔗渣好吃不好吃?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也照搬網紅們的各種速讀法讀,回頭髮現自己的思考能力,毛都沒有改變。
對,我也曾是一個撿甘蔗渣吃的人。
我有一個習慣,讀完一本書會在豆瓣上記錄。有時候我會翻看過去讀過的書,僅僅看封面,就會想起書中的一些有趣的片段。
但當我翻到用某速讀法讀完的幾本書,可怕的是我什麼都想不起來,對於這幾本書的印象是空洞的,比如《格魯夫給經理人的第一課》。明明當時用速讀法看也覺得收益很多,還做了筆記的。但後來翻,皮毛都忘了。
我想起以前看過一個數學學霸的段子:班上兩個數學學霸,第一個考前不能去請教問題,不然學霸就自己也亂了手腳。第二個從容不迫,即使忘了公式,也能一步步推導出公式和結論。
也許我們用速讀法讀書的時候,就像是前者,你需要花更多的時間記住結論,去使用它,不然很快就會遺忘。因為我們直接跳到了終點,思想沒有經歷過那些撕扯。
後者,看上去更耗時,對我們的影響和改變卻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我們扎紮實實走完過一段思考的過程,結論只是水到渠成。
這就是為什麼李笑來老師總在他的專欄中提「書要隻字不差地閱讀」吧。
真的就是那句,慢慢來,會比較快。
經歷了之前撿甘蔗渣的階段,我又回歸到傳統的閱讀方式。一本一本扎紮實實地讀——當然是針對那些值得細讀的書,消遣的書比如雜誌漫畫不在討論範圍內。
所以現在我讀書的步驟是:花時間篩出好書,抽出時間讀,通過專註提高閱讀速度,加強理解,之後復盤。
做筆記也很簡單,紙質版的拍照保存在印象筆記中(以前推薦的塗書筆記不能用了),一本書一個筆記,印象筆記高級版圖片里的文字都可以檢索。電子版的用kindle標記,可以回翻。
不再糾結閱讀速度,不再糾結讀完多少本,每一步都很簡單。
也許最簡單的,才是最難的吧。
公眾號運營人A姐,清華小碩,500強外企職業經理人,領英專欄作者。聊聊職場、成長、生活。
來源:小A的職場故事
原標題:【361】我就想問問,甘蔗渣好吃不好吃?——為什麼我反對快速閱讀?
推薦閱讀:
※甘蔗的這八大功效你知道幾個?約上家人,一起去喝甘蔗汁吧!
※甘蔗的功效*
※甘蔗有哪些功效?
※如何優雅地吃甘蔗?
※不可不知!甘蔗驚人的養生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