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孩子最需要什麼?作為父母,你知道嗎?

  很多父母虐待自己親生孩子的案例,仔細去讀,你都會發現,那被虐待的孩子小時候都不是由父母親自養育的,最常見的情況是,他們由老家的爺爺奶奶(或姥爺姥姥)帶到三歲以後,才交回父母手裡。

  父母可能認為這時候的孩子已經可以獨立活動了,在生活上不需要大人太多照料,又可以上幼兒園了,於是接到身邊,以為最艱難的時期已經過去,以後的養育就容易多了。但殊不知,這給將來的養育(甚至一生的發展)帶來更大的麻煩。

  這樣一個養育過程是有很大缺陷的。

一是老人的生命狀態及不良習慣,還有孩子因缺愛(母愛)造成的心理營養不良,導致孩子的身心發育都有問題。回到父母身邊後,他的生命狀態和生活習慣與年輕的父母又有衝突,父母看不慣,因為他不是父母的作品,而是爺爺奶奶的作品,不是按父母的意願,而是按老人的意願塑造出來的。父母沒有經歷孩子養成這些習慣的過程,不清楚這些習慣的來龍去脈,心理上很難接納。孩子一拿過來就已經是個半成品,就要去改造他,而改造比塑造更難——老裁縫都寧肯做新衣服,不願改舊衣服——年輕父母本來就沒有經驗,一上手就接這個最難的活,肯定做不好。一做不好就沮喪、煩躁,一煩躁脾氣就大,孩子就遭殃。

  其二,是感情問題。孩子雖與父母血緣關係最近,但養育他的是老人,老人與他也有血緣關係,也很愛孩子。這個階段的孩子,由於他的脆弱,必須依賴成年人扶養,他很容易與扶養者建立依賴關係——就連剛卵出的小鴨,它身邊只要有一個龐大的、活動的物體,它就把它當成媽媽。如果待在它身邊的活動物體是母雞,母雞就成了它的媽媽;如果是一個人,人也會被它當成媽媽。如果一個嬰兒從小被人抱養,他心目中的媽媽就是那個抱養者——把孩子交給老人帶,真的就相當於老人抱養了一個孩子,後來又被他的親媽帶回去了,這對老人和孩子都是一種傷害。

  孩子與老人在天長日久的養育中,建立了比與父母更深的情感聯繫。父母對孩子沒有「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經歷,他與這個生命就缺少契合。我們經常看見岩縫裡長出一棵樹,樹的根緊緊地貼著岩石,順著岩石的形狀走,岩石是什麼形狀,它就包裹成那樣的形狀,兩者剛柔相濟,合而為一,這就是默契。有了這種默契,無論什麼外力都無法將它們分開,除非石碎根折。但這種默契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而是天長日久,在樹根不斷的生長中漸漸形成的,如果樹根已經長成形,你再放一塊石頭在它下面,它不會去抱住它的,兩者永遠貼不到一起。只有柔軟的、正在生長中的樹根,才會去抱住一塊石頭。在孩子幼小的時候,你沒有和他在一起,也許兩顆心就永遠失去了彼此抱住的機會。

  其三,既然在情感上已有疏離,父母的教育便容易生硬,孩子也容易抵觸,雙方的衝突就可能很劇烈,發生悲劇的可能性也加大。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陪伴。


推薦閱讀:

戴笠身邊的美女特工,扮成寡婦潛伏大陸30年,和農民生下8個孩子
請善待別人家的孩子
女人不忍離婚只是為了孩子嗎?
請正確應對孩子的情緒
美國的父母怎樣教孩子做家務

TAG: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