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關愛學生是師德修養的靈魂

第三講 關愛學生是師德修養的靈魂課程簡介

一、本課程主要內容

關愛學生。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對學生嚴慈相濟,做學生良師益友。保護學生安全,關心學生健康,維護學生權益。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

二、核心內容

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

三、 本課程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讓教師 深刻的認識到關愛學生是教師所特有的一種職業情感,是良好的師生關係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搞好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師應具備的道德行為。

四、學習本課程的主要目標

1、讓教師 認識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是學生成長的力量之源,是激發學生向上的動力。教師對學生的愛,與一般的人與人之間的愛有所不同,它並非來源於血緣關係,也並非來源於教師的某種單純的個人需求,而來源於人民教師對教育事業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責任感,來源於教師對教育對象的正確認識、滿腔熱情和無限希望。

2、讓教師 認識到在新的歷史時期,教師對學生的愛要尋找合理的依據和形式。教師對學生的關愛要更具人性魅力。要把對學生的關愛融入點點滴滴的教育教學的一切活動中。

3、讓教師 深刻的認識到保護學生安全,不論是從法律角度,還是從道德規範角度,都是教師不應迴避的責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保護學生的安全,是教師群體所應具有的職業精神,也是檢驗教師的一個職業道德標準。

學習要求

一、了解關愛學生的內涵

教師對學生的愛,與一般的人與人之間的愛有所不同,它並非來源於血緣關係,也並非來源於教師的某種單純的個人需求,而來源於人民教師對教育事業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責任感,來源於教師對教育對象的正確認識、滿腔熱情和無限希望。

二、要理解教師關愛學生的重要意義

教師對學生的愛,能影響學生的身心發展、人格形成,能影響學生的職業選擇和人生道路的轉變。教師對學生的愛和情,既是教師高尚品德的表現,又是一種教育手段,在塑造學生的靈魂和人格中是一種巨大的力量,對學生的影響之深遠是教師自己都始料不及的。熱愛學生,這是教師職業特殊性的必然要求。

三、教師要自覺樹立保護學生意識

保護學生的安全,關心學生健康,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不論是從法律角度,還是從道德規範角度,都是教師不應迴避的責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保護學生的安全,是教師群體所應具有的職業精神,也是檢驗教師的一個職業道德標準。保護學生安全正是「愛生」的一個重要表現。

課程學習

第三講 關愛學生是師德修養的靈魂

08 師德規範中第三條,關愛學生中要求教師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對學生嚴慈相濟,做學生良師益友。保護學生安全,關心學生健康,維護學生權益。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

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過:當教師必不可少的,甚至幾乎是最主要的品質,就是熱愛兒童。一位教師曾經說過:如果沒有愛,教育在開始的時候,就已經結束了。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的靈魂。熱愛學生是教師所特有的一種職業情感,是良好的師生關係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搞好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師應具備的道德品質。

一、師愛是學生成長的力量之源

關愛學生,是指教師能從高度的責任心和社會責任感出發,關心愛護學生,嚴格要求教育學生,為國家、為社會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

1、教師對學生的愛,是學生成長的力量之源,是激發學生向上的動力。教師對學生的愛,與一般的人與人之間的愛有所不同,它並非來源於血緣關係,也並非來源於教師的某種單純的個人需求,而來源於人民教師對教育事業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責任感,來源於教師對教育對象的正確認識、滿腔熱情和無限希望。教師對學生的愛,是學生成長的力量之源,是激發學生向上的動力。教師所面對的是渴望認同、渴望呵護與關愛的稚嫩的心靈,教師的一舉手,一投足,一個信任的目光,一個愛撫的動作,都會給學生以情感上的滋潤,行為上的激勵,甚至會影響學生的一生。愛的情感猶如師生之間架起的一座橋樑,又如涓涓細流,進入學生的心田;它像一場春雨,能滋潤乾枯的荒漠,萌發一片綠洲。

全國優秀教師曹蘇芬,在浙江省磐安縣新渥鎮中心小學任教 17 年來,始終堅持一個信念:教育事業是一項愛的事業,愛教育事業首先體現在愛教育對象——學生上。

她接任的班級有名學生叫呂正強,母親早逝,父親久病在床,還有年邁的奶奶需要照料。看到別的孩子都得到父母的呵護,吃得好,玩得開心,呂正強常常傷心地偷偷抹淚。曹蘇芬發現後,就注意給他特別的關心和愛護,並鼓勵他:「要堅強,做生活的主人。有困難,老師會幫你,同學會幫你。」 曹蘇芬利用寒假時間給他趕織了一件新毛衣,還特地綉上「公雞迎太陽」的圖案,並告訴他,只有熱愛生活,自信向上,才能迎來明天的太陽。當曹蘇芬親手為他穿上新毛衣時,小正強的眼淚奪眶而出,一下子撲到了她的懷裡。

了解曹蘇芬的人都說:在她身上,總能讓人感受到一種母親般的情懷,它就像一股涓涓細流,悠悠地注進每一位學生的心田,滋潤他們健康、幸福地成長。曹蘇芬用愛心為學生的心靈撐起一方天空,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向人們闡釋了師德的真正含義。( 選自《跨世紀教師風采》,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9 年出版 )

2、教師對學生的愛,不僅是是對心靈的呵護,更是一種激勵、一種引導 ;教師對學生的愛,能影響學生的身心發展、人格形成,能影響學生的職業選擇和人生道路的轉變。教師對學生的愛和情,既是教師高尚品德的表現,又是一種教育手段,在塑造學生的靈魂和人格中是一種巨大的力量,對學生的影響之深遠是教師自己都始料不及的。熱愛學生,這是教師職業特殊性的必然要求。

案例:

「老師是船,揚起理想與信念的帆,乘風破浪,送同學們抵達成功的彼岸;老師是火把,點燃每一個孩子的激情,為他們照亮人生前進的航向;老師是一把金鑰匙,開啟童心,喚醒童趣,幫孩子們找回童年的快樂;老師是媽媽,用母親特有的細膩與慈愛,關注著每一個孩子的成長……而這一切的一切,就註定了老師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奉獻。」這是河南省許昌市古槐街小學老師劉夏筆記本扉頁上的一段話。

從教 18 年來,劉夏正如這段話所描述的那樣,在三尺講台上樂此不疲、默默耕耘。 18 年的青春韶華、 18 年的風雨磨礪、 18 年的探索奮鬥,使她由一名教育新兵成長為一名擁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育教學專家。由她的事迹材料拍攝的專題片《讓每一朵鮮花都享有陽光》在中國教育電視台播出。談起對教師工作的感受,她微微一笑,說:「教育沒有什麼秘訣,只要抓住了『愛』這個教育之魂,就抓住了教育的全部。」

劉夏是在懵懵懂懂之中踏上教壇的,如果沒有下面這件事的發生,也許什麼都不會改變。那是她參加工作的第二年,她接了一個二年級的新班,班裡有一個全校出名的調皮大王——劉大寶。他不僅天天遲到,不寫作業,還經常打架惹事,為他沒少跟著背黑鍋的劉夏更是氣得堂堂訓、天天留。每每這時,他就一言不發,瞪著烏亮的眼瞅著老師,充滿了怨恨與不服。有一次甚至當著老師的面在教室大小便,執教才兩年的她一下子就蒙了。憑著那股不認輸的硬勁兒,她咬咬牙,硬著頭皮去家訪。沒想到迎接她的竟是破爛不堪的瓦房和他白髮蒼蒼的爺爺奶奶,沒想到這個倔強的孩子竟從小沒有父母的關愛,又怎能苛求他幼小的心中充滿愛呢?剎那間,老師的眼眶濕潤了,胸中充斥著懊悔、同情與愛憐。她發自內心地想幫幫這個和弟弟一樣大的孩子,幫他擺脫生活的陰影、學習的困境。從那以後,她暗自觀察,發現大寶的愛好與長項,利用小孩子好勝心強的心理在班裡公開表揚了他,大寶的眼裡第一次有了閃亮的驚喜。她利用課餘時間找他談心,幫他補課,送給他兒童雜誌、學慣用品。漸漸地,大寶變乾淨了,也按時交作業了,見了老師那黑亮的眼睛總是含著笑。就在 老師為他的進步高興之時,不幸卻再次降臨到這個苦命的孩子身上。臨近期末,劉大寶患上了嚴重的肺炎,當老師聞訊來到醫院時,孩子已病入膏肓,他那蒼白的小臉,可愛的笑容,懂事的話語至今在她腦海中縈繞:「 老師,現在我可想上學,我再也不惹你生氣了。」可是老天再沒給他機會,這個可憐的孩子過早地夭折了。當著全班學生的面,老師淚雨滂沱……。

她從一個孩子身上體驗到了作為一名教師的價值,也強烈感受到了愛的力量。同時,她也把深深的遺憾埋在了心底。那一刻劉夏發誓:我要用心去愛我的每一個學生,永不在一個孩子身上留下遺憾。正是這件事改變了她的人生觀,讓這個年輕的女老師樹立了堅定的信念:要竭盡所能,干好教育事業,不辜負任何一個孩子。

干教育的人都知道,愛個別學生容易,愛所有的孩子難。難就難在人的時間、精力有限,但老師卻竭盡全力把她的愛毫無保留地撒向了每一個孩子。老師用她作為母親特有的細膩和慈愛,關注著每一個孩子的成長和變化,沒有哪個孩子的反常舉動能逃過她敏感的視線。

老師始終如一地堅守著自己的師德理念:讓每一顆幼苗都得到愛的滋潤,讓每一朵鮮花都享有陽光。為了這一信念,付出多少她都不在乎。為了拉回沉迷於網吧不能自拔的小卓,她曾深夜遊走於大街小巷,挨門串巷地尋找、打聽,直至凌晨找回迷失的「羔羊」,百般勸說,終於喚醒其昏睡的心靈;愛的奉獻,鑄就了老師事業的輝煌,也成就了她所深愛的孩子們。

那麼,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一種什麼樣的愛呢?教師熱愛學生具有職業性、無私性、原則性和全面性的特點:

從職業性看,教師對學生的愛是在從事教育職業的過程中產生的,是一種崇高的愛;

從無私性看,教師通過辛勤勞動,把自己的知識、能力奉獻給學生,用自己的心血哺育下一代,不圖回報,是發自內心的,不摻雜任何個人雜念的,心甘情願的;

從原則性看,教師熱愛學生不是溺愛,也不是遷就學生的錯誤,而是愛中有嚴,嚴中有愛,嚴慈相濟;

從全面性看,教師不僅要在生活中關心每名學生,還要關心每名學生的全面成長,做到不偏愛,一視同仁,公平公正。總之,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世界上一種特殊的情感,是一種不計回報、無私的、神聖的愛。

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怎樣才能做到熱愛學生呢?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好教師意味著什麼?首先意味著他是這樣的人,他熱愛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了解孩子的心靈,時刻不忘記自己也曾是個孩子。教師關心愛護學生,要做到:

第一,了解和信任學生 。學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個性的活生生的人。從表面上看,學生之間似乎差別不大,但實際上,每名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與眾不同的一面。如果教師不了解和信任學生,就不可能有對學生真正的愛,也談不上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為了教書育人,教師既要了解學生的過去和現在,又要了解學生成長的家庭生活環境和經常接觸的各種人和事;既要了解學生表現在外的優缺點和特長,又要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包括他們的苦惱和憂愁。只有全面了解和信任學生,根據學生特點進行教育,才會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促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

第二,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往往會把自己的苦惱、心事和秘密隱藏起來,不願意對家長或老師說,只是遇到自己無法解釋和解決不了的問題時才找人訴說、請教和指點。因此,一位好的教師應當主動與學生做知心朋友,傾聽他們的心聲,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包括內心世界的苦惱與憂愁。這樣,教師才會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學生。

案例 :

鄭丹娜,北京市朝陽區垂楊柳中心小學高級教師。從教 10 多年來,她憑藉自己的智慧豐富了孩子們的心靈世界,用愛呵護孩子,用愛守護童心,在孩子的成長中體味從教的快樂。

剛參加工作時,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對淘氣的學生,她會天天找談話,實在不行她還會向其家長「告狀」……有一次,班裡有一個淘氣的男孩沒有完成作業,她把他留下了,一直看著他補完作業,然後送他回家。見到學生的父親,她便一股腦地反映了他在學校的表現——不按時完成作業,上課做小動作,課堂上和同學打鬧等等。鄭丹娜後來回憶說,當時講這些話的時候,絲毫沒有意識到家長和孩子心裡的感受。當她從這名學生家出來以後,屋內便傳出家長的怒罵聲、斥責聲,接著便是學生嚶嚶的哭聲。突然意識到,自己沾沾自喜的所謂「業績」,是以傷害孩子的心靈為代價的。從那以後,她就開始反思自己,探索走進孩子心靈,豐富孩子心靈世界的方法。

鄭丹娜首先從情感上親近孩子,孩子們感興趣的東西,她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孩子們喜歡的遊戲,她也加入其中,像孩子一樣痛快地玩耍。如此貼近孩子,她既體會到了童心的純潔、率真,也洞悉了不少在成人眼裡孩子們的「小心眼」。不僅如此,鄭丹娜深知,每一個孩子的內心都是一個獨特的世界,在開發孩子心靈的事業上,必須選擇「一對一」的方式。於是,她開始嘗試與孩子們互寫「悄悄話」以了解孩子心靈的秘密。除此之外,她還有很多讓孩子們「練心」的做法。比如,她給孩子們設計了一張「心情晴雨表」,要求孩子們每天用畫「笑臉」或「哭臉」的方式,反映自己的心情。更重要的是,她用自己的真愛,一次次打動孩子的心。一名學生回憶鄭丹娜時說:老師講的課、說的話大都記不起來了,但她每天上課時親切地摸他頭的動作讓他終身難忘,無比幸福。是的,教育最後留下的不是知識,是感動。鄭丹娜給孩子們的除了知識之外,更多的就是感動。

鄭丹娜老師自己的體會是:海明威提出了「冰山原理」,其實,教育中每一名學生在心理上也存在這樣一座「冰山」,教師看到的學生行為只是露出來的一小部分。教師要通過這些行為,去揣摩學生心中隱藏的部分,了解學生的需要和渴望,了解學生的感受。只有這樣,教師才能貼近學生,了解學生需要什麼,真正有效地實現教育學生的目的。

( 選編自《教育文摘周報》 2008 年 7 月 9 日 )

第三,愛護每一名學生 。教師教書育人,是為了學生的未來。作為教師,應該關心愛護每一名學生,從心裡充滿對每一名學生的愛。儘管有的學生有毛病甚至有越軌行為,儘管他可能給教師帶來很多不愉快的事情,但教師對學生的愛要始終如一。教師關心熱愛學生,會由此產生熱愛教育事業的崇高道德情感;贊可夫說:兒童對於教師給他們的好感,反應是很靈敏的,他們是會用愛來報答教師的愛的。學生得到教師的愛,會將其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增強信心,健康成長,從而也會熱愛和尊敬教師,使教師的威信大大提高。

第四、對學生嚴慈相濟 。教師對學生的愛,要與「嚴」緊密結合在一起。要嚴得合理,嚴得適當,不遷就學生,不放任學生,也不溺愛學生。也就是說,教師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符合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學生的實際和 21 世紀對一代新人的需要;要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學習進步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是學生經過努力能達到,能接受,並能自覺切實執行的。

一是要嚴而有理。 所謂嚴而有理,是指教師對學生提出的一切要求都要符合黨的教育方針,都要有利於學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有利於學生學業的進步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學生是方方面面都正在成長的「未熟人」,在校期間難免出現這樣那樣的缺點和錯誤:有的學生粗野,無禮,不尊重教師,不聽勸告;有的學生在同學中吵鬧大家,惹是生非。對這樣的學生,教師常常是恨鐵不成鋼。有的教師能耐住性子,穩住情緒,用智慧和道理說服學生。但是,有的教師有時火氣一下子上來就會對學生進行體罰。這種情況和行為表面上看是為了嚴格要求學生,實際上卻有害於學生的身心健康。教師要堅決杜絕這種做法,否則便是違背教師道德的。愛因斯坦曾經指出:「如果學校把自己的工作建立在恐嚇和人為製造的權威上,那是最糟糕不過的了,這樣的反常制度會扼殺學生的健康情感和直率性格,挫傷學生的自信心。」對學生的真愛要體現為既對學生有種種嚴格、嚴厲的要求,又不損害學生的生理心理,讓學生心服口服,心甘情願地接受。

二是要嚴而有度 。這一點是指教師愛學生,對學生提出的各種要求都符合他們的身份、年齡和特點,如果離實際情況太遠,要求過高,學生無法達到,這種嚴格也就毫無意義。雖然年齡差不多,又同在一個教室,但由於多種因素所致,學生的思想水平、認識水平、知識水平以及理解能力都不會完全相同。因此,嚴格要求必須防止「一刀切」。有的要求對於多數學生來說可能是適度的,但對於後進生來說可能是他們努力也難以達到的,而對於好的和優秀的學生來說又顯得偏低。所以,針對這樣的問題,教師要區分對待,適度地要求學生,這樣才會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三是要嚴而有方 。伊索有一則寓言:太陽和風爭論誰比誰強壯。風說:「當然是我,你看下面那位穿外套的老人,我可以比你更快地讓他把外套脫下來。」說著,風便用力對老人吹,希望把老人的外套吹下來。但是它越吹,老人把外套裹得越緊。風吹累了,太陽從雲後走出來,暖洋洋地照在老人身上。沒多久,老人開始擦汗,並且脫下了外套。於是,太陽對風說:「溫和與友善永遠強過激烈狂暴。」 教師對學生的嚴格要求能否收到顯著成效,關鍵在於方法。要求學生這樣做那樣做,卻不管學生心理感受如何,「我講你聽,我打你通」,居高臨下,盛氣凌人,學生即使表面上在聽,在順從,內心也不會服氣,與教師的心理距離會越來越大,甚至會對教師產生反感。教師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也要採取耐心、疏導的方法,要寓教於教學之中。寓教於各種活動和師生的接觸之中。只有方法得當,嚴格才能在教育中奏效,才能培養和訓練出出色的學生。

四是要嚴而有恆 。所謂恆,就是要堅持長久。對學生的嚴要求絕不能時有時無,要保持一定的穩定性。既然已對學生提出某種較高標準的要求,就要要求到底,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要常督促,常檢查,把要求落到實處,直至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作風。教師最忌對學生一時緊一時松,說了就不再檢查,再無動靜,以後再怎樣要求,學生都不會重視,教師的威望也會因此受損,教育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五是要嚴中求細 。瑞士著名教育家斐斯泰洛奇曾說:「每一種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親般的眼睛時時刻刻準確無誤地從孩子眼、嘴、額的動作中來了解他們內心情緒的每一種變化。」「細」就是不放過所能了解和察覺到的任何問題。在紛繁的工作中,教師要儘力抽出時間多聽,多問,多看,多想,從生活、學習、思想、勞動、工作、活動以及家庭等多個方面了解學生,關心學生,善於從細節處發現潛在問題,及時引導和規範,防患於未然,避免釀成大錯。「細」本身就是愛。

一位教師要想把學生培養成社會需要的有用人才,就要對他們傾注無私的愛和真摯的情。這種愛和情就是關心、體貼、幫助加嚴格要求,這種情和愛既深刻又博大。慈母對孩子之所以無私,是因為有血緣關係。教師對學生付以無私的愛和真摯的情,付以慈母般的柔情,那就是一種更崇高而偉大的愛,它強烈地感化著青少年一代,使他們感悟人生,走向人生。

二、在尊重中走入學生的心靈

愛默生說過:教育成功的秘密在於尊重學生。尊重和理解首先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沒有平等也就沒有尊重和理解。相對於教師來說,學生的年齡一般都較小,知識水平、生活經歷等也肯定不及教師。但作為一位教師,要懂得在人格上學生與自己是平等的。在現實的學校生活中,許多教師對待學生表現出不平等,不論學生感受如何,也不論對錯,不高興就劈頭蓋臉狠狠地訓斥學生,而且諷刺、打擊甚至體罰,結果使許多學生畏懼教師,對教師敬而遠之,有心事,有苦惱,有秘密都講給同學和夥伴,而從不敢向教師傾訴。這種現象很普遍,它使師生關係出現障礙,為教育活動增加了難度,削弱了教育效果和質量。

教師在教育活動中一定要平等地對待學生。一方面,教師要把學生當做一個有思想,有感情,懂得善惡的人來看待,對他們以誠相見,以朋友相知,與他們建立真正的師生感情。另一方面,教師要平等地對待每一名學生,特別是在先進生與後進生之間要一視同仁,絕不能對學習好的高看一眼,對學習差的就不理不睬,漠不關心。這樣會傷害一部分學生的自尊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長,也會使整個教育活動受到不利影響。

案例:

台灣著名作家三毛自殺身亡,是一場人生悲劇,令人惋惜。實際上,三毛的自殺與她少年時期在學校的一次遭遇有關。

三毛讀初中時數學成績很差,她的數學老師平時對她十分冷淡。一天三毛做不出習題,老師便把她叫到面前,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說:「我們班有一個同學最喜歡鴨蛋,今天我請她吃兩個。」說著,就用飽蘸墨汁的毛筆在三毛眼睛周圍畫了兩個圈,然後讓三毛轉過身給全班同學看。

少年三毛根本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便順從地轉過身,全體同學頓時哄堂大笑。老師等大家笑夠了以後,讓三毛到教室的角落裡一直站到下課。下課後,老師又罰她從有眾多學生的走廊和操場上繞一周再回到教室。許多同學看到三毛的樣子都尖叫起來。三毛在學校受到莫大的精神刺激老師的侮辱。

回家後並沒告訴父母,自己也沒有掉眼淚。直到三天後,三毛早上去學校,在走廊上看到自己的教室時立刻昏倒了。後來,她一想到去學校,便會立刻昏倒失去知覺。從此,三毛患上了嚴重的心理疾病——自閉症,越來越怕接觸外面的世界,害怕所有的人,她把自己封閉起來達七年之久。( 選自《影響教師的 100 個經典教育案例》,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04 年 11 月出版 )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尊嚴是人類最敏感的角落,保護兒童的自尊心,就是保護兒童的潛在力量。」相反,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也就從根本上摧毀了學生成長的力量。三毛的數學老師的做法是非常愚蠢的,也是非常可怕的。

尊重學生要以平等為基礎。在教育活動中學生難免出現這樣那樣的毛病,但教師絕不能挖苦、訓斥和打罵、體罰,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給他們以充分的信任,對他們的學習成績要客觀公正地給予評價,並要珍惜學生對自己的一片真情和敬愛,充分加以利用,與學生加深感情和溝通。同時不要忘記去理解學生。每個人都需要別人的理解,學生最希望教師能理解他們,理解他們的年齡,他們的幻想以及他們的喜怒哀樂。

1960 年,哈佛大學的羅森塔爾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學校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新學期,校長對兩位教師說:「根據過去三四年來的教學表現,你們是本校最好的教師。為了獎勵你們,今年學校特地挑選了一些最聰明的學生給你們教。記住,這些學生的智商比同齡的孩子都要高。」校長再三叮嚀:要像平常一樣教他們,不要讓孩子或家長知道他們是被特意挑選出來的。這兩位教師非常高興,更加努力教學了。

一年之後,這兩個班級的學生成績是全校中最優秀的,甚至比其他班學生的分數值高出好幾倍。知道結果後,校長不好意思地告訴這兩位教師真相:他們所教的這些學生智商並不比別的學生高。這兩位教師哪裡會料到事情是這樣的,只得慶幸是自己教得好了。

隨後,校長又告訴他們另一個真相:他們兩個也不是本校最好的教師,而是在教師中隨機抽出來的。正是學校對教師的期待,教師對學生的期待,才使教師和學生都產生了一種努力改變自我,完善自我的進步動力。

實際上,這是心理學家進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實驗。他們提供的名單純粹是隨機抽取的。他們通過「權威性的謊言」暗示教師,堅定教師對名單上學生的信心。雖然教師始終把這些名單藏在內心深處,但掩飾不住的熱情仍然通過眼神、笑貌、音調滋潤著這些學生的心田。積極主動的態度,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因此變得更加自信,奮發向上的激流在他們的血管中蕩漾,於是他們在行動上就不知不覺地更加努力學習,結果就有了飛速的進步。這個令人讚嘆不已的實驗,後來被譽為「皮格馬利翁效應」或 「羅森塔爾效應」。「羅森塔爾效應」說明,教師對學生的態度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能夠改變學生的一生。

教師豐富的學識,高超的教藝,會成為吸引學生去攀登科學高峰的「磁石」;教師高尚的品德,不倦的教誨,往往能使誤入迷途的學生重新走上正路,成為有用之才;教師的辛勤勞動,頑強的意志,會給那些心靈上有傷殘的學生帶來信心和毅力。教師對一個人成長發展的作用是肯定無疑的。

羅傑·羅爾斯是美國紐約州歷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長,他出生在紐約聲名狼藉的大沙頭貧民窟。這裡環境骯髒,布滿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漢的聚集地。在這裡出生的孩子,耳濡目染,他們從小逃學,打架,偷竊,甚至吸毒,長大後很少有人從事體面的職業。然而,羅傑·羅爾斯是個例外,他不僅考入了大學,而且成為了州長。在記者招待會上,一位記者對他提問:「是什麼把你推向州長寶座的?」面對 300 多名記者,羅爾斯對自己的奮鬥史隻字未提,只談到了他上小學時的校長——皮爾·保羅。

1961 年,皮爾·保羅被聘為諾必塔小學的董事兼校長。當時正是美國嬉皮士流行的時代,他走進大沙頭諾必塔小學的時候,發現這裡的窮孩子比「迷惘的一代」還要無所事事。他們不與教師合作,曠課,鬥毆,甚至砸爛教室的黑板。皮爾·保羅想了很多辦法來引導他們,可是沒有奏效。後來,他發現這些孩子都很迷信。於是,他上課的時候就多了一項內容——給學生看手相。他用這個辦法來鼓勵學生。當羅爾斯從窗台上跳下,伸著小手走向講台時,皮爾·保羅說:「我一看你修長的小拇指就知道,將來你是紐約州的州長。」當時,羅爾斯大吃一驚,因為長這麼大,只有他奶奶讓他振奮過一次,說他可以成為 5 噸重的小船的船長。這一次,皮爾·保羅先生竟說他可以成為紐約州的州長,著實出乎他的預料。他記下了這句話,並且相信了它。從那天起,「紐約州州長」就像一面旗幟,羅爾斯的衣服不再沾滿泥土,說話時也不再夾雜污言穢語。他開始挺直腰桿走路,在以後的 40 多年間,他沒有一天不按州長的標準要求自己。 51 歲那年,他終於成為了州長。( 選自《影響教育的 100 個經典案例》,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04 年 11 月 )

教師對學生只有報以深深的理解,才能產生真正的愛生之情,才能從心靈走向心靈,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懂得心理學和教育學,按照學生心理、生理髮展的規律去調整自己的教育方法。

平等地對等和尊重學生,特別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只有關心人的尊嚴感,才能使學生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來說,就在於讓兒童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每名學生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尊嚴,都渴望得到教師的尊重和信任。因為教師的尊重和信任,會使學生感到自己的品德、才華、能力得到承認,從而增強前進的信心,獲得前進的動力,自覺地向著更高的目標發展。

如果教師不注意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對學生進行諷刺、挖苦,勢必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使學生產生自我否定的消極情緒和意向,不僅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會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教育界有這樣一句名言:沒有尊重就沒有教育,沒有相互尊重,教育就會變成一場發生在師生之間的嚴酷的「戰爭」,一場永不休止的「戰爭」,一場疲憊不堪的「戰爭」,一場兩敗俱傷的「戰爭」。

第二,平等、公正地對待每一名學生。馬卡連柯說過:教師的心應該充滿著對每一名他要與之打交道的具體的孩子的愛,儘管這個孩子的品質已非常敗壞,儘管他可能給教師帶來好多不愉快的事情。學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每名學生都希望得到教師平等、公正的對待。無論是好學生,還是差學生、頑皮生,教師都應一視同仁,用同一個標準對待他們。如果教師將學生分為三六九等,有親有疏,以自己的喜、怒、哀、樂牽制於學生,使學生受到歧視和不公正的待遇,甚至諷刺、挖苦、歧視和體罰學生,則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可能對學生的精神世界造成恆長的傷害。

第三,寬容和信任學生。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 寬容和信任是在認識上理解學生,信任學生;在情感上尊重學生,關心學生;在行動上引導學生,激勵學生。教師的寬容會使學生感受到一份關愛與撫慰,所收到的效果遠遠勝於懲罰。寬容和信任是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對犯了錯誤的學生給予寬容和信任,就是給學生以機會,給學生以期待,能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寬容和信任是一種無私的愛,可以緩解師生之間的對立情緒,轉化學生的逆反心理,使教育收到最佳效果。

案例:

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學校當校長時,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情:一天,陶行知在校園裡看到學生王友用泥巴砸自己班上的男同學,陶行知立即制止了他,並讓他放學後到校長室去。

放學後,王友早早地來到校長室門口準備挨訓。這時,陶行知走過來了。他一看到王友,就掏出一塊糖果遞給他,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了,而我卻遲到了。」 王友驚愕地接過糖果,目不轉睛地看著陶行知。這時,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果遞給王友,說:「這塊糖果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我不讓你再打人的時候,你立即就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我應該獎勵你。」 王友更驚愕了,他不知道校長到底想幹什麼。

這時,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果放到王友的手裡說:「我已經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守遊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證明你很正直善良,並且有跟壞人作鬥爭的勇氣,應該獎勵。」

王友聽了非常感動,他失聲叫了起來:「校長,你打我吧,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呀!」陶行知滿意地笑了,又掏出一塊糖果遞給王友,說:「你能正確地認識錯誤,這塊糖果值得獎勵給你。現在我已經沒有糖果了,你也可以回去了。」

陶行知的這四塊糖被稱做滋養學生心靈的「精神糖果」,成為激勵學生自省、自律、自強的精神力量。 ( 選自《中國青年報》 2001 年8 月15 日)

三、保護學生的安全,關心學生健康,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保護學生的安全,是教師群體所應具有的職業精神, 也是檢驗教師的一個職業道德標準。保護學生安全正是「愛生」的一個重要表現,我們不能把「愛生」當成口號,在新的歷史時期,要求教師對學生的愛要尋找合理的依據和形式。要把對學生的愛融入點點滴滴的教育教學和一切活動中。

1、保護學生安全

保護學生安全,不論是從法律角度,還是從道德規範角度,都是教師不應迴避的責任 。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的修改,通過規範的形式來激發我們的道德願望,激發社會的普遍美德,體現了社會的進步。新時代的教師在規範的引領下,對學生的教育和關愛也必將更具人性魅力。

師德規範中明確規定教師負有保護學生安全的責任和義務,是一種適度而理性的職業道德約束,而不是侵犯生命權的道德管制。職業道德是一種與職業責任相關的道德規範,與普遍性的社會道德相比,更加具體和明晰——尤其是一些特殊行業的職業道德,往往明確了從業者要比普通公民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表現出更高的道德素質。譬如軍人,再譬如教師、警察以及醫護人員,特殊的責任,需要他們沖在前面,不僅是道德自律,不僅是以身作則,還有犧牲「小我」,保護「大我」的公共使命。中小學教師面對的是未成年人,處在成長中的孩子,他們常常難以擁有成人那樣的判斷與處置能力,教師當然要成為他們校園甚至社會生活中的引領者、組織者。教育不僅是教主要科目的知識,也應有生命安全、生命價值的教育,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熱愛生命,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提升學生的生命意義與境界。

案例:「范跑跑」和「楊不管」

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時 28 分,汶川發生地震時,四川光亞學校的范美忠老師不顧學生,本能地猛衝下樓,第一個到達操場。事後,范美忠發表《那一刻地動山搖》的帖文,說:「在這種生死抉擇的瞬間,只有為了我的女兒我才可能考慮犧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親,在這種情況下我也不會管的。」范美忠的逃跑行為和貼文中的言論,引髮網民熱議。

中央電視台在網上作了一個調查,您認為范美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目前我們在網民中的調查結果是認為范美忠「率性不虛偽」的人佔到了 44  90% ,認為范美忠是「中國精英的反面教材」的人佔到了 42  54% ,認為「說不清」的人佔到了 12  56% 。

范美忠老師自己說:有人認為教師應該是義不容辭地救助學生,我剛才說了有救助學生的義務,但是,是不是有冒生命危險的義務,我個人對這種說法持懷疑態度。教師作為道德楷模,這個說法我是這樣看的,教師一定是應該在底線道德之上的,這是沒有問題的。但由於教師也是人,是不是要以一個極高的道德標準來要求他,這個我持一定的反對意見。

在安徽省長豐縣雙墩鎮吳店中學七 (2) 班,兩名學生上課時打架導致其中一人死亡,授課教師楊經貴站在三尺講台上充當「看客」,並不加以制止,而是繼續上課直至下課。老師因此被冠以「楊不管」的稱呼,他的行為選擇也成為了人們討論的焦點。

事情的經過是: 2008 年 6 月 12 日,安徽省長豐縣雙墩鎮吳店中學七( 2 )班上午的最後一堂課是地理。課上到大概一半的時候,坐在第三排的陳某和楊某不知為什麼突然發生了爭執,隨後兩個人在課堂上當著正在上課的教師的面打了起來,而且越打越凶。班上所有的學生都目睹了這一幕。

「可是不一會兒,楊某突然頭部向後仰起,搭在後排同學的課桌上,同時全身顫抖,口吐白沫,臉部發白。」離楊某座位不遠的一名學生說,他和幾名同學以及陳某感覺楊某越來越不對勁,立即起身準備將楊某送到醫院。但此時楊某全身發軟,已經背不起來了。於是,他們幾名同學將楊某抬起來,送到學校附近的長豐縣第四人民醫院吳店分院。但是晚了,年僅 14 歲的他永遠離開了人世。

一名學生說,打架時,老師並沒有當即制止,其間說了一句:「你們有勁的話,下課後到操場上打。」後來,也沒有送被打學生前往醫院,而是繼續上課直至下課。

學生在正在上課的課堂上死了,而且就在教師的眼皮底下,讓人難以想像。楊某的家人說,如果當時教師勸阻一下,及時將孩子送到醫院,孩子也許不會死。對於孩子的死,學校和教師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 以上案例選自新華網《新華教育》 2008 年 7 月 12 日 )

我國的教師法明確規定,教師要「關心、愛護全體學生」,要「制止有害於學生的行為和其他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也規定,保護未成年人是全體成年公民共同的責任。當學生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時,無論當時面臨的是什麼樣的情況,也無論背後有什麼樣的複雜內幕,作為一位教師,面對兩名學生越打越凶的情況,選擇無動於衷、任其發展,於德於法都是不相符合的。

但是,在「 5 · 12 四川汶川大地震」災害中,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有許多教師始終把學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捨生忘死,奮不顧身,保護學生,在全社會贏得了高度讚譽。他們用行動和生命詮釋了師德和保護學生安全的含義。

2008 年 5 月 12 日,中國四川汶川發生了特大地震災難,美好的世界在瞬間坍塌。為了孩子的生命,勇敢的教師,用柔弱的血肉之軀,用鮮活的生命為學生抵擋了死亡,用愛和無私撐起了希望的天空,把生的光明留給孩子,把死的黑暗留給自己。

當汶川縣映秀鎮的群眾徒手搬開垮塌的鎮小學教學樓的一角時,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一名男子跪撲在廢墟上,雙臂緊緊摟著兩個孩子,兩個孩子還活著,而他已經氣絕!由於緊抱孩子的手臂已經僵硬,救援人員只得含淚將之鋸掉才把孩子救出。這就是該校 29 歲的老師張米亞。「摘下我的翅膀,送給你飛翔。」多才多藝、最愛唱歌的張米亞老師用生命詮釋了這句歌詞,用血肉之軀為他的學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門。

該校的譚校長說:「 張米亞老師被挖出來的時候,學生家長和老師們都驚呆了。他死了,雙腿跪地,身體彎成一張弓,保持著母雞抱小雞的姿勢,在他懷裡是兩個活著的孩子。」

譚校長還說,今年 29 歲的張米亞身高 1.7 米左右,微胖,兩年前剛從百花鄉調到中心小學教數學。就在上一周,學校剛舉行了紅歌會,他還領唱了《中國心》。這就是我們的 張米亞老師 ! 死時,他才 29 歲 ! 也許他沒有想到,也許他來不及想到,就在他張開雙臂護住別人的孩子時,他的妻子和他那尚不滿 3 歲的兒子也已被深深地埋在地下……

張米亞的同事馬方琴說:「張米亞的教室在二樓,緊挨樓梯,如果他不管學生,自己是完全可以跑出來的,而他卻用身體救活了兩個孩子。」映秀小學學生楊茜睿回憶,老師大聲喊「不要慌,都趴在課桌下面」,我們就鑽到了課桌底下。前排有人趴得不夠低, 老師還去按他們的頭。幾個同學想往外跑,老師就一手抱住一個,拚命壓在講台下面。這時候,房子就垮了……

在生死一線間, 張米亞老師用生命詮釋了崇高職業理想的偉大意義。

( 作者摘編《教育文摘周報》 2008 年 5 月 28 日 )

殷雪梅 老師生前是江蘇省金壇市城南小學一位普通教師。 2005 年 3 月 31 日 12 時 10 分,她在護送學生沿斑馬線過馬路時,一輛高速行駛的汽車向學生隊伍衝來,危急關頭, 殷雪梅老師奮不顧身張開雙臂衝上前去,將正在馬路中間行走的 6 名學生奮力推向路邊,學生脫險了,而她卻不幸被汽車撞飛出 20 多米,身負重傷,經全力搶救無效,於 4 月 5 日凌晨 1 時永遠離開人間。 老師的瞬間英勇壯舉,經新聞媒體廣泛報道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 5 月 31 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她為革命烈士,國家人事部、教育部追授殷雪梅為 「 全國模範教師 」。

2、關心學生健康

關心學生健康,首次被寫進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學生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個方面,在身體健康方面,目前我國中小學生身體素質嚴重下滑,近視率持續走高,已經引起整個社會的擔憂。教師要負起責任來,引導督促學生加強鍛煉,不得隨意侵佔學生的休息、娛樂、體育鍛煉的時間。

在心理健康方面, 2010 年 03 月 19 日 楚天都市報 報道中學生處在青春期,容易在家庭教育、生活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下出現心理障礙和心理缺陷。一項對中國五省市中學生心理健康情況的調查發現, 5.2% 的中學生存在強迫癥狀、人際關係敏感、抑鬱等明顯心理健康問題; 77.9% 的中學生存在輕度不良反應。有人認為有一種不容忽視的行為叫「心罰」(又稱「冷暴力」)在悄然蔓延,它不直接指向學生的身體,而是指向學生的心靈,是一種心靈的懲罰。主要表現為對學生的歧視、人格的侮辱及權利的剝奪。體罰可能導致學生一時的皮肉之苦,而心罰往往會使學生一生都留下陰影,其造成的心靈創痛可能終身難愈。它所造成的危害比體罰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案例:阜寧縣明達中學高三 (7) 班學生郭大龍跳樓身亡的消息迅速傳遍小小的阜寧縣。自殺的原因也很快被師生們口耳相傳,「導火線」小得令人震驚,居然是「上課講話」。

2010 年 1 月 18 日 的上午語文課上,高三 (7) 班一位劉姓學生邊和同學講話,邊伸手拍了一下坐在前面的郭大龍的肩膀,就在郭大龍回頭的一剎那,被正在上課的劉雯雯老師揪個正著。三人隨即被叫到教室後面罰站。郭大龍向劉雯雯堅持自己並沒有講話,所以不該罰站。那位劉姓學生也和劉雯雯頂嘴,並且可能還講了髒話。

有學生回憶,劉雯雯當時很生氣,並且放話說「我不怕事情大,大不了老師不幹了」。劉同學隨後被德育處來人帶走,大龍和另一位同學則被要求自己去找班主任接受處理。

學生們現在都不清楚, 1 月 19 、 20 日兩天,劉雯雯和大龍之間又發生了什麼,以至於一件本來十分平常的 「 上課講話 」 事件拖延了數天還未了結。可以肯定的是, 劉雯雯老師對這次事件的認真程度超過了學生們的想像。

1 月 21 日 ,學生們到校剛準備上早讀課,劉雯雯來了,她一坐下就把大龍叫上了講台。

一位學生回憶說: 「 我看到 老師疾言厲色和他說了好長時間,然後他就站在前面了。 」 另一位學生說, 「 老師叫他寫檢查,在班級里讀,還叫他帶家長來 ……」

緊接著的第一節課從 7 : 40 開始,正是劉雯雯教的語文課。課上到 8 : 00 左右,已經被罰站了近一小時的郭大龍突然出聲。他說: 「 耽誤大家幾分鐘時間,就那天事情我作個檢查。 」 一位學生說,他發現這時大龍嘴唇癟著,似乎在忍著哭,顯然十分委屈。但 劉雯雯老師並沒有停止講課,開始叫學生上講台去做題目。大龍接著說: 「 那天我不應該和某某某說話 」 ,但劉雯雯卻好像沒有聽到大龍的話。 「 語 老師讓我們拿出試卷,並找人上黑板訂正 ( 大家都看得出來,那是不給他機會 ) 。然後他就出去了,事情就發生了 ……」 一位學生事後在給南方周末記者的回憶記錄里寫道。

高三 (7) 班位於明智樓的一樓。沒有人知道,他是以怎樣的心情走向明智樓六樓的。從出教室到跳樓,僅僅只有三分鐘,他就與同學親人陰陽兩隔。 很多人喟嘆這個青年的心理脆弱,但在另一些人看來,一個 18 歲的男孩,強忍委屈開口道歉,卻被視若無物,這種挫折似乎並不常見,何況還是面對著 66 位朝夕相處的同學?

從事件的經過來看劉雯雯既沒有諷刺挖苦郭大龍,也沒有體罰郭大龍。但是正是劉雯雯老師的冷漠,無聲的羞辱,致使郭大龍的自尊心受到嚴重的傷害,使他走上了絕路。

3、維護學生的權益。

學生的權益是指學生在教育活動中享有的各種權利。學生的權利是與其身份和法律地位緊密相連的。在教育過程中,學生有雙重身份:其一,他們是國家公民;其二,他們是未成年人,正在接受教育。這決定了他們享有權利的特殊性:作為公民,他們享有憲法所規定的公民應享有的各項權利;作為學生,他們還享有其他公民不具有的權利。因為學生,特別是中小學生,他們大多未滿 18 周歲,是無民事行為能力和限制行為能力的人,他們的身心和社會性發展尚不充分,還不能完全準確地辨別是非和保護自己,因此法律對其權利必須給予特別的保護。我國更相繼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規來保護學生的權利,如享有受教育的權利,人身安全不受侵犯的權利,民主平等的權利,發表意見的權利,隱私權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1991 年 9 月 4 日 通過, 2006 年 12 月 29 日 修訂)

第三條 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等權利,國家根據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特點給予特殊、優先保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權,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權。未成年人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家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平等地享有權利。這是新增的條款,明確和最大限度地保障未成年人的權利,是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的一大亮點。

生存權 是指未成年人享有其固有的生命權、健康權和獲得基本生活保障的權利;發展權是指充分發展其全部體能和智能的權利;受保護權是指不受歧視、虐待和忽視的權利;參與權是指參與家庭和社會生活,並就影響他們生活的事項發表意見的權利

學校既是專門從事教育活動的場所,也是保護學生權利的主要部門。尤其是教師,要以學生健康成長為出發點,充分尊重和保護學生各項權利,做學生權利的維護者。另外,要求教師既充分尊重學生,又必須約束自己的行為,以防傷害學生的心靈。

案例評析

案例:

新學期開始,學校安排我擔任五年級一個班的班主任。這個班是出了名的差班,有些學生逆反心理特彆強,專門和班主任對著干,曾經有個別學生製造事端,以至於使學校被告上法庭。學校教師、學生家長近乎殘酷的管教,使部分學生自暴自棄,破壞性行為越來越嚴重。

我接班後,最初不動聲色,先觀察並分析了班裡幾個影響最大的「壞學生」,掌握了治理班級的第一手材料。在觀察分析中我發現,有個叫王成的學生,不僅經常搞惡作劇,還三天兩頭地與男生打架,與女生逗貧嘴,對教師不講禮貌,是擾亂班級秩序的「頭號人物」。不過,我也發現他身上「仗義」的優點。為了降住這匹「烈馬」,我特地給他設置了一個「美麗的圈套」。

一天放學,我在一張紙條上寫了一句話:「家長同志,您的孩子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然後,我把王成叫到辦公室,把疊好的紙條交到他手上,對他說:「把這個紙條交給家長,讓家長簽字後明天早上再送給我,但送去和送回都不許拆開看。」想想看,小孩子 能不看老師和家長寫的是什麼嗎?第二天,他第一個到校,喜滋滋地把家長寫有「孩子有進步,我非常高興, 謝謝老師」的紙條交給我。那一天,他表現特別好,也特別精神。我暗想:我的「圈套」奏效了。

從此,我和每名學生都保持「單線聯繫」,時不時地給他們一個紙條,上面根據學生的特點分別寫有「您的孩子熱愛勞動」,「您的孩子書讀得很好」,「您的孩子作文寫得很棒」,「您的孩子團結同學,講文明,有禮貌」等等,並暗中與家長聯繫好,一定要寫鼓勵性的回言,每次仍然要求學生不看紙條。

半個學期過去了,我從未懲罰過任何一名學生,我們班不僅班級秩序井然,而且好人好事層出不窮,紀律、衛生、文體活動樣樣爭先。見此情景,教師們紛紛問我用了什麼法術,我對他們說:我用了一個「美麗的圈套」,正是這「美麗的圈套」發掘出了學生們身上蘊藏的個人潛能,並使之在尊重、信任和鼓勵的氛圍中得到發揚光大。

( 選自《影響教師的 100 個經典教育案例》,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04 年 11 月出版 )

案例評析:

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過:當教師必不可少的,甚至幾乎是最主要的品質,就是熱愛兒童。一位教師曾經說過:如果沒有愛,教育在開始的時候,就已經結束了。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的靈魂。熱愛學生是教師所特有的一種職業情感,是良好的師生關係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搞好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師應具備的道德行為。

第一,這位老師精心設計的「美麗的圈套」充分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愛。作為教師,應該從心裡充滿對每一名學生的愛。儘管有的學生有毛病甚至有越軌行為,儘管他可能給教師帶來很多不愉快的事情,但教師對學生的愛要始終如一。教師對學生的愛,是學生成長的力量之源,是激發學生向上的動力。教師所面對的是渴望認同、渴望呵護與關愛的稚嫩的心靈,教師的一舉手,一投足,一個信任的目光,一個愛撫的動作,都會給學生以情感上的滋潤,行為上的激勵,甚至會影響學生的一生。愛的情感猶如師生之間架起的一座橋樑,又如涓涓細流,進入學生的心田:它像一場春雨,能滋潤乾枯的荒漠,萌發一片綠洲。這位老師對他的學生傾注無私的愛和真摯的情。

第二,這位老師精心設計的「美麗的圈套」充分體現了教師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只有關心人的尊嚴感,才能使學生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來說,就在於讓兒童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每名學生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尊嚴,都渴望得到教師的尊重和信任。因為教師的尊重和信任,會使學生感到自己的品德、才華、能力得到承認,從而增強前進的信心,獲得前進的動力,自覺地向著更高的目標發展。

如果教師不注意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對學生進行諷刺、挖苦,勢必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使學生產生自我否定的消極情緒和意向,不僅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會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教育界有這樣一句名言:沒有尊重就沒有教育,沒有相互尊重,教育就會變成一場發生在師生之間的嚴酷的「戰爭」,一場永不休止的「戰爭」,一場疲憊不堪的「戰爭」,一場兩敗俱傷的「戰爭」。

第三,這位老師精心設計的「美麗的圈套」充分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寬容和信任。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 寬容和信任是在認識上理解學生,信任學生;在情感上尊重學生,關心學生;在行動上引導學生,激勵學生。教師的寬容會使學生感受到一份關愛與撫慰,所收到的效果遠遠勝於懲罰。寬容和信任是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對犯了錯誤的學生給予寬容和信任,就是給學生以機會,給學生以期待,能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寬容和信任是一種無私的愛,可以緩解師生之間的對立情緒,轉化學生的逆反心理,使教育收到最佳效果。

思考與活動

1、請您閱讀下面兩段材料,談談對這一現象的看法,並分析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你認為應當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

材料一: 南京市中小學心理信息中心曾經對師生情感作了一次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約 20% 的學生認為教師喜歡自己, 40% 多的學生認為教師不喜歡自己。

而對教師以「你喜歡自己的學生嗎」為主題展開的調查卻發現, 95% 的教師都毫不猶豫地回答「喜歡」。這兩組數據引發了一個熱點問題:學生為何不領教師的情?

材料二:一位有著 13 年教齡的班主任談到現在的學生時這樣說道:「現在的學生對老師的感情淡漠,你把心掏給他們,他們不但不感謝,反而嫌腥。」這位教師還困惑地說:「我真的越來越不明白現在的學生了,他們的心離我很遠很遠,無法靠近。每年做班主任我都很投入,但結果從沒有得到過學生的好評,是學生難教育還是我的教育真的出了問題?」

2、重慶璧山中學一位班主任汪老師,因撕看並公開曝光學生日記,被學生告上法庭。在法庭上,汪老師表示:她是履行教師職責,檢查學生筆記,從而知曉該生早戀,違反了校紀校規。該生的日記不具有隱私權的保密性。況且隱私內容是早戀,嚴重違反了《中學生守則》。

老師還認為:看學生的筆記是老師知情權的一部分,自己以校方的身份對該生進行全面教育,對其違反校紀校規的行為進行批評,讓其停課、寫檢查等做法,屬於正當教育範疇,是善意的。 ( 資料來源:《中國青年報》2002年10月10日 )

請您結合實際 談談對汪老師行為的看法。

3、每學期開展一次「一對一的師生互寫悄悄話」活動,讓學生把最想對老師說的話寫出來,老師把最想對學生說的話寫出來,作為秘密相互交換。通過這樣的活動,既增進師生相互了解,又能增進師生感情。

4、進行一次自查,主要檢查自己在保護學生安全,關心學生健康,維護學生權益方面存在的疏漏和問題,寫出整改規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以防傷害學生的身體和心靈。


推薦閱讀:

在靈魂深處與人間關係中透析屈原悲劇
靈魂真的存在嗎?
逝去的那些生命啊,你可知靈魂的歸宿嗎?
扭曲的靈魂——謝晉的悲喜交集之二 (2008-11-15 02:41:03)
「讀象法」是《易魂》學術思想體系的靈魂--呂青庚

TAG:靈魂 | 學生 | 修養 | 師德 | 關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