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樂
出生於1951年的劉長樂原來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干記者。1988年移居海外,1990年駐足香港。隨後,劉長樂在石油貿易和房地產業務上掘到了「第一桶金」,然後果斷地在地產經營中激流勇退,避過了此後綿延日久的樓市低迷。一劫過後,1996年,劉長樂一舉收購亞視14%的股份。
由於創辦鳳凰以來極為低調,劉長樂在香港有「神秘的大佛」之稱。「神秘」二字自不難理解,不過劉長樂本人也願意強調,「大佛」不獨指其外形,也示其「厚道」。
2000年9月22日臨近正午,在位於北京城東正義路的紫金賓館,「神秘的大佛」終於對《財經》開了口。
《財經》:很多人都很關心你的原始積累是怎樣完成的。有什麼秘密嗎?
劉長樂:在香港時,很多記者都想把我引到一個大的Trick(陷阱)當中。他們總認為我是靠的是背景和關係。於是我對他們講,你們不公平。李嘉誠、李兆基、曾憲梓能白手起家,為什麼我們在你們的商業氛圍中就一定是有陰謀的?
再有,你說「有背景」就一定能成功嗎?多少紅籌股都是有背景的,一定就能經營好嗎?至於鳳凰投資的來源,我沒必要說多少錢是借的、多少來自於我的商業積累。應該說鳳凰更象一個認購基金,並不是一下子投了一大筆錢,而是在滾動中發展的。
《財經》:鳳凰僅是你投資的一小部分,似乎你花了很大精力在經營它?
劉長樂:對鳳凰我幾乎投入了全部的精力,應該說這與我的傳媒情結和文化情結密切相關。我對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一直有一種抱負。這倒並不是說我們下海的時候就企圖辦一個電視台。我覺得人是需要夢想的,我一直對實現一個華人文化的夢想很感興趣。應該說數碼化使電視運作的成本降低,使得1995年我的這個夢比較強烈。
《財經》:你覺得鳳凰高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什麼?你設計的鳳凰的總體戰略又是什麼?
劉長樂:在華語電視市場已經分配得差不多的時候(香港有亞視、無線、有線,內地包括中央台,另外幾乎所有的省台都上衛星了),我們要做的是全力以赴為觀眾提供「另類品牌」,這也是我們的賣點。「另類」並不簡單意味著「出位」,而是說在我們調製的「菜肴」中間加大了港台和國際的成分,加大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成分。
我們的戰略是創造鳳凰的品牌。而這樣的品牌效應,還有很大的市場潛力可以發掘。另外,我們在品牌效應之下還在努力發揮「明星效應」。在對主持人的塑造和打磨上,我們應當說是成功的。
《財經》:那麼如果明星走了怎麼辦?
劉長樂:其實首先我們擁有的是群星,其次是有一套很好的制度保障。我們的職員一般要簽三年約,而且在第二年續下一個三年約。再者,我們有一套對明星的培訓和提升機制。比如說現在走的是「青春靚麗路線」,在即將開通的資訊台,我要培養另一類成熟專業型的評論家。同時我們也可以讓他們自己選擇去向,為自己尋找事業。現在我們上市了,有了更科學可靠的手段,就是期權。
《財經》:你怎樣看待鳳凰帶給內地電視台之間的競爭?還有今後如果傳媒放開的話,鳳凰如何保證它的競爭優勢?
劉長樂:拿香港的電視業來說,亞視和無線基本上是一個「三七開」或「二八開」的格局。無線作為老品牌,電視劇製作方面擁有大量人氣很旺的演員。更重要的是慣性收視,這是很難改變的。至於媒介競爭,今年6月新加坡允許電視與報紙相互進入,結果一下子冒出來兩個新報紙和新電視,出現了有限競爭。事實上,鳳凰的進入在很大程度上起的是促進競爭的作用。即使今後媒體相對開放了也應該沒有什麼關係。美國有三大電視網,不是照樣有人搞FOX嗎?
《財經》:現在內地的許多電視台在競相仿照鳳凰台,你怎麼看?
劉長樂:其實很多東西是應該從本質上參考的。比如說搞製片人制或制播分離,要是不嚴格財務預算,問題反而會更加嚴重。因為你松一尺,他就會松一丈,很難消除虛報製作費用的現象。
《財經》:鳳凰在內地的電視市場已經達到了13%的滲透率,廣告收入達到中央台的1/10。你怎麼看待今後的市場空間?
劉長樂:應該說中國廣告市場的餅很大,目前電視廣告在整個GDP中只佔到0.18%,而香港的數字是0.79%;中國的電視廣告在廣告總額中只佔25%,而日本、美國的數字分別都在50%左右。近年來內地整體廣告的增長速度是11%,而電視是20%多。由這些數字可以看出,電視廣告並不是哪家一下子就搶光了。
事實上,去年美國收益最高的前五種行業中就有廣告業,其投資回報率高達45%,僅次於互聯網、軟體、半導體、電訊。廣播和有線電視也在前10名中。
《財經》:鳳凰上市的招股書上對於互動電視做了遠景規劃,你怎樣看待互聯網與未來電視業的走向?
劉長樂:數碼化帶來的多頻道趨勢是不可逆轉的。將來人們最多可以接收500個頻道。李澤楷現在搞NOWTV,我說就「鬧」在互動上,今後搞上百個頻道也有可能。但我們在電信通道上不佔優勢,我們只提供內容服務。事實上,在美國互動電視已經成為現實,互聯網進入電視,不過現在它還只局限在一個信息池裡,不能連到萬維網上。但再過幾年,據說CNN就會實現電視與互聯網的互動。
鳳凰的網站基本上是與電視節目的互動,但也不限於此。現在它有一個非常大的發展前景,網路和節目的開發都將放在一個更廣闊的空間中。
《財經》:作為一個較為廣泛地滲透到內地的境外媒體,鳳凰衛視對於政府的新聞政策是如何理解和把握的?
劉長樂:鳳凰衛視的定位是全世界華人範疇,內地只是它的收視者的一部分。所以我們要考慮全球不同地區的電視檢查條例,這包括法規類的和條例類的,還有一些即時性的限制。要駕馭好這個生存空間的「度」,依法管理經營,是鳳凰的一個基本理念。而且相對而言,中國的電檢條例較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要寬鬆得多。
我們自己有兩個電檢部門。一個是按照香港的電檢條例進行檢查,另外一個是針對所有國家的。他們每天都有非常詳盡的審查報告,一方面要遵守各國政府的法律、法規,保證我們的生存空間,另一方面也要保證收視率。在政府的尺度和觀眾的需求中尋求「balance」(平衡點),是鳳凰節目成功的「秘」。
當然,我們現在提升節目素質的壓力極大,有些節目也不堪入目,甚至令人生厭。我們正在著手「大開殺戒」,儘快改變這種有負眾望的局面。(作者:南洲/轉自《財經》)
推薦閱讀:
※六度為相的「長樂老」馮道
※劉長樂在第八屆世界華商大會上發言(附全文)
※劉長樂:慈悲善意是媒體更高的責任
※你沒看錯,我用100塊在長樂路吃了七家店!
※長樂路,再見……
TAG:長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