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關於羊癟與牛癟的見聞

羊癟:

牛癟

羊癟湯在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相當有名。不纔此次廣西之行,第一次看到了怎麼做羊癟湯。羊癟湯的原料說起來你可能要反胃,但在當地卻是一道美食。宋《溪蠻叢笑》「不乃羹」詞條中說「牛羊腸臟略擺洗,羹以饗客,臭不可近,食之則大喜」,這個「不乃羹」就是羊癟。

羊癟就是從從羊胃出來,到大腸前的那一段腸子,即是小腸。羊宰殺後,立即把羊的小腸剪斷拿起來,不加清洗,放在鍋里炒到干。據說,炒得越久,就越香。炒到後面,還可以加些羊肚、羊肝進來一起炒。炒干後切碎,開始加水。一付羊癟,一般就得一鍋湯。水開後,就出鍋,大家可以來享用了!

羊癟湯什麼味道?苦苦苦!那是非常的苦,苦瓜吃過吧,那根本不算什麼。山裡人,那都是非常能吃苦的。

據我理解,羊的這一段小腸,主要作用就是消化吸收食物營養精華物質的,進入大腸的東西基本上已經是消化後的糟粕了,也即是真正意義上的屎。而在小腸這一段里的東西,除了羊吃下去的碎草,還富含豐富的消化酶,比如胃酸、膽汁等等。

按中醫理論,羊吃百草,百草就是葯,經過羊的胃分解後的百草,是極宜被人體吸收的,這就是傳聞羊癟湯能治病的所在。民間對羊癟湯藥用的理解就是:避寒消暑、潤肺滋肝、養心益腎、消除疲勞、延年益壽。

看到此,估計大多的北方朋友都受不了,癟,桂柳話的意思就是屎,羊癟湯,就是羊屎湯了。不才第一次見到驢友們大快朵頤,一時噁心的胃中翻江倒海。至今想起來仍要作嘔。

羊癟這個東西有人愛有人恨,恨的人,躲得遠遠的;愛的人,圍得近近的。

牛癟,又被稱為「百草湯」。食牛癟古已有之。牛癟就是把牛胃及小腸里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拿出來,擠出其中液體,加入牛膽汁所熬出的湯。牛癟在貴州的從江、黎平、榕江與廣西三江侗族與苗族聚居區最為流行。不才1998年的那次貴州之行就親眼目睹過牛癟,曾經為此大驚失色。

侗家的牛癟是這樣做的,牛宰殺後,將牛剛吃進胃裡還沒有消化的草取出,用手擠出其中的胃液,去渣後存放在一邊備用;然後將新鮮的牛肉放在樟木製的砧板上切絲,切好後放入鍋中拌生薑片爆炒二十分鐘左右,炒熟後將牛癟倒入牛肉中,加入牛膽汁及佐料放入鍋內文火慢熬後食用。這種看似牛糞的東西叫牛癟,實際上是一種液體。在侗家屬於上等菜,一般只有過年才能吃到。這種菜分兩種,一種是小腸裡面取出來的,比較貴,一種是大腸裡面拿出來了,就比較便宜了。

說實話,牛癟很像粑粑的顏色,其實它本來就是粑粑呀。

反觀雁北人吃羊肚就有些繁瑣。許多人視羊肚為不潔之物,不敢問津。我很少在街上吃羊雜碎,主要原因就是唯恐開店的人洗不幹凈。聽說有些奸商把羊下水拉到西河沿用河水涮涮就下鍋了,但大多數食客並不介意,說,不乾不淨,吃了沒病!

父親生前很喜歡吃羊肚,那些年,我經常從西口子食品公司買些生肚子回去,母親有潔癖,清洗三個肚子大約要用去三個小時。記得母親清洗時非常吃力,肚子里的內容物體惡臭熏天,洗衣盆里的水換了一遍又一遍,直至清澈。然後母親又燒開水,倒入肚子中,燜燙片刻後,即可用手輕易撕去肚子上的黑膜,肚子頓時潔白如玉。按說,此時應該罷手了吧?不,母親還要用鹼面揉搓一遍,再用老陳醋揉搓一遍,才肯罷休。反正每次母親收拾完肚子總是精疲力竭,腰疼好幾天,所以我每次往家買肚子時,心裡總是很猶豫。

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們單位春節前從涼城冷庫買了不少出口的羊肚,潔白如玉,晶瑩剔透。煮熟後我才發現,洗的過分潔凈的羊肚已經失去了羊肚應有的味道,一點也不好吃。因為羊肚的特點就是那股臟氣味,沒有那股臟氣味就不像羊肚了。奇異的是,不知道人家是如何處理的,有人說是用火鹼泡過的。反正母親如此下足功夫清洗的羊肚,那股臟氣味仍然很濃烈。

我不知道如何是好,有一個同事隱秘地對我說,此事他有一個祖傳秘方,一般秘不示人。次日,他從家門口的花房裡給我用紙包來了幾顆羊糞蛋,悄悄地交給了我,後來我在煮羊肚時作為調料下進鍋里,鍋一開,羊雜碎的正宗的味道立刻溢滿家中。妻子吃的很香,她再三追問,我也不敢如實相告,其實,同事給我的這味調料正是羊癟呀。

推薦閱讀:

索達吉堪布:念佛感應見聞
恭迎大願大孝地藏王菩薩聖誕,見聞瞻禮業障消除 所願速成 獲福無窮!
生活錦囊見聞 - 敏兒的日誌 - 網易博客
神通無礙大瑜伽師伏藏之王大恩上師求尼奪基仁波切座前見聞點滴錄
山中見聞

TAG:見聞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