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讓我們真誠地辯起來

讓我們真誠地辯起來 ——東師附小古詩教學主題研討主持(馮永生):大家好。近年來,「上課」和「辯課」,成為我校加快教師專業發展的一個很好的平台。各位老師:所謂「課堂越辯越高效,教師越辯越善教」。我們辯課,不是為了推翻和否定,而是為了完善和提升。「辯課」是「辯論」,也是「辨析」;是「鑒賞」也是「鑒別」。本學期,我們的研究主題之一,就是古詩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今天,我們兩個校區的語文老師相聚在此,就昨天王珊珊老師執教的三年級的《絕句》(杜甫)這節課,進行思辨。首先我們進入第一個環節精彩亮相:雙方辯手請陳述觀點:有請正方:正方(吉雲蘭):古詩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奇葩,它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誦古詩,學古詩,自古以來,就是一件雅事。讓孩子們在人生記憶力最佳的時期,誦讀古詩,讓文化經典佔據他們的心靈成了許多教師的共識。古詩文對兒童的熏陶,一直為我們學校老師們所重視,經典詩文走進了學校的閱讀課程,並且成為我校晨誦午讀的重要內容。新課標頒布以來,古詩教學的地位更是日益上升。據我的統計,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古詩有19篇34首,另有8篇「文包詩」形式的課文。在同類教材中屬於較多的。古詩教學,存在三個方面的重難點:一是由於古詩內容的時空跨度太大,加之學生的閱歷背景又太淺,學生很難與詩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二是由於古詩的話語風格離學生的現有語感相去甚遠,多數古詩教學僅僅滿足於詩義的疏通和詩句的積累,至於詩的文化底蘊則往往無暇顧及,因而誦讀水平不高,品位不高;三是古詩教學的模式還相對比較陳舊和保守,停留在簡單的讀詩、解詩、背詩、默詩四部曲中。儘管有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但古詩教學卻是濤聲依舊,難有突破。常態下的古詩教學,感到不少教師對古詩誦讀理解有所偏頗:似乎只要記住一些好詩、好句,古詩積累就大功告成;似乎只要多多記誦名家名篇,就水到渠成了。其實不然,古詩有她無盡的內涵和高遠的意境,諸如「不及汪倫送我情」的人情美,「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哲理美等獨特意蘊,不是通過機械的抄抄寫寫、枯燥的死記硬背就能領會得了的。只有達到進入詩歌意境的較高層次的讀詩境界,才能領悟到我國古代文化的精髓,古詩這支民族的「奇葩」才能煥發出新的光彩。令人欣喜的是昨天王珊珊老師向我們展示了一節高效的、有突破、有創新的常態課!下面我將在回顧梳理中與大家分享我的思考:一、以語文的方式教出語文味兒整堂課的教學須臾不離文字,每個教學細節緊緊圍繞詩歌語言和形式形成波瀾,以語文的方式教出語文味兒,直面文本、直面語言,通過朗讀、品味想像等方式,讓學生「得他滋味」!對詩歌的解讀從一個字、一個詞、一句話輻射開來觀照全文。我們可以看到,王老師始終引導學生緊貼著文本的地面,穿過字字句句的叢林,引領孩子抵達《絕句》敞亮的境界。比如課前談話激活記憶潛能,讓學生看圖猜古詩,誦誦古詩,在古音古韻的音樂中,在意境雋永的畫面中學生很快被「喚醒」,捲入了古詩學習的一個「場」中。在領悟內容,體驗情感的環節中,教者領著孩子在詩的意境中徜徉,在詩的語言上駐足。課堂上教者高昂著讀的主旋律,教者不僅讓學生讀出了畫面,引導孩子去品悟領會詩中的色彩烘托,誇張聯想,開闊意境,特別注重了以文本為載體,文字「虛」與「實」、「動」與「靜」的揣摩。「不學詩,無以言」,孔子主張從詩詞欣賞中培養語言能力。詩詞教學必須超越「字面」意義,把這種漢字元號轉化為一種情感符號,讓學生觸摸詩歌的溫度,體味詩詞精妙靈動的字詞之美。課堂上通過「含」的咀嚼涵泳,對窗外景這個意象的建構,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古詩詞語言凝鍊的魅力。有人說,寫詩時「著一字而境界皆出」,古詩教學中「品一詞」課的境界也是皆出呀!萬里船的多元解讀,捕捉文本語言的多重意蘊,這是一種「全語言」的學習,這是一種立體的感悟,這是一種活性思維的培育,足見老師的匠心。這一來一去,「言」和「意」互轉共生,產生了濃濃的語文味兒。二、以最輕鬆的方式讓學生獲得最有分量的收穫朗讀是披文入情的途徑,也是以聲傳情的過程。古詩詞的學習中,讀尤為重要。教者把握住文體的特點,注重中年級孩子的特點,初讀古詩時,與文字相遇,讀出七絕韻味的美。師生合作品讀出七絕的節奏,慢慢讀出了詩歌的意思,讀出想像來,讀出畫面,讀出了情感韻調,讀出了古詩純正的文學趣味。整節課上就是用孩子們讀讀,想想,看看,說說,再讀讀的方式,讓孩子進行詩歌語言的探秘,雖然孩子們開始對詩歌的閱讀體驗有點像盲人摸象似的,但是老師有一種「慢慢走,欣賞啊」的姿態,不斷地引導孩子用心靈去感受,用想像去補充,用思考去擴展。孩子們在這樣的課堂應是一種快樂的生活。王老師用她特有的活潑輕鬆而又靈動的教學,讓學生獲得了最有分量的東西。三、以最簡潔的問題打開最豐富的感悟空間有效的課堂宜簡不宜繁!昨天的課堂上,老師的話語不多。你想說哪句話的意思,你看到哪一幅畫面?簡潔的問題,板塊的設計,讓孩子有了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間,孩子們課堂妙語連珠,令人拍案叫絕!這都是老師在課堂上為孩子們營造了一個自由的語言發展的園子。細品每個細節,在輕鬆的方式背後,往往又能看到學生的發展,以最接近學生的起點走向最遠的終點。詩人僅僅是為眼前生機勃勃的春景而快樂嗎?這個問題提得太巧妙了,感悟的空間特別大,老師合理開發和運用了創作時的背景資料逼得學生深入思考,學生思維的觸鬚深入到文本背後,走進詩人。這個被後世要尊之為「詩聖」的大詩人高貴的人文精神。聞一多先生說過:「詩人最主要的天賦是愛,愛他的祖國,愛他的人民。」學習詩,就是要讓學生在童年激發和豐富自己的生命體驗,紮下深厚的精神的根;使學生從人生之始,就站在大師們的肩膀上,有一個精神上的高起點,從讀詩到讀人,這樣就把課堂的「門」徹底打開了,把學生情感、思想的門打開了。王老師告訴了孩子們,詩,蘊含著一種心情,一個故事,甚至是一段歷史。詩中所寫美景在這樣的背景下顯得美得不同尋常。我想這就是文化的滲透,適時在孩子們眼前開了一扇窗。從文字到文化,王老師在古詩文教學探索之路上邁出了難能可貴的一步。總而言之,王老師的這節課雖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卻讓我們步入了「天光雲影共徘徊」的佳境,整節課教學就以誦讀為主線,縝密細膩而又大氣開放,「遊人不解春何在,只揀兒童多處行」課雖畢,位猶在,意無窮。短短的一首絕句,竟演繹得如此一波三折波瀾起伏!王老師的古詩教學,告訴我們古詩教學,不是解釋,不是說明,而是一種心靈的潤澤,是一次難忘的充沛的情感經歷主持(馮永升):好的,正方結合課堂教學的細節陳述了自己的觀點,好,請反方。反方(姚平):各位領導,各位同事,古詩文作為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人,在我們小學階段確實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昨天有幸學習了王老師的《絕句》一課,正如剛才正方所說嗎,王老師的這節課,確實是優點多多,給我們所有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為了更好的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斷地提升我們教師的專業素養,我方經過深入的研討,覺得這節課在某些方面還存在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有待我們共同的探討提高。現在,我就簡單的列舉如下:1.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首先應該確立在文本解讀的基礎上;2.不僅要關注文本寫了什麼,而且應該通過咬文嚼字,更多地關注文本怎麼寫;3.如何更有效地引導學生想像、品味詩歌的意境,感受詩歌的韻律美;4.如何更高效地發揮學生的主題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讓課堂更多的生成和創新;5.新課程理念不是「貼標籤」,應融合在課堂的點點滴滴中。表現之一:課堂評價應該真誠、貼切。以上是我們反方的觀點,供對方辯友參考,具體的闡述請欣賞我方辯友的精彩表現。主持(馮永升):好的,雙方的觀點陳述完畢,接下來的環節是聯合對抗,首先請正就反方提出的觀點,表達你們的意見:正方(王桂林):剛才對方辯友談到了文本解讀問題,我想對這個問題談談我方的見解。課標指出:3、4年級學生誦讀優秀詩文應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可見3、4年級古詩教學的落腳點是語言內容而非語言形式。三年級學生對詩歌的學習處於儲存期,是一種記憶性的閱讀,是個打底子的工程,因為詩歌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慢慢閱讀,需要他們似牛兒吃草般去慢慢反芻,慢慢建構。基於以上考慮,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重語言內容輕語言形式,然輕非無,教者在教學過程中有了很好的滲透,動靜的對比,色彩的相襯,虛實的結合,都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把深刻映在清淺之中,難道非要在教學過程中教給學生一些生硬的術語嗎?反方(陳生衛):剛才對方辯友提到了正確的解讀文本,解讀文本中的語言內容,而且談到了,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在古詩文教學過程中是一個打底子的工程,確實說的很好,但是我們不難發現王老師在解讀文本的時候確實有一些偏頗,還有一些誤差。首先,我覺的「窗含西嶺千秋雪」,這個「秋」字,學生不理解的時候,王老師這樣引導學生,說:一年有幾個秋天啊?學生回答:一年一個秋天。師:那麼千秋呢?就是一千年。千秋雪呢?就是終年不化的雪,是這樣理解的。我看了現代漢語詞典中,關於秋的解釋有5個:1.秋季。2. 莊稼成熟的時期。3.指一年:千~萬代。4. 指某個時期,如多事之~。5.姓。很顯然「窗含西嶺千秋雪」中的「秋」應該選第3種解釋,指一年的時間,這樣學生的頭腦中被打了一個錯誤的印記。這是第一點;第二點,王老師在引導學生了解東吳和成都有多遠,「門泊東吳萬里船」的時候,正如對方辯友說王老師有獨到的理解,但是這個獨到的理解我覺得不準確。學生說東吳到成都有萬里,王老師說:你怎麼知道的?生答:詩中說萬里船。我覺得這裡的萬里是虛指,正如上面說說的千秋雪中的千秋,也是一種虛指。再如「門泊東吳萬里船」中的東吳具體指什麼地方,王老師清楚明白地告訴學生說是南京一帶,這我覺得也不對,南京確實屬於東吳,但東吳不是指南京一帶,東吳應該指長江下游兩岸地區,應該指的是江浙一帶。再有「窗含西嶺千秋雪」的這個「含」,這個「含」字啊,我覺得詩聖杜甫確實是獨具匠心的,世人稱他為詩聖是因為他的用詞非常準確。我覺得這個「含」字和王安石寫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和賈島的「推敲」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個「含」字的學生不理解,那麼王老師說了,含字可以給它組個詞。學生說:包含。王老師清楚明白的說,對,這個含就是包含。我覺得,如果杜甫這首絕句「窗含西嶺千秋雪」中的「含」是包含的意思的話,那麼人們稱他為詩聖,他也就徒有虛名了。主持(馮永升):正方有沒有補充。的確解讀文本要根據學生年段特點,要根據我們3年級的教學目標。請下一位。正方(儲麗雲):感謝對方辯友剛才的一些意見。但是對方辯友的問題很多是偽問題,千秋雪的「秋」不是「年」解釋嗎?課堂上王老師引導學生說出「千秋」就是「千年」呀。再有窗含的「含」學生最初用組詞的方式理解為「包含」這的確就是字面的意思,孩子雖說是盲人摸象一樣的漸漸走入詩歌內核我們在解讀文本的時候也關注到了詩眼「含」字,「含」這個字的解讀,我們覺得教者處理的恰恰是這堂課的一個亮點。怎麼這麼說呢,咱們不妨來回顧一下教者當時上課的流程。剛才對方辯友所提到的,含是包含,這只是初讀感知階段,學生以組詞的方式翻譯理解,而後,在深入閱讀以後,學生對這個詞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她是先讓學生比較換詞,並將自己所換的詞置入古詩,在比較中悟出「含」字一字好,但很顯然,這時學生的理解還只是停留在「包含」這樣直白的理解層面上,隨之,教者一席話「窗前,窗外,窗是窗,景是景。用上含呢,你看景和窗就很好的連在了一起,渾然一體。」有了這樣合二為一的感悟,再引導將其聯想為畫框,「含」字的妙處也就基本咀嚼出來了。最後,教者匠心獨運,以簡潔而有效的手圍窗框,對準雪山練習想像表達,這時候學生所表達出的「你的窗框里鑲嵌著怎樣的畫面?」我想學生對「含」字的咀嚼、品位已經達到了入境,悟情,也就沒有辜負詩聖杜甫原先創作的美意了。謝謝。主持(馮永升):雙方對於文本解讀的話題呢,我們先暫時告一段落。接下來,我們進入下一個話題。正方針對反方提出的不僅關注文本寫什麼,而且通過更多的咬文嚼字,關注文本怎麼寫等話題談一談。正方(仲愛梅):剛才對方辯友提出的想像與意境的話題,我想要說一說。意境是詩的生命。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的同仁們一定深有感觸,詩詞教學,最困難的就是引領學生體會詩人的內心世界,走入詩中的意境了。那麼,如何引領學生進入古詩的意境呢?入境的路又在哪裡呢?王老師的這節課做了有效的嘗試。這節課上,王老師充分引導學生藉助優美的圖片觀察感受,調到學生的生活經驗,在生動的情境中展開豐富的想像,成功地把學生帶入這首詩的意境,感受詩歌的意象情感之美。比如:在欣賞黃鸝鳴柳圖時。王老師讓學生想像小黃鸝為什麼叫得這麼歡啊?可愛的小黃鸝在廣闊的藍天上飛翔,它看到了什麼樣的春景啊?「黃鸝鳥在唱什麼歌?孩子們自由想像,用自己的話描繪出眼前所出現的畫面。根據他們的描繪,老師隨機出現相應的多媒體畫面。這樣,化詩為畫,畫中領悟,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古詩內容,更有利於入情入境,突破難點,學生的眼前出現一幅幅色彩明麗的春景圖。從而感悟詩的意境,以及詩人愉悅的心情。再比如:欣賞白鷺衝天圖時。王老師讓學生想像:你看到的白鷺是怎樣飛向藍天的?「長腿的白鷺連成一條線,飛起來自然成行,多優雅啊。春天到了,白鷺從南方又飛回了自己的家鄉,它們多開心啊,飛得多起勁兒啊!此情此景多麼令人欣喜振奮啊!」伴隨著孩子們豐富的想像和王老師那煽情的旁白,靜止的白鷺衝天圖化作一隻只白鷺振翅高飛的動態畫。「一切景語皆情語」,讀懂了白鷺不就讀懂了詩人,領悟到了詩人的情感嗎?反方(劉曉霞):正如剛才對方辯友提出的,王老師的這節課,把孩子帶進了詩的意境之中。而我方則認為,這節課孩子們始終遊盪在詩詞之外,沒有走進詩歌所描寫的意境中。詩詞的意境給讀者一個無限廣闊的想像空間,讀者進入就會浮想聯翩。在這節課上,我們看到的是學生對字詞和詩句生硬的解釋。大家注意到了嗎?當王老師要求學生把詩句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時,一個孩子捧著課本,結結巴巴地在宣讀上面的解釋,可見那色彩艷麗的早春美景並沒有讓學生陶醉。當教者讓孩子們邊讀邊想像畫面時,我們以為孩子們就要入境了,可是教者此時卻急不可耐地打出了一幅白鷺上藍天的一幅靜態圖片,試想白鷺飛上藍天的那幅動態是不是那麼一幅簡單的靜態圖片就能描述出來的呢?教者用具體的視像來替代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品味,折斷的學生的想像翅膀,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詩歌的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就這樣被一幅幅靜態的畫面給剝奪了。如果教者在對詞句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放聲讀,反覆讀,配上音樂讀,讀出詩的節奏美、音樂美,這樣讀著想著,孩子們也就進入忘我的境地,腦海中就會出現一幅幅畫而,他們也許會看到在春風的吹拂下,河邊那翠綠的柳樹搖曳著長長的枝條,兩隻黃鸝在枝條上跳上跳下,喃喃細語;也許會看到兩隻黃鸝在翠綠的柳樹上相互和鳴,在柳枝間歡叫追逐。這樣讀著想著,想著讀著不知不覺就走進詩境,與詩人心靈相通相融。於是,我誦讀,便是我自己的情感傾訴,我自己心靈的歌唱。剛才,對方辯友提到了說,孩子們那精彩的發言,黃鸝們叫醒了柳樹;兩隻黃鸝在唱著春天進行曲呢;這樣富有詩意的語言打動了我們,可是當時的教者卻沒有抓住這個時機,沒讓學生讀出自己那種個性化的體驗,而是讓大家齊讀一遍,孩子們這種對美的獨特體驗就這樣被扼殺了。主持(馮永升):正方對於品位詩的意境,有沒有補充。正方(穆建華):我來說說。這節課在啟發學生想像進入詩歌意境方面王老師作了很多匠心獨運的安排,課堂上有教師充滿激情的情境創設,有適當的畫面鋪墊補充,有角色的置換體驗,有背景知識的拓展,有優美音樂的熏陶,所有這些都指向啟發學生豐富的想像,進入詩歌的意境,從而感受畫面的美,感悟作者心中的情,正是這種關注和努力,才換來了學生靈動的描述語言:「黃鸝喚醒了沉睡的柳樹」"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嬉戲""小黃鸝在唱春天進行曲呢""西嶺披上了雪白的衣裳"……也許這樣的再創造不能讓對對方老師滿意,請別忘了這首一千多年前的古詩面對的讀者只是些不滿十歲的孩童啊,他們的經歷知識語言積累又怎能支撐起洋洋洒洒文采飛揚的描述,這樣的精彩也許只能期待在公開課上邂逅,我們王老師的這節真實的常態課做的還只是打底子工程。想像是孩子頭腦中的畫面,如果要用語言描述出來,這是個再造情景的過程。其中包含著,孩子的主觀性,包含著孩子的知識背景和想像。豐富的的想像和語言的積累非一日之功,它是長期訓練和培養的結果,還有賴於學生個體的悟性和習慣。課堂上我們也看到孩子的語言在發展,思維在拔節,這難道還不夠嗎?總之,我認為王老師這節課遵循的是知詩意,入詩境,悟詩情的路子。課堂上文學、聲音、色彩、動態,各種信息不斷刺激學生的情感,經歷了這樣的學習,也許他們仍不能飽滿生動描述出詩歌的畫面,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深深記住這種被畫面美震撼的感覺,相信這是一次愉快的,充滿詩情畫意的精神之旅。反方(韓新平):對方辯友剛才提到的優美的畫面,在這節課上,我們欣賞到了教者頗費心思製作了精美的多媒體課件,意圖以美的直觀的畫面來幫助學生理解詩意,把握詩的意境。色彩絢麗的畫面讓學生感到新奇,但同時也沖淡了詩歌作品的韻味。詩歌的審美體驗是感性的,不能簡單地用課件以單一的視覺形象,統一學生對詩歌意境及所表達感情的認識,我認為,不是所有的詩歌都適合多媒體來演繹,過多地依賴多媒體,容易遏制學生的想像力與創造力。詩的韻味,我認為,更多的要靠師生全身心地反覆誦讀,方能逐漸品味。其實,杜甫的這首《絕句》,是極富詩情畫意的佳作,一句一景,意境明麗悠遠,格調清新,猶如一幅絢麗生動的彩圖。王老師在課始就說了這樣的一句話:畫是有形的詩,詩是無形的畫!課中又多次提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我想:通過課前預習和自由讀詩這兩個環節,這無形的畫早就已經在每個孩子的腦子裡了,我們教師為何要大費周章製作大量的畫面來替換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感悟?欣賞詩歌是想像力放飛的時候,(想像力的挖掘是理性與感性的結合,屬能力層面的延展)。想像是詩歌的翅膀,沒有豐富的想像的詩歌是蒼白無味的,學生欣賞詩歌同樣如此。細節儘管王老師在學生逐句理解了詩意以後,出示了一幅白鷺飛行的圖畫,並引導學生想像描述:這是一群怎樣的白鷺飛上了怎樣的天空?但此刻學生的視野早已被圈定在狹窄的畫面上,除了換個把詞,早已失去了自己靈性的想像!王老師這個環節意在讓學生明詩意悟畫面,但這僅僅是淺層次的詩義疏通和詩句積累。詩歌深層次的意境、內涵學生根本沒有體會,忽略了文字本身的美感,想像也如空中樓閣,軟弱無力。我想:王老師這一環節何不變上一變!放開自己,放開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究,深切體會古詩的意境美、形象美!《絕句》這首寫景詩,語言自然流暢,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已大略知道詩的大意,很多學生都能背下來了,我們完全可以用「以畫品詩」的方式來完成「解詩」這一環節:古人都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下面我們用頭腦來構畫,請你自讀古詩來回答幾個問題:1、你的畫打算選擇什麼顏色,為什麼?2、你打算在畫中畫上哪些物體?3、這些物體大小、遠近該如何安排?4、你同你的畫取什麼名字?5、如果給畫面配音,可以配上哪些聲音?剛才對方辯友談到了,我們面對的是3年級的10歲不到的學生,但是,好像也忘了,我們的學生正處在一個詩的年齡,他們應該具備這種詩意表達的能力。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必須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我想,這樣做才是將學生放在主體的位置上,讓學生在多讀的基礎上走進詩歌,自求自得,自主探究,真正讀懂詩。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培養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豐富語言積累,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學生真正喜歡的是自己的抉擇,收穫獨特的閱讀感受,這樣的做法比那種費時費力的逐句分析要來得高效,離學生的距離也更近了點。主持(馮永升):雙方你來我往的辯論,我們相信課堂引導學生想像,古詩文教學應該是沒有止境的……正方(吉雲蘭):(搶話筒)我非常欣賞對方辯友提出的策略,但是我們要知道條條大路通羅馬,就說你那個也只是種教學手段,教學手段不是目標。我們在課堂上已經達成了目標,孩子的語言素養得到了提升,這就是成功的。我們知道小小的古詩里,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地。我覺得我們老師做的已經比較到位。詩歌的特點就是要反覆涵泳,再誦讀再推敲再比較。畫畫是一種手段,而且是關於語文的手段。而讀書不然,它是語文學習的一種直接的手段。為何捨近求遠呢?正方:剛才,對方老師說到多媒體的應用問題,我方有不同見解。首先,我方認為古詩教學藉助多媒體領悟詩的意境是很有必要的。它為孩子們的想像提供了平台,喚醒了學生對古詩沉睡的記憶,孩子們有了這些更美麗的畫面,想像就更加開闊了。王老師的課堂教學中,多媒體的應用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她通過直觀形象的畫面讓學生走進文本,感悟文本,並超越文本。比如說,白鷺對於我們的孩子來說,是陌生的。讓他們對一個陌生的事物進行想像是有些困難的,想像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積澱之上,否則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我們出現了白鷺奮飛圖,而黃鸝多數孩子比較熟悉,所以我們是讓孩子在想像之後,才出示畫面的。其次,從課堂即時效果來看。多媒體的應用是恰當有效的。事實勝於雄辯,相信大家一定還記得,王老師在引領學生想像「兩個黃鸝鳴翠柳」美麗畫面時,孩子們藉助畫面,展開了豐富的想像,詩一般的語言脫口而出:兩個可愛的小黃鸝在翠綠的柳枝上嬉戲;黃鸝們把柳樹叫醒了;兩隻黃鸝在柳樹上唱著春天的進行曲呢;遠山披上厚厚的外衣……孩子們靈動的想像令聽課老師拍手叫絕!這正是視覺畫面喚醒的思維結果呀。反方(徐蘭珠):好,剛才對方老師說到,古詩是要講究靈動的,那麼,我們學生學古詩,就是要讓他們充分的去讀,這節課上讀,我們聽的老師似乎沒有太多的感覺到學生讀的層次性。就說剛才談到的黃鸝叫醒了柳樹;黃鸝正在唱春天進行曲呢,我覺得學習古詩應該讓學生首先擁有那種古典的情懷,像詩人一樣去慢慢地走、欣賞啊,如果在學生有獨特感悟的時候,老師沒讓學生有空間、有時間慢慢地去欣賞,慢慢地去讀書,那獨特的語言的味道一定久久地回蕩在每個人的心中,這是讀出意境的美。還有,我想有人說古詩是獨特的,是用英語翻譯不出來的,它關鍵是在它的音律美,音律美怎麼讀出來。在王老師的課上,我看到了,她力圖這樣做,比如說,讓老師學生對讀,老師讀前半句,學生讀後半句,學生在讀節奏的時候就只有在四字後面停頓了一下,是不是這樣就做到了抑揚頓挫呢?我覺得老師在讀的時候可以滲透平仄的那種規則,比如說老師可以示範:一二聲長一些,三四聲短一些,讓學生在老師的示範之後,自己去體驗,自己去實踐。我想古詩的韻律美、音韻美就能體現出來了。正方(吳慧娟):好,剛才對方辯友說王老師這節課層次性體現的不夠,我方認為王老師這節課層次性非常明顯,我們來回顧一下,王老師這節課一共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要求學生「會讀」。讀得字正腔圓,饒有韻味。先是學生自己「自由讀,反覆讀,一直讀清爽了、順口了為止」。然後是指名4、5個學生讀,最後是全班一起讀。這一組讀的設計,時間不長,但學生連聽帶讀有10多遍,學生對這首古詩從陌生到熟悉,從不會讀到會讀,有效性應該是很高的。第二個層次,是「讀懂」讀的畫面煥然眼前,浮想聯翩,讀的情景盎然、激情勃發。王老師讓大家邊讀邊想像,你能讀出哪些畫面?老師沒有讓學生集體討論,而是先讓學生結合注釋,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認真地讀,細細地想,自己開動腦筋讀懂詩句。接著在讀懂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畫面想像,選擇你最喜愛的畫面,與大家分享。教師追求的不僅是讀懂的結果,而是讓每個學生都切切實實地體驗理解古詩的過程。第三個層次,要求「吟誦」,引導學生讀出對詩歌畫面的感覺,結合景物,再結合當時的創作背景想想古詩的賞讀,背誦。整個古詩教學的過程就是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引領學生反覆誦讀,在誦讀中讀熟詩句,在誦讀中理解詩意,在誦讀中體味詩韻,在誦讀中感悟詩境。反方(徐蘭珠):如果真的如剛才那位老師所說的,學生真正體會了詩歌的情感,那麼我想,課上會不會出現學生讀到「千秋雪」、「萬里船」的時候,老師說「這個靜景要讀的慢一些」的尷尬呢?如果真的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想像後讀,我想學生應該會讀出味道來。對方辯友,這節課中我們看到的是孩子們朗讀的提升嗎?從一開始的朗讀到最後的朗讀,我們沒有看到孩子們朗讀的進步。正方(吳慧娟):其實,在昨天的課堂中,我們看到了學生讀書讀得很專心,很投入,有收穫。但學生讀書的水平不一致,反應了王老師這節借班上的常態課上的真實性。朗讀的訓練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學生與學生之間肯定有個體的差異。我們應當看到學生的進步,我們何不給學生更多的掌聲呢。主持(馮永升):好的,雙方辯友,其實各位應該知道這是常態下的辯課,我們的話題很多,時間關係,領導還沒有吃午飯,那麼我們這個話題先打住,還有幾個話題會後請各位發到校園網的BBS論壇上去,讓我們的精彩辯課一直延續到會後。相信我們每一位老師,通過我們的辯課,都會獲得許多的收穫。那麼,我們希望能夠得到在場的建湖教育局的領導專家,還有我們東台教育局領導專家的指點。讓我們更多的互動起來。掌聲歡迎我們建湖教育局的專家領導給我們指點迷津。建湖趙主任:首先感謝我們東師附小給我們一個學習的題材,說實在話,坐在台上這麼多老師,我感覺到不是老師,而是智慧在碰撞。台上的陽光是這麼明,我感覺是思想在沐浴,對於古詩教學,我沒法給它一個定義,在座的這麼多老師,經過今天的辯論,讓我們受益匪淺。我只能用「山」這個字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山」有三重境界,人們常說啊「看山還是山」,那麼我們古詩教學,開始引領學生還是在山上,引領學生在字裡行間行走,然後,引領學生到第二層境界「看書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讓孩子在字裡行間的上空,去思考,去感悟,對於古詩教學,我想第三層境界就是「還是要回到山,還是要回到水」中,也就是說讓孩子在古詩的字裡行間中把音、行、意、情融合在一起,自由地想像。我小時候也學過這首詩,那時候老師講門泊東吳萬里船,我就不懂什麼意思,老師講是從東吳來的船,我想為什麼不說是到東吳的船呢?說實在話,我們古詩教學重要的不是得出結果,而是給學生一個思想放飛的空間,而是給學生一個情感激發的空間,讓孩子從現在直到人生的最後,都感悟到這首詩每一階段不同的意思。因此說,我們有一年的高考,考的內容就是蘇軾的一首《題西林壁》,我們小學學,中學學,大學學,人生一生都在學。我要說的就是這麼多,謝謝。主持(馮永升):趙主任給我們上了很好的一課,小學古詩文的教學,確實有很多很多的高度,我們剛剛才起步,好,還有哪位領導。建湖唐校長:今天到東師附小受益匪淺,看看我們台上這麼多的青年才俊,智慧互相的碰撞,我們真的是感覺到教育的春天就在我們眼前,就在我們身邊。作為學校校長,我們也期待著我們學校能有這麼多的老師也像我們東師附小一樣有智慧的閃現。今天到東師附小感受到了我們周校長在以他的智慧引領著我們一波青年人在教改的路上扎紮實實地行走。我們也期待著,周校長能夠把智慧的種子播撒到我們建湖水鄉。謝謝。主持(馮永升):感謝唐校長,哪位專家繼續指點迷津。建湖徐校長:今天進到這個會場,很有吸引力,也被感動著。應該說,自從新課程第八次改革以來,我們對於課程的觀察和評價,還處於「兩岸猿聲啼不住」的境界的時候,我們東師附小的老師們在我們周校長這位精神領袖,不是「宗教領袖」啊,精神領袖的引領下,已經「輕舟已過萬重山」。今天的這種教師辯課真的是給我耳目一新的感覺,真的是行走在意義的世界裡,我們感受到了無限的意義,也感受到了周校長和東師附小這樣一個內涵強校,特色強校的方略、行為和物質形態上的體現。對古詩詞教學,我還想簡單的說說自己的想法,其實,今天正反雙方的辯解,雖然唇槍舌劍,但是觀點,或者說引領的論據,還是交融的,不是完全對立的,也是在矛盾中統一的,辯論是無止的,我想古詩詞教學,作為一個跨越千年的詩聖,留給我們這樣一個精神的餐飲,我們在食用的時候,可能不需要太多的咀嚼,我是這樣想的啊,含詠是要的,畫面也是要的,理解是要的,想像也是要的,但是都不必去苛求,我們要有適度的模糊,我們要吟誦,哪怕是我們詩意的表達,孩子有時候一個字,兩個字的表達,也可能是詩意的行走,他們表達是一種詩意的內心,所以說,我更多的是傾向於正方的觀點。恕我直言,不好意思。主持(馮永升):感謝徐校長詩意的發言,接下來請建湖的吳局長給我們指點。建湖吳局長:尊敬的曹局長,周校長,各位老師,大家上午好。我是教數學的,對於語文的,特別是古詩啊,不談背上了,認識的字也不是太多,磨課更不談了,我更深的體會就是,我分管高中教育教學,過去做校長,現在到教育局分管這一塊,古詩文的賞識,高中的課文比較多,為什麼出現那麼多扣分呢?主要是我們建湖的高考語文跟我們東台市差距太大,我們高考語文卷上的古詩文賞識,我們全縣所有的語文卷統計下來,最多的一年平均分只拿了3.5分,一般的同學只拿到了2到3分。我對這個課有一個思考,我們的古詩文教學,特別是高中的語文教學,是在做什麼事情,教學效率非常低。今天我們到東師附小這兒來,雖然沒能聽王老師這節課,但通過正方反方辯友呈現觀點的時候,我們就感受到這節課是非常好的,我們在課外聽到了課堂真正的實況,我想,東台之所以教學質量這麼高,跟我們小學、初中、高中這三個學段的教學理念是密切相關的。特別是我們東師附小今天呈現的這個場面,給我們的收穫太大了。我們想把我們東師附小在加快教師專業成長方面的好的做法帶回去,一個是希望我們的校長認真思考,把學習的經驗帶回家,同時我也建議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感謝東師附小給我們提供的這個現場。謝謝。主持(馮永升):感謝吳局長對我們的誇獎,我們也希望得到我們東台教育局曹局長的誇獎。東台曹局長:首先感謝我們建湖教育局吳局長,x局長,還有各位校長、專家到我們東台來指導我們工作。今天到我們附小這個現場來聽我們老師辯課,我們由衷地感到高興,同時呢,我們也希望我們這種形式能夠,用一句話說,叫拋磚引玉吧,這個,不長時間,我們也將要帶我們東台的校長、老師們到我們建湖去學習,去感受我們建湖教育改革的春天。就我們東師附小今天的辯課現場呢,我過去當過語文老師,也呆過小學,也教過語文課,也教過古詩詞,自己也讀過,但是,我還沒有見過辯課這種形式,今天這種辯課形式,應該說是我們附小人,在周校長的帶領之下,創設了一種很好的研究的形式。今天,在我們辯課的現場,我們看到了,之前的大家共同的在一起的研究,應該說大家在這之前的研究使辯課現場得到一種充分的展示,一種智慧的碰撞,一種思想的感召。同時,我們也看到辯課的現場,相互的一種碰撞,或者說是一種交流和學習。因為,我從整個現場看下來,大家有些觀點正如剛才建湖的一位校長講的,就是基本觀點是認同的,比如說讀書,通過讀,在讀中去理解,讀中去感悟,讀中去思考,然後在讀中去積澱、去想像,非常理想的畫面。這裡呢,我也想提一些建議,剛才馮主任說要我說些表揚的話,我想我們的辯課就是正方和反方,現在,你們做正方,我做一次反方。你們雙方從我們辯課的角度,應該說辯課應該更加具有綜合性,兒不是單一性,比如說,雙方坐在台上不一定就必須和對方持有相反的觀點,因為你們有相容性,因為你們從總的意識上說是一致的,因此,我們在辯論的過程當中,更多的應該有一些認同對方,可以講這些是對的,但是我對你講的其中某一點,我認為還可以商榷,並不是講做全盤否定去推翻對方,可能為了突出我們的矛盾性,所以就變成了單一性,我認為理解應當是多元的,這是第一。第二點,我認為雙方的內容應該是綜合的,意思是講我們是坐在同一面的,也不一定就持我這一面的觀點,我們坐在一起同樣看到了王老師的課,可能你坐在我身邊講的話,我認為同你這個地方還有待商榷,所以從形式和內容上,我們還需要費心去研究。從總的方向來講,給我們教學研究上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形式和感覺,在這種全新的感覺方式上,我們要不斷去追求更高的境界。這就是我們附小人追求卓越的那種思想風範。我祝願我們附小在我們建湖教育局一班領導專家的評點下能到更高更好的平台上去,謝謝。主持(馮永升):感謝領導的指點,相信我們的辯課將來會越辦越好,我們辯課的收穫會越來越多。最後呢,請我們學校的語文教學專家,我們分管教學的校長於校長給我們做點評。附小余校長:其實,我想要把這個環節向吳局長、各位領導彙報一下,剛才領導們都已經把這個環節說了,好像我沒有必要再說了。可是我們老師這個環節呢要靜下來,那我就來講一下。首先講一點,我不是專家,最多只能說是「拋磚引玉」的那塊磚頭,剛才是專家,這個,今天的辯課,我覺得有三點值得我們思考。第一點是雙方的辯啊是辯之有據,這個據呢是兩個據,第一個是課標,課標上我們三年級的古詩教學要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程度,特別是古詩教學,我們既不能越位,更不能借位,最好是到位,這就是剛才大家辯論的問題。。。。第二個據呢,古詩詞教學,每首古詩都有它的特點,都有它的特色,那麼怎麼抓住古詩的特點特色進行教學,這是值得商榷的。第二點體會就是辯之有道,不是有法,是有道,道是說我們善辯,而不是狡辯,善是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呢,我們為了追求完美,如果說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的話,我們是為了追求完美,珊珊老師上的課其實很好,我們是為了更好的完美它;第二個善呢,我覺得剛才徐校長已經講了,就是我們雙方的觀點是一致的,其實,我們通過睿智的碰撞,來達到高位的融合,這就是善。第三點,我想是辯之有獲,這個收穫呢,我也想談兩點,第一點呢,我們要豐富我們的理論底蘊,就是讀書,讀書第一點要解讀文本,解讀我們的課標,這樣子,讓我們不浮躁,剛才雙方有一個問題,就是詩歌的解讀需要不需要,比如說這首詩,他的顏色是這首詩的特點,他的數量的實詞和虛詞「一」「兩」「千」「萬」是有實有虛,還有前兩句的動,後兩句的靜,還有前兩句的觀察順序和後兩句的觀察順序,正好是相反,由高到低,由近到遠,又由遠到近,由低到高,這些需不需要體悟,我以為作為老師需要解讀,那麼我講的就是解讀,我們還要讀課標,解讀是我們老師的事,那麼學生要讀到什麼程度呢?用什麼方法去讀到呢?這就需要我們體驗,需要我們解讀,我們不需要浮躁;第二點,我們需要的是更靈動的課堂,跟學生的交流,剛才雙方,我毫不客氣的講,就是正方抓住了陳述的事例,而反方抓住的卻是來做自己的支撐,其實這節課當中,好多同學、老師的交流時靈動的,但是也有缺失,那麼我想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不能就一點來否定全盤,那麼老師和學生的交流應當是真實的,是真誠的,不是去貼標籤,剛才反方也提出了這個問題,就是把我們的所有活動,老師的語言,同學詩一般的語言,學生詩一般的想像,如果詩一般的語言讓學生聽不懂,那就不是詩一般的語言了,還有,這些學生的好的方面要給予鼓勵,那麼王珊珊老師做得很好,用盡了力氣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想,這次辯論的觀點呢,有的是微觀的,藉助了教學環節,有的是宏觀的,從語文教學,不僅是古詩詞教學,這學期,我們研究的是古詩,我們所有的研究課,語文都是古詩,一年級到六年級,都研究的古詩,那麼,不僅是對古詩,其他的體裁的教學,也是他山之石,有很多的收穫。在這裡,我要衷心地感謝我們的珊珊老師,如果說你的師陶杯論文獲得一等獎是彰顯了你的理論底蘊的話,那麼今天,你的一堂課的藍本是你對完美藝術的一種追求的實施,真的很感謝你的藍本。另外感謝建湖縣的領導、專家的指導,再來就是感謝主持人給我這個發言的機會,謝謝。主持(馮永升):余校長說辯之有獲,我們也是聽之有獲,那麼,我想現在最想說話的是誰,應該是珊珊老師,那麼請代表我們所有的辯課老師來說幾句話吧。執教者(王珊珊):感謝各位領導、各位來賓的指點,感謝學校為我們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搭建了這樣一個平台,作為被發展的一員,我感到非常幸福。特別要感謝拂曉教研組所有的語文老師,說實在的,接到上課的通知僅僅只有兩三天的時間,這兩天,大家為了打磨我這一節課,付出了不少的心血。這一節課設計的理念是非常新的,由於我個人能力有限,我是一個蹩腳的演員,沒能讓聽課的老師看到更多的亮點。感謝對方辯友指出的課堂中存在的問題,在大家的幫助下,我會更好的被發展,謝謝大家。主持:珊珊老師非常的謙虛,她是一個非常勤奮的老師,我們各位真是意猶未盡,好多老師都想發言,但是,由於時間關係,會後請各位把我們的論點論據發到我們的BBS上去,我也想用三個感謝來結束我們今天的活動。第一,感謝珊珊老師的辛勤勞動和為我們提供這麼一個很好的藍本,祝願珊珊老師的課像她的文章一樣,越來越精彩。同時呢,感謝各位老師的精彩辯課,相信我們能在這次的活動中得到更多的收穫,得到更多的啟發。感謝來自建湖的各位領導、專家,還有我們東台教育局的領導,感謝你們的光臨和指導,東師附小的校園看似很小,可是呢好東西也不少,有了我們各位老師的指導,各位老師的勤奮,相信我們東師附小會發展的越來越好,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真正的感情,只有真誠相待,幸福才會長久
任自歲月如水去,真誠寧靜走一回
秦海——質樸顯真誠 樸拙見匠心
你真誠的樣子好像個騙子

TAG:真誠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