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女孩喜歡洋娃娃,而男孩喜歡槍? | 科學人 | 果殼網 科技有意思
(郭箏/譯)我們對生活中的兩性模式已變得熟視無睹,即使是孩子。法學家黛博拉·羅德(Deborah Rhode)講的這件趣事將此表露無遺:
一個媽媽堅持讓女兒玩各種工具,不給她買洋娃娃,但後來她發現孩子給鎚子(譯註:不是手機)脫去衣服、唱歌哄它睡覺,於是終於放棄了。「這肯定是激素決定的。」這個媽媽一度這樣認為,直到有人問她,在家裡誰負責抱女兒上床睡覺。
孩子們會用自己新形成的觀察能力,不斷記錄世界。一個3歲的孩子到我家裡做客,敏銳地注意到我們共同照顧孩子,他評論道:「拉塞爾是個奇怪的老爸」、「他像媽媽一樣呆在家裡」。放學後到我家玩的孩子有時會驚奇地問我兒子,「為什麼你爸爸會在家?」(不止一個朋友的孩子認為拉塞爾是世界上最好的老爸,放棄了炫耀自己爸爸的打算。)
從統計學的角度看,我的丈夫拉塞爾確實很「奇怪」(在其他方面來說也是,不過在這裡我們不關心那些。)經驗告訴我們,孩子從出生起,身邊照顧他們以及整個家庭的人幾乎都是女性,無論你認為這是對是錯、原因何在,這都是個事實。很少有孩子能看到父親做的家務比母親多。這或許影響了孩子們形成性別觀念。而這種「性別差異」的意識將對他們的興趣愛好產生極大的影響。
比如:為什麼女孩喜歡玩洋娃娃,而男孩喜歡玩槍?
模仿典型代表澳大利亞心理學家芭芭拉·戴維(Barbara David)指出,少數認為夫妻的事業和閑暇時間同等重要並且平攤家務的家庭也會被當做數據異常點(「奇怪的」點)剔除。在一個經典實驗中,研究人員會給孩子看一段遊戲視頻,其中男女各有自己的一種儀式。
之後,女孩們會模仿視頻中的女性,男孩們則模仿男性,但是只有當他們確認這種行為是女性(或男性)普遍會做的,而不是某一個女人或男人的特殊行為,才會模仿。「因此,」戴維指出,「無論父母一方多麼慈愛、多受孩子喜愛,都不能被孩子當做性別行為的榜樣,除非孩子們通過觀察外在世界,觀察更多的人(比如自己的朋友圈或媒體)發現他(她)就是這個性別的典型代表。」
如果是這樣,可以預見,父母的平等觀念會一天天被瓦解。因為,孩子本身和他們接觸的媒體,都不會讚賞這種開明的性別態度。
比如,年紀小的孩子肯定不會用這種開放自由的態度面對性別。去年,我兒子在幼兒園裡問同學他能不能看看她的書。「不行,」小女孩對他說,「男孩不能看關於仙女的書。」這個持性別刻板印象的孩子毫不猶豫地告訴夥伴他越界了。
同伴帶來的「性別潛規則」壓力發展心理學家有時會在一旁悄悄觀察孩子在幼兒園裡的表現,他們發現,孩子對那些行為與其性別不符的夥伴態度冷淡。發展心理學家貝弗莉·法戈(Beverly Fagot)注意到,尤其是男孩,別人會毫不留情地說他們「你真是個笨蛋,那是女孩玩的」、「這太蠢了,男孩不玩洋娃娃」。當一些孩子稱讚、模仿、加入某種遊戲或是批評、打斷、放棄某種行為時,其他男孩女孩就像是看到了某種行為準則。同伴的反饋會讓一個孩子的行為更符合刻板印象,這絲毫也不奇怪。
同伴的反應像是一種提醒,告訴孩子他們沒有遵循性別規則,這就有效地阻止了孩子們的「跨性別」行為。事實上,僅僅是想到「被嘲壓力」,孩子們可能就會發生行為上的改變。有異性在旁邊時,學齡前兒童玩符合自己性別的玩具的時間就比自己一個人玩的時間更長。類似的,4-6歲的男孩跟夥伴在一起時也會對男孩子氣的玩具表現出更強烈的興趣。
大衛·伍德瓦德(David Woodward)注意到,在一組英國學齡前兒童中,男孩對打破性別潛規則表現得相當敏感。那些在幼兒園裡普遍不會玩洋娃娃的男孩(一個男孩把娃娃藏在桌子下面給它穿衣脫衣,還一直注意著周圍確保其他男孩不會看到)在自己家裡卻會玩得不亦樂乎。等一些比較傳統且處於領導地位的男孩離開學校,性別規則就放鬆了,更多剩下的男孩開始玩洋娃娃,而且是在房間的角落裡光明正大地玩。
真男人,玩娃娃。 圖片來源:images.com媒體對性別差異的嚴格定義
媒體,跟同伴一樣,也會不斷把文化中的性別聯想教給孩子。孩子接觸的媒體並沒能展現想像,提供超越傳統性別角色的可能,而是嚴格定義性別角色,有時甚至比現實世界更為僵化。
如今的繪本作者和插圖畫家似乎覺得,創造一個奇妙的世界和探險,要比想像女人工作掙錢容易得多。1972年發表的一個經典研究報告分析了著名的凱迪克獎(Caldecott Medal)的獲獎作品,特別是1967-1971年的18個金獎和銀獎作品。報告作者指出,(當時)女性已佔勞動力市場的40%,但「凱迪克獎的獲獎作品中沒有一位女性是有工作的」,這很荒唐。
現在孩子喜愛的很多經典繪本還是那個時期的作品,其中似乎有一條潛規則:插圖中女性角色得圍著圍裙,要不根本就沒畫女性角色。有研究表明,直到今天,繪本中的女性依然受困於玻璃天花板,幾乎不會踏進傳統的男性工作領域,在外工作的比例也遠小於繪本中的男性角色。
既然俘獲英俊富有的王子的故事能穩賺不賠,他們何樂而不為呢?《迪士尼公主》(Disney Princess)雜誌的目標讀者是2-4歲女孩,它是大行其道的粉色公主現象的典型代表。公主題材的作品傳達了過去女權主義者所謂的傳統女性的理想:漂亮、善解人意、能求得佳婿。這些追求似乎依然在當代(至少是部分)公主系列的圖書和雜誌中佔有一席之地:建議小公主「盛裝打扮以引人注目」,為了與野獸跳舞時頭髮像美女一樣漂亮,還要「使用護髮素」。等這些小女孩長到5歲,不再看這些天真的童話式愛情,她就可以畢業開始看成熟版的故事了,但其主題依然是美貌和愛情,比如《芭比》(Barbie Magazine),它四分之三的內容是(按照流行度排序)愛戀、名人、時尚和美女。
即使今天,迪斯尼的公主們已經有了更「獨立」的性格,她們的主要受眾仍然是幼齡女孩。圖片來源:webneel.com孩子通過「性別印象」建立性別理論
有如此充足的數據、有檢驗假設的無盡熱情,難怪4歲的孩子就已經成為性別理論專家。(我們甚至可以想像,一群幼兒園的小朋友就可以寫出一串暢銷書的題目——男人像華夫餅,女人像義大利面;為什麼男人不熨衣服;為什麼男人總是毫無頭緒,女人總是少一雙鞋子——甚至能寫得更好。)對他們來說,誰應該拿鎚頭、戴消防帽,誰拿掃帚和奶瓶,早就在「性別刻板印象101準則」里寫好了。他們對此一清二楚。但最令人驚奇的是,他們甚至不用去看生物本質主義理論的暢銷書展,就能利用文化聯想的資料推導出抽象的普遍規律。
社會心理學家勞里·拉德曼(Laurie Rudman)和彼得·格里克(Peter Glick)將性別刻板印象概括為「惡劣但勇敢」(指男性堅強、競爭意識強、剛毅果敢)、「美好但弱小」(指女性一般都溫柔、善良、心軟)。學齡前兒童似乎自己就能得出這個結論。發展心理學家貝弗莉·法戈等人指出:「幾乎沒有男人會養熊。」但4歲男孩就能確定地指出長相兇猛的熊是屬於男孩的。他們甚至會把不同的形狀、質地和情緒(如執拗、憤怒和勇敢)分為男性和女性的。這就是我們上文提到的,為什麼三角腦袋的外星人會被當成男性。這些性別暗示影響力非常大,5歲男孩甚至會自信地宣稱,有稜角的棕色茶壺和看上去很生氣、穿著黑衣服的玩偶都是給男孩玩的,而畫著笑臉、心形圖案的卡車和點綴著蝴蝶結的黃色鎚子是女孩的。
有稜角、帶黑色、拿著刀和槍、看起來很生氣?它一定是個男孩紙。但如果擎天柱是「畫著笑臉和心形圖案的卡車」……圖片來源:news.iqilu.com
仔細回想一下,這個現象真的十分顯著。我確實聽到很多父母公開給某種運動、玩具、活動、行為或是個性貼上性別標籤。僅僅一個月的時間裡,我就曾聽到人們把給恐龍塗色、踢足球、吵鬧、想按電梯按鈕說成男孩才做的事。雖然你很少會聽到父母大聲說:「不行,不行,簡!帶稜角的是給男孩玩的,女孩不能玩。拿這個弧形的。」
即使還不到上學的年齡,孩子們就能透過性別聯想的表象、直達男性女性的內在本質。男生們似乎從小就知道了女性是「其他的」。芭芭拉·戴維曾讓四五歲的孩子選出一些物品以給火星人展示人類是什麼樣的,女孩會同時選出代表女性和男性的物品(如槍和洋娃娃),但男孩選的東西幾乎都是男性的。(編輯:Jerrusalem)
推薦閱讀:
※「大部制」改革與科學發展觀的內在契合
※科學辨識民主與國家治理的關係
※發現蟎類新物種,比之前收集的標本提前了約1億年
※王岳飛科學飲茶之一泡一飲好茶香
※從科學角度看,農曆先進還是公曆先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