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閑言:琴
唐代名琴都有專有的名字,銘刻在琴背後。古琴的式樣有仲尼式、蕉葉式、連括式等等,根據造型可以判斷年代的遠近。古琴漆面的斷紋被文人賦予美麗的稱呼,依不同的紋路叫做蛇腹斷、梅花斷、牛毛斷、冰裂斷。不完整的缺陷美,滿足了少數人的病態審美情趣。
古琴相傳為舜發明,最初僅五弦,按五音宮、商、角、徵、羽正音分配,周初增文武兩弦,成為今天這個樣子,亦稱七弦琴。在文學中,凡與琴相關之事,一般均指古琴,如劍膽琴心、焚琴煮鶴、琴瑟之好等等,琴總為大雅之事,代表修養。其他各類外來樂器,想發展也得借用「琴」的無形資產,例如胡琴、馬頭琴、風琴、鋼琴,不一而足。可惜今天的人大都與古琴無緣,古琴在中華文明的漫漫長河中,聲音弱小,僅為文人欣賞,逐漸變得孤傲,不與世流合污。
我見過的古琴不少,唐宋元明清時期的都有,十餘年前曾在友人介紹下,入一知名藏家琴室,滿牆懸掛古琴數張。張張名琴,如雷貫耳。主人依次調弦試音,於寒冬深夜小宅中,其聲美妙,讓我這一音盲陶醉。我們今天聽到的音樂大都是經過科技處理的,電視音響自不待言,連音樂會的演奏也要通過現場的電子處理,音質再好也非天籟之聲。
可我在這民宅小屋聽到的卻是自然之琴聲,這讓我遙想古人松下撫琴、山澗聽琴的優美意境,恍然大悟科技帶來的幸福不過是一種矯揉造作的幸福。
我與許多張古琴失之交臂,遂對古琴產生敬畏感。屋中添置一把古琴,不用會彈,只是心煩心亂心中歡喜之時隨手一撥,聽聽天籟之音,不必聽曲,就已知欲覓高山流水的知音,未必是人,有物足矣。
推薦閱讀:
※馬未都:雨滴雖小,匯成江河
※馬未都也成了「國寶幫」,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
※馬未都教你如何辨別瓷器的「秘色」(七)
※馬未都 : 第六百四十七篇?虎媽
※這就是傳說中的馬未都先生
TAG:馬未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