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音老人和徐恆志老人指導學人書信集——大音希聲(五)
轉載▼
標籤: 雜談 | 分類: 徐恆志老居士著作 |
答保定胡智金居士
智金同學慧鑒:
來信和照片收到,知您善根甚厚,在學佛道路上前程無量!知已經 某師灌頂授以心中心密法,因緣不可思議。此法原出《大藏經》,屬於無相密法,如果根機相當,做到離相無住,便是《金剛經》所說的無相境界——佛境。每座堅持二小時,只管口持咒,手結印,意則一切不管,妄念來時,隨來隨掃,隨掃隨空,掃至無可再掃,自然便證入三昧——正定。又此法上座時死心踏地以修定,下座時,便借座上所得之定力,啟發智慧,處處迴光返照,妄念來,只是「不取不舍」——不理,妄念便無處著落,特別要時時與自己脾氣奮鬥,常常與自己逆,便能進功。現在將所問各點,答覆如下: 一、雙修問題:佛的弟子,有在家、出家二眾,故在家一樣可學道成佛。但因與出家人地位、身份、環境不同,故出家人要斷正淫,而在家只戒邪淫(不亂搞男女關係),此外,有些地方,也要比出家人方便。但是因處身塵俗,煩惱較多,而磨鍊的機會也較多,故古人曾說:在家人修行,比出家人得力多二十倍(宋大慧禪師說),所以不在煩惱多少,而在方法要對頭,所謂「智者除心不除境,愚者除境不除心。」在家學佛、工作、生活、夫婦相處一切照樣,但是一切過而不留,不固執、不粘滯,經過一番磨鍊,定慧並修,自可逐步進入圓明自在境界。又所謂「雙修」是指最好能夫妻同修,一起發菩提心,一起學佛,如此不至發生矛盾,而且可以互相促進,相得益彰。如果沒有這樣志同道合的人,只要能選擇秉性溫和、善良、厚道的人,也可為將來同修打好基礎。(目前能逐步培養其辦道志趣,自能生根發芽)。 二、素食問題:佛從同體大悲出發,要人戒殺放生,並不一定要人素食,故在條件不許可、環境不許可時,不吃素並不妨礙學佛,佛曾指示學人「吃三凈肉」(不見殺、不聞殺、不疑為我而殺),六祖也曾吃肉邊菜,這些都是善巧方便,可以參考辦理。應知食肉斷大悲種,且腥濁不堪,並不衛生,在條件許可時,逐步斷腥,目前且隨緣應付,不必執著。學佛要領,在明自本心,見自本性,五祖所謂「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並非以吃素、不吃素作為是學佛、不學佛的標準。目前可以多吃肉邊菜,少吃、不吃大葷腥為宜。以培養自己大悲心。 三、翻習氣問題:吾人無量劫來,第八識中含藏無量習氣種子,修法得力,各種習氣便翻騰而出,此乃好事,不必怕。只要專心修法,習氣煩惱,便可由翻動而清凈,這是必然的過程。 四、修法過程中,應注意健康,一般來說修法後,心定、神寧、氣旺,便會增進健康。身體不支時,應注意休息,既不懈怠,也不苦行,使能隨緣進道。妄心橫飛,人人如此,故可以修心中心法為主,念觀音聖號為輔,主次分明,並不妨礙,妄想習氣,若不以種種法對治,欲使安於一處,甚難甚難。既念聖號能治,兼念並無不可。佛法都是方便法門。 余不一一,祝吉祥、精進!附上愚講經時所攝照片一份,請收。 恆志手啟12月15日
智金同學:
2月2日、2月12日二信均收悉。仁者雖有夙根,但因被無始妄想、業習所糾纏,故痛苦甚深,不得解脫,實際上一切妄想煩惱,都由虛妄分別、執著所引起,而分別執著又是因不明自性本空,以致外被境轉,內被習牽,遂致妄想顛倒,不能自拔。故學佛之人,應以明自本心,見自本性為要領,否則縱有修持,難以究竟。一切佛法種種方便不同,但歸根到底,都是息妄心、顯真性,真性既顯,於一切事物、一切境界,過而不留,接而不染,定慧圓明,便能獲得自在解脫和真實受用。 由於各人根性不同,故修法也不一,或從有念入無念,或從有相入無相。「心中心」法是直入無相門的微妙大法,仁者既已有緣受持,宜排除困難,專心實修一個時期,此法上座時,以咒印加持,念起隨來隨掃,甚至翻動甚烈,但不必顧慮,這正是打掃過去無始劫來所含藏的一切種子,故翻動越烈,則去泥越多,功夫到家,便能寂然清凈,獲得無粘無縛的解脫。又此法上座時是修「定」,下座時便處處覺照,妄想來時,不取不舍,只是觀照,這是修慧,久之定慧合一,便得寂照現前了。 此外,應注意下列各點: 一、不必到處趨求。明師、大德雖應親近,但與我之煩惱何涉!妄從心而起,還須從心而滅,師與大德只能指點方便,不能代我消煩惱,故得法之後,一心依法修持,切勿再到處攀緣,心外取法,作繭自縛。 二、大仙、巫婆等人更不可親近,此輩人自心未明,著相取境入於迷信顛倒,以盲引盲,隨而學之,無有不苦上加苦者。當知修心以無住、無相、無念為總要領,《金剛經》、《心經》、《六祖壇經》等,皆闡此旨,宜引起注意。《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是《心經》要領,通過智慧觀照,證知身心都是因緣所生,條件組合,並無自性,空而不著,自然能解脫一切苦厄。您今日種種苦惱,正是心念不空之故,所以古德說:「但願空諸所有,切勿實諸所無。」(什麼「冷氣」、請天地、說是菩薩轉世等等,切勿輕信,徒增痛苦,真正聖賢無不謙虛謹慎,自強不息)。 三、通過定慧雙修,時時觀空,時時無住無著,由勉強到自然,由散亂入安定,久之雖接萬境,自能心無所染,能不離世法(工作、學習、生活、結婚一切照舊)而證佛法,不離佛法而行世法。總之,定慧力強,自能自在無礙了。 四、做佛事,種善根,固是好事,但無錢何必勉強,一切福樂,都出自本人心地,心地狂亂,求佛何益?不能存錢等說,更是荒謬無智,當知各人雖有各自的發展規律——命運,但「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故應知命、安命,更應「立命」,立命之要,更在學佛法,明心地——因為「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五祖告六祖語)祈慧察。復頌解脫。 愚 徐恆志手書1992年02月16日
智金同學:
函收,茲復如下: 一、修法時能盤坐固好,不能盤坐,就改為散盤,也無妨。 1、因修此法時間較長,故不必勉強。 2、因有手印攝持,同樣得力,不必拘泥。 3、趺坐只是一時借用之法,用於一時,待定力逐步增加後,要行、住、坐、卧都能觀照,才是正修。 二、一般規定,每印修8座,不如法的可再補一座,六印便圓滿。以後再修四印六次,二印一次(每周)。修二印覺痛,可結印後,盡量注意手指放鬆,使氣血流通,便可減痛。 三、身體搖晃或抖動,是修法中生理變化的正常現象,久之定力增加便能安定,所採取不理不睬辦法很好。早晨修法比晚上修為宜。 四、如有時間和精力,每天可修二座,以四天修完一印,完全可以。但勿勉強。 五、夢遺是青年人常有現象,有生理和心理二方面因素,一般青年每月遺1-2次應屬正常,多則易成虛損,能用內力吸住(或用觀想某一事物,即轉念方法)使不泄精,可以練習運用,但平時多作男女根身不凈觀(九竅都流出不凈)及增進定力,則是較為根本辦法。婚後雖也可用此法,但總以觀不凈及節慾為主,使逐步轉濃厚為平淡。(平時多用「觀」字,臨時多用「化」字,如用吸回法,用力小,當不至有損於對方)淫慾本為學道人一大病,經云:「一切眾生皆以淫慾而正性命」,但此病是無始業習,當用種種方便逐步對治之。 六、座後能「反觀自心」很好很要,能觀即「慧」,與修法生「定」相合,久則定慧交融,處事時,專心工作,工作後,便一切皆掃,過而不留,便能修持、工作二不妨礙;以後功夫成熟,便能即體即用,念而無住,用而不著了。修持中,或心思格外亂,或身體反感不適,都是正常,甚至正是進步時庚,埋頭苦幹,自有到達彼岸之一日。復頌安健! 恆志手啟 3月19日
智金同學:
4月29日函收。知近來心境波動,妄想起伏,以至「身心迷悶」,此都由於身、口、意三業放縱失守所致,故學道人必須念念收攝自心,經云:「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總之,「隨緣消舊業,莫再造新殃」,時時警覺,由有入空,久之妄想消落,定慧現前,便能離苦得樂矣。仁者既能自覺自責,說明正是善根淳厚,故切宜「堅毅奮發,自強不息」不被煩惱制伏;但煩惱本來是空,只要知其本空,不取不舍,自然歸於澄寂。如能一面堅修「心中心」法,一面常與習氣奮鬥,(修心中心法,有時習氣翻騰而出,是好事,不是壞事),必有「明慧靜寂」之一日。至於女友,如確是今後作佳對象,必欲斷之,除之,也不現實,但能時時凜覺,接而不染,無粘無滯可矣。故修心除妄乃大丈夫事業。 欲知研讀經書方法,茲附上《般若花》一冊,最後有一篇《怎樣研究佛教書籍》可作參考。即頌奮發向上。 愚 恆志手啟 5月7日智金仁者 :
6月5日函悉。知已完婚,順賀!
1、今後如能伉儷同修,這是人生之幸福,你能逐步引愛人入佛,很好。皈依問題,是學佛的第一步,皈依後就成為三寶弟子。保定師資不多,能由某老居士介紹皈依凈慧法師,那很好,法師編輯《法音月刊》、《禪》雜誌等,智德超群。皈依後,可隨時通信請教問難,對明悟心性,必有好處。上海雖有明晹法師等,但法師也很忙,席不暇暖。不如就近皈依為好。
2、佛法修持以恭敬為主,印光法師說:「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拜佛時天氣酷熱,可穿短袖襯衫,(不穿汗衫)至少要穿上汗衫和單薄長褲,(出汗也無妨)不宜只穿汗背心和襯裡短褲,(穿外出時之短褲則可),免生輕慢之罪。此雖事相,也是理性,理事本來不二。(修「心中心」法時也如此,其實汗衫比背心僅多二隻上臂部分)。
3、打雷、打閃、下雨與修持無關,不必忌諱,佛法與氣功不同,佛法主要在息妄顯真,明悟心性,打掃業習,了脫生死,達到自在無礙。
4、修心中心誦咒時用金剛持(即唇動,但不出聲傷氣,自己聽到,別人聽不到)若二小時大聲念,必然傷氣,有損健康。
5、皈依佛後,永不皈依天魔外道及外道徒眾,根據尊處情況,適當將佛像請至清凈室內。宜供釋迦佛、西方三聖及觀音、地藏、普賢等諸大菩薩像,其餘天地、宅神、太公、財神、灶君等宜一律撤去,一切邪道百神,非是佛弟子皈依對象。佛為九界導師,一切諸天、神鬼無不崇敬於佛,凡念佛菩薩名號者,都受尊敬,豈敢加害。至於回家身痛加重,此與我執、業障有關,執著重者,氣血不通,形成全身痛楚,常宜放下觀空,勿妄想馳逐,使身心二傷,千萬! 「心中心」法原是依據《大藏經》中《秘密儀軌部-佛心經》所傳承,是唐菩提流志法師所譯,惟文句過長、過雜,譯筆也不最適宜於漢人,後有 大愚阿闍黎經行整理,刪繁就簡,潤文明義。另成一冊,茲寄上一冊,以便了解,並作參證。(正式經文,《大正藏》中有,文雖不同,含義相同)另附,「心中心」法陀羅尼及結印說明一份,以備學用,事忙,余不一一。復頌定慧圓明。 愚 恆志 合十 6月21日 此信將發,又接6月19日函。知 您神經衰弱,腎虛、頭痛。目前:
一、要節慾,常作不凈觀。
二、要少看書,以息心養息為主,文字言語,非即真性。
三、愛人皈依、信仰佛法,只能逐步隨緣而行,萬事不離因緣,不能勉強。
四、心中心法,時間長,若身體不行,不要勉強修(修七天二印,也要隨力而行)。一心念佛,求佛加持,消業除障,轉危為安,否則心身二傷,有苦無樂。一定要自強不息,奮發向上,去除種種執著,自救自度,自己掌握命運。色慾一事,多生習氣,只有深觀不凈,男女根身,九竅都流出不凈之物,膿血尿糞,腥臭不凈,何足留戀,若不節制,苦惱叢生,不僅學佛難成,世間事業,也難成就。千萬注意。事忙,草草批複。
恆志6月23日
智金仁者慧眼:
11月19日的信,於11月24日收到,由於佛法事忙,近又在上海居士林講《無量壽經》,時間較緊,故遲復了多天,甚歉! 仁者所談各點,茲提供愚見,供仁者參考。
一、一切佛法都是方便,目的在使學者歇下妄想雜念,徹見常住真心,故經說:「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仁者既覺念佛不能得力,而修心密,卻能使「身心泰然」,「身體狀況好轉許多」,既然如此,就應從實際出發,加緊對心中心法的修持,不必再從頭修起,以前修的仍可算數,目前就從2、4印加功,(一星期六次4印、一次2印)修時全身放鬆,讓氣血流通,減少頸部等處的疼痛,同時口念咒不停,手結印不散,耳自聽咒音,意根自然攝持,這樣一切不理,一切放下,老老實實修二小時下座。下座後處處不離覺照,仍做到「即相離相」,攀緣重時,只是不理——不取它、不舍它,自然逐漸歸於空寂,總之時時凜覺,諸妄消落,即是菩提。 二、我們請仁者念佛,亦是一時方便,希望得 佛加持,漸消粗重業障,若不適應,可以及時改變,不必拘執,若不知變通,便成耽誤。 三、淫慾必須節制,多淫易造成心識悶塞煩亂,於修道實不相宜,平時用一「化」字,臨時用一「忍」時,只要思想上一轉,淫意當下轉化。《四十二章經》中(第三十一章)佛教示古佛所教除淫一偈:「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二種「心所」)生,二心(指思與想)各寂靜,非色亦非行」,(觀一切色如幻化,觀一切行如泡沫等,即非色非行)又宜常觀不凈,觀一切男女根身,皆是不凈——「革囊糞、血、蟲,幻化不凈身」,常常觀之,漸能生厭離之心,但此在雙方能共同修之,更好。 四、吃肉並不一定能補身,肉是各種細胞所成,其中也有不良細胞,目前不能斷,亦以少吃腥,多吃素為原則,更不能殺生,有違慈悲,故《楞嚴》、《涅槃》等經都教人不食肉,「夫食肉者,斷大悲種。」 五、回頭修心法,並不違背「師教」,我們的教法,也是「隨宜施法,無有定法」啊!故不必顧慮重重,能息心的就是妙法。 六、修心中心要發願度生,修凈土求生西方也要度生,凡發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大乘佛法都是一樣。但目前以自度為主,度人是以後之事,如破爛之舟,豈能渡人於彼岸? 七、凡修心,功夫得力,第八識中習氣翻出益多,此即內魔,內心散亂也可引起外魔,故以凈心空念為主,心空境寂,諸魔齊退。《楞嚴》所說五十種陰魔,莫非是習氣的顯現,故經說:「當處禪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故不必恐懼、顧慮。 八、工作問題請仁者從實際出發,細心衡量、考慮而決定之。 余不一一。
即頌學健,自強不息,奮發向上。 愚 徐恆志手啟 12月6日智金同學如見:
2月10日手書已悉。近日既隨息念佛,又迴光返照心念,此即觀念雙修,並無不可,吾人妄心流浪,不用種種法對治,欲其安於一處,甚難,甚難。但須知念佛時能口念耳聽,清清楚楚,即寓有觀心作用,即念即觀,即觀即念,觀念合一,定慧雙融,貴在堅持勿見異思遷,勿得少為足,偶覺輕安,也勿自喜,為要。觀心、念佛《般若花》中都已詳說,不再一一。既修凈土法門,拙作《凈宗講話》請細閱。復頌自在無礙。 愚 恆志手啟 2月19日
智金仁者如晤:
3月17日函悉。寄附10元也收到,仁者既發心印書,當將此款作為弘法利生,印書贈書功德金,以滿仁者心愿,祈慧察。四臂觀音像再寄奉一幀,作為供奉、頂禮之用。
修凈宗持名法門,重在凈念相繼,轉化煩惱習氣,逐步將進入無相、無念境界,而與實相相應矣。祈精進用功,自強不息。聖賢功夫,全在不動心處著眼,若妄念漸息,則空寂、靈明之境時時現前,豈不快哉!即頌學健。
恆志手啟3月23日
智金仁者:
4月29日函悉 。所詢問題,確很重要,今解答如下: 一、真空(體)妙有(用)乃同時存在,如明鏡是體,能照物是用。正照物時,即空即有,即體即用,即寂即照。《修心訣》所說:「言之不可及」即是真空,「明明不昧」即是妙有。(「妙有」用而不粘,「妄有」處處粘著,此即聖賢與凡夫的不同處。) 二、《壇經》說:「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 是為大錯」,此指壓制念頭,不會起用之過。所謂「無念」是「於念而無念」,也即雖然起用,了了分明,而心體寂然不動。這種「無念」境界,也可說是「正念」,修至定慧圓明時,自然寂照同時,體用不二,決非念盡除卻之斷滅空和頑空也。仁者但認真修法除習氣,時至便自了知,若分別求解,即使解得通,仍是隔靴搔癢。 三、觀心與參禪下手方便,略有不同,但開悟見性則一。六祖對惠明說:「汝若返照,密在汝邊」。而觀心、參禪都不離「返照」。仁者果能時時證入「頓然無念,卻了了見聞」的光景,正是自性現前,既是「了了見聞」與六祖所呵「念盡除卻」不同,因前者是「正念」、「妙有」,後者是「妄念」、「妄有」,故何須猶豫懷疑!(妄念不能除卻,只是轉化之。如去波覓水,則水也不可得。) 四、觀心時提起正念返照昏沉相,這正是以慧照力轉化妄心,有何不可。永嘉大師之偈應為:「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寂寂無記非。」這裡「惺惺」指「了了不昧」(妙有)。「寂寂」指「寂然無念」(真空),也即空有不二,昧此即非真見性者,而落入「妄想」或「無記」中。 五、觀心、念佛交互使用,達到同一目的——息妄,完全可以,佛法皆是方便,亦無定法可說。有工作人思考之時,則「覺照」更為適用,此即起用也。 六、自己造業,也由自己消業。但密宗極重師承,若能堅信上師之加持力,由於極度尊重恭敬,便能消除自己之業力,轉化自己的煩惱;且上師示疾,能促進學人了悟「有漏皆苦」而勇猛進道,此中寓有自他不二、理事不二之妙旨。(全他即自,全事即理。)且如「好好照顧」上師,正可培福消業。雖不能說「弟子之業,師能代消」(若如此眾生早已為佛度盡),但能借上師示疾因緣,在各方面促使自己消除業障。佛法貴在圓融無礙,不宜就事論事,而致執著、掛礙。復頌定慧交資。 愚 恆志手啟 5月7日
智金仁者慧眼:
7月9日函悉。與仁者通信累年,可謂無語不談,今知仍苦悶徬徨,未入正修,可深浩歉!其病在於不曾老實依法修持,又想修凈,又要觀心,又擬參禪,又欲學密,如此用心,決定難得受用。蓋「法門無量誓願學」,在於會通諸法,利益眾生,豈可於自修中如開雜貨鋪,樣樣俱備,而件件不精。為今之計,實應一門深入,如今既改凈宗隨息念佛,有何不可,因「自心作佛,自心是佛」,一句彌陀提起,一切妄想煩惱,便立即轉化;且此一句佛號,正是自心實相,古人所謂「我今念佛心,全體是法界(實相)」。故在方法上可改變一下: 一、可在清晨趺坐金剛持四字名號(取其簡單緊湊,易於追頂),口念耳聽(不出聲,而用意回顧到這一句佛號)兩手結法界定印,修時萬緣放下,單提一念,此即三密相應之密法,以一句阿彌陀佛為無上密咒,不取於相,念來即掃,掃至無可再掃,便證三昧,得定開慧,見本來面目。其功用與「六字大明咒」、「心中心法」同一旨趣,同一效果。 二、家務必須樂於承擔,如《行願品》說:對一切眾生要「種種承事,種種供養,……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在家與愛人共,宜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而攝取之,並逐步教以正道,與人為善,因果分明,必能忍受一切而逢凶化吉,遇難成祥。 三、仁者到處求法,甚至欲多參高僧大德,以為如此便能解我之煩惱乎?此即心外取法,不曾返照心地,如此學佛,何日才得受用!今後必須一面修念佛三昧,逐步轉化妄想,一面要事事、處處,「與自己逆,與自己習氣奮鬥」,越不易化除,越要化除,於一切有障礙處忍得過,便能進功。 救渡眾生是今後問題,目前先求自救,未有破船能濟人者也。「貴在行持」此言不錯,但行持非徒具形式,必於心地上刻苦砥礪,改造習氣,才能日進於道。 四、身體不好,神經衰弱,等等,大多與業障有關,若能息下妄念,定慧力強,氣血和順,諸病將有所好轉。 五、佛堂有條件設之,可以即相證性;無條件不設也不妨,因到處是佛在放光,吾人自不覺耳。禮懺全在心田,心拜心香,皆無不可,偈曰「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記之,記之。 六、心中心有六印一咒,外地學者難以傳授,且每座2小時,時長,很多人不能堅持,故非人人可當機。某居士請試以上述三密法修「持名法門」,即改變一下修法,或可進展。凈宗即淺即深,即事即理,不可思議之妙法也。復頌夏健。 愚 恆志手啟 7月16日
智金仁者:
9月12日函收。知常以「奮發向上」自勉,此乃出苦之根由,人能向上,便不至墮入下流,解脫有份矣。祈常念而實踐之。修持過程中,習氣上下翻騰,忽興忽滅,此是正常現象,必經千百次的翻騰上下,自可逐步證入不動,而到達彼岸矣。 來信談及某小乘行者因誹謗大乘而墮入阿鼻。按大小乘佛法,皆是佛說,皆應尊重,故《瑜伽菩薩戒》中規定,勸人發二乘之心,速盡生死入般涅槃者,是犯戒;而勸人不應聽受聲聞經典,說聲聞法中無大果報,不能斷除結使煩惱,毀謗二乘者,也是犯戒。可見法貴當機,有所毀謗,即毀謗三寶,故得重罪。仁者若未謗大乘,則何須恐怖,若自知前曾毀謗,則應向佛菩薩像前至誠懺悔,後不復謗,其罪即除,何須恐懼。此乃「事懺」,若再加「理懺」,知「罪性本空,放下便了」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誦此偈文,明其深意,心空罪亡是真懺悔也。 「我慢」乃根本煩惱之一,亦惟有迴光返照,及時察覺,以事理二種懺悔之,自可逐步轉化而明達「我空」矣。總之,不論舊業、新殃總在時時覺照,惺惺不昧,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也。祝日新又新。 愚 恆志手啟9月18日
智金仁者存閱: 忍辱:孔子說:「小不忍則亂大謀」;《金剛經》說:「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應常修忍辱波羅密。 恆順:十大願王中有「恆順眾生」之願。對一切眾生「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恆順眾生,亦應恆順於妻子。 誠厚:應誠厚待一切人,亦當以誠厚對待妻子。《普賢菩薩行願品》說:「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處處關心、尊重妻子,互相敬愛,互相幫助,互相諒解,就能平安吉祥。 慎言:慎言是修德行的一門重要功夫,應處處「敏於事,而慎於言」,在家庭中尤為重要。所謂「禍從口出」,「言多必失」,希多加註意。 恆志書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六日
智金仁者:
函悉。二位比丘尼師,出於慈悲利生,教你改正修法,固很難得,但其所說,並不妥切。當知一切佛法,皆是方便,隨不同根性,修不同法門,作不同行持,功夫純熟則行、住、坐、卧四威儀中逐步打成一片,在凈宗叫「凈念相繼」,在禪宗叫「寂照現前」,所以修法並不拘一定形式,但初心學人都從靜坐下手,較易得力,因靜中,心力容易集中,萬緣也易放下,故動中念佛拜佛固好,靜中一心持念更好。「胡亂打坐,要神經錯亂」,這是對不明修法或修丹田氣功,大小周天之類,不明心性狀態,錯亂用心,或著相而求者說。仁者用功有年,何至因靜坐而神經失常,故說法、修法必須對機對症,不能固執一方,以應萬病,「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仁者腳跟未穩,妄心未伏,正知正見未開故聽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此修學者之大病,切宜注意。又說您有宿冤糾纏,當知更是著相取境,而不知返觀自心。我們無始以來,誰無宿冤,其實所謂宿冤即是無始以來所作「業障」,故要念佛、禮拜、懺悔、發願,若能刻苦修法,妄想脫落,則一切業障,本來是空,只因妄執不舍,認妄作真,自尋苦惱,妄想內魔不消,很易招致外魔,豈不冤枉可憐!故希您一心依法修持,並常與習氣奮鬥(過去已說很多),待妄念消落,則真心現前,一切煩惱、業障皆化為大光明藏矣。若聽二尼師之說做佛事,度冤主,自心不安,外境又來,弄得彷徨忙亂,無事生非,真是極大可憐! 愚見仁者仍可照今所修「隨息金剛持名法」,但: 1、不念經,則開經偈可不念。 2、念釋迦佛後,便念「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接念「南無西方極樂世界接引導師阿彌陀佛」一稱,隨著便吸氣念「阿彌」,呼氣念「陀佛」。(但不能過於著意於呼吸,聽其自然)。 3、以舌抵上顎,而唇動念佛、無聲,呼吸即不從口出入,而以鼻呼吸為宜。逐步訓練。 4、坐時背痛、頭痛,時而搖晃,皆氣血不通之象,但因靜坐,氣血欲通而未通,故有痛、酸、搖晃等現象,堅持做去,漸能改變,所謂「病障漸除,舒適慢慢生起,」即是逐步打通氣脈之現象。 5、念佛號結束,念觀音、勢至、清凈大海眾菩薩各一稱,功課以簡要為主,功課後能心空無念,無牽掛,無系縛尤為重要。(一切法都要求得定開慧)。懺悔、四弘誓願、迴向。這些內容均可放在念佛結束之後。使念佛心力集中。 6、凡修佛法是否會出毛病,只要看:修後反而粘著、煩惱或系縛即如葯不對症;否則便是當機之法。仁者照此法而修,只要心不執著,勿胡思亂想是可以趨向清凈寂滅的。凡修法以簡要、深入為主,不必太多太雜。(特別貴在堅持,勿三心兩意)。此復即頌新年吉祥。
恆志 1月17日
智金仁者慧鑒:
5月3日函悉。 一、知能以隨息念佛法門,持之以恆,甚好。凡一切修法總在一門深入,持之以恆。此法既可調息,又可調心,心身二利,座上念可手結定印,用金剛念,兩耳唯聽六字名號無聲之聲,此即三密相應,易入一心。若能從有念入無念,恬淡虛明,即與實相相應,也是禪凈不二的境界。 二、照上述修法,即是凈心,即是凈土,再加坐後發往生之願,便與極樂相應。「信願」是目標,「心安」(一心)是要求,故經雲,「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故求「心安」,即是取得往生之資格,二而一也。 三、「生則決定生」,是說事,念佛人定生極樂四土;「去則實不去」,是說理,自性盡虛空,遍法界,極樂乃自心中之一土,何嘗有去。詳見《般若花》「凈宗講話」。 四、能帶領大家唱誦作課,也是凈業,也是往生資糧,因「佛事門中,不舍一法」也。 五、修心人於病苦關,人人難免。當有病痛時:(一)常作空華觀,想我此身父母精血和合,生滅代謝,如幻如化,緣生性空本不可得;能知諸法無我,誰受苦者。如此觀想成熟,自可一切平淡處之,痛苦便可減少。(二)時時以至誠心念阿彌陀佛聖號,當知念佛即是念心,念心即是念佛;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如此念去,久則心佛一如,能所不二。氣血便可調和,痛苦也可減少。昔弘一大師曾云:(二偈): 阿彌陀佛,無上醫王,舍此不求,是謂痴狂. 一句彌陀,阿伽陀葯,舍此不服,是謂大錯. 某居士之心臟間歇症,更宜息心念佛,氣血和暢,可得實益,也可於念佛時,作腹式深呼吸,推動血液循環,所謂「氣沉丹田保健康」。 六、「頑空」,即「空無」之意,如瓶中無油,便成空瓶。與「斷滅」有類似處,如木石無知,便成斷滅。真性則真空、妙有,二而不二,既不常亦不斷,既不生亦不滅,…體用、寂照、性相、理事,都是不二,故曰不二法門。「無記」是三性之一,即善性、惡性、無記性。無記即不可稱善,也不可稱惡,無可記別,故曰無記,但也能染污自性,如逛公園、作娛樂,既無善惡之心,但也能使自心受到污染。按「法相學」,與第七識相應的叫「有覆無記」——雖非善惡而其性污染;與第八識相應的叫「無覆無記」——既非善惡亦不污染。總之與「斷滅空」不同。仍屬「心所」範圍。與觀照的無分別智,更大不相同,切勿混淆。
七、成佛是恢復自己本有、具備智慧、光明、自在、清凈、慈悲、大神通、大禪定…之功德;也是斷輪迴路,閉生死門,自他共出苦海,成就無上菩提,妙德難思,不能一一,亦不要懷疑。 八、「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所有現象,無不在變化之中,幻化不實,故曰虛妄。至於成佛後,自性具有體、相、用,即三即一,非三非一,因非虛妄之相,是萬德莊嚴之相,故曰「實相」,此實相者,無相,而無不相,無知而無不知,實證後自能瞭然。 仁者對此等道理,總是以分別妄想,進行推理。《圓覺經》說:「以有思維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故希精進修持,驀直持名,妄想息處,便能親證本地風光,獲得佛法真實受用也。然後一切佛理,一切經教,自可瞭然胸中,當知三藏十二部,莫非自心註腳,關鍵總在認識自性,但得本,就不愁末矣。草復即頌學健。 愚 恆志拜啟5月10日智金仁者道席: 印光法師已說:「隨息念佛確好,有肯心者,易成三昧」,可見此法並非不好。但應知一切佛法都是方便,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在息妄顯真,得定開慧。如果所修之法,能使自己入於一心不亂、清凈安定境界,便是妙法。如不能相應,便可更換。如隨息不相應,便可用「靜聽」佛號的辦法。一般來說,隨息適宜於妄念粗重的人;隨著妄念漸輕,便可改用「靜聽」,口念耳聽,自心喚醒自心,易入念佛三昧。隨息是隨著呼吸自然規律而念佛,目的在易使佛號不斷,此中似不存在「隨得如法」不如法的問題。故仁者可靈活變動,以相應不相應,作為所修之法契機不契機的考驗。經雲「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對法亦不要死執,以免受「法執」之累,您這個「擺不掉這個執著習氣,」正是「法執」啊! 當妄想、執著習氣現前時,應採取不理它,不取它、不舍它的態度,力不足時,要堅毅奮發,並念佛號加持,轉化之,假以時日,自然化於無形矣。 某居士昏沉之病,亦是多生所積,昏沉和掉舉都是隨根本煩惱而起的「心所」,力量很大。坐中翻出嚴重,與休息不足和打掃積垢都有關。今是否請某居士注意: 1、仍堅持晨坐,精神好。但5時在公園入坐,則晚上宜適當提早入睡,能保持8-9小時睡眠,則早晨坐時,可能神清氣爽。 2、提高警覺心,口念咒,耳聽咒,寂寂惺惺,與昏沉作鬥爭。仍不能清醒時,索性下坐,繞行念咒;昏沉去後再坐(或禮拜懺悔也妙)。 3、堅持一段時間,當習氣鬆動時,便可逐步明朗虛靈。 某居士與其長子亦是宿因使然,當受其苦難,費盡心力時,應作「償債」之想,不要怨尤,不要悔恨,凡事都是因緣所生。(遭到這種情況的人很多)祈轉告某居士以耐心處之。常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求加被去苦消災,當得大士慈力冥佑。即頌定慧。 愚 恆志拜啟6月18日
智金仁者慧鑒: 7月19日函悉。由於仁者於修法中,常生執著,因此痛苦大增,特再函告: 一切佛法皆是方便,如因病服藥,病癒葯廢。「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這也是攝心的一種方便,如能因此攝心,用之有何不可。但此只能用於一時,若心定後,仍執此不放,便成「法執」,反而使心不能入於空寂。觀腳踏蓮花,使引血下降,理也如此,如有心火上炎現象,則不妨方便對治,若無此病,則又何必執此幻相,以為究竟。有相修法,皆用於一時,執則成病,不可不知。特此再寫數行,以為仁者助道。 「心聲相依,六字分明,專註而念」,此乃下手善巧方便,不會出現流弊。此頌夏健。 恆志合十 7月23日
智金仁者道席:
來函收到多日,最近因《般若花》再版完成,分發各方以及其他法務也多,終日忙碌,故不能及時奉復,甚歉! 一、造成五十種陰魔,全是修證過程中的種種魔事。見性之人,雖明根本,而多生習氣紛然堅固,分別顛倒,「客得其便」,歸根到底乃是「堅固妄想以為其本」。故說「當處禪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仁者目前仍以依法修持為主,一旦妄想消歇,親見此不生滅藏性,依體起用,漸掃魔障,增長智慧。若從文字言語中卜度、揣摩而來,乃是識神,非無分別正智也。故目前不必急於從《楞嚴經》上討消息,今後藉此印證可也。 二、持咒、念佛乃同一旨趣,目的都是息妄顯真,促使「凈念相繼」。今只靠倒六字音聲,自能逐漸風平浪靜,巧入無生,但總在真實踐履,勿以種種推理代修證證界,當知諸佛菩提,唯證相應。 三、若本來已徹,照見一切皆幻,而不取不舍,則一切魔事,無奈汝何矣。 四、念佛時,自宜攝心專註而念,妄想旋散旋收,旋收旋散,久則漸少而成片,總在專精用功,假以歲月。念佛、念咒時頭痛如裂,是業障翻動,影響血液循環,氣血不通,故而有痛,漸漸自能緩和,業消智朗,自然體氣和平輕安。但攝心專念雖重要,也不要用意太甚,總要「不忘、不助」,任運入道,所謂「巧入無生」。 五、印光大師所說治心火上炎之法,乃因人而設,他人病情,自與仁者不同,故方法也應不同,不必強求一律。又攝心而念,實即觀心而念,因「攝」時即寓有「觀」的作用,若觀照不住,便不成為「攝」矣。 六、「正統的觀心法本無從何處起觀的」此語正是,心不可得,「處」從何來。但初學人必有所依,才好下手,故或觀腦部,因大腦是意識工具故;或觀心窩以免引血上升,引發病症。但都是一種方便,不必執著。以念佛、咒攝住心念,可見正是妙法,實際上,上面已說,攝時正是觀時,故印光大師有「即觀即念,即念即觀」之說也。 七、觀心方法,動中觀,與靜中照,實是一回事,至動靜二相瞭然不生時,便打成一片矣。六祖云:「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故仁者所說「努力觀照,不取不舍,不隨不遣」,是正法。至於經典所說「知幻即離」,「有相皆妄」是觀心過程中之助力,久則由「解知」證入「證知」,定慧等持矣。又修心去妄,原似剝皮,層層去妄,先空「我執」,再空「法執」,最後「空執」也需空去,得光明自在之極樂。此乃功夫必經之過程,故宜少分別考究,多埋頭實幹,為要。
恆志 11月12日
智金仁者慧鑒:
某同修,修法久而彌篤,佛門中之良伴也。願兩位遇境返看,即不取,亦不舍,一切境界自然歇落,此乃息妄妙法也。妄息自得自在受用。專函致謝,不一一。順祝吉祥。 愚 恆志手啟4月11日
智金仁者:
來書謹收,前寄來之《心中心經典》,也已拜悉,謝謝!有此經典,可使許多同修減少對傳承此法的疑慮。(不必再寄) 內人今年虛歲81,往生時確尚安祥,不慌不亂,也是平日持名念佛之故,蒙您迴向助念,誠心誠意,萬分感激! 人生、一切、都是有為法,有為法都是緣生性空,一切無常、無我、無法,平時修法,力與習氣鬥爭,妄想脫落時,不生滅的本性,頓然現前,豈不是慶快平生嗎?眾生太苦,佛法難聞,願互相促進,奮發圖強!順祝隨緣自在,不取不舍! 恆志拜啟 1998年7月1日智金仁者法喜: 仁者一片至誠懇切之心,福慧兼修,善根福德因緣,不可多得,惟祝戒定智慧,不斷增上,成就佛道,廣度有情! 世間一切皆因緣和合而有,緣生性空,如幻如化,常作空觀,我空、法空,便能轉煩惱妄想為大光明藏!得佛法真實受用。順祝夏日安祥。 愚 恆志拜啟 1998年7月13日
嫻之同學: 來信已收,您有心學道,十分難得!人生無常,種種苦惱逼迫身心,只有學佛是唯一出路。修六字大明咒半月,現在未修。是否改修凈土彌陀大法。即坐時手結法界定印,口金剛念彌陀聖號(六個字),兩耳細聽六字,萬緣放下,這叫凈土密宗修法,是身、口、意三密相應,每天早晚各坐1小時左右,能很快定心開慧,平時還須與自己習氣奮鬥,行、住、坐、卧不離心空念佛,求生西方,能即生了脫生死,不然六道輪轉,眾生太痛苦了。其餘有問題,可與智金商量,您們是夫婦,也是道侶,共同奮發前進,脫離苦海。好嗎?即祝清凈自在! 愚 恆志手啟 1999年5月17日徐老師:您好! 敬知您老已遷新居,並悉您老身體狀況甚好!亦學人之厚福也!我等無限欣慰。也敬望您老多多保重為是。 (徐恆志上師批語:賤體尚好,請勿念。) 徐老師,秋天之際,我趁放假數日,在保定西郊一居室「心中心」打七七日。「打七」後,向 母音上師寫信詢釋數疑,後接回信批示:「你不能修禪宗,趕快念佛求生西方」。接信後又電話聯繫一次,上師講我知見太差,禪宗根基太差,還是念佛生西保險,等等。這樣,三年零三個月的連續「心中心」打坐修持告以終結。 (徐恆志上師批語:雖然未明心地,但打坐三年另三個月,多少培養了毅力和定力。) 萬法緣生緣滅,或許我本該如此。 現我改修念佛法門。既然法法皆是方便妙法,愈眾生八萬四千煩惱之良藥,則以西方為歸宿,為進修深造之良所。今持名念佛,知念念轉化三毒妄習,念念喚醒主公靈知!
(徐恆志上師批語:理確如此。)
今有愚痴二問。您老只簡略批示即可,以免佔用您太多時間。拜求您老慈悲: (一)修「心中心」法,二祖師公曾講千座之限,恐生法執,故千座後可捨去打坐。當然今眾生根基差了,可延長打座座數等。甚至三千座也無妨,等。那麼,念佛法門,念到什麼時節便捨去呢?還是一直要念,以保一生了辦生西之願呢?念佛不存在法執問題吧? (徐恆志上師批語:由功夫深入,可以進入「念而無念」境界,故不必捨去,下根可信願持名,直往西方,上根可進入「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境界。 心中心法,在修法時,最需善知識點撥,可以迅速開悟見性,也須經善知識印證。才能明白其悟否?悟與不悟全在機緣巧合,而不是以多坐為勝,即使坐了三千座也不一定見性。
今仁者改弦易轍,決心修持名念佛,甚好!因「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一切法門無非都是善巧方便。念佛之法,先從憶佛念佛下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不但說明下手方法,而且可淺可深,所謂「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念佛之時,功夫深入,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能所雙忘,由於念佛之心,全體即是圓融本體,故不存在法執問題。所以凈土法門,稱為「三根普被」。) (二)有居士來探討,「臨命終時,是以清凈心念佛,還是以願心念佛而保生西呢? (徐恆志上師批語:臨終念佛,是願心,也即是清凈心。無信願不能生西,而一句佛號,是最極清凈故,與真如相應,故多念佛,即能證入無念。)還有「臨命終時,是只念佛號才可往生嗎?若念咒、觀心等也可往生吧」? (徐恆志上師批語:臨終時能正念分明,即可往生,但必須有信願力。念咒、觀心,「願」生西方,一樣可生,無願不能生。故藕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恆志敬復1999年12月5日)
以上數問,還是拜乞您老方便開示,不勝感禱萬分。 弟子 胡智金 頂禮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九日小胡慧鑒:
函悉。所詢問題,且從兩方面說明: 首先從理論上講,一切諸佛都證菩提,乃至一切眾生皆修證成佛以後,皆證入廣大圓明之常寂光法身,還同時證圓滿報身佛,此報身佛分二種:一.自受用報身,即諸佛親得受用廣大法樂,安住寂光;二.他受用報身,即為十地菩薩示現圓滿報身,令隨緣進趣無上菩提。 其次,需知世界無邊,眾生無邊,現在科學已證實2000億光年以外,尚有河外星系,尚有無量無邊世界,所謂華藏世界重重無盡,法華經說,釋迦牟尼佛塵點劫前早已成佛,而仍有廣大眾生六道流轉,可見十方世界眾生無邊,若皆修行證道,一一成佛,此實「匪易所思」。經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諸佛「多維」空間的事相,豈凡夫所能盡知和妄測。故圓覺經云:「以有思維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故請仁者對這些問題今後暫放一邊,因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故,不必妄加測度,以增業累,果能三覺圓滿,竟成妙道,則慧眼洞徹,法界圓明,必然無疑不釋矣。 近甚忙,草草奉復,順祝凈樂。 恆志拜復 2000年10月21日
徐師慈尊慈鑒: 通電話知您身體很好,我等學人歡喜無限!您對某居士的問候我也轉達,他感恩欣悅。學人近來修道近況有二問,您老略加批示可以,不必長篇回信,以免佔用太多時間和精力。 一、「觀心要領」再次領會體受如下: 學人修心中心座上常持咒不動(徐恆志上師批語:如如不動就是好),念頭稀少。此時乾脆不再持咒,因咒提也提不起,只察覺妄念,偶有念頭,一覺(徐恆志上師批語:此名始覺),不理睬之(徐恆志上師批語:要不取不舍)。這樣,保持覺性不被妄念所迷失,昭昭明明,不落昏沉、散亂,又不是木頭、石頭無知。(徐恆志上師批語:但也不要落在昭昭靈靈上,當知有時是靈光獨耀,有時卻容易落入第八識的「見分」上,成為識神。如真能靈知了了,不涉思維,便成妙用。)學人認為這即是「觀心」對嗎?徐老師?(徐恆志上師批語:不錯)。 二、不住「空、樂、明」之認識 母音老人在《恆河大手印講義》第七講、八講中有關於提示學人「功力引發之初步入道境界」中有「空、樂、明」之境不應住著(徐恆志上師批語:應無所住),應揭開此皮殼,使自性赤裸呈現等論述(徐恆志上師批語:而生其心)。 學人略示自己修行體會少許於下,拜祈 您老慈鑒: (一) 修法座上 1、不住於「空」。 座上無念境界現前,咒也持不動了,對這無念之空境,也不理之,我只一味照察妄念,保持覺性不被掉弄污染(徐恆志上師批語:可以,正如貓之捕鼠才動即覺),不動而昭昭,不住念(妄念),也不住無念(空境)。(徐恆志上師批語:應無所住,不住著於六塵境界)。就如同人在空氣中而不覺有空氣,即是在空境現前時不住空境一樣對待之。總之,是一切不理,一味照察。(徐老批語:一味照察,用功一個時期,待照察純熟,照察也漸漸空去。圓覺經云:「照與照者,同時寂滅」;《金剛經》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先空四相(我、人、眾生、壽者),再空法相,再空空相,達到三空境界。「非法」即空,連空也空,名為「空空」,但須循序而進,非可超越。) 2、不住於「樂、明」。 當進入無念境時,常之而具的法喜快樂非世間樂事可比擬,或顯現光明等相。但這一切均不理睬之,如沒有一樣對待之,如在空氣中不覺有空氣一樣對待之。因這些都是本性具足的,是自性之妙用,不理(不取不舍)(徐恆志上師批註:在不取不舍下划了四個紅色圈)就行了。 以上是關於修法座上處理原則再理解。拜祈 您老鑒正。 (二)座下: 座上空樂心境於座下也常現,但只直心應一切萬緣,而無所住著,不住於有(萬相),也不住於空(無念),此即真無念也(於念而離念)。《金剛經》中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然我還沒有完全做到家,只努力向前)(徐恆志上師批語:「應無所住」是空是用,「而生其心」是有是體,可見空有同時,體用不二。經又說:「應生無所住心」,「無所住心」是什麼?要緊,要緊。) 以上是學人近來之微少認識,拜祈您老閑暇時批閱,又給您老添了麻煩,我也深感愧疚,但為究明真理,為生死之大事,為有緣眾生早日得度,也只好再寫一信,拜求慈悲。 學人也常於觀音聖像前祈禱發願:「願我今生修法成就,度有緣之眾生,命終往生西方凈土!(徐恆志上師批語:大悲大願,終必成就!) 願我生生世世得觀音大士加持護念,聽聞佛法歡喜、得度,直至圓成佛果!度脫有緣眾生!」 至此,不再多寫文字了,恭祈恩師保重尊體,則後學弟子之厚福也! 叩祝徐師慈尊:妙法利有情,慈雨濟蒼生! 慚愧弟子 胡智金 拜書 2000年9月15日 智金居士,謹作批語,以供參考,生死事大,願共勉之。
恆志2000年9月29日智金仁者: 函收。《金剛經》講義語文版,是我請居士林寄送的,隨時翻閱,利益無窮!祝在新的一年中諸事吉祥,法喜充滿! 恆志手拜 2001年1月11日智金仁者慧鑒: 函悉。 知仁者勞累過度,心腎不交,遵醫服藥,很是必要。中藥中有「六味地黃丸」可用於身體羸弱,頭昏目眩、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對您或許有用,現由醫生處方,當然更好,但願早日康復。 母音老人圓寂後,經其同意的有些道友,仍在傳法,法脈不至斷滅。至於四祖現在無人可承擔。就是一般代師灌頂的人,首先要①明悟自心,修持有素,②且經上師同意,③本人發菩提心,持戒清凈。母音老人說過:「今後有道自弘」,意即有道行者,自能弘揚大法,得群眾擁護,此話很客觀。故仁者不必為法擔憂,為禱! 仁者目前身體不好,修「六字大明咒」,很好。簡單、方便,又是三密相應的密法,時間又不限制。有善根、有信心的人,要修此法,仁者可以教他,無礙也。 學佛全在「成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種種法門,莫非度生之方便,隨機施教,並無定法,一言半句,等沾法益。先賢示寂,度生之願,應仍能實現,大願不退。請保養身體,勿過勞累,為要!復頌秋安。 恆志合十 2002年9月22日智金仁者:
「禪話」拜讀,禪味盎然。但禪本離言,所謂「擬議即差」但亦不離言語文字,真明悟人,則千言萬語、橫說豎說皆歸第一義諦。故終以真實悟見為要著,雖不離言語文字,但亦不要執著言語文字。來文多有是處,但也有「語墮」之處,請勿卜度思維。苟能通身放下則當下即是道場,豈在言語文字哉。 郵票收到,謝謝好意,謹此感德。書不盡意,即頌健樂。 恆志拜啟2003年5月23日
2006年看望恩師徐恆志老人手記 (你這次去杭州)開會計方面的會議嗎? 哦,實驗實踐(會議)。一切法都是佛法,世間事情都可以做,但不要執著,心空自在。一切法皆是佛法,舉手低頭不離佛性,所以行動不離佛性。 我現在一面養病一面養心,內心很自在,煩惱本空,學佛幾十年很是慚愧,惟有一切放下才能得大自在。(我問起受戒的問題)受一下比較好。(徐老口說:有利於將來弘法利生)。日常之間注意戒律也很重要。上海能住幾天? 修心重要不忘「觀心」,「觀心」是觀心法門,觀一切法皆如幻象,《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圓覺經》說:「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主要是多觀,到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不二。打成一片便得受用。
答保定賈延居士賈延仁者慧鑒:
5月27日手書拜悉。愚無德無能,對佛法大海也只是一知半解,慚愧之至!
知您已看到《般若花》,請作為參考。「觀心」是佛法的根本法門,常觀自己心念,妄想來時,不取不舍,逐步自能轉化一切煩惱,逐步入於無念境界,而徹見自性。《般若花》「觀心」及「人事磨練」,二節文章,文字不多,但每句都很重要,請細細體會。
1、「觀」即是「看」,也可理解為「注意」,注意時即是「觀念」時,但必須注意,觀時不起分別心,久久妄想由減少到脫落,此時一念不生,但了了分明,不是斷滅、頑空,便叫明心見性。
2、一般打坐用制心一處,萬法歸一辦法,到萬法歸一時尚須一歸於空,故往往不能直下見性。我所說是直下返妄歸真,能徹悟自心本來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的自性;觀心即能引出心性——明心見性。
什麼也不想,只是「靜」,不是「定」。定能開智慧,故說戒、定、慧三學。靜與動相對,仍是二元對待分別,不是究竟,這是二者質的不同;當然定和靜亦可通用,如「禪那」也叫 「靜慮」,文字無有定法,能明白其本質即可。
3、所說出現如忽兮恍兮感覺,仍屬於業識分別範圍,故修心先以體悟本心為要領,以得定開慧為宗旨,以一門深入(如仁者之觀心)為方法,待心地明白,再打掃習氣,成就菩提。
4、觀心逐步深入,第八識習氣翻出甚多(此是進步),若自無把握,便應念佛、念咒,作為助行,業習消除便平安無事。
仁者宜專修「觀心」法,禪宗六祖說:「各自觀心,自見本性。」五祖對六祖也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祈仁者一心觀照,久必得益。(修此法,即是「般若波羅密多」),余請參考《般若花》,恕不一一。順祝吉祥。
愚 徐恆志和南1998年6月3日
又目前氣功等附於佛法之外道很多,有許多非正式佛法,容易受騙。所說「內在證悟班」,我未曾接觸,不能妄評。精進觀心,必有受用。
賈延仁者:
10月9日函,近方閱到,因我曾到外地朝禮,不在上海。近日方回。「觀心」時能感到妄念漸少,正是進步。至於無聊的感覺,孤寂而無依,乃不能時常起觀之故,如能隨時提起正覺——寂然不動,而了了分明,做到「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則進趣有路,不至有孤寂、無聊之感!
愚觀心有所明了,而再修「心密」者,一則從事修上增加定力;二則「法門無量誓願學」,有利於饒益有情。上座修六字大明咒(定),下座修觀心(慧)正是定慧結合,定慧交資,甚好,久之,便能寂而常照矣。
照片與友人同攝,今寄奉,(身邊沒有單身照)《般若花》,也郵寄上,望查收。隨來50元已收到,謝謝!本想退上,免影響仁者生活,但念仁者一片至誠,故已收下,並已供養貧苦道侶,為仁者培福積德,必生無量歡喜心。順祝一切吉祥。
愚 恆志拜啟1998年10月29日
答石家莊劉東亮居士
東亮仁者: 今收到虛雲禪林寄來「母音老人開示錄」光碟壹套,據告系「大乘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所贈送,特此致函感謝!請仁者惠予轉告不勝謝謝! 對聯已寫好,寄上,諒已收到了。此頌秋健 恆志合十 2001年11月2日
東亮仁者慧眼:
11月6日信已收悉。茲復如下: 一、知拙作準備再印,固是好事,但一切隨緣,仁者勿過於操心。知《隨筆》將於明年在《禪》刋刋出,藉供大家參考,一得之愚,或者不無小補也。某居士處已電告一切。 二、修行之事,總在見縫插針,越忙、越麻煩,越要定力應付,能邊修邊做,便能應付寬綽,應知忙碌艱巨處,正我練心處。 三、淫慾習氣,根深難治,因生生世世,未嘗離此,我在《隨筆》上也有講到。您的現狀與種子翻騰亦有關係。求進之心愈切,則種子翻動愈烈。對治之法,不外觀親、觀怨、觀不凈,實際上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一轉念間,即化為烏有;以平常隨時觀察,所謂美色動人,實際上是血肉和合,外面僅是薄皮遮蓋,若去薄皮則污臭、垢穢,便不欲見聞,所謂因緣和合,莫非假相,處處迴光返照,剎那歸空,受用不淺。打坐、觀心都有助於習氣消除。故宜忙裡偷閒坐六字大明0.5—1小時( 六印一咒,暫時不坐亦可),便能增加定慧力,加強控制力量。但在家居士佛制只斷邪淫,不斷正淫,也是一種方便辦法,由節制到平淡時,進一步漸趨於斷,否則很可能造成夫妻反目、家庭不和,故須善巧應付為宜。過分敵對,於理或當,於事不宜。 四、今後弘法利生,漸趨於居士佛教,雖有少數出家,作為住持三寶,但以居士為重,特別是知識階層;且大慧禪師說過:在家修行得力且二十倍,以練心、轉心,也以在家磨鍊機會較多,但須善用其心。凈慧、智敏二大德皆菩薩再來,廣利有情,深為贊仰! 五、蕭居士欲大動干戈,一切隨他,我年老,無能為力,聞謗不辯,藉以練心,不亦善乎?! 六、某居士欲求心密法名,其實都是一樣,為滿其願,取名「智元」,智中之元首也;仁者名為「智亮」,智慧光亮,無幽無照也,仁者以為如何?齋名為「涵芬閣」,「芬」即芳香,表示佛法之香光莊嚴。可以嗎? 七、一般來說,諸法各有不同印咒,依法修持比較好,如六字大明咒,結「大蓮華印」;心中心法結六印;隨心陀羅尼[略,編者注。],(仁者所謂「大隨求咒」即我說的「隨心陀羅尼」)這樣比較如法。亦可如母音上師所說,以一個手印持許多咒,因為手印和咒可以分別起加持的作用。復頌定慧具足!
愚朽 恆志拜啟2001年11月16日
東亮仁者: 前函附上拙書,諒已收到。拙寫《隨筆》在末頁上有臨濟禪師三句話,這三句話實是雲門禪師所說,且內容亦不甚重要,現決定請仁者在原稿上將這一段刪去、取消,不予刋載為要。 蕭平實先生,寄給我《宗門正道》一書,批評許多大德外,亦批評我,讓他去罵吧,不需「應戰」。順頌法喜!
恆志合十 2001年11月27日
東亮仁者: 略申管見如下: 就體而言,第八識和第六識「本是一精明」,實是同體,但前五識、第六、七、八識各用有其用,不能互代;而且,前五識是非審非恆;六識是審而非恆;七識是亦審亦恆;八識是恆而非審。故就用而言仍然有別。這是對的。
宗門和教下雖原意、側重面有所不同,但實際上仍應融通,故宗下見性之後,須學《楞伽》,六祖也有「五八六七果因轉」之語,所以說「相宗各書,弘法利生者,勢在必讀……」。 佛法「唯證相應」,悟前悟後領會程度,截然不同。未悟前雖有「理解」,但如盲人摸象,執此忘彼,因執著未消,理解不可能全面。悟性以後,不但易於領會,而且所說,「如數家珍」。故明悟自性,不但為學佛之要領,也是讀經之先決條件。略說如此,希為參詳。 另外,「從地獄到天堂」寫得不錯,很生動,總的觀點是:「一切唯心造」,這是符合《華嚴經》偈所說:「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所謂「隨其心凈,則佛土凈」,亦是此意。 目昏、事忙,不一一。我的《隨筆》已看到,關於「雲門」誤寫「臨濟」三句話(在將近末後),這次文中尚未載及,以後請把這一則刪去,為盼!此頌定慧雙修。
愚 恆志 2002年1月9日
東亮仁者:近日諒好! 現有道友來書,將所印《佛教常識問答》中差錯之處,一一摘錄,甚為難得。愚校對之下,其中有些已列在上次所寄的「勘誤表」中,有些則是新發現的,因事忙,只得將原信複印寄上,請仁者儘可能在第二版中改正之,以免誤傳,不勝企盼! 順頌法喜!
愚朽 徐恆志拜上 2002年3月1日
東亮仁者慧鑒: 接電話,知《問答》已印第二版,並已改進差錯,甚好。 關於《法藏碎金》及《格言、楹聯》,現計劃以《幻齋隨筆》為基礎,印一樣大小之格式的系列從書,較為小巧、方便備帶,現正設法落實資金,故您的方面可不必再印,特此奉告。順祝凈樂!
恆志合十 2002年5月15日
東亮仁者: 您好 第一次所印的《佛教常識問答》錯誤很多,這次所印已絕大多數改正(尚有二處印錯,問題不大),為了把上次寄來的書,充分利用,不致浪費,(上次有150本是有錯誤的)故印編了《勘誤表》。不知您處、虛雲禪林流通處尚有存書否,今寄奉《勘誤表》樣子一張,如有存書,請叫流通處附入《勘誤表》,以免貽誤眾生,事關弘法利生,尚祈費神辦理。(如已送完,則只好算了)一切麻煩,祈諒。復頌近健,夏天保重!
恆志合十 2002年7月18日
東亮仁者慧鑒: 《佛教常識問答》已收到,內容共有六篇文章,出乎意料之外,理論和實踐方法都具備了,籌劃之辛苦,可以想見,願此功德,迴向仁者早證菩提,了生脫死,成就出世大事! 「勘誤表」除仁者寄來的外,又發現有20餘處錯誤,其中大部分是原《般若花》上的錯誤。順祝新年吉祥!
愚朽 恆志合十 2002年12月25日
附上《勘誤表》草稿一份,請列印後,附於《佛教常識問答》中,(特別是「虛雲禪林法物流通中心」所存的書中),勞神,甚感!
金娣仁者:來信敬悉。 仁者發菩提心,上求下化,十分難得!至於不如意事,本是虛幻,「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隨緣度日不生煩惱,多看《般若花》,逐步看破一切,自得放下,而證菩提。 仁者愛人老實而正直,這亦是您的福報,請隨緣點化,互相幫助,互相尊敬,知足常樂,能忍自安。受用不淺。特復,順祝吉祥如意!
恆志合十 10月30日
東亮仁者慧鑒: 近諒康樂。 《王驤陸公全集》80套已全部收到,甚為感謝!茲寄上系列書各三冊,請收。所印王公文集印刷精美,裝幀考究,可見仁者煞費苦心,十分難得!復頌輕健。
恆志拜上 2003年2月21日
東亮仁者道席:近諒安好! 《楞嚴要解》寄到後,已分送各方面,維護聖教,甚為難得!惟據上海某居士反映,在齊志軍居士所審閱的網上取下來的版本之前,已經有人將磁帶整理記錄,而所整理的有些地方,都經改動,不是原話(有些重複句子是加強語氣,比較生動活潑,以不改動為好)似不夠妥當。我已告訴某居士函告情況,並將磁帶與記錄稿不符情況函告仁者,並舉例說明改得不妥之處。原允寫「前言」暫時緩寫,待稿本確定後再講,好嗎?專此奉告。即頌暑祺。
恆志合十 2003年8月3日
答石家莊張孝謙居士孝謙仁者慧席: 手教及尊作兩幅,均拜收。才華橫溢,不勝敬仰!知曾閱讀拙作《般若花》,可謂文字因緣,至祈指正為盼! 知正修「六字大明咒」,甚好!此法簡單易修,而三密相應,功效卓越,祈仁者一門深入,久必有成。余在拙作已詳,不復一一。謹復順叩道綏! 愚學人 徐恆志拜啟 2000年6月12日
孝謙仁者慧席: 函悉。所示簡歷,已拜閱。知現修「六字大明咒」,此法可以灌頂,也可不灌頂,只要一心恭敬,功德都不可思議!(凡簡單法門,一般都不需灌頂)仁者七八月份來上海,能否相見,且看因緣。因我目前行止無定,隨緣住世,來信目前仍寄黃河路。 大作孔雀畫幅,謹拜領,雪泥鴻爪,足資紀念,謹致以由衷感謝!順叩法喜! 愚 徐恆志合十 2000年6月26日孝謙仁者慧席: 7月1日手書收悉。欣知實踐佛法,勇猛精進,甚為可佩!一切佛法皆是善巧方便,只要能修至妄想脫落,但靈知不昩,即是當人本具佛性、本來面目,能有此認識,即具無上福德因緣,至此「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金剛經》)矣。 達摩初祖畫像拜收,神情栩栩,不可多得,謹表衷心之感謝!即頌法喜充滿! 愚 恆志拜啟 2000年7月18日
孝謙仁者慧鑒: 8月5日手書在8月25日收到,其中由於我的住址不斷變遷,耽誤了收信時間。所問簡復如下: 一、修六字大明咒到功夫得力,必有一番煩惱翻動、排出之過程,此時正是得力進步的時候,決不能認為無效而失望,諺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多生習氣、煩惱,豈少時能清,只有堅毅奮發,常與自己逆,處處與自己過不去,才能有力降伏煩惱而得清涼自在。在拙著《般若花》中多處談到這一問題,請仁者溫故知新,自我奮鬥! 二、修六字大明咒之餘,可以學、背《金剛經》,因都是無相法。但總以修法增加定慧力為主,其餘經論暫時慢看,若過於夾雜,影響定慧。(遇事煩燥、著急、發火皆業習深厚,定力不夠所致,唯至誠懺悔,認真修法;修法時一句六字大明咒,心起、唇動、耳聞三結合,才會逐步趨向定力與慧力,降伏煩惱魔軍!) 三、書奉條幅一張,聊副雅望,不勝慚愧!承寄大作甚謝,當與送友結緣。此頌定慧圓明!(複信地址,請照信封之面) 愚 恆志拜啟 2000年8月28日孝謙仁者明鑒: 來函及畫張均已拜領,謝謝!適有道友自廣東來,不遠千里,甚為難得,即將佳作贈送結緣,皆大歡喜! 「六字大明咒」雖為明心見性要法,但也可除病消災,故仁者修法以後收到明顯效果,希繼續努力,一門深入,將會有更好效果。當然要以得定開慧為主,除病只是副產品。散步騎車也可持名念佛,因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萬德洪名,種種利益,說不能盡,但也可仍念六字大明咒,使之一門深入,萬法歸一。仁者可隨宜而行,並無定法。至於觀心性、練定力,於一切境不取不舍,不理不粘,觀照次數由少而多,自能由定發慧。逐步向素食發展,何善如之。學佛之人,發大悲心,按理不能食眾生之肉,但為了方便,初步可食三凈肉,(即不聞叫聲,不親見其殺,不為我而殺)儒家亦有「聞其聲不忍食其肉」,仁者宜逐步培養向素食方向發展,何況上火、苔厚。殺時一股怨毒之氣,食者吸收後,種種不利。今寄上《護生文集》一冊,供參學。修六字大明咒每天2小時,已可,(可早晨、晚間各一小時),不必再增加時間,當然也無定法,如日間坐2次,睡前也坐一次,有利無害。 知仁者為愚治元形陰文章一顆,古樸蒼勁,十分精雅,仁者字畫功底甚深,不料尚能治金石,洵是多才多藝矣。謝謝!順祝禪定。 愚學人 徐恆志拜啟2000年9月8日孝謙仁者: 大札敬悉。 一、決心從此吃齋念佛,不食眾生肉,欣喜無量! 二、不必貪坐,循序漸進,如調琴弦,不急不松。念多務勝,皆習慣使然也。 三、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愚何敢為人師,要之誼在師友之間也。可乎? 四、單人照,手邊沒有,送奉一張雙人照,戴鏡的即愚,聊作紀念,五蘊和合,一個幻人耳! 五、「 鎮海人」章已閱樣章,於此足矣,不需再刻其它詞句,以增麻煩耳。 六、印章敬欣賞拜閱,古趣盎然,佳品也,謝謝!順叩吃素念佛,自強不息! 愚 恆志拜啟 2000年9月28日孝謙仁者慧鑒: 10月4日函悉。大作同時收到,當贈送結緣,並致謝忱! 知修六字大明咒法已200天,能刻苦砥礪,必抵於成!一切法本是善巧方便,六字大明咒與心中心法本無異致,因人而修,有不修心密,而得益於六字大明咒者,根性各有不同。 仁者若考慮定欲修心中心法,如果時間、體力相宜,三個月後(近期可能外出),請來滬受法,(必須灌頂,並須每坐二小時)能奮鬥一番,也是好事!後再聯繫。下復所問: 1、修六字大明咒也是密法中簡要而效果顯著之法,可以一直修下去,直至得定開慧,妄想脫落,然後明白本性,悟後起修,打掃習氣;也可悟後轉修凈土法門,以期即生解脫,徑生西方。心中心法與六字大明咒同為無相法門,但前者要求較高。 2、出家人乃住持佛法之僧寶,故有機會時能受一下皈依儀式,更好。因理事不二也。(受三皈後,即成為名符其實的三寶弟子)皈依時會另有「法名」,若傳法之法名,則可命為「智謙」,謙者必智,智者必謙也,高見如何? 3、請有重點的讀《般若花》以下的文章,好嗎? 《學佛是怎麼一回事》、《學般若化二執》、《心經的理論和實踐》、《有關佛性答問》、《凈宗講話》、《人生價值觀》、《佛教常識答問》,《書簡節錄》也可選閱。 上海有一位青年陳鋒,學佛已久,頗有見地,今寄奉地址,請與之聯繫,以便互相交流和促進。地址:「上海…」 老眼昏花,草草奉復,順頌福慧二嚴。 愚 恆志合十 2000年10月9日
智謙仁者道席: 函悉。敬復如下: 1、昏沉現象,是修心中心法常有之現象,睜眼出聲持咒有時也頗有效,可試行; 若實在不能維持時,暫停打坐下座散步,待昏散去後再坐,總之方便調伏之。 2、念彌勒真言是恐此生不能成就,乃持咒生彌勒凈土(此土在欲界第四天)正如發願生極樂世界,須念往生咒一樣。各隨願力而行,有利修持。 3、下午和睡前加觀心,甚好,但不結手印,亦屬浪費功夫,今請結「法界定印」(兩手仰掌,右按左上,二大拇指頭相拄,放於跏趺小腿之上,甚舒適,不妨試行。但以觀心為主,暫時不念佛,(今後再念,)否則又求生彌勒凈土,又求生極樂世界,修法太雜,不易入定,以一門深入,加些助行為妥。也有利於睡眠。 目前請勿求速效,翻動、昏沉種種變化正是好事,功候成熟,自能寂然不動,而觀照分明矣。問題並復如下: 1、佛法分顯教、密教,顯教即顯明之教,一般經典、書籍,大都是顯教;密教即密宗,今修心中心乃是密教、密法,身口意三密相應之故。 2、羅漢屬於小乘,了三界生死,但以大乘究竟之義視之,可劃入外道範圍,96外道中,包括小乘在內,因小乘教,不了義,不徹底,故視為外道。 3、菩薩修行有五十二位,其中有十地,《華嚴經》評說其行相。所詢五地,可能指十地中之第五地,第五地並無專門意義。(煩惱粗細叫「五住」)。十地境界很高,已破無明,見法身,入菩薩上乘位。「地」是修行階位之一種,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 4、「漏」即煩惱,如器有漏,不能盛水,無漏即是無煩惱。煩惱有6種根本煩惱,20種隨煩惱,有關法相的書,專門研究這方面。 5、「善惡」是心態之不同性質,「布施」是六度修法之一,「慈悲」為佛法弘法利生的根本。 仁者接觸佛法,如入寶藏,美不勝收,今後以學佛為中心任務,將有大快所懷之一日!不盡欲言。順祝閤府吉祥! 愚 恆志手拜 2001年2月13日智謙仁者慧眼: 1月15日 手書收悉。 一、欣悉修六字大明咒後,妄念漸少,這是效果,但還不能於事無心,於心無事。吾人無始以來習染濃厚,貪瞋習氣人人有之,不經一番刻苦打磨,何能解脫,今但埋頭虔修,但事耕耘不問收穫,自有妄想脫落,慶快平生之一日。但習染翻出有時十分強烈,正像垃圾打掃出門,是進步現象,不必懷疑、怖畏。時時注意戒、定、慧,並與自己習慣、污染作鬥爭,久久自得自在。 二、《恆河大手印》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上乘境界,由破我、破法乃至破空,入於心空境寂之境。應知學佛乃大丈夫事,豈世智辯聰者所能測知,今寄上《一個科學者研究佛經的報告》,作者是浙江大學教授、科學工作者,閱之可以增加理解和信心。余詳拙作,不復一一矣。 三、《中國歷代紀年佛像圖典》及承刻印章,費神甚謝!寒便來滬,甚好,請事前函告,為禱!順祝法喜增上! 愚 恆志拜啟 2000年11月20日智謙仁者慧眼: 12月3函已悉。仁者涉獵文藝,擅長書畫、金石,固可養心怡情,然不如佛法之究竟,今能因緣巧合,研探法藏,豈非善根、福德、因緣之所栽培,實際上人生無常,一切幻妄,不學佛法,寧有出路?! 《中有成就秘笈》乃人生最後救度之法,一般說來,應於生前精勤修持,自救解脫。中陰救度首先要有善知識講述,時間又長,機遇難逢,力求此生明悟自性,悟後起修,打掃積習,背塵合覺,實系正道,故仁者暫放此書,研習《修證心要》等,很好! 知貴恙有所好轉,佛法之法味和心力,以及打坐修持之功效,有以致之也。繼續努力,安身立命、消災延壽,及至了生脫死,解決生命史上主要問題,都可辦到。祈仁者努力焉。詩文品藝,怡情養志,非不可為,然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能與宇宙人生之真理相比,仁者當已有所體會也。 封面稱呼,當依而行之,其實對郵遞員來說,「先生」亦相宜也。所刻印章二枚,古樸莊嚴,刀工十分難得,其中:「志」字、「士」字成為「工」,可能是印泥關係,或有此種寫法,但寫成「工」體不易識別,仁者裁之。 近有其它道友多人刻贈金石多枚,愚不善書法,而印章不少,已足夠用,今後切勿勞神勞力。茲把印章,蓋奉請鑒,互相欣賞。不一一,把晤非遙,不亦樂乎!順祝凈樂! 恆志合十2000年12月6日
智謙仁者道席: 來書,知平安到達,並法喜充滿,因緣確實不可思議!仁者至誠懇切,德才兼備,今修大法,確是福慧並臻,善根福德之所積累,不勝喜悅和讚歎! 《楞嚴經白話注釋》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兩書均甚好,有暇不妨逐步翻閱,使實踐與理論並進,但目前以專心修法為主,看書其次,心定慧開,明白真如實相,則事半功倍矣。《心經抉隱》我已有,《居士傳》亦不需要,請勿費心。 「萬事開始難」,今第一座能非常順利進行,今後可無大的問題,但對修後業習種子翻出,必須有思想準備,以免臨時起疑,此乃好事,翻動越烈,去泥越多,由翻動進入「不動」,豈不慶快平生!順祝閤府吉祥,新春百益! 愚 恆志合十 2001年1月17日智謙仁者道席: 全家幸福! 手書敬悉。仁者不憚辛苦,埋頭前闖,修六字大明咒300餘坐,修心中心法500餘坐,並能連起來打坐4小時,可謂勇猛精進,難能可貴! 打坐間期,「沒有境界是最好境界」,這句話,非常重要,一切見光見佛,有色聞聲,皆是幻象,皆是不真實的,所以《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修至身心消失,萬法化空是好事,這是「真空」,但萬法化空,身心脫落時,靈知了了時,才是「見性」景象,此靈知了了,也即了了分明,也叫靈光獨耀。此乃妙有。真空必具妙有,真空妙有圓融無礙,方是自性本來面目,方名「見性」。 仁者必須有此認識,有此體會,方是開悟;所謂開悟,即是「明白」,明白自性,即此了了靈知而一念不生者是,否則容易落入「頑空」,「斷滅空」境界,是外道所證,非大乘見性也。請以此自驗,必能知其是否。 「爆炸」等非人人都有,雖是業障消除現象,但未必見性,故不必以此為是。總之,仁者能埋頭苦幹,虛心印證,明心見性不遠矣。妄想息處,本性現前,然後悟後繼續進修,打掃無始來的習氣,(即破重關)消一分境界,證一分本智,必有了生脫死,大快所懷之日,繼續戰鬥,打好基礎,不勝企仰之至!《隨筆》一冊,不知曾帶給您否,我已忘記,另郵寄一冊,不少地方,可作參考。不一一,祝新春百益。 愚朽 恆志合十 2002年1月21日智謙仁者: 您好! 函悉。多謝關心,賤軀尚好,尚可應付,勿勞繫念。修持時間感到不太長,二小時很快過去,這是初步定境,昏沉現象出現,也是常有,宜觀想兩眉間的印堂穴,精神振奮或起身禮佛散步,加以調劑,手印下松,發現後,立即調整。舌苔厚膩嗓子干,是燥火、濕濁現象,宜服清熱解毒之劑,如銀翹解毒片等。(或牛黃解毒丸)並用腹部呼吸,引火下降。百座後加座,可量力而行,能修大法,亦是仁者的福德因緣,我並無德能,慚愧!眼睛尚好,看寫太多,當隨時保重之。 「雄雞一唱天下白」,時代之象徵也,前作拜領,謝謝!即頌道樂! 愚朽 恆志拜啟 2001年4月20日
智謙仁者道席:
手書拜悉。正在馳思,得書甚快!知努力修心法,從未間斷,快慰何如!目前雖感覺不錯,但須防習染翻動,因修持愈緊,翻動亦愈烈,隨著功夫加深,煩惱翻出往往愈多,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也,幸注意及之,另函寄上《隨筆》一本,系最近所寫,供仁者參考。 已搬新居甚好,但願鷹遷喬木,一切吉祥!佛教刋物,以《廣東佛教》內容最為豐富,值得一讀,《寧波佛教》亦有可觀,如果添訂兩刋很有可觀也。地址介紹如下:廣東佛教:「--」 ,寧波佛教:「--」 ,上海佛教:「--」。三家隨選訂閱,好嗎?順頌秋祺!
愚朽 恆志拜書 2001年9月3日
智謙仁者慧眼: 久未見手書,正在懷念,接24日手書,甚慰!知已打座324座,不問收穫,埋頭前闖,不久必能悟見本來實相。在打坐過程中,必有種種心身變化,或心生煩悶,或無事而生煩惱,或瞋心特大,這些都是夙世染污種子翻出的現象,都是進步。身上也可能發生痛癢、出汗、打噎等,是氣血流通的表現,一概不理,埋頭苦幹,不覺漸到彼岸矣。咒念不出,但手印不散,心中分明,這是初步的定相現前;但不久就轉化。功夫逐步到家,則一念不生,而靈知不昩,體會本具真如實相,則足以慶快平生!但必須不問收穫,但事耕耘,行行重行行,不期然而徹見本來面目。 《八識規矩頌》是相宗的初學課本,含義較深,說明諸識轉化前後的功用,相狀、作用等,最好與《百法明門論》同閱,對了解心念的規矩、內涵……有很好說明;石家莊於底「虛雲禪林」內「《禪》刋法物流通處」可能有賣,但目前不一定多看書,以修持為主,誓明本地風光——明心見性為頭等大事。今後正需廣閱經論。 晚餐少吃,甚好,有助於消化和坐中明徹,可減少昏沉現象,祈仁者予注意,有許多好處。復頌法喜! 愚朽 恆志拜上2001年11月29日智謙仁者道席: 來函敬悉。自性之體是真空,自性之用是妙有,妙有即真空,真空即妙有,空有不二,體用一如,權名「自性」也。 《大乘百法明門論淺釋》即《正法明門論》「正」字乃「百」字之誤。《楞伽經》和《大涅槃經》,楞伽屬於法相,講唯識道理,較深;《涅槃經》是追說前所講之大小乘經,是佛最後所說。可先看《百法明門論》,是佛學中的心理學,共說世出世間為一百法,是學佛者必讀之書。讀後對一切諸法有所了解。 知每日連坐四小時,勇猛精進,可謂埋頭苦幹矣。另坐誦結印大隨求陀羅尼半小時,與前四小時所修是否同一咒,如同一咒,則此半小時及大光明咒可不修,因以一門深入為宜。又慈氏咒即求生彌勒凈土咒。各隨心愿而修,都無不可。但目前階段,以修為主,看經可帶看,以不影響修持為宜。敬頌定慧圓明!閤府吉祥! 愚朽 恆志和南2002年3月8日智謙仁者慧眼: 來信敬悉。打座效果不好,原因有三: 1、晚上睡眠欠足,一般宜七、八小時,過少了日間容易疲勞、瞌睡,於修持不利。 2、太勇猛前闖,有時也會感到疲勞,因氣血未通,故目前以坐二小時為好,如調琴弦,緊了鬆了都不相宜。夢是第六「獨頭意識」,五官休息,它尚在活動,故名「獨頭」,很難控制。只要夢中不顛倒驚恐,一般的做事,有條理或正念分明,勿顛倒迷妄就好;但功夫到家,夢中能作得主,或夢中能常起觀,不致流浪忘返,那就更好。孔子曰:「吾不復夢見周公」,聖人也如此,可見正當活動之夢,不礙用功,今後可趨入正智了了境界,也即寢寐一如,假以歲月,必有證驗。 3、「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用功之人往往由於功夫認真使八識田中昏沉、煩惱、習氣被逼翻出,或心生煩悶,或心念飄動,或無事而生煩惱,這些其實是進步現象,凡用功真切而習氣翻動,不管心亂或心定都是進步現象,不必懷疑。一旦定力增加,自然步入佳境。「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但用力不宜過猛,但事耕耘,不問收穫,庶乎可矣。復頌閤府吉祥 愚朽 恆志合十2002年4月25日智謙仁者道席: 手書拜悉。知勇猛精進,甚至一天坐9座,可謂毅力堅強矣,再200多座就到千座,一鼓作氣,衝鋒陷陣,乃是好漢! 妄念不要急於消滅,有時越修越多,乃第八識種子之翻動,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是進步現象,請勿認為退步,而且更須處處與習氣作鬥爭,反其道而行之,進步更快,譬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總之,妄念來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一味不理、不取亦不舍,自然太平無事。 江居士能夜間無夢,說明夢中作得主,正是功夫的表現,所以他能辯才無礙。[指江味農居士,編者注] 「教宗般若」,即江居士的修行以「般若教」為修行宗旨,(即觀照法門)而在行持上則以持名念佛為主。「宗」即宗旨,也即修行宗旨、修行宗要。總之,他是以禪、凈雙修為主要用功處。《普賢菩薩行願品》是發大願、修大行,故須常誦常行。故說「最要」仁者亦宜注意於此。大願無盡!天熱,草復,敬祝閤府安吉! 恆志拜啟2002年8月5日智謙仁者道席:
手書奉悉。知勇猛精進,埋頭前進,十分難得!仁者所遇境界:如「涼水漫頭,脫落下來」。而又靈知了了,不起分別。如果脫落的是妄想分別,達到「一念不生,而又靈知不昩,了了分明」,這正是本來真心出現境界,必須認清識透,自我默契,自我認識,一把抓住(認透)便能永遠不忘,但個中著不得絲毫分別,即是頓悟本來面目。但每每轉瞬雜念又起,故須多修多觀,時時放下萬緣,迴光返照,便可由生轉熟,逐步達到二六時中不離這個(本來面目)。若執著於「涼水」,執著於感覺,則又不是,此中「差以毫釐,失之千里」,祈仁者留意矣。 又見性境界,雖屬頓悟,其中亦有深淺之別,古人所謂:「大悟一十八,小悟無數次」,仁者所得亦是無數次中的一次,祝繼續努力,埋頭前進,望見「本來家舍」不遠矣。但須知本來未出家門一步。仁者能珍重此番因緣,亦是多生福德因緣所致,我不過旁敲側擊而已,珍重、珍重。目力不清,即頌精進。閤府平安。 愚朽 恆志拜復2002年8月16日
智謙仁者慧眼: 來書早收,遲復為歉!見性學道,知已有五六次同樣感受,雖有感受,但切勿著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此語,需時時體會而默契之。見性開悟,只是見道,見道後,須「悟後起修」,時時在事上磨鍊,處處與自己逆,與自己反對,才是真修,否則仍是「隨境流轉」,生死顛倒,願 仁者從此著力,不難徹見本地風光也。《金剛經》可以印心,語語精妙,亦不急於在文字上求解,水到渠成。綿密保護它,總在時時用心觀心,迴光返照,即古人所謂「保任」也。此頌定慧雙修! 愚朽 恆志拜上 2002年11月7日
智謙仁者慧眼: 來函收悉。時間匆匆,春節已過,向閤府拜個晚年。 知《書簡吟草》已收到,一共四冊,將再出一冊共五冊成套,多數是老內容,也有新的,取其便於閱讀而已。請仁者瑕時瀏覽。愚朽年老無用,盡最後一得之愚,溢美之詞,實不敢當! 知已坐956座,埋頭苦幹,實在難得。並聞將再打1000座,以除業習,何善如之,但事耕耘,不問收穫,必能卓有成就,祝勇猛精進,日進於道。常與自己習氣鬥爭,進步必快。余不一一,即祝輕安!
愚朽 恆志拜上2003年2月10日
智謙仁者:您好! 函悉。知「文存」已收,甚好!按照規定「六字大明咒」可以由仁者傳授他人,「心中心法」則不能隨便傳授,必經依法傳授並經阿闍黎同意,且必須明白心地者,特此奉告,祈注意為荷! 知每日打坐不輟,甚為難得,祈埋頭苦幹,必有諸緣脫落,一念不生而又了了分明之一日。事忙即禱夏健!
恆志手拜2003年6月20日智謙仁者:函悉。 六字大明咒修法,仁者可以傳授他人,教以結印、念咒、心念耳聞,即是三密相應。能照此修,即算如法。並不需其他儀軌,但需念四皈依3-7遍,附上法本一冊作參考。 心中心法是必須灌頂的大法,傳法的人必須經母音老人同意,經老人同意現在可傳法的人大約有七、八人。傳法的人必須有一定修證,是明心見性者,明白心地法門,且要求較高。必須經上師同意。即頌夏健!
愚朽 恆志拜啟 2003年7月1日
智謙仁者: 來信收到。明心見性後,僅是開悟,還未證到自性,也未了生死,必須悟後起修,徹證自性,逐步才能成佛,故悟後必須歷經磨鍊,去除習氣,(貪、嗔、痴、慢、疑)斷見思惑,成阿羅漢,再往上升,成菩薩成佛,所以悟後起修,主要是除習氣,斷除煩惱,念咒、念佛都是方便,明心見性後,不打坐也可以,主要是煉心、觀心,我現在仍舊打坐,念佛,增加定力(不是心中心的座,不到兩小時)此祝身體健康!
徐恆志(代筆) 2004年3月4日
答河北許洪亮居士洪亮仁者: 所謂的「明心見性」即「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同時亦「非空非有」。這「一念不生」而又「非空非有」並「了了分明」之覺性,就是自己的本來面目,也叫見性。仁者平時的行、住、坐、卧應時時觀照。並時時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試問仁者,這個無所住的「心「是什麼心?請參之! 仁者能持名念佛很好,「持名念佛」是三根普被的殊勝法門,如仁者能一門深入,腳踏實地,凈續相連,打成一片,從而達到念佛三昩,即實相念佛,那就是「花開見佛」了。努力!努力!
望仁者能在學佛的道路上「依教奉行,早證菩提」,奮發向上,自強不息! 隨信寄去一冊《念佛大圓滿》供參用。 仁者的法名:智亮! 順祝安康吉祥。 徐恆志 (學生代筆) 2006年7月19日
洪亮仁者: 您好,來信收到。從來信中所說的理解之言辭是正確的,但這還僅僅是理悟,希望繼續努力用功,真正體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承蒙仁者來滬看我,但因我生病住院,而仁者因時間有限不得相見,對仁者的心意深領,並表示感謝! 修法貴在一門深入,多閱一些教理書籍也很重要,因要「通宗通教」嘛,但應以自己專修的法門為主。望發奮努力,自強不息,早證菩提,普渡眾生! 順祝六時吉祥。望來信請改用老師稱呼。 徐恆志(學生代筆) 2006年9月1日
洪亮仁者: 您好,來信收閱。謝謝您再次來滬探望及厚意!
仁者可以做保任功夫。即:念而無住、了了分明。
[洪亮在給恩師去信中請教,「弟子在佛教書籍中看到有「法身邊」、「法身正位」、「法身向上」即是禪宗破「初、重、牢關」的說法。請問恩師,「法身邊」、「法身正位」、「法身向上」與禪宗的破「初、重、牢關」是不是一回事?編者注。]
仁者所說的「法身邊」、「法身正位」、「法身向上」與禪宗的破「初、重、牢關」完全不是一回事,就淺意來說,「法身邊」即:知見錯誤,「法身正位」即:行道正位、知見正確。「法身向上」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破「初關」為認識心性即打開本來;破重關為做保任功夫;破牢關就是達到桶底脫落,徹悟本來,圓證菩提了。 [洪亮在給恩師去信中請教「什麼是末後句?」,編者注]
所謂的「末後句」就是無句之意。以上供仁者參考,順祝安康吉祥。
徐恆志 (學生代筆) 2006年10月31日
洪亮仁者: 您好!您於11月25日的來信收到,您前次的來信亦收到。因代筆的學生暫離滬,故未及時回信,請原諒。 灌頂傳法者應具備的條件和種種因緣。所謂「條件」:首先是對此法門是有修有證的學者;再者,在人事磨鍊上有一定的證量者;還有,在通宗通教方面有一定的修養者。等等。所謂的種種因緣即是:無論任何一種法門的受、授者都要有受、授的因緣和福德,特別對受法者而言。 仁者慈悲,悲憫眾生早得正法,早日成就。一切法既因緣所生,佛法是緣起法,佛法離不開因緣二字。仁者慈悲,度生心迫,為師高興。您可傳「六字大明咒」觀音法門,此觀音法門功德是非常殊勝的,望仁者參考。順祝安康吉祥。 徐恆志 (學生代筆)2006年12月1日
洪亮仁者:
來信收悉。其實修「六字大明咒」無需灌頂與否。仁者說得對,灌頂也僅是個形式,「一切唯心造」。既然欲修法者要求灌頂,那就恆順吧。
你可用隨信寄來的灌頂儀軌與他們灌頂修「六字明」。望不可違緣,亦勿違因果。順祝安康吉祥。 徐恆志(學生代筆)2006年12月22日
註:學生代筆,即徐恆志上師的侍者卜年華代筆。
答張家口李雅詩居士雅詩仁者慧鑒: 匯來2000元已收到。關於佛學書局所印系列書,現已出第一本《幻齋隨筆》,此書系大家助印,免費贈閱。今寄上20本,請收。您寄來的款子將印第二本書《法藏碎金》,印出後當再寄給仁者。 這樣,來款是否作為助印?功德芳名,今後將印在書後,作為證信,並感謝大力支持!此頌定慧圓明。 愚朽 徐恆志合十 2002年6月11日 西安劉志強居士已有信來告知。雅詩仁者道席:您好! 6月20日來信敬悉,知所寄《隨筆》已經收到,甚慰!以此聊作參考,作為助道,尚希隨時觀照,照見五蘊皆空,便能度一切苦厄,埋頭苦幹必有到家之日,請仁者繼續前進,早證菩提。 此次印系列小冊子,蒙大力支持,頻施凈資,無相功德,不可思議,謹表感謝!所寄之款前後共伍千元,當以四千元作助印費,壹千元作為各地郵寄費,一切遵示辦理,並再次表示謝謝!關於排版、校對工作,是請道友幫忙以減少疲勞,可請仁者放心。修持中如有問題可參考《隨筆》(下篇)或可有所幫助。祝願我法雙空、得大自在!復頌定慧圓明。 愚朽 徐恆志拜啟 2002年7月18日雅詩仁者道席: 承匯來300元已經收到。仁者至誠懇切,特打電話來說明,令人感動,本應退回給仁者,現既如此,只得汗顏收下,特此來書,表示由衷的謝意!一片真忱,心感不已。 第五本系列小冊子,不久將出版,仁者芳名尚有2000元,亦刋登此冊上,前後共計5000元(連郵資)大力支持,不勝感謝! 以後尚有王驤陸上師、母音老人、牧牛老人三人的書,亦將印刷,前後共計八本。順告,即頌寂照。 愚朽 徐恆志拜啟 2003年5月22日
答深圳李艾峻居士艾峻先生慈鑒: 滬上一別,時念高賢。仁者前所布施的壹萬元正投入打字等使用,今後此書印就的功德,皆仁者布施之發軔,不勝讚歎之至! 專此函達,順祝事業發達,一切吉祥!
愚朽 徐恆志合十 2003年12月5日
艾峻先生慧鑒: 承多次照顧,感何可言!謹此表示內心之謝意。施者必受其報,祝願仁者吉祥如意,事業與道業並進,福德與智慧俱高。雲情高誼,感不去懷……! 嫂夫人仁厚善良,精進修持,行見定慧日增,福慧具足,因必有果,可為仁者伉儷預卜也,專函馳謝,順祝吉祥如意!
愚朽 徐恆志拜上 2004年1月18日
艾峻、一蒓諸惠鑒: 來信收到。下面就一蒓仁者在來信中提出的問題回答如下: 1、可延長修法的靜坐時間,但只能算一座。 2、座上關鍵是「心念耳聞」。「心念」即「金剛持」,即「心念唇動」、「無聲自聲」,音在唇齒之間,也就是說別人聽不見,自己聽得清清楚楚。因為出聲傷氣,默聲傷血。至於「耳聞」正如齊志軍老師所說:「旨在用耳根攝住意根」。還有,即使身體化空,咒語之聲還應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至於「下丹田」之說,身體並已化空,哪兒來的「下丹田」呢? 記住:坐上只須做到持咒聲清清楚楚,於妄念不取不舍,到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時,這就是行者的本來面貌.應緊緊抓住,不要錯過。 3、至於坐上咒語持誦的速度問題,記住:法無定法。或快或慢,重在「聽聞」二字,只管聽聞咒語,只管轉化妄念,其它隨緣。 由學生代筆,敬請原諒! 望發奮圖強,自強不息,早證菩提,普渡眾生。祝安康吉祥。 徐恆志 (學生代筆) 2005年7月6日
答深圳蓮明居士蓮明仁者慧鑒: 仁者在信中所說空明之體驗,希能把握它、認定它、承擔它,並能時時不離「這個」。坐上心念耳聞,靈靈分明。但關鍵還要在坐下,在事相上磨練。做到:「本位不移,起應萬機」。望仁者努力精進,再討個好消息。順頌吉祥如意!
徐恆志(學生代書) 2005年6月4日
答深圳崔博居士崔博仁者慧鑒:
來書奉悉。來書各點擇要奉復如下: 一、觀心,是學佛之重要法門,在拙作《學佛是怎麼一回事》中有「觀心」一節,文雖不多,但是觀心的要領,依之實踐,能有具體的下手方法。今再略告觀心方法,(具體請多參究《般若花》,與「人事磨練」一節一起看)觀心先看自己妄念即迴光返照,不取不舍,既不隨它流轉,也不著意遣除,每日起觀數十次,漸漸純熟,妄念也漸漸息下。如此繼續用功,雖然無念或少念,但繼續返觀,此時即由「觀妄」,漸漸轉向「觀真(觀自己真心)」,觀到一念不生,「心空及第歸」。這時雖一念不起,但見聞覺知,了了分明,並不斷滅。此時即是動靜不二,定慧雙修,如明鏡照物,雖鏡體寂然,而諸影了了分明,前者即體、即空、即靜,後者即用、即慧、即動,故觀心的人最後悟心時,體用不二、定慧圓融,動靜一如。據仁者所說是體用、動靜、定慧都未圓融無礙,未能悟入不二法門,也即沒有明自本心,見自本性,故有種種障礙、疑問,如云:「內觀與心上不著一物,沒有形成統一。」所謂「注意當下」即是叫您默契「無念時的光景」,否則始終是「識神」用事,安能修悟自性?故參禪必須起疑情,而且必須在「話之頭」上起疑,以一念轉萬念,若落入話尾,早已起種種分別,即不能起「參話頭」作用。 「心中心」法救參禪之困難,以三密相應,無相無住,每座二小時之大法,令學人直下證入三昩——得定開慧,只有得定開慧,才能明心見性;只有明心見性,才能真正悟後起修,掃除煩惱,了生脫死,這是必須之過程。 二、觀心開悟後,(也即修心中心法開悟後),一切穿衣吃飯、揚眉瞬目,都成自心的妙用,所謂「妙用」就是雖用而不粘不著,無所掛礙,即體即用,否則依稀彷彿,仍是凡夫境界。 四念處,作為學佛基礎,明白宇宙人生真理則可,以此用功要明心見性,「如實知自心」,則不能,因法貴當機也。道屬非空非有,無實無虛,雖「無有少法可得」而一切法又皆是佛法,故不能以意識分別,能「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轉識成智時,才能逐步相應。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空)又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有)。」所以不明不二法門,不能獲得佛法受用,希仁者努力行之。 三、心中心法時間較長,不妨先修「六字大明咒」較為簡單,只要能息妄顯真,都是妙法。至於「虛空粉碎,大地平沉」這是形容自心徹悟境界,其實既是虛空,又如何粉碎,是一種無義味之語,教人不起分別,若追求其境界,便上當了。《金剛經》說:「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至於「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是《大日經》語,下面並無「我觀自心,形如日輪」二句;且「形如日輪」是有相法,不能與《大日經》並論。按仁者境界和根性,應以般若觀空為下手方便,(即前說之觀心),不必再修「形如日輪」等有相法門,祈仁者慧擇之。 就問而答,事忙,所復未知當否?希多翻閱《般若花》有關文字,或有助於仁者之修學。復頌吉祥。向各得法道侶,致意問好!各自珍重。 愚 徐恆志拜啟 1998年7月1日
崔博老居士道席:敬祝六時吉祥! 11月10 日手書拜悉。所述望城年輕良醫、乃一貫修持之善知識,競罹癌疾,仁者對此隱有所惑。夫癌症患者似常與執著、不快有關,亦或有夙世業緣所致者。因果通於三世,凡夫固難參知,深信事物有發展規律,「隱惑」可息矣。 「無修、無得、無證」,亦即無功用道,八地以上菩薩乃能證此;至於「不除妄想不求真」,蓋我執破後,進破法執之境界,屬始破「牢關」,但「不除妄想」此語亦是妄想,所謂「莫謂無心便是道,無心尚隔一重關」! 阿彌陀佛第十八大願,古德謂為真實中之真實,蓋「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大悲願力,無以復加矣! 令友已年過七旬,非致力彌陀不可,旨哉!順復,事忙不一一。順叩冬綏。 愚朽 恆志拜啟 2000年11月13日
崔老仁者道席 : 5月5日手書拜悉。知前函未收,當在中途遺失。讀來信,知於六字洪名,萬分親切,十分難得。此法三根普被,即淺即深,下根之人仗一句洪名,信真願切可以帶業往生凡聖同居土;中根人逐步深入,斷見思煩惱,便可往生方便有餘土;如能由生滅入不生滅,由有相到無相,逐漸做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便可破無明見法性,生實報莊嚴土,而成法身大士。到此時即念即觀,即觀即念一句彌陀不離實相,即由持名念佛而入實相念佛,念佛與觀心並無二樣。仁者既然念佛十分相應,便可由念佛入門,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也。應知一切妄念本來幻化不實,故仁者說:「念頭生滅不居,而靜言觀之,則波偃濤泯。」《金剛經》所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圓覺經》所謂「知是空華,即無輪轉。」總之,一切妄念如幻如化,若於妄念起時,能不取(不隨之流轉)不舍(不著意遣除,「遣除」之念,亦是妄心)。一切不理,只管念佛,則妄念不消而自消,終到「心空如洗」,得大法樂。 《恆河大手印》身口意三修之心要,關鍵在「意修」,意若離思量、分別、對比,則當下清凈,而身、語也隨之端正矣。意修則離戲論、思量、對比,即是平常心,也即是「道」,故佛法千言萬語,不離明自本心,見自本性。 仁者說:老是在觀照上「通不過」,其實可先以念佛息其妄念;妄念息處,而了了分明,靈光獨耀即是觀照,也即是「平常心」,請仁者試從這裡下手,或可有所把握。如能在本位上透相見性,於生滅心暫歇時,體認此「一念不生,而又靈知不昩」的自心,則當下明悟本來面目,親見此不生不滅之實相,大事因緣,其在斯乎!敬祈仁者以正知正見,成度生大業,以未已之壯心成無上之菩提,百千萬劫永行佛道,十方世界普濟群旨,願共勉之!年高體弱,再加久病,祈善自保養,促使身安則道隆,成就出世大業。復頌法喜充滿! 愚朽 恆志和南 2002年5月31日
崔博老居士道席 :
接9月8日手書知前患已愈,居友人家後,現已返府,吉人天相,逢凶化吉,信而有證,不勝喜悅! 承郵寄數年前之拙書,應機之談,用於一時,承蒙雅意,尚予保存,深感慚愧耳。蒙示七絕一首,押「六麻」韻,平仄協調,琅琅上口,甚是難得。知認識自己,已成熟路,此是根本法門,各宗都不離「觀心」,因觀心才能引出佛性,見到本來面目。但念咒念佛也有掃蕩和轉化之功,交替用之,畢竟妄息而真顯,則受用莫大焉。 時屆秋涼,請多保養病後貴體,不勝企盼! 順祝光壽無量!
愚朽 徐恆志拜啟 2002年9月21日
崔博老居士慈鑒: 來函拜悉。簡復如下: 1、知您處十餘人曾灌頂授法,若滿千座,則可坐可不坐,於事上練心時,自覺無力,仍可坐,若已知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自性,則可不坐,以免法執,總之,可坐可不坐。評閱寄上《隨筆》下篇後面部份。 2、能見能用,著在上面是凡夫,用而不著是聖賢,是般若放光。關鍵即是在粘著與不粘著上。 3、當修法至「一念不生,但靈知不昩」,必須自我承當,即是見性,不必懷疑。 4、念佛時須心起、口念、耳聽三結合,加上手結定印,三密相應,能使妄念無法插入。 5、「寂寂斷見聞」是六祖方便說法,實際上是見聞了了,而不著見聞,因見聞若斷,便成頑空,不能起用。心斷即「心常空空」、「蕩然無住」之義。 6、不著即不著空有,不著斷常,乃顯真空,也即一切處無住。事來則應,事去則空,於心無事,於事無心。「即此見聞非見聞」也此意也。驤陸公說:「不是不見,不是不聞,見聞了了,不著見聞」。此時即是「性相不二」。 略復如是,復頌冬健,保重! 愚朽 徐恆志合十 2003年1月20日
孟子四十不動心,孔子四十而不惑,皆「一切賢聖」修證各有差別也。但雖同一方向,「有為」、「無為」畢竟不同,未同孔子言,六道輪迴,三世因果,極樂世界等事,故方向雖同,修證層次各有不同。略見如是,不多說。崔博老居士惠鑒: 手書敬悉。七絕一首,一唱三嘆,所謂「照無邊」者,即本來面目也,此面目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凡夫忘卻本來,不識「無邊」之寂照,為可惜也。龐居士一家共說「無生」之話,今仁者出言如此,實非尋常,非修證有得者不能道,敬為仁者祝賀! 空色不二,色空一如,故云「不二天」。總之全詩格律嚴謹,擊節不已。敬以致謝!並頌吉祥,多多保重! 愚已返原住處,順告。 愚 徐恆志拜上 2004年10月29日
答南京齊偉居士徐老師您好! 自從今年3月18日和某居士去老師那裡敘述學佛心得,得到老師印可之後,回到日本,我一直遵從上師的教誨,致力於觀心和打掃習氣。雖然時進時退,但由於根本已明,所以也算有驚無險。 最近基本上仍是以觀心為主,打坐幾乎沒有時間,總的情況是能夠常觀,但不能恆觀。遇境會粘,但並不怕粘。因早知始作俑者是誰,但只觀察此時那被粘住的是誰,早已笑掉了大牙:真是自作自受。別人豈能知道我的模樣,誰能描述出我此時的心境,真是虛虛實實,假我真我一起現前,明眼人也奈我若何。說什麼「假我真我」字,早就破綻百出。又說什麼「破綻百出」,只要露出一個字,世界早已變翻了臉。佛法說難,讓你難於上青天,佛法說易,讓你竟難以置信。說難說易,總是一個「難」字了得,故只能讓釋迦苦口婆心40年,真難為了慈心文佛。我最初學佛時,最討厭的一句話就是「學佛只是除習氣」,但現在,我除了「除習氣」之外,還能做什麼事呢。我開始留意起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時的心態,在感受到人、事、物的變化而在那一刻產生喜、怒、哀、樂的情感反應時,我就會及時投下一個問號:這正在感受酸甜苦辣的是誰?我是一個極愛面子的人,我知道這種惡習必須要改,於是就在遭遇到面子受損的關頭,儘管難堪,但我就是要拚命體會難堪的滋味。難堪雖然是假相一個,但在難堪時自己還是會體會到這難堪的滋味,但即使在難堪時,仍然還是清楚地知道:知道這難堪的並不難堪,而這才是真正的自己。因此,佛法可以說是最好的心理學,自己做自己的醫生,自己給自己診斷,開處方,服藥,療養,自己照顧自己一輩子,真的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孤家寡人。 隨時保持一種安祥的心境還是很重要的。由於要隨時進行保任,如果神色張惶,或做事節奏飛快,則似乎很難有效地覺出散亂心,不免又被境界粘住。因此,我嘗試著走路也好,做事也好,或者說話也好,相對放慢速度,這樣似乎可以比較敏感,清楚地進行觀照。我觀照時使用兩種方法:用耳聽聲,以及用眼觀看。兩種方法分別對治不同的粘境。聞性,見性,佛性,本性,本來面目,真正的我等,其實都是一回事。知道了之後,只要時時仔細覺照,不難發覺任你如何地在境界里攀援不舍,都只是曇花一現,該偃旗的自然會偃旗,該息鼓的自然會息鼓,而於自性了不相干,更用不著懊悔保任不力。一切只是時節因緣的問題,只要有份耐心,即使不能馬上從境界中出來,也能在境界裡邊煩惱,邊快樂:煩惱的是自己還被境界粘著,快樂的是雖然不能馬上抽身,但很清楚那個「知道」煩惱的並不煩惱,這個奧秘竟然被我得到,且時時可以體會,可以受用,能不慶快平生嗎? 關於「見性」之事,我覺得似乎作「現性」來理解更好。理由有二:一個理由是古語中「見」即是「現」之意,如「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中的「見」即是「現」的通假字。原意是「現出」的意思。另一個理由是所謂的「見性」並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內心深切的體會,是超越心意識之後,本性的「自然現前」。所以與其說「見性」易使學人產生誤會的話,不如說「現性」而可免去一番心意識的妄想與猜測。 關於「悟」之事,一向有幾種說法。有「解悟」、「理悟」、「頓悟」,有人認為「解悟」只是文字上的理解,這與「理悟」似乎是一回事。「頓悟」則是一瞬間親證本來。「打成一片」則時時不離本來,,享受本地風光矣。我認為「解悟」確屬文字理解,與「理悟」略有不同:「理悟」已有身心兩方面的體會,即已算是一種「體悟」,「頓悟」則於一瞬間了知本來,所謂「如實知自心」往往當事者會有「原來是這麼一回事」的切身感嘆。而且從此之後,會產生完全不同的心態:在此之前的人生觀、世界觀一下子發生巨變,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嶄新的自我觀念,可以說「頓悟」是一個人生最重要的里程碑:因為自從那一刻開始,他已切實感覺到自身的巨變,雖然仍會被生活所轉,也仍然會有煩惱,但是他已經幾乎不需要再通過看經書,找拐杖來幫助自己應付旅途中的艱難困苦。他在深刻冷觀內心時候,其實就是在看經書,也就是在念佛,也即是禪定,也即是觀照。一切境界都是自性的變幻,也就是三藏十二部經,每一個境界都在試探著你,看你此刻的心態是粘還是不粘。若是粘住了,即是墜入三界,若是不被粘住,則當下出離三界。所以若想三界能做得主,只看眼下是否能做主。真箇是: 佛法無多子,只看粘不粘, 若想出三界,需把心意牽; 三界非入出,心意豈勞牽, 本自離生滅,何妨作配角。 天天觀世間,日日忙裡閑, 回看來時路,已過萬重天。十分感謝 老師給我寫的對聯: 供養枯寂禪心 敲醒繁華春夢 我視如至寶,會好好照 上師的要求去做。某居士也很用功,我們自己發願努力保任,爭取早日荷擔起如來家業,將來能在日本廣傳「六字大明咒」及 上師的「觀心法門」。不能一直在上師身旁伺候,實在深感慚愧!只願時時得到上師,母音老人和十方諸佛的加持,使我能早日證入佛地,永在人間廣傳正法。以上心得,不知是否合乎祖意,望老師能及時鞭策學生,使能快馬加鞭,早奔前程。
學生:齊偉 2000年8月8日於日本.東京
齊偉仁者慧眼: (一)長信收到,千里鴻雁,來自異國,十分欣慰!仁者理事圓融,才華橫溢,尤其對佛法修證,可稱更上層樓,如說:「遇境會粘,但並不怕粘」;「我除了除習氣之外,還能做什麼事?」「但我就是要拚命體會難堪的滋味」……,這些都說明若非真實用功,不能有此體會!佛法唯證相應,若繼續保任,打掃宿垢,終能打成一片;所謂打成一片,即是晝夜六時,妄想脫落,心無散亂,人生至此,得大解脫,豈不慶快平生!但多生積垢,亦非一時能除,總須「在有障礙中忍得過,能忍得過即無礙矣」,譬如愛面子一事,正是我們考驗的好機會,能與之挨磨、周旋,久之自能脫然。 (二)文字無咎,損益在人,故亦無有定法可說。如「理悟」,可作道理上明白解,亦可作明白「理體」解,「證悟」可作破初關、親見本來面目解(素法身),亦可作破無明,見法性的「分證」和「滿證」解。(圓教破四十二品無明、別教破十二品無明)一般說來,以「悟」、「修」、「證」三個字作分別,最簡要,即1.開「悟」自性,2.由悟起「修」,3.由修而「證」,列表如下:
修 證 三 階段
悟(見道)根塵脫落,明悟自性——破初關修 (修道)綿密保任,長養聖胎——破重關證 (證道)放任而為,無所不是——破牢關
(三)「見性」意即「現性」,但原來都已用慣,可以不改,只要領會其義即可。何況古人曾說:肉眼亦可以見性。因為開悟以後,全相即性,山河大地全露法王之身,故目見山河大地即是肉眼見性,此意頗深,古人有云:「青青翠竹儘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天台宗也說:「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可助理解。 (四)「心態是粘還是不粘……」是出入三界的關鍵,此語說得何等精闢!聖賢、佛菩薩與我們凡夫的界限,就在粘與不粘,粘則繫結、掛礙、不自在、生死;不粘則解脫、自在、出生死;聖人是念而無住,用而不著,凡夫是纏結、掛礙、著相粘境,界限十分清楚。我們必須努力用功,使妄想脫落,打成一片,隨緣逍遙,放曠自在。自知煩惱即是菩提,妄想就是妙用,穿衣吃飯,迎賓送客等一切法皆是佛法。 仁者所說「在觀心時,其實正是念佛」,正是。凡內觀自心,外參經論,實際上都是念佛法門,以一切不離自性故。又「任你如何在境界里攀援不舍,都是曇花一現」,所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無實)但不是斷滅,所謂「一切法皆是佛法」(無虛),無實無虛,即是吾人的本來面目!
(五)五言偈一首,可謂道盡心要,承擔如來家業,實是責無旁貸,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生苦惱,亟待匡濟,大心救度,不愧佛子,願與仁者共勉之。錄古德頌一首,以助法喜:轉處孤危萬事休。隨緣得旨復何求。群生造化乘斯力。一道靈光觸處周。即事即空無剩法。全心全佛有來繇。填溝塞壑無人會。可笑騎牛更覓牛。 此祝安詳!年老眼花,不盡欲言。某居士於此致意,希團結奮鬥,情愍一切!
愚 恆志拜書2000年8月20日
答南京某居士某某仁者:
6月9日來信收悉。細閱來信,覺仁者宿根甚深,故能發起大願,願以科學弘揚佛法,並度脫一切苦惱眾生,不勝讚歎!若非夙慧,要信佛、念佛也很不易,何況發此無上大願。尚希善自珍攝,奮發向上,自強不息,自度度人,庶不至於虛度一生。
修法時,發生「心煩異常」、「火氣小升」或昏沉嗜睡,這些都是用功中的常有現象。正因我們無始以來,第八識中含藏無量善善惡惡種子,在功夫迫逼下,便都翻騰出來,這是好處,而非壞處,譬如治病,不經過一番吐、瀉、汗的過程,病邪便不易驅除。故《四十二章經》說:「夫為道者,如一人與萬人敵。」故修心人在煩惱、習氣翻動時,要堅毅勇猛,常常與自己脾氣奮鬥,常常與自己逆,一切時返觀自己的心念,幻生幻滅,既不執著,隨之流浪,也不必著意息滅,因妄念本空,原是無可遣除的,只要迴光返照,知道它是本空,妄念便於不知不覺中消失。《金剛經》說:「凡所有相(心理現象、物質現象等)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本性、覺性)。」以上是用功中的第一步,無論修什麼法,都要達到、掌握這個總的要求。
經過修法(或靜坐觀心、或持咒結印……),並常與習氣奮鬥後,經過一定時間,定慧力便逐步增強,當依此定力和慧力繼續澄清妄念,到功行純熟,便能出現前後際斷(前念已滅、後念未起)時的一番光景,緊緊體驗此光景究是什麼?!切要、切要。這是第二步。
到自見湛寂靈明之本性後,正好從悟起修,於一切人事、煩惱中鍛煉打磨,無明愈消,本性愈顯。從此廣修六度萬行,一一消歸自性,《金剛經》所謂:「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因你對「明心見性,已有決定之信念。」故今談此簡明之法,祈耐心行之。拙著《學佛是怎麼一回事》的「觀心」一節以及《靜坐入門》中「關於觀心」一節,均可參閱。心中心法,有精力時可繼續修,一切身心變化,不予理睬,每日只要修二小時(以二小時為一座,不必修三小時)。[涉及修法儀軌程序內容,此處略。編者注] 心中心法如不能堅持,暫放一下,也不妨,待體力好一些再來。又修時切勿坐三小時。不修法時,刻刻觀心、時時覺照,一樣可以息妄想,見自性。無有定法,總在契機。
迷悶、惡夢、遺精與夙業和雜念有關,得定後,這些現象可逐步改善,不必憂慮。今後若有問題,可通信聯繫,以補未前來能面談之不足,好嗎?李老師[母音老人,編者注]近來會面,因彼此都很忙,外地有多處請他,可能已赴外地。復頌健康快樂。
愚 徐恆志謹啟6月13日
某某仁者:
6月21日函悉。眾生根機不同,故修法也自有異。讀來書,知你般若根性甚厚,能與觀心相應這是好事。當知觀心即能見性,即能啟發般若,而般若為諸佛之母,可見觀心之重要。故經云:「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現仁者從實踐中,自覺觀心之法,甚為相應,則請一門深入,直下觀照自己心念,當照見自己心念、意識時,不去理它,既不隨逐它,也不息滅它,只要時時迴光返照,要知妄心本空,由於覺照在前,便能自然化於無形。一面常常與自己逆,處處與自己過不去,於一切有障礙中忍得過,即此便是進步,久久便能心無掛礙,而漸入於光明自在之境矣。故《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常常用功觀照,妄念由少而空,便出現寂而照、照而寂境界,此境界即吾人之本來面目。但不能有心求之,功到自現耳。若無相真心現前,則自然具足萬法,與一切法不二,因一切法皆是佛法。且無相是體,無不相是用,從體起用,用還歸體,體用不二,理事不二,故念佛、持咒等等,非不可用,但當以觀心為主,其他為助。目前以一念萬年修去,甚要甚要。其他一律暫放,今後自可由一門而會入普門也。《金剛經》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觀心即持咒,《心經》說:「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但若初步觀心,尚無把握時,則可「持咒觀咒(即觀心)」精勤行之,不久自能即念即觀,觀念不二,則體用如如矣。拙著《學佛是怎麼一回事》有二段觀心文字,(第二段在《怎樣實踐佛法》文中,只要看前面一小段)。另在《靜坐入門》中也有一段《關於觀心》可參閱。祝康樂。
恆志6月28日
答南通王居士某某仁者: 函悉。您能勇猛精進,虔修心中心大法,十分難得。現已修1300多座,而不明心地,其原因是只顧到修定,未用功修慧;雖用功證體,但未曾真正起用,故修心中心法必須上座修定,二小時中萬緣放下,死心塌地,增加定力,但下座時,必須修慧,時時以觀照力,(上座定後,自有慧照的力量)返觀自己本性,於一切妄想、執著,要不取不舍,聽其自然。一千座以後,對心中心法,可修、可不修。有時座下對境,定力不足,可以繼續修持,增加定力;但如果執著於法,而不能起用觀照,與習氣鬥爭,則不必再修法,《金剛經》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又修心中心法,當妄想由多到少,及至一念不生時,但又不同木石,靈知不昩,了了分明時,這一非空非有的光景,即是自心本來面目,只要認得准,咬得實,不難見性,所謂悟後起修,就指這了了靈知,又一念不生,即名曰悟,悟後處處勤除習氣,即名「起修」,所以一千座後,重在明心除習,處處與自己過不去,除一分習氣,證一分實相,定能有所成就。 至於上來所說,若並不相應,自己感覺並不得力,亦可改修其他法門,但您已修心中心法一千多座,故仍應從現修法門上努力前進,當然也不排除凈土念佛法門,因一句彌陀,正是自心實相的體現。 名山道場,現都干經懺的多,欲求明師能指點的地方,確實不多。蘇州靈岩山道風很好,但它是凈土道場,揚州高旻寺是禪宗道場。主要還是隨緣專修,不一定擇清凈修法道場,且境無好壞,煩憂處,也能練心,或損或益,全在當人。供您參考。 「修千座未能悟性」,再修也無用,這是指與心中心法不相應的人而言,當然宜改修他法,或念佛或對參禪,法門不一,總在根機相當。即頌明悟本來,定慧雙修! 恆志2000年9月1日
某某仁者慧眼:
您好,來信收到。某老太已有信來,她年齡太高,來滬不便,遠道來看我,實不敢當。知道她亦是修心中心大法,每天都坐,真是精進,有碰到時,代我問好。 知您在坐中見到通體透明的小人,當知您不修道家功夫而出現「走陽神」,這是魔境。但亦不必怕,功夫越深,魔邪和習氣種子翻出越多,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幸而在分離之際,一切消殞,出現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一凜覺,就了知這是本來面目,這點非常重要,必需認識它,古德所謂「識得不為冤」,若於此種境界,不加認識肯定,便永無明心見性的日子。六祖說:「汝等自性是佛,更莫狐疑!」可見明心見性,說易不易,說難不難,毫釐之隔,失之千里。望仁者注意及之。(總之,要不住不著) 但這只是初步見性,古人有「大悟一十八,小悟無數次」之說,希望繼續努力,由妄想脫落,至打成一片、能所雙亡,所謂「一超直入如來地(證道歌語)」!生死大事,非同小可,請仁者不可顧慮,也勿得少為足。 賤軀尚好,比較健康,請勿挂念。並頌夏健。
愚朽 恆志合十2003年7月31日 某老師處我寄去8套書,如不夠當再寄去。
答南通錢居士某某同學:
10月3日來信收到。你是一個很有品德和智慧的人,所以對於一門學問的研究,很專心用功,非常難得。現將問題簡復如下: 1、在靜坐中呼吸較粗,這是一定的過程,隨著呼吸的逐步調和以及妄念的逐步減少,呼吸也便漸漸細微,漸漸不知不覺。但這是自然地進行的,不要強制。(可細看《靜坐入門》14頁「靜坐時的調息功夫」。) 2、靜坐過程中的定心功夫,也是逐步由粗到細的。由於各人的雜念有多有少,凡雜念少的或靜坐功夫漸深的人,每能上座不久,便寂然安定。一般的人,可以在呼吸調順安適後,便返觀自己的心念。其法有二種:一是先繫心於一處法,如專心存想臍間(或臍下2寸左右處,一般做氣功的,叫「意守丹田」,就是這個地方),因此也可意想佛菩薩像,因這樣就可使萬念歸於一念,使心念逐步安靜。第二種方法,是「返照內觀」(詳細辦法,可參看《靜坐》第16頁)。在坐中觀照成習慣,以後在行、住、卧等都要時時刻刻提起觀照,這是最根本的辦法,是比「意想佛像」要進一步,因凡繫心於一處,仍是一種方便辦法,是有為、有相之法,而觀心是無為、無相之法,是徹底的辦法,所以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相即是現象,這句的意思是說,凡一切現象,都是生滅變化、虛幻不實的)。懂得這個道理,以後便能漸漸與自己真實的靈覺之性相應,學佛的關鍵就是要親自證悟到這個覺性。(可參看《靜坐》第32頁,「關於觀心」這一節。以及《學佛是怎麼一回事》中「觀心」一節) 3、如果能在靜坐中觀照純熟,就可移用於住、行、卧中,即隨時隨地可以起照,這時與靜坐的要領便完全一致了。不過初學必先從坐中練習,才能逐步安定下來。否則平時不易覺照。 4、功夫成熟,與人講話時,照樣可以不失覺照。初學的人,與人談話過後,馬上顧到覺照,也是一樣的。 5、天帝、城隍、土地等,都沒有了脫生死,仍在輪迴之中,他們雖也是懲惡勸善,但不一定能按佛法行事,所以應相信佛說的話。 就答覆到這裡,希望你奮發向上,自強不息。 愚 恆志 10月7日某某同學:
首先祝全家春節好!2月16日的信前幾天收到,因節日里人事多,遲復了,為歉!所問各點,現逐一答覆如下: 1、開始學靜坐,很好。坐中出現的各種景象,都是虛幻不實的,這是因過去曾有各種各樣景象,熏成種子,含藏在第八識中,現在靜中便顯現出來,如戶縫中陽光射入,便見塵埃紛飛一樣。故不要驚怪,別當作實事,當念《金剛經》中一句偈:「凡所有相(各種現象)皆是虛妄」,不去理它,便自然消滅,逐步由亂入定,由動入靜,坐中「妄念變多」也是同樣道理,是好處,不是壞處,因你能覺得妄念變多,這個「覺」,就是好。一般人終日妄想,還不覺得哩。 2、初學靜坐用隨息念佛或數息念佛方法均可,看自己的方便,初學定的一般下手時離不開「數」、或「隨」,所以智者大師的「六妙門」,就是數、隨、止、觀、還、凈六種修定方法,逐步由粗入細。只要明白一切「妄念執著」本來是空的,自性本來是清凈的,就不至隨妄念流轉,要逐步訓練,不能心急,也不必擔心。 3、今另由郵局寄上《阿彌陀經旁解》(尚有其他經咒,咒的解釋不一定要注意它)、《觀無量壽佛經》及《四十二章經》等共三冊,請收下,收到函復。《無量壽經》,也名《大阿彌陀經》,我處沒有,故未寄上。《觀無量壽佛經》所說的是觀想念佛,從有相下手,歸入無相,理解不清者,易執相成病,其重點在第十六觀,其中說明「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等,宜注意之。總之,信願念佛是手段,一心不亂是要求,往生極樂是目的。故「一心不亂」很重要。(經書收到,望復一信。《凈土五經》在蘇州木瀆靈岩山寺佛經流通處,聞即將出版,可去函聯繫一下。) 4、《佛法導論》P34所說「宇宙萬有之實事實理」,實事實理即是指本具的真實理性,此理性也即我們本具的真心,此真心含融一切,宇宙萬有不離此而有,《心經》叫做「諸法空相」,也即「實相」,故說「本無始終,普遍常住」,為一切諸佛所證明的。我們一旦證到了此實相,才知這是宇宙萬有的實事和實理。其餘都是運動變化的一時現象。又佛所說的都是「事實」和「真理」,故叫實事實理。 5、佛有三身,佛之報身是因地功德所顯得,迴向偈中的「盡此一報身」,這是指我們凡夫的報身,即父母所生的身體。是因業受報故也叫報身。名同實異。 6、P5所說,即整個宇宙從時間說是無始無終的,從空間說是無量無邊的,這已為現代科學所證明。中與邊是相對而立的,實際上是無中無邊,而也可說即中即邊(從相對說)的。當自性融徹無礙時,與宇宙萬有相契合,便成為圓融法界(也是實相的異名)。 7、P41所說的理事,就象一物的二面,理是理性,事是事相,有些人專談理性,而廢棄事相,則理性也不全;同樣,有些人只顧事相,而不顧到理性,則所修也不能得益,所以必須理事圓融、不可執事昧理,也不可執理廢事。若修持名法門,尤須從事入理,因事能帶理,理難獨立。當然明白理性,也是很重要的,從明理性開智慧,一切就好辦。 8、皈依自性三寶,即說要明白自己的心性,自性本來明覺,即自性佛寶;自性本具智慧,即自性法寶;自性本來清凈,即自性僧寶,學佛不僅要歸依住持三寶(事相),也要歸依自性三寶(理性),向內而求,處處迴光返照自性,才能得益。 9、「心」與「性」是一,故說「自性」即心本具,即眾生的心與佛的心,同樣具足此靈明覺性,不過佛已明覺,眾生尚迷。(「心」有時作真心解,有時作妄心、識心解,看用處有不同,具體細看《學佛是怎麼一回事》釋心、釋性二節)。 10、「有情」指一切眾生,因一切眾生、動物都有情識,故叫「有情」。植物無情識,故不能叫「有情」。 11、要造飛機、汽車必先有個動機、計劃,這是「因」,材料、人工……等等,都是「緣」,因緣和合,乃生一切「果」,故一切事物都是因緣所生,叫做「因緣所生法」。此頌近好。
恆志 1985年2月23日
某某同學:來函悉。茲復如下: 1、您是學無線電工業的,那求學無線電基礎知識等有關知識是必要的,即使其它科學知識,能有選擇地學一點,也是必要的。有豐富的知識,才能更好地為人民、為眾生服務。所以佛經上說,菩薩要學習五明:一、聲明(言語文字學)二、工巧明(工藝技術)三、醫方明(醫學)四、因明(邏輯倫理學)五、內明(佛學)。《法華經》上說:「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能儘力完成本科課程,很好。學佛的人,必須是一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處處奮發向上,自強不息才是。 2、靜坐中發生障礙,能否:一、暫時休息一下,待痛處稍好再坐,二、減少時間,坐20分鐘或半小時。三、坐的前後,加強活動,如做些廣播操等,使氣血流通,可減少疼痛。 靜坐如果結合調息(做腹式呼吸,即一般所謂氣功鍛煉)能流通氣血,健身袪病。特別由於我們雜念分別很多,故借靜坐之法,來逐步觀照收攝,因靜中做功夫,比平時容易得力,容易入定。所以靜坐是手段,不是目的。 3、修持的目的,主要在於澄清妄想雜念,使自己常覺不迷,(你在這方面已有體會)所以在日常行住坐卧中,(除專心學習外)必須常常放下萬念,使自己常處於空空寂寂的地位;但同時又是明明了了。這種空而明,寂而照,正是自己的「本來境界」,(也叫本來面目)常常這樣做,正是心經上「照見五蘊皆空」的觀照方法,這方法是簡要、實用和徹底的。其他方法,也可借用,如念佛號,不過都要歸到心空智朗的地步。可見修持在刻刻用心提照,不僅是在靜坐中。如能逐步做到隨時心空智朗,這正是高級的靜坐功夫。(具體可參考《靜坐入門》中的「調心」和「觀心」二節)(所以禪宗六祖以「見性」為主,並不主張人們呆坐,總之不可執定。) 4、睡眠不充足易疲乏,太多易做夢、昏沉,使心不明了,所以「睡」,稱為五蓋之一。能蓋住人的智慧。做到適當調節,便好。不但是睡,其他也是一樣,都宜調和適當,可保健康、明快。順祝康樂。 恆志4月10日某某同學:
9月4日函悉。知已返校學習,很好。所詢各點,簡復如下: 一、「習靜時,一念生起,即看念頭來向,妄念頓消」。此即「觀心」。能於一念起時,常作如是觀,定力便逐漸增長。 二、初學人動眼球與「止」有矛盾,因見色聞聲,不免隨境流轉,影響入靜。待今後定力增強,便不會有矛盾。 三、平時待人接物,要做到「和光同俗」、「和而不流」,即雖不戲論,也不孤僻;雖與人和通,也不隨之流浪。若一味「孤高自賞」,也會生障礙。 四、「 暇莫暇於不失時」,「不失時」即愛惜光陰,能愛惜光陰,抓緊時間的人,便會充分利用時間,時間便能夠用,而成為最有暇的人了。三句總的意義是:知足的人最富,精進的人最強,不浪費時間的人最暇。 五、貪、嗔、痴煩惱,人人都有,不過有深淺不同。久久修習,自可漸薄。在方法上,調息念與觀心結合,很好。但須有主有助,或先以觀為主,以念為助,今後或以念為主,以觀為助。至純熟後,即念即觀,觀念便合一了。 六、觀身不凈等四句,名四念處,對治四種顛倒(以不凈為凈,以受為樂,以無常為常,以無我為我)可常隨境觀察:人我身根都不凈(九想觀);凡所感受,易生苦感;心念剎那生滅無常;五蘊和合,我不可得。隨時觀察,貪痴漸薄;而生明慧。祝康樂、學業進步。
恆志 9月9日某某同學:
4月17日函已悉。遲復,甚歉! 所說修持境界,都從實踐中所體會,想見 仁者用功甚勤。靜坐只是一種方法,為初步下手方便,以後在行住坐卧都不離覺照,才能打成一片。故昔有禪師終日靜坐,以求明心,被大德所呵,但有時必須以坐定心,總在自己調攝得宜。《金剛經》講義甚好,功夫全在離相離念,由覺照而住,進而由覺照而了了見性,此即由「照住」而進到「照見」,《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即般若觀照也。「我」指「自性」,「如來」也指「自性」「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自性),能了了見性,即得佛法要領。 「染」與「凈」乃對待法,必心離染凈之見,乃為真凈,但不能又立「真凈」之境,總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清涼境界」現前時,也不要取著,此亦是對待、比較境界,尚非真清涼境,一切不著,則寂光真境,便自現前。 總之,在修持中,寂然不動,而又明明了了,這是什麼?常參此境,則了了見性矣。此復,即頌康樂。 恆志 4月29日某某仁者:
8月31日之信,早收。遲復甚歉! 仁者一心用功,看了大量經書,作為一個年青佛弟子,讀誦大乘經典,打好教理基礎,十分需要。至於理解「心體」和「自性」,則是更為重要,否則讀經雖多,仍不得要領。所謂「心體」,也叫真如、實相、圓覺,等等,學佛就要證悟這個「本來面目」。你只要能於日常行住坐卧之際,時刻回念返看自己心念,此時但見妄念生滅遷流,如幻不可得,正在此不可得時,卻是靈明空寂,非空非有,不生不滅,這一境界,正是自性的本地風光,但貴認得真,咬得實,常常與此真實相應,這便是見性。大乘經中處處指示,時時透露。如《心經》說:「是諸法(的真)空(實)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此不生不滅的,正是「心體」。《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是息妄,生其心是顯真,所生之心,即是無念心體。《壇經》中六祖教惠明:「不思善,不思惡,正恁么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也即指點無念心體。仁者於此等處,能細心參究,則知大乘經典,處處以實相為印,不離實相。如此看經,方有受用處。年邁體衰,故目前尚在調養,四大苦空、五陰無我,請仁者勿以為念。力乏,不能多寫,惟祝精進。 恆志和南 9月27日某某仁者:
2月9日函悉。奉復如下: 1、「知念是妄,其性不實,即空,非滅後空」,不錯!此「知」字很重要,知念是妄,乃是經過實踐而「證知」,非依稀彷彿之「解知」也。妄性不實,其體本空,譬如明鏡蒙塵,鏡體光明不失,非塵滅後才有光;又如水本是濕性,非波息後才是濕,故曰「非滅後空」。 2、上求佛道(自利)下化眾生(利他),名發菩提心。(不限於出家人) 3、以無量法門,自學自修,並為他人分別解說,廣利有情,名法供養。 4、消除業障後,便能悟證本來面目。前者是手段,後者是目的,目的與手段不二。故曰:不用求真,但需息妄。 5、法門無量,適應不同根性。一般說來,般若與凈土二門,消業最為迅速,般若即真空,凈土即妙有,空有不二,會入中道實相。 魏鴻勛老居士[編者註:魏老即牧牛老人],深入教海,乃是大德長者,前一月我曾有一函托鄭老轉給他,諒已收到。有便晤面,請代我向魏老請安問好。復祝新年進步。 恆志 和南 2月15日
某某仁者慧鑒:
4月10日來信已收到,因曾往天台山國清寺朝禮,近日方回,以致遲復,為歉!
知近做離塵功夫,主要靠般若觀照,很好!觀照功夫,即是自性起用,由始覺達到本覺,始本合一,則體用如如,到此才能不觀而觀,觀即非觀。但初下手時,都是「強作之觀」,所謂「如理作意,觀我本來面貌,久久定慧互資,則寂照現前矣。 又直下觀我本來面目,名真如實觀;也有從觀生滅妄心下手,名唯心識觀,實則觀無明妄心,即是觀自性清凈心,久久妄息真顯,融成一片矣。 六祖惠能大師說:「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祈細細領會之。 魏老居士[編者注:即牧牛老人]大作,直剖心地,明心見性,且融通儒佛,說理透徹,然非慧眼人不知其妙也。順祝法喜。 愚 恆志合十 4月26日
某某仁者慧鑒: 來信收悉。知您已看到《法藏碎金》,甚好,佛祖重要指示,基本上都已包含。您善根深厚,久而愈堅,難得!人生無常、無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學佛法,我們都沒有出路,長劫生死流轉,痛苦實深!您時常追憶過去,考慮未來,這也難免,但只要想過快丟,過而不留,逐步做到離相、無住,與習氣奮鬥,自能不斷增長定慧。現寄上《般若花》一冊,前三篇都講到觀心看念,第9篇講念佛法門,請依之修持,久久自能把握自己,妄念漸少,漸歇,則空寂靈明之性體,自然現前了。又觀心念佛下手方法不同,但念寂心空、一心不亂時,歸源都是一樣。即祝自強不息! 恆志手拜 10月28日某某仁者:
5月8日函昨日才收到,知仁者獲得護法神感應的事,這是精進用功、發心真切所致,十分可喜。 一、《圓覺經》說:「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凈覺隨順」。 這裡:「彼知覺者」,此「者」字是指被智所照的境—即「清凈覺相」。此覺體猶如虛空,廣大無邊。 下面「知虛空者」,此「者」字是指能照的智光,即是說,此能照見如虛空的智,也是空華幻相,不可去執取它。雖不執取,但並不是沒有「知覺性」;雖能所兩忘,但智照之體(寂)用(照)依然明明了了,所謂「體用不二,寂照同時」,這正是「凈妙圓覺」的境界,故說:「名為凈覺隨順」。——即人人本具之佛性。 二、「心靜」,只是一種定的境界,但不一定認識「自性」。當妄念息落,眼前明明了了,悟知這正是「本來面目」,這便是「見性」(本來面目)境界,與前只是靜而不悟,相差很遠。我們必須常參這「空空寂寂」而又「靈靈明明」的是什麼?如果明悟,便是「見性」。六祖說:「不見自性,學法無益」。祈珍重。祝安吉。 恆志合十 5月19日某某居士慧眼:
來信收悉。知貴處已有學佛小組,互相交流學習,在此末法,甚為希有。您能積極發言,知多少、講多少,這很好,己未得度而能利人者,正是菩薩的發心。魏老居士研究心地法門,頗有成就,有機會時,宜常親近。能遇善知識,是大因緣。 由於眾生根性不同,因緣也異,故佛法也無有定法,隨機施教,其中般若、凈土二門,則是普利人天之二大法門,因佛所說法都是以般若為先導,又多以凈土為歸宿。仁者修觀心法門,即是修般若法門,能觀自心,決可見性,所以佛說:「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又凡學佛,總以見性為主,所謂「不識自心,學法無益」。而觀心正是見性的方便。至於密法是以三密相應的善巧法門,使人於重厚習染中,迅速獲得解脫,因凡夫多生積習,正如重病之人,非下重葯,實難挽救,故以手印、密咒相助,意念上或先觀有相法,如《顯密圓通成佛心要》所說觀想頂上有一 [徐恆志上師手書梵文,編者注]字,猶如明珠,遍有光明,用以轉化一切染垢,然後知心不可得,直入無相門,即能漸證「空空寂寂,靈靈明明」之自性,便與禪宗合拍。仁者若欲加修密法,以資精進,則可修《六字大明咒》。口持此六字真言,手則結大蓮華手印,即二手掌根相拄,二小指、二拇指也分別相拄,其餘頭指、中指、無名指三指相對(三指第一、第二節略彎曲),中間各距離一寸光景,作蓮花開敷狀,意則一切不顧,只注意到持咒,每次坐一小時,可得定開慧,並可治病強身、消災免難。此法《成佛心要》上也有介紹,今附上修法一冊,作參考。密法手印本應灌頂傳授,但上師慈悲心切,對一般較簡單眾所周知的法門,可以公開傳授,不須灌頂,只要恭敬、供養、禮拜本尊,亦可修習。 (茲附手印示意圖,以便學用。)[手印圖略,編者注] 修此法重在無相,妄念起一切勿理,一小時內咒不停,印不散,到時提至頭頂上散印,最好用黃布將手印遮蓋,以資恭敬。 問題解答如下,供參考: 一、平等不二心,即是無分別智,久修自得。證此平等智(體)、同時也有差別智(用),觀眾生苦惱而發願救度,故二者是圓融一體的,總以得定、開慧、證性為重要。故要下大功夫。 二、投眾生所好而方便接引,此即是觀機說法。故佛法以契機為主要。 三、所謂見地,主要是見性——先見到自己本來面目,便有辦法打掃習氣煩惱,未見性前,難免盲修瞎練,故見道而後修道,十分重要。至於先度自己,而後度人,這是常途,但以三法印(無常、無我、寂靜)或實相印為標準,隨分隨力引導別人,並無不可,功德亦不可思議! 氣功可以強身、治病,但與佛法不同。它只是一種方便,並非究竟,至於說某氣功大師是菩薩化身等,他本人不說,別人何以知道?這些切勿聽信,標新立異、裝模作樣,都是佛法所大忌,仁者須心中有數,亦不必與之諍論,多惹是非。若真正見道,決不隨口胡說。且看印光、弘一、虛雲等大師哪一個自說是菩薩化身,只是平平實實、一味謙虛。祝精進。 恆志 5月23日某某仁者:
5月29日手書已收到,因我前一時期,曾到外地一行,於昨日方回,故複信不及時,諒在等候複信吧!所談各點,頗有見地,再說明如下: 一、業性雖空,但有如幻業力,率眾生入六道。悟性、見性之人,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不被業力牽動,而能「隨緣觀性空,不再造新殃」,則幻化之力便能逐步轉化,而證入真空、妙有之實相境界。故永嘉大師證道歌說:「了則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夙債」。故關健在「了」,「了」即悟也。 二、有情五蘊身心本是性空,無有自性,故《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此有二層意義,一、是說五蘊自性空,這是淺義;二、是說五蘊全體即是真空,故《楞嚴經》說:「五蘊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這是深義。五蘊自性雖空,但能隨緣起用,充滿生機,用而不著,當下即是不生不滅之自性。 三、諸「識」本是一體,就其一體中之不同作用,而分為八個識。只要知諸識性空,便轉識而成智。若證入無分別智,自知「識神」原非「主人」。 四、眾生幻業,由心所造,今借自心三密加持之力,以轉化之,即是以幻除幻,最後便如《圓覺經》所說:「諸幻滅盡(心空、法空、空空),覺心不動」矣。 知仁者現正向「悟性」功夫上著力,很好!當念寂心空,現前卻明明了了的便是。但轉瞬又逝,故要多觀、多修,做到常寂常照。此復祝精進。 恆志 6月13日
某某仁者如見:
3月27日手書已悉。所說皆用功中境界,已體會到古德所說:「平常心是道」,祈繼續用功,埋頭前闖,自能到達彼岸。古人說:「百尺竿頭坐的人,雖然得法未為真,百尺竿頭重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幸自珍重! 附上在上海居士林講經照片一幀,以作紀念,祈惠收。不一一,即頌道樂。 恆志手書 4月3日某某仁者:
6月12日函悉。知與魏老[牧牛老人,編者注]曾去親近,能敬事大德善知識,即是自性功德,但因緣各有不同,一切隨緣,自在無礙即可。 所說:「隨緣應物而無所住,雖一切不住,卻了了分明,非斷滅相」此是見性景象,宜繼續用功,增進定慧力,打好堅實基礎,並從體起用,在一切順逆境界上消磨習氣,使定慧交資,體用合一,達到寂照不二境界。一切言語文字正如指月之指,要離指見月,勿執指為月,為要。能在種種境界上奮鬥,進步就快,否則說時則有,用時則無,浪費光陰。修法時,由於心理上變化,會引起各種反應,汗毛豎,或腦部震動,或身上起冷熱變化,都是。修世間禪定也有「動八觸」現象,對見性並無妨礙,勿必驚疑。
附上《般若花》一冊,作為參考,其中「關於佛性答問」一文,可先看,對仁者目前修持有幫助,但勿死在句下,為要。即頌精進。 愚 恆志手啟 6月17日某某仁者:
2月24日信已收。愚已遷居「上海密雲路....」以後來信,請改寄此地址。 所說學佛體會,顯然很有進步,理解來自事證,理事不二,十分難得!一切佛法皆是方便,莫非是除凡夫執著之病,病癒葯廢,恢複本來天真佛性,才知一切諸法,不論物質和精神,都不離自性而有,都是法身的體現,色空不二,動靜一如,雖起心動念,而不粘不滯,即是自心的妙用,所以說煩惱即是菩提,生死即是涅槃也。仁者所說:「寂而不斷,了了分明,照而不動,一無所得」,若實證此境界,即是明自本心,見自本性。 真如之法,無時間、空間相,但諸法和合,雖性空而緣起;有相皆妄,雖緣起而性空,故說幻則一切皆幻;說真則一切皆真,畢竟真妄皆不可得,而不可得處,卻無盡藏也。古人所謂「萬世古今不離當念,十方剎土不隔毫端」,實證者,自能理會。仁者所說多是正論,但須常觀「言語道斷」時是什麼? 心中心法,並非人人可修,因各人因緣、環境有所不同。沈洪同學不知其情況如何?且愚蟄居市郊,外地來人找尋不易,勞神費時,是否就近請 魏老居士慈悲攝受灌頂,以資方便。某某母女既已修法,似亦可就近方便辦事,以免遠道跋涉。如修法中有何問題,除請教魏老外,也可來函共同商討。
謹復順頌一切安祥。便請代向魏老道長頂禮請安。 愚 恆志手啟 1992年3月2日
答南通秦居士某某仁者: 來信收到,信中說,一看便了,觀心很好,但不能執相,不管什麼現象現前,一概不理,反反覆復總是有的。都要看作是進步現象。當妄想斷處,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不執一物,自然有個好消息。但此時「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也不可執,虛空粉碎,大地平沉,連虛空也粉碎,還要這兩句話作什麼?總之,刻苦用功,努力保任,時時注意改習氣,必有打成一片之日。 我年時太高,今年虛度九十,不能詳細多寫。請舉一反三,必有受用之日。此祝吉祥。 徐恆志 合十(學生代筆) 2004年9月24日
某某仁者: 您好!謝謝您的關心。我現在精神還不錯。「生、老、病、死」大自然的法則。一切隨緣吧! 讀了仁者的信,很受感動,仁者的詩文是悲心的發露,修持佛法的學人不能沒有悲心,悲心是勇猛精進的動力。悲心亦是救度眾生的願力! 從仁者的信中得知仁者在修持中,時常因腿痛而於座中不得靜心,仁者要記住的是:佛法是心法,功夫不在色身上,而在修心上。至於座上的坐姿,當然能夠雙跏趺或單跏趺更好,這都是夙世因緣,應一切隨緣,千萬不可勉強,尤其對年歲大的學人而言。關鍵的是座上要「心念耳聞」,於妄念不取不舍;座下不忘觀照。請記住:觀心是一切佛法的根本法門,若要見性,必持觀心! 另外,不論任何學人,修持中都有業障翻騰的現象,還有就是學人本身體內隱含的病症,在修持中都會發露出來。無論是業障翻騰,還是病根顯露亦都是好事,望仁者不必驚恐和擔心,仁者於座中只管「心念耳聞」如法的修持。由學生代筆,敬請原諒!順頌安康吉祥。
徐恆志(學生代筆)2005年10月5日
答連雲港王鳳城居士[據王居士抄錄本整理,編者注]
…… 突然一切消失,只剩了了靈知,此時即是定相初現,當知這個一切消失,妄想暫時脫落,但又靈知不昧,了了分明,正是仁者的本來面目、本具自性,但多生妄習之故,時短而力少,但這正是親見實相的開端,從此以法繼續前進。真如實相便可時時現前,力量逐漸增大,寂照境界法爾現前。但目前似以一心打坐修定為主,於日常遇境逢緣,不忘練心,即所謂上座修定,下座修慧,定慧結合,寂照現前。遇事便能不粘不著,解脫自在,豈不慶快平生乎!(2001年6月22日復函)
仁者能「看著念頭而不流浪」,此「看」,此「知流浪不流浪」,正是觀照的功能。《圓覺經》說「知是空華,即無輪轉」,正是「證知」,而非「解知」,若非迴光返照,就不能知流浪。但目前正是進步之時,除《金剛經》、《壇經》、心密諸祖之書等外,不宜多看書,恐引起分別知見於悟心不利。……..
總之,坐至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時,正是靈知現前,回光拈取,認清本來,徹悟自心,這在禪宗叫明心見性,也即凈土宗的「凈念相繼」。然後歷境練心,在動靜中、境界中打成一片,返妄歸真,才知煩惱即是菩提,生死即是涅槃,妄想也即是妙用,一切法皆是佛法(《金剛經》)。(2001年6月26日復函)
智誠仁者:
上次信中所問「 」字問題,我忘記回答您,今特函告:「 」的一聲,是禪宗形容開悟的境界,念做「忽」,字典上沒有,其意是力從內發,促使明白。若人蔘究力竭,豁然開朗,明白不生不滅的本地風光,形容這一境況,叫做的一聲,實際上並無聲音,是一種形容詞。迷者以為有聲可求,則誤會了。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謹此奉函。順祝暑安。
愚朽 恆志 合十2001年 7月 21日
智誠仁者慧鑒:
7月25日函收悉。暢談心曲,志誠懇切,令人讀後十分感動!我輩得能相見,亦是一種難得因緣。
心中心法雖是得定開慧,明心見性之妙法,但人根性不同,很難人人當機,亦難人人都學,一般說來夙世根深,慧根猛利,通達第一義諦者。於此法特別相宜。仁者天性仁厚,能發慈悲救世之菩提心,故能幸遇大法,死心塌地。此法三密同修,無相無住,時間又長,故得定開慧有一定的把握,至於修法期間,習氣返動,這是好事,把垃圾打掃出門,正是難得。所說:「修法平平淡淡,是有咒在,當咒沒有了後,仍能聽見外邊聲音。當知外面聲音聽見時,心念仍寂然不動,此時正是所謂「了了分明」。故一念不生是定,了了分明是慧,一直依法修持,此種境界將隨時現前,但不要著意追求。
上空一聲爆炸,不是見性,這是心理上的統一集中影響到腦部和生理的變化,但也是業障消落現象。凡修坐到萬物化空,寂然不動,但又是靈知不昧,不斷見聞,非同木石,正當此時,即是自性的本來面目、本來風光,但都是出於自然,水到渠成,不能硬求,求亦無用。
《金剛經》、《壇經》、《圓覺經》…都是與見性有關的書。《金剛經》的「此法無實無虛」,此法即真如之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故是「無實」;「於法不說斷滅相」、「一切法皆是佛法」,故是「無虛」。此經句,說自心實相,若能邊修邊讀,理事不二,必能迅速體會,親見自性。所說,仁者能「心空悠悠,不藏一物,寬寬坦坦,現現成成,輕鬆自在。」這正是道人榜樣,所謂「平常心就是道」。如此下去,寧不慶快平生乎!
念佛之人,雖很用功,然依然分別痛苦,原因是妄想執著沒有化除,處處隨境流轉不能做主,也是力量沒有用在刀口上的一種表現。連雲港人,對心密雖聞似未聞,但目前修此法的人很多且有專門寺院修心中心法(在富陽、樂清縣一帶),但可惜善知識太少,接引無人,無從問津,實太可惜。至於出家人,不重視在家人,這是各人因緣關係,不足為怪,且佛有四眾弟子,在家二眾,也可能成為佛法接班人,如維摩詰,龐居士,傅大士都是在家人,何得輕視之。至於成就的人少,乃未法時代現象,故凈土法門是目前帶業往生唯一辦法。
法運所關,一言難盡,但母音老人說過:「有道自弘」,吾人正不必過慮耳,反正機緣湊合,大法宏開,但目前見性的人畢竟不多,是在各人的福德因緣。
關於坐中似昏非昏現象,仍持咒、結印,是定相初現,所以不覺時間漫長。繼續持咒自然漸入「念而無念,心空氣閑境界」。天熱草草奉復,順祝夏健。
愚朽 恆志 合十01年7月28日
智誠仁者慧席: 手書敬復如下:
1、上座有時昏沉,有時清明,亦有疼痛,出汗、頭疼等等現象,都是必然現象,主要是打通氣血及生理變化,一味不理,逐步諸癥狀自退。故現能平淡,而不煩不急。
2、「粘即是執」。凡事放不下,糾纏不清,即是執著,亦即是粘,故佛法重在解粘去縛。
3、「心無染著」即是離念,亦是心無掛礙。一有念起,即隨境流轉,故流浪和無染著,正好相反,因不染著,即不流浪也。故學佛以處處作得主為主要,流浪失主,自心顛倒,實為世間第一等苦人。
4、佛性盡虛空,遍法界,正像電磁波,無處不遍。若覺得太廣了,仍是凡人情見,當知真如無時間相、空間相,時間、空間莫非是人的妄想所現,此即「唯識」境界。佛性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超情離見,不能以凡情卜度衡量。《楞嚴經》說:「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里。」可見非凡情所測。仁者能理解更好,若不能理解,旦勤於修正,自能有親見實相,廣大不可思議之一日。
5、所謂打成一片,一方面與佛菩薩的法身打成一片,即菩提心中接佛光;一方面,不斷清除無始習染,使自性功夫逐步打成一片。想到一切皆幻,便渾身輕鬆,便說明一切唯心造。能時時警惕,保持無念狀態,亦是打成一片的重要功夫。至於舉心動念,《地藏經》云:「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故一念之微,便可影響吉凶禍福,乃至命運造化。「本來現現成成,一思便執著了,」說得很好,但現現成成仍需觀照,不是放任自流。
6、「狂心不歇,歇即菩提。」故萬念放下,則靈明覺性自然出現,不加思索而隨緣應付,此即靈知,一著意識,便又不是。總之不藏一物,放下又放下,做到寂寂而惺惺,便是最大受用處。
7、10月1日放假,能來甚歡迎,一切看因緣,《隨筆》上篇,即在《般若花》的第一篇,現在是下篇,相隔半個世紀,真是生命流逝,一切無常!
8、心空即妄想轉為清凈心,亦即真如,「氣閑」即是「心平氣和」的氣,心能空則氣自和、自閑,能應付一切而行所無事了。
9、思想二心所是大腦所起的作用,故多用腦便覺頭膨脹,妄想少便頭腦清凈,腦神經是意識、思想的工具,從《般若花》中「釋心」一節有說明,請參考。
10、無分別即寂靜,有是非、人我,長短、高下、遠近等,都是凡夫分別心。當萬念放下心不分別時,靈知不昧、靈光獨耀時,即是佛的境界,可惜凡夫覺而不常,故要多修,以臻圓滿。
11、仁者已座342座,請埋頭苦幹,不問收穫,但事耕耘,時機成熟自然打成一片,水到渠成,有信心是重要一著,本來是佛性,決定可成佛,切勿狐疑。
12、寂照現前,便是靈光獨耀,便是靈知不昧,是否寂照,看是否安定不動,而觀照分明,若無想定,斷滅空,則不一定是「寂照」,定慧功深,自能了了自知!祝早證菩提。
愚朽 恆志 合十2001年9月3日
鳳城仁者道席:
函悉,茲復如下:
一、「說來說去就這麼點事」,這事就是「明心見性」,也就是親證實相——證見不生不滅的真實相。
二、「觀心」,觀即是看,心即是念頭,「觀心」就是「看念頭」,時時放下一切,回頭返看自己的生滅妄心,不取(不隨之流浪),不舍(也不著意舍掉)逐步自能息妄顯真,得大受用。
三、仁者已知:「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故切勿執著於境。紅光、黃光混在一起感覺達到高峰,都是好事,但不宜粘著,有時也是氣血打通的現象。總之,不理不著、不喜不驚,逐步猶如「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才好。
四、心無掛礙,和習氣徹底決裂,是大事因緣,但願仁者畢竟成就大事,徹證光壽無量之妙性。
五、知已調換工作,這是你的福報。能「隨緣自在」,顛沛、遂順,無不圓通。但視仁者繼續努力,功夫沒有止境啊!
六、仁者所施,當全部投入印書中。為仁者培福增慧,順告,不一一。敬祝光壽無量!(覺哉問好)
愚朽 恆志 合十01年10月24日
智誠仁者慧席:
11月20日書敬閱。
一、仁者不畏艱巨,埋頭前闖,於第一義諦之真理,逐步深入體會,因而能不動不搖,不喜不驚,祈將親見實相,慶快平生。此都是福德因緣使然,不可多得!
二、觀心之法。初觀之人,所觀之念,是妄境,而能觀者也是妄心,逐步深入,具足定慧力量,則妄境脫落,而能觀之妄心,也隨之俱化,入於空寂靈明之境,此時便以初步了能觀妄心為境,轉能為所,而以般若智慧為能觀,長期寂而照,照而寂,便自然進入為所觀之境,能所雙忘的寂照境界——既無能所,則寂照同時,任運徹見本來圓明之體性,即謂之明心見性,故天台宗講觀,能觀、所觀有二重「能所」,仁者不妨知其理趣,在實修時不必作如此分別,以免反而心不能定,所謂「行起解絕」。
三、「惺惺寂寂」,即是如來境界,但有粗細不同,《金剛經》所謂:「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不但如此,此時舉手低頭穿衣吃飯,迎賓送客都是佛法,因都不離自性之運作。但凡夫遇事即粘,處處掛礙,聖人不粘不著,自在無礙,故粘與不粘,實是凡聖的分界處。
四、惺惺寂寂時,心無掛礙,豈不慶快平生!那時一身輕鬆,可以延壽、增福。由得定而開慧,由開慧而除苦,由除苦而自在,所以依法修持的人,是世間第一等福人。
俞譽萬居士說「三昄依」問題很好。吾人雖皈自性三寶,但僧為三寶之一,舉行三皈儀式後,才算是名實相符的佛弟子。當然,若仁者尚未昄依,且待以後因緣,先皈依自性三寶,也是很重要的,每天做功課、打坐、念四昄依後,實際上也是昄依,不過佛法講「理事不二」,事相與理性一致,今後遇機緣昄依一下,必將更為圓滿,某十餘歲時就到那時的佛教青年會活動,修持四十餘年,確是一位難得的善知識。
五、座上境界,不管是光是佛、是色是聲,不理不著,為第一妙法,古人所謂「魔來魔斬,佛來佛斬。」 《楞嚴經》說:「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凡修行人,故須注意及之。
六,煩惱本空、本幻,世人著於塵境,看不破,放不下,故名曰迷,所謂「無事生非」,也叫「庸人自擾」。仁者今能,有空就恢復觀照,正念分明,如如不動,是人生最大的受用。禪宗行人常常是「飢來吃飯困來眠,」正是「無心於事,於事無心」的境界,平平常常,自由自在,以至了脫生死,成就佛道。
七,「不見本性,誓不罷休。」好一個有志氣的人,有志者事竟成,何況您本來是佛,六祖說:「更莫狐疑」 !508座,莫非是見性的手段,實際上穿衣吃飯,舉足下足,儘是般若放光,古人云:「青青翠竹,儘是般若;鬱郁黃花,無非法身。」乃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性相雙運、理事不二。
八、掛電話的是我兒媳婦,即覺哉的愛人。內人,已於三年前往生,生前亦是一位修心的人。修心本來無修,又何妨照修,不以有心修,不以無心修,名曰「修心」。惟願心心相印,同趨菩提。
覺哉向仁者問好,祝願吉祥如意。
愚朽 恆志 合十01年11月27日
智誠仁者:
隨函簡復,祈慧照:
1、不但持咒是妙用,凡舉手低頭,迎賓遠客,穿衣吃飯,都是妙用。所以修行到家,全波成水,全水即波,煩惱即菩提,妄想即妙用,至此則體用、真妄、多少……都是不二,六祖所謂:「佛法是不二之法」就指此境界。
2、迷時意識是壞東西,悟時意識是自性起用,故六祖說:「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3、「什麼都沒有了,就是妙明真心」。六祖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便大悟。「應無所住」就是「什麼都沒有」;而生其心就是妙明真心,故此語為《金剛經》的「要眼」。
4、本性並不神秘,本來清凈,本來如此,這是您用功修法的成就,否則要明心見性,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迷時,「踏破鐵鞋無覓處」;悟時,「得來全不費工夫」啊!
5、「妄想就是妙用」因念而無住故,有住即成凡夫,所以要「用而不著」,彌勒菩薩說:「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
6、「觀心」是從觀妄想下手,到妄想不起,仍觀照分明,即曰是「妙用」,也即《心經》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的「照見」。
7、「明心見性」是得體,「起用觀照」是啟用,即體即用,即用即體,體用不二。但體用也不一,故是亦一不二異,空有、性相、事理……都如此。
8、「佛法無多子」,迷時無處尋覓,悟時拈來就是,說簡單也不簡單,說複雜也不複雜。古人云:「但複本來性,更無一法新」。「真的是這麼明了而簡單。但您也坐了600座,經1200小時的努力,才有今天,豈是容易得來的!即悟自心,悟後起修,正有事做,切莫懷疑。
9、既無分別,也想也寫,不是妙用,是什麼?不但如此,《金剛經》云:「一切法皆是佛法。」正是此意。
10、仁者既明本來,正需悟後起修,在種種事境上(六塵、五欲、三毒)磨練,勿得少為足,則成佛有份矣。修心過程,大都是妄念是由多到少,由粗到細。諸佛、菩薩無明斷故,便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功夫實無止境!
皆仁者一已之力也,與我何關,我不過是「增上緣」,正因還在您的本身!
隨便略述,謹供參考。近來目力昏花,真老而無用矣。所寫看得出來否?即頌
法喜。覺哉向仁者問好。
愚朽 恆志 拜復2002年1月9日
智誠仁者:
函悉,謹復如下:
諸佛菩薩無明斷故,便現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無明斷是根本智,三身等是後得智。我們目前主要斷見思惑(即貪顛痴,色聲香味觸法…),見境無心,便是功夫。破無明是法身大士境界。目前先斷見思惑,才能出分段生死。仁者但寂寂常照,遇財色名食等不動於心,出生死有份矣。要知見思惑斷掉,即阿羅漢境界;破無明是大菩薩境界,行之不息總有到家之日。切勿求神通變化,否則心有所求,執境便違道。「終日惺惺寂寂,平平淡淡,無修而修。」功夫到家,歸家穩坐。修心要領,盡於是矣。
目前用功,在種種境界前逐漸自能把握,能做得主,去了生死不遠矣。佛法不離世間法,但不粘著於世間,世情淡一分,則了生死近一分,吾輩共勉之。不流浪也有程度深淺之不同,夢中境界,大都是中陰身境界,今後去處不難明了。總之,經云:「隨其心凈,則佛土凈。」凈心為學佛主旨,不掛礙是學佛受用,如能「照見五蘊皆空」(我空、法空),便能「度一切苦厄。」
新春已到,歲月如流,人生無常,幻化性空,若能了「我空」,則一切煩惱,皆化為大光明藏矣!復頌新春更上層樓,妹妹均此問好。
愚朽 恆志 合十02年2月4日
附:徐老復胡居士書
胡居士仁者道席:
眾生無盡,煩惱亦無量,都引導自身走上煩惱之路;而明悟之人,則一切障累,莫非大光明藏,此正為智者言之也!
連雲港王鳳城居士奮發自強,埋頭苦幹、事理並進,目前已將坐滿700座,愚曾勸他除上座修「定」外,需座下修「慧」,定慧雙運,動靜一如,使早日妄想脫落,大用現前!鳳城真法門中之芬陀利花也。願共勉之。即祝吉祥。
愚朽 徐恆志 敬復02年2月9日
智誠仁者道席:
函悉。下答問題:
1、無明有「根本無明」和「枝末無明」二種,枝末無明即貪、嗔、痴、慢、疑;根本無明也名「無始無明」,是痴迷暗鈍,障復自性。迷是無明,悟了即是本性,好比波浪停下來,就是水。其表現形式:粗的就是貪、嗔、痴,細的就是「無明」。自性迷即成無明,悟即恢復自性。無明與自性的分別,就在於「迷、悟」。也是執著與放下的區別。一念執著,便迷妄顛倒;一念放下,便放下自在。也是粗惑(貪、嗔、痴)和細惑(根本無明)的關係。阿羅漢斷粗惑,菩薩才能斷細惑。
2、不跟念頭跑,遇境不動,即成無漏智。「漏」即煩惱,「無漏」即是沒有煩惱,而成智慧。修道成功,則無漏智自爾現前。
3、所謂境界隨時有變化,因習氣種子在內翻動,螺旋形前進,不是一超直入。所謂於事無心,於心無事,才能真得受用。若動靜、寤寐不二,則是打成一片,那時理事亦不二了。
4、宇宙萬物盡在我中,這是「大我」境界,從前孟子說:「萬物皆備於我矣」就是此意。修心至妄想脫落時,妄盡真顯,才算打成一片,但也有深淺、粗細種種差別,不是一磋而蹴。
5、修心不要有著眼點,也不要落在里程碑上,一有落著,便能障道,「知而不著,才能歸家穩坐」,此語不錯。總之功夫沒有止境,但事耕耘而已。
6、觀心總在時時凜覺,每日想到就觀,至少數十次。具體方法,請參考《般若花》「學佛是怎麼回事」中「觀心」一節,包括「人事磨練」都十分重要。觀之純熟,便不至走失了。
7、自性本來平平常常,古人所謂「平常心就是道」。它雖平常,可是與平常凡夫的心不一樣,其間分別是粘與不粘、掛礙與不掛礙、散亂與凝定、智慧與愚痴等等差別。「內心隱藏著一種祈盼」,這祈盼正是生死、障道之根,放下、速放下、也放下,才能相應。解悟,是停留在依稀彷彿的知解上,而見聞覺知,都是生死,證悟則是現量親證,親見此無實無虛,非空非有,不來不去的自性,但切莫又落在這些語句上。總之心空、放下,才能相應。功夫到家時,時時覺照,即是不修而修;嚴格地說,有修即落在「有為法」上,真是輕不得,重不得。心領神會,在乎智者。
8、離相是佛、無分別是佛……這些都是同一境界的不同說法,「簡單得和平常一樣」,這才叫本來面目。古人說:「但複本來性 ,更無一法新」。但流浪與有把握,定力與散亂,畢竟不同!
9、見思惑,即粗的惑,也即貪、嗔、痴、慢、疑。遇財、色、名、食種種的境界,能寂然不動,不生貪著,即是斷見思惑。雖是粗惑,斷也不易,靠長期磨練,否則隨境流浪,即是生死。
10、弘法利生,必須隨分隨力。功夫到時,便能隨緣自在,於觀機、施法都能得其妙處。隨緣利生、心不執著,是目前主要方向,每日二座已夠,打七看因緣,可打可不打。
覺哉等都托福平安,謝謝關心!草草奉復,即祝全府吉祥,皆大歡喜!
愚朽 恆志 拜復02年3月13日
智誠仁者道席:
函悉,謹復如下:
1、所謂「輕不得、重不得」。這是形容做功夫的情況,輕了則不得力,重了又落在有為意識上;學者既不能有心修法(這是指修持有一定基礎的人)(恐落在意識分別)又不能漫不經意(恐放鬆懈怠),故有此語也。
2、平常心是道,即體即用,體用不二。因平常心即實相心,實相心自有觀照妙用,故說即體即用,也即惺惺、寂寂,二而不二。
3、《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聲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故輕微的嗡嗡聲,與實相無關,不要上當,一切不理,自然無事。(可能是心理影響生理的一種反映)觀照是在心地空凈、光明上,不在渾身酥麻上。嗡嗡聲可能亦是逼出八識田中種子的現行,一切好壞、動靜以不理為是,「五色光環放光、全身過電樣抖動」都是幻覺幻像,過了此關才能心地太平。「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相皆妄」,牢記此語,不致步入歧途!您能知一切「緣生性空」,自然放下。
4、「一念不生、心無掛礙」,是人生最大受用,也是學佛的主要目標。當前主要修法,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打成一片,其主要作用是以寂照化習氣,即禪宗所謂「保、任」,也即是破「重關」。習氣很多,時間也很長,但事耕耘,不問收穫,必有到家之日。有時要耐心等待,不能心急,習氣的消落,真如的圓成,有一定過程。
5、寂照功夫,目前不能放鬆。時時警惕,迴光返照,一失覺照,便易回到煩惱痛苦的境地。故學佛人到能覺照時,便一心做「寂而常照」功夫。但此覺照也是隨功夫而進展,有時仍有迷惘,有時則能「不觀而觀」,進退、得失是螺旋上升的,只要徹見本性,便不至退失,故見性為學佛要領。總之,注意不使「失照」。
6、「幻齋」者,有相皆妄,不久變化、消失,推而之於「滄海成桑田,桑田成滄海」,莫不如此,生滅變幻,一切無常!
7、「朗月當頭」、「月落時相見」都是禪宗機鋒公案,不能以道理解會。一落道理,即有落處,即非見性,所謂「向上一著,千聖不傳」。但也有平實商量,講道理的,但不常用。「朗月當頭」,若能醒時、睡覺時,做到常如「朗月當頭、慧照無礙」,去寤寐一如不遠矣。一真法界,本自放光,此時盡虛空、遍法界皆是光明、法身寂照、包含虛空,不必著眼於光而自然有光。當知光即智慧、智慧即光,惺惺寂寂時,正大放光明時也,佛法重實證,「唯證相應」。到一定地位,自有一定境界,不勞分別思考,否則便成妄想分別,無益修道!「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方有少分相應,仁者會得么?釋迦佛說:「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因說出來的都是有為法,有為法都是因緣所生,如夢幻泡影。
復頌節日愉快! 覺哉順此問好!嫂夫人均此問安!
恆志 合十02年4月27日
鳳城仁者道席:
手書敬悉。所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錯,正是心閑氣和,輕鬆自在境界。這「言語道斷」即不可議,「心行處滅」即不可思;既不可議,又不可思,而又靈知不昧,不粘縛,不斷滅,這是什麼?可以大悟矣。又不可思議,即「應無所住」,靈知不昧,即「而生其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剛經》中的要領,前者說空,後者說有,而空有同時體用不二,回光一照,萬德斯備!又空即是有,有即是空,「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是說空,而「有」在其中矣。為什麼說「空有同時」呢?若只說「空」是小乘偏空,也可能成斷見外道;若只說「有」是易成常見外道。佛法說,從斷常二見中可以分成62見也。故不能只說一邊。又《圓覺經》說:「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功夫漸進,自然入於「無照無不照」境地。可見「時時觀照,不使流浪。」也仍是有功可用,逐步將進入無修、無得、無證境界,所謂「無所得時這麼得」,也不是斷滅,將有更大的受用!
已修960座難得,每日堅持兩座,功夫深,則見效速,基礎打得厚,不怕今後走失!知新學、舊學共得七人,明師益友互相促進,十分必要,「三人行,必有我師」,幸日進無疆。
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目前仁者雖不輕易傳法,但同行者互相交流,亦無不可。心中心法必須灌頂傳授,要一定儀式(目前大氣候下也不相宜於擴大),但六字大明咒法到可方便引導,仁者見機行事,目前總之「刻苦自勵」為主。
佛法無多子,只是轉化「妄想、執著」,妄息則真顯,無功之功,法爾現前。《金剛經》說:「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豈有他哉!
熱天將過,幸托安好,順祝夏健,閤府安詳
恆志 合十02年8月10日
智誠仁者慧眼:
函悉。知己滿千座,勇猛精進,不懈努力,道友中難找第二人,值得祝賀!
1、千座滿後,繼續打坐,把基礎打好,甚好!生死是唯一大事,其餘均可商量。
2、妄想習氣不能轉化,心多掛礙,是人生最大痛苦,故學佛以轉化,掃蕩妄想習氣為主要目的。而轉化和掃蕩,只有靠念咒、念佛或觀照自心才能達到,故修持雖是無修,但又不能不修也。
3、「向上一著,千聖不傳」,乃是指整個參禪境界。既然「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思、議還得什麼?是無得而得,得即無得。此即所謂「無有少法可得」,而「一切法皆是佛法」。
4、所謂「正行」即依正知正見而修心地法門;以明心見性為主要目標,識本心、悟緣生,依戒、定、慧為基礎,修無相、無住、無念之行,都是正行。
5、《金剛經》說:「無有少法可得」,正是「但複本來性,更無一法新」。
6、刻苦自勵,既遇困難,逆境不自退墮,堅毅奮發,自強不息,自我教育,自我勉勵。能行、住、坐、卧不離觀照,是真能刻苦自勵矣。
7、無所得時這麼得,是本來無得,卻非真無所得,是不得而得,得即無得。得亦是得本來有的,非從外來。
8、明悟自性時,自能悟徹「空有同時,體用不二。」反過來,若不明空有同時,而體用各別,都不免凡夫境界,因不能真知灼見故。
9、「保任」包括悟心後全過程,也即破重關階段。保到習氣消滅,能「順逆無拘,無所不是」才算不保,這時無所謂保不保。故保任時間很長,破無明、見法性的法身大士,都是做保任功夫。
10、做別的注意事件,仍不離保任,因「一切法不離佛法」故,一切法皆是佛法故。即寂寂又惺惺,此時做一切事,都是妙用,因能不起分別,而隨緣應付。能不被境遷,功夫紮實即能了生死。又寂寂惺惺,即正念分明,能「正念」分明,定能了脫生死。
11、打座空心是修慧,做一切好事,乃至持戒、忍辱,只要心不粘著,都是修福,故福慧雙修者,做一切善事而心不粘縛,正是雙修的境界。總之,以「無心」為主,從前有僧人云:「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若心有粘著而修善法,是人無福報;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無上正覺。《金剛經》所謂:「離相修善」也。
信手寫這些,供仁者參考。覺哉托福平安,唯很忙,謝謝關心。順祝安健。
恆志 合十02年9月9日
智誠仁者道席:函悉。
1、不觀而觀,即惺惺寂寂,即無妄念,亦不分別,心不動亂,卻什麼都知道,這正是「正念分明」。
2、自性本不動搖,能生萬法。但六祖說:「動上有不動」,悟後雖動仍不忘失不動,古人所謂「拋去拾來總家珍。」又妙用是調御萬法,「萬法」即是一切事事物物,所以萬法與妙用不同。
3、一切法都是佛法,因不離自性故。甚是!一切事物,都離不開自性妙用。天台宗說:「一色一香無非中道」。
4、此次打七,收效甚宏,勇猛精進。十分難得!功夫確實沒有止境,斷見思惑,才證阿羅漢,破無明,才是法身大士。仁者一步一個腳印,成佛有望矣。
5、目前仁者功夫全在「觀照」,以此為主,各宗各派,都不離觀心。遇掃習氣力量不夠時,可打坐以轉化之,無有定法,全在「因病施藥」。打坐雖似沒事找事,但亦是必經之過程,否則力量不夠,妄想習氣,不能脫落。到習氣脫落時,才知本來現成,不必多事。
6、由心不散亂——→妄想脫落——→打成一片(動靜一片,忙閑一片,夢醒一片等等。)是修心進展的大致過程。
7、放下自在,不被境遷,不受法縛,一切無礙,做一個大解脫之人。
祝秋綏 (小兒附筆問好)
恆志 拜啟02年10月21日
附:徐老與王居士的電話記錄選語:
1.師在02年9月30日電話中說:「學佛越到後來越簡單。」「隨緣自在」。
2.師在2003年2月18日電話中談:「沒有分別就打成一片了。」
3.師在2003年3月10日電話中談:「如如不動是體,了了靈知是妙用,體用不二」,「佛法無多子嘛!」
推薦閱讀:
※系列作文指導(精品)
※席學易新派八字高級班詳斷指導-精彩絕倫
※尿路結石病人的預防及飲食指導
※開學家長指導手冊
※十二星男正確穿衣指導